第一篇:国家级创新项目总结
国家级创新项目个人总结
大二到大四,从学校说你们四人或三人组队,到找老师寻找相应的课题,到科研项目的开题答辩,到中期答辩,到结题答辩。整个流程下来大概有两年半的时间,最好的时光在科研中度过,让我们可以学习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为就业深造做准备。
我们组的课题名称是《XXX》,在这个项目中我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一、专业知识方面
云环境的搭建方案
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负责的是openstack这一块,openstack的安装搭建是一个复杂浩瀚的工程,设想了三种方法openstack云平台搭建。其一根据官方文档将所有节点逐次安装,其二使用脚本安装,其三,使用三方制作的工具fuel。A. 方案一:所有节点逐次安装(最小化安装)安装步骤: 1.XXX 结果失败,由于网络原因和软件源问题报错 B. 方案二:脚本安装
介绍:脚本安装是作为验证性的opensatck安装方式,常见的安装方式将所有组件安装在一台机器上 安装步骤:XXX C. FUEL作为解决方案三个虚拟机: 1.XXX 根据第三种方案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部署所需要的开发环境在虚拟机中,通过对这些方案的验证和排除让我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云环境的配置部署 1.XXXX
2.XXX
1.XXX 当使用Fuel安装好OpenStack以后,就可关闭Fuel,然后只需打开两个节点虚拟机,就可使用OpenSatck了。Openstack的控制台Dashboard。
通过我部署的一系列开发环境,使得原先部署在本地服务器的网站,最后可以架在自己部署的云环境中。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最多的就是大家一起讨论的过程,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不同的想象获得不同的建议,当然过程中会有争吵,但是更多的是融合!不同的想法汇合在一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在不断讨论中进步着,我们的小组加上老师是一个由4人组成的团队,要想更加顺利地完成任务,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的精神。项目不是一个人的项目,只有合理分工,协调合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历不断的磨合之后,我们组员之间的默契程度明显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我认为这个项目对于我们一个很大的收货便是知识分享。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句话在我们这个项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每次的开会中,我们专门安排了一个知识交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学分享自己这一周所学习到的新的知识。我认为,学校举行创新项目最大意义并不在于让我们做出多么牛的东西,而是让我们有自己的想法,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实现的过程中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能力提升方面
首先在编程能力方面,因为之前只是简单的学习了java,C++的语法,再者就是对于陌生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们现在的目光过于狭窄,很多知识对于我们的眼界都是很难想象的,有时候更是一脸茫然的,陌生带给我们恐惧与畏怯,但同时带给我们惊奇与渴望;它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它就能享受一片清澈的阳光。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验证着这个道理,我享受着每次克服困难后收获知识的喜悦。
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勤于思考,主动进行实践环节。创新性试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实验,是不可能按照已有的实验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我们所承担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涉及到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这些很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去查找文献资料,去领会理解实验的内容,确定试验需要进行创新的方向。弄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的努力实施,而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独立的思考。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时候要么去向老师、学长求助,要么就是通过查阅文献寻找答案,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独立的思考,然后和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的结论,讨论之后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
在创新方面,首先要明确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创新点不一定必须是很高深很前沿的东西,只要不是照搬照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好。所有的实践和工作都要围绕创新点来展开,不能偏离主题,当然,本着“不纯粹为了得到成果而实验”的想法,所以更不能凭着个人的主观臆想来猜测实验的结果,而是参照创新点有根据有目的的做出合理的预测,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完全尊重实验的科学性,然后再一点点地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
通过这样一个项目的完整实施,其实我们还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世界上任何一个突破性、创新性的成就都是经过这样“平凡有点枯燥”的过程后一步步得出来的。
三.素质培养方面
通过这次创新项目我受益良多。
首先,是在团队合作方面,一个项目的完成是众人合力,协同配合的结果。以前做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这些都是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所以导致很多人组队但是真正工作的只有一人。但是通过这次项目,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合作才可能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合理的分工合作可以极大加快项目的开发进度。我们的项目也正是有队长的合理分工才可以在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结果。团队的合作素养,交流与同进退的协作工作能力不断让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恰恰也是团队合作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对一个项目的研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学生创新项目强调的是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实施过程讲究长远效益,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不为得到成果而设计,重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知识,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这让我回想起了整个小组一年时间内从项目的制定、申请、实施到结束。从理论上的讨论,到实践时的不断修正。
