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知识调查报告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知识调查报告
引言:今年是《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十周年,十年来,X中市工伤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8.9%,95%的工伤职工都能得到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工伤保险不仅保障了企业职工的利益,同时分散了企业的工伤风险。但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工伤保险是工伤预防、工伤赔付、工伤康复 “三位一体”的模式,仅仅做到救治、补偿不是工伤保险的最终目的,避免工伤的发生、让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重新回到生活才是目的,基于此,我们在全市职工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调查结论报告如下: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07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问卷主要采取单选题和多选题的方式,共编制题目10道,内容涉及工伤保险认识、工伤处理过程、伤残鉴定、对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的关注程度等几大方面。
参与调查并填写有效问卷的职工当中,年龄上的跨度较大,其中最大的为59岁,最小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6.58岁。人群集中分布在30岁到60岁之间,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见下图),这与大多职工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10080人数604020016-2020-3030-40年龄段40-5050-60
在性别比例上,男性为78.3%,女性为21.7%。现实生活中,男性仍然承担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到企业就业的仍以男性占大多数。
在文化程度上,受访者为大学本科的占14.6%,大中专科的占15.2%,高中的占19.2%,初中的占36.9%,小学的占9.9%,文盲的占4.2%(见下图)。
80706050人数403020100大学本科大中专科高中学历初中小学文盲
从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普遍在专科以下,其中还包括相当数量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这也导致了他们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不高,遵守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观念薄弱,发生工伤后维权能力有限,更加没有工伤康复的意识。因此,加强企业职工的普法教育。
从受访企业职工从事的行业分布来看,所属行业为服务业的占7.9%,建筑业的占14.0%,制造业的占67.7%,其它行业的占10.4%(见下图)。上述情况说明大多数职工都来自那些劳动密集型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主要还是因为X中市的产业特色多为电气制造、工程电器、新能源、装备制造。14012010080人数6040200服务业建筑业行业制造业其他行业 从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大多文化程度有限,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种。无论是本地的劳动力资源,还是外来打工者,依然以男性居多,而他们往往会成为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对于这些职工来说,一旦发生工伤,由于他们很少懂得如何处理工伤进而落实自己的工伤待遇,所以身体上的伤害和收入上的锐减往往是他们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另外,如果用人单位此时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那么对于这些受工伤的农民工而言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推动工伤领域的立法,包括加大对不履行法定责任的用人单位的惩罚、为职工垫付医药费用等等。另一方面加强工伤保险法律的普及和宣传,让更多的农民工知道发生工伤后应该怎么办、应当去找谁、应该落实多少法定的待遇等等。
二、对工伤和工伤保险的认识数据分析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59.4%的受访者回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受伤是工伤。相比而言,有77.5%的受访者回答知道工伤保险,有91.7%的受访者的用人单位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可以得知,作为社会概念的“工伤”是被劳动者知晓和关注的,而通过法律下定义的“工伤”对于劳动者而言并未广泛普及。职工在工作过程中收到伤害,就认为自己是受了工伤。但是从法律的角度讲还要从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首先,劳动者受伤的情况是否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能够认定工伤的情形。例如直接受雇于个人而遭受安全生产事故就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工伤。其次,“工伤”是需要通过法定的行政程序进行确认。例如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被砸伤,如果不能证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是不能认定为工伤的。因此,要向劳动者宣传和普及什么是工伤和工伤保险,从另一个角度讲,劳动者对于工伤和工伤保险的概念还停留在最基本的认识上。
三、对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认识数据分析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只有15.7%的受访者知道工伤预防、工伤赔付、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模式,仅有5.4%的企业职工知道可以通过工伤康复可以对工伤受伤害部位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恢复身体机能。对工伤职工个人而言,工伤致使劳动者肢体和生命受到伤害,给劳动者生理和心理造成损害,削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给家庭与社会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每一个工伤事故的背后,都对一个几个家庭形成伤害,甚至是灾难,工伤职工及其家庭因工伤而致残,因伤残而致贫,造成了一个特殊的贫困人群。通过实践表明,90%以上的工伤职工通过工伤康复是可以重返工作岗位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注重的是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后的保障,或者是使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说工伤补偿是保障工伤职工基本权益,实现生存权的需要,那么工伤康复则是工伤职工重新融入社会,保障生活的需要。
四、工伤保险现状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预防为先的工伤保险制度。工伤预防可以降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安全,还可以减少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减少社会的经济损失。随着工伤预防的进一步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定能在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伤害、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X中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工伤保险的普及更加广泛的前提下,应当开始着手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一方面从源头抓起,提高企业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建立健全企业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另一方面让工伤职工得到更好的医疗救助及康复训练,包括身体创伤的康复以及受到的心理创伤,让工伤职工能够重新回到生活、工作中去,尤其是那些家庭支柱的劳动者,他们的康复将是保障一个家庭是否能够生存的保证,如果企业职工的工伤问题能够得以妥善解决,我国的工伤保险事业才真正能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工伤预防取得的成效及进一步举措
近年来,X中市坚持贯彻落实工伤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工伤预防宣传。2016年以来,X中市印发《工伤保险条例》上千份,各类宣传手册、办事指南等宣传资料上万份,确保用人单位了解工伤保险政策,对工伤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定期进行工伤保险费率调整。根据参保企业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每年都要对工伤保险参保企业进行费率调整,对工伤事故发生率高的单位提高工伤保险费率,反之则降低费率。通过费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企业重视工伤预防,主动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三是及时做好工伤(亡)事故调查。对X中市内发生的较大的工伤(亡)事故,X中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都会第一时间积极参与,调查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工作。通过这种现场参与,X中市工伤保险机构也能更清晰地掌握事故起因,从而督促企业排除隐患,从源头上制止了此类工伤事故再发。2013年全市共认定工伤640件,2014年认定638件,2015年认定561件,2016年上半年认定254件,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工伤预防已初具成效。虽然工伤事故是现代社会无法根除的问题,但如果能做好工伤预防,控制事故源头,绝大多数工伤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加强工伤预防工作已成为工伤保险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目前初具成效的大好形势下,应当实行相应的举措,进一步做好工伤预防工作,降低工伤发生率:
