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

时间:2019-05-12 11: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

第一篇: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

【摘要】以中药学特点为基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改革实践,对中药学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中药学; 教学效果; 探究

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最完整的传统医学,其独到的学科理论和突出的临床疗效,较符合当代社会和人们解决难治疾病不断增多、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等难题的需要。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来自于天然药物,是中医用来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在校学生学习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他的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对中药学教学应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从而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中药学内容涉及的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在教授学科交叉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各科之间的相关联系,若某些方面讲解不清楚的话,常常影响学生的理解。大部分人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容易混,不容易记住,结果考试考不好,要用用不上。因此,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学好中药学,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实行全方位多学科联系式教学

中药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药的基本理论(即总论中的性能、炮制、配伍、应用等)和各论中每一章节的概述部分(包括定义、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使用注意事项等)。这些是中药理论的精华,是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指导,必须保证讲好。尤其是每一节的总概述部分一定要讲细讲透,对这一类药物的功效主治相同之处要认真地加以罗列和讲述,然后再把每味药的特点讲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当堂课就能记住每一类药的大致功效和主治,即使是记不住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课后稍一复习就能够牢记。第二,中药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每味药物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剂量以及炮制等内容。对这些具体药物也应采取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讲授方法,对其中某些(约250 种)应用多、功效广、理论深的药物有重点地讲深讲透。由于中药学的涉及面广,应与相应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方剂学、植物学等学科相结合,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运用联系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产生发散思维,将中药学活学透,灵活应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在学科内,如将中药治病的多种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是中药的性能,主要内容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这是学习中药的基础,学生不仅要掌握它们的概念、作用,还要明确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学科间,植物的门、纲、目、科、属、种,其药性,主要功效,有效部位,以及对其的鉴定分析等[2]。

2学为主、教为辅的自学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在开课前老师应布置自学思考题,并对要点难点给予提示。例如火麻仁的临床应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火麻仁的药性:味甘,性平,归脾、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临床上用于肠燥便秘。中药是服务于中医的学科,在中医的指导下,对疾病进行治疗。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中药有关临床的实例。在期末考试包含自学的内容,可检查自学的效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3寓教于娱乐式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以及互联网的相关资源,查找一些有趣的与中药学相关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比如在考试前,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基础知识智力竞赛,在老师帮助下,由班级干部组织,按团小组分成4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竞赛形式,既达到了复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同时也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4课堂讨论式教学

在课堂上,直接讲授中药学,学生多觉得乏味,无趣。适当以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某一时段课堂气氛沉闷,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长时间听课感到疲劳或内容确实相对枯燥时,适时讲述,可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此外,可以给学生布置讨论专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登台讲解,老师总结。学生论文由老师批改后作为考核成绩,并鼓励学生发表论文。这种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查阅文献能力、写作水平、语言表达及演讲应变能力都有所提高。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提供多的机会和更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性发展。

5中药与西药比较教学

在中医理论为指导下,对中药进行学习,对于中药的功效理解起到重要作用。中药能防治疾病是由其内在的各种特性所决定的。药物的性能就是指药物与治疗的有关的性质和功能。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诊断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为指导,对疾病进行治疗,以中药和西药的之间进行比较,加深记忆。通过实验来验证中医基础理论,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中医理论,中药功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为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兴趣教学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除了善于运用一些方法、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中药学以外,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任课教师应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本学科、本课程、本教材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创造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例如应本学科的特点,增加户外实习,辨认药用植物,了解药用植物的采摘、加工等,加深印象。

7注重与学生交流

作为教师,应该要在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学到应学的是关键,学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的教师的要求,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鉴于广东是有着诸多侨乡的省份,港、澳、台、马来西亚等留学生众多,他们与内地的普通本科生不一样,在学习中具有自身特点,对教学有着进一步的难度。在学生学习方面中药学内容繁多,而且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教材所收载的药物较多,按照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药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容易分不清,学生常感到力不从心。而在教学方面,中药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教材内容简单,而某些大纲要求掌握或熟悉的药物在临床中已经很少用,不能适应现代临床需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及时进行教学计划的改善。

8认真做好教学计划

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教学现存问题,知道学生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新的教学计划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确保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是学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中药学是职业性较强的一个专业,其特殊性决定了现在的高校中的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设置不仅要遵循各种的教育规律,同时也要遵循市场对人才需求规律,突出职业教育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甚明确的或者说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定位上的指向性偏差,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对实践环节的弱化方面,这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影响。这样严重影响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接轨,加强教学中的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应废除不利于中药专业发展的旧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主导地位,老师的辅助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明确的展现,不断提高文化和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上的积极性。

第二篇:中药学

中药学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著者不明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载药365味,开创了“三品”分类法。所载药物确有实效。《新修本草》唐显庆时期苏敬等23位医药家。“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收药844种。采用图文对照形式。用“云石,草,木等”9类分类法。

《证类本草》1098—1108唐慎微,载药1558种。是我国保存完整的综合本草之中年代最早的一部。《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收药1892种,绘图1109种,分为16部60类,“16世纪的百科全书”四性:每种中药分别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五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分为辛、甘、酸、苦、咸不同药味。

作用:辛行散,甘补缓和,酸涩为收涩,苦池燥,咸能软下。淡为渗利。

依据: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知:药物滋味—功效—药味。

归经:药物作用对集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依据:以脏腑经络学说确定。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依据:以药物质地轻重,气味厚薄,性味及效用确定。(与病位相顺,与病势相反。)

毒性:药物的偏性。依据: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目的为增强药效;去毒;改变性能功效;便于贮存、制剂、纯净药材;矫臭矫味。水飞: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差一只去极细药末的炮制方法。

目的为制取极细的粉末。

“勿用相恶相反者”

“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玄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五脂。(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总相依.)

