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课 第3课时 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教案设计
第3课时 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通过社会是另一重要“课堂”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义,才能激发学生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的欲望。并且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本部分内容对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做了总结与归纳,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能正确对待课堂与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对自我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知识目标:了解在社会中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在社会中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初中学生,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比较少,但是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只有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课的难点是找到自己最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很多种,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一样,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指导思想:采用综合活动课的形式开展,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体验时间的意义。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活动,发现、了解学生的志趣爱好,以便将来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的志趣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1、导入
实践活动谈:
学生交流自己曾经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自己曾解决过的一个实际问题。学生的交流内容来自生活的真实经历,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便有话可谈,而实践活动较少的学生也有对自己生活的一个反思,从而间接的引起学生对实践活动参与的欲望,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更具说服力,更具教育意义,从而导入本课题。
2.活动步骤与过程
层次一: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
1实践收获谈:
本活动是对导入部分“实践活动谈”的承接,通过学生对自己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让进行过实践活动的学生交流其中的收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可以收获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让学生谈一谈对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欲望,从而突破此课的重点。
2、活动二:小小辩论赛
在对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学生对实践活动与学习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此时,通过对“社会生活与实践对于学习有利有弊”的等相关内容选题的辩论,更加明确社会生活和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将此认识落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层次二:最好的学习方法 方式一:学习方法大比拼: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或方式,找出其特点和优、缺点,并交流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更好,让学生明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方式二:矛盾我协调:小剧表演《方法我最好》 中学生小明和小亮,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成绩都比较不错,同学们都纷纷夸赞他们的学习方法,可小明和小亮非要在学习方法上争的不可开交,学生通过对二者争吵的调和认识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从而突破本课难点。层次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方式一:超级采访秀
采访学习方法较好的同学是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并且让其将较好的学科学习流程呈现给同学,学生可以在借鉴其方法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方法,培养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方式二:教师视线: 请任课教师进班与同学们交流好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且根据前面关于学习规律和方式的分析,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对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学会学习的问题,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总结和反思。
1.成功经验分享:清华学子谈学习方法
方法一:每门课程都要有独立的课堂笔记本、错题记录本和习题本。错题本是学习的必备品。每次小测验结束之后,我都要把全部错题搬到错题本上。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太浪费时间了,但它却可以让自己找出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怎样才能避免出错。
方法二:学会劳逸结合,学会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我一直认为,时间战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战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提高学习效率,喜欢在最短的时间内干完我最想干的事情。我经常让自己保持在一种兴奋的状态,当我感觉到干某件事我已没有了热情,效率降低时,我会去选择另一件事,而不会去和别人比谁坐在凳子上的时间长。我也曾经学别人在体育课上思考问题,但我失败了。一心不能二用,否则你正在干的事情也会干不好。
在我看来,还有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习心态。心态一:我是充满自信的。拥有自信,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考小考期中考期末考,就都成了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的事情。高考前的一次考试我考得如此糟糕,我也仅仅是迷惑。我并没有放弃,我依然在相信着我的实力。心态二:我乐于挑战自己。挑战自己并不是仅仅把自己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在适当的时候,我需要跳出自己,去看看周围更强更棒的同学,去相信自己的极限不是“极限”,去知道别人可以超过你,你也可以超越自己。乐于挑战自己,会使自己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使自己处于一种战备状态。挑战自己不但能提高自己,而且能够使自己快乐,这难道不是件非常不错的事情吗? 2.学习方法五原则
