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论心得体会
一、结合自身收获,谈谈学习《概论》课的心得体会。
自从2012年的9月迈进大学的校门,至今已一年有余,感到遗憾的是,大一第二学期的概论课很快就结束了。遗憾的同时,更值得我庆幸的是:在这短暂的时光里,从概论课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思想上也得到了锻炼。
对于概论课的学习已接近尾声,而它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却仍在进行中。依稀记得,当我第一次坐在概论课的课堂上,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面对课程的抽象与枯燥,我顿时迷茫了。但是,面对困难我没有退缩,为改变这种状况,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在上课前熟悉课本内容,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做到对课本内容心中有数,听课时有重点。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遇则废。”有无学习计划,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科学地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学习,这是科学学习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在上课前我都会先预习课本内容,在课堂上,跟随吴老师的讲课思路,慢慢地我对课堂内容不再像开始那样茫然了。
《概论》作为一门理论,一种先进的文化,要想深入,学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作为一门思想,要想完全参透,则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对历史事件的探索,对我党每一步战略部署的学习,对其内在思想的领悟,对历史背景的研究,尤其是它如何指引我们人生方向,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每一步都走的正确,都走的脚踏实地,即使失败了,都要走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伟大的政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走向了通往光明与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这漫长而艰苦的历史之路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在吴老师的生动叙述下,一个个光辉而伟大的身影跃然眼前。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还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的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在革命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正是他们用铁与血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将这一救民族于生死间的政党永远刻在每个人心中。
其次,我想谈一下关于学习《概论》课更深一层的体会和课本之外的收获,那就是我们吴老师的教课方式。吴老师从不只是把略显枯燥的理论塞给我们,不是脱离课本,脱离理论知识单单去谈现实生活,而是理论与背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虽然都只能在课堂上看到吴老师播放的老一辈的视频,不能去参观一些革命圣地体验一下他们的艰辛和奉献精神,从而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她会经常举一些生活中近期的例子来给我们讲解,印象最深的是她借着习近平说的一句话跟我们说:“打铁必须自身硬,”使我们在课堂上有密切的讨论,也使得整个课堂互动,活跃起来,深受我们的喜爱。她总在提醒着我们:我们是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在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发展,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会在实践中发挥功效。同时,也应把个人情况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最后,在此预祝为《概论》课辛勤付出的吴老师道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这一年有您的陪伴。
第二篇:毛泽东概论心得体会
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后感
唐宇伟 091411126
我读的是《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初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收获很大,感受良多,不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具有权威性,而且内容全面系统,表达准确深刻,文字简明流畅,是一本好书。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回答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我明白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比如第一章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形成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知道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首先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摆到中心位置,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或偏移,就谈不上发展,科学发展观也就无法体现和落实。而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这五个统筹是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科学发展观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我还知道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比如《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指出:“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说明了以人为本,同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及西方人本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新飞跃。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才能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业务素质,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进步。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大学生,要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深刻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进行技术创新,掌握和发展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大学生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才能在当今形势下得到健康发展。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把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其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觉得我们要扩大自己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
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全面发展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 海 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教材,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文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于是,我们可以遨游在不同的朝代,感受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风貌,由此当朝掌权者的功过得失,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而这,完全归功于,在那段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众多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以及良好的史学传统。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的确,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当我看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一种高科技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的确是惊呆了。除了动态式地呈现画上的每一个场景,令我大开眼界的是,它还延续了某些场景的故事情节。例如,那个大船过桥的画面,在显示屏中,它不仅生动再现画中人的面部表情,而且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似乎就在眼前发生,让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原画中并没有夜景的部分,经过专家们对相关史书典籍的研究,他们呈现了汴京城丰富多彩的夜间生活!
这一切就发生在我国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展览期间!看到这一切的成就,难道我们不由衷地感到自豪吗?
