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5 02:2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保证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课程建设、共享应用和持续建设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质量保障和监督职责分工

1.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实行项目承担学校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教育部有关单位以及承担项目推荐工作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项目承担学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相关专业或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

二、课程上网要求

2.项目承担高校在课程上网前须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进行严格审查,课程团队须对课程进行认真自查。爱课程网应配备课程联络员,协助对课程进行内容和技术审读。

3.课程团队须及时对专家审查、团队自查以及课程联络员审读发现的问题予以认真整改,保证课程资源思想性、导向性和科学性等不存在问题,不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及其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不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

4.课程完成整改,达到要求须出具由课程负责人签字、项目承担高校盖章的“课程整改确认表”,并签署《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方可上网。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整改的课程,将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资格。

三、课程上网后的维护与更新

5.课程团队须安排专人管理上网课程及其学习社区,每周至少一次解答学习者提出的与课程及教学相关的问题,并积极在网上开展教学研讨及与学习者的互动交流。

6.课程团队应将上网课程应用于本校教学活动,及时维护、更新和完善视频资源等基本资源,积极建设拓展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鼓励按照或借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模式整改、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每学年课程更新不少于一次,向爱课程网提交的课程资源更新比例不得低于10%。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和保障课程团队对课程进行维护、更新。

7.爱课程网应为课程维护更新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并及时向课程团队反馈课程学习者反映的问题,适时公布上网课程的访问人数、公众评价和排名,定期公布课程的更新完善情况。

四、结项基本要求

8.2015年9月以前,达到课程上网后的维护与更新要求,课程共享应用广泛,得到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认可,社会反响良好,提出验收之后继续建设5年的建设方案切实可行,通过我部组织的验收,将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

五、课程的监督管理

9.上网课程在接受学习者使用和社会公众舆论监督过程中,一旦被发现存在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内容,有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将

即刻下线,不得再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名义在网上传播使用,并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资格。

10.上网课程如被发现存在思想性、导向性或科学性等问题将即刻下线,项目承担学校及课程团队尽快完成整改。未能按要求完成整改的课程,不得再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名义在网上传播使用,并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资格。

11.爱课程网、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如发现有人通过上网课程及其学习社区传播违法信息,应立即向学校及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并依照国家网络管理相关规定采取处置措施。

12.承担项目推荐工作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相关专业或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指导和监督项目承担学校课程的持续建设,协助教育部做好项目结项验收工作。积极推动上网课程的广泛应用,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共享。

第二篇: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火炬计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负责组织实施,旨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一项指导性开发计划。

第二条 火炬计划项目是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炬计划项目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两种,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各地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评审权属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认定立项权属国家科委。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科委火炬办)是负责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

第三条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资金实行国家、地方和项目承担单位相匹配的原则,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及国外资金。其中,国家匹配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和有关金融机关的贷款。

第二章项目申报

第四条 凡申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1、项目产品符合国家技术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属于火炬计划重点支持的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与信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和其它高新技术领域;

2、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是先进的成熟的,且经过了产品(样品、样机)技术鉴定,已具备商品化生产的条件(对国家专卖产品、食品、医药类产品需取得主管部门有关生产的批件);

3、项目产品投产后能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切有良好的国内外市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4、项目承担单位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或技术支撑单位),其领导班子应有较强的科技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水平;

5、项目产品的生产有配套的生产环境,所需的能源与材料能得到保证;

6、项目承担单位有相应的自筹资金及较好的信贷条件,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能力。

第五条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申报程序为:

1、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归口管理,各部委的直属单位也可以通过部委科技司(或其它相关司,下同)办理;

2、凡申请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的项目,均应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附件一),报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或部委科技司。需申请贷款的项目,其承担单位应事先征得有关银行的贷款意见;

3、通过部委科技司申报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先将申报书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盖章备案;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及部委科技司应于11月底前将申请认定的项目保送国家科委火炬办。

第六条 国家科委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厂矿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申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第三章 项目评审

