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服文化读书交流心得
“汉服文化知多少”读书交流心得
今天我们12级应用心理班举行了一次以“汉服文化知多少”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这次读书交流我和同学们都学到了很多关于汉服的知识。
首先我们由主持人详细介绍了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然后又有同学补充了汉服的一些基本式样和配饰等等。以前我们看到穿汉服的人都会误以为是穿越,抑或是觉得很奇葩,现在通过这次读书交流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原来汉服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藏族、苗族、回族等的少数民族的服饰一样,汉服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不是穿越,也不是复古,只是我们一直未曾重视,未曾意识到汉服是应该深入每一位汉族同胞的心中的。
不仅如此,通过这次的读书交流还使我们对那些穿着汉服行走于路上的人多了一份敬仰,这证明了我们的汉服文化还在传承,并未断绝。一次简单的读书交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扩充,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总之我觉得这次读书交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收获。
第二篇:读书交流心得
读书交流心得1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对此话颇有触发,可将之引申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让学生被动地理解知识,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教、学、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领,是引导,是为了学,最终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陶行知先生也以往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的规律。所以,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术,导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说文解字》曰:“学,觉悟也。”学,是对教过程的理解和体悟,是教的终极目的。做,是为了巩固学的成果,是教与学的反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检验教与学的正确与否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仅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仅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其理由是:经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职责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资料、学的资料和做的资料必须和谐地统一齐来;教师不但要将教法和学生学法联络,并且要将自我的学问联系起来。概而言之,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法必须贴合学法,做到边教边学。其实,教师仅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本事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本事,即使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犹如快马加鞭,一日千里,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仅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此乃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所以,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以,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因而做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今日我们有幸拜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黎明的曙光,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阴影和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深深感到教育原先是如此的美丽。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何谓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源于生活,都源于生活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所以,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其实,“教学做合一”与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就是说,生活是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仅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归根结底则是一句话:“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本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耽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们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崭新的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此刻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日,我们回顾陶行知先生的话,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创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思想,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梦想的教育。仅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能够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学情景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教师。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进取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资料进行教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教师应当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个有生命的蜡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我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继续奋行,引领我们继续探索和领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也是“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境界,仅有爱其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伟大旗帜。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甚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欢乐,均不为教师所关心。我们无论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情感活动的中心是爱,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就是爱,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期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图在其《梦想国》中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构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调控人的物质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则指向主体的存在被社会所认可和肯定。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漂亮;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可爱;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聪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教育应当把育爱与教真有机地整合起来,其终极价值是使人真正成为有自然情感、社会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富有“爱满天下”的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自我、热爱他人、热爱知识、热爱智慧、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事业、热爱生活。仅有育爱,才会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会自觉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践行真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发爱的情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师生互动,充当学生的一员,与他们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在人生的教学道路上用自我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们深深感到,爱心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播下爱的种子,“被阳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师爱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为一名教育者,自我心中应当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滴水,能够穿顽石;清泉,能够润心田;爱心,能够拨心弦。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期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我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头源远流长的“活源头”,用自我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我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齐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
读书交流心得2
10月17日下午,学校组织了“第一次阅读和交流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交换假期中阅读的一本名为《决定一节课的关键》的书。这次交流会议非常成功。它似乎是黑暗中的灯塔,为我们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困惑。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起初,我不知道该和每个人交流什么。听了老师的意见后,我突然明白了很多。这让我想起了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而每个人仍然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互相交换想法,每个人可以有两个想法。”
这次阅读交流会议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过去是,我只知道只要老师准备好了一堂好课就足够了。老师必须设计引导部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效果往往和前半部分不一样。然而,通过这次交流,我了解到老师不仅要备课和挖掘教材,还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根据人来教他们。此外,教师应该有能力处理课堂生成和课堂紧急情况。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的表达,不仅生动而且容易理解。我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个好方法:当学生不注意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做一个小游戏等等来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这很好。
参加这个活动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也想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们都在读同一本书。我可以组织学生互相阅读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籍的芬芳伴随学生一生。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
总之,我在这项活动中真的长大了。当书被使用时,我就不那么讨厌它们了。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人说要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这当然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一桶水不加满,它就会用完。应该有“自来水”和“自来水”。问问运河在哪里如此清澈,因为那里有流动的水源。“在学习中,书籍是无声的老师。只有多读书,更多的交流才能发展得更快。
读书交流心得3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现今社会,不单单可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通过网络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当然因为我专业的特点,所以,平时我较少进图书室读书,我大多数的读书时间,都是在网络上看书。
今天,什么“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读书能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这些大道理我也不再说什么,相信老师们都了解,如果要讲,你们肯定比我还讲的多。
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我平时读书几种做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书本的知识,走进书的海洋,理解书本的`精髓:
一、要确定一个读书坐标。
书海卷轶浩繁,读无止境。必须把书籍分类,规划。从而一类一类的循序阅读。
二、在时间上要善于挤和钻。
要养成手不释卷,巧用点滴时间的习惯。
三、在态度上要敢于下吃苦的决心。
面对书籍的知识高地,要敢于横下一条心,以冬战三九,夏战三伏的韧劲,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拼搏毅力,攻破一个个知识高地。
