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简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论文摘要 我国立国立党最根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是创造世界,认识世界最强大的思想利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建立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 宗教观
所谓宗教观,指的是人们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并在这种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宗教基本态度和思想倾向。宗教观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表现,任何人,无论他信仰宗教与否,都可以有自己对宗教或是宗教问题的认为和态度,所以也会形成其独特的宗教观。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宗教工作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大学生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迅速涌向了大学讲坛,某些蓄意钻空子的人乘机到高校举办讲座、座谈,散布一些错误言论,其消极影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分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有一些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学者采用了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由此产生了具体的数据,并通过数据来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分析。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特点主要包括:
(一)宗教信仰同学的数量
宗教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调查表明,浙江省宗教的学生占当前大学生总数的12.2%,有56.8的同学表明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宗教,不过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参加。当前大学生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佛教,道教被选择的几率也很大。
(二)宗教在大学生的认定中,呈现的趋势是多元化的教堂和宗教在同学中普遍产生的兴趣较大,更有甚者,有极少一部分同学在信仰宗教还是入党的问题上不知道如何选择。此次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中,阅览宗教图示,参与宗教活动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观点上,绝大多数的看法还是比较符合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辨别不清迷信和宗教,甚至认为封建迷信是和宗教活动是相等的,更有甚者认为,宗教是可以摆脱人的痛苦,使身心得到解脱,是一种崇高的信仰。
(三)宗教传播并没有在大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明确规定:“以宗教为名义干涉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的行为都是要杜绝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四十三条也明文规定“宗教活动不能在学校进行,包括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以。”宗教的神秘性和其丰富的表达形式吸引了许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开始出入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研究宗教的节日,还将宗教当成精神食粮并长期沉迷其中,逐渐受到宗教的腐蚀,当前学生积极进取的圣神逐渐摒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看到一些反华的不良信息后,抵制不住煽动,产生了偏激的思想,心
里变得记性,一步步走向了宗教的犯罪深渊,开始了与人民对立的黑暗生活。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一)出于心理需求的信仰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年龄大约在18岁-24岁之间,属于青年后期。这些青年学子逐渐偏离了以前的天之骄子,很多学习,生活和社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当他们所处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无法发泄甚至遭到周围人的排挤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转向宗教,一步步走向宗教的行列,当然,人们在这个阶段对于宗教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很容易就会动摇,在宗教的参与的仪式中,随意性也会比较大。
(二)并非主动受到宗教影响
一部分大学生是因为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所以才会信仰宗教,这叫做传统性信教。他们往往是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出生,或者他们是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在他们的家族里,有非常诚恳的教徒,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对这种宗教自然也会无比信仰。虽然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成员并不一定直接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但是他们在这种环境下会很自然的接近宗教,更可能在逆境中信仰宗教。
(三)出于终极追求的信仰
这样的信仰者是最有影响力也是最高阶段的,这些信仰者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精神园地。在校园里还有一批学生,他们追求积极上进,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是这些信仰不管是不是出于被动影响,都有被转化为终极真理信仰的可能,这点是需要注意的。因此来说,对宗教的信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一步步深入的过程。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正确宗教观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些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被通过,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命题”;2007年10月,第17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当谈到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发展主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常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创新作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的历史使命
党和学校的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国家和民族的主要土地的政府规制。作为一个重中之重所在地,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大力倡导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彻底融入进来,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提出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以及命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将国民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必须要增强。但是当前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教育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因此才能让宗教得到机会的机会。部分
高校普遍存在老旧的思想教育,新时期大学的特点却遭到忽视。同时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够透彻,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一定要对此工作在读加强。一定要对此工作再度加强。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观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正确处理大学生宗教问题,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应重点在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一)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方面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大学生头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当前最根本的思想,它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世界观,是创造世界,认识世界最强大的思想利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建立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大学生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构建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大学生教育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下越来越受到关注,防止宗教思想渗入,以此使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增强。
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必须要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去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要鼓励他们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社会主义概念,它通常短小精悍,意深,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态度,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各种利益集团,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在经过长时间磨练之后所形成道德准则,也是生活在当前社会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在各方面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加强,辨别能力逐渐形成,以此抵制宗教对大学生思想的侵入。
(二)要把最好的平台提供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可以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因此宗教观也得到正确的树立,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得以优化。要想为社会主义核心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政工作。思政队伍中,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标准,具有高标准的理论水平,熟悉并进一步了解宗教的特性,从而使宗教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反应能力更加迅速,思维敏捷,对问题有敏感度,能快速抓住,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面对长时间的生活和工作,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观,思想行为逐渐完善,他们被统称为校园文化,在关于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当前形式下,一定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这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最有效和有利的方法。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得以改变,这对大学生消除宗教的不良影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