一是制定工伤预防实施方案。工伤保险机构应加强与安全监察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定期对各企业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加强工伤预防监督,督促企业搞好工伤预防。
二是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工伤保险费率制度。除了行业特性外,还应将企业工伤发生率、生产条件、工伤预防开展情况等多种因素与费率挂钩,充分发挥工伤保险浮动费率的作用,以提高企业业主的安全生产意识。
三是加强工伤预防相关的宣传培训。X中市90%以上的工伤都发生在生产一线,究其原因,除了生产技术差、安全设施不到位外,管理人员和职工安全意识差也是导致工伤事故高发的原因。如果加强对工伤保险的宣传培训,经常性的深入工业园区、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发放宣传资料,普及工伤预防知识,这些工伤事故是完全能够避免的。
四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除了浮动费率这个手段外,工伤保险机构还可设立一系列新的奖惩措施,让企业有更多动力做好工伤预防。对于工伤事故发生率高和使用工伤保险基金较多的企业,还可专门为其建立工伤事故档案,加强对其的监控和管理。
五是加强对职业病的预防。职业病的预防和康复也是工伤预防的重要内容。工伤保险机构与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应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企业和职工的管理,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对发现有职业病的企业或岗位,除了做好职业病职工的治疗外,还应对该企业或岗位进行调查,及时了解情况,尽力避免类似事故再发生。
六、工伤康复现状及举措
工伤康复是利用现代康复的手段和技术,整合各种资源,为工伤致残人员提供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等服务,促使残疾人能重返社会,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尽可能恢复或提高伤残职工的职业劳动能力,从而促进工伤人员全面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然而,在全市范围内,用人单位及企业职工对于工伤康复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2016年以来,全市仅有11人递交工伤康复申请,工伤康复工作几乎是空白。从康复机构方面看,到目前为止,全省也仅仅只有南京市有工伤保险定点的康复医院。工伤康复是民生大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开始注重加快推动我国工伤康复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要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要发挥政府在工伤康复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对工伤康复需求大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工伤康复资源匮乏的地区也要有倾斜的支持措施。其次应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要建立咨询转诊、社区服务、职业培训、信息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支持网络。另外,可以根据工伤康复的需求考虑在地级市或者县级市建立工伤康复机构,在工伤事故的处理过程中实行“先康复、后鉴定”理念,逐步建设工伤康复设施、扩大工伤康复范围。
二是要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康复意识。只有广大职工和用人单位充分认识到工伤康复的重要性和意义,工伤康复工作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应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进行引导,积极迸行工伤康复教育,将强制性的措施转变为社会的主动需要,提高人们的法律和道德意识,提高各界的主现能动性。
三是要扩大工伤康复资金的贮备。以我市现有工伤保险基金作为工伤康复的资金来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考虑建立工伤康复基金,采用工伤保险基金提取、政府专项拨款和民间筹集三种来源相结合的方式,稳定资金来源。
四是要加强管理与规划。为了促进工伤康复的健康发展,应该在已经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拟定工伤康复发展规划、指导开展工伤康复工作。应对各地工伤职工的总量、伤残程度、分布及康复需求作出统计,保证工伤康复工作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根据经济的发展而遂步发展。
第二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工伤事故申报程序,保障工伤员工切身利益,分散公司的工伤风险,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员工。
第三条
工伤管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上级有关工伤管理的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工伤管理职责
第四条
各部门必须把工伤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并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并考核,各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同时也是工伤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各部门负责安全工作的安全员对工伤管理负具体的责任。
第五条
工会是工伤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工伤事故的调查、统计报告和在职员工工伤及档案的管理。各部门必须有专人负责工伤管理事务。
第六条
负责分管工伤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工伤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伤管理工作,必须按规定向上级领导及时汇报本单位工作事故的综合分析情况,并在今后防范工伤事故的具体措施。
第三章
工伤范围
第七条 公司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八条 公司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公司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本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本条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九条 公司职工符合本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第四章
工伤报告处理
第十条
各部门须办理工伤者必须在发生工伤事故后的3日内将完整的事故报告及事故分析报安办和工会各一份(时间、地点、受伤经过、部位必须写清楚)。特别情况应在10日内完成报告手续。
第十一条
需鉴定的工伤问题,必须由部门写出申请报告及完整的相关材料,工会审查,总经理批准。
第十二条
凡发生工伤事故必须由安全员或带班组长到安办登记(其他人员不准代替),登记人员要严格把关,并逐级报告领导,经领导签字、安办、工会审核后方可办理工伤。报分管领导签字、财务科科长签字、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批准。
第五章
工伤管理
第十三条
员工在作业场所因工负伤,所在部门必须在8小时内报安办登记。超过规定时间,按迟报事故处罚事故单位当班带班组长、安全检查员各500元。
第十四条
发生事故时,要保护好现场,安办或当班值班人员应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所有上报调查的事故不论是否有工伤,都必须于第二天认真进行事故追查,原因清楚、责任明确。准确记录有关技术数据。各种登记、报告、分析必须存档。
第十五条
工伤休息三个月以上人员,经鉴定后复工的,由所在部门报办公室备案,如原受伤人员旧病复发,伤者本人可提出恢复工伤申请,经鉴定机构鉴定确诊,认定确是因工伤引起的旧病复发,方可办理工伤待遇。
第十六条
公司每半年组织一次工伤鉴定,对鉴定确诊休息的员工应安排治疗,对不具休息的工伤应及时安排复工。
第十七条
工伤复工员工要求重新住院及转院治疗,必须经鉴定机构鉴定,方可办工伤相关手续。否则一律不予办理工伤手续。
第十八条
工伤经鉴定复工人员一律回原岗位。因严重“三违”造成的工伤复工前应经安全培训班进行岗前培训后,经有关领导评定后复岗。
第十七条
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补办工伤的,必须是6个月以内发生的工伤,超过6个月,一律不予补办。补办工伤必须履行调查证等手续,有调度登记、事故追查分析记录、调查报告、医院病志必须经过科学仪器诊断的部位,然后提交安办,经工会讨论同意后方可办理。
第十八条
补办工伤部位者,必须是在30天之内发生的工伤,如超过30天,一律不予补办,补办工伤部位必须有足够证据,并履行调查取证等手续,有事故追查分析记录、有调查报告、有经过医院科学仪器诊断部位完整的记录。然后交安办、经工会讨论同意后方可办理。
第十九条
精神异常者、有脑外伤引起精神障碍者需住院,必须有市级以上的医院颅脑损伤完整病志复印件、负伤的原始材料、社会调查材料、直系亲属有无精神病史证明材料,需住院治疗者必须有人力资源部出据的脑外伤工伤证明,需经公司指定到省级一医院鉴定后,方可住院治疗,鉴定与工伤无关的精神病患者,一切费用自费。
第六章
工伤调查
第二十条
发生事故安办有关人员和安办主任必须参加事故调查。发生重伤事故由公司安办牵头,组织生产、技术、安全、工会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发生轻、微伤事故由所在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织事故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调查事故必须本着“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查不清不放过,职工受不到教育不放过,防范同类事故的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第二十一条
调查工伤事故必须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经济损失;必须确定事故责任者;必须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必须写明事故经过、原因、教训、处理意见、今后措施,由安办主任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经安办、工会讨论后,作出处理决定,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妨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发生工伤事故的部门必须按事故调查组、安办的处理意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积极组织处理整改。凡不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导致事故重复发生的,从重追究部门负责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三条
