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社会工作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
新启生命一扇窗
浅思我从社会工作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
中华女子学院 飞若枫
时光荏苒,从起初对社工这一陌生名词的无限懵懂,到如今丛林探秘一般不断地渴望着更深地走近它,我的生命不能不说经历了一次蜕变和成长。而我从其中所得认知、观念和思想的收获亦是不言而喻的。生命向我新启一扇窗,窗外的风景别样。
社会工作所秉承的伦理价值,诸如相信人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严,无条件的尊重他人,重视个人改变的潜能,案主自决,提供机会发掘个体的潜能,努力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寻求社会的改变和公平,保密、案主赋权、机会均等,非歧视原则以及对文化多元性的尊重、并与工作伙伴分享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不仅对我们在今后具体的社工实务中,起着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我更在对这些价值伦理的潜移默化的内化中,思想和观念得到了更新和改变。对生命多了一份油然的敬畏,更加重视个体的价值,对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有了更深的期待,也渐明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一份不可推诿的社会责任。并相信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亦有自我改变和掌控环境的能力,一扫之前深植在我思想中那份对于生命的安排无可奈何的无望感。多了份有根有据的自信,生活便也多了些许明媚的色调。
不仅如此,社会工作的学习,也给了我看问题全新的视角——运用权力视角再去观察和思索生活中一些之前司空见惯的现象,惊奇的有了新的发现。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宏广的全球化背景和社会层面上,压迫和剥削是造成贫困、失业、无家可归和诸多精神问题的根源。而在中观的层面上,话语权、决策权的不均分配造成了各阶层地位的不平等。而在微观层面上,诸如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中,亦存在着权力关系的相互博弈,一直以来在潜意识里认定老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需要的就是服从老师的命令,而实际上,学生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例如不合作和应付作业了事等方式来反抗着老师的权威。而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和责任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才会寻得教育的突破。同时也了解并领会了一些新的理念——平等没有程度,而不平等有阶级的区分。而不平等的程度越高,维护不平的强制性也就越强。从中受益非浅。
而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也被一点点拓宽延展。了解到生命原来是有不同的面向、层次和性状的。生命的多元和纷繁令我惊叹。并开始一点点接纳、包容并尝试理解各种不同人群的不同的选择,对他们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些妄断和批判。在对建筑工人的服务中,平生第一次目击到他们真实而恶劣的生存环境,艰苦的住宿和饮食条件,辛苦工作却还有可能冒着无法拿到工资的风险……只记得当时心中的感觉五味杂陈,只是暗暗下决心想要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什么,也许只有不多的一点,并不能彻底扭转和改变不公平的现状和局面,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人还在坚持还在努力,终有一天我们能看到预期中的改变。
以上就是我从社会工作中所得的足以让我受用一生的诸般收获,并令我心怀感激。
第二篇:在学习实践中的收获
在学习实践中的收获
——第三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
作者:第三十四„文章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员部点击数:394更新时间:2008-12-26
一、党性修养得到不断提升
1、第三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的学员切实做到了三个转变。47名学员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处于领导岗位,担负着一定的工作责任,自到校接受入学教育以后,均自觉地实现了由工作到学习,由干部到学员,由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充分认识到本阶段认真搞好学习就是出色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主动安排好手中的工作,端正学习态度,适应新的环境,安安心心投身到繁重的学习活动中去。
2、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制度规定。学校的纪律、制度规定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我们无论是上课讨论,还是外出考察,均做到遵章守纪,令行禁止;在生活上严于律己,不越规矩;整个学习期间没有无故缺旷,坚持有事请假,特别是在体力消耗较大的军训和校运会上,更是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业。
3、参加各项活动,开展勤政廉洁教育。集体开展军训既增强了团队意识和时间观念,又磨炼了意志和锻炼了身体,学员们受益匪浅;我班学员在校运会拔河比赛中,更是不惧强手,历败不乱,在与处长班遭遇战中,经创纪录的五局对决,反以一负两平两胜取胜,为获得冠军淘汰了强劲对手,虽然参赛队员手被拉伤,啦啦队员嗓子嘶哑,但集体荣誉感得以彰显,坚忍不拔的精神得以确立;同时积极开展勤政廉洁教育活动,集中收看警示教育专题片,按时举行了支委会议、学员党性分析等,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同时净化思想,净化灵魂,净化行为。
4、心系灾区,踊跃捐助。全班同学参加了党校六枝扶贫点捐助活动,并派代表带着4800元捐款慰问了被帮扶对象;“5.12"汶川大地震后,学员们热切关注,讨论激烈,踊跃捐款,全班自愿捐款9000元,列各班之首,同学们除参加党校开展的对四川灾区的捐助外,还在单位参与捐款活动,上交支持灾区的特殊党费,充分展现了党员的职责和公民的良知,也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学习士
气。
二、理论知识得以丰富
1、十七大精神的把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国家在二0二0年时期的目标,树立了科学发展观作全面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明确了社会事业将作为建设重点,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省的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宏伟目标,规划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阶段、任务、目标和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校为加深学员的理解,还举办了以《学习十七大精神,实现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为主题的讲演活动。
2、授课教师的传道。教师都是本专题的专家,对某一方面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同时还占有大量信息,上课准备充分,态度谦逊,举止优雅,不仅使学员系统地提升了理论知识,例如对十七大专题授课,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讲解等,还充分调动学员的分析探讨能力,激发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层研究,以及全方位讲授了宏观经济、现代管理、依法行政等综合知识,丰富补充和更新了知识面,充实了学员的理论功底,为下步工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3、外请报告的收获。学员参加了全部由国家部委、省内外学者、有关领导主讲的专题讲座,普遍感到精彩纷呈,深受感染。如中央党校的王长江教授《关于十七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董关鹏教授《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国资委邵力主任《加强监管,推进改革》,王富玉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开拓了学员视野,引起大家共鸣。