“六陈”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煎法:先煎、后煎、包煎、另煎。

发散风寒药羌活: 感冒:外感风寒肌表夹湿。

风湿:风寒湿痹证用于肩臂痹痛,上半身风湿。

弱与羌活。

风湿:下半身风湿。

藁本:感冒头疼入足太阳膀胱经。作用部位:头部。治头疼(风寒湿邪循经犯上头疼)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

主治:风寒表证,咳喘症,风水水肿,小便不利。

桂枝: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温助阳气。

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止痛: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牙龈肿痛。治阳明头疼,头风疼,牙疼,关节疼。

发散风热药

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北柴胡佳)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表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3—10g煎用。生用,解表退热。疏肝解郁,醋炙。升阳生用或酒炙。

注意:阴虚阳气,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慎用。

清热药(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清热泻火药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功效:清肝泻火,解毒散结。

清热燥湿药

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呕方面:胃热呕吐,清胃热止呕。

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功效:清热燥湿,利尿,杀虫。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养生津。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阴虚发热,无汗骨蒸。)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肝泻火。

泻下药

攻下导滞药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利尿。主治:便秘及胃肠积滞证,里热证,血证,瘀血证,湿热黄疸淋证。

祛风湿药

祛风湿止痛药

独活:祛风湿,发散风寒,止痛。应用:风寒湿痹证,风寒表证。

川乌: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风湿寒痹证,寒凝诸痛证。

秦艽:祛风湿,舒筋活络,退虚热,利湿退黄。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广藿香: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证、呕吐、暑湿、湿温证。苍术: 茅苍术(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甘、苦、辛。无毛须。气芳香,切开后断面起白霜。

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辛苦,气芳香。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

白术: 性状:气清香,香气浓,断面黄白,嚼之略带粘性,味甜微辛。

功效:行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厚朴:功效:燥湿,消积,行气,平喘。

利湿药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应用:水湿证(水肿,小便不利,痰饮),脾虚证,心神不宁证。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

温里药

附子: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用法用量:先煎至口尝无麻辣味即可。3—5g。

注意:热证,孕妇从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干姜:性味:辛,热。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性味:辛,甘,大热。

功效:补火助阳,散热止痛,温通经脉。

行气药:以舒畅气积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证的药材。

陈皮:归脾,肺经。

枳实:破其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行气之总司,妇科之总帅。——李时珍)应用:肝郁气滞诸痛者,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川楝子:应用: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痛,睾丸偏坠痛,虫积腹痛,头癣。

薤白:应用:胸痹疼痛,脘腹胀痛,泻痢后重。

消食药

山楂: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应用:血热出血,热毒疮疡。(利水降压)

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应用: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应用: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化瘀止血药

茜草:药性:寒性。功效:凉血止血,化瘀,通经。

温经止血药

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止痛药

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药对:乳香,没药。

活血调经药

丹参: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妇科活血要药)

红花: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坤草):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鸡血藤:功效: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破血消癓药

莪术: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旋覆花:主治病症:咳嗽痰多,嗳气呕吐。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主治病症:肺虚久咳,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桔梗: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应用: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音哑失音,肺痈吐脓。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应用:多种咳喘证,肠燥便秘。

桑白皮:功效:清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息风止痉药

天麻: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开窍药

石菖蒲:功效:开窍醒神,宁心安神,化湿和胃。

补虚药(补气药代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主治病症:元气欲脱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津两伤口渴,心神不宁。

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积水消肿,脱毒生肌。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虚亏虚,疮疡难溃或久溃难敛。

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证,胎动不安。

甘草:功效: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病症: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证,药食中毒,调和药性。补阳药

杜仲: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补血药

当归: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散寒。

熟地黄:功效:补精血。

何首乌:功效: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白芍: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应用:血虚证,虚汗,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补阴药

麦冬: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收涩药

乌梅: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安蛔,生津。

第三篇:中药学归纳-整理

中药学 综合归整法

虽然有些药考研不考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还是很好的综合归整法是将整本《中药学》的内容根据若干共性,前后连贯地进行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从其主治、功效、用量、用法、炮制、禁忌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是带有总结性的、完整性的、系统性的归纳方法。如常见病腹泻,其治疗药物的范围较广,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等;清热解毒药如穿心莲、炒银花、凤尾草、马齿苋等;芳香化湿药中的苍术、草果;温里药中的干姜、肉桂、吴茱萸;利水渗湿药中的茯苓、车前子、滑石、泽泻等。这些药物单独使用也有止泻的作用,配伍应用更有止泻之功。止泻是一个主要的功效,腹泻为其主治证候,我们将这类药物归纳起来,就是主治归纳。这些药物虽均有治疗腹泻的共性,但由于病症的寒热虚实有别,因此它们治疗途径是不同的,正所谓殊途同归。如车前子、滑石等从“利小便实大便”的方法治泻;黄芩、黄连、银花等从清热燥湿角度治泻,干姜、肉桂、吴茱萸从温中健脾的角度治泻等等。这实际上是辨证施治的用药原则。关于其他几方面的归纳,如功效归纳,实际上是每一章节的归纳;用法归纳主要是先煎、后下、包煎、烊化、捣汁、浸泡、粉吞、制丸等,这些内容将在下面作详细介绍,可供大家在学习《中药学》之后参考。

