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365夜故事》有感
读《365夜故事》有感
《365夜故事》的作者是郭奇,这本书充满了幽默感,使我一看心中就不由得生出感想,同量也使我感到惭愧和自卑。
《365夜故事》这本书的很多个章节,其中有一个章节令我受益匪浅,名叫《乌龟的智谋》,自然而然,我就对它产生了感想。这个小章节主要讲述了一天,狐狸想吃一只青蛙,乌龟见了,急忙阻止它,使青蛙逃走了。狐狸就只好吃乌龟,乌龟把头缩进壳里。狡猾的狐狸咬不烂,就想用火烧它,用角钻它,可都被乌龟巧妙的语言躲避,最后把乌龟扔进河里,自已也掉了进去。
这个小故事篇幅虽短,但清晰明白的描写了机智、勇敢的小乌龟,同时也讽刺了狐狸愚蠢的行为。在我的童年里,发生了一件与《乌龟的智谋》恰恰相反的故事,同时也令人齿笑。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走路上学,在街道上东张西望。忽然看见一个卖鸟人正在说“卖爱心鸟了,买了爱心鸟,然后把它放走,就有了爱心。”我看他行为诡异,就站在那看。一个年老的老奶奶买了一只给自已的孙子,让他放走,孙儿放手一扔,只见鸟儿又飞到了卖鸟 人的手中,我看破了鸟贩子的鬼把戏,就想去揭开他,可是一想到他会报复,就毫无顾忌的跑去学校,让鸟贩子继续在街上为非作逮,为所欲为。如果我当初能够勇敢一点,就能阻止他继续行骗。
读完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一定不能再像这样,要像乌龟那样勇敢,做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
教师点评:你抓住书中的某一个感受最深的故事《乌龟的智谋》,详细地描写了乌龟斗狐狸帮助青蛙逃跑的表现,生出自已的感想,全文叙述流畅,体会深刻而又顺理成章地联系自已曾经发生在上学路上的一件事,并提出今后要改正错误,做一个像乌龟那样勇敢的人,人生观十分明确,是一篇较好的读后感。
第二篇:读《夜颂》有感
读《夜颂》有感
郑二妹
细细拜读了几遍鲁迅先生的《夜颂》,愈发觉得有种熟悉的陌生感,也有种莫名的害怕惊悚情绪打从心底里冒出来。夜晚太黑暗,社会太混沌,我怕自己没有一双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模模糊糊,看不清一切事物。孑然一身,唯有孤独相伴而行。
电影《唐人街神探》里,小诺说了句让我感触颇深的话: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活着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奥斯卡影帝影后,时刻都在演着属于自己的戏份,游刃有余地切换着不同的角色。或是逼不得已,抑或是心甘情愿。无论如何,为了生活,为了一己私利,拼尽所能地去做好它,演好它。不得不由衷地说:生活真是一部磨灭人性的大悲剧。
一个人出生时,首先扮演着孩子的角色。为了让父母长辈开心,为了成为所谓的孝顺的孩子,总要时不时地强迫或被强迫做一些违背自身意愿,却又为大众认同的“真理”.青少年时期,上学了,我们又多了一个角色——学生。为了成为师长眼中的“好学生”,我们不辞辛苦,挑灯夜战,只为了下一次试卷右上角上的阿拉伯数字能变大一些,即使压力已被严重超载。成年后,出社会工作了,形形色色的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为了谋生,为了应对来自同事、同行等各方的激烈竞争,我们不得不把原生的自我关闭起来,虚伪地待人处事。成家后,我们不得不成为一位挣钱顾家的好丈夫,一位入得了厨房,出得了厅堂的的贤妻良母。所有的一切,说得好听点,就是为了家人,为了成为父母骄傲的孩子、师长得意的门生、上司满意的下属、丈夫面上有光的贤妻、孩子慈爱的母亲。但说白了就是自私自利。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称赞、荣誉、金钱,违背自身意愿行事,痛苦并快乐着。虽违背意愿自私自利,但这是社会的金科玉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并不可笑。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都是面具者,表现的不是原生的自我,而是追求欲望的附属品。
或许,只有在夜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我们方能消停心中溢满的物欲,避开世俗的眼光,把真正的自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然而,我还是怕,怕自己过于愚钝,没能有一双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没有方向地踽踽独行。与其这样,还不如成为日光下的面具者。
鲁迅《夜颂》有感
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看,怕光明者。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黑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君子们从点灯下走入暗室中,伸开了他的懒腰;爱侣们从月光下走进树阴里,突变了他的眼色。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一个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面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上。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在马路边的电光灯下,阁阁的走的很起劲,但鼻尖也闪烁着一点油汗,在证明她是初学的时髦,假如长在明晃晃的照耀中,将使她碰着“没落”的命运。一大排关着的店铺的昏暗助她一臂之力,使她放缓开足的马力,吐一口气,这时才觉得沁人心脾的夜里的拂拂的凉风。
爱夜的人和摩登女郎,于是同时领受了夜所给与的恩惠。
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起来,出来了;便是夫妇们,面目和五六点钟之间也何其两样。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金盖,是鬼脸上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
六月八日。
(一九三三年)
(选自《准风月谈》)
后论:《夜颂》,为何要颂夜呢?所谓夜,是被黑暗所笼罩着的,没有半点光亮。世间万物在此背景下,无不原形毕露。因为这黑暗,任何丑恶的、美丽的都复了原位。化了妆的卸了,戴面具的摘了,伪装的真实了……也只有这黑暗,也只有在夜里,才能让一切还原真面目——
“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
是啊,想想那些阿谀奉承、花言巧语、投其所好、溜须拍马的背后,真实的是什么呢?自古就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老百姓办事为何越来越难呢?请客、送礼风不但没随着那些贪官污吏的下台而减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说假话的上座,说真话的挨打。于是乎,“诚实”被擦了粉,化了妆,穿上了美丽的花外衣,于是乎,再也分不清敌我,甚至于找不到自己
这世界到底怎么啦?朋友可以出卖朋友,亲戚可以背叛亲戚。于是乎,我们不敢相信任何人,出门也要化妆,戴面具,穿伪装,否则不敢出门;说话要看眼说话,看脸说话,看场合说话,否则不敢轻易张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机行事”.天啊,简直就是要把你培养成天才!
