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不约而同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把握什么方向?2001年,深圳市南山区成为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经过13年的课改实践与探索,该区得出了6条重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经验一:
从教学模式改革走向课堂文化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反映的是课堂的一个维度,即教学行为维度。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它反映的是课堂的多个维度,能显现课堂的全貌。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但是,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引领着模式,模式彰显着文化。课堂文化建设往往要以教学模式建构为抓手,教学模式建构则需依靠课堂文化建设作为保障。
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文化便没有载体,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改革,不能走向课堂文化的重建,则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触及课堂的灵魂,无法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从教学模式改革,到课堂文化重建,是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维度改变到课堂教学多维系统的变革。经验二:
采取“基本式+变式”的推进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课堂文化建设,都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式”,而应该采取“基本式+变式”的策略。
近几年,我区推进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是在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持续的行动研究上进行的,即推出一个“卓越课堂文化‘基本式’”:坚持“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教学氛围和心理环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等六种学习活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高度尊重各学校的优良传统,充分释放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加强专家引领,开展行动研究,做好“创造性重组”,实现“差异化生成”。整个区域有一个“基本式”,各学校可以有“变式”;每所学校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学科可以有“变式”;每个学科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位教师可以有“变式”;每位教师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种课型或主题可以有“变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学为本”。
经验三:
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有助于不断生成好的课堂教学。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也不够均衡:一是小学教学研究有余,高中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关于中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普适性的教学研究有余,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基于学科和学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此,各学段、各学科均需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课题研究范式,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将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它的特点是问题真、课题小、研究实、要求低、容易操作、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实现“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在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均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比如:“基本式”与“变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把握与尊重;教学目标导向与教学目标呈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预习的科学安排与指导;“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与评价;部分学生展示与全体学生的参与问题,等等。
开展“三备两磨两次超越”课堂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是近些年来大家普遍推崇的校本教研方式。它要求备课组开学初即明确教学进度与计划,做好集体备课安排;每次集体备课前,说课人负责印发说课稿和相关材料,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说课并演示课件;再进行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完善以形成公共教案和公共课件,上传公共邮箱,然后大家共享;最后各自个性化地发挥以生成课堂。事实证明,这种教研活动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并坚持不懈,效果非常显著。但实践证明,还有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更加深入、问题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显著,那就是“三备两磨两次超越”的课堂教学研究。
经验四:
改造现行教材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理念,而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编写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班本化实施”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如我区有的学校,根据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学本化”整合与改造,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本数学——整体模块学习导学用书》,它的主要学习模块有“我先学”、“我先做”、“我会了”、“游戏活动”、“计算能手”、“考考我”、“错题篮子”、“总复习”和“思维活动”等,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赏。
经验五:
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
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很强的课堂管理意识,也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顾此失彼,只顾按照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没有顾及课堂管理,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因为更加开放、更多生成、学生更加自主,因而课堂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大量的观课研究还告诉我们,下面四个课堂管理策略比较有效。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二是营造充满赏识的激励氛围,三是开展“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四是明确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例如,我区华侨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荆志强,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便是一手抓“生本教学设计”、一手抓“生本课堂管理”。他的课堂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行沟通引导策略,以统一学生、家长乃至于同一个班的各位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二是纵横分组管理策略,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管理实现了变“他管理”为“自管理”;三是对调检查批改策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检查;四是团队捆绑激励策略,学生兵带兵、兵教兵、兵帮兵,为了团队的集体荣誉每一个学生都竭尽全力。他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和参与质量都非常高,课堂非常活跃,但活而不乱。
经验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则无论怎样改革都是落后于时代的。
我区南山实验学校开展的“翻转课堂”实验,便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开展的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将新授课的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外或家中学习新概念和新资料,完成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则重点开展专题讨论、教师点拨以及与同学协作解决问题或进行实验,完成另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这个移动终端非常普遍、信息无所不在和信息随处可得的网络时代,课程内容非常开放,学习方式非常多样,交流互动非常便捷,教师和学校赖以存在的价值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意义建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于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王水发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6日第6版