㈠主治归纳

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某一病症来归纳常用药物。

(1)主治麻疹药:薄荷、蝉蜕、牛蒡子、胡荽、升麻、柽柳、葛根、樱桃核、淡竹叶。

(2)主治暑病药:荷叶、藿香、佩兰、香薷、青蒿、扁豆、丝瓜皮。

(3)主治鼻渊药:辛夷、藿香、猪胆、藁本、苍耳子。

(4)主治咽喉肿痛药:山豆根、马勃、射干、青果、元参、胖大海、牛蒡子、蝉衣、桔梗、麦冬、牛黄、珍珠、凤凰衣、金荞麦。

(5)主治失音药:蝉衣、胖大海、木蝴蝶、青果、猴枣。

(6)主治视物昏花药:菊花、杞子、青葙子、决明子、石决明、谷精草、夜明砂、密蒙花。

(7)主治夜盲药:夜明砂、杞子、鸡肝、羊肝、谷精草、菊花、苍术。

(8)主治各种痛证药:川乌、祖师麻、羊踯蹋、天仙子、曼陀罗、夏天无、八角枫、两面针、徐长卿、雪胆

(9)主治痹症药:威灵仙、独活、秦艽、千年健、稀莶草、木瓜、海桐皮、蜈蚣、寻骨风、苡仁、僵蚕、全蝎、地龙、白芥子、虎杖、肿节风。

(10)主治腰痛药:杜仲、川断、狗脊、桑寄生、怀牛膝、胡桃肉、补骨脂。

(11)主治头痛药:白芷、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决明子、桑叶、菊花、吴茱萸。

(12)主治高血压药:黄芩、青木香、夏枯草、石决明、天麻、钩藤、罗布麻、地龙、珍珠母。

(13)主治失眠药: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秫米、琥珀、朱砂、珍珠

母、龙齿、丹参、远志、磁石。

(14)主治牙痛药:细辛、石膏、白芷、螟蚣、荆芥。

(15)主治胃痛药:高良姜、延胡索、白芍、海螵蛸、象贝、胡椒、荜拨、丁香、肉桂、荜澄茄、制川乌、制草乌。

(16)主治食积药: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莱菔子、刘寄奴。

(17)主治呕吐药:姜半夏、姜汁、苏梗、砂仁、代赭石、佛手片、代代花、玫瑰花、灶心土、川连、生姜。

(18)主治呃逆药:丁香、柿蒂、竹茹、沉香、刀豆子、韭菜子。

(19)主治腹泻药: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诃子、石榴皮、罂粟壳、乌梅、五倍子、明矾、臭椿皮。

(20)主治痢疾药: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鸦胆子、苦参、马齿苋、槟榔、翻白草、凤尾草、地锦草、仙鹤草、穿心莲、炒银花、龙胆草。

(21)主治脱肛药:黄芪、枳壳、槐米、五倍子、升麻。

(22)主治各种出血药:紫珠草、仙鹤草、白及、血余炭、棕榈炭、花生衣,藕节,墓头回、鸡冠花、三

七、景天三

七、花蕊石。

(23)主治便血药:槐米、仙鹤草、地榆、侧柏叶、灶心土、藕节。

(24)主治尿血药: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仙鹤草、茜草。

(25)主治肺痨药:百部、律草、天葵子、獭肝、鱼腥草、夏枯草、猫爪草、地骨皮、羊胆。

(26)主治自汗、盗汗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防风。

(27)主治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鳖甲、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28)主治贫血药:阿胶、当归、何首乌、龙眼肉、黄芪、旱莲草、女贞子、黑枣、杞子、桑葚。

(29)主治气喘药:麻黄、白果、桑白皮、葶苈子、地龙、闹羊花、冬虫夏草、胡桃肉、蛤蚧、别直参、紫河车、紫石英。

(30)主治咳嗽药:杏仁、象贝、紫菀、款冬、马兜铃、枇杷叶、百部、百合、南天竺子。

(31)主治水肿药:冬瓜皮、地骷髅、车前子、葫芦、扁蓄、瞿麦、冬葵子、益母草、琥珀、泽兰、玉米须、泽泻、大腹皮、浮萍。

(32)主治黄疸药:茵陈、金钱草、地耳草、垂盆草、虎杖、马蹄金、天胡荽,郁金、大黄。

(33)主治尿结石:金钱草、海金沙、芦根、大黄、益母草、郁金、玉米须、滑石、鸡内金。

(34)主治便秘药:大黄、元明粉、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蜂蜜、黑白丑、乌柏树根皮、巴豆、苁蓉、生首乌、芫花、甘遂。

