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学归纳-整理
中药学 综合归整法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其品质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且产量较大,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其依据的是临床疗效》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材料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的特殊处理。
其目的有 1,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2,减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调剂,制剂和贮藏。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的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四气,就是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的确定是以‘病症寒热为基础,用药反应为依据。”
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毒性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必须有省级医药管理部门指定,抄报卫生部,国家药监局,任何人或单位不得从事毒性药品的收购,经营和配方。
配伍的概念: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
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㈠主治归纳
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某一病症来归纳常用药物。(1)主治麻疹药:薄荷、蝉蜕、牛蒡子、胡荽、升麻、柽柳、葛根、樱桃核、淡竹叶。(2)主治暑病药:荷叶、藿香、佩兰、香薷、青蒿、扁豆、丝瓜皮。(3)主治鼻渊药:辛夷、藿香、猪胆、藳本、苍耳子。(4)主治咽喉肿痛药:山豆根、马勃、射干、青果、元参、胖大海、牛蒡子、蝉衣、桔梗、麦冬、牛黄、珍珠、凤凰衣、金荞麦。(5)主治失音药:蝉衣、胖大海、木蝴蝶、青果、猴枣。(6)主治视物昏花药:菊花、杞子、青葙子、决明子、石决明、谷精草、夜明砂、密蒙花。(7)主治夜盲药:夜明砂、杞子、鸡肝、羊肝、谷精草、菊花、苍术。(8)主治各种痛证药:川乌、祖师麻、羊踯蹋、天仙子、曼陀罗、夏天无、八角枫、两面针、徐长卿、雪胆(9)主治痹症药:威灵仙、独活、秦艽、千年健、稀莶草、木瓜、海桐皮、蜈蚣、寻骨风、苡仁、僵蚕、全蝎、地龙、白芥子、虎杖、肿节风。(10)主治腰痛药:杜仲、川断、狗脊、桑寄生、怀牛膝、胡桃肉、补骨脂。
(11)主治头痛药:白芷、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决明子、桑叶、菊花、吴茱萸。(12)主治高血压药:黄芩、青木香、夏枯草、石决明、天麻、钩藤、罗布麻、地龙、珍珠母。(13)主治失眠药: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秫米、琥珀、朱砂、珍珠母、龙齿、丹参、远志、磁石。(14)主治牙痛药:细辛、石膏、白芷、螟蚣、荆芥。(15)主治胃痛药:高良姜、延胡索、白芍、海螵蛸、象贝、胡椒、荜拨、丁香、肉桂、荜澄茄、制川乌、制草乌。(16)主治食积药: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莱菔子、刘寄奴。(17)主治呕吐药:姜半夏、姜汁、苏梗、砂仁、代赭石、佛手片、代代花、玫瑰花、灶心土、川连、生姜。(18)主治呃逆药:丁香、柿蒂、竹茹、沉香、刀豆子、韭菜子。(19)主治腹泻药: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诃子、石榴皮、罂粟壳、乌梅、五倍子、明矾、臭椿皮。(20)主治痢疾药: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鸦胆子、苦参、马齿苋、槟榔、翻白草、凤尾草、地锦草、仙鹤草、穿心莲、炒银花、龙胆草。(21)主治脱肛药:黄芪、枳壳、槐米、五倍子、升麻。(22)主治各种出血药:紫珠草、仙鹤草、白及、血余炭、棕榈炭、花生衣,藕节,墓头回、鸡冠花、三
七、景天三
七、花蕊石。(23)主治便血药:槐米、仙鹤草、地榆、侧柏叶、灶心土、藕节。(24)主治尿血药: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仙鹤草、茜草。(25)主治肺痨药:百部、律草、天葵子、獭肝、鱼腥草、夏枯草、猫爪草、地骨皮、羊胆。(26)主治自汗、盗汗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防风。(27)主治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鳖甲、白薇、银柴胡、胡黄连。(28)主治贫血药:阿胶、当归、何首乌、龙眼肉、黄芪、旱莲草、女贞子、黑枣、杞子、桑葚。
