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观察
浅谈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观察
【摘要】:
区域活动就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教师除了在活动区域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要支持幼儿,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必须通过观察。怎么观察?怎样的观察才是有效地?在观察中又如何处理好各种有效信息,从而给予幼儿适时的、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在游戏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注重观察的方法,及时捕捉真实的信息,从而学会及时处理观察信息,为幼儿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让幼儿把游戏开展得更精彩,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 观察 材料观察 观察方法
【正文】
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过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幼儿在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支持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下面就区域游戏的几方面谈谈是如何进行观察与分析的。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
每一次区域活动前教师都要明确本次区域活动或本周区域活动自己要重点关注和观察的区域是哪几个,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哪些,要重点观察哪些幼儿,教师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而做,这样教师才会进入较好的观察状况
(一)材料的观察
1.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实效性。区域游戏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幼儿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了自主
学习的能力。就如数学区中成品的操作材料,幼儿经过几次操作后就失去了兴趣,不愿再去操作。在区域游戏时,我们老师就要观察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2.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在区域游戏时,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因为一些操作性不强的材料往往就是失去了它的意义。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放大镜。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挺新鲜的,可没过两分钟就觉得没意思,不想玩了。接下来这边转转那边转转,还要搞点小破坏。这样一来使原本有序的活动也无序了。观察后教师在下次科学区就要进行调整,要投放操作性强一点的材料。
3.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否具有积极性。有的区域幼儿玩过了还想玩,有的区域幼儿玩得兴致很少。这时教师就要不断观察,分析原因。经过观察后我们了解到:活动材料老是这么几样调动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根据幼儿游戏的进展,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不能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也不能一直放着这么几样不换。因为这样导致幼儿的参与意识不高,满足不了他们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要及时更新。在区域的创设时我们也不能着重布置哪一个区而忽略了哪个区;在对新材料的投放时教师不能悄悄地放进区域中,应该告诉幼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东西。你们可以去尝试玩玩。这样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尝试玩老师提供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新的东西,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二)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
1.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展露个性、获得个体发展的。同时,生动、有趣又富有变化的材料只有通过和幼儿的交互作用,共同丰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娃娃家”活动中,我和幼儿在一起讨论,“娃娃家还缺少些什么?”马上就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有个电视机就好了,我们可以在娃娃家里看电视。”在他的带动下,立刻又有几个孩子补充:“我想在娃娃家里有个微波炉,可以烧菜的。”“我想有个电话,可以打电话的。”就这样,经过我们的共同出谋划策,一些新的游戏材料便诞生了。
2.观察孩子与孩子间的互动。以前活动区游戏中幼儿交往仅限于本区范围内。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区域之间的联动也出现了。当老师提示过后,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娃娃家里的陈晨曦对我说:“老师,我想带我的宝宝到大舞台去看表