(35)主治肠痈药:红藤、冬瓜仁、蒲公英、白毛夏枯草、连翘、白花蛇

舌草。

(36)主治乳痈药:蒲公英、橘叶、橘核、小茴香、穿山甲、王不留行、郁金、全瓜蒌、风尾草、腹水草。

(37)主治肺痈药:金荞麦、冬瓜仁、四季青、鱼腥草、人中黄、花蕊石。

(38)主治疮痈肿毒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四季青、银花、夏枯草、白毛夏枯草。

(39)主治肿块药:山慈姑、猫人参、海藻、昆布、黄药子、干蟾皮、莪术、三棱、蜈蚣、僵蚕、阿魏、白胶香。

(40)主治湿疹药:地肤子、白藓皮、车前子、川萆藓、野菊花、炉甘石、滑石、硫黄、木槿皮。(41)主治蛇伤药:半边莲、蚤休、天南星。

(42)主治水火烫伤药:大黄、地榆、石灰水(一般外用)。

(43)主治胎动不安药:苏梗、砂仁、白术、黄芩、桑寄生、续断、苎麻根、菟丝子、艾叶、杜仲。

(44)主治白带药:臭椿皮、白槿花、鸡冠花、川萆藓、金樱子、白果。

(45)主治遗精、遗尿药:金樱于、芡实、刺猬皮、鸡内金、龙骨、牡蛎、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山萸肉、五味子。

(46)主治阳痿药:阳起石、锁阳、苁蓉、巴戟天、鹿茸、鹿角片、仙茅、仙灵脾、海狗肾、紫河车。

(47)主治疟疾药:青蒿、常山、鸦胆子、绣球花、马鞭草、天名精。

(48)主治肠虫症(蛔、蛲、绦虫等)药:使君子、苦楝皮、鹤虱、榧子、雷丸、仙鹤草芽、南瓜子、槟榔。

(49)主治疳积药:神曲、山楂、雷丸、胡黄连、山药、莱菔子、蚕蛹。

(50)主治小儿腹泻药:炒山楂、炒鸡金、神曲、炒苡仁、山药、炒白术。

(51)主治疝气药:荔枝核、小茴香、枳壳、黄芪、橘核、升麻。

(52)主治小儿口疮药:石菖蒲、冰片、淡竹叶、甘草、荸荠、吴茱萸。(53)主治小儿疰夏药:苡仁、红枣、银花露、青蒿露、谷麦芽、西瓜。

第四篇:中药学论文毕业论文-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简介

中国药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辅导站)----海南函授站 13 级学生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题目 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简介 作者姓名 ******* 学号_ *********__ 实习单位 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 _ 论文工作时间 : 2015 年 3 月—— 2015年 7 月

声 明

我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完成的。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没有抄袭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论文若有不实处,本人愿意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特此声明

学生签名: 学 号:

日期:

****年**月**日

目 录

摘要.................................................................4 摘要(Summary).......................................................5 第一章 中药炮制理论的简述.............................................6 1.1 中药炮制的发展及概述..............................................6 1.2 古代中药炮制的工具................................................7 第二章 现代中药炮制技术及设备简介.....................................8 2.1 净制技术..........................................................8 2.2 切制技术.........................................................9 2.3 炮制技术..........................................................9 2.4 包装及贮藏技术....................................................10 2.5 中药制剂新技术简述................................................12 第三章 总结...........................................................12 参考文献...............................................................13

摘 要

中药饮片加工历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古代人从开始使用中药材便开启了中药饮片加工的历史。

根据不同的中药性味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的加工,改善药物的性味功用及服用口感,降低毒性增强药物效果,逐步形成完善的中药炮制学科。

随着时代发展,中药炮制出现了更多种的形式,中药炮制的方法也随着现代中药炮制机械的出现有了很多调整。新的炮制设备的出现使中药饮片的质量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证,生产得以大规模进行。

关键词:中药饮片 炮制

Summ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y of years,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use herbal medicines will be ope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Using different methods based on different flavor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and improve the taste of the drug to take effect and texture, reduce the toxicity of drugs to enhance the effect, and gradually form a comple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re are more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t of mechanical adjustments.The emergence of new processing equipment so that the quali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o be more fully guaranteed, to large scale production.Key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oked

第一章 中药炮制理论的简述

1.1 中药炮制的发展及概述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自从我们的祖先在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认识和积累了医药知识并形如使用和服用中药,便出现了最早的炮制,他们对药材进行最简单的洗涤、打碎、敲成小块等,类似今年我们所讲的净制与切(碎)制。

随着人类发现了火及对火的利用,人们学会了利用火加工食物,开始了熟食,积累一定经验后把火也应用到了药材加工中,学会了用不同的加热方式进行药材炮制,如蒸、煮、炒、炙、煅等。长期的中药使用过程中,人们结合生活中的饮食,发明出用不同的辅料进行炮制方法,如使用油、盐、酒、醋、蜜、姜等。漫长的药材使用历史,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药材炮制经验,也对使用不同辅料和加工方法的药材特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形成了古代的中药炮制理论。

从我国现在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到第一部炮炙专著南北朝时代的《雷公炮炙论》、至我国第一部药典唐代《新修本草》,从宋代制度化的政府炮制规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至明代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196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到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全国炮制规范》到各具地方特色的各地方中药炮制规范,这些无不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医药学专业人士一次次对中药使用方式方法的总结、分析,一次次比较,取长补短,使中药炮制理论趋于更加完善。