最后,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懂得了许多之前不了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且学习到了面对挫折时,迎难而上,勇于克服,坚持不懈的精神。
感谢
真诚的感谢课题的指导老师XX,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丰富的项目经验,还有他对项目敏锐的洞察力,他的每一次检查都能及时地给我们反馈信息,并告诉我们要如何使得我们的项目进行地更有效率。没有忘记老师在课堂上教会我们的要简化问题,无论是我们的项目还是我们做人。我们就是照着简化项目的思想,将问题逐步分解,最终制定详细的计划而确定我们的开发。而让这一次创新项目不仅仅成为一个课程的原因就是老师一直强调的创新,让我们在做项目的同时,不断积累和学习别人的优秀技术和创新,并不断找寻我们的亮点,我们一直在努力用我们有限的技术力量使得我们的项目与众不同。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直强调每一组都可以成功,并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
第二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自查报告
山西大学省级教学质量项目自查报告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自查报告
一、项目概述
……………
二、项目研究情况
……………
三、学院管理及教师指导情况
……………
四、论文、作品、获奖情况
……………
五、资金使用情况
……………
六、建设成效
……………
七、存在问题
……………
第三篇: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高级研修
班”
邀 请 函
尊敬的院长:
为搭建高层次医院管理学术交流平台,深化院长领导力研究与实践运用,“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将于2009年6月10日~13日在江苏无锡举办。本项目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09—15—02—025国),学习结束授予Ⅰ类学分8分。在此,项目责任人——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易利华教授诚挚邀请您的加入,我们期待在无锡与您会首!
现将项目有关情况告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单位
《中国医院》杂志社 江苏省医院协会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等
二、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为: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
研修共三大模块内容:
第一,院长与医改的研究和背景介绍;
第二,院长与管理科学、医院管理学和领导力研究的理论专题研讨;
第三,院长与名院长在医疗质量、人文管理、学科建设、绩效管理、现代化建设和医院机制改革的管理之道。
三、项目理由及特色
解答如何做一名院长?如何做一名好院长?如何做一名管理专家型的好院长?创新国内医院院长职业化系统化培训模式,让一切先机和优势尽在优秀医院院长的执掌之中。
主要特色:
1、规模适中:关注到每一位学员、信息互换更畅通无阻。
2、学时丰富:学习更细化、更透彻、更持续。
3、系统性强:贯穿院长职业化生涯全部领域,包容国内外最新医院管理资讯。
4、针对性强:专为医院院长量身定做的职业化课程内容。
5、水平较高:授课内容几经筛选,立意新颖、见解独特。特邀海内外一流医院管理专家亲临授课。
四、授课师资(按授课顺序)
1、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医院协会会长 唐维新 教授
2、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郝 模 教授
3、东南大学科技经济研究所所长 叶 明 教授
4、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吕 军 教授
5、南京中大医院院长 刘乃丰 教授
6、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易利华 教授
7、上海瑞金医院院长 朱正纲 教授
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 徐卫国 教授
9、香港医管局知名护理专家 张秀芳 女士
10、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知名护理专家 杨青敏 副教授
11、北京协和医院原常务副院长 李学旺 教授
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 范关荣 教授
13、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赵鲁平教授
14、台湾嘉义天主教圣马尔定医学中心医疗教研副院长 陆希平教授
15、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 刘运祥 教授
16、北京301医院副院长 陈晓红 教授
17、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陈亦江 教授
唐维新: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医院协会会长,江苏省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和江苏职工医科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对宏观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理论方面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郝 模: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卫生政策学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政策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对国内重大卫生问题有较深入及超前的政策研究,是本次医改方案的具体执笔者之一。
叶 明:东南大学科技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MBA中心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信息管理学院兼职教授。长期致力于科技、政策、高技术企业管理研究。
吕 军: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医院基础管理和医疗质量理论研究,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领域研究造诣颇深。