演。”“当然可以,你想的真好。”陈晨曦高兴地抱着娃娃走到大舞台说:“我带宝宝来看你们的表演,可以吗?”正在表演舞蹈的高欣媛和李鸣枭愣了愣,转头看着我,我向他们点了点头,高欣媛马上笑着说:“好吧,你抱着娃娃坐在椅子上看我们表演吧,我们跳舞给你们看。”陈晨曦看了一会儿表演区的小朋友们的表演后抱起娃娃说:“现在娃娃困了,我带他回家睡觉,谢谢你们的表演,下次我还会来看,再见!”以上的事例表明,在不影响各区正常游戏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各区游戏之间的联动、合作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舞台,增强幼儿之间相处和交往的技能。
二、注意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中,我们首先要做个旁观者,选择适宜的观察记录方法。在区域活动中,要想观察记录更有效的为活动的开展服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记录,经过相关的理论培训我们知道几种有效的观察记录方法:
1.全面性观察记录。也叫扫描式观察记录。在班级区域活动开始前两位教师已进行定位,确立有一位教师负责扫描式观察记录,对整个班级活动去进行全面的观察,主要观察区域的整体情况。如:幼儿进区情况,游戏中幼儿是否出现状况,区域活动中材料使用情况等等,对活动区整体的一个全面的、大致的观察记录。
2.定点观察。班上的另一位教师到某个区域中,对幼儿个人或该区域中的一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的情绪、个性行为、材料使用、合作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
3.多种观察记录形式。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观察后,不能忽视记录,如果只是单纯观察,很多重要的细节,很多教育的契机会因为一些时间而被遗忘,失去了引导和教育的时机,所以在观察的同时,教师应把观察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记录方式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结合。(1)在区域活动中一般采用用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幼儿活动情况,这种形式会比较具体。常用于定点观察某个区域一组幼儿或某个区域某个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如:什么时候XXX小朋友在做什么,她和同伴是怎么交流的,是怎么操作材料的等。(2)表格形式。这种形式比较的方便,班级幼儿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情况时,只靠文字观察记录就比较难,就可以借助表格形式进行记录。如:幼儿的进区情况就可以用这种表格,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娃娃家有谁?各个区域中都有些谁?谁哪个区域
不经常去的等等。
三、学会及时处理观察信息。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吗?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及时处理观察信息,捕捉活动中的教育契机,不断开发教育内容,这需要每位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与肯定。通过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对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进行正确的判断,然后根据观察情况进行分析,考虑是否需要介入或进行引导或是对材料进行丰富和调整等。我们要注意参与介入的时机,在正确时机参与幼儿的活动,可以扩大并丰富幼儿活动内容。但如果时机不对,可能导致幼儿终止活动。因此,教师应事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加入或何时加入。如:在一次建构区,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搭建城堡。祝逢泽小朋友走过来,一边在搭好的城堡上抽掉了两块,一边说道:“你不和我搭城堡,我也不让你搭。”被他这么一抽,城堡倒塌了,夏淳希急得大哭了起来。区域的其他小朋友看见了,有的冲着祝逢泽大喊大叫,有的还想打他。这时我及时的介入了:“哎呀,城堡倒了怎么办,娃娃家的爸爸妈妈马上要带着宝宝来参观了呀?”这时孩子们似乎想到了什么,重新拿起积木进行搭建。这样孩子们又重新开始游戏了。又如理发店没客人了,店员们无所事事,开始在区域中打闹,这时我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要他们帮我设计一个发型,于是店员们开始忙乎了,梳头的、卷发的、夹夹子,帮我设计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型。
在区域游戏中,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活动者参与游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活动,不要强加干涉而要学会观察,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因为这样既会阻碍孩子的思维。久而久之也会造成依赖心理。教师要留心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及时介入游戏,通过支持,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的中教师始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二是教师如何支持每个幼儿发展?我们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要善于观察,洞察孩子最热切的需要,及时捕捉真实的信息,从而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把游戏开展得更精彩。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当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给予幼儿适时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解读 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蔡春美 洪福财主编