四、要勤于动笔,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遗忘是读书的大敌,动笔则是加深记忆的良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把读书心得、启迪随手记下来,把重点语句圈点划线,是深化大脑记忆痕迹的有效途径。因此,手中的笔墨是苦攻书籍最直接的利器。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网文上的一段话,相信很多老师都看到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读书交流心得4
歇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位具有敏锐双眼和智慧大脑的侦探。他的同伴华生是一名十分幽默的医生。作者以华生的口吻叙述福尔摩斯探案的过程,将大侦探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一层层紧张的推理以及案情一步步深入中,我们欣赏了福尔摩斯先生大胆高超的破案手段,与华生先生内心富有戏剧变化的情绪和苏格兰场警察傻乎乎的形象产生了鲜明比较,让故事变得丰富多彩。
福尔摩斯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人,当华生发现并追问福尔摩斯为什么不明白哥白尼的“日心说”时。他说,“这与我何干?”这句话出乎大家的预料。原先他认为大脑是一个有限量的房间,要把东西有选取性地按条理装进去。即使自己明白了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也要尽量把它忘掉。福尔摩斯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与众不同,一次,福尔摩斯明白凶手时,没有按常规方法让警察全城搜捕逃犯,而是神秘地拿着箱子和手铐装着要出去的样貌,让车夫帮他提箱子,只听“咔嚓”一声。凶手被抓住了,他就是那个车夫。
《福尔摩斯探案集》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也是一部人文小说。每篇案件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们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不平等的社会等。作者却不在这方面细说,而让我们自己思考。此刻的侦探小说各种各样,可不少都是低级的打打杀杀或用高科技迅速破案,类似《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书寥寥无几了。
读书交流心得5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学生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那我们这些共产党员人该说书是什么呢?是挚友?是恩师?是灯塔?是导航仪?是友情的行囊?是心灵的港湾?说它是什么都不为多。书是我们自己成长和帮助别人成长的扶手和阶梯。因此,我们更要常读书。常与书籍对话,与书中人物交谈,与作者进行思维的撞击。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要阅读,科学,思品,社会,美术,音乐,体育都要阅读。只是有的读文字,有的读图形,有的读肢体,有的读网音符。人在一生中要读的书很多很多,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我们只有学会阅读才会理解。阅读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理解的对与错,深与浅。
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智,阅读可以展开我们联想的翅膀,遨游古今,畅游中外。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升腾起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书,让人学会思考。思考过去的得与失,对与错,功与过。思考未来,思考未来的计划与举措。思考现在,思考现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作为新时期的工作者,我们理当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研究。从书中汲取营养来滋润和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饱满的精神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以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细小的工作为乐趣,成就书写自己的人生。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1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首要政治任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来进行,着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着力坚定信念、增强信心,着力提升能力素质、提高工作本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持。李长春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勾画了“十二五”时期宏伟蓝图,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全党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要求,是凝聚发展力量、顺利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的迫切要求。要从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更大发展,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的学习能力、理论素养、工作本领,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李长春强调,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当前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要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切实抓好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刻领会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增强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意识和能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深刻领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刻领会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点内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有力保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切实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而奋斗上来。
李长春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自觉加强学习。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工作,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学习理念,拓展学习内容,努力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需求、富有实际成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各级党委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完备的学习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力度,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检查,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踊跃学习,读好书,多读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采取极端的方式或形而上学的方式,图一时兴起或热闹,而忽略实际效果。特别对于我党的理论专著等书,我认为一定要这样去读,才能有益,才能有收获。那就是细、实、活。
一要深入细致。要坚持通读和精度相结合。首先要通读,以全面掌握整个框架体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其次要精读,以深刻理解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不能浅尝辄止。在学习方式上,一要量化学习标准,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读的篇目和时间以及撰写心得体会的数量;二要深化学习形式,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专题辅导、电教直观式等灵活多样形式的学习;三要强化学习的覆盖面,不但党员干部要学,人民群众也要学,要通过全民学习,不断提到全民族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要落到实处。我们少数领导的政治敏感性特强,只要上面有什么动向,便会连夜掀起学习贯彻的高潮,而我们的一些信息工作者更会连篇累牍地进行宣传报道。学习的高潮真能来得如此快吗?肯定不是的,这里的浮夸和弄虚作假想必是存在的,这样做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立足于指导实践。切不可喊在嘴上、做在面上,更不可以编造所谓的假信息、假新闻来代替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贯彻,重要思想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时,要通过学习,深刻对照查找个人存在的不足,并即知即改,不断完善。
三要活学活用。理论的精华,更是思想的集萃;它不是教条,更不是框框。所以我们在学习贯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努力改造世界观,在用字上下功夫,切不可死背教条或者断章取义地进行记忆和理解,更不能将把书籍放在书柜中作摆设或装点门面。要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内容,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最后,我想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趣为径,读书无涯乐作舟”送给大家。与君共勉。
读书交流心得6
“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地工作。”
这是一居于繁华地层的劳动者心里对于底层命运的高声抗议,是属于他们的奋斗史。在底层的劳动者们又齐声推出一个人物来,那就是起初善良老实坚忍自尊的“一个”祥子。
祥子在众车夫里头还算很整齐,平头饰脸,身板儿能力也好。车夫总吃得年轻饭,祥子年纪小,不惜力气,也不是咸鱼,他有他一份打算。什么打算?先按下不表。
首先觉得他有精神气儿,他和他的车全都漂亮精神。不错的,“头不很大……脸上永远红扑扑的”,树似的全身挺脱,身体结实硬棒,心里头明明朗朗磊磊落落,通透得连个影儿都没。这时候他的不善言辞,挺少数的一些缺点,也都通通教人原谅了,而且认为是老实朴实的衍生品,又很喜欢。这是一个明朗却朴实有力的年轻人形象。
但是好好的一个年轻人形象,偏偏又和车扯上渊源。
三起三落,没有四起。
祥子是个农村人,农村人奠定他卑微底层的基础。身世不好,遭事又惨。十八岁之际父母双亡,分文无有,投到人和车厂去,当个打工仔。正当他以为打工仔生涯落幕,他攒够积分能兑换一辆新车开始创业的时候,却大胆错了,连人带车教宪兵抓去。幸而祥子有青年的乐观精神,秉着这种乐观精神,他认为上帝关门同时又开了窗,给他几匹骆驼,意在支持他继续创业。于是乎,卖骆驼,拼了命拉车,终于“二起”,迎来了他希望的又一个春天。再后来,遇见了人和车厂刘四爷之女虎妞,一个决定他命运的.人。辛辛苦苦地,历经了好多事儿,也攒了一些钱,一朝主家曹家有难,牵扯到祥子,祥子的钱也悉数被孙侦探所骗,心底里也着实对人生开始抱着怀疑了。但凭着好青年的一腔热血,祥子终于挺过来了。前表的虎妞是福是祸?纵使她诓祥子成婚,给祥子带来无数烦恼抑或心性的转变,也依旧给祥子买车,成为第三起三落的女主人公。就这精明泼辣的女主人公,也因难产早早死了,留给祥子一堆待办对的丧事礼节。周济不来,祥子卖车。原先心尖子上的车,此时纵使多么不舍,也得当断则断。然而小福子意欲和祥子结合,又给了祥子很大的鼓舞。得知得养活小福子一家,祥子乐观依旧。正当他憧憬努力之时,却得知小福子死讯。大风大浪,退潮后留给我们一具行尸走肉。
或许那年盛夏,你与车扯上渊源,一开始便是错的。
又不对。在那个人如蝼蚁的年代,有梦想也是咸鱼。“一个人的命运不能全部归咎于外界环境,而是人与环境‘交流’产生的结果。”祥子作为一群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命运的人的代表,投身“战事紧张”的生活,不断有人在开大炮,开冷炮,炸翻了一群一群的人。威力太大,没法闪躲。祥子在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环境里,意欲用努力取得成功,我们都认可,可惜时事不允许。
“我招谁惹谁了?!”一句道出全部心声。我们心里都明晓,祥子生错了年代。做好人没什么好处,当坏人还能落个“身心愉悦”。于是乎,我们体面要强好梦想的祥子,成了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这个年代,谁也怪不得,有梦想的咸鱼,也全被狂风撕碎。
读书交流心得7
有人说: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幼儿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多么通俗易懂的一句话,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用微笑去面对一天的生活,面对家长和孩子。在每天的工作中会遇到野蛮的家长和淘气的孩子时,令到自己筋疲力尽、心力交瘁,所有的委屈不敢发泄,只能隐藏在自己的内心,但是这类老师随时都会爆发。当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不能马上解决的,我们应该要想办法用其他的.渠道去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别把不良的情绪带给孩子、带给家长、带给家庭。比如看书、运动、吃东西、逛街、购物、找朋友倾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为烦事所困,不会为不良情绪而影响我们的教育之路。毕竟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比较少,我始终相信,所有的事情,事出必有因,只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所有的难题都会迎韧而解的。
读书交流心得8
祥子给了我反思——《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合上书本,幽幽的吐了口气。祥子最后的结局就像梦魔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带给了我深深的反思。
茨威格说:“有些时候小说最后的结局甚至连作者也无法控制。”的确、样子最后的结局估计连老舍本人也无法控制。虎妞的死让他的家支离破碎,小福子的死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切让他成为那故事最后的行尸走肉,这让我不由得开始反思:
我始终难以忘却那个最初朝气蓬勃的青年,那个穿着小马褂,拉着车,等到了地方才让雇主付钱的青年。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是虎妞的骗婚?是车子的三买三卖?是小福子的死?还是塑造祥子的老舍先生,他已定的结局?不是,都不是。是那个黑暗的时代,那个荒谬的时代。
这让我不由得开始反思我自己一我比祥子好太多了。我吃穿不愁,周围皆是好友。但是我却仿佛一具行尸走肉,我没有目标,我麻木的等待结局。我与样子有区别么?有,不过是我离深渊还有一步之通。我的心一累,一种迫切来,一种慌乱像是乌云在心间盘旋。
我们无法选揉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変他人,但是我们可以改変自己。我混沌的思维里仿佛因为祥子被炸开了一道光。我不想和他一样,放弃自己的希望去妥协。我不想什么都不去做,麻木的等待结局。我要改变,要奋进,要努力,要在迷官里寻找出路。
祥子带给我的`反思让我清醒,我认为不论在怎样一个时代,有光的时候就会存在黑暗,衰敗和堕落是常态。勃和奋进也是常态。但前者与后者却是天壤之别,一本书写到最后作者总有些东西想要告诉我们,我想老舍先生就是想以祥子的经历去激起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从祥子身上带给我的反思让我开始对自己有了新的思考:
是选择默默的等待结局,然后破生活压垮,还是在黑暗的时代坚守本心,一直奋进?