(29)主治气喘药:麻黄、白果、桑白皮、葶苈子、地龙、闹羊花、冬虫夏草、胡桃肉、蛤蚧、别直参、紫河车、紫石英。(30)主治咳嗽药:杏仁、象贝、紫菀、款冬、马兜铃、枇杷叶、百部、百合、南天竺子。(31)主治水肿药:冬瓜皮、地骷髅、车前子、葫芦、扁蓄、瞿麦、冬葵子、益母草、琥珀、泽兰、玉米须、泽泻、大腹皮、浮萍。(32)主治黄疸药:茵陈、金钱草、地耳草、垂盆草、虎杖、马蹄金、天胡荽,郁金、大黄。(33)主治尿结石:金钱草、海金沙、芦根、大黄、益母草、郁金、玉米须、滑石、鸡内金。(34)主治便秘药:大黄、元明粉、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蜂蜜、黑白丑、乌柏树根皮、巴豆、苁蓉、生首乌、芫花、甘遂。(35)主治肠痈药:红藤、冬瓜仁、蒲公英、白毛夏枯草、连翘、白花蛇舌草。(36)主治乳痈药:蒲公英、橘叶、橘核、小茴香、穿山甲、王不留行、郁金、全瓜蒌、风尾草、腹水草。(37)主治肺痈药:金荞麦、冬瓜仁、四季青、鱼腥草、人中黄、花蕊石。(38)主治疮痈肿毒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四季青、银花、夏枯草、白毛夏枯草。(39)主治肿块药:山慈姑、猫人参、海藻、昆布、黄药子、干蟾皮、莪术、三棱、蜈蚣、僵蚕、阿魏、白胶香。(40)主治湿疹药:地肤子、白藓皮、车前子、川萆藓、野菊花、炉甘石、滑石、硫黄、木槿皮。
(41)主治蛇伤药:半边莲、蚤休、天南星。(42)主治水火烫伤药:大黄、地榆、石灰水(一般外用)。(43)主治胎动不安药:苏梗、砂仁、白术、黄芩、桑寄生、续断、苎麻根、菟丝子、艾叶、杜仲。
(44)主治白带药:臭椿皮、白槿花、鸡冠花、川萆藓、金樱子、白果。
(45)主治遗精、遗尿药:金樱于、芡实、刺猬皮、鸡内金、龙骨、牡蛎、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山萸肉、五味子。(46)主治阳痿药:阳起石、锁阳、苁蓉、巴戟天、鹿茸、鹿角片、仙茅、仙灵脾、海狗肾、紫河车。(47)主治疟疾药:青蒿、常山、鸦胆子、绣球花、马鞭草、天名精。(48)主治肠虫症(蛔、蛲、绦虫等)药:使君子、苦楝皮、鹤虱、榧子、雷丸、仙鹤草芽、南瓜子、槟榔。(49)主治疳积药:神曲、山楂、雷丸、胡黄连、山药、莱菔子、蚕蛹。(50)主治小儿腹泻药:炒山楂、炒鸡金、神曲、炒苡仁、山药、炒白术。(51)主治疝气药:荔枝核、小茴香、枳壳、黄芪、橘核、升麻。(52)主治小儿口疮药:石菖蒲、冰片、淡竹叶、甘草、荸荠、吴茱萸。(53)主治小儿疰夏药:苡仁、红枣、银花露、青蒿露、谷麦芽、西瓜。
第二篇:中药学
中药学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著者不明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载药365味,开创了“三品”分类法。所载药物确有实效。《新修本草》唐显庆时期苏敬等23位医药家。“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收药844种。采用图文对照形式。用“云石,草,木等”9类分类法。
《证类本草》1098—1108唐慎微,载药1558种。是我国保存完整的综合本草之中年代最早的一部。《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收药1892种,绘图1109种,分为16部60类,“16世纪的百科全书”四性:每种中药分别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五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分为辛、甘、酸、苦、咸不同药味。
作用:辛行散,甘补缓和,酸涩为收涩,苦池燥,咸能软下。淡为渗利。
依据: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知:药物滋味—功效—药味。
归经:药物作用对集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依据:以脏腑经络学说确定。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依据:以药物质地轻重,气味厚薄,性味及效用确定。(与病位相顺,与病势相反。)
毒性:药物的偏性。依据: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目的为增强药效;去毒;改变性能功效;便于贮存、制剂、纯净药材;矫臭矫味。水飞: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差一只去极细药末的炮制方法。
目的为制取极细的粉末。
“勿用相恶相反者”
“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玄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五脂。(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总相依.)