4、考察,研讨的体会。本班省内考察主要对贵阳建设规划、城市污染治理、山水黔城小区建设管理、荔波旅游产业发展等几个项目进行考察参观,省外考察按党校统一安排进行,集中考察了上海大众,隆力奇、雅戈尔企业,华西村蒋巷村的新农村建设,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参观了新加坡工业园区,在昆山听取了《招商工作成就及做法》、《昆山发展模式》两个专题授课等,学员们还进行了专题讨论,围绕发达地区的途径和成就,如何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发展自身而各抒已见,建言献策,并上交了考察报告,三、眼界视野得到深层开拓
1、国际国内形势研判。通过相关专题讲授,学员们加深了对全球政治、军事格局变化的认识,了解了美国次贷危机、石油和浪食价格暴涨、股市动荡对世
界经济的深层影响,讨论了台海局势、国内供求、自然灾害、奥运举办等等综合因素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深刻地树立了全球化意识。
2、爹现贵州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思考。通过对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和学员研讨,深化了对“两欠”的省情认识,进一步树立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自觉地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置于全省发展、全球产业化布局分工的大环境下去思考、去研究,明晰了围绕生态环境、民族风俗作为贵州的两大特色,从而突出抓好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以及资源型开发利用产业等的战略发展重点。
3、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十分明确,但发展的途径必须科学,那就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必经清楚,那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GDP不能统治一切,和谐社会才是科学发展的目的,也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建立。
4、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机关,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支持合作医疗,全面建立社会保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十分关注人饮安全,积极推进城乡就业,全力保障社会民生。这既是修正过去的发展观念,弥补以前的工作不足,也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前提,更是改革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本质回归。
四、师生情谊得到全面发展
1、尊敬师长、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全班学员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讨论时积极发言,课外也全面服从学校安排,这既是对校规校纪的遵从,更是对知识、对劳动的敬仰。
2、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党校教育比较普通国民教育有自身的优势,其学员来自全省各条战线,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学校开展的互动式教学,为学员介绍基层经验、发表心得体会、展观个人风采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采集信息、吸纳观点,从而完善课程内容。
3、同学情深、互帮互学、推进工作。中青班的学制较长,又是全脱产,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岗位的学员们提供了相互结识、相互了解、相互交融的独特空间,每一个人都是从繁杂的工作岗位脱身出
来,身心得以放松,交流更加顺畅,紧张的军训、井然的课堂、热烈的讨论、精彩的考察,无不时刻加深着同学们的友谊,而良好的学员关系必然会为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激励着每个学员的健康成长
第三篇: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从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
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不约而同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把握什么方向?2001年,深圳市南山区成为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经过13年的课改实践与探索,该区得出了6条重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经验一:
从教学模式改革走向课堂文化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反映的是课堂的一个维度,即教学行为维度。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它反映的是课堂的多个维度,能显现课堂的全貌。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但是,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引领着模式,模式彰显着文化。课堂文化建设往往要以教学模式建构为抓手,教学模式建构则需依靠课堂文化建设作为保障。
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课堂文化便没有载体,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改革,不能走向课堂文化的重建,则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触及课堂的灵魂,无法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从教学模式改革,到课堂文化重建,是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维度改变到课堂教学多维系统的变革。经验二:
采取“基本式+变式”的推进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课堂文化建设,都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式”,而应该采取“基本式+变式”的策略。
近几年,我区推进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是在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持续的行动研究上进行的,即推出一个“卓越课堂文化‘基本式’”:坚持“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教学氛围和心理环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等六种学习活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高度尊重各学校的优良传统,充分释放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加强专家引领,开展行动研究,做好“创造性重组”,实现“差异化生成”。整个区域有一个“基本式”,各学校可以有“变式”;每所学校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学科可以有“变式”;每个学科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位教师可以有“变式”;每位教师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各种课型或主题可以有“变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以学为本”。
经验三:
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发现,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有助于不断生成好的课堂教学。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也不够均衡:一是小学教学研究有余,高中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关于中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普适性的教学研究有余,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不足,相对缺乏基于学科和学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此,各学段、各学科均需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课题研究范式,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将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它的特点是问题真、课题小、研究实、要求低、容易操作、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实现“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在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均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比如:“基本式”与“变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把握与尊重;教学目标导向与教学目标呈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预习的科学安排与指导;“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与评价;部分学生展示与全体学生的参与问题,等等。