第七条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评审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及部委科技司组织进行。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及部委科技司应聘请相关技术领域和管理部门的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或专家组,按国家科委火炬办制定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立项条件和评审标准》(附件四)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认真评审,写出评审组综合意见。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及部委科技司按国家科委火炬办下达的立项控制指标,对经评审的项目择优排序,连同下列材料报国家科委申请认定:(1)《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书》一式四份;(2)《一九九 年国家级火炬计划申请认定项目汇总表》(附件二)一式四份;(3)申请认定项目的专家评审组综合意见(附件四表二)一式两份;

(4)申请认定各项目汇总软盘;(5)《一九九 年申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清单》(附件

三)一式两份。

第四章 认定立项

第十条 国家科委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及部委科技司申请认定项目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保证水平、形成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做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认定和立项工作。

第十一条 每年8月,国家科委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前两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立项数目及资金落实和项目执行情况,提出第二年的项目立项基数;同时按此基数增加一定的比例,作为下达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申请认定项目数的控制指标。

通过部委科技司申报的项目,不占用项目所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的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 国家科委火炬办聘请各相关技术领域、归口管理部门和金融方面的专家组成“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专家认定委员会”,对申请认定项目进行审查、提出认定意见。

第十三条 国家科委火炬办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及部委科技司的立项基数及项目排序,并参照“专家委员会”的认定意见,提出当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立项建议,再由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综合平衡,并经委领导批准后,由国家科委下达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计划。

第十四条 为鼓励各地申报火炬计划项目的积极性和国家对火炬计划的宏观指导,国家科委对于选项准确、评审认真、重点突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可以超基数下达国家级项目;对于不符合国家级火炬计划立项标准的申请认定项目,亦可低于基数下达国家级项目。

第十五条 国家科委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运行机制先进、能促进或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并能形成较大经济规模的典型项目,将在立项、资金、信息、市场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火炬计划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显示作用。

第五章 跟踪管理

第十六条项目承担单位在收到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正式通知,要严格按照火炬计划和银行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项目的实施。凡立项后不按有关规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汇报,或两年内不能正常执行的项目,将被取消其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资格。第十七条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统一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的管理渠道,其经常性的跟踪管理工作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负责,承担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和监督项目的实施。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应于每年3月将上一年《火炬计划统计报表》(附件五)报国家科委火炬办。国家科委火炬办将组织有关人员对火炬计划项目,特别上重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协助解决有关问题。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在接到国家科委和银行下达的当年国家级火炬项目计划和贷款额度分配通知后,要协同项目承担单位按照银行要求做好贷款落实工作。贷款利率按照银行规定计算和收取。

第二十条火炬计划项目贷款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该款主要用于火炬计划项目实施中所需的设计费、材料费、试验费、工艺装备费和流动资金的补充,不能单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土建项目。

第二十一条国家科委对于支持重点项目而安排的有偿使用资金要严格管理,按期回收,以不断支持新的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科委、地方科委和资金使用单位,应签订有偿使用合同,认真履行各自应尽职责。

第二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须将当年的火炬计划贷款和有偿使用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汇总后于第二年的1月份报国家科委。

第七章项目验收

第二十三条凡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的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验收,验收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负责。申请验收的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项目产品达到申报书中各项技术和经济指标的预定要求;

2、项目产品达到了预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项目产品技术资料及有关文件完整、真实;

4、按计划偿还银行贷款的本息。

第二十四条项目的验收程序如下:

1、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验收审批表》(附件六),并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经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地科委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

2、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根据上报的验收审批表及有关的报告、资料,对项目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在验收审批表上签署验收意见后,报国家科委备案。对验收不合格或中断的项目,分别以结题或除名处理,并报国家科委。

第二十五条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批准同意验收的项目,国家科委火炬办根据上报的项目验收审批表,颁发《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验收合格证》。

第八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对于实施火炬计划项目和从事火炬计划管理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个人,国家科委将给予奖励,具体办法另定。在国家科委奖励办法下发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委可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奖励办法。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国家科委。

第三篇: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火炬计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其宗旨是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火炬计划项目是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动火炬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火炬计划在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引导、示范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火炬计划项目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两种,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立项和管理。各地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评审权属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JI(以下简称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

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认定立项权属科技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科技部火炬中心)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第三条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坚持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分类指导、加强服务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因地制宜,保证项目质量,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并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和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企业结合,共同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第二章 申报