“六陈”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煎法:先煎、后煎、包煎、另煎。
发散风寒药羌活: 感冒:外感风寒肌表夹湿。
风湿:风寒湿痹证用于肩臂痹痛,上半身风湿。
弱与羌活。
风湿:下半身风湿。
藁本:感冒头疼入足太阳膀胱经。作用部位:头部。治头疼(风寒湿邪循经犯上头疼)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
主治:风寒表证,咳喘症,风水水肿,小便不利。
桂枝: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温助阳气。
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止痛: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牙龈肿痛。治阳明头疼,头风疼,牙疼,关节疼。
发散风热药
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北柴胡佳)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表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3—10g煎用。生用,解表退热。疏肝解郁,醋炙。升阳生用或酒炙。
注意:阴虚阳气,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慎用。
清热药(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清热泻火药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功效:清肝泻火,解毒散结。
清热燥湿药
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呕方面:胃热呕吐,清胃热止呕。
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功效:清热燥湿,利尿,杀虫。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养生津。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阴虚发热,无汗骨蒸。)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肝泻火。
泻下药
攻下导滞药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利尿。主治:便秘及胃肠积滞证,里热证,血证,瘀血证,湿热黄疸淋证。
祛风湿药
祛风湿止痛药
独活:祛风湿,发散风寒,止痛。应用:风寒湿痹证,风寒表证。
川乌: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风湿寒痹证,寒凝诸痛证。
秦艽:祛风湿,舒筋活络,退虚热,利湿退黄。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广藿香: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证、呕吐、暑湿、湿温证。苍术: 茅苍术(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甘、苦、辛。无毛须。气芳香,切开后断面起白霜。
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辛苦,气芳香。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
白术: 性状:气清香,香气浓,断面黄白,嚼之略带粘性,味甜微辛。
功效:行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厚朴:功效:燥湿,消积,行气,平喘。
利湿药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应用:水湿证(水肿,小便不利,痰饮),脾虚证,心神不宁证。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
温里药
附子: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用法用量:先煎至口尝无麻辣味即可。3—5g。
注意:热证,孕妇从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干姜:性味:辛,热。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性味:辛,甘,大热。
功效:补火助阳,散热止痛,温通经脉。
行气药:以舒畅气积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证的药材。
陈皮:归脾,肺经。
枳实:破其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行气之总司,妇科之总帅。——李时珍)应用:肝郁气滞诸痛者,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川楝子:应用: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痛,睾丸偏坠痛,虫积腹痛,头癣。
薤白:应用:胸痹疼痛,脘腹胀痛,泻痢后重。
消食药
山楂: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应用:血热出血,热毒疮疡。(利水降压)
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应用: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应用: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化瘀止血药
茜草:药性:寒性。功效:凉血止血,化瘀,通经。
温经止血药
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止痛药
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药对:乳香,没药。
活血调经药
丹参: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妇科活血要药)
红花: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坤草):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鸡血藤:功效: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破血消癓药