开展“三备两磨两次超越”课堂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是近些年来大家普遍推崇的校本教研方式。它要求备课组开学初即明确教学进度与计划,做好集体备课安排;每次集体备课前,说课人负责印发说课稿和相关材料,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说课并演示课件;再进行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完善以形成公共教案和公共课件,上传公共邮箱,然后大家共享;最后各自个性化地发挥以生成课堂。事实证明,这种教研活动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并坚持不懈,效果非常显著。但实践证明,还有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更加深入、问题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显著,那就是“三备两磨两次超越”的课堂教学研究。
经验四:
改造现行教材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理念,而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编写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班本化实施”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如我区有的学校,根据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学本化”整合与改造,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本数学——整体模块学习导学用书》,它的主要学习模块有“我先学”、“我先做”、“我会了”、“游戏活动”、“计算能手”、“考考我”、“错题篮子”、“总复习”和“思维活动”等,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赏。
经验五:
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
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很强的课堂管理意识,也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顾此失彼,只顾按照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没有顾及课堂管理,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因为更加开放、更多生成、学生更加自主,因而课堂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大量的观课研究还告诉我们,下面四个课堂管理策略比较有效。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二是营造充满赏识的激励氛围,三是开展“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四是明确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例如,我区华侨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荆志强,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便是一手抓“生本教学设计”、一手抓“生本课堂管理”。他的课堂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行沟通引导策略,以统一学生、家长乃至于同一个班的各位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二是纵横分组管理策略,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学生管理实现了变“他管理”为“自管理”;三是对调检查批改策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检查;四是团队捆绑激励策略,学生兵带兵、兵教兵、兵帮兵,为了团队的集体荣誉每一个学生都竭尽全力。他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和参与质量都非常高,课堂非常活跃,但活而不乱。
经验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则无论怎样改革都是落后于时代的。
我区南山实验学校开展的“翻转课堂”实验,便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开展的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将新授课的重难点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外或家中学习新概念和新资料,完成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则重点开展专题讨论、教师点拨以及与同学协作解决问题或进行实验,完成另一部分学习活动。在这个移动终端非常普遍、信息无所不在和信息随处可得的网络时代,课程内容非常开放,学习方式非常多样,交流互动非常便捷,教师和学校赖以存在的价值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意义建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于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王水发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6日第6版
第四篇: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我的工作是酒店里的服务员,可由于人手不够,我的工作远超过简单的一个服务员的工作,一个人做的是几个人做的事。站吧台卖东西,楼上点餐,点完餐后准备东西让他们做,有时候还要自己做,接外卖电话,外卖打包,打奶茶,封奶茶,调特色奶茶,有时甚至煎蛋。做这些其实不难,最难最害怕的是,由于人手不够,有时要一人点四五桌的东西,然后给他们送齐。最可恶的是,那些客人大部分都没耐心,看你忙得要死,他们还是在顾自拼命叫,吵得我头都大了。有些客人更没素质,会骂你,不管当面骂,背后骂,只要被我听到,我当然不是好惹的,当面说他们,和他们吵。我也承认我的脾气不好,态度也不好。这一个月期间,我不知道和客人吵过多少次,赶走了多少客人。我一直在忍受这一个月,做错一点小事,老板的大姐就会瞪大眼睛严厉地说你,她老是挑剔,我和另一个也是打假期工的学生不知被她教训了多少次,我还算少了,她就很惨了。有时她无缘无故说我们,我们也会跟她理论,激烈时也会吵起来。不管这个月多么艰难,我还是忍受过来了,长这么大没受过的气与苦,这个月都受过了。不管怎样,还是有收获的,学到了很多,一些人情世故。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带者我的倔强与不屈服,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受过苦,却让我的胆量更大,也许无意中也磨练了我的意志。有时人的潜力真的是需要激发,我也不知道我可以一次点四五桌的菜,虽然那次在混乱中显得十分焦急,碰到大多数都是没耐心,没什么素质的客人,所以碰到有耐心,很好的客人就会特别热情,觉得很幸运。有一次点了一桌的东西,一男一女,东西并不多,之后又点了一桌,慢慢东西都上齐了,过了很久,我又接连点了很多桌要求上齐东西,大概接近一小时了,第一桌的客人说,我们的薯条呢,我疑惑:“你们有点薯条吗?”一看刚才的才菜单,真有薯条,连忙给他们上东西,心想他们还真有耐心,换做别人早叫翻天了。其实我有时候还真有点迷糊的。不过还有些客人,明明刚开始没点的东西,硬说是自己有点,是我忘记了,这时候我采取不理睬态度。想想我还真是厉害,够冷酷,对于他们的“千呼万唤”一律不予理会,按照自己的一个人初次出身社会我们要主动去适应环境,熟悉周围的人和物,而不是环境来适应我们。生活是很艰辛的,每一分所得都要双倍的付出,除了能力、吃苦耐劳还需要机遇,更加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出门在外,没有了父母的照顾,没有了同学的帮助,要学会独立自主,自己照顾自己。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社会这样复杂的环境里,不比我们在家里,在学校,没有什么烦恼、挫折。有是年少轻狂,有是恣意枉为。一切都那么顺利。脱离了学校和家,在社会就不是那么好了。我们应该放下学校里的那种轻狂,家里的那种娇宠。