也许,由于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们享受了更多的
外来先进文化的成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崇洋媚外。我始终觉得,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使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地球村”中生存,并枝繁叶茂。
“尽信书不如无书”,“融”是创新式的融会贯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异彩纷呈,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
中国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设,但决不能消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告一段落,但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第四篇:土木工程概论心得体会
土木工程概论心得体会
为期两周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获益良多。这两周的课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各种结构形式,使我们对土木工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这两周的课一共分为了十一讲,有三位老师分别为我们授课。
第一章,讲述的是土木工程的历史与发展。老师为我们介绍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各种工程的典型工程。为了便于我们的理解和认识,老师还用图片予以说明,使讲课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土木工程的计算简图,深入讲解了根据土木工程实际如何简化出计算简图,传力途径与施工过程。人如何模拟生物盖房等。
第三章,是结构工程,主要介绍建筑结构特点,承重方案选择及体系适用范围,各种 建筑结构形式,按材料分为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多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结构、框架-筒结构等。大跨结构有桁架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索结构、膜结构等。
第四章,是水利工程,主要介绍了水工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及应第五章,用,包括河流水渠堤坝、水闸、水电站、港口、扬水站等。水利工程分为农田水利工程,水电工程防洪工程。防洪工程是控制、防御洪水以减免洪灾损失所修建的工程,主要有堤、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和水库等。按功能和兴建目的可分为挡、泄(排)和蓄(滞)几类。防洪规划,是指为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涝灾害而制定的总体部署,包括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防洪规划,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规划以及区域防洪规划。
是海洋工程。海洋工程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具体包括:围填海、海上堤坝工程,人工岛、海上和海底物资储藏设施、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工程,海底管道、海底电(光)缆工程,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其附属工程,海上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大型海水养殖场、人工鱼礁工程,盐田、海水淡化等海水综合利用工程,海上娱乐及运动、景观开发工程,以及国家海洋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海洋工程在这章我们了解海洋工程的受力特点及应用,包括海港工程、海洋钻井平台、海洋采油平台、海底隧道等。第六章,是道桥工程,我们了解道路桥梁的结构形式和受力特点,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各种道路:高速公路、国道及乡村公路。桥梁有公路桥、铁路桥,形式为:拱桥、板式桥、桁架桥、高架桥、悬索桥等。道梁工程指桥梁勘测、设计、施工、养护和检定等的工作过程,以及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它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桥梁工程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交通运输对它的需要。古代桥梁以通行人、畜为主,载重不大,桥面纵坡可以较陡,甚至可以铺设台阶。自从有了铁路以后,桥梁所承受的载重逐倍增加,线路的坡度和曲线标准要求又高,且需要建成铁路网以增大经济效益,因此,为要跨越更大更深的江河、峡谷,迫使桥梁向大跨度发展。石材、木材、铸铁、锻铁等桥梁材料,显然不合要求,而钢材的大量生产正好满足这一要求。
是航天航空工程,老师大致介绍了机场跑道,航站楼及机场设计形式:岛式、半岛式等。航天火箭发射塔架等。
是管道工程,老师介绍了包括输水、输气、输油管道,加压泵站,油气库等知识。
是给排水工程,我们了解到了给水、排水工程的形式与特点,施工图纸的绘制。主要包括了建筑给排水,城市给排水。
是地下工程,包括了地下铁道、地铁车站、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跨河跨海隧道等。地下工程是从事研究和建造各种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一门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隧道及地下工程也指在岩体或土层中修建的通道和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物,包括交通运输方面的铁路、道路、运河隧道,以及地下铁道和水底隧道等;工业和民用方面的市政、防空、采矿、储存和生产等用途的地下工程;军用方面的各种国防坑道;水利发电工程方面的地下发电厂房以及其他各种水工隧洞。
第十一章,是输变电站工程,包括了变电站、火力发电站、水力发电站、输电塔架等。
第十二章,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土木工程灾害与土木工程师的责任。首先是设计问题,强柱弱梁做不到;无构造柱等随意设计现象普遍;民房基本无设计;第二,是施工问题:混凝土质量差;箍筋过细,间距过大,或没有箍筋,90度弯钩接头;预制板与花篮梁没有连接。第三,是农村重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底框砖混2层,或砖混构造柱2层结构,贫困地区可以做1层砖混木结构轻屋顶。最后,是按规范设计(老规范也可),基本保证施工质量,可以做到大震(本次地震)不倒。修复后可以使用。我们这些结构工程师都有责任避免这种灾难。我要说,建筑物的倒塌是我们对公众的失职。世界上到处都有危险的建筑,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南美、东欧、东南亚…都有很多。除非我们说出来,否则一生中还会一次又一次地见到这种悲剧。我们必须带头与公众交流,提供教育。这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所爱的人的生命有赖于此。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吸取失败的教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
在我看来,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之所以主要凭借工程实践而不是凭借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客观情况过于复杂,难以如实地进行室内实验或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例如,地基基础、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受力和变形的状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至今还需要参考工程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二是只有进行新的工程实践,才能揭示新的问题。例如,建造了高层建筑、高耸塔桅和大跨桥梁等,工程的抗风和抗震问题突出了,才能发展出这方面的新理论和技术。
第五篇: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1
从刚开始选择这门课程时并不知道这门课程能学到什么有什么用,但是接下来的了解和学习使我大开眼界。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创造于生活,更是美于生活。这个网络课程让我很受益,讲了很多优秀大师的作品,而欣赏这些优秀作品能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有助我们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更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向前发展。
学生姓名:李迎港 学号:20***
艺术概论的心得体会2
现在的网络课程视频让我们现在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坚信学习了艺术概论这门课程后,自己的艺术修养艺术气息都会慢慢上升,努力的完善自己。
学生姓名:李迎港 学号:20***
艺术概论的心得体会3 我们要把从课程上学习的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名字:李迎港 学号:20***
艺术概论的心得体会4 学习艺术概论要注意结合中外艺术史和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而且不了解人类的过去,就不能够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还有不了解人类艺术实践的历史,就不能够真正理解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我感到了自豪和骄傲,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认真的学习好我的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慢慢的体会艺术的无穷力量。
学生姓名:李迎港 学号:20***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5 艺术可以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不足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
学号:20***
学生姓名:李迎港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6 艺术概论是以个门艺术的普通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的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究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的普通规律,主要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作为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更可以借助这门课程来与自己的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自己专业技能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学号:20***
学生姓名:李迎港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7 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老师对艺术学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全面的介绍了艺术的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有助于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使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而通过艺术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通过艺术概论的这门课程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号:20***
学生姓名:李迎港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8 经过美术概论这么网络课程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从而我对艺术概论也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对于一些艺术作品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艺术概论是概括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学习了这门课,有助于全面的掌握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确立进步的科学艺术观。又有助于开拓艺术视野和增强艺术修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后,可以使我们从一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得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真正的、充分的得到艺术的享受和艺术的塑造。
学号:20***
学生姓名:李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