凡对工伤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指使他人提供假证、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对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从重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部门、项目部用不正常的手段私自了结工伤的,公司概不负责,发生上访的给予发生事故的部门、项目部负责人给予从重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依法保护员工举报和控告工伤违纪行为,并对其举报和控告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从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工伤事故申报程序,保障工伤员工切身利益,分散公司的工伤风险,依据的《工伤保险条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员工。
第三条 工伤管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上级有关工伤管理的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工伤管理职责
第四条 各单位必须把工伤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并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并考核,各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同时也是工伤管理的第一责任者,各单位分管安全工作的安全员对工伤管理负具体的责任。
第五条 安全环保部是工伤管理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负责工伤事故的调查、统计报告和在职员工工伤及档案的管理。各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工伤管理事务。
第六条 负责分管工伤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工伤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伤管理工作,必须按规定向上级领导及时汇报本单位工作事故的综合分析情况,并在今后防范工伤事故的具体措施。
第三章 工伤范围
第七条 公司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八条 公司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公司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本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本条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九条 公司职工符合本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第四章 工伤报告处理
第十条 各部门须办理工伤者必须在发生工伤事故后的3日内将完整的事故报告及事故分析报安全环保部和人力资源部各一份(时间、地点、受伤经过、部位必须写清楚,否则不予办理)。特别情况应在10日内完成报告手续。
第十一条 需鉴定的工伤问题,必须由部门写出申请报告及完整的相关材料,人力资源部审查,总监批准,否则不准上报。
第十二条 凡发生工伤事故必须由安全员或带班组长在当班到安全环保部登记(其他人员不准代替),登记人员要严格把关,并逐级报告领导,经领导签字、安全环保部、人力资源部审核后方可办理工伤。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签字、安全环保部经理签字、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批准。
第五章 工伤管理
第十三条 员工在作业场所因工负伤,所在单位必须在8小时内到安全环保部登记。超过规定时间,按迟报事故处罚事故单位当班带班组长、安全检查员各500元。
第十四条 发生事故时,要保护好现场,安监部门或当班值班人员应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所有上报调查的事故不论是否有工伤,都必须于第二天认真进行事故追查,原因清楚、责任明确。准确记录有关技术数据。各种登记、报告、分析必须存档。
第十五条 工伤休息三个月以上人员,经鉴定后复工的,由鉴定委员会报名单提交人力资源部备案,如原受伤人员旧病复发,伤者本人可提出恢复工伤申请,经鉴定机构鉴定确诊,认定确是因工伤引起的旧病复发,方可办理工伤待遇。
第十六条 公司每半年组织一次工伤鉴定,对鉴定确诊休息的员工应安排治疗,对不具休息的工伤应及时安排复工。
第十七条 工伤复工员工要求重新住院及转院治疗,必须经鉴定机构鉴定,方可办工伤相关手续。否则一律不予办理工伤手续。
第十八条 工伤经鉴定复工人员一律回原岗位。因严重“三违”造成的工伤复工前应经安全培训班进行岗前培训后,经有关领导评定后复岗。
第十七条 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补办工伤的,必须是6个月以内发生的工伤,超过6个月,一律不予补办。补办工伤必须履行调查证等手续,有调度登记、事故追查分析记录、调查报告、医院病志必须经过科学仪器诊断的部位,然后提交安全环保部,经工会讨论同意后方可办理。
第十八条 补办工伤部位者,必须是在30天之内发生的工伤,如超过30天,一律不予补办,补办工伤部位必须有足够证据,并履行调查取证等手续,有事故追查分析记录、有调查报告、有经过医院科学仪器诊断部位完整的记录。然后交安全环保部讨论、经工会讨论同意后方可办理。第十九条 精神异常者、有脑外伤引起精神障碍者需住院,必须有市级以上的医院颅脑损伤完整病志复印件、负伤的原始材料、社会调查材料、直系亲属有无精神病史证明材料,需住院治疗者必须有人力资源部出据的脑外伤工伤证明,需经公司指定到省级一医院鉴定后,方可住院治疗,鉴定与工伤无关的精神病患者,一切费用自费。
第六章 工伤调查
第二十条 发生事故安全环保部有关人员和安全环保部经理必须参加事故调查。发生重伤事故由公司安全环保部牵头,组织生产、技术、安全、工会人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发生轻、微伤事故由安全环保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织事故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调查事故必须本着“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查不清不放过,群众受不到教育不放过,防范同类事故的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
第二十一条 调查工伤事故必须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经济损失;必须确定事故责任者;必须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必须写明事故经过、原因、教训、处理意见、今后措施,由安全环保部经理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经安全环保部、工会讨论后,作出处理决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妨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发生工伤事故的单位必须按事故调查组、安全环保部的处理意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积极组织处理整改。凡不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导致事故重复发生的,从重追究单位领导人员的行政责任。第二十三条 凡对工伤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指使他人提供假证、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从重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部门、项目部用不正常的手段私自了结工伤的,公司概不负责,发生上访的给予发生事故的部门、项目部负责人给予从重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依法保护员工举报和控告工伤违纪行为,并对其举报和控告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从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浙江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浙江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时间:2006年09月07日)浙劳险[1999]33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分散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根据《劳动法》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省境内的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工伤职工提供经济补偿和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第四条 工伤保险是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企业必须按照本办法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保障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五条 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企业和职工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六条 职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后,应当得到及时救治。各地应当依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条件,逐步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职工从事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
第七条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工作,检查监督本办法的贯彻执行。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的管理,监督工伤保险基金的使用。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工伤保险业务,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待遇支付,以及工伤职工的管理服务等工作。