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阶段、心理条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蕴含着对学习规律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力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博和精研的辨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5)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展示自己所在班级或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照片。课件使用目的: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有感而发。2.制作学习流程、学习规律和方式的图表。
课件使用目的: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良好的学习方法。3.让青春在实践中闪光
第二篇:从社会工作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
新启生命一扇窗
浅思我从社会工作学习和实践中的收获
中华女子学院 飞若枫
时光荏苒,从起初对社工这一陌生名词的无限懵懂,到如今丛林探秘一般不断地渴望着更深地走近它,我的生命不能不说经历了一次蜕变和成长。而我从其中所得认知、观念和思想的收获亦是不言而喻的。生命向我新启一扇窗,窗外的风景别样。
社会工作所秉承的伦理价值,诸如相信人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严,无条件的尊重他人,重视个人改变的潜能,案主自决,提供机会发掘个体的潜能,努力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寻求社会的改变和公平,保密、案主赋权、机会均等,非歧视原则以及对文化多元性的尊重、并与工作伙伴分享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不仅对我们在今后具体的社工实务中,起着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我更在对这些价值伦理的潜移默化的内化中,思想和观念得到了更新和改变。对生命多了一份油然的敬畏,更加重视个体的价值,对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有了更深的期待,也渐明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一份不可推诿的社会责任。并相信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亦有自我改变和掌控环境的能力,一扫之前深植在我思想中那份对于生命的安排无可奈何的无望感。多了份有根有据的自信,生活便也多了些许明媚的色调。
不仅如此,社会工作的学习,也给了我看问题全新的视角——运用权力视角再去观察和思索生活中一些之前司空见惯的现象,惊奇的有了新的发现。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宏广的全球化背景和社会层面上,压迫和剥削是造成贫困、失业、无家可归和诸多精神问题的根源。而在中观的层面上,话语权、决策权的不均分配造成了各阶层地位的不平等。而在微观层面上,诸如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中,亦存在着权力关系的相互博弈,一直以来在潜意识里认定老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需要的就是服从老师的命令,而实际上,学生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例如不合作和应付作业了事等方式来反抗着老师的权威。而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和责任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才会寻得教育的突破。同时也了解并领会了一些新的理念——平等没有程度,而不平等有阶级的区分。而不平等的程度越高,维护不平的强制性也就越强。从中受益非浅。
而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也被一点点拓宽延展。了解到生命原来是有不同的面向、层次和性状的。生命的多元和纷繁令我惊叹。并开始一点点接纳、包容并尝试理解各种不同人群的不同的选择,对他们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些妄断和批判。在对建筑工人的服务中,平生第一次目击到他们真实而恶劣的生存环境,艰苦的住宿和饮食条件,辛苦工作却还有可能冒着无法拿到工资的风险……只记得当时心中的感觉五味杂陈,只是暗暗下决心想要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什么,也许只有不多的一点,并不能彻底扭转和改变不公平的现状和局面,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人还在坚持还在努力,终有一天我们能看到预期中的改变。
以上就是我从社会工作中所得的足以让我受用一生的诸般收获,并令我心怀感激。
第三篇:第3课时《植树问题》教案设计
第3课时《植树问题》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本节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理清思路,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通过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复习分为三个类型:两端都栽树、两端都不栽树和在封闭路线上栽树。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类型的“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之后,设计了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同时做好植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对比沟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第七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植树问题”,想一想,“植树问题”存在几种情况,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师小结。
(1)在线段上栽树。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2)在封闭路线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中存在的规律,为下一步分层练习作铺垫。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3(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画一朵小花,两端都要画,一共可以画多少朵小花?
(2)一个堤坝长200米,沿堤坝栽一行小树,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树,每两棵树相距8米(两端也要栽)。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学生自由解答,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真聪明,计算得这么准确,下面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题目,有没有信心完成?
2.综合练习。
一个挂钟,1时敲1下,3时敲3下,12时敲12下,当这个挂钟3时时敲3下共用了4秒钟。当12时时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读题明确题意。(2)分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层层深入地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马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4.一个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从第1棵树走到第17棵树需要16分钟。如果这个小朋友走了30分钟,应走到第几棵树?