我现在,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读书交流心得9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着《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
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学生来信近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
读书交流心得10
《草房子》是一本很值得回味的书籍,曾经看似很厚的,无谓咀嚼的书,今天我却爱不释手,更希望有续集的出版,因为我想看到更多精彩的故事;看似很不起眼的小故事,经作者的串联,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绪——突然间觉得生活也跟着有节奏的开始了;回味生活中经历,居然暗自窃喜,原来生活中正是有那么多的小插曲,才回忆起来那么的甜美,真的要感谢与我生活的所有人,以为有你,才让世界,才让我变得精彩,觉得自己在不断的成长!
想书籍中桑桑是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而六年的小学生活却让他没齿难忘。在这六年中,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父子师生间脉脉的真爱,同学间天真的友情。他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如果说是经历过才让他埋下了“爱”的种子,那就是我读得还不够深入,应该说是更加有“爱心”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书籍中最认为顽固的老奶奶最早是被他所改化的,不是吗?
曾经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几十个年头,在这几十年里,她与秦大没有白天与黑夜,没有阴天与晴天,没有炎热与寒冷,甚至没有穿衣、吃饭消解疲倦……的欲望。“用几十年的心血换来这片土,这是我们爱的'结晶啊!而如今,的心爱——丈夫离开了,只剩下他留下的这片土地以及看到土地而勾起的那段美好的回忆,如果失去,不,绝对的不允许有人打这样的心思。”秦奶奶悲痛欲绝。
桑桑第一次见到秦奶奶,好像认识她似的叫了一声:“奶奶。”一直被人讨厌的“老太婆”,听到这样亲切的叫声,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但从她亲昵的行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她伸出手去抚摸了一下桑桑的脑袋。所有的孩子都远远地躲着她,桑桑却可以从奶奶的艾地里要来一大束的艾,好令人佩服。当桑桑发现奶奶在原地打滚时,它居然叫桑桑保守秘密。
读书交流心得11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一样的情绪。它在四大名著中,就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搞笑。但今时今日,不变的就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就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一样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能够说已经到达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就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就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就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能够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读书交流心得12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天天拥抱着我们,幸福从个人层面的和谐中处处能体现。而和谐又能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和谐的美在于礼。虽然每天见面的都是熟悉如朋友般的家长、孩子,但不能以习以为常的接待方式处之。尊重每位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家长,我总是会主动地热情问好、交流;亲切招呼,细心观察每个来园的孩子。家长回礼友善的问好,孩子回礼甜甜的微笑,新的一天在和谐有礼中开始。礼,可以是物质上的,礼,更可以是精神上的,那就是爱。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孩子关心父母是“爱”、开展班上讲座指导家长细心照料宝贝是“爱”、家长之间热情帮助更是“爱”。礼是桥梁,联系着班上的每家每户,礼是血液,让和谐的爱流淌整个大家庭。
和谐的美在于尊。尊老爱幼良好品德在我们班上也处处可寻。尊敬长辈,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职位,但凡是长辈,我都心怀尊敬之意。对来园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我用礼貌语尊称问好,对记忆力稍弱的长辈,更会付出加倍的耐心去交流和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他们的点头微笑是给出的赞扬。班上有来自各个地方的孩子,大家的生活、习惯存在差异,通过开展“巧手妈妈”、“本领爸爸”、“亲子灯笼创作”等等一系列的互动活动,让大家彼此认识,相互交流,在尊重与理解中建立友好的氛围。
第三篇:读书交流心得
读书交流心得
读书交流心得1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现今社会,不单单可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通过网络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当然因为我专业的特点,所以,平时我较少进图书室读书,我大多数的读书时间,都是在网络上看书。
今天,什么“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读书能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这些大道理我也不再说什么,相信老师们都了解,如果要讲,你们肯定比我还讲的多。
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我平时读书几种做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书本的知识,走进书的海洋,理解书本的精髓:
一、要确定一个读书坐标。
书海卷轶浩繁,读无止境。必须把书籍分类,规划。从而一类一类的循序阅读。
二、在时间上要善于挤和钻。
要养成手不释卷,巧用点滴时间的习惯。
三、在态度上要敢于下吃苦的决心。
面对书籍的知识高地,要敢于横下一条心,以冬战三九,夏战三伏的韧劲,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拼搏毅力,攻破一个个知识高地。
四、要勤于动笔,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遗忘是读书的大敌,动笔则是加深记忆的良方。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把读书心得、启迪随手记下来,把重点语句圈点划线,是深化大脑记忆痕迹的有效途径。因此,手中的笔墨是苦攻书籍最直接的利器。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网文上的一段话,相信很多老师都看到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读书交流心得2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天天拥抱着我们,幸福从个人层面的和谐中处处能体现。而和谐又能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和谐的美在于礼。虽然每天见面的都是熟悉如朋友般的家长、孩子,但不能以习以为常的接待方式处之。尊重每位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家长,我总是会主动地热情问好、交流;亲切招呼,细心观察每个来园的孩子。家长回礼友善的问好,孩子回礼甜甜的微笑,新的一天在和谐有礼中开始。礼,可以是物质上的,礼,更可以是精神上的,那就是爱。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孩子关心父母是“爱”、开展班上讲座指导家长细心照料宝贝是“爱”、家长之间热情帮助更是“爱”。礼是桥梁,联系着班上的每家每户,礼是血液,让和谐的`爱流淌整个大家庭。
和谐的美在于尊。尊老爱幼良好品德在我们班上也处处可寻。尊敬长辈,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职位,但凡是长辈,我都心怀尊敬之意。对来园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我用礼貌语尊称问好,对记忆力稍弱的长辈,更会付出加倍的耐心去交流和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他们的点头微笑是给出的赞扬。班上有来自各个地方的孩子,大家的生活、习惯存在差异,通过开展“巧手妈妈”、“本领爸爸”、“亲子灯笼创作”等等一系列的互动活动,让大家彼此认识,相互交流,在尊重与理解中建立友好的氛围。
读书交流心得3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对此话颇有触发,可将之引申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让学生被动地理解知识,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教、学、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领,是引导,是为了学,最终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陶行知先生也以往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的规律。所以,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术,导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说文解字》曰:“学,觉悟也。”学,是对教过程的理解和体悟,是教的终极目的。做,是为了巩固学的成果,是教与学的反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检验教与学的正确与否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仅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仅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其理由是:经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职责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资料、学的资料和做的资料必须和谐地统一齐来;教师不但要将教法和学生学法联络,并且要将自我的学问联系起来。概而言之,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法必须贴合学法,做到边教边学。其实,教师仅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本事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本事,即使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犹如快马加鞭,一日千里,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仅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此乃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所以,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以,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因而做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今日我们有幸拜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黎明的曙光,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阴影和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深深感到教育原先是如此的美丽。