各级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监督本办法的实施。
第二章 工伤范围及其认定
第八条 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二)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
(三)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四)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工作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五)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六)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
(七)因工致残的职工或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为因工致残旧伤复发的;(八)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不可抗力的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九)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
(十)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
(一)犯罪或违法;
(二)自杀或自残;
(三)斗殴;
(四)酗酒;
(五)蓄意违章;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经企业签字盖章后报送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工伤职工本人或者其亲属没有可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由本企业工会组织代表工伤职工提出待遇申请。
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应当经企业签字盖章后报送。企业不签字盖章的,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可以直接报送申请。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企业的工伤报告或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当组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调查取证,在七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决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认定工伤应当根据以下资料:
(一)企业的工伤报告;
(二)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三)指定医院或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的诊断书和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书,属于轻伤无需到医疗治疗的,由企业职工医院(医务室)开具工伤诊断书;
(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取证的工伤报告;
(五)属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出具公安交警部门做出的交通事故裁决书或有关证明;
(六)属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应提供公安或司法部门的有关证明。
工伤认定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企业。
第十二条 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或者在抢险救灾中失踪的,企业应当向企业所在地公安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认定因工死亡。
第三章 工伤评残和劳动鉴定
第十三条 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治愈或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定期复查伤残状况。
第十四条 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按国家制定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16180-1996)标准(以下简称评残标准),对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伤残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进行等级鉴定。
符合评残标准一级至四级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伤残待遇的确定和工伤职工的安置以评定的伤残等级为主要依据。
第十五条 省、市(地)、县(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由当地劳动保障、卫生等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的主管人员组成。劳动鉴定委员会设在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劳动鉴定的日常工作。
省劳动鉴定委员会为全省最高劳动鉴定机构,负责指导全省劳动鉴定工作;处理各市(地)呈报的疑难、争议案例的重新鉴定问题,并负责省、部属单位职工劳动鉴定工作。
各市(地)、县(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本市(地)、县(市)范围内职工劳动鉴定工作;市(地)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处理所属县(市)呈报的疑难、争议案例的重新鉴定问题。
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委托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或者聘请具有鉴定资格的医生组成专家组,进行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的鉴定工作。
第十六条 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工伤评残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工伤保险政策法规。
劳动鉴定委员会聘请参加鉴定的医生应具有中级以上医学技术职称,并由该委员会发给聘书。
劳动鉴定人员在进行劳动鉴定时,应当全面了解被鉴定人的情况,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政策法规和评残标准,客观公正地作出鉴定结论。
劳动鉴定人员实行回避制度。
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职工因工负伤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医疗费用(含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
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三分之二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照本企业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国内职工在境外发生工伤事故,工伤人员原则上应回国内指定医院治疗。紧急情况下必须在境外医院抢救治疗的,医疗费用由企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共同负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担的部分参照本地同类型伤情的医疗费水平予以确定。企业因支付工伤人员在境外抢救治疗的费用负担过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酌情给予适当补助。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范围内的疾病,其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执行。
工伤职工用药范围,原则上参照我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执行。
第十八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
工伤医疗期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停止工作接受治疗和领取工伤津贴的期限。工伤医疗期应当按照轻伤和重伤的不同情况确定为一个月至二十四个月,严重工伤或者职业病需要延长医疗期的,由医院证明,单位申报,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三十六个月。
工伤医疗期间,企业不得解除或终止其劳动合同以及作开除、解雇、辞退处理。
工伤医疗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第十九条 工伤职工在工伤医疗期内停发工资,改为按月发给工伤津贴。工伤津贴标准相当于工伤职工本人受伤前十二个月内的月平均工资收入。工伤医疗期满或者评定伤残等级后,应当停发工伤津贴,改为享受伤残待遇。
第二十条 工伤职工经评残后确认需要护理的,应当按月发给护理费。
护理等级根据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及洗漱、自我移动五项条件,区分为全部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和部分护理依赖三个等级。护理等级由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
工伤护理费依照上述护理等级分别按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发给。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辅助生产劳动需要,必须安置假肢、仪眼、镶牙和配置代步车等辅助器具的,经医院提出意见,企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
第二十二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发给工伤伤残抚恤证件,并享受以下待遇:
(一)按月发给定期伤残抚恤金,标准分别为本人工资的90%至75%。其中:一级90%,二级85%,三级80%,四级75%。
(二)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分别为伤残职工本人工资的十八至二十四个月。其中:一级二十四个月,二级二十二个月,三级二十个月,四级十八个月。
(三)患其他疾病的按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对其中由个人负担部分确有困难的,由企业酌情予以补助。