不要期望太高,要一步一步的去完成,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乐观的去面对社会里遇到的不如意和挫折,正确的估价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打工那毕竟是短暂的,作为学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努力学习,为今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做铺垫。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困境及推进路径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困境及推进路径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问题的日益增多,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化的学生服务机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也面临一系列困境:一是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晰,二是当前的发展路径不顺畅,三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缺乏。针对学校社会工作出现的困境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嵌入学生工作体制,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统筹兼顾两种路径,形成整合性的发展渠道;通过实习与督导,提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困境;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04-03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工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主要以学校为工作范围,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工作重点,为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的一种专业活动”[1]。
随着青少年问题的复杂化、严重化,要求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学校社会工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能够发挥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2011年10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虽然社会工作的发展迫在眉睫,但不可否认当前能够供社会工作发展的土壤依旧有限,即使在制度及政策方面都对社会工作的建设做出了明确的指示,社会工作在进入学校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障碍。本文结合笔者在北京某中学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借鉴其他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文献资料,探讨学校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分析困境背后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对接下来的推进路径提出建议。
一、困境的表现及原因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认知偏差
开展学校社会工作首先需要厘清在现有的学校结构体系中,学校社会工作应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功能。但是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认知出现偏差,从而给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带来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被赋予了较高的角色期待。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作用被无限夸大,认为凡是现有学校老师无法解决、不想解决、解决不好的问题都归属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范畴,期待学校社会工作能够在短期内化腐朽为神奇。如笔者曾和团队一起在北京某职业技术中学进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该校学生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为了继续学校教育或掌握一门谋生技艺才选择到该校就读。这里的学生普遍存在课堂纪律差、求知欲不足、打架斗殴及早恋等问题,学校方面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校方领导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快速帮助这些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促进学校学风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学生工作负责人希望社会工作能够帮助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进老师教学。多重角色期待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在开展时,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学校各方的要求。
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被认为是现有学生工作的补充或是附属品,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混淆。社会工作进入学校,一般是与学生工作系统进行对接,“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工作特指与学科教学并列的一类教育领域,是指以班主任、团队辅导老师等为教育工作者,以班级建设等领域为具体载体,在该教育领域内开展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2]。学生工作以其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照与管理被大众所接受并认可,“学生工作”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特色。与发展较为持久、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学生工作相比,学校社会工作的地位与角色就显得比较尴尬。因为不仅在普通社会民众的认知中会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混淆,即使在教师的眼中,对社会工作的定位也不十分准确,往往将社会工作视为学生工作的辅助或是一种新颖的学生活动方式。正是因为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都是在学校的场域中,以学生为服务对象,采取一定的方法解决学生的问题,二者在服务领域与对象上的重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与接纳,仅仅将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补充,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存在一种“学生工作可以替代学校社会工作,学生工作发展的好则完全不需要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角色认知和观念的影响下,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在大陆的推广与在学校中的推进显得急迫而又困难。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受阻
根据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情况,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主要是指通过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向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倡议,政府部门召集学校校长落实,社工进入学校;自下而上的路径是指入校社工与学生、老师接触访谈,进行需求调查并提供所需的服务,得到认可,逐渐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信息再反馈到学校领导,得到更有力的支持”[3]。两种路径在推进社会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遭遇了困境。