第四条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成果以及其它科研成果为依托,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产业为目标,择优评选并组织实施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

从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择优认定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应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好,产业规模大;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较大的市场覆盖面,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应在同行业中有示范带动作用,在地方经济中起支柱作用。

第五条申报渠道与要求:

1、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由各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国务院部委(局、总公司)的直属单位可通过部委(局、总公司)科技司(或相关部门,下同)申报,但项目承担单位应先将申报书抄报所在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盖章备案。部委(局、总公司)科技司只能申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2、申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项目承担单位须提交的申报材料:

①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书(附件1);

②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③计算机软盘。

申报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须提交的申报材料:

①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申报书(附件2);

②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①计算机软盘。

报送各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或部委(局、总公司)科技司进行评审。

第三章评审与认定立项

第六条各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及部委(局、总公司)科技司按照《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立项条件与评审标准(附件5)》,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择优排序,按规定时间,将申报材料、专家评审组综合意见和项目汇总表(附件

3、附件4)及项目汇总软盘等报送科技部火炬中心申请认定。

第七条技部火炬中心聘请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专家认定委员会”,对申请项目进行审查认定。在此基础上,科技部火炬中心按照突出重点、保证水平、推动创新、提高效益的原则,提出当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立项建议;经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综合平衡并报科技部领导批准后,由科技部下达当年国家级火炬项目计划,并抄送国家有关金融部门。

第八条对认定立项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科技部火炬中心颁发项目证书。

第四章资金

第九条火炬计划项目实施需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其中以单位自筹、银行贷款和投资机构的投资为主。

第十条需申请贷款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在接到立项通知后,须报送《科技开发贷款项目申请表》及有关材料,由科技部向国家有关银行推荐。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协同项目承担单位,按照银行要求做好贷款评估和落实工作。

第十一条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条件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可优先得到基金的支持。各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优先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纳入当地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金计划,以获得补助、贴息等资金支持。各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条件,建立投资担保机构,重点支持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保证其顺利实施。

第五章跟踪管理与服务

第十二条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统一纳入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渠道,其经常性跟踪管理工作主要由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三条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认定立项后,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各省、市行政管理部门要协助项目承担单位和当地有关部门、银行,落实资金和有关扶持政策,协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凡立项后,两年内不能正常执行的项目,将取消其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资格。

第十四条科技部火炬中心以多种形式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积极提供服务,在市场、信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六章验收

第十五条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实施达产后,都要按有关规定进行验收。一般项目的验收工作由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对验收合格的项目,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签署验收意见后报科技部火炬中心备案。重点项目的验收工作由科技部火炬中心负责。对全面达到项目申报书中各项指标要求,年销售收

入超过5000万元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经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也可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验收。

第十六条经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验收的项目,科技部火炬中心根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验收审批表》(附件6),颁发项目验收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验收不合格或中断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由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予以结题或做撤项处理,并报科技部火炬中心备案。

第七章统计

第十八条项目统计工作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统计工作,由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各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将上一《国家级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火炬计划)》报送科技部火炬中心。

第十九条凡认定立项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都要进行统计。验收合格的项目,自通过验收起再统计三年。结题或撤消的项目,自审批机关确定结题或撤消之日起不再统计。

第八章奖励

第二十条对优秀火炬计划项目和在实施火炬计划项目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按《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火炬奖励办法(试行)》规定的条件给予表彰和奖励。各省、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相应奖励办法。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国家科委一九九四年公布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科技部。

第四篇: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5〕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月27日

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获取的信息资源。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各政务部门依照本办法,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具体开展信息共享活动。

第四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当遵循需求导向、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无偿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 政务信息资源分为三种类型:可以无附加条件地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无条件共享类;按照设定条件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条件共享类;依法不能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不予共享类。

与行政管理或跨部门并联审批等相关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无条件共享类,在相关政务部门之间共享。

与协同管理相关、信息内容敏感、只能按特定条件提供给相关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条件共享类。

有明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能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不予共享类。

依法应与特定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不受上述限制,应按照法律规定向特定政务部门提供共享信息。