刘乃丰: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医院业务流程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业绩,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示范作用。中大医院现有编制床位1000张,年门急诊量90余万人次,年出院病人2.6万余人次。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4人。放射科、危重病医学科等12个科室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易利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全国优秀院长、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医院管理突出贡献者、江苏省及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类)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医院协会理事。无锡二院是一所百年医院,始建于1908年,拥有1010张开放床位,年门急诊量达150万人次,医院现有省重点学科5个,市重点学科4个,医院多项质量效率指标名列全省三级医院前列。
朱正纲:上海瑞金医院院长,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瑞金医院等院校担任行政领导,对中国医院管理有较深入的研究。上海瑞金医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383张。年门急诊人次近172万,住院病人达4万人次。灼伤科,血液科,普外科与消化道外科,眼科与激光中心,骨伤科,内分泌科,心脏科,高血压科等均为该院医疗特色科室。
徐卫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医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医院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对转型时期公立医院创新管理模型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占地面积近200亩,总体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博士生导师42名,硕士生导师181名,设有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博士专业点8个。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学科综合实力一流。
张秀芳:香港医院管理局个人成长及危机处理中心顾问委员,香港卫生护理专业人员协会执行委员,原香港东区那打素医院护理总经理。
杨青敏: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理事,主要从事医院整体管理与护理管理,已出版多部护理管理论著。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占地约9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年门急诊量超过7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超过1.4万人次。医院现拥有上海市百人计划1名,上海市曙光学者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泌尿外科和中医支气管炎专科是上海市医学特色专科。
李学旺:北京协和医院原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委、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北京协和医院是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是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3名。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省部级科研奖120余项。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享誉全国。
范关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心胸外科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所在仁济医院是上海第一所西医医院,医院年收治门急诊病员近217万余人次,住院病人逾 5.7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2.8万余台。其中,消化内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消化科、风湿科是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赵鲁平: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德阳市委、德阳市政府引进人才。长期从事泌尿外科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擅长器官移植和微创、腔内泌尿外科等技术。2006年,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医院管理协会“2006中国医院优秀院长”荣誉称号。德阳市人民
医院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学医院,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开设病床800张,年门急诊量近7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近2万人次。拥有3个省市重点专科及10余个优势学科,16个疾病研究所(中心)及实验室。
陆希平:台湾嘉义天主教圣马尔定医学中心医疗教研副院长,外科教授,胸外科主任,美国麻州医院、华盛顿及匹兹堡医学中心研究员,台湾大学医学博士。台湾嘉义天主教圣马尔定医医院建筑面积45862平方公尺,床位近1000张,日门急诊量近3000人次。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科室技术水平一流。
刘运祥: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对医院现代化管理有丰富的心得,尤其在医院设施设备管理及建筑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毓璜顶医院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年门诊量100万余人次,出院病人4.5万余人次,各类手术2.5万余例,在职职工20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等13个学科为烟台市重点学科。陈晓红: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是国家重要保健基地之一,负责中央、军委和总部的医疗保健工作。全院共设有床位4000余张,医院每年开展250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年门诊量250万人次,收容病人8万多人次,开展各种手术近4万例。现有耳鼻咽喉科,骨科,心血管内外科等10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7个全军重点实验室。陈亦江: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胸心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在医院科室管理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所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8.04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医院设病床1850张,年门急诊量217万人次,年住院人次
4.2万人次,年手术2.5万台次。现有内科、普外科、皮肤性病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另外拥有省级“135”重点学科15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4个,省级医疗诊治中心4个。