自上而下的路径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早期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力量,特别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物质支持与制度保证,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初期发展能够更加顺遂与通畅。但也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早期发展的不成熟与制度发育的不完善,使得这种支持更容易受政府官员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主管领导调离,导致后续的工作陷入瘫痪。如上海的学校社会工作采取的就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作为对传统学生工作的补充与创新,2002年5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支持下,选取38所试点学校,招聘41名社工进驻学校,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前期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主抓学校社会工作的上级领导的调离,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支持大不如从前,后续的发展工作也相继受阻。
自下而上的路径是从基层工作做起,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获得学校师生的认可,进而将信息反馈到学校领导,得到更有力的支持。但该路径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容易受制于所开展学校的领导意志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必须服从于现有学校的应急性任务安排,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笔者在北京参与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在进入学校之初,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教师、学生对话,收集所需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前期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叛逆问题有一定比例的减少,我们的工作获得了学校的认可与支持。在后期推进过程中,校方给予社会工作者更高的期望,希望借助学校社会工作实现学生成绩及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并能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获得“心理实验学校”的称号。社会工作者自发进入学校,所开展的活动取得成效以后才有可能获得准许并进行接下来的推进工作,但是学校对社会工作的期待往往超出了学校社会工作应有的服务范畴,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处于学校期待与自身价值理念的两难之间。此外,在当前的学校体制之下,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一般需要占用学生一部分的学习时间及学校的活动场地,与任课教师的协调,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协商,都会影响社会工作在学校开展的效果,使得采取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困难重重。
(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缺乏
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稳步推进和服务成效的取得依赖于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力量。学校社会工作队伍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学校社会工作队伍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成员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不足,在介入学校工作时有些力不从心,遇到问题往往会束手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学生群体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同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在与学生互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其言语、行为或者是思想观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因此,基于服务对象的成长性与基础性,要求社工能够在认知与言行方面为学生做一个表率。虽然社会工作者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接受了多年的理论学习与专业训练,但仍旧缺乏在具体场域中的实践锻炼,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怎样处理与服务对象价值观念的冲突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而不只是在课堂上知识的习得。此外,由于青少年群体的发展性,使得青少年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而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往往是针对类型化的问题,社工缺乏在实践中获得的灵活应对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无法及时做出回应,从而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效果。
其次,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教育先行”的特点。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但“教育先行”使得社会工作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社会工作的知识储备与人才培养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却由于缺乏实践不能同日而语。“一般说来,大学本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经过大约800小时的专业实习训练。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因为主要为一线输送应用型人才,所以更强调实习训练的强度,实习训练几乎要占全部课时的50%”[4],但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实践还远未达到这一标准。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进入学校,难免会遇到问题时一筹莫展,无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获得校方及社会的认可,学校与社会工作的连接也有可能因此中断,社会工作者也就无法通过学校这个途径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在学校中的开展。
二、推进路径分析
基于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上文论述的困境,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进路径。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式发展
嵌入是卡尔?波兰尼用来分析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嵌入社会关系中。“借由这一概念说明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并说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变化取向”[5]。在学校这个服务场域中,学生工作充当了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角色,而专业性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嵌入指的就是它必须进入学生工作体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空间发挥作用。由于传统的学生工作体制并没有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那些本应由社会工作者承担的工作则由班主任、校团委、心理辅导老师承担,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面对学生问题的日趋复杂化,学生工作体制的固化与弊端日益明显,越发意识到打破路径依赖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个人的需求及个人背后的家庭、社会的制约因素,学校社会工作在这些方面能够承担重要的辅导工作。