我尤其敬仰鲁迅,他的敢言,他的直言,他的果敢,他的磊落!我没有他的胆识,充其量只不过在夜的幕布下,挤在犄角旮旯里,面对着墙低吼几声而已!所以,我也喜欢夜,喜欢在满腹杂念的时候,在夜的掩饰下做一回英雄,不然,又能如何呢?各人自有个人的想法,你认为是对的,是真诚的,在别人眼里或许是错的,是做作,是虚伪;“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别人凭什么肯定你的真诚?尽管你果然是诚实的。“忠言逆耳”,谁人不晓得好话悦耳?逆耳的说辞有几人愿听?所以,当看到别人的脸色,我还是会违心的说好话的,尽管当别人这样时我会憎恶,会气愤,会想做聋人,但是,可是,我也化了妆,带了面具,顶着我的躯壳过着日子,却把心遗弃在不知名的地方。
所以,我也是喜欢夜的,因只有夜是真实的,更因只有在夜里才能找到我自己!
所以,我也是喜欢夜的!!
第三篇:读《经典故事》有感
读《育儿经典故事》有感
兴园学校三(3)班喻晓家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足见培养人才之不易。但要成才,首先得成人。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了。在小学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有了明显进步。不仅仅是学到了更多的文化知识,而且渐渐的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在德育方面已做了很多的工作,可真正的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想一想,家长能做些什么呢?在我看来,德育要言传更要身教。言传,是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身教,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一说到身教,我们就会不由地想起《岳母刺字》,《田(田稷)母拒金》,《陶(陶侃)母封鱼》,《寇母遗诗》这样的经典故事。有人会说,我们是普通人,该怎么做?
生活中处处都能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我家在合肥市美丽的大蜀山脚下,所以经常带着小孩去爬山。在这里,鸟儿为我们歌唱,花儿向我们微笑,空气清新。在这里,一切的忧愁和烦恼都一扫而光。但随着登山游玩人数的增加,林子里各种生活垃圾慢慢变多了,和这美好的环境格格不入。于是,在一次登山之前,我偷偷的准备了装垃圾的大塑料袋。下山的时候走了一条“探险”的小路。目的是让小家伙能很自然地捡拾这眼前的生活垃圾。在这过程中,小家伙还和她妈妈比赛,看看谁的战果更大!这次爬山的她比任何一次都玩得高兴。看到被捡拾干净的羊肠小道,尽管弄了一身脏,脸像个大花猫,但孩子的笑容格外灿烂。孩子的周记中写到这件事,她写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就是大蜀山的主人,作为主人要让大蜀山以最整洁、最美的姿态展现在所有游客的面前。”我很高兴,达到了我预期的教育目的。
公交车让座位的事,在孩子们的作文中,司空见惯。但作为家长,不因小事而不为,而是要以善小而为之。
一天下午,我带着她去超市购物。回来乘坐公交车。起初,我和女儿都有座位。到梦园小区的时候,上来的人更多了,车厢塞得满满的,像个装满馅的大饺子。这时候上来一位老奶奶,因为人多没空位子了。
我看见了,毫不犹豫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老奶奶说:“阿姨,您坐吧!”老奶奶客气地对我说:“谢谢你!”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随后,上来一位孕妇,女儿很有礼貌地将座位让了出去。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埋怨孩子没有爱心,不讲礼貌,越来越自私时,也许我们大人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是孩子什么样的榜样?多读书,多学习他人的育儿经验,言传身教:言传在前,身教以后,说更容易,做更难。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四篇:读《那一夜,星光如许》有感
读《那一夜,星光如许》有感
六(6)余磊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名叫《阅读》,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文章,有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篇文章记叙一位父亲带着儿子送女儿参加高考的经过。
印度文豪泰戈尔曾经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文章中那位父亲并不是这个女孩的亲生父亲。在大多数同学眼里,继父是一个凶狠,残暴的人,而刚好相反。虽然父亲只是继父,但他对那个女孩是无微无至的照顾,面对如此慈爱的继父,谁能不心生感动?