二、中药炮制的理论特点、分类及目的

中药炮制的特点是以中药的使用特点为基础的,包括五味归经理论、作用趋势(升降沉浮)理论、毒性理论、七情理论等中医辨症理论。五味所入理论认为“酸、苦、甘、辛、咸”分别主入肝、心、脾、肺、肾五脏。醋制入肝、盐制入肾、蜜制增加补脾益气作用。

中药有一药多用的特点。比如当归可生用,可酒制;山楂可生用、可清炒、可炒焦;麻黄可生用,也可蜜制。不同的用法满足中医辩证论治不同的需要。

中药炮制理论的核心是中国的古代哲学体系,把五味理论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理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相联系;把人体做为一个整体,与世界做为一个整体

相联系起来;把药物的属性与人体属性相联系起来。

中药炮制在古代区分较细,有雷公炮制十七法之说。现代由于加工工具的改进以及药物分析的发展,对于炮制有些比以前区别更细,有些在不影响药物效果的情况下对炮制功能效果相似的使用了同样的炮制方法。并且有些方法炮制的药物已经较少使用。

现代炮制大的分类有:净制、切制、炮制。净制包括挑拣、筛选、刮、刷、风选、水选(洗、润)等;切制包括软化、捣、碾、镑、锉、切制、水飞;炮制包括漂、泡、蒸、炒、煅(淬)、炙、煨、潬、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炮炙按使用的辅料又可分酒炙、醋炙、蜜炙、盐炙、姜炙、药汁炙等。

炮制的目的简单来讲为:减毒、增效、方便使用。

1.2 古代中药炮制的工具

中药炮制的工具随着中药材使用的发展而不停的在改进,到目前为止,一些古代使用的工具仍在使用,有一些则被先进的现代文明发明的器械、机械所代替。

一、戥子

一种小型的杆秤,学名戥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是古代称量比较精细的工具,其结构与现在使用的杆称一样,称量范围小,精密度高。其由戥子杆、戥子盘、戥子锤、提绳组成。戥子杆是戥子的关键部件,古代选材有象牙,乌木,青铜,动物硬骨等,现代一般采用黄铜或硬质红木。戥子盘,是放置称量物品的器皿,一般是由青铜铸造而成,也有的是由紫铜板冲压而成。戥子锤,又叫秤铊,也是由青铜铸造。提绳为提起整个戥子及所称物品的绳类物品,相当于杠杆的支点,使用韧性较强的绳子。戥子一直沿用1斤(现在的600克)等于16两(相当于现在的37.5克)的非十进位制单位。直至1959年,国务院才发布了计量单位一律改为10两为1斤(现在的500克)的命令。所以,早期戥子都是按1斤(600克)等于16两设计的。现在的戥子称量都是以克为分度,范围为50克,250克,500克等。目前较传统的中药调剂还在使用戥子作为称量工具。

二、药碾

船型制品,配有扁圆型饼状研具,在药碾槽时往返碾压,达到粉碎的目的,是我国传统碾药用具之一。以生铁、铜或石材制成。用以将药材研碾为细面,以便进一步

制作丸、散、膏、丹等成药。由于现代粉碎机械效率高,粉碎效果好,药碾已很少用来粉碎,多用于制绒。

三、铜杵臼

舂捣药物器皿,常置于售药柜台前备用。又叫铜盅,多用铜制成,少量使用石盅。调剂时把坚硬不易煮出有效成分的药材打碎,一般种子类、矿物类、贝壳类多使用此物品。现在的中药调剂中还在经常使用。

四、药罐 储药工具,多为陶、瓷品。

六、药锅 中药煎煮器皿,古代以陶器居多。现代多为瓷、不锈钢、紫砂等制成。

七、铡刀 以铁、铜制成。目前手工制仍有使用。

八、铜锅 炮制有特殊要求的药材时使用。

九、镑刀 用于镑质地坚硬(多为角质类)药材薄片。

第二章

现代中药炮制技术及设备简介

现代炮制对古人的炮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加工工具进行改良或重新设计,使生产更简便,产量更大。

2.1 净制技术

净制技术主要分为:清除杂质、除去非药用部位、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其他的加工。

清除杂质包括挑选、颠法、筛选、风选、洗、漂操作。挑选指挑拣去药村中的杂质及霉变品;或按药材大小、精细等规格进行分档。颠法指按药材重量或形状不同用簸箕的原理使不同部分或整、碎部分分离。球形药材杂质可用抛车(螺旋分离器)进行分离。筛选指用不同网眼的网筛把药材的杂质分离或把药材按大小分级,常用振荡式筛药机、摇摆式多级筛和电磁振动筛等。风选用来除去药材中的轻质杂质或把轻质的药材选出来,常用的风选设备有滑栅式风选机及去石机等。药材的洗涤设备主要分两类,一类为多用的滚筒式洗药机,另一类为籽实类药材清洗机。漂泡多用于毒性药材的炮制,多用不锈钢泡药池进行操作。