(四)易地安家的,发给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安家补助费。旅途所需车船费、旅馆费、行李搬运费和伙食补助费,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第二十三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的,原则上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并可以享受以下待遇:
(一)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相当于伤残职工本人工资的六至十六个月。其中:五级十六个月,六级十四个月,七级十二个月,八级十个月,九级八个月,十级六个月。
(二)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由所在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工资降低部分的90%,本人技能提高而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三)伤残程度被评为五级和六级的职工且企业难以安排适当工作的,由企业按月发给本人工资70%的伤残抚恤金。
(四)伤残程度被评为七级至十级的,职工本人愿意自谋职业并经企业同意的,或者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合同后本人另行择业的,由企业发给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其标准分别为本人工资的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
第二十四条 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并按本办法规定领取定期伤残抚恤金的,定期伤残抚恤金低于按养老保险规定计发的养老金标准的,按养老保险的办法计发待遇。
定期伤残抚恤金按养老保险的有关办法进行调整。
领取定期伤残抚恤金的职工,在到达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之前,定期伤残抚恤金(包括正常调整金额)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在到达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之后,定期伤残抚恤金(包括正常调整金额)分别由社会养老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支付,个人帐户支付完后,由社会养老统筹基金支付。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死亡,应按照以下规定发给丧葬补助金、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按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六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按月发给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死者的亲属,直至失去供养条件时止。其标准为:配偶每月按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发给,其他供养直系亲属每人每月按30%发给,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10%。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本人工资。
供养直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照我省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六十个月的标准发给。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全额标准的50%发给。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顺序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和其他直系亲属。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根据同一顺序均等享受,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者,按予以照顾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处理。如死者生前留有遗嘱的按遗嘱办理。
第二十六条 因工致残职工旧伤复发经确认需要治疗和休息的,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九条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和工伤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享受。
第二十七条 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残疾用具费、误工工资的,企业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相应待遇(交通事故赔偿的误工工资相当于工伤津贴)。企业先期垫付有关费用的,职工或其亲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应当予以偿还。
(二)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已由伤亡职工或亲属领取的,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助费或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本办法有关条款的规定补足差额部分。
(三)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致残的,除按照本条(一)、(二)项处理有关待遇外,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由于交通事故肇事者逃逸或其他原因,受伤害职工不能获得交通事故赔偿的,企业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给予工伤保险待遇。
(五)企业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帮助职工向肇事者索赔,获得赔偿前可垫付有关医疗、津贴等费用。
第二十八条 领取定期伤残抚恤金或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的外省市人员,按月领取待遇有困难,本人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经与企业协商同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签订有关协议,可以按下列标准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一)领取定期伤残抚恤金的职工,根据其伤残等级,按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计发二十周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二)领取因工死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规定的标准,对不满十八周岁的,一次性计算到十八周岁。对供养的其他直系亲属,一次性计发二十周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第二十九条 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因意外事故失踪的,从事故发生的下个月起三个月内,本人工资照发,从第四个月起停发工资,对失踪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按月发给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发给丧葬补助金和其余待遇。
当失踪人员重新出现并经法院撤销死亡结论的,已领取的工伤待遇应当退回。
第三十条 出国、出境人员的劳动关系在国内并参加工伤保险的,在境外负伤、致残或者死亡时,应当由境外有关方面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有关单位应当向外方索取伤害赔偿。外方给付的赔偿金应归当事人或者其亲属所有,但需偿还有关单位垫付的费用。
对于获得境外伤害赔偿的,国内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不再发给。境外伤害赔偿金低于国内工伤保险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补足差额部分。
出国、出境人员应当由我方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或者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的人员到境外定居后,可以凭生存证明继续领取抚恤金,也可以按照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一次性领取有关待遇,并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生存证明应每年向支付抚恤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一次。
第三十二条 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的人员,被依法判刑或劳动教养,刑满释放或劳动教养期满后,可以继续享受原待遇。
第五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医疗费、护理费、定期伤残抚恤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补助金、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易地安家补助费等费用,先实行社会统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他费用暂按原渠道支付。
各地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工伤保险统筹项目,提高工伤保险管理社会化程度。
第三十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在省政府贯彻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征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要分别在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认定的同一国有商业银行开设收入户、支出户和财政专户。收入户除向财政专户划转资金外,不得发生其他支付业务,收入户月末无余额;支出户除接收财政专户拨付的基金及该帐户的利息收入外,不得发生其他收入业务,该帐户可暂存一定数额的工伤保险支付费用。
第三十五条 工伤保险基金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 企业未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逾期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应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十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项目构成:
(一)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三)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
第三十八条 工伤保险费由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从企业管理费中列支。
第三十九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各行业的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的类别实行差别费率。行业工伤风险分类和差别费率标准,由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统计及统筹费用进行测算,按企业工资总额的0.2%至1%范围内划分若干缴费档次。具体比例由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予以确定。
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根据当地情况酌情调整。
第四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上一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评估,并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适当调整企业下一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费率。
企业发生工伤和职业病及使用工伤保险基金超过控制指标的,应当在企业标准费率的基础上提高费率;低于控制指标的应当降低费率。控制指标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企业工伤保险费率的调整幅度为企业标准费率的5%到40%。第四十一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下列项目支出使用:
(一)统筹项目支付的待遇;
(二)事故预防和安全奖励金;
(三)职业康复费用;
(四)宣传和科研费。
上述费用不计征税费,各项费用的支出标准由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二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必须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及我省实施细则。同时每年编制工伤保险基金收支预、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
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接受地方财政、审计、银行和工会的监督。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从基金中提取任何费用,机构人员经费及开展工伤保险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拨付。
第六章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第四十三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督促企业贯彻落实国家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宣传、教育、检查和奖惩等措施,并支持工伤和职业病预防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教育职工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对于当年未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或者其发生率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同意后,可以从该企业当年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用中返还5~10%给企业,用于安全生产宣传和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奖励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适当补偿企业为降低事故和职业病先期投入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建设中的部分资金不足,具体办法由各地规定。
第四十四条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通过工伤保险基金提留、民间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逐步兴办工伤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工伤残疾人员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应当利用现有条件,可以与有关医院、疗养院联合举办,也可以建立工伤康复中心。?第四十五条 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需要通过专门培训恢复或者提高劳动能力的工伤残疾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企业应当积极组织专门培训,所需费用可以在工伤保险基金的职业康复费用中支付。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四十六条 工伤保险费用以市、县为单位实行社会统筹,逐步创造条件实行市(地)级统筹。在杭省、部属企业和原养老保险行业统筹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由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组织实施。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收缴和管理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二)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保险申请进行调查取证,确定工伤待遇补偿;
(三)与有关医院和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合同,管理工伤医疗和职业康复事业;
(四)进行工伤保险统计;
(五)支持和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监督检查;(六)开展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和咨询;
(七)承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七条 工伤职工应当到工伤医疗合同医院进行治疗,紧急时可以到就近医院或者医疗机构救治。
工伤职工需要转院治疗或者到外地就医的,由工伤合同医院提出意见,企业同意,并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
第四十八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丧葬事宜的办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八章 企业和职工责任
第四十九条 企业实行租赁、兼并、转让、分立时,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原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
建设工程由若干企业承包或者企业实行内、外部经营承包时,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的劳动关系所在企业负责。
职工被借调或者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借调或者聘用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五十条 企业破产时,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清偿应负担的工伤保险费用。
第五十一条 企业必须落实工伤医疗抢救措施,确保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并做好工伤预防、病伤职工管理和伤残鉴定申报工作。
第五十二条 企业必须如实申报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及时报告工伤和职业病情况,不得瞒报、虚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调查了解工伤情况时,企业和职工应当积极配合和协助。
第五十三条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劳动关系终止、解除时或转换工作单位时,应当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原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在新单位发现患有职业病的,由新单位负责工伤保险的处理工作。
第五十四条 职工应当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服从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指导,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第五十五条 工伤职工或者其亲属申请工伤待遇时,应当如实反映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现场证人和本人工资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调查了解工伤情况时,有关职工、当事人或者亲属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情况。
第五十六条 工伤职工无故拒绝治疗、检查,夸大或隐瞒重要情节影响劳动鉴定结论或多领工伤保险待遇的,企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停发或减发有关待遇。对虚报冒领的,除追回冒领金额外,还应视情予以处罚。
第五十七条 工伤职工经过劳动鉴定确认完全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劳动能力可以工作者,应当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
第九章 争议处理
第五十八条 在申报工伤和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时,工伤职工及其亲属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九条 工伤职工及其亲属或者企业,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待遇支付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十条 职工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复查鉴定最终结论由省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复查鉴定程序按省劳动鉴定委员会的规定办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职工,是指在企业工作,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但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人员。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工资总额,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执行。