第二篇:总结经验,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总结经验,深化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课改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又需要回到原来的轨迹上。课改中有很多成果都能够应用到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今后的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为了能够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探索,利用已经取得的课改成果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改成果,深化课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开始清晰的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变化。课改的进行为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好处。本文主要就对初中英语课改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就如何应用这些成果更好的深化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一、新课改为英语课所带来的变化
新的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通过课改,教学过程形成了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同时还对形成性评价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新的评价机制应包括了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硬件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提高。硬件设施建设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为课改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能够及时的将课程改革动态、教师的课改心得、课改论文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都放到网上,供大家学习、研讨、共同提高。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还可以与其他的一线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交换各种意见与看法,探讨各种与教学、课改相关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方向提供帮助。
二、对课改的反思
虽然课改已经完成,但是仍然是存在许多的问题,而且其中有很多都是课改所引起的。这些问题只有在课改完成后进行总结才能够发现。同时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的有效率。这里主要谈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被虚化
在新课的教学目标中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都十分的重视,这体现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同时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就是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然而,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教师因为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得在实施的时候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目标,但是因为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第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在过往“过程与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所忽略的,也因此使得在客观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缺乏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而有的教师即使有这样的艺术,却也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例如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最后使得过程与方法的价值完全丧失。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只是一种“标签”。很多教师都是口号喊的很响,但是却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事先这一目标。
(二)教学的内容过泛
由于新课程强调内容要尽量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内容要广。这就使得早就习惯于只教授课本知识的教师们一时无法完全适应,最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教学内容过泛表现的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材内容 受到冷落,有一些教师为了一味的突出英语与生活的联系,往往都抛弃教材而自己选择内容;(2)设置情境时,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情境的设置应该要显得自然,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自然的融入到情境中去;(3)联系实际只是一种装饰,有一些教师为了突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往往是不顾所列举的生活例子是否与所教授的知识有多少联系就进行牵强附会。
(三)教学过程只重形式
在课改的过程中出现了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好现象。然而在这背后所透露出来的却是很多问题。首先是将“对话”变成“问答”。新课程中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超越,然而又很多教师将对话与问答直接的划上了等号。他们认为只有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就可以了,而提问就能够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其次是只重视“合作”的形式,不重视“合作”的实质。在课改的过程中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最后是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应该承认,这也是当前探究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利用课改成果纠正仍然存在的问题
要想使得课改的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巩固,并克服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更新语言教学观念巩固成果
初中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高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基础。要想课改成果能够得到巩固,那么教师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要能够不受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回到以前的水平。现在很多教师都能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还必须要不断的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应增加开放的任务型活动,增加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二)尝试改变角色
经过课改有很多教师都已经初步的竖立起了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观念,同时教师也形成了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教师们可不可以换位思考,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呢?通过换位思考与角色的转变去反思在课改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上文中所提到的各种问题,此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课改的成果继续扩大。
(三)注重对课改成果的开发利用
通过课改,各种英语教学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其中不仅仅包含了硬件设施也包含了一系列的软件,例如各种课本、活动手册、磁带、录像带、光盘、课件、读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教学实物等。现在教师们应该积极的利用这些资源深化课改。
总之,虽然我们的课改活动已经结束,但这并不代表课改就此停下脚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这些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继续深化课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后人少走弯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柳菊兴.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琼.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2010,(05):258.
第三篇: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为开创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他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自2005年7月份以来,在教研员和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座谈、研讨和观摩。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学习、实践、总结的机会。我们逐渐地更新课程理念,并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目标指导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施。在学习和教学实践的交互过程中,我们的地理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进步与成长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和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里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里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苦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的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因此还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课堂纪律5%;《地理填充图册》作业4%;《地球仪的模型》制作4%;《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的制作4%;校园平面图绘制4%;《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绘制4%,开卷考试占25%——教师拟定10道题目,学生从中选择2-3道回答。闭卷考试占25%;题目以填空选择、填图绘图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地理小论文占25%——教师拟定3-4个专题,学生任选其一,800—900字左右,学生如对其他专题感兴趣也可自拟题目,经教师审定后,自行撰写。