第二篇: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小班阅读区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主班教师组织幼儿迚行区域活动,孩子们拿好自己的迚区卡选择了喜欢的区角迚行活动,就当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在各区角迚行活动时,我发现了阅读区的孩子寥寥无几,我便走迚了阅读区,我幵没有马上的迚入这个区域,而是在一旁观察,我想看看这几个孩子的活动是怎样迚行的,于是我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你看你看,我这本书上有小狗呢。”是许冬雪小朋友在告诉逯昭阳,随后又有几个小声音在说:“我的书上有猴子,”“我的书上有恐龙。”不一会儿的时间,孩子们已经翻阅完了自己选择的图书,胡启恒小朋友首先提议:“刑晨曦,我们两个换换书看吧。”经过他的首先提议,又有几个小朋友与小伙伴换图书,我在一旁看着,心里有了一些想法:小班的孩子能懂得交换图书也是很不错了。可是不一会儿的时间场面就有点混乱了,孩子们坐不住了,有的无聊的翻着图书,有的甚至把图书都拿反了,还有的快速的一页页毫无目的的翻着书,更甚是,有的孩子早已把长长的脖子伸向了益智区和美工区等。随着,我的心情也跟着杂乱了,思绪乱了,理也理不清,于是我搬了小板凳坐到了孩子身旁,我拿起一本书指着封面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呀。”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这本书上,他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于是今天的阅读区活动剩下的时间,就在我这本书的引导提问下勉强结束了。
分析:小班的孩子是今年暑假后新入园的,他们对区域活动的认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而小班孩子身心发育尚不完善,自身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小班孩子在阅读中的认知水平尤其是联想、推理水平低,而我个人觉得阅读区相对其他区域来说略显枯燥,孩子在阅读中的盲目性大,常常把一本书打开,忽然又翻到书的后面,待会儿又忽的一下翻回书的前面,他们的思维也常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不稳定,观察的目的性较差,他们喜欢色彩明艳、形象逼真,有重复语言、重复情节、单一单幅且内容熟悉的图书。针对以上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调整措施:
1、为孩子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图书,如:《好饿的毛毛虫》《好饿的小蛇》《猜猜我有多爱你》等
2、利用晨间活动、桌面游戏等活动时间,迚行绘本故事教育活动,通过幼儿观察、幼儿自由讲述、最后串故事等环节完成一个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绘本、了解故事、熟悉阅读区的绘本故事等。
3、利用微信平台、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同家长交流幵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迚行阅读,让幼儿在家庭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增迚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幵促迚阅读区活动的有效开展。
调整后的效果:
1、更多的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能自由喜欢的选择阅读区。
2、亲子阅读,既增迚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增迚了家园联系,也让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3、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不足: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大多数父母不能在家陪伴孩子,亲子阅读只能在一部分家庭中开展,导致亲子阅读活动迚展的不够充分,不够全面,因此今后我会开展一些在园有利于孩子阅读的一些活动,让阅读区更好更全面的开展起来。
(后附阅读区孩子照片)
第三篇: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大班建构区活动观察记录
本次活动,我所在的组负责观察大一班进行建构区活动的孩子,进入班级时,一名班上的老师正在给孩子进行进区前的讲解,孩子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上次建构活动中老师拍摄的照片。老师提出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我心目中的小学。
(今天的培训活动主题是建构区,我们参加培训的老师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年龄班进行观察。负责带班的老师也要求有一名固定的老师从头至尾指导建构区的活动。我所在的大一班因为很多孩子都毕业退园了,今天到幼儿园的孩子都是老师们之前打电话叫回来的。)
进入建构区的一共有五名孩子,没有任何的交流孩子们就开始动手拿取积木进行搭建了。一名穿白色上衣的男孩负责搭建工作,两名女孩和一名穿绿色上衣的男孩自觉的担负起帮他拿积木的任务。而这时,一名穿蓝色上衣的男孩提出“我想搭滑梯”,并用一条很长的长方体积木和一块圆柱体积木搭成滑梯状的斜坡。这时,一直蹲在旁边的老师说道:“xx,你去负责运材料好吗?”
(当老师发现蓝衣服的男孩与进区前交代的,搭建我心目中的小学这个主题不相符时,教师立刻阻止了男孩的想法,并给他安排了任务。这种干预显然背离了区域游戏让幼儿自主操作的原则。)
一层搭建完成后,老师建议其他四名孩子和白色上衣的男孩一起搭建“教学楼”,而这时,蓝色上衣的男孩还在继续用手里的两块积木搭着“滑梯”。老师说:“先不用搭滑梯,先把教学楼搭好,好吗?”这时,一名女孩说道:“他可以搭一个安全通道”。老师听到后,蓝衣服的男孩说:“xx你听一听她给你提了一个什么建议?你来给教学楼搭个安全通道好不好?”