职工本人工资,是指职工因工负伤或者死亡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收入。计发工伤保险待遇时,本人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当地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病,其范围、名称按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和所附的“职业病名单”执行,职业病的诊断按照《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及《浙江省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四条 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中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一次性处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因工死亡,是指因工伤事故或者职业中毒直接导致死亡、工伤或者职业病医疗期间死亡、工伤旧伤复发或者职业病旧病复发死亡,以及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实施前发生的工伤,其工伤保险待遇按原规定处理。对因工致残旧伤复发的或旧伤复发死亡的,其工伤保险待遇按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执行。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确认需要护理的工伤职工,本办法实施后需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重新评定护理等级,其护理待遇按本办法第二十条执行。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后调整、提高护理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的费用,仍按原渠道解决。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施行前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0日内,本办法施行后成立的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持营业执照或者社会保险登记证书等有关证件,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工伤保险事宜。
第七十条 对目前暂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其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可以参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对因工致残的职工和因工死亡的遗属,本人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也可以参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计发有关待遇并终止与企业的工伤保险关系。
第七十一条 各市(地)、县(市)可以根据本办法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备案。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七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篇:福州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施细则
福州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福建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规定》(闽政[1994] 40号文),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和《试行规定》一并执行。本细则适用于福州地区所有企业的全部职工。
第三条 工伤保险是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企业不论是否发生工伤事故,必须参加社会工伤保险,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四条 工伤保险由市、县(市)、区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县(市)、区社会保险机构具体经办。
第二章 工伤保险的范围
第五条 职工因下列情况之一负伤、致残或死亡的,属于工伤保险范围:
(一)从事企业日常生产、工作或企业领导临时指派与生产有关工作的;
(二)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企业领导指定,而从事有益于本企业工作的,或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
(三)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造成职 业病的;
(四)在本企业生产工作区域内遭受不可抗拒的外伤害的;
(五)因公外出期间执行公务时,发生伤害事故或患重病没有医疗抢救条件导致残疾、死亡以及失踪的;
(六)复员转业军人因公、因战致残后旧伤复发的;
(七)劳动部门认定的其他工伤。
第六条 职工在生产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物质,并符合国家公布的有关职业病规定,由省、市职业病防治机构确诊,经市、县(市)区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的职业病患者,不论是否死亡或是否达到残废评定标准,均属工伤保险范围。但实行工伤保险前个体从事此类作业而引起的职业病、不列入工伤保险范围。
第七条 在生产工作中,由于本人故意行为(如自杀、自残、斗殴、酗酒等)以及因本人犯罪行为造成伤残或死亡的,不属于工伤保险范围。
第三章 工伤保险基金的征集和管理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以支定收,留有储备的原则,并根据不同行业的危险程度和工伤事故发生频率,实行差别费率,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0.5%至1.5%的比例征集(“福州市工伤保险基金缴纳标准表”附后)。工伤保险费全部由企业缴纳,在管理费用列支。
第九条 各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应预缴一个月的工伤保险费作为应急储备金。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资总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缴纳;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部分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企业开户银行代扣,转入当地社保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工伤保险基金专户,专款专用。工伤保险基金由银行按照城乡居民同期存款计息,利息并入基金。第十一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分级管理。县(市)、区筹集的工伤保险基金85%留县(市)、区社会保险机构,用于按规定支付各项工伤保险待遇;5%上缴省作为调剂储备金; 10%上缴市社会保险公司(含市本级)作为市风险储备金,用于重大事
故调剂。(当年基金结转存入同级财政专户。如果市风险储备金收不敷支时,由市社会保险公司提出报告,向省社会保险公司申请调剂或由当地财政部门垫付。
第十二条 市社会保险公司按筹集工伤保险金总额提取5%作为管理及宣传费;县(市)、区社保公司按筹集工伤保险金总额提取5%为管理费用,提取4一8%为宣传费用。第+三条 已开展工伤保险试点的县(市)、区,其历年结余的工伤保险基金转入本级应急储备金项下。工伤保险的缴费办法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从1996年1月1日起按新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和管理宣传费实行财务预决算管理,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并接受审计的监督。工伤保险基金和管理服务费不计征各种税费。
第四章 工伤保险的确认和鉴定
第十五条 企业发生人身伤青事故时,应当在3月内向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申请工伤认定,填写《福州市职工工伤确认表》和《福州市企业伤残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表》。第十六条 社会劳动保险机构接到企业工伤认定申请书后,应在5日内给予审查,报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劳动鉴定的程序和办法,按照《福州市劳动鉴定暂行规定》办理。劳动鉴定结论书应当送达社会劳动保险机构。
第十七条 伤残职工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后,由职工所在单位按隶属关系向市、县(市)、区社会劳动保险机构申报,社保机构接到申报之日起30天内,发给《工伤待证》,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八条 职工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的挂号费、医疗费,由社保机构支付。住院伙食费、就医路费及途中食宿费用等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职工工伤医疗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治愈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由医疗机构出具诊断证明,企业按《福建省职工外伤、职业中毒医疗终结鉴定标准》提出医疗终结意见,报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审定,医疗期最长为24个月。职工工伤医疗终结或评残后,仍需治疗或旧伤复发的,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认定后,其医疗费用由社保机构支付。
第二十条 伤残职工需要安装康复辅助器具的,由医院提出意见,报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审批,其所需费用按国产普及型标准由社保机构支付。