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法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换太阳能为动力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口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学生答案不胜其多。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了。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里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习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提问大连市任一宗教建筑的分布地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但问到佛教信徒如何诵经并表演出来时,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演得很好,这时另外一组的一位学生,举手示意要给大家表演佛教信徒如何拜佛,还主动要求站在讲台上表演,他跪在讲台上一边表演一边解说。刚完毕,又一位学生要上台表演喇嘛教信徒如何拜佛,他也在讲台上又趴又跪,好不热闹。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二、思考与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不能完全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灵活的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有时教师怕学生问,一问时间就来不及,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好的难点重点落实不了,于是想法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教师讲课的路子的问题教师欢迎,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如《人类居住地——聚落》一节,给学生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聚落的外貌、材料大都因地制宜,没成想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导弹、枪炮等高技术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有防御系统,还有吸收太阳能系统——白天转化为室内冷气,夜晚转化为室内暖气……对于导弹枪炮等我知之甚少,又不是本课内容。我就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独特,希望将来能自己设计出来,就转回了我的思路。课后我反思,如果能顺着学深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就这方面有无利弊,或让学生回家查查资料,了解防御系统有无必要安排在这里,有无科学性等,这不仅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做到以人为本,还可以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反思、思考跟不上,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感受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和了解最新科技的地理知识,熟练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各学科都要涉足,知识面广一点,不能落伍于时代。
课堂教学活应不乱,教师收放应有度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变幻,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的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别人回答的问题他又回答了一遍;还有时学生为了抢先回答问题,胳膊伸得老高,甚至站起来,身体前倾,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教师真不愿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堂教学必须要收放有度。当学生过于兴奋进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学习习惯。
这几个月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让我切实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着眼点,努力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育思想,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有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近三年来,我校系统规划学校工作,进行学校整体改革。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新校长上任第一年就提出要将我校建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环境美,开放型的,有特色的学校”,并制定了三年规划。第一年规划抓好工作常规和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第二年规划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年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巩固教育质量。
我校三年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整体优化。实现整体优化,就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增值效应。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学校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种力量相互配合和协调。各个层次、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和联系,不但搞好要素本身的优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更注意搞好整体结构。在抓好“五优化”(队伍优化、教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的同时努力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整体优化,为国育人”的思想指导下,我校逐步探索了一条“五变”、“五加强”、“五结合”的教改新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偏重智育转变为全面贯彻方针,加强德育和心理素质培训,做到思想教育与教学活动结合;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由重知识轻能力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加强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变为重视学力开发,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做到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结合;由教师“中心”、“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体,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结合。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德育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立体化。即从微观上说,校内各种力量(领导、教师、职工,班级、团队、各科教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合力”教育网络,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校一手调节社会影响,一手抓家庭教育的指导。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我校认为,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正确认识教学的功能。我校把“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指导思想,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把开发学力作为突破口。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正确处理“五个关系”达到“两减”、“两高”。即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打好基础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发展非智力因素、课内与课外、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重复性或无效劳动,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同步。有的教师提出要力争把课上成“四高”:即高情绪——使每节课成为师生共同创造、享受的过程;高效率——精心选材,合理安排,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超时运作”;高层次——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方式,重视方法论的讨论;高感受——把课上成有趣味、有哲理、与人生感受密切相关的课。有计划组织各类公开课,进行启发式、讨论式、讲练式或单元教学试验。在教改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都具有实践和指导的意义。