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何谓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源于生活,都源于生活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所以,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其实,“教学做合一”与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就是说,生活是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仅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归根结底则是一句话:“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本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耽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们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崭新的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此刻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日,我们回顾陶行知先生的话,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创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思想,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梦想的教育。仅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能够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学情景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教师。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进取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资料进行教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教师应当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个有生命的蜡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我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继续奋行,引领我们继续探索和领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也是“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境界,仅有爱其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伟大旗帜。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甚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欢乐,均不为教师所关心。我们无论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情感活动的中心是爱,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就是爱,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期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图在其《梦想国》中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构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调控人的物质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则指向主体的存在被社会所认可和肯定。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漂亮;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可爱;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聪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教育应当把育爱与教真有机地整合起来,其终极价值是使人真正成为有自然情感、社会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富有“爱满天下”的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自我、热爱他人、热爱知识、热爱智慧、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事业、热爱生活。仅有育爱,才会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会自觉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践行真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发爱的情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师生互动,充当学生的一员,与他们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在人生的教学道路上用自我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们深深感到,爱心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播下爱的种子,“被阳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师爱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为一名教育者,自我心中应当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滴水,能够穿顽石;清泉,能够润心田;爱心,能够拨心弦。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期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我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头源远流长的“活源头”,用自我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我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齐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
读书交流心得4
“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地工作。”
这是一居于繁华地层的劳动者心里对于底层命运的高声抗议,是属于他们的奋斗史。在底层的劳动者们又齐声推出一个人物来,那就是起初善良老实坚忍自尊的“一个”祥子。
祥子在众车夫里头还算很整齐,平头饰脸,身板儿能力也好。车夫总吃得年轻饭,祥子年纪小,不惜力气,也不是咸鱼,他有他一份打算。什么打算?先按下不表。
首先觉得他有精神气儿,他和他的车全都漂亮精神。不错的,“头不很大……脸上永远红扑扑的”,树似的全身挺脱,身体结实硬棒,心里头明明朗朗磊磊落落,通透得连个影儿都没。这时候他的不善言辞,挺少数的.一些缺点,也都通通教人原谅了,而且认为是老实朴实的衍生品,又很喜欢。这是一个明朗却朴实有力的年轻人形象。
但是好好的一个年轻人形象,偏偏又和车扯上渊源。
三起三落,没有四起。
祥子是个农村人,农村人奠定他卑微底层的基础。身世不好,遭事又惨。十八岁之际父母双亡,分文无有,投到人和车厂去,当个打工仔。正当他以为打工仔生涯落幕,他攒够积分能兑换一辆新车开始创业的时候,却大胆错了,连人带车教宪兵抓去。幸而祥子有青年的乐观精神,秉着这种乐观精神,他认为上帝关门同时又开了窗,给他几匹骆驼,意在支持他继续创业。于是乎,卖骆驼,拼了命拉车,终于“二起”,迎来了他希望的又一个春天。再后来,遇见了人和车厂刘四爷之女虎妞,一个决定他命运的人。辛辛苦苦地,历经了好多事儿,也攒了一些钱,一朝主家曹家有难,牵扯到祥子,祥子的钱也悉数被孙侦探所骗,心底里也着实对人生开始抱着怀疑了。但凭着好青年的一腔热血,祥子终于挺过来了。前表的虎妞是福是祸?纵使她诓祥子成婚,给祥子带来无数烦恼抑或心性的转变,也依旧给祥子买车,成为第三起三落的女主人公。就这精明泼辣的女主人公,也因难产早早死了,留给祥子一堆待办对的丧事礼节。周济不来,祥子卖车。原先心尖子上的车,此时纵使多么不舍,也得当断则断。然而小福子意欲和祥子结合,又给了祥子很大的鼓舞。得知得养活小福子一家,祥子乐观依旧。正当他憧憬努力之时,却得知小福子死讯。大风大浪,退潮后留给我们一具行尸走肉。
或许那年盛夏,你与车扯上渊源,一开始便是错的。
又不对。在那个人如蝼蚁的年代,有梦想也是咸鱼。“一个人的命运不能全部归咎于外界环境,而是人与环境‘交流’产生的结果。”祥子作为一群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命运的人的代表,投身“战事紧张”的生活,不断有人在开大炮,开冷炮,炸翻了一群一群的人。威力太大,没法闪躲。祥子在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环境里,意欲用努力取得成功,我们都认可,可惜时事不允许。
“我招谁惹谁了?!”一句道出全部心声。我们心里都明晓,祥子生错了年代。做好人没什么好处,当坏人还能落个“身心愉悦”。于是乎,我们体面要强好梦想的祥子,成了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这个年代,谁也怪不得,有梦想的咸鱼,也全被狂风撕碎。
读书交流心得5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着《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
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学生来信近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
读书交流心得6
《草房子》是一本很值得回味的书籍,曾经看似很厚的,无谓咀嚼的书,今天我却爱不释手,更希望有续集的出版,因为我想看到更多精彩的故事;看似很不起眼的小故事,经作者的串联,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绪——突然间觉得生活也跟着有节奏的开始了;回味生活中经历,居然暗自窃喜,原来生活中正是有那么多的小插曲,才回忆起来那么的甜美,真的要感谢与我生活的.所有人,以为有你,才让世界,才让我变得精彩,觉得自己在不断的成长!
想书籍中桑桑是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而六年的小学生活却让他没齿难忘。在这六年中,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父子师生间脉脉的真爱,同学间天真的友情。他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如果说是经历过才让他埋下了“爱”的种子,那就是我读得还不够深入,应该说是更加有“爱心”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书籍中最认为顽固的老奶奶最早是被他所改化的,不是吗?