第二十一条 职工工伤致残医疗终结后,由企业劳动鉴定委员会按劳动部、卫生部《职工工伤与职业病残程度鉴定标准》提出鉴定伤残等级意见,报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伤残等级后,由同级劳动部门发给因工伤残等级证件。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对伤残等级定期复查,根据复查鉴定结论安排试工、复工、调整岗位或调整工伤待遇。
第二十二条职 工工伤全残需要护理的,由社保机构以当地上统筹企业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根据护理依赖程度等级按月支付护理费,标准为
一级——50%
二级-—40%
三级一—30%
第二十三条 职工因工致残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应退出工作岗位,其待遇由社保机构以当地上统筹企业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
一级——18个月
二级——16个月
三级——14个月
四级——12个月
(二)按月发给定期伤残抚恤金,标准为:
一级——90%
二级——85%
三级——80%
四级——75%
(三)发给易地安置所需的费用,标准为12个月。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的,其待遇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由社保机构以当地上统筹企业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
五级——11个月
六级——10个月
七级—— 9个月
八级—— 8个月
九级—— 7个月
十级—— 6个月
(二)合同期限内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合同期满后,原则上应续订合同,对被鉴定为五级和六级的职工,安排工作确有困难,企业可按月发给本人工资的70%,离岗休养至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时止。
(三)伤残职工因工致残鉴定为五至十级,职工本人愿意自谋职业的企业可按下列标准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安置费,5一6级伤残者为36个月当地上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7一8级为30个月,9一10级为24个月,同时发给一次性辞退补助费,标准为:工作年限每满一年的,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当地上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但上述两项费用之和不得超过42个月当地上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待遇由社保机构以当地上统筹企业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按以下规定支付:
(一)丧葬补助费,标准为6个月。
(二)供养亲属定期抚恤金按照国家规定的供养条件,凭本人当年生存证明,领取抚恤金。标准为:
供养一人的,每月领取当地上统筹企业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总额的50%; 供养二人的,每月领取当地上统筹企业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总额的80%;
供养三人及三人以上的,每月领取当地上统筹企业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总额的100%;
(三)次性补助金,标准为60个月。领取一次性补助金的对象及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如死者生前有遗嘱的按遗嘱办理。
第二十六条 对残废职工进行必要的康复情况或残废程度变化的检查,经市、县(市)、区劳动鉴定委员会批准,所需费用由社保机构负担。经检查后按鉴定的残废等级提高享受相应等级的待遇,由社保机构补发与上一次等级的差额。达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条件的,给予办理退休,享受残废退休待遇。
第二十七条 破产企业和合同期满不再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清偿应负担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一次性向当地社保公司缴纳。伤残职工按预期平均寿命20年计算,遗属供养年限按12年计算。
第二十八条 工伤死亡职工的供养要求选择一次性领取定期抚恤金的,可按实际供养年限一次性发给,但所领取的金额最多不超过60个月当地上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农民合同制工人、,临时工、轮换工、季节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一4级的,如本人愿意,可一次性领取定期伤残抚恤金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标准为:一级为60个月当地上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二级为54个月,三级为48个月,四级为42个月。符合劳动部劳险字(1992)28号文规定护理条件的,可另按护理等级发给5年的护理费。
第二+九条 伤残职工到达退休年龄时,继续领取伤残抚恤金。定期伤残抚恤金标准低于现行退休待遇的,差额部分由当地社会劳动保险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第三十条 出国、出境人员在国内参加工伤保险后在境外负伤、致残或者死亡,外方付给的赔偿金归当事人或者其亲属所有,但有关单位为处理事故垫付的费用应从赔偿金中偿还,国内工伤保险待遇不再发给。外方未付赔偿金的,由当地社保机构按《试行规走》办理。享受定期伤残抚恤金或供养抚恤金的人员到境外定居后可以凭生存证明(每半年提供一次)继续领取抚恤金。凡已领取定期抚恤金的伤残人员或供养亲属,不得再改办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手续。
第三十一条 伤残职工的定期伤残抚恤金、全残护理费和供养亲属定期抚恤金,从领取抚恤金的下一年起,每年七月一日按照上一年全市统筹企业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调整一次(参照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幅度),负增长对不作调整。
第三+条 本细则发布以前发生工伤的,经市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发给工伤等级证件。定期伤残抚恤金、护理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由当地社保公司、在一年内改按本规定的标准分步实施。
第六章 工伤预防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采用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生产工艺设备,保证劳动、安全设施完好有效,同时加强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企业在一年内未发生工伤事故的,社保机构于下年元月按其上企业缴纳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5%作为安全奖励金。
第三十四条 社保机构应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对其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实行浮动费率。浮动标准定为,连续两年有或无工伤事故企业,可在原差别费率1.5%、1%和0.5%的基础上分别上下浮动其下费率0.3%的、0.2%和0.1%,直至2%最高费率或0.3%最低费率;企业当年发生工伤事故,其工伤保险费用支出超过当年缴纳工伤保险费总额的85%时,从下起恢复缴费费率。
第三十五条 劳动部门采取宣传、教育、奖励和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工伤预防监察工作,所需的工伤事故预防费,由市、县(市)、区社保机构报同级财政核定后,从基金中提取。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依照本细则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对所属职工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三十七条 实行租赁、承包的企业或被兼并、转让的企业,其经营者或接收方必须承担原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
第三十八条 企业破产,应优先清偿应负担的工伤保险费用。原工伤人员的遗属保险待遇仍按本细则由社保机构支付。
第三十九条 企业违反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劳动部门接到报告调查核实后,对企业发出书面通知限期改正,企业在接到书面通知后十五日内拒不改正的,由劳动部门处以应缴工伤基金额二至十倍的罚款。被处罚者应到指定的金融机构交纳罚款。
(一)逾期不办理社会工伤保险登记的;
(二)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
(三)拒缴或少缴工伤保险费的。
第四十条 企业未经劳动部门审批,欠缴社会工伤保险费的,每月加收5%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工伤保险基金。
第四十一条 社保机构未按规定及时发放工伤保险金的,同级或上级劳动部门接到申诉并查实后,应通知其立即纠正补发保险金(含利息),同时给员工按拖欠时间每月赔偿应发金额5%的赔偿全,利息和赔偿金从管理中列支。
第四十二条 因工伤职工本人责任影响劳动鉴定的,不得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恢复劳动能力而不服从企业分配的,企业按《职工奖惩条例》及辞退违纪职工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三条 职工因工死亡时,企业和工亡职工亲属应当按照殡葬规定办理丧事。故意拖延处理遗体的,一切费用由亲属负担。工伤职工或其他人,在工伤事故处理中发生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发生工伤保险待遇争议时,按照国家有关劳动争议规定处理。
第八章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所称职工的供养亲属,系指主要生活来源依靠职工供给,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配偶、父母;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子女、兄弟姐妹;年未满十六周岁,或年满16周岁尚在中学学习的(含职业高中);或因残疾无劳动能力的。
第四十六条 在职职工在借用、聘用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由借用聘用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第四十七条 凡过去与《试行规定》、本细则不相符的,均按《试行规定》、本细则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细则由福州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细则自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