板书设计 / 3
植树问题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植树问题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③在封闭路线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3
第四篇:《捕蛇者说》(第3课时)教案设计
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中心初级中学罗来国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是苏教版初五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讲读课文,是继第三册《小石潭记》后的第二篇柳宗元散文,均是在被贬永州的政治背景下的诞生的作品。跟山水游记所传达出孤寂悲凉的心境不同的是,《捕蛇者说》却是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应完成的目标来看,第一、二课时应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第三课时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学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人物之间精彩的提问,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三、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质疑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分组朗读第1-4节,齐读第5节。(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而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
(二)研习内容
1、精彩的提问
○1(过渡)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有职无权,与老百姓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并且能及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应该说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这正如今天的记者一样,经常到各地采风,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
(A)本文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作者在永州时的一次采访实录。请根据投影提示完成“采访记录本”。采访记录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缘由:
(B)作为记者,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口语才华。其中提问的技巧就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假如你就是记者,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指导:着重研读课文第二、三段,揣摩句子内容之间的联系。示例
1、捕蛇,你害怕吗?
示例
2、捕蛇这么危险,不如交税算了,那样不是安全吗? „„
设计意图:
利用已学过的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进行操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为评价文中精彩的提问奠定基础。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2围绕“捕蛇”这个话题,文中作者对蒋氏又是进行了怎样精彩的提问呢?请分别从原文找出两次提问。明确:(第一次)“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第二次)“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再与自己的提问相比较优劣,重在评价文中提问精彩之处。
明确:精彩之处:○1围绕“利——死——更换——催人泪下的苦诉”的思路,层层波澜,步步推进,引起读者关切期待的心情,产生蓄势所造成的艺术效果。○2先言其利,引起其悲,悲而苦诉,进行蓄势,易触发内心痛处,流露真情。
设计意图:便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精彩的提问,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比较评价的能力,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而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的原文意识。
○4(小结)因而有人这样评价《捕蛇者说》:“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炼,笔力遒劲,沉郁深厚,是柳宗元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绝妙的对比 ○1(过渡)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A)请找出蒋氏自诉中三处对比语句,概括完成投影表格。
对比内容 捕蛇者 乡邻 三世居是乡
悍吏来吾乡
危险的情况
(B)体会对比的绝妙之处。
明确:○1对比全面:各个时期(祖孙三代)、各个角度(捕蛇者、乡邻、悍吏)○2对比深刻:突出主题——赋税的不幸甚于捕蛇的不幸(或赋敛毒于蛇)○2讨论:因此有人就说“蒋氏靠捕蛇可以不受赋敛之毒,过得很快乐”,文中连蒋氏自己也这么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你对其中的“乐”字,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围绕“蒋氏真的快乐吗?”“为什么要这样来写?”这两个问题深入思考。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可以把对比情况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题,这样就巧妙地突破了文章的两个重点,也深刻地把握了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出示对比语句,也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深刻的主题
○1(过渡)其实作者所反映的现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有所反映。(A)学生讲述《礼记﹒檀弓》中的故事。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三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举多得。(B)(过渡)由“苛政猛于虎”演变为“赋敛毒于蛇”,其间历经千年,老百姓的负担却是有增无减,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弄得民不聊生。本文所反映的正是中唐时期广大人民痛苦生活的缩影。这恰恰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
同为忧国忧民的文人,孔子主张君主施行仁政,要爱惜民力,反对过分压迫和剥削人民;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支持善政,“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组讨论:他们的主张和建议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能够改变现状吗?其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联系作者的社会地位、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性,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的,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服务的,并且数字化的归纳也使学生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三)迁移训练
1、“说”这种文体比较重视文采。该文偶句、散句交错运用,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请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示例○
1、乡邻在重赋下颠沛流离的情形。○
2、悍吏下乡四处搜刮劫掠的场景。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选其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情形,注意抓住人物各自特征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四)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一个深刻的主题 两次精彩的提问 三处绝妙的对比
第五篇:【教案】第3课时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学重点:
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是什么?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1.移一移,描一描。
1/ 2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怎样才能平移到图③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