除去非药用部位:分去皮壳、去毛、去刺、去芦、去头尾足翅。此类操作多为人工作业,去皮、去刺、去毛、去核可以使用除毛机。

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分为去根及去木质茎、去心、去瓤核等。

其他加工:碾捣和制绒。碾捣的目的是便于调剂、制剂,把质地坚硬或形体小的药物进行捣碎,多为矿物类、甲壳类、果实种子类、根茎类(川贝母、法半夏、三七等),菌类(雷丸)。常用设备有电动石碾及各种粉碎机。制绒:大腹皮、艾叶、麻黄等,多用碾盘或碾船炮制。

2.2 切制技术

中药饮片的切制是为了提高汤剂的质量,便于炮炙与制剂,利于调配与贮藏,利于鉴别。切制之前一般先进行药材的软化,根据药材性质及性状的不同,软化可分为:淋、洗、抢水洗、泡、润、蒸煮加热软化等。润药常用的方法为人工润药和使用真空润药机进行润药。

常用饮片的规格:极薄片、薄片、厚片、直片、斜片、丝、段、块。

切制方法:人工切制方法主要使用切药刀、镑刀、刨刀、锉刀、斧头等,现在多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切药机分为剁刀式切药机、旋转式切药机,多功能切药机、镑片机、超微细粉碎机。

切制后的饮片需进行干燥,饮片干燥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两类。自然干燥指晒干或阴干,人工干燥指使用烘干设备进行干燥。

人工干燥的设备有:翻板式干燥机、热风干燥机、带式干燥机、远红外干燥装置、隧道式烘箱、电热恒温干燥箱、热风循环烘箱、微波干燥装箱等。从能源使用上分为:燃料型(天然气,油料)、蒸汽型、电能型。

2.3 炮制技术

中药的炮制分:炒、烫、炙、煅、蒸、煮、掸、复制法、发酵法、发芽法、煨法、制霜法、提净法、水飞法。

炒分清炒和辅料炒。清炒根据炒的时间长短及火力大小又分为炒黄、炒焦、为炭。辅料炒指使用辅料与药材共同炒制,炒好后再分离开,辅料不与炒好的饮片同入药,常用麸炒、米炒、土炒等。健脾胃的药多麸炒取“资其谷气”之用;米炒有“润燥而泽”的作用,多用于昆虫类及补益类的药物炒制;土炒一般炒制补脾和健脾胃的药物。

滚筒式炒药机泛应用于药物的炒制、烫制及炙制,常用电或天然气作为热源。

烫:包括砂烫(或叫砂炒),蛤粉烫(炒)、滑石粉烫(炒)等。

炙:指药物中拌入液体辅料,吸收后进行炒炙;或是先将药物炒至一定程度再定量喷洒液体辅料进行炒炙。炙法包括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酒炙升提,醋炙入肝,盐炙入肾,姜炙入脾、温散,蜜炙入肺、甘缓、增益元阳,油炙增强补益作用、利于粉碎。

煅:分明煅、煅淬、闷煅。煅淬常用醋、酒、水作为淬液。煅制常用箱式电阻炉或是煅炉,以电为热源,易于控制温度。闷煅常用两铁锅相扣来作业。

蒸:分清蒸、酒蒸、醋蒸、黑豆汁蒸、豆腐蒸等。常用设备为蒸煮锅或是蒸箱,多以蒸汽为热源;大量生产使用回转式蒸药机及卧式热压灭菌柜。

煮:有清水煮、甘草水煮、豆腐煮等煮法。

掸:药物在沸水中短暂煮制,达到种皮与种仁分离的效果。药材的蒸、煮、炖、掸多采用蒸汽夹层锅。

复制法:指药材用一种或数种辅料,按照炮制方法的先后顺序进行多次炮制的操作,多用于毒性药材的炮制,如天南星、白附子等。

发酵法:常用的有六神曲、半夏曲、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百药煎等。其中淡豆豉与百药煎是用药料直接发酵,其他几种都是药料与面粉一起发酵。

发芽法:麦芽、谷芽(稻芽)、大豆黄卷等。使用发芽机或简易的发芽缸操作。煨:面裹或草纸裹再进行炒制,然后除去面层或纸层。豆蔻、诃子常用此法炮制。制霜法:分为去油制霜和析出结晶制霜,析出结晶霜主要用于生产西瓜霜,去油制霜多用于去除种子类药物的油脂,制取粉末。去油制霜主要有巴豆、千金子、大风子、木鳖子、柏子仁、瓜蒌子、苦杏仁、苏子等。

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的再结晶方法,如芒硝、硇砂等。

水飞法:制取极细粉的一种方式,利用不溶于水的药物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进行分离,获得细粉。如朱砂、雄黄、滑石、珍珠、炉甘石等。现代技术已经可以把物料粉碎到足够应用的程度,所以水飞现在使用较少。主要有球磨机、乳钵研磨机、棍式微粉机等多种微细粉碎设备。