莪术: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旋覆花:主治病症:咳嗽痰多,嗳气呕吐。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主治病症:肺虚久咳,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桔梗: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应用: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音哑失音,肺痈吐脓。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应用:多种咳喘证,肠燥便秘。
桑白皮:功效:清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息风止痉药
天麻: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开窍药
石菖蒲:功效:开窍醒神,宁心安神,化湿和胃。
补虚药(补气药代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主治病症:元气欲脱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津两伤口渴,心神不宁。
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积水消肿,脱毒生肌。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虚亏虚,疮疡难溃或久溃难敛。
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证,胎动不安。
甘草:功效: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病症: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证,药食中毒,调和药性。补阳药
杜仲: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补血药
当归: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散寒。
熟地黄:功效:补精血。
何首乌:功效: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白芍: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应用:血虚证,虚汗,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补阴药
麦冬: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收涩药
乌梅: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安蛔,生津。
第三篇:中药学归纳-整理
中药学 综合归整法
虽然有些药考研不考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还是很好的综合归整法是将整本《中药学》的内容根据若干共性,前后连贯地进行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从其主治、功效、用量、用法、炮制、禁忌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归纳,是带有总结性的、完整性的、系统性的归纳方法。如常见病腹泻,其治疗药物的范围较广,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等;清热解毒药如穿心莲、炒银花、凤尾草、马齿苋等;芳香化湿药中的苍术、草果;温里药中的干姜、肉桂、吴茱萸;利水渗湿药中的茯苓、车前子、滑石、泽泻等。这些药物单独使用也有止泻的作用,配伍应用更有止泻之功。止泻是一个主要的功效,腹泻为其主治证候,我们将这类药物归纳起来,就是主治归纳。这些药物虽均有治疗腹泻的共性,但由于病症的寒热虚实有别,因此它们治疗途径是不同的,正所谓殊途同归。如车前子、滑石等从“利小便实大便”的方法治泻;黄芩、黄连、银花等从清热燥湿角度治泻,干姜、肉桂、吴茱萸从温中健脾的角度治泻等等。这实际上是辨证施治的用药原则。关于其他几方面的归纳,如功效归纳,实际上是每一章节的归纳;用法归纳主要是先煎、后下、包煎、烊化、捣汁、浸泡、粉吞、制丸等,这些内容将在下面作详细介绍,可供大家在学习《中药学》之后参考。
㈠主治归纳
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某一病症来归纳常用药物。
(1)主治麻疹药:薄荷、蝉蜕、牛蒡子、胡荽、升麻、柽柳、葛根、樱桃核、淡竹叶。
(2)主治暑病药:荷叶、藿香、佩兰、香薷、青蒿、扁豆、丝瓜皮。
(3)主治鼻渊药:辛夷、藿香、猪胆、藁本、苍耳子。
(4)主治咽喉肿痛药:山豆根、马勃、射干、青果、元参、胖大海、牛蒡子、蝉衣、桔梗、麦冬、牛黄、珍珠、凤凰衣、金荞麦。
(5)主治失音药:蝉衣、胖大海、木蝴蝶、青果、猴枣。
(6)主治视物昏花药:菊花、杞子、青葙子、决明子、石决明、谷精草、夜明砂、密蒙花。
(7)主治夜盲药:夜明砂、杞子、鸡肝、羊肝、谷精草、菊花、苍术。
(8)主治各种痛证药:川乌、祖师麻、羊踯蹋、天仙子、曼陀罗、夏天无、八角枫、两面针、徐长卿、雪胆
(9)主治痹症药:威灵仙、独活、秦艽、千年健、稀莶草、木瓜、海桐皮、蜈蚣、寻骨风、苡仁、僵蚕、全蝎、地龙、白芥子、虎杖、肿节风。
(10)主治腰痛药:杜仲、川断、狗脊、桑寄生、怀牛膝、胡桃肉、补骨脂。
(11)主治头痛药:白芷、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决明子、桑叶、菊花、吴茱萸。
(12)主治高血压药:黄芩、青木香、夏枯草、石决明、天麻、钩藤、罗布麻、地龙、珍珠母。
(13)主治失眠药: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秫米、琥珀、朱砂、珍珠
母、龙齿、丹参、远志、磁石。
(14)主治牙痛药:细辛、石膏、白芷、螟蚣、荆芥。
(15)主治胃痛药:高良姜、延胡索、白芍、海螵蛸、象贝、胡椒、荜拨、丁香、肉桂、荜澄茄、制川乌、制草乌。
(16)主治食积药: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莱菔子、刘寄奴。
(17)主治呕吐药:姜半夏、姜汁、苏梗、砂仁、代赭石、佛手片、代代花、玫瑰花、灶心土、川连、生姜。