新媒体技术,如网络、广播、手机等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一代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力度加大,影响范围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
4.在校生应更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进一步实行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高校学生中应该多多开展医学,科技,教育下乡的活动,奉献爱心,扶贫帮弱,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的熏陶,从而提升个人的价值,脱离宗教信仰,并使一些大学生不再投入到宗教中去。
第二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三观”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然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修养的重大课题。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繁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如何正确引领大学生正确把握这些变化,正确树立符合时 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既是青年大学生重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课题和内涵要求,又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更是全体共产党人和社会成员的必修之课。
深刻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是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它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鲜明的实践要求与行为标准,既是思想认识的方法体系,又是社会实践规范体系,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一个团体单位社会意识的科学构造体系。坚持并发展这个体系,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而且对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主 1
义先进文化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基础思想意义。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在打牢人生思想基础的关键阶段获得先进、正确理论指导的要求。
牢牢把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认识方面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最重要的认识方法,把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最现实的认识方法,自觉锻炼和不断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世界观,对世界发展、中国发展、地区发展、单位发展和人的发展,以及城市、农村、一二三产业、社会与自然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关系现象和问题都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并得出科学的认识结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始终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实践行为始终符合世界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时代规律,始终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斗的积极践行者。
其次要牢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通过共同理想教育,激励青年大学生把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集体和国家作贡献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热爱本职工作,认真敬业乐业和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真诚地关爱他人、服务他人作为人生的最好追求,特别是在人生的特殊时期、关键时刻、重大关头、重要问题面前,更能彰显“大写人”的本性、中国人的风骨、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在社会文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在为党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奉献的人生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人生境界不断提高和升华。
第三要牢固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体现价值。把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八荣”作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指标和追求目标,把以危害祖国、背
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八耻”作为青年学生修养身心、锤炼行为,保持良好形象和声誉的警钟像镜和反面教材,使大学生科学地解决好如何认识客观世界,如何对待多彩人生,如何评判正确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好现实生活中一度出现的郁闷、无聊和彷徨的心理状态;处理好有时出现的过重自私、过度自卑、过于自傲、过分苛求的问题和在立志、立德、立才、立行、立业等方面存在的不明确、不坚定、不高尚、不完善、不稳定、不持续、不科学等问题。教育大学生始终保持自尊、自爱、自警、自强的良好情操和为党、为国、为民的宝贵精神,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是十七大报告中对全党和全民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重要工作指导和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高其实效性和高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一定要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创造新方法,切实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大功夫,做实工作:
一是要创新学习方式,注重应用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重要的是要学习好,根本的是要应用好。因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学不用不好,学而不用也不好,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是新形势下党对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新要求,也是提高学习效能的新方法。因此,一定要坚持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用中多学和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做到言之有理、行之有据、做之有法,一切思想行为充分体现党的领导、民主法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要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实训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地融入到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重要的是在启发和促进青年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以图文并茂和实物场景配套的见识实训教育,使青年学生达到一见便知,一看便明,一接触便清楚的教育效果。创造性地开展以参与特定活动和项目感悟的体验实训教育,使大学生从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出深刻的学习、工作、生活道理,切实达到入脑、入心和入身、入行的效果。创造性地开展诸如“三下乡”、“四进社区”、“五助人”(热心帮助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身体上有困难的人)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切的社会生活中体验思想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切实把教育变成大学生自己的事、愉快的事、人生必需的事。
三是要创新引领方式,注重实际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加强科学学习和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表率、榜样和示范的引领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甘为人先,做好表率;要大力培养和树立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标兵和优秀典型,让广大学生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不断地扩大先进群体和模范集体;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好的引领方式和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积极引领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活动中,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够看得清、学得明、跟得准,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探索者和忠诚实践者
第三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921年7月23日,一个让中国人民难忘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选举出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
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回望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给“板结化”的社会以松动的空间,激发出社会的巨大的活力,也正是以此为始,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中国大地不断的生长,中国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空坐标上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我们清晰的看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里程碑,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又擎起了一个新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响应。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都
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法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朢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广泛的感召力,强大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同时,采取这样一种开放性的表述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们党进行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一种核心价值观总是需要一个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的较长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完备,固熟的状态,并逐步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现在的这种表述,即将我们现在倡导的理念鲜明地提了出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又为实践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
我们都应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的武装自己的头脑!