(本次活动是延续上次活动的主题进行的,五名幼儿也是带着任务进入的区角,带班的老师也是带着负责重点观察建构区的活动这个任务,近距离的观察和老师不时提出的建议让在建构区的孩子多少感觉不是很放松,经常在准备做什么之前先看看老师的表情,或征询一下老师的意见。)
当“小学教学楼”的第二层搭建完成后,穿绿色上衣的男孩拿起一块积木准备继续往上搭。这时,一直负责搭建的穿白色上衣的男孩制止道:“你去拿积木,还需要长方形的积木。”绿衣服的男孩只好走到玩具厨前将盛满积木的玩具筐费力的搬出了,挑出几块需要的积木后,又费力的准备将玩具筐放回去。这时。老师发现后说:“不用收起来,先放到地上就可以了。”当开始“教学楼”的第三层时,问题出现了,积木一放上去就开始晃动。绿衣服的男孩说原因是“不坚定”,“应该用积木加厚一点儿”。说完就开始用积木将第二层进行加厚。这时,老师建议道;“上下层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呢?”“每一层楼上是不是可以都几间教室呢?”“你觉得在教室里看书光线是不是太暗了?”“想想怎样搭建会更好?”
(相信平时常态下老师不会像今天这样一直紧紧的盯着建构区里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并在发现“问题”后,立刻加以引导。孩子们也在老师密集的建议下显得不知所措,每做一点儿都会先看看老师,看看老师是否同意这样去做。)
“教学楼”的第三层还没有封顶,一直在搭建中担当重任的白色上衣男孩和两名女孩开始到窗台下搭建“厕所”。这个位置是建构区里距离老师最远的地方,孩子们立刻放松起来,一边搭建一边有说有笑起来。一会儿一个由很多积木围成小空间拼成的“厕所”就完成了。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教师在区域活动之前该不该订一个主题,或者说是怎样去给建构区订一个主题,才能让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有更好的发展。大一班孩子是已经幼儿园毕业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建构区活动中依然会有随意性的行为出现,对于小中班的孩子一个老师设定好的主题更是起不到多大的意义。所以,我想不如把自由的空间还给我们的孩子,这才是区域活动最重要的意义。)
胜北社区东安幼儿园
杨芳
第四篇: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
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的有效性
一、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为使观察记录科学有效,进而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服务,我们用“定人、定点、幼儿自我记录”等方法进行观察记录。
(一)定人观察
班上两位教师每次各可选取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教师跟随他们更换区域内容,了解他们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专注性及兴趣等方面的情况。这样,每一个月教师能对全班每个幼儿都观察一次。观察中,教师同每个幼儿实际互动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而且也有积极的效果。之后两位教师再在一起相互对照观察记录内容,从而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做出较一致的分析判断,正确把握幼儿的个性发展状态,为选择适宜的指导方法提供依据。
(二)定点观察
班上两位教师分工负责,各参与到某个区域中,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对象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合作和使用材料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如:在对表演区进行观察时,发现幼儿在表演“老鼠嫁女”故事前都先选择各自的头饰,但明显可见所提供的部分头饰幼儿不感兴趣,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这启示我们要提供多变的材料,让孩子们自主加工所需的饰物。
(三)幼儿自我记录法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教师指导不过来的情况而设置,目的是方便教师在入区时一目了然地了解幼儿在各区完成活动的情况。其方法是:各区域张贴一张幼儿活动记录表,用来记录幼儿在该区完成活动的情况,教师通过表格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幼儿在这里做了什么,是分几次完成的。如:在美工区,幼儿在制作故事书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在当天的区域活动中完成,幼儿在记录表的红旗处就不能打五角星,可在下次完成时再记上时间与次数,这就让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活动进展情况,并能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多种记录形式结合。
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观察以后不能忽视进行记录,如果只是单纯的观察,很多重要的细节、很多的教育契机会因为过了一些时间而被遗忘,失去了引导和教育的时机,所以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把观察的情况详细的记录下来,在记录时可以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结合。
(1)文字的形式。用文字地形式详细地记录幼儿活动情况,一些特殊的表现行为,幼儿的情绪态度等。如:什么时候XXX小朋友在做什么,她和同伴是怎么交流的,和对教师的引导是怎么反应的的等。
(2)表格形式。这种形式比较的方便,班级幼儿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情况时,只靠文字观察记录就比较难,就可以借助表格形式进行记录。如:幼儿的进区情况就可以用这种
表格,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娃娃家有谁?各个区域中都有些谁?谁哪个区域不经常去的等等。
(3)照片或DV的形式。这种形式更加具体形象的记录了幼儿在活动中地一些情况,这样的方式是幼儿活动情况地再现,采用这种形式在对幼儿活动后的评价能起很大的作用,教师对指定区域观察时,把幼儿在该区时对某个材料的使用情况详细地记录,然后在最后评价中再现给全班幼儿看,可以把别人的经验进行分享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
三、观察记录需要强化的内容
教师观察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解和研究幼儿,并为接下来的活动指导提供依据。为此,观察记录中需要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记录中的“分析”
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留下的各种痕迹(记录纸、计划本、语言等)都是教师观察的对象,教师要及时地收集并分析。
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意义的语言表述要当场记录下来。