(18)主治呃逆药:丁香、柿蒂、竹茹、沉香、刀豆子、韭菜子。
(19)主治腹泻药: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诃子、石榴皮、罂粟壳、乌梅、五倍子、明矾、臭椿皮。
(20)主治痢疾药: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鸦胆子、苦参、马齿苋、槟榔、翻白草、凤尾草、地锦草、仙鹤草、穿心莲、炒银花、龙胆草。
(21)主治脱肛药:黄芪、枳壳、槐米、五倍子、升麻。
(22)主治各种出血药:紫珠草、仙鹤草、白及、血余炭、棕榈炭、花生衣,藕节,墓头回、鸡冠花、三
七、景天三
七、花蕊石。
(23)主治便血药:槐米、仙鹤草、地榆、侧柏叶、灶心土、藕节。
(24)主治尿血药: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仙鹤草、茜草。
(25)主治肺痨药:百部、律草、天葵子、獭肝、鱼腥草、夏枯草、猫爪草、地骨皮、羊胆。
(26)主治自汗、盗汗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防风。
(27)主治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鳖甲、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28)主治贫血药:阿胶、当归、何首乌、龙眼肉、黄芪、旱莲草、女贞子、黑枣、杞子、桑葚。
(29)主治气喘药:麻黄、白果、桑白皮、葶苈子、地龙、闹羊花、冬虫夏草、胡桃肉、蛤蚧、别直参、紫河车、紫石英。
(30)主治咳嗽药:杏仁、象贝、紫菀、款冬、马兜铃、枇杷叶、百部、百合、南天竺子。
(31)主治水肿药:冬瓜皮、地骷髅、车前子、葫芦、扁蓄、瞿麦、冬葵子、益母草、琥珀、泽兰、玉米须、泽泻、大腹皮、浮萍。
(32)主治黄疸药:茵陈、金钱草、地耳草、垂盆草、虎杖、马蹄金、天胡荽,郁金、大黄。
(33)主治尿结石:金钱草、海金沙、芦根、大黄、益母草、郁金、玉米须、滑石、鸡内金。
(34)主治便秘药:大黄、元明粉、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蜂蜜、黑白丑、乌柏树根皮、巴豆、苁蓉、生首乌、芫花、甘遂。
(35)主治肠痈药:红藤、冬瓜仁、蒲公英、白毛夏枯草、连翘、白花蛇
舌草。
(36)主治乳痈药:蒲公英、橘叶、橘核、小茴香、穿山甲、王不留行、郁金、全瓜蒌、风尾草、腹水草。
(37)主治肺痈药:金荞麦、冬瓜仁、四季青、鱼腥草、人中黄、花蕊石。
(38)主治疮痈肿毒药: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四季青、银花、夏枯草、白毛夏枯草。
(39)主治肿块药:山慈姑、猫人参、海藻、昆布、黄药子、干蟾皮、莪术、三棱、蜈蚣、僵蚕、阿魏、白胶香。
(40)主治湿疹药:地肤子、白藓皮、车前子、川萆藓、野菊花、炉甘石、滑石、硫黄、木槿皮。(41)主治蛇伤药:半边莲、蚤休、天南星。
(42)主治水火烫伤药:大黄、地榆、石灰水(一般外用)。
(43)主治胎动不安药:苏梗、砂仁、白术、黄芩、桑寄生、续断、苎麻根、菟丝子、艾叶、杜仲。
(44)主治白带药:臭椿皮、白槿花、鸡冠花、川萆藓、金樱子、白果。
(45)主治遗精、遗尿药:金樱于、芡实、刺猬皮、鸡内金、龙骨、牡蛎、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山萸肉、五味子。
(46)主治阳痿药:阳起石、锁阳、苁蓉、巴戟天、鹿茸、鹿角片、仙茅、仙灵脾、海狗肾、紫河车。
(47)主治疟疾药:青蒿、常山、鸦胆子、绣球花、马鞭草、天名精。
(48)主治肠虫症(蛔、蛲、绦虫等)药:使君子、苦楝皮、鹤虱、榧子、雷丸、仙鹤草芽、南瓜子、槟榔。
(49)主治疳积药:神曲、山楂、雷丸、胡黄连、山药、莱菔子、蚕蛹。
(50)主治小儿腹泻药:炒山楂、炒鸡金、神曲、炒苡仁、山药、炒白术。
(51)主治疝气药:荔枝核、小茴香、枳壳、黄芪、橘核、升麻。
(52)主治小儿口疮药:石菖蒲、冰片、淡竹叶、甘草、荸荠、吴茱萸。(53)主治小儿疰夏药:苡仁、红枣、银花露、青蒿露、谷麦芽、西瓜。
第四篇:中药学专业知识
中药学专业知识
第一篇 总论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2、我国第一部药典性的本草是(新修本草)
二、多选题
3、《新修本草》的特色有(第一部药典)(成书于唐代)(图文对照)。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一、单选题
1、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的药物,其性味多为(辛温)。
2、甘味药的作用是(补益、缓急)。能补、能缓、能和(和中、调和药性)
3、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是(脏腑、经络学说)。
4、药物的四气是指(寒、热、温、凉)。
5、所谓平性药主要指(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6、属苦味药的作用是(通泄、降泄)。能泄、能燥(燥湿)、能坚阴(泻火存阴)
7、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淡味)。
8、具有沉降趋向的是(平肝药)。
9、五味之中,具有泻火作用的药味是(苦味)。
10、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软坚泻下)。泻下通便
11、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苦味)。
12、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辛味)。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
13、中药归经指的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药物作用的定位
1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功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心经)。
1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症,一般就说该药(归肺经)
1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肝经)。
1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归脾经).二、多选题
18、苦燥药主治的症候是(寒湿证)(湿热证)。、19、涩性表示的药物作用是(止泻)(固精)。收敛固涩