五、参加对象
1、全国三级与二级医院院长、副院长或院长级后备干部;
2、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人员。
*务请参会代表于6月9日16:00前报到,并出席当晚举行的“欢迎晚宴”及“院长专题报告”。
七、注意事项
1、会务组将于6月9日10:00—18:00在无锡火车站、无锡硕放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接站。
2、酌收会务费、培训费900元/人(含交通费、会场费、听课费、资料费、餐费、活动费等)。
八、住宿安排
A类(五星级)标间:300元/天/人;B类(准四星)标间:180元/天/人;住宿费自理。
九、报到及主会场地点
无锡凯宾斯基饭店(五星级):无锡市永和路18号;电话:0510-81088888。
十、咨询方式
咨询电话:0510-82738304;0510-82727501转2003
传 真:0510-82734243网上咨询:
联系人:赵 阳 包黎刚 胡敏敏
《中国医院》杂志社
江苏省医院协会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九年六月三日
第四篇:创新项目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
项目名称:远程无线信息发布系统
项目级别:院级 起止时间:2014.5-2015.5 项目负责人:xxx 班级学号:xxx 项目组成员: xxx
指导教师:xxx 职 称:讲师
一、项目简介
传统LED显示屏通过直接与电脑连接来修改显示信息,因此无法实现屏幕信息的实时更新,也不能构建联网式的信息发布系统。无线LED信息发布系统采用一种全新的更新屏幕信息的方式,基于Zigbee/WIFI无线网络技术,提供通用的RS-232接口,实现对LED显示屏的组网控制。
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PC中心管理软件(内嵌安卓移动管理软件的服务程序);
2、移动安卓中心管理软件;
3、zigbee无线传输网络设备一套(协调器一台、终端接收器两台);
4、LED点阵显示终端控制机两台(包括LED点阵显示屏、STM32终端控制单片机系统);
5、供电模块一套(开关电源一个、5V电源适配器两个);
6、无线组网路由器一台。该项目实现的功能主要有:
1、PC中心管理软件:实现了对操作员信息、终端LED显示屏控制机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实现了对终端LED显示屏的组网控制,包括单控和全控;实现了对终端LED显示屏显示内容以及显示方式的实时控制;实现了对终端控制机温湿度信息的实时采集显示;
2、移动安卓管理软件:实现了对操作员信息、终端LED显示屏控制机信息的服务器获取;实现了对终端LED显示屏控制机的单控操作,包括显示方式、显示内容、以及温湿度信息的采集显示;
二、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及发挥的作用
1、张彦辉:PC中心管理软件的设计开发、移动安卓管理软件的设计开发
2、陈达坚:硬件电路设计、通信模块软件驱动开发
3、贾龙贤:通信模块软件驱动协助开发
4、张奇:PC中心管理软件的协助设计开发、移动安卓管理软件的协助设计开发
5、张晓亮:硬件电路协助设计
三、参加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
通过参加这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我们获益颇多。从确定项目立意点到撰写项目申请书,从立项审查的波折到确定研究方案与寻找创新点,从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到项目的具体研究。一路走来,我开始了解了之前离我们遥远的科研工作,我从中学到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敢于创新的实践勇气。历经了近一年时间的查阅资料,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刻苦钻研,使我学到了很多我所感兴趣的、对我学习生活很有用的东西。这是一次难得经历,一次让我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作为当代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懂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项目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我们进度较慢。通过询问指导老师、及时调整方案,花一段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项目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再对研究方案做出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勤于思考,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每个课题研究的都是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案,需要自己去找文献查资料,去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规律,然后确定要创新的方向,不断地努力,独立思考。在创新方面,首先要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要始终围绕创新点,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随意猜测,而要有根据有目的地做出假设,再一步步通过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其实,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是这样“平凡”地一步一步实现的。该项目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都还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比如早期的文献查阅、数据收集、数据计算及其分析、模型构建。整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做科研必须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要本着对科研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进行自己的研究。
我们的课题从创新视角出发,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考虑,能获得课题立项,这也就是对我们创新能力、创新视角的肯定。这次课题的立项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仅仅是创造新的事物,更是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到各个事物表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创新思维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同时给我们的工作与学习带来不断的惊喜。
项目是我们团队共同的项目,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在团队合作中难免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摩擦,这时候需要我们以团队为重,以项目为主,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尊重团队中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组从项目立项之初成员之间的不太了解到现在发展成为很好的队友、很好的朋友,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在团队中我们能聚集起每个人的能量,将其团队作用发挥到最大。