3、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操作过程记录纸要当天收集整理。
4、幼儿的进区记录本应当周浏览一次,以了解幼儿的兴趣。同时,还要及时吸收来自幼儿方面的其他“信息”进行分析,以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的思路,明确幼儿探索的方向。
(二)观察记录中的“询问”
当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发现幼儿有问题或障碍时,不要急于进行指导,而要采取多形式的“问”与幼儿互动,如:“为什么?”“真的吗?”“你认为呢?”“你看呢?”“这样做可以吗?”“不那样做
会怎样?”等等,以此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倾向。
(三)观察记录中的“反思”
为分析投放材料与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做出调整,观察记录时必须进行反思。如:在结构区幼儿合作建构城堡,要求幼儿分工要细,并记录在计划纸上。XX负责围合城墙,在建构过程中他说:“这好像谜宫。”于是他转向建构谜宫,结果围墙无人搭,这与预成的计划产生冲突。在建构谜宫时,他能边搭边设置障碍物,投入更多的热情。在观察记录中,教师根据幼儿建构的情况加以反思,觉得幼儿兴趣发生转移时,还是要顺应幼儿的兴趣,但为了不让个人影响到集体计划,可另外开辟一个场地,让幼儿充分自主地玩。这种反思便有利于接下来区域活动指导的完善。
四、材料的观察
1.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实效性。
区域游戏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幼儿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如数学区中成品的操作材料,幼儿经过几次操作后就失去了兴趣,不愿再去操作。在区域游戏时,我们老师就要观察提供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2.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在区域游戏时,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因为一些操作性不强的材料往往就是失去了它的意义。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放大镜。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挺新鲜的,可没
过两分钟就觉得没意思,不想玩了。接下来这边转转那边转转,还要搞点小破坏。这样一来使原本有序的活动也无序了。观察后教师在下次科学区就要进行调整,要投放操作性强一点的材料。
3.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否具有积极性。
有的区域幼儿玩过了还想玩,有的区域幼儿玩得兴致很少。这时教师就要不断观察,分析原因。经过观察后我们了解到:活动材料老是这么几样调动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根据幼儿游戏的进展,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不能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也不能一直放着这么几样不换。因为这样导致幼儿的参与意识不高,满足不了他们的兴趣。材料的投放要及时更新。在区域的创设时我们也不能着重布置哪一个区而忽略了哪个区;在对新材料的投放时教师不能悄悄地放进区域中,应该告诉幼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东西。你们可以去尝试玩玩。这样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尝试玩老师提供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新的东西,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二、采用有效指导策略,有效推动活动开展 鼓励幼儿探索发现。
区域游戏开展前指导,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区域游戏开展前的指导主要包括区域游戏材料的收集与准备、区域游戏规则的制定、老师的导入语言等,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后,能有效的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1.区域游戏中教师的参与身份
在区域游戏开展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和指导区域游戏活动。要支持幼儿的大胆设想,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合作和帮助,引导幼儿探知事物的奥秘、培养幼儿的联想思维和创造思维。如:在科学探索区中,当幼儿忽略某些现象时,教师以参与合作的身份暗示、引导幼儿关注被忽略的现象,深入探究为什么?怎么办?还有别的办法吗?能做得同别的小朋友和老师都不一样吗?利用这种不断激疑的方法,引导幼儿的创造欲望和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2.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用语
在区域游戏活动指导时,老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操作情况,对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引导他们对其做出总结和升华。如:在语言区的排序讲述中,孩子没有按照常规的摆法进行。那老师就不应该指责批评他,你不可以这样排。老师可以说:“你是这样排,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说不定孩子就编出一个不同情节的故事;建构区中,幼儿可能摆出创造性的“怪异”物品,教师及时引导他“说说这是什么?它有什么先进的功能?还可以怎么变?”在保护幼儿创造愿望的同时,能有效激励他们自主学习。
3.区域游戏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对于区域游戏开展中出现的幼儿游戏问题,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时。要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
(1)学会等待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
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适时促进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制作出
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第五篇:小班区域活动中观察与评价
小班区域活动中观察与评价