第三章 中药的应用
一、单选题
1、当二药配伍使用,产生毒性,称之为(相反)。
2、大黄配芒硝,属于“七情”中(相须)。
3、人参与五灵脂一起使用属于(相反)。注:不是相畏。
4、甘草与下列药物一起使用属于十八反“内容的是(海藻)藻戟芫遂具战草
5、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
6、中药配伍中的相杀指的是(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相须,相使配伍的共同点是(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
8、临床应用属禁忌的是(相反)。
9、为配伍禁忌的是(甘草与芫花)。
10、与乌头相反的药是(瓜蒌)。半夏、贝母、白蔹、白及、天花粉
11、方剂的中心药物是(君药)。
12、与君药一起构成方剂的主要框架,不可删减的是(臣药)。
二、多选题
13、对于同一种配伍药对中两种药物相对而言的配伍关系是(相畏)、(相杀)。
14、能协同增效的配伍是(相须相使)。
15、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饮食禁忌)。
第二章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一、单选题
1、细辛的功效是(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2、解表药主要用于(风寒或风热表征)。
3、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物是(麻黄)。
4、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
5、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应选用(紫苏)。
6、紫苏的功效是(发汗行气)。
7、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紫苏)。
8、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最宜应用的药物是(香薷)。
9、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应选用(荆芥)。
10、风湿侵犯上半身,应选用(羌活)。
11、具有祛风止痛,燥湿止带的药物是(白芷)。
12、散风寒,通鼻窍宜用(辛夷)。
13、祛风湿,通鼻窍常用(苍耳子)。
14、发散风热药的主要作用是(散风热)。
15、疏散风热,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16、功能明目退翳的药是(蝉衣)。蝉蜕
17、用于颈背强痛的药物是(葛根)。
18、具有升阳解毒功效的药物是(升麻)。
19、具有升阳退热功效的药物是(柴胡)。20、具有升阳生津之功的药物是(葛根)。
21、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作用的药是(桂枝)。
22、生姜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23、外感风寒,脘腹冷痛者当首选(桂枝)。
24、风寒表证兼水肿者当选(麻黄)。
25、既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又能升阳举陷的药物是(柴胡)。
26、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的药物有(菊花)。
27、既能温肺化饮,又能宣通鼻窍的药物是(细辛)。
28、细辛善治(寒饮咳喘)。
二、多选题
29、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物是(荆芥)(细辛)。30、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胀痛,常选用(薄荷)(柴胡)。
31、桂枝治疗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其同用的药物是(蕹白)(枳实)。
32、桂枝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33、升麻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举阳气)。
34、具有透疹作用的药物有(升麻)(葛根)(荆芥)。
35、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有(薄荷)(柴胡)。
36、薄荷、牛蒡子的共同特点是(利咽)(透疹)(疏散风热)
第二章 清热药
一、单选题
1、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青蒿)。
2、连翘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外还能(消痈散结)。
3、鱼腥草除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之外还能(利尿)。
4、蒲公英除消痈散结外,还能(利湿通淋)。
5、黄芩、黄连与黄柏三药功效共同点是(泻火解毒)。
6、既能泻实火,又能退虚热的药是(黄柏)。
7、具清热解毒功能,既治疗肠痈又治疗肺痈的药物是(败酱草)。
8、银柴胡的功效是(退虚热,清疳热)。
9、生地黄除能清热凉血外还能(养阴生津)。
10、功能清热燥湿而长于泻肺经之热的药物是(黄芩)。
11、风热目疾,翳膜遮睛之证,应首选(蝉蜕)。
12、治疗胃热呕逆,宜用(芦根)。
13、既能清肺、胃实热,又能滋阴退虚热的药物是(知母)
14、黄柏与知母都具有的功效是(退虚热,泻相火)。
15、功能解毒除湿,善治梅毒的药物是(土茯苓)。
16、治疗传染性肝炎,降低血清转氨酶的良药是(垂盆草)。
7、肺痈咳吐脓血者,首选(鱼腥草)。
18、热毒泻痢下痢脓血之证,当用(金银花)。
19、功能清热解毒而兼有疏散风热作用的药物是(金银花)。20、丹皮与赤芍功效不同点是(退虚热)。
21、既能清热凉血,又能祛瘀止痛的药物是(赤芍)。
22、蚤休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23、清解肺胃实热之要药为(石膏)。
24、玄参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养阴)。
25、既能清热养阴又能解毒利咽的药物是(玄参)。
26、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时(秦皮)。
27、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功效的药物是(牛黄)。