2.4 包装及贮藏技术

一、包装技术

传统包装方法多用麻袋、苇席、筐、篓、蒲包、木箱木桶纸袋等。为了更好的保证饮片质量,方便运输、利于贮藏,现代技术做出了更多的包装形式来适合不种品类的饮片包装。

编织袋、塑料袋:防潮、防湿、能密封,但抗压性差。

小瓶、小袋:塑料、陶瓷、玻璃制成小包装器具,多用盛装贵 重中药饮片(如西红花、羚羊角片或粉、珍珠粉、西洋参等)。

真空包装:用透气性能低的复合材料制成,适用于易虫蛀、生霉、泛油、散失气味、风化、潮解及糖分多的中药饮片。

充气包装:使用透气性能低的复合材料制成,药材中充入惰性气体(氮气、二氧碳气体等)适用于花类及易变色易氧化的中药饮片包装。

除氧剂包装:在中药饮片包装内(低透气性包装)放入适量除氧剂及指示剂再密封,用于易虫蛀、氧化、霉变、油败的饮片包装。

无菌包装:对环境要求较高,用于直接入口饮片。防霉效果较好。

二、贮藏技术

传统储藏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性及效果都较好。常用的方法有:

密封贮藏法:使用缸、坛、罐、箱、桶等器具,或是堆垛以油布覆盖,现在常用密封袋等包装实现。

通风贮藏法:主要是门窗的持续通风,目前常用排风机及空气过滤等设备。吸湿贮藏法:放入吸湿剂如生石灰、木炭、炉灰、草木灰等。现在小包装使用无水氯化钙、硅胶等吸湿剂,库房常安装除湿机、空调系统等来达到除湿目的。

对抗同贮贮藏法:把防虫类的药材与其他药材混合同贮达到以防虫目的。常用的防虫药物有:花椒、大蒜、吴茱萸、澄茄子、细辛、樟脑、牡丹皮等。

中药饮片的传统贮藏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饮片炮制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出现在中药贮存的使用中:

远红外干燥或微波干燥:可达到杀菌、杀虫、杀虫卵的作用。

气调法贮藏:调整库房内的空气,造成氧气的低浓度或是二氧化碳的高浓度,抑制虫或霉菌的活性。

气体灭菌:主要使用环氧乙烷或其混合气体,可与细菌蛋白质起反应,对各种细菌、霉菌、虫卵杀灭效果十分理想。

钴-60辐射后贮藏,杀虫效果显著,不影响药效,不产生毒性物质和致癌物质。

低温冷藏,成本较高,用于贵重饮片的贮存。中药挥发油熏蒸后贮藏:机理是破坏霉菌结构。无菌包装后贮藏,避免二次污染。

为增强中药饮片的耐存放性,避免药性的减弱,防止生虫霉变,经常是多种综合实施。

2.5 中药制剂新技术简述

中药的现代开发和应用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借鉴西方药剂技术,结合中药的特性,在对中医药传统经验的充分认识、理解、肯定的前提下,对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科技的发展为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理论和新辅料等条件,使中药制造业的发展逐步摆脱工业技术落后、工艺单

一、产品技术含量低、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慢、竞争力弱等问题。也使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目前出现的中药制剂技术繁多,有些处于实验阶段,有的已经可以小批量生产,有的也已经用于工业生产。常见的主要有超临界液体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超微细粉碎技术、喷雾干燥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微胶囊技术、冷冻干燥技术、中药缓释控制技术、中药靶向制剂技术等。

第三章 总结

中药炮制是世界传统药学体系中较完整的体系,中药炮制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千百年来维护中华民族世代健康繁衍的中医药理论。其独到的学科理论和突出的临床疗效,也较符合当代社会和人们解决难治疾病不断增多、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现代社会以西医理论无法解释的亚健康问题等现状。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治病的基础,中药来自于天然药物,是中医用来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

中药的炮制是保证中药质量,增强药物疗效有效方式,也是中医辩证诊治用药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药饮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要求我们利用现代科技、工艺、设备促进中药炮制更健康发展,更加完善传统的中药理论。

参考文献 王琦,王龙虎.现代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 谢秀琼等.现代中药制剂新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3 杨中林.中药炮制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年.4 胡昌江.临床中药炮制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3

第五篇: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

第一篇 总论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2、我国第一部药典性的本草是(新修本草)

二、多选题

3、《新修本草》的特色有(第一部药典)(成书于唐代)(图文对照)。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一、单选题

1、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药物,其性味多为(辛温)。

2、甘味药的作用是(补益、缓急)。能补、能缓、能和(和中、调和药性)

3、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是(脏腑、经络学说)。

4、药物的四气是指(寒、热、温、凉)。

5、所谓平性药主要指(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6、属苦味药的作用是(通泄、降泄)。能泄、能燥(燥湿)、能坚阴(泻火存阴)

7、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淡味)。

8、具有沉降趋向的是(平肝药)。

9、五味之中,具有泻火作用的药味是(苦味)。

1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软坚泻下)。泻下通便

11、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苦味)。

12、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辛味)。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

13、中药归经指的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药物作用的定位

1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功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心经)。

1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症,一般就说该药(归肺经)

1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

1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脾经).二、多选题

18、苦燥药主治的症候是(寒湿证)(湿热证)。、19、涩性表示的药物作用是(止泻)(固精)。收敛固涩

第三章 中药的应用

一、单选题

1、当二药配伍使用,产生毒性,称之为(相反)。

2、大黄配芒硝,属于“七情”中(相须)。

3、人参与五灵脂一起使用属于(相反)。注:不是相畏。

4、甘草与下列药物一起使用属于十八反“内容的是(海藻)藻戟芫遂具战草

5、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

6、中药配伍中的相杀指的是(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相须,相使配伍的共同点是(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