曾经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几十个年头,在这几十年里,她与秦大没有白天与黑夜,没有阴天与晴天,没有炎热与寒冷,甚至没有穿衣、吃饭消解疲倦……的欲望。“用几十年的心血换来这片土,这是我们爱的结晶啊!而如今,的心爱——丈夫离开了,只剩下他留下的这片土地以及看到土地而勾起的那段美好的回忆,如果失去,不,绝对的不允许有人打这样的心思。”秦奶奶悲痛欲绝。
桑桑第一次见到秦奶奶,好像认识她似的叫了一声:“奶奶。”一直被人讨厌的“老太婆”,听到这样亲切的叫声,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但从她亲昵的行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她伸出手去抚摸了一下桑桑的脑袋。所有的孩子都远远地躲着她,桑桑却可以从奶奶的艾地里要来一大束的艾,好令人佩服。当桑桑发现奶奶在原地打滚时,它居然叫桑桑保守秘密。
读书交流心得7
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一样的情绪。它在四大名著中,就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搞笑。但今时今日,不变的就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就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一样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能够说已经到达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就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就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就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能够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读书交流心得8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学生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那我们这些共产党员人该说书是什么呢?是挚友?是恩师?是灯塔?是导航仪?是友情的行囊?是心灵的港湾?说它是什么都不为多。书是我们自己成长和帮助别人成长的扶手和阶梯。因此,我们更要常读书。常与书籍对话,与书中人物交谈,与作者进行思维的撞击。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要阅读,科学,思品,社会,美术,音乐,体育都要阅读。只是有的读文字,有的读图形,有的读肢体,有的读网音符。人在一生中要读的书很多很多,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我们只有学会阅读才会理解。阅读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理解的对与错,深与浅。
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智,阅读可以展开我们联想的翅膀,遨游古今,畅游中外。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升腾起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书,让人学会思考。思考过去的得与失,对与错,功与过。思考未来,思考未来的计划与举措。思考现在,思考现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作为新时期的工作者,我们理当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研究。从书中汲取营养来滋润和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饱满的精神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以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细小的工作为乐趣,成就书写自己的人生。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1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首要政治任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来进行,着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着力坚定信念、增强信心,着力提升能力素质、提高工作本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持。李长春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勾画了“十二五”时期宏伟蓝图,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全党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迫切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要求,是凝聚发展力量、顺利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的迫切要求。要从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更大发展,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的.学习能力、理论素养、工作本领,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李长春强调,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当前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要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切实抓好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刻领会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增强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意识和能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深刻领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刻领会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重点内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有力保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切实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而奋斗上来。
李长春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自觉加强学习。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工作,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学习理念,拓展学习内容,努力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需求、富有实际成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各级党委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完备的学习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力度,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检查,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踊跃学习,读好书,多读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采取极端的方式或形而上学的方式,图一时兴起或热闹,而忽略实际效果。特别对于我党的理论专著等书,我认为一定要这样去读,才能有益,才能有收获。那就是细、实、活。
一要深入细致。要坚持通读和精度相结合。首先要通读,以全面掌握整个框架体系,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其次要精读,以深刻理解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不能浅尝辄止。在学习方式上,一要量化学习标准,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读的篇目和时间以及撰写心得体会的数量;二要深化学习形式,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专题辅导、电教直观式等灵活多样形式的学习;三要强化学习的覆盖面,不但党员干部要学,人民群众也要学,要通过全民学习,不断提到全民族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要落到实处。我们少数领导的政治敏感性特强,只要上面有什么动向,便会连夜掀起学习贯彻的高潮,而我们的一些信息工作者更会连篇累牍地进行宣传报道。学习的高潮真能来得如此快吗?肯定不是的,这里的浮夸和弄虚作假想必是存在的,这样做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立足于指导实践。切不可喊在嘴上、做在面上,更不可以编造所谓的假信息、假新闻来代替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贯彻,重要思想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时,要通过学习,深刻对照查找个人存在的不足,并即知即改,不断完善。
三要活学活用。理论的精华,更是思想的集萃;它不是教条,更不是框框。所以我们在学习贯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努力改造世界观,在用字上下功夫,切不可死背教条或者断章取义地进行记忆和理解,更不能将把书籍放在书柜中作摆设或装点门面。要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内容,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最后,我想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趣为径,读书无涯乐作舟”送给大家。与君共勉。
读书交流心得9
歇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位具有敏锐双眼和智慧大脑的侦探。他的同伴华生是一名十分幽默的医生。作者以华生的口吻叙述福尔摩斯探案的.过程,将大侦探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一层层紧张的推理以及案情一步步深入中,我们欣赏了福尔摩斯先生大胆高超的破案手段,与华生先生内心富有戏剧变化的情绪和苏格兰场警察傻乎乎的形象产生了鲜明比较,让故事变得丰富多彩。
福尔摩斯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人,当华生发现并追问福尔摩斯为什么不明白哥白尼的“日心说”时。他说,“这与我何干?”这句话出乎大家的预料。原先他认为大脑是一个有限量的房间,要把东西有选取性地按条理装进去。即使自己明白了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也要尽量把它忘掉。福尔摩斯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与众不同,一次,福尔摩斯明白凶手时,没有按常规方法让警察全城搜捕逃犯,而是神秘地拿着箱子和手铐装着要出去的样貌,让车夫帮他提箱子,只听“咔嚓”一声。凶手被抓住了,他就是那个车夫。
《福尔摩斯探案集》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也是一部人文小说。每篇案件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们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不平等的社会等。作者却不在这方面细说,而让我们自己思考。此刻的侦探小说各种各样,可不少都是低级的打打杀杀或用高科技迅速破案,类似《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书寥寥无几了。
读书交流心得10