课文中的“我们”和那个女孩一样来高考,“我们”无人相送,而那个女孩却前呼后拥公主般地高贵着。我们想吃水果但手头拮据,舍不得如此奢侈,而父亲却为那个女孩卖西瓜、买桃,后来发现那位父亲不是很富裕的。那时是七月份很热,我们去阳台乘凉,而那个女孩也去了,父亲为她拿来一张席子,他和女孩躺下了。我们感到的无话可说。
课文中的一句话“不知她后来考上了没有,那似乎也不重要了,有他撑着她的天,一定少有风雨”让我深有感触。因为继父的照顾,所以她一路顺利,没有烦心事。但丁说过:“爱是美德的种子。”如果没有继父来疼她,她定会闷闷不乐。那位父亲就是在传递爱的种苗,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也喜欢文中的父亲,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善解人意,体贴他人。他身上没有神奇没没有魔力,没有辉煌,但他毫不保留的打开自己,打开作为爸爸的那个自己,让女儿靠近自己,填补了她心中缺陷,抚平了她心中的渴求,这不是一个超人般的爸爸,但他有着超人般的心!
第五篇:读三毛《温柔的夜》有感
读三毛《温柔的夜》有感
很喜欢三毛,从来不知道为何三毛那么不可替代,至少在我心中是占有一席之位的作家。第一次读三毛的书,是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用了好长时间,小说本身很有意思,使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生活的美好。我以为可以为自己的这种拖延再次寻找相同的借口,可是有什么用?一切看起来都是无关紧要的。我只是想试着去更多的了解三毛这个人和她的生活经历。
当初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它的名字,温柔的夜,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不那么沉重而别有一番韵味和意境,引人遐想。事实上也确实不错,看完后印证了自己当初的认识,这本书并不伤怀,甚至给人很轻松的感觉,即使是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因作者的态度而让读者觉得很有趣。
三毛记自己的一些生活琐事,都是些温暖的小事情,让人感觉她似乎在诉说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可又分明不可能。她写自己出游,去加纳利群岛等一些地方旅行,暂居,与当地的人相遇,产生各种感情,或爱或恨。可是我并没有在她的文字中发现恨,即使她所遇见的一些人实在使她和她的生活不安、困苦。甚至于这种人在她的生活中出现的还比较多,不过三毛本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温情的感怀超越了那些所谓的不顺,将那些苦痛都缩小成为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众所周知三毛的一生充满着悲剧,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挫折,却仍然憧憬幸福,处处倾听心的声音,我想这便是对生活的乐观了。
至于爱情,她的描述也是那么的平淡,甚至让我觉得没有多余的新奇,可又分明那么欢快。那些都是太细小的情节了,没有缜密心思的人体会不到。可转念一想,两个人的爱情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的汹涌的浪漫,小事才是爱情或生活的大部分组成。当然也是因了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坏了不知道多少的爱情。而那些梦幻般的描述也许多少都带有些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尽管同样会让人感觉温暖、甜蜜,却少了点真实和自我生活的切近感。这大约也是一个三毛不会被大众遗忘的原因——她很明确地知道生活除了爱情还有太多,生活是细碎而繁杂的,但我们谁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
其实最初看这本书时,觉得她的文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感到平淡无奇,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强烈的震撼。可是读完了,细想想,这样的平淡才让人感觉真实,不虚幻,仿佛她就在写我们自己的生活一般,因而更被她的文字所吸引。
文章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或许是三毛的真实经历,或许是她的心里想象。但不管怎样,每一篇作品都透着三毛对人的看法,对人生的启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每读一篇,我的心情都会静谧起来,尽管情节也有曲折跌宕,但那平实的语言,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舒缓的钢琴曲。而当我细细品读,就仿佛在清新的树林之中,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缓缓的深入树林深处,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大花园,顿时让人豁然开朗,心境明亮。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总是有所期待,想象着三毛对于这件事情又会有怎样的智慧应对。三毛值得喜欢的地方太多了,洒脱的性格,沛然的生命感,诉说不尽的爱,对丈夫荷西的善良和忠诚,都令人欣赏。有学者言,三毛不过是个说故事的人,她的文字也只是对生命真实而详尽的记录,她只是在自己的人生边上浮光掠影地写下随意的批注而已。而对于我,我喜欢三毛,喜欢温柔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