28、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青蒿)。
29、红藤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外,还能(活血止痛)。
第五篇:中药学总结
秦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秦汉时候
上中下品味 365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
首次总结汉前成就
奠定中药理论基础
体例样式后世范模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时代:南朝刘宋时代
作者:雷敩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晋参鲁胶兼浙贝(3)包煎: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 绒毛的药物。炮制的方法:(4)另煎:贵重药材。修制(5)熔化(烊化)水制(★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6)泡服: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易破坏药效 火制(炒、炙、烫、煅、煨)(7)冲服 水火共制(蒸、煮、炖、潬、淬)其他(发芽,发酵,制霜、精制、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药拌)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 表药升 降 浮 沉 麻黄: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隋唐——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唐代苏敬
最早药典首次官修
图文并茂开创先例
唐代成就大型格局
宋——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宋代代表
唐慎微著厥功非小
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承前启后奠基纲目
金元——饮膳正要
年代:元代
作者:忽思慧
饮食疗法 的专门著作
明代——本草纲目
成书年代:明代
作者:李时珍
药味数:189
2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年代: 清代
作者:赵学敏
药味数:新增药物数最多
道地药材特点:
历史悠久产量宏丰
炮制规范疗效可靠
地域特点: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1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向上、向风寒症配杏仁 外、向内、向下的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肺热症配石膏 2诸花皆浮,旋复独降。诸子皆沉,桂枝:发汗解肌:风寒表证 苍耳独升 表实无汗配麻黄表虚汗出配白芍 归经 紫苏:治疗风寒感冒轻证及风寒表证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 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比较 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麻黄与桂枝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不 同之处在于: 药物七情的定义麻黄 ── 重在宣肺,发汗力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平喘、利水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消肿。相使者,我之佐使也;桂枝 ── 重在温通阳气,发汗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羌活:上半身风寒湿痹,头身肩背疼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痛独活: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十九畏歌 湿者硫黄原是火中精, 白芷: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水银莫与砒霜见,细辛: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狼毒最怕密陀僧; 脉反沉者巴豆性烈最为上,麻黄、香薷、浮萍:既能发汗解表偏与牵牛不顺情; 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丁香莫与郁金见,香薷:适用于暑天贪凉饮冷,症见牙硝难舍京三棱; 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川乌草乌不顺犀,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 人参最怕五灵脂; 生姜、紫苏: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结官桂善能调冷气,鱼蟹毒 若逢石脂便相欺,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毒 大凡修合看顺逆,★发散风寒药小结 炮爁炙煿莫相依。发汗解表: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 薷。汤剂的煎煮方法 祛风解表:荆芥,防风。(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羌活,藁本。(2)后下:气味芳香以及久煎易破解表宣通鼻窍:白芷,细辛,辛夷,苍坏其有效成分的药物。耳子。1
牛蒡子:为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黄连、吴茱萸:肝郁化火,肝胃不和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红芽大戟消肿大便秘结者首选 之呕吐吞酸宜选用。散结力胜。
薄荷与蔓荆子的共同功效:疏散凤连翘: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木瓜:既能舒筋活络,又善化湿和胃热、清利头目 “疮家圣药”之称。以治吐泻转筋。