这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能力上的提高,有思维上的创新,有情谊上的收获。我们在忙碌中充实了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坚持认真细致地完成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在实验中,尽管困难重重,尽管工作量较大,我们不断鞭策鼓励自己,无论怎样都要有始有终,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我相信这次实验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真诚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我们的机会,感谢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小组组成员的支持和帮助。
第五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感受
成长的路上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感受
项目即将结题了,回顾这将近一年多的比赛,我们确实感触很多,学到很多,也得到很多。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我成为项目小组成员时的场景,那是在去年五一的时候,一个学长的电话告诉了我这个消息。本来五一期间小组成员之间要见一面,认识一下,并且了解一下我们要做的产品;但是,因为我已经准备回家了,所以错过了这第一次的“见面会”。
最初接到参加项目这个消息的时候,心情挺复杂的。一方面,能来参加项目很激动和兴奋,也很期盼,这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另一方面,因为对这些科技方面的东西不太了解,所以很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好。后来,五一来了之后,学长安排了一次见面,大家都很友好,并且互相鼓励,互相打气。我也意识到,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成长道路上难得的经历,所以,我一定要抓住机会,勇往直前。
我们计划做项目的产品是*****,因为相关有利政策的出台以及当前市场的空白令我们看到了创业的契机和美好的前景,而*****的推广本身就让我们觉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路走来,我们准备了项目申报书、中期总结、中期答辩、产品使用手册、展板等等材料,这些材料里面有我们的汗水、笑声、努力和坚持,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每当准备好一份材料,走进一个新的阶段,都让我们感觉到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念,也让我们更加信心十足,所有的艰辛都已忘却,这也许就是比赛的魅力所在。
这一年多,我们共同经历了很多事情,共同完成了很多事情。而这一年令我感受最深的事情就是中期答辩,因为这次答辩就是我代表我们组参加的,其中的亲身经历真的是让我感触很深。以前都是参加我们学院的这类活动,无论各个方面都要求很正式,比如,穿着,举止等各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而这次答辩却不一样,老师们不强调着装,不强调措辞,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你的产品,有什么特点、原理是什么、能否真正的实现实体化等等,现场还出现了评委老师们激烈讨论产品原理的场景,气氛非常活跃,这些都让我印象很深,并且也对我原有的对答辩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冲击,让我的思维也不再那么局限。
我觉得这恰恰反映的是两个学院之间的文化特点不同,每个学院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从而在学生的各个方面指导学生的行为。我对这件事印象极深,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种新的答辩形式让我耳目一新,更加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这对我来说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这样我就有了取百家之长的资本,就有了开发自己行为方式的资本。
答辩期间,有同学照稿子读,有的同学只一张嘴就侃侃而谈。毫无疑问,后者更加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不仅脱稿,而且讲的非常有条理,原理解释得很清楚,因为这些东西早就在他的脑子里过了很多遍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的回报也是跟你的付出对等的,在这次答辩当中我对这两句话也实在是很有感触了。
这次的比赛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在这个团队当中,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他们有的研究、动手能力很强;有的文笔很好、思维能力很强;有的统筹能力很强;有的PPT做的很棒。而且大家都非常友好的对待彼此,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我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且互相学习。我们互相分享着自己的一些经验,也向别人学习着,跟大家在一起,我学到了更多的答辩小技巧,学会了如何做展板,学到了很多做调查的技巧,这些东西都会使我受益终身的。而最重要的还是我结交了这些朋友,收获了友谊,他们将是我大学天空中的一道彩虹,当若干年后我回想起来,我依然会对他们满怀感激,感激这一年多来的陪伴和帮助;而这段共同经历,我也会铭记于心。
不仅是情感和能力方面,在学习方面这次比赛对我的帮助也是巨大的。准备相关的材料时,我们参考了很多专业书籍,来规范自己的用语,这不仅让我们回顾了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点、强化了知识点,而且更加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比如,在准备财务报表等的同时,作为学工商的我就学到了很多关于会计的东西;再解释产品原理,分析原理如何工作时,我就又了解了很多关于信息电路的东西。这次比赛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它创造了一个环境、一个氛围,让我们互相学习、自主学习,并且将自己所学应用起来。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中期答辩时的材料准备,很多答辩说到的东西,包括专业术语、知识点等,都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我以前一直觉得这些专业术语没有用,会用了就好,不过从那次答辩之后我发现我错了,专业术语能体现一个人的专业素质,更是我们这些本科生的优势,所以,对于专业的知识,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我们不仅要会用,还要会说,还要能使别人信服。
这次比赛带给我的改变,是很多方面的,他让我对一些事的看法不再那么狭隘、片面;也纠正了我的一些错误想法。我很感谢在成长的路上能有这次经历,帮助我找准方向,帮助我强化自己,给我平台让我展示自己,更让我获得了友谊和合作的乐趣。
一年的时间很快,而我们还在不断成长,这一年的比赛或者说是学习,是我们成长路上一段美妙的插曲,而我这一年的生活,也因为它而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能在青春的路上勇往直前的拼搏一次,我觉得我们这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