有人说: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幼儿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多么通俗易懂的一句话,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用微笑去面对一天的生活,面对家长和孩子。在每天的工作中会遇到野蛮的家长和淘气的'孩子时,令到自己筋疲力尽、心力交瘁,所有的委屈不敢发泄,只能隐藏在自己的内心,但是这类老师随时都会爆发。当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不能马上解决的,我们应该要想办法用其他的渠道去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别把不良的情绪带给孩子、带给家长、带给家庭。比如看书、运动、吃东西、逛街、购物、找朋友倾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为烦事所困,不会为不良情绪而影响我们的教育之路。毕竟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比较少,我始终相信,所有的事情,事出必有因,只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所有的难题都会迎韧而解的。
读书交流心得11
10月17日下午,学校组织了“第一次阅读和交流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交换假期中阅读的一本名为《决定一节课的关键》的书。这次交流会议非常成功。它似乎是黑暗中的灯塔,为我们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的困惑。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起初,我不知道该和每个人交流什么。听了老师的意见后,我突然明白了很多。这让我想起了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而每个人仍然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互相交换想法,每个人可以有两个想法。”
这次阅读交流会议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过去是,我只知道只要老师准备好了一堂好课就足够了。老师必须设计引导部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效果往往和前半部分不一样。然而,通过这次交流,我了解到老师不仅要备课和挖掘教材,还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根据人来教他们。此外,教师应该有能力处理课堂生成和课堂紧急情况。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的表达,不仅生动而且容易理解。我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个好方法:当学生不注意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做一个小游戏等等来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这很好。
参加这个活动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也想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们都在读同一本书。我可以组织学生互相阅读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籍的芬芳伴随学生一生。我认为这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
总之,我在这项活动中真的长大了。当书被使用时,我就不那么讨厌它们了。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人说要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这当然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一桶水不加满,它就会用完。应该有“自来水”和“自来水”。问问运河在哪里如此清澈,因为那里有流动的水源。“在学习中,书籍是无声的老师。只有多读书,更多的交流才能发展得更快。
读书交流心得12
祥子给了我反思——《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合上书本,幽幽的吐了口气。祥子最后的结局就像梦魔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带给了我深深的反思。
茨威格说:“有些时候小说最后的结局甚至连作者也无法控制。”的确、样子最后的结局估计连老舍本人也无法控制。虎妞的死让他的家支离破碎,小福子的死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切让他成为那故事最后的行尸走肉,这让我不由得开始反思:
我始终难以忘却那个最初朝气蓬勃的青年,那个穿着小马褂,拉着车,等到了地方才让雇主付钱的青年。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是虎妞的骗婚?是车子的三买三卖?是小福子的死?还是塑造祥子的老舍先生,他已定的结局?不是,都不是。是那个黑暗的时代,那个荒谬的时代。
这让我不由得开始反思我自己一我比祥子好太多了。我吃穿不愁,周围皆是好友。但是我却仿佛一具行尸走肉,我没有目标,我麻木的等待结局。我与样子有区别么?有,不过是我离深渊还有一步之通。我的心一累,一种迫切来,一种慌乱像是乌云在心间盘旋。
我们无法选揉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変他人,但是我们可以改変自己。我混沌的思维里仿佛因为祥子被炸开了一道光。我不想和他一样,放弃自己的'希望去妥协。我不想什么都不去做,麻木的等待结局。我要改变,要奋进,要努力,要在迷官里寻找出路。
祥子带给我的反思让我清醒,我认为不论在怎样一个时代,有光的时候就会存在黑暗,衰敗和堕落是常态。勃和奋进也是常态。但前者与后者却是天壤之别,一本书写到最后作者总有些东西想要告诉我们,我想老舍先生就是想以祥子的经历去激起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从祥子身上带给我的反思让我开始对自己有了新的思考:
是选择默默的等待结局,然后破生活压垮,还是在黑暗的时代坚守本心,一直奋进?
我现在,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第四篇:汉服文化演讲稿
汉服文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书上说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终有一天,它还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几百年后,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在历经无数灾难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更不愿我华夏衣冠留落异邦。所以心中总有一个渴望,梦想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第五篇:中国汉服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
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
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难到在我们在传统的七夕节,女子身穿汉服出游,进行类似灯谜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比日本来的浪漫吗?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女子,则显淑女风范。
因此,在复兴汉服这一观点上我是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认为。第二,用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第三,弘扬华夏礼仪。我们被尊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而在你穿上汉服的那一刻,你会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君子与淑女的形象,男性更显挺拔与潇洒;女性更显清秀与雅致。第四,纠正一些错误看法。一来复兴不是复古,我们只是沿着华夏文化的传统,回归华夏正道;二来.汉服不是古装;三来,汉服复兴不是“汉服热”那么简单,离开历史谈传统服饰是荒诞的。
众所周知,现在人们越来越流行去拍身着汉服的艺术照了。这就间接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复兴汉服是当今的一股主流!更有数据表示,在很少人了解汉服的情况下,“复兴汉服”仍然得到很高的支持率。从各个网站的调查来看,截止到4月18日中午12点,QQ腾讯中支持率达83.44%,网易新闻中支持率为79.0%,搜狐中支持率为64.9%,网易奥运中支持率为63.0%。这些数字象征着我们已经迈开了一大步!
至于复兴汉服,我想:
1.我们可以在过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像端午、清明、女儿节,七夕、中秋、重阳节时,身着汉服举行各种各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礼仪活动,让大家在这种氛围中感染着,渐渐地认识到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丰富而又有内涵。原来汉服才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并喜欢上汉服。例如:2006年5月16日,武汉1000名18岁的学生,身着传统服装,以肃穆的古礼举行成人仪式。
2.另外,我觉得最好的试点、推广的地方就是学校。校园的文化气息最为浓厚,最为集中,而且学生接受能力也强,我们可以先试着推广改装的“汉服”,把它作为一种校服或学位服,让它先在校园里流行起来,再向外扩散。而这种“校服”或学位服可以由学生来设计,“自导自演”这样更能提高大家对汉服的积极性!
3.再者,鉴于有很多身着汉服的人,曾今被误解过是在拍戏、作秀啊之类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打破这种他人的这种第一反应,因此我们可以挑人流量大的地方,如超市、火车站。你想如果你看见一个身着汉服的人提着购物篮在超市买东西,你会以为她在拍戏吗?
4.还有就是,融入环境,达到人景合一,产生最自然的美。如选取古香古色的环境,慢慢散步,让他人体会到汉服的美与魅力所在!
5.国家可以“资助”每人的第一套汉服!规定什么场合要穿!虽然汉服的价格不贵从50元到1000元不等,但这样才更显得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另外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礼仪,让人们把穿汉服视为一种荣耀。
6.在推广汉服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与其一起搭配的小零件。也可以现在饰品上先宣传,例如:伞、发簪、手链之类的!先“攻击”人们的视觉 7.要有创意,洪亮认为 “民族服饰必须有生命力!比如说交领短衫如果搭配牛仔裤,看上去会很时尚。”
最后我想说: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复兴汉服,任重而道远!
一、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礼服的意义: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华夏服饰的复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国际上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国服的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复兴。
二、汉服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款式: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因为是一个体系,可以演绎出多种款式,所以,足以满足大家的个人爱好。这是其他服饰所无法比拟的。
三、汉服作为汉族代表性服饰的意义:
华夏民族由 56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华夏民族的服饰是由各民族的服饰共同构成的大体系。但是,毋庸质疑,在56个民族之中,汉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数字来看,汉族在大陆占9 2%,在台湾占98%,在香港占95%,在澳门占97%;即使是在世界上,汉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在56民族中,汉族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
四、民族代表性服饰与个人服饰的关系:
复兴汉服不是复古而是回归华夏服饰的正道,这是华夏民族的集体性选择问题,是汉族的集体性选择问题。所以,当一个人代表的是华夏民族的时候,应该身穿华夏礼服;代表56民族之一的某个民族的时候,应该身穿本民族的代表性服饰。但是,任何人在平时都可以自己选择所喜欢的服饰类型。
五、汉服不能称为“古装”:
当我们把华夏文化称为古代文化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宣告了华夏文化的终结,宣告他已经退出生活舞台;当我们把汉服称为古装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给汉服画了一个句号,甚至已经将汉服当成了僵尸。华夏民族因为有华夏文化和华夏服饰礼仪而独具个性风采,华夏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所以,汉服在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是一条重要纽带。
六、汉服与唐装、旗袍、马褂应该是什么关系?