学生工作机制提供了一批可供学校社会工作嵌入的平台,比如校团委、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社会工作者应主动建立与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获得学校管理者的认可与支持,借助学校已有的工作平台开展活动,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寻求制度保证。此外,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从整体上寻找学生问题的根源,通过个案、小组与社区的工作手段,将家庭、学校与社区联系起来,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有效弥补学生工作仅关注个人的缺陷。将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嵌入到学生工作体制中,借助学生工作系统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结合,“既能够使学校社会工作不受现有学生管理模式的排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逐步发展,也能在实践中发现学校现有管理方式的不足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不成熟”[6],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局面。
(二)整合性的发展路径
学校社会工作若要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必须充分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种路径的优势,形成一种整合性的发展路径,既能够通过上级政府的支持,获得学校社会工作赖以发展的制度保障,也能够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自身的实践,获得校方及社会的认可,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良性循环。四川德阳、广元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这样的一种发展路径。
首先,该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得益于抗震救灾的契机及“希望工程”的平台。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都迫切需要专业力量帮助处理学生的灾后情绪与恢复学校秩序,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发起和举办了名为“希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灾后志愿服务项目,依靠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向8所学校对口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服务能够顺利开展既有民间社会团体的积极运作,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从政策、制度方面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四川的学校社会工作在早期发展阶段便完成了初步的制度建设。
其次,该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接纳。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开展了“包括带入物质资源、利用心理课程提供生命教育,班主任助理介入班会开展各种小组活动,配合团队工作设计、组织、实施各种活动,通过社工信箱、社工小屋对学生进行个案辅导,通过小组体验活动帮助教师释放压力,家访,培养本土社工等服务”[7],服务效果显著,并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是当地民众的支持与青睐。此外,学校领导重视社工队伍的力量,邀请社工参加学校的例会,使得社工有机会了解学校的发展需要,并能够从学生的利益角度提出建议和倡导。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累积,四川德阳与广元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实现了从项目试点到制度建设的过渡。
(三)专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对于提升学校社工队伍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通过实习社会工作者能够亲身实践习得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原则,不仅能够将知识、价值与技巧运用于提供实际服务的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能够与服务对象接触,在互动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在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机会”[8]。首先,应当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实习安排,在进行正式的社会工作入职之前,应当有800小时左右的实习锻炼时间,尤其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问题的多元化、复杂化以及该群体自身的发展特性,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会更高,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贸然提供服务,不仅不会帮到服务对象,而且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其次,应当选择可以接受社会工作的学校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在学校场域内实地锻炼的机会,积极践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与学校合作并提供专业服务起到宣传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的作用,使大众从思想上接纳与认同,从行动上给予支持和配合。
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是使社会工作者反思完善并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一个手段。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由于服务对象的年龄及心理特性,学校社会工作者往往会遇到服务对象的不合作、抵触甚至是挑衅等情况,同时也会遇到与服务对象的价值冲突等问题,这不仅给社会工作者造成很大的压力,也使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学校社会工作督导既可以缓解社会工作者的压力,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与指导,帮助建立信心,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提高和专业训练的活动,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获得在此类情况下处理问题的经验,充实专业知识,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总结
学校社会工作是为特定的学生群体服务的,学生群体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塑性与多变性,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以固化、单一的模式处理他们的问题。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集体主义的教育方式以及以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已经难以应对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学校社会工作要获得大众的认可与接纳,应发挥其专业特色,从学生、学校的需求出发,协助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借助中国特色的学生工作系统,借鉴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本土学生工作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229.[2]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中的嵌入[J].学海,2012(1).[4]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5]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6]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6).[7]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中的嵌入[J].学海,2012(1).[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