薄荷、牛蒡子、蝉蜕的共同功效:比较大青、板蓝根、青黛: 秦艽:既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发散风热、利咽透疹 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挛,骨节酸痛,又可以治疗骨蒸潮热,桑叶、菊花的共同功效:疏散风热、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疳积发热。祛风湿作用好,且被誉为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风药中之润剂”。
菊花有白菊花和黄菊花之分。黄菊花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威灵仙:祛风湿、止痹痛,善通行十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二经脉。
明目。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柴胡常配伍黄芩:为伤寒邪在少阳,夏枯草:可用于肝阴不足,用,尤宜于寒邪偏胜之风湿痹痛。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至夜尤甚者 汉防己与木防己均有袪风湿、利水之眩者首选 白头翁:清热解毒药中,常用治热毒功。但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发散风热药小结 血痢 偏于袪风湿止痛。
发散风热、利咽透疹:薄荷、牛蒡蒲公英:治疗乳痈之要药。用治乳痈
子、蝉蜕 肿痛。防己、木瓜、五加皮:均可以治疗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射干:既可以治疗治咽喉肿痛,又可水肿、脚气。
桑叶、菊花 以用于痰盛咳喘。防己与五加皮共有的功效:祛风湿、解表升阳:柴胡、葛根、升麻 山慈菇:有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近年止痹痛、利水消肿。
解表除烦:淡豆豉 来本品广泛地用于癥瘕痞块遗精和佩兰: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蔓荆子、薄多种肿瘤。口臭宜选用
荷 生地黄: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津。草果:既可以燥湿温中,又可以除痰清 热 药 玄参:既可以治疗温毒发斑,又可以截疟。
石膏配知母: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治疗津伤便秘。砂仁: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汗出、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症。牡丹皮与赤芍作用的共同点:清热药。”
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凉血、活血散瘀 厚朴: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黄芩:泻火解毒,清热安胎 紫草: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黄连: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紫黑。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常相须为
要药。紫花地丁:以治疔毒为特长 用。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漏芦:用于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房胀痛,欲作乳痈者的清热解毒药物 中偏于胃而善止呕;砂仁温中,重在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脾而善止泻。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善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
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
呕吐。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鱼腥草: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
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
黄柏: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用治湿热败酱草、大血藤:治疗肠痈的首选
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或者治湿热下药物
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既可以治疗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湿热黄疸,又可以治疗骨蒸劳热、盗长于清透阴分伏热,为退虚热之要药
汗、遗精白薇:清退虚热,解毒疗疮
黄芩: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地骨皮:既善于退虚热,又可以清泄
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肺热。
龙胆:既可以治疗肝胆湿热黄疸,大黄善治热结便秘,巴豆善治冷积便
又可以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秘。火麻仁善治肠燥便秘。
痛口苦,还可以治疗肝经热盛,热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
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
金银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
止痢。金银花生品长于疏散风热、清则多用于出血证。
泄里热;炒炭宜用于火麻仁: 既能润肠通便,且又兼有滋
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养补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