第六条 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政府已经指定的部门(以下简称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评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组织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重大事项,牵头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组织建设并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基础设施,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或规范,定期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第七条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以下简称《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以下简称《共享目录》)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是各政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依据。《资源目录》、《共享目录》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列入《共享目录》的政务信息资源按共享分类进行共享。《共享目录》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定期更新、维护和发布。

第二章 共享基础设施

第八条 省和设区的市应当建设满足本级及对上一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的、统一的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该平台应部署在省和设区的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上。共享平台运行维护费用可纳入政府向社会专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范围,由同级财政资金统一支付。

县级及以下政府不再建设本级共享平台,已有的应当逐步向市级共享平台迁移。

第九条 共享平台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以下简称目录系统)、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系统(以下简称交换系统)。全省目录系统和交换系统分省、市两级建设部署,按照标准进行无缝对接。市级《资源目录》和《共享目录》应报省级共享平台备案并注册。

第十条 政务部门间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必须通过共享平台进行,各政务部门之间不得重复建设跨部门使用的目录系统和交换系统。跨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应通过省、市两级共享平台进行。

第十一条 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共享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共享主题数据库的建设(以下统称平台中央数据库),并会同相关单位制定平台中央数据库与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的统一标准和制度,完善共享平台使用和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各政务部门要按照共享平台的技术要求,部署本部门前置交换系统,确保业务数据库与前置交换数据库之间、平台中央数据库与前置交换数据库之间的有效联通和同步更新。

第三章 信息目录

第十三条 政务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拥有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按照标准规范,编制本部门的《资源目录》,确定可供共享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条件,统一纳入全省《共享目录》。

政务部门对不予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应当在《资源目录》明确,并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核定。

第十四条 政务部门应在共享平台开通本部门目录系统,按照目录标准,及时逐条登记、审核相关政务信息资源,并负责发布本部门的《资源目录》。

第十五条 政务部门建立本部门目录管理制度,指定本部门目录登记和审核人员,加强对本部门《资源目录》目录登记、审核、发布、更新等工作的管理。

第十六条 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统筹确认和调整本级政务部门编制、提交备案的《资源目录》,组织本级政务部门共享信息和共享需求的梳理,形成本级统一的《资源目录》和《共享目录》,界定共享信息的名称、类别、提供单位、提供方式、共享条件和范围、更新时限等,并委托相关部门定期对《资源目录》中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

第十七条 信息共享的关键要素发生变化时,政务部门应及时告知信息共享主管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根据变更情况对《共享目录》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章 信息采集

第十八条 政务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采集信息,明确本部门信息收集、发布、维护的规范和程序,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及时。政务部门应以共享方式获取其他政务部门依据职能已采集的信息,避免重复采集。

第十九条 凡是列入《共享目录》的信息,政务部门必须以电子化形式,按照统一规定和标准,向共享平台提供信息访问接口和接口规范说明文档等。

第二十条 政务部门采集信息过程中应主动通过共享平台与其他政务部门的相关政务信息进行比对,发现信息不一致的应按《资源目录》进行核对,必要时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会同双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 政务部门因业务或职能调整,需要调整信息采集范围的,要实时更新《资源目录》,并向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信息共享

第二十二条 政务部门应当依据本部门职能共享和使用信息,根据履行职责需要向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提出对其他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其他政务部门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信息。非因法定事由,政务部门不得拒绝其他政务部门提出的信息共享需求。

第二十三条 政务部门应健全信息更新机制,及时维护相关政务信息,对所提供的共享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及时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第二十四条 各政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息查询、直接数据交换、接口服务或其他定制处理等共享服务模式获得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

第二十五条 无条件共享类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务部门通过共享平台自行获取。

条件共享类的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务部门按照约定条件进行共享。政务部门之间对共享条件存有争议的,由本级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十六条 共享平台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实现日志、信息查询日志等情况进行记录,记录数据保留时间为5年。

第二十七条 政务部门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存放共享的信息资源。为方便信息共享,政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共享信息资源库托管在共享平台,并由政务部门自行维护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由共享平台本地存储的共享信息和共享平台调用各节点信息而产生的综合性服务信息,政务部门可以根据需求提出申请,在征得信息提供部门和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同意后使用。对不按照《共享目录》公布的更新时限提供和更新信息的政务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享受该项权益进行必要的限制。