8、临床应用属禁忌的是(相反)。

9、为配伍禁忌的是(甘草与芫花)。

10、与乌头相反的药是(瓜蒌)。半夏、贝母、白蔹、白及、天花粉

11、方剂的中心药物是(君药)。

12、与君药一起构成方剂的主要框架,不可删减的是(臣药)。

二、多选题

13、对于同一种配伍药对中两种药物相对而言的配伍关系是(相畏)、(相杀)。

14、能协同增效的配伍是(相须相使)。

15、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饮食禁忌)。

第二章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一、单选题

1、细辛的功效是(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2、解表药主要用于(风寒或风热表征)。

3、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物是(麻黄)。

4、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

5、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应选用(紫苏)。

6、紫苏的功效是(发汗行气)。

7、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紫苏)。

8、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最宜应用的药物是(香薷)。

9、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应选用(荆芥)。

10、风湿侵犯上半身,应选用(羌活)。

11、具有祛风止痛,燥湿止带的药物是(白芷)。

12、散风寒,通鼻窍宜用(辛夷)。

13、祛风湿,通鼻窍常用(苍耳子)。

14、发散风热药的主要作用是(散风热)。

15、疏散风热,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16、功能明目退翳的药是(蝉衣)。蝉蜕

17、用于颈背强痛的药物是(葛根)。

18、具有升阳解毒功效的药物是(升麻)。

19、具有升阳退热功效的药物是(柴胡)。20、具有升阳生津之功的药物是(葛根)。

21、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作用的药是(桂枝)。

22、生姜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23、外感风寒,脘腹冷痛者当首选(桂枝)。

24、风寒表证兼水肿者当选(麻黄)。

25、既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又能升阳举陷的药物是(柴胡)。

26、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的药物有(菊花)。

27、既能温肺化饮,又能宣通鼻窍的药物是(细辛)。

28、细辛善治(寒饮咳喘)。

二、多选题

29、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物是(荆芥)(细辛)。30、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胀痛,常选用(薄荷)(柴胡)。

31、桂枝治疗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其同用的药物是(蕹白)(枳实)。

32、桂枝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33、升麻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举阳气)。

34、具有透疹作用的药物有(升麻)(葛根)(荆芥)。

35、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有(薄荷)(柴胡)。

36、薄荷、牛蒡子的共同特点是(利咽)(透疹)(疏散风热)

第二章 清热药

一、单选题

1、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青蒿)。

2、连翘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外还能(消痈散结)。

3、鱼腥草除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之外还能(利尿)。

4、蒲公英除消痈散结外,还能(利湿通淋)。

5、黄芩、黄连与黄柏三药功效共同点是(泻火解毒)。

6、既能泻实火,又能退虚热的药是(黄柏)。

7、具清热解毒功能,既治疗肠痈又治疗肺痈的药物是(败酱草)。

8、银柴胡的功效是(退虚热,清疳热)。

9、生地黄除能清热凉血外还能(养阴生津)。

10、功能清热燥湿而长于泻肺经之热的药物是(黄芩)。

11、风热目疾,翳膜遮睛之证,应首选(蝉蜕)。

12、治疗胃热呕逆,宜用(芦根)。

13、既能清肺、胃实热,又能滋阴退虚热的药物是(知母)

14、黄柏与知母都具有的功效是(退虚热,泻相火)。

15、功能解毒除湿,善治梅毒的药物是(土茯苓)。

16、治疗传染性肝炎,降低血清转氨酶的良药是(垂盆草)。

7、肺痈咳吐脓血者,首选(鱼腥草)。

18、热毒泻痢下痢脓血之证,当用(金银花)。

19、功能清热解毒而兼有疏散风热作用的药物是(金银花)。20、丹皮与赤芍功效不同点是(退虚热)。

21、既能清热凉血,又能祛瘀止痛的药物是(赤芍)。

22、蚤休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23、清解肺胃实热之要药为(石膏)。

24、玄参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养阴)。

25、既能清热养阴又能解毒利咽的药物是(玄参)。

26、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时(秦皮)。

27、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功效的药物是(牛黄)。

28、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青蒿)。

29、红藤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外,还能(活血止痛)。

下载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药学总结

    秦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秦汉时候 上中下品味 365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 首次总结汉前成就 奠定中药理论基础 体例样式后世范模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时代:南朝刘宋时代 作者......

    2012中药学继续教育

    关于开展2012年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2012年06月28日 15:58各设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省局直属单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强......

    中药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

    中药学调查报告[精选合集]

    中 药 学 市 场 调 查 报 告 **学院**系**班中药学市场调查作业 调查成员: 调查内容: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调查地点:贵阳市各大药店 调查对象: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药 调查时间......

    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

    中药学讲稿

    第二十五讲清热泻火药概述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清热药的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在介绍清热泻火药的含义之前,有必要对热和火做一个简单地说明。在目前的一些中......

    中药学练习题

    《中药学》练习题 ( 10级药学 201204) 一、 单选题(从下列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 1. 反映药物寒热性质的药性理论是( C ) A五味 B归经 C四气 D升降浮沉2. 主含挥发性成分的......

    中药学3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大陆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C ) A.《开宝本草》 B.《嘉祐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2.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