第四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宗教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宗教观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分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一是要把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二是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现实平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大学生;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259-02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更关系到未来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显得十分必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价值性质、价值评价标准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支撑范畴,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三个层面具体凝练、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其特点:第一,鲜明时代性与亲民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框架当中最本质、最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它影响并决定着所有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与亲民性表现在:在对人类以往精神文明成果的高度凝练基础上,体现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的同时,集中体现在对时代要求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的关照,24个字,12对范畴,无不彰显了这一特点。第二,深厚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的。它凝结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俭廉政”“仁义礼智信”等精华,符合现级阶段基本国情,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改革开放实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实践特色,更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第三,精神引领的进步性。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崇高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社会主义现阶段时代的要求和人民大众的需要,更应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这种核心价值观必然包含高尚和值得人们为之奋斗,不惜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引领人们为实现中国梦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奋勇前行。
二、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新阶段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新阶段,特别是信息化、微电子时代,西方文明以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形式渗透进来,反映在高校,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充斥,使一些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出现理想信念淡化、功利主义在先,遇事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些行为必然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传统价值观、冲击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
(二)高校的历史使命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是国家人才的资源库,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理应担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宗教观。
(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目前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发挥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作用的状况。高校思政教育一直存在方法、手段、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说教生硬灌输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对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学生信仰教育的接受规律的研究缺乏关注。
三、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宗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正确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可小觑的方面。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1.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三个层面具体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构架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厦,既有政党国家顶层设计的引领,也有社会制度层面及机制保障,更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每个公民,包括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只有深刻领会了其内涵,才能高度认同并积极投身其中践行。
2.在高校深入开展无神论宣传和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占领高校思想阵地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宗教不甚了解,认为宗教很神秘,也有年轻人出于猎奇心理或逆反心理而选择宗教。作为一种有神论,宗教信仰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在大学生中,要强化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逐步使大学生确立无神论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占领高校思想阵地。在高校,通过开办宗教知识讲座、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全面了解宗教的起源,认识宗教的本质,纠正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偏差,逐渐消除宗教的神秘感。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复杂情况,识别真假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宗教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但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与社会文化结成千丝万缕的关联,有其存在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正视宗教存在的现实性。高校应引导大学生以包容和平和的心态对待宗教社会存在的现实性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任何宗教,在世界观上表现为以神灵信仰为特征的有神论,在人生观上表现为消磨人的精神意志,消解人的进取精神的宿命论。但是宗教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和心理调适作用。在现阶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裨益的,所以引导大学生在对待宗教问题上,不能绝对否定,也不能简单粗暴。
(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搭建现实平台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是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群体思维、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约束学校整体行为以及师生员工个体行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直接的资源[3]。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静态布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渗透、一笔一画、一文一图的折射,都应是积极健康、奋发有为的引导。二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动态引导。加强对各种社团组织的领导,关注各种社团组织活动的动态,防止有人利用这些组织开展非法传教活动,坚持各种文化活动、讲座等的思想和方向的正确性,将立德树人的德育融化寓于各种活动中。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最现实途径,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高校通过开展“科技、医疗、文化三下乡”、扶贫支教、爱心奉献、志愿者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价值追求中提升价值品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从宗教信仰中走出来回到现实。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成长和谋求就业中必然遇到诸多的困难与问题,这种心理的压力造成他们的种种困惑。个人力量的渺小、无助感,使部分大学生无奈地主动接近宗教。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成熟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贴近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让核心价值观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他们内在的信念,润物无声地影响他们外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1-10-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1-10/18/c_111105580.htm.[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EB/OL].[2014-02-27].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31113028/1.html.
第五篇: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成为世界强国,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作为当代的高中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求实行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头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灯塔,它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彼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的共同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路标、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应有主义,也是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标尺,它规范着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公民应该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该遵守的根本道德准则。
党的十八大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要求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人
们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坚持重在建设着力铸就人们的精神支柱;尊重差异性、包括多样性,在持之以恒中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力。
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八大必将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行全面规划,从而进一步激发起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社会力量,能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归根结底要看他能否遵循历史的规律,解决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紧迫、最根本的问题。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政治力量都提出过自己的主张,都曾在政治舞台上表演过,但最终都成为勿勿过客。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即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继承和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是14亿国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自觉地践行、激扬这一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为了创造精彩的人生,当代青年理应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内涵,否则,就难以明白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怎样才能扣好。
我们身为中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国家正在发展,祖国需要人才,有志青年必须有所作为!同学们在我们的肩上,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铭刻在心,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高尚道德品行,凝聚中华正能量、高昂的唱响正气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心灵的罗盘,成为人生航程的航标。确实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用自己青春的激情、汗水和辛勤劳动,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