第二十九条 政务部门应当制定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内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确定信息资源管理员负责对本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事项的申请审核把关。审核要以履行职责需要为主要依据,核定应用业务、使用对象、所需信息、共享模式、截止时间等要素,确保按需共享、安全共享。

政务部门应将信息资源管理员的信息向同级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备案,如有人员变动应及时更新。

第三十条 各政务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维护经费,应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第六章 共享安全

第三十一条 政务部门所获取的共享信息只能用于履行职责需要,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并对共享信息的滥用、非授权使用、未经许可的扩散以及泄露等行为负责。信息提供单位不对信息在其他政务部门使用的安全问题负责。

第三十二条 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电子政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部门以及各使用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安全保密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出现安全问题应及时向同级相关信息安全、保密等主管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处置。

第三十三条 根据公安部等4部委《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规定,共享平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安全保护等级为第三级。

第三十四条 共享平台承建部门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按照国家保密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信息资源,严格按照共享条件提供信息,建立健全共享平台运行维护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异地备份工作,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确保共享平台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

第三十五条 政务部门通过共享平台参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使用统一的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各政务部门要定期将使用共享信息的效果及时反馈给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共享信息提供方有权向使用方了解共享信息使用情况。

第三十七条 发展改革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把政务部门信息共享效果作为规划和安排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运行维护经费的重要依据。对无正当理由,不按照本规定参与信息共享的部门,酌情暂停安排新的建设项目和已建项目的运行维护费用。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督促有关部门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提请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规给予处分:

(一)不按规定将本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资源提供给其他部门共享的;

(二)故意提供不真实、不全面共享信息内容的,未按要求及时发布、更新共享政务信息和资源目录的;

(三)对共享获得的信息管理失控,致使出现滥用、非授权使用、未经许可的扩散以及泄漏的;

(四)不共享其他部门政务信息、随意扩大信息采集范围,造成重复采集信息,增加社会成本、给社会公众增加负担的;

(五)未与信息提供部门签订相关许可协议,擅自将共享获得的信息转让给第三方或利用共享信息开展经营性活动的;

(六)对于监督检查机关责令整改的问题,拒不整改的;

(七)其他违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应当给予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政务部门违反规定使用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共享信息,或者造成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泄漏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国家保密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中有关术语定义如下:

(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各政务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向其他政务部门提供或获取政务信息的过程。

(二)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是指储存基础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中基础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多个政务部门在其履行政务职能过程中共同需要的政务信息,包括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

(三)共享主题数据库,是指除基础数据库外,集中整合和储存由相关政务部门共同管理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某一特定领域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括创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社会管理(治理)、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方面数据库。

(四)业务数据库,是指各政务部门自己管理的、与业务应用系统紧密结合的政务信息数据库。

(五)前置交换数据库,是指为实现数据交换而建立的中间存储数据库,与交换数据的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之间隔离,保证各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的独立性。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2月29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月27日印发

第五篇: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经营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公益林,是指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区划界定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三条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分级管理、科学经营、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应当纳入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落实到现地,做到四至清楚、权属清晰、数据准确。

第五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国家级公益林管理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建设和管理。

第六条

国家级公益林根据生态区位和主导功能、效益,划分保护等级并实行分级管理。保护等级执行《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划分为三级。

第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章

保护管理

第八条

国家级公益林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规定程序执行。

第九条

国家级公益林林权权利人应当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管护责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履行管护协议约定的义务,加强对国家级公益林林权权利人和管护人员的指导、服务和检查,并不断完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办法。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国家级公益林标牌,标明国家级公益林的地点、四至范围、面积、林权权利人、管护责任人,保护管理责任和要求、监管单位、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第十一条

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开垦、采石、采沙、取土,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征收、征用、占用国家级公益林地。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不得征收、征用、占用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

经批准征收、征用、占用的国家级公益林地,由国家林业局进行审核汇总并相应核减国家级公益林总量,财政部根据国家林业局审核结果相应核减下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令第541号)规定,负责本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制定防控预案,实现减灾防灾。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四条

