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C证案例分析
案例一
:B,男,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上初中(非重点中学)时,该生的学习成绩很好,又是一班之长。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经常获奖。考入重点高中,他非常兴奋和高兴,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比初中时更优异的成绩。但刚入学的摸底考试,就让他大失所望。在极度的痛苦之后,他又振作起来,更加勤奋和刻苦,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仍不理想。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考试期间常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得多。他怀疑自己并不像原来那样聪明。考试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神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好觉等症状。
请对以下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设计一个心理辅导方案。
案例分析:
该男生的问题在于入学时对自己期望过高,遭遇挫折后没能恰当的调节心态,从而进入了心理误区,原来的自信在困难面前转变成了自卑心理,受挫感的积压形成心理阴影并影响了学习。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升学竞争激烈。不少学生把考试成绩、名次看得太重,心理压力太大,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就容易导致心理上畏惧考试,形成如同该男生一样的考前焦虑症。越临近考试,越觉得自己不行。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不仅会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破坏人的生理机能,该男生的考前焦虑就是这个原因导致。
辅导方法:
一、谈心,进行心理疏导:“正确看待考试,重过程轻结果”。引导他改变心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考试,不要对考试成绩抱有过高期望。在考试前睡眠充足、饮食正常、生活有规律,高效地度过每一天,而不去过多地考虑考试的结果。晚睡前默念数遍,对自己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考试中如果出现手颤抖、冒冷汗、呼吸急促、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可以做一些放松练习以帮助保持平静,缓解紧张情绪老想着考试容易带来心理压力,心情紧张,影响复习工作,降低复习效率。避免造成恶性循环,考试失败的焦虑不幸成真。
二、向他介绍心理学理论,让坦然接受焦虑,变不利为有益。让他知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焦虑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焦虑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心理焦虑,对活动会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明白在考试中出现适度的焦虑、紧张等是正常、自然的,而且也是可以调节,转为有利的因素。
三、教他学会自我调节,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在考试前,用一句如“我有信心考出水平!”“我有能力考出理想成绩!”的话来鼓励自己。每天早起后、晚睡前默念数遍,对自己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考试中如果出现手颤抖、冒冷汗、呼吸急促、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可以做一些放松练习以帮助保持平静,缓解紧张情绪。
辅导效果:
通过帮助该男生进行心理调节,使其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从而摆脱考前焦虑的困扰。
第二篇:心理学C证
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考试序号: 姓名: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所形成的无形压力,很轻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惧怕心理、依靠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体育教学,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
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六)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第三篇:心理学c证面试自我分析
1、自我分析及申请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由——自我分析:
1、自我性格分析:知足安分、感性、感恩、细腻、宽容、多愁善感、外冷内热、自信、谦逊、有点急、惰性较强、自制较弱、有时坚强有时脆弱、有时开朗有时忧郁的双重性格…
2、自我气质分析: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3、自我情绪分析:情绪外露,喜形于色;情绪大都比较平和,承受一定压力时,情绪会有可能失控;遇事比较悲观。
4、自我思维分析:如形象思维多于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较为丰富,受个人兴趣和成长环境影响,对文字较为敏感,写作能力较强。
——申请理由:
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大有作为、功德无量”的事业,充满人文性,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实实在在影响人的一生。我喜欢做些实实在在、能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事,同时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对我自身人格的完善很有帮助。
1、提高心理分析技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教育教学过程优化与效率提升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优化不仅需要依靠教育教学设计类理论的支持,更需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欲想取之,必先予之”,首先要洞晓不同阶段成长时间学生的心理,全面了解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差异,才能量身定制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2、更好地认清自我,增强自我控制与心理调节。认识自我、优化自我、超越自我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永恒话题。“人无完人”、想要“做最好的自己”,唯一学会拿着镜子把自己看懂。只有全面了解自身,知其足知其不足,才能应用心理暗示法、实践体验法、动机增加法等方法进行不良心理区域的优化与改造,进行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使自身的心理更为健康。
3、服务于家庭社会,保障家人朋友的心理健康。当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不良文化侵袭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的事件影响,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无影无踪,发生于每个心理问题人的内部,但不良影响非常巨大。可以说,21世纪,不仅需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集合我的个性优点、对心理的分析能力及想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愿望,我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人自助,完善生命,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四篇:心理学C证作业——初中生逆反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生逆反心理辅导案例
——记一位优秀生逆反心理转变历程
导语: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自身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背景资料
王某某,就读八年级1班,男,14周岁,外地生,他是我班一个成绩中上的男生,智力较好,自尊心强,有时又有自卑感,做事情绪化,好表现自己,该生属男生中的早熟型,已进入青春期,且已有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要求不严,做事随意性,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经受不起老师、家长的批评,叫他干的事偏不干。其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家庭条件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有很大的原则上的分歧。其母亲一切任其自由发展即可。其父亲则认为从小要打好基础没。两人经常为这个问题发生分歧。
二、辅导方法和过程
1、和风细雨,努力挖掘闪光点。
具有叛逆性格的学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爱“顶撞”,你说什么,他偏不听;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什么,个别脾气暴躁的学生甚至会当面反驳或顶撞你,让你下不了台,这时我们先不要生气,也不要和他继续争执下去,如果不顾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场合地对学生大声呵叱,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首先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且停止这次谈话,防止矛盾的继续恶化,避免冲突的发生,然后我们要静下心来把学生犯错误的情况、性质以及所涉及的各方面情况了解清楚,再找一个