2.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很快,学校教授的知识永远落后于新知识的诞生,因此开发学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且也是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开发学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马克思说过“人们通过追求他自己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历史”;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让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再次,要加强学法指导,实现“一过渡”,即初中由依赖教师到相对独立阶段过渡。因此,在教改中,我校十分重视学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中学生学习方法讲话》,在初一开设学法课,并发动和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编印了《中学生学习经验集》。学生学习能力,只能通过学习实践中培养,因此在教改中,制定相应的学习常规,把学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抓好六个环节,培养七个习惯,训练八种能力,并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但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看学习习惯、学习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平时考查和学期考试结合,考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
3.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普通初级中学是基础教育,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包括身心发展的基础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以适应多层次、多规格各类人才的要求。①抓好基础年级和基础学科。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科的教学,注意做好初一与小学的衔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②开设选修课和职技课。加强选修课的计
划性,注意处理选修与必修关系,毕业会考与升中考的关系,提高素质与减轻负担的关系。在初一办了两个英语班和一个数学特色班、一个美术特长班。③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指导。要求每个教师组织或指导一个小组,培养一、二个“尖子”。
4.加强教学领导,抓好教学管理。学校领导管教学,主要是管好教育思想、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表编排、制订教学要求和制度)教师安排和教学设备。①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各科教学目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思想教育、知识要求、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课外阅读和活动、检测评估。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②抓好教学常规。提出备课、听课、作业批改、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要求,建立检查和考核制度。③重视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调控。通过听课、参加备课、阅卷调查和座谈会,了解教师对教学要求,学生和家长对教学意见,及时改进教学。如学校领导听任课教师的课、召开学科的教学分析会、召开了10个班学生座谈会和数学等学科教学的问卷调查,进行学情“会诊”。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学校基本建设。优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情景作用,使人精神焕发,是一种美的教育,美的享受,是“无声语言”,巨大的教育力量;优良的文化环境,良好的传统、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每个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总之,校园环境建设,对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砥励学生志向,优化个体人格有重大的影响。
四、搞好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的管理,就是要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管理好。其中人是主要的,管理的核心是管好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1.调整学校机构,实行层级管理。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层设级组和科组,实行年级组办公,强化层级管理。级组对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全面管理,统筹安排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更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减少科组事务,加强科组教研科研活动,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总结交流教改经验,组织全校性课外活动和讲座。
2.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从新校长上任第一年起我校逐步制订了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汇编印成《学校管理制度》,从校长到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质量标准和检查办法。校长主要抓好四条:①出主意,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上级指示和学
校情况提出办学意见,拟订学期(学年)工作计划;②作非常规决策,对一些重大问题,经过调查了解、集体研究,敢于作出决定,敢于负责;③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干部解决困难;④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学校重大问题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如奖金分配方案、管理制度等,都交给教代会和学代会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根据学校工作特点,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并把经过实践证明是好的经验,补充和修改制度,转化为常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五、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关键是教师。“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面貌决定学校的面貌,学校的整体改革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德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关键是队伍优化。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从组织、师德和业务上加强队伍的建设,逐步建设一支师德风尚好、业务水平高、群体意识强、“精干、高质、高酬”的师资队伍。如省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等,他们的工作和模范行动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声誉有很大的作用,是学校宝贵的人才。
目前为止,我校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在工作上如何处理与同事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学生在上学路途中的安全问题等,工作的差距还很大,任重道远!我校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规律,增强整体思路,加倍努力工作,把我校办成现代化的学校。
第五篇: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我的工作是酒店里的服务员,可由于人手不够,我的工作远超过简单的一个服务员的工作,一个人做的是几个人做的事。站吧台卖东西,楼上点餐,点完餐后准备东西让他们做,有时候还要自己做,接外卖电话,外卖打包,打奶茶,封奶茶,调特色奶茶,有时甚至煎蛋。做这些其实不难,最难最害怕的是,由于人手不够,有时要一人点四五桌的东西,然后给他们送齐。最可恶的是,那些客人大部分都没耐心,看你忙得要死,他们还是在顾自拼命叫,吵得我头都大了。有些客人更没素质,会骂你,不管当面骂,背后骂,只要被我听到,我当然不是好惹的,当面说他们,和他们吵。我也承认我的脾气不好,态度也不好。这一个月期间,我不知道和客人吵过多少次,赶走了多少客人。我一直在忍受这一个月,做错一点小事,老板的大姐就会瞪大眼睛严厉地说你,她老是挑剔,我和另一个也是打假期工的学生不知被她教训了多少次,我还算少了,她就很惨了。有时她无缘无故说我们,我们也会跟她理论,激烈时也会吵起来。不管这个月多么艰难,我还是忍受过来了,长这么大没受过的气与苦,这个月都受过了。不管怎样,还是有收获的,学到了很多,一些人情世故。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带者我的倔强与不屈服,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受过苦,却让我的胆量更大,也许无意中也磨练了我的意志。有时人的潜力真的是需要激发,我也不知道我可以一次点四五桌的菜,虽然那次在混乱中显得十分焦急,碰到大多数都是没耐心,没什么素质的客人,所以碰到有耐心,很好的客人就会特别热情,觉得很幸运。有一次点了一桌的东西,一男一女,东西并不多,之后又点了一桌,慢慢东西都上齐了,过了很久,我又接连点了很多桌要求上齐东西,大概接近一小时了,第一桌的客人说,我们的薯条呢,我疑惑:“你们有点薯条吗?”一看刚才的才菜单,真有薯条,连忙给他们上东西,心想他们还真有耐心,换做别人早叫翻天了。其实我有时候还真有点迷糊的。不过还有些客人,明明刚开始没点的东西,硬说是自己有点,是我忘记了,这时候我采取不理睬态度。想想我还真是厉害,够冷酷,对于他们的“千呼万唤”一律不予理会,按照自己的一个人初次出身社会我们要主动去适应环境,熟悉周围的人和物,而不是环境来适应我们。生活是很艰辛的,每一分所得都要双倍的付出,除了能力、吃苦耐劳还需要机遇,更加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出门在外,没有了父母的照顾,没有了同学的帮助,要学会独立自主,自己照顾自己。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社会这样复杂的环境里,不比我们在家里,在学校,没有什么烦恼、挫折。有是年少轻狂,有是恣意枉为。一切都那么顺利。脱离了学校和家,在社会就不是那么好了。我们应该放下学校里的那种轻狂,家里的那种娇宠。不要期望太高,要一步一步的去完成,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乐观的去面对社会里遇到的不如意和挫折,正确的估价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打工那毕竟是短暂的,作为学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努力学习,为今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做铺垫。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