一、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幼儿在活动区中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主题、材料开展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对幼儿观察,从整体上要了解全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从局部上要观察个别幼儿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等,同时还能检验教师预先投放的材料和制定的计划是否符合班级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选择适宜的观察方式。
观察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的方式多样,通过实践,我们觉得比较适合教师在活动区中运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分析性观察、扫描式观察和活动区游戏观察。例如,活动区游戏观察是随各活动区活动进行的,是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着重观察幼儿在各活动区的行为特点。这种方法较适合在日常活动中运用,班上教师可以分工负责不同的区域作为观察重点,也可将自己计划中重点指导的区域作为观察记录的重点,通过每天“同一区域内多名幼儿活动情况记录表”“幼儿个体情况观察记录表”帮助我们详细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地分析幼儿的行为,也能从记录表中体现幼儿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能更好的进行解读和反思活动,促进各类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观察有了图表记录,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以及区域的设置是否有引力等,基本做到了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为下一阶段的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尊重幼儿差异、做到科学合理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搞好活动区的游戏评价,是提高幼儿活动水平的关键。评价应该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做出的努力,注重活动的过程,关注幼儿在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评价,不但可以保证幼儿活动的结果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也因表达、交流而更加深刻,还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游戏开展的情况,因势利导,使幼儿获得继续深化游戏,取得进步的信息,从而完成了通过活动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区域活动的评价可通过个体过程性评价与集体的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
1、个体过程性评价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制约,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应根据每位幼儿的能力水平、个性差异及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决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评价所有幼儿。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今天你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个体评价的首要前提。有一次,小班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我到“娃娃家”坐客,发现“娃娃家”里的一个孩子随手将一个玩具仍到地板上,当时我没出声,想看一看这件事的结果到底会怎么样。这时一个小女孩进来拾起玩具,把它放在“娃娃家”的柜子上。我紧紧抓住这一闪光点进行评价,充分肯定这个小女孩爱护玩具、不乱扔玩具的好习惯,鼓励其他幼儿向这个小女孩学习,做爱护玩具的小标兵。通过这件小事,乱扔玩具的现象大为减少,即使有的幼儿乱扔玩具,其他幼儿也会主动拾起来放回原处。所以,及时抓住闪光点,有目的地进行评价,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评价并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温馨的表情,一个鼓励的眼神来传递,其中包含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包括承认、赞赏、理解和支持。评价的时间可以灵活机动,可以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2、集体的交流评价
集体评价,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差,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平等语气,引导幼儿自发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例如:“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讨论吗?”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引进新材料和推广某些值得强化的操作方法等等,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通过在区域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教师们所不能预想的。
然而,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对个别环节也有一定的制约,例如:他们不会记录游戏过程、与伙伴游戏时出现争抢玩具等,因此,我们在下学期的课题活动开展中,也多注意幼儿在区域规则、互相合作、学会记录等方面着手,多下功夫。孩子是“活”的,让“活”老师,拿“活”的东西,用“活”的方法去教“活”的人,让我们的区域活动也活起来,使之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照顾到每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使集体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活动互相配合,让幼儿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玩自己想玩的,手的操作,脑的思考,经验的获得,才会有创造的发明,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用幼儿的心去创设区域,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科学合理的评价幼儿的活动,用幼儿的情去参与活动,让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