由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由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编制的森林经营规划,应当将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和经营作为重要内容。省、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通过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将国家级公益林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经营措施以及相关政策,落实到山头地块和经营主体。

第十五条

对于国家级公益林地中的宜林地、疏林地,经营者应当结合实际,严格保护并积极采取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者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植被,提升生态功能。严禁采用炼山、全面整地等作业方式。

第十六条

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原则上不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严禁林木采伐行为。因教学科研等确需采伐林木,或者发生较为严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特殊情况确需对受害林木进行清理,以及人工林、母树林、种子园经营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审批前,应当组织森林经理学、生态学等领域林业专家进行评审。

第十七条

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二级国家级公益林的林地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第十八条

二级国家级公益林可以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其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应当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2001)、《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1646-2005)、《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 1690-2007)和《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09)相关标准,采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森林群落的作业方式。

(一)抚育间伐的,伐前林分郁闭度不得低于0.8,一次采伐蓄积强度不得大于1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

(二)更新采伐的,只允许采用择伐方式,采伐间隔期不得小于一个龄级期。

坡度25度以上的,采伐强度不得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1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坡度25度以下的,采伐强度不得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2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5。

(三)低效林改造的,以综合改造和补植改造方式为主,一次改造的蓄积强度不得大于20%。严禁对原生型低效林进行改造;禁止将国家级公益林改造为商品林。

(四)竹林可以进行择伐和疏伐,采伐量不得超过当年新竹量。

(五)因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危害和其他自然灾害受损严重的国家级公益林,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依法批准,受补偿主体可以清理死亡、受损林木,并于当年或者次年完成补植、补造。

第十九条

三级国家级公益林应当以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为目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科学经营、合理利用。

第二十条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二、三级国家级公益林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可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第四章

监测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做好国家级公益林的落界成图工作。应当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 1955-2011),在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和更新中,将国家级公益林落实到小班地块,做到落界准确规范、成果齐全。

第二十二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2010),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级公益林本底资源调查,调查间隔期为5年。

第二十三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国家级公益林变化情况调查。以经营管理活动情况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掌握国家级公益林地类、面积和森林质量变化情况。

第二十四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国家级公益林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以及区划调整、动态变化、管护效果等情况。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开展国家级公益林定期定点生态状况监测。

第二十五条

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国家级公益林监测和定期核查。监测和核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情况,核实认定国家级公益林的动态调整情况,监测、调查和评估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效果和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的变化。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国家级公益林范围及变化、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及其质量效益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五章

资源档案

第二十七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应当以国家级公益林本底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建立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档案,落实档案管理人员,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档案包括:小班卡片(分户登记卡)、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统计表和图面资料、林权台帐、管护协议(或管护合同)等。

第二十八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统一的规范,组织建立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九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变化情况调查结果,及时更新国家级公益林落界成图成果、资源档案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将更新后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按更新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

第三十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国家级公益林管理情况、资源变化统计表、更新后的国家级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一并上报国家林业局。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一条

国家级公益林经营者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国家级公益林破坏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从事国家级公益林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林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七章

第三十三条

经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认定的国家级公益林,其保护、经营和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4月30日。

下载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公益林是指依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划定的防护林和特......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高级研修班”邀 请 函尊敬的院长:为搭建高层次医院管理学术交流平台,深化院长领导力研究与实践运用,“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高级研修班......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建设,规范园......

    智慧城市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简)

    东海县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为促进政务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政府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管理办法

    附件4: 河北省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认定和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产原良种场管理,提高原良种质量,保障增养殖业健康发展,根据《河北省渔业条例》、《水产苗......

    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写提纲一、项目概况 简要介绍项目目标、实施内容、基础条件、经费预算和预期效果等基本情况。 二、项目背景 说明本项目提出的相关经济......

    国家级大创项目合同书

    附件2 曲阜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合同书 甲方: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乙方:项目负责人 丙方:指导教师 丁方: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 一、项目编号、名称 项目编号:......

    国家级创新项目总结(5篇)

    国家级创新项目个人总结 大二到大四,从学校说你们四人或三人组队,到找老师寻找相应的课题,到科研项目的开题答辩,到中期答辩,到结题答辩。整个流程下来大概有两年半的时间,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