2014年下半年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作业 合适的机会,找学生个别谈话,注意一定不能将学生的错误公布于众,使之产生无脸见人之感。谈话的时候,我们的语气一定要轻,要和风细雨,润物于无声之中,并且尽可能寻找其闪光点。
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叛逆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偶然间形成的,所以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应从一些小的方面对其进行引导,比如说早上早些到校;头发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修剪;自习课不应大声喧哗„„等等。从这些小事上对其提出要求,他不会因很难做到而放弃,他也可以体会到我们对他的关心。这些问题在王某某学生身上基本都存在,因此我先教给他基本的做人准则,如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诚实守信等,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会容忍、平等和协调,培养他乐观开朗的良好性格。
3、加强沟通,取得配合
(1)与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通过与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让其他老师了解这位学生的情况,从而配合我的教育。同时也及时了解他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因势利导。(2)与其父母的沟通: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让其父母达成一种一致的教育观点,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3)与其他同学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让其他同学了解我对这位学生的一些做法,从而理解我的良苦用心,而不至于有其他想法。也配合我对这位学生的教育。
三、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一个学期下来,王某某同学的逆反心理已经逐渐消除,遇事不再盲目的顶撞,学习也比以前更认真了,成绩也名列前茅,在期末的评优评选中以高票数被评选为“优秀班干部”。我班上也因为少了他这个“特殊学生”,课堂纪律有了很大改善,已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家里,顶撞他父母的次数也少了很多,父母因为他的教育起的争执亦几乎没有了。
四、评析和反思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以上几点做法只是我的拙见,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分寸,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具体对象要具体分析,以便对症下药。
2014年下半年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作业
第五篇:心理学C证培训心得体会
对于教师来说,心理学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知识,怀着一份求知的心情,我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考试培训。这几天的课程学习,虽说有点紧张,有点疲惫,但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到是那样的充实,那样的兴奋。
我感觉老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不仅仅是观察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同时也包括观察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自知之明”离不开自我观察。良好的自我观察力能够是你及时的发现并抓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在工作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完善自己。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就要学习有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要注意时时刻刻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另外还要注意 到,同事们和领导也在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以人为本,感情留人”,就是要跳出狭隘老师的局限,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倾注心血、倾注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尊重领导和同事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健康,实现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和谐统一,做到个人和团体一起成长。,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大家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只有有了感情这个重要的基础,一个组织才能始终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在教学中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厚此薄彼,不搞亲亲疏疏,要倾注心血,热情待人,平等待人,善意待人,真正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为温暖的“大家庭”。通过5天心理学的集中学习培训,我将会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我也会把两位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人民教师。
总之,学习心理学,不仅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在教学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会尽我所能学好心理学这门功
对于教师来说,心理学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知识,尤其是像我这样从事三年以下的新教师,更是要不断的充电,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怀着一份求知的心情,我很荣幸能够在暑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考试培训。第一天,吴郁葱老师给我们讲了《学校心理健康的基本理念》,颇为受益,回来后结合了相关的资料,让我初步认识了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主要的任务有三点:
第一、发展性辅导。发展性辅导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三大领域的辅导,即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包括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价值澄清辅导)和生涯辅导;
第二、预防性辅导。主要是要防范于未然,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应挫能力;
第三、补救性辅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扰;对一些特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知道甄别并转介。
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如下:
短期目标: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
中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以及建立适当生活方式;
终极目标: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我要要以终极目标为展望,不断实现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最后实现终极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原则有:发展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鼓励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在讲座中,吴老师举的一些案例让我感触颇深。比如“芙蓉姐姐”,比如迈克杰克逊的整容,比如美国史上最惨重校园枪击案的嫌凶赵承熙,个个都让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备感痛心,也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别忽略心理健康,尤其是我们教师。
——〈学校心理健康的基本理念〉心得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这次教师心理健康学习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总结与反思,留下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更好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使我在工作中,在学习中,和学生一起迅速成长。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不断地去探索研究心理 健康知识,加深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