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并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装,而是借唐朝的名义而结合清朝服饰而“创新”出来的仿古服饰。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长衫和马褂,都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及其延续,而非汉族的民族服饰,也不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上一直传承的服饰。旗袍、长衫、马褂作为满族的服饰,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就像满族同胞不会穿藏族、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作为汉族也没有理由去穿满族的服饰。
七、深衣、汉服是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不适应?
深衣是我们民族的礼服,而不是工作服装,不能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汉服有几百种款式,但是,有些人在赞叹汉服之美的同时,又在慨叹汉服不适合我们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条件,因此而对复兴汉服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其实,这里存在着三个认识误区:首先是把汉服与礼服等同起来了,似乎汉服就必须是宽袖长裙;其次是把汉服的样式简单化了,却不知汉服可以有多种样式;其三是低估了我们今天复兴汉服的变通与创造。我们的祖先的智商不比我们低,我们今天制作汉服也不是墨守成规。
八、汉服与韩服、和服是什么关系?
和服主要模仿汉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比汉服更宽大;和服的线条都是直线形的,袖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汉服不仅袖子是圆形,整个线条,尤其是衣服的摆,还有袄,裳都是上窄下宽线条;总之确切地说,是和服起源于汉服,但后期的发展,已经明显不是汉服了。韩服与日本和服有所不同,它所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但也有变化,即朝鲜服装的裙子束得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九、汉服与天气炎热的问题。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正值8月,天气炎热,如果要推广“交领右衽,宽衣大袖”的汉服,如何适应气候?当时,如果能穿西服,就没有理由不能穿汉服;除非当时连西服也不穿。华夏民族数千年都可以穿汉服过夏天,我们当然也可以。短袖衫与汉服的理念不同:短袖衫以裸露避暑,汉服以宽大而遮蔽避暑,且走动起来汉服习习生风。汉服中衣以纯棉面料做成,吸汗;汉服可以选择面料透气性强的。宽大的深衣、汉服遮蔽日光直接照射,所以,比裸露着还应该更凉爽,且不伤害皮肤;衣服并非那么紧得贴在身上,中衣与汉服外衣之间空隙较大,就像暖壶胆中的中空一样起降温作用。以阿拉伯长袍为例,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至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首先对今天到这里来捧场的同学表示感谢,小女子万分荣幸能把自己深爱的汉服介绍给大家。
我国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传统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民族服装。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我们这个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到底有没有民族服装呢?
这个问题曾经引起我们很多人思考,于是汉服被提了出来。是的,汉服汉服,顾名思义,不是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族的服装。于是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这个被许多人遗忘了的民族服装——汉服
那么,什么是汉服呢?为了让我的表述更加准确,我特地去问了一下度娘,她是这样告诉我的: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也就是说,汉服,不是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民族的服装。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过渡时期所出现的服装并不能算作是汉服。比如旗装,胡服等等。
不过我觉得一套衣服,要让人们喜欢,首先它要好看。人们喜欢好看的衣服,这是人之常情。“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写在《涉江》起首的文字。诗人屈原都如此,更何况我们。在这,作为一个民族服饰,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每一件服饰不仅仅是服饰,更是一种精神,每一部分皆有起设计的意义所在。“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今天在场的就有几位汉服同袍。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所穿的虽然都是汉服,但是款式却大相径庭。汉服的体系中包含了很多不同制式的服饰,那么我就按照时代的顺序介绍一下。首先,我们来讲讲曲裾。
汉服的形制有很多种,曲裾就是“深衣”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曲裾之所以称为曲裾,就是因为它的裙摆成层叠叠,做成弯曲的样子。曲裾流行于汉代,在当时,曲裾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曲裾盛行于汉,较之襦裙多了一份典雅与庄重。
现代汉服中,有长曲裾和短曲裾之分。短曲裾一般单绕,并衬以衬裙。曲裾之所以美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虽然只有一种形制,却千变万化,通过颜色和裙摆的长短搭配出许多不同的款式。
热播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的服装就以曲裾为主。里面华丽的色彩,典雅的造型,还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既然上面将曲裾与襦裙相比较,那么下面来说说襦裙。襦的意思是短上衣,裙,顾名思义。襦裙起源于战国时期,汉朝是因为深衣的流行而一度衰落。后来又于魏晋南北朝时重新兴起。襦裙的制式更加的女性化,这大概就是《霓裳羽衣舞》如此令人沉醉的原因吧。襦裙由于流行的时间较长,各朝各代以致各朝代的襦裙都特点鲜明。盛唐时期也许是融入了胡人的血统,所以女子的服饰较为开放,襦裙的制式也由原先的窄衣小袖逐渐变得阔大拖沓,而上襦的制式变化则更大,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披肩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在盛唐及五代最为盛行。下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如同唐代盛行的金碧山木画。此时连裙色也变得鲜艳,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多中求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之名作;武则天时的响铃裙,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行之随步,叮当作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与短襦和披肩相配一体,尽显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以这类襦裙为原型设计的服装出现在现代的影视剧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香艳场面。当然,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并不是真正的汉服,只能算得上是影楼装。宋代以后的襦裙袖口又有小化,色彩也趋于素雅。
相比较唐代,明代的袄裙则是另一番风格。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有人说,袄裙看起来和韩服很像。没错,韩服和明制袄裙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韩服经过一系列发展,将下裙变唱,上衣变短这也是汉服与韩服的区别之一。而且汉服的每一条带子都有固定之效,但和服与韩服的衣带多为装饰之用,此也是汉服与之的区别。关于头饰,首先来说一说笄。何为笄呢?古代女子有及笄礼,及笄,即为加笄,是古代女孩子年满十五岁或婚前要进行的一种仪式,类似于加冠,表面上是说应当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实则是教育女子已经不再是家中的幼女,而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簪由笄发展而来,是一种固定头发的长针。簪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搔头”。因为古代的女子如果头发里面痒了,又不能伸手去挠,就把簪的一头做成可以用来搔痒的样子,所以有了这么一个名字。钗和簪相似,但是也是有区别的。簪为一股,而钗为两股。除了这一点,这两种发饰基本上是相同的,多用木,金属或玉石制成。
步摇,字面意思就是发饰上的珠宝随着步子摇晃而晃动。流光溢彩,美丽异常。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曾经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暖帐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的美丽。相较发钗和发簪,步摇更加华丽,也更加正式。步摇的形状大多是凤凰,蝴蝶等有翅膀的形状,有流苏和坠子。步摇多以金银玉石制成,在古代也是女子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为民间百姓所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是没有皮筋这种东西的,所以女子的头发都是用这些簪啊,钗啊一类的东西做出不同的样子。由这些精美头饰所衍生出来的精美发型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所以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的确令人叹服!
说完女装,男生们一定也心急了。我们好歹也要照顾一下男生们的感受是不? 朱子深衣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男装制式,它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作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的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对应十二个月。裳幅皆梯形。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朱子深衣一般是黑白两色,把男生衬托地文质彬彬大气沉稳,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黑白两色的深衣都叫朱子深衣,大家不要弄混了。道袍是另一种常见的男装款式。不过此道袍非彼道袍,不是道士穿的,而是明代的一种深衣款式,一般作为外衣。相比较其他,道袍更加的平民化,简单朴素。短打,又名裋褐。文言文中学到过“短褐穿结”,就指这种服装。短打原意为粗布短衣,引申为上衣下裤的百姓服饰。毕竟广大劳动人民下地干活什么的,整天宽衣大袖似乎也不方便,于是短打出现了,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作训服)穿着。但是就像我说的短打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服装,但不宜在礼仪场合穿着,就好像穿着背心裤衩去参加国宴,肯定不合适对不?所以短打属于干净利落的休闲服装。
诸如大袖衫,褙子一类的皆为小礼服,为节日时穿着,短打则方便人们的日常工作,如此一来汉服不适应现代生活一说也可以打消了。
再来说说男子的头饰。冠流行于先秦两汉,是当时颇有社会地位的士上之人彰显身份的标志,同时也是士人的尊严所在。后来,冠便逐渐应用于正式场合,与礼服或公服搭配,起到官阶职位的区别作用。
而巾的命运就不如冠了。先秦两汉时平民或“卑贱执事者”不能戴冠只能束巾,当时的巾说白了就是一块布,随便拿来裹发而已,不登大雅之堂。上层的士大夫也不过时在燕居,也就是闲居消遣只是偶尔带一带巾。结果到了汉末,巾被文人武士所好,竟成了流行,逐渐推广开来。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所以也带上了一丝闲适的印记,一直在一中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从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简单来说,冠正式,巾随意。冠搭正装,巾搭常服。冠的命名多显示丰富的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而巾的名称多隐含一段轶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等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服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右衽。所有的汉服无论是何种制式,领口都的形制是右衽,不能有差错。古时少数民族如胡人等方为左衽,若是穿错了,可要小心一句“尔乃蛮夷”了。
有人要问了,你说到现在,汉服不就是一套衣服吗?说到底还是古装。现在是21世纪,由人类社会优胜劣汰的法则来看,汉服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为时代所淘汰,我们还有复兴它的必要吗? 我的回答是,有,当然有。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汉服的消失绝非自然淘汰的结果,而是非正常的现象。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近年来我们的专家学者不断地提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外来入关的民族,如何统治我中原九州?野蛮可以攻破文明,但打天下容易,坐天下,何其之难。元政权的倾覆可见一斑。由此,废及笄礼,剃发易服一开始,一个没有民族魂,没有民族根基的民族就难以反抗,难以存活。旗装,马褂,怎敌我中华上下几千年所积淀的“仙袂乍飘,荷衣欲动”之感?哪能演绎出霓裳羽衣舞之华美?后来经过改良,被世人称为“最具东方之美”的旗袍,也过于迎合西方的审美。并非说它不好,也并非说它不能穿,只是一身单薄的旗袍,如何载得起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
汉服的隐退,是暴力的产物,是毫无尊严的妥协,而不是汉族在发展中自我更新淘汰的,而事实上,汉服也从未从我们身边离去。它在时代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了下来,一直等待着有人听到它穿越千年的深情呼唤。
那么汉服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还仅仅是一身衣服吗?不,不是,汉服所承载的已远远超过了一身衣服。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积淀,都融汇在了汉服那端庄大方的气质中。不但是衣服。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出去衣冠,我们真正想要复兴的是一种精神。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代的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中成长,他们懂礼仪、重文化、有骨气、知廉耻、仁忠义信兼备、尚武但不霸道,这才是礼仪之邦的真正内涵。反观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工业革命带来的丰富成果让人们应接不暇,固然是好的。LV、iPod、BMW……可当我们开始为了追逐这些变得功利,变得浮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东西正在丢失。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纠纷,版权纠纷,这个社会成了诚信丢失,道德沦丧的社会。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我们展现给世界的又是怎样一个中国?还记得我们自称的华夏吗?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而如今,礼仪何在,衣冠何在?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坐在电脑前,甚至不用坐在电脑前,敲一敲键盘,动一动手指,就可以轻松获得我们想要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现代生活中会觉得空虚?人们面对面坐着,却没有一句话说,我们情愿在虚拟的世界中徒劳的找寻着自己的价值。你累吗?为什么累却得不到一点满足呢?你是否和我一样,也在找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开始,国人就意识到了文化危机。我们民族的东西为何会变成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原因很简单,国人对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不够重视。我们热闹的过着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却把端午,重阳,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遗忘。国家把这些节日作为法定放假日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国人不了解其内涵,还不只是一个形式?我不敢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会有多少文化宝物被他国抢去?难道要等到韩国堂而皇之地指着我们的汉服,叫嚣我们的汉服是抄袭他们的韩服时,我们才会醒悟吗?
前几年,于丹讲《论语》,在我国掀起一段国学热。《三字经》、《周易》,等等的国学经典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汉服的复兴有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还等什么?还在犹豫什么?何况徐州本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我们天时地利皆备,只差人和。
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的汉服同袍已经觉醒,各地争相举办各种汉服活动。北京,南京,西安,杭州,苏州,甚至伦敦。汉服学位服,汉服奥运加油服,汉服春晚。我们的同袍热爱汉服,热爱汉文化,却又不仅仅是局限于汉服的复兴。衣冠复兴是形式,但不是最终目的。随着衣冠的复兴,读经典,讲国学,过民族传统节日,演绎民族舞蹈,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将在这一活动中焕发生机。
同学们,我想说,汉服不是复古,而是复兴。复古是对先人文化的盲目崇拜,认为现任的文明无法超越也无需超越;复兴则是心怀对先人的崇敬,品读经典,认为先人的文化必须超越;复古是懒惰的袭用,而复兴则是批判的继承不断创新。有人说,中国并非只有汉族这一个民族,我们复兴汉服是否是推行一种“大汉族主义”?是否伤害了其他民族?非也。汉服运动与剃发易服真正的区别在于,我们并非强制,并非同化其他民族的同胞。有人说而是希望自己的民族能重拾独特的文化,能不再被称作“赤裸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今天我所讲的汉服,还不及我们民族文化的万分之一。
我们所要复兴的汉服,包含的是我们浓浓的情感。我们穿着汉服,是因为我们有着一颗热爱民族的心。它包含着民族骄傲、尊严、自信与责任。一套汉服,沁透了先人们的碧血与热泪,是华夏民族情之所系,心之所归。是的,若无汉心,那么“汉服”也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毫无内涵的词语,不过是一件与古代制式相同衣服,那么我们的复兴,就变得毫无价值。几天我所讲的汉服,所以我们这些虔诚的炎黄子孙,怀着一颗复兴民族的心,饱含着对汉服,对汉族文化浓浓的爱,在这里伸出手邀请你们,请加入到我们中来,请加入到这场属于我们全体同袍的运动。
着我汉家之衣裳,扬我华夏之威仪。华夏有裳,襟带天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