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下乡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三下乡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一直很讨厌当老师。印象中老师是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我很同情我的老师,因为我深知中小学时期的我们有多么的淘气。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在我们听来只是老调重弹,絮絮叨叨;老师激情洋溢的课堂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瞌睡的好时间;老师的一点点错误都不能逃过我们的法眼;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我们背后耳语的主题。
犹记得我的小学老师曾无限感慨地说:“当老师呀,每天不知道要死多少细胞。”我深深感受到当老师的惨况。这也是我不当师范生的原因。即使选择了师范学校,我也不要选择师范专业,我才不要重蹈我老师的覆辙呢。
抱着体验生活的想法,我参与到0601支部的下乡活动中。很感谢0601支部,给予我下乡的机会,改变了我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看法。也很感谢0601的同学们,你们友好随和,用最大的热情陪伴我度过了难忘的九天。
既然要下乡,我就对乡下的生活环境不抱有过高的期待。然而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还是被其恶劣程度吓到了。极其简单的洗澡房,布满苍蝇的厕所,长满青苔的洗手台。一切一切,都是我这个在广州长大的孩子不曾见识过的。但这还不算最糟的,毕竟我一天里在这些地方待的时间还不长。最难熬的要数晚上睡觉。从来没有想过床可以如此简陋。几块凹凸不平,用涂改液写满字的床板便是床的全部了。
每个晚上,我都会躺在硬邦邦的床上辗转反侧,看着从窗外透进来的仅有的光线,欲睡难睡。实在困得不行,才能勉强凑合睡上两三个小时。睡眠严重不足是下乡日子里最痛苦的事情了。黑黑的眼圈,是我本次下乡的一大收获。现在回想起来,这份经历应该是我生命里最艰巨的时光了吧。下乡环境虽然艰苦,但支教生活却充满乐趣。
学生没有想象中的淘气,相反他们是那么的善解人意。他们都是很可爱的一群,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无论我讲的课题是什么,他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也无论我课上得好不好,他们仍会在课后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并非所以的学生都是淘气的,或许只是当年的我们太坏罢了。我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予我这个第一次踏足教坛的新人信心。
在支教期间,我们要像真正的老师一样,对学生负起最大的责任。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必须要认真备课。我一共只需要准备三个课题,所需的资料我也在下乡前准备好了。我原以为只要站在教坛上把资料读一遍就行,故下乡前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整理教案。但我的这一想法在到达学校的一刻马上转变了。仍然记得我们的领队林大人说过:“你们要记住,一旦戴上胸卡,你们就是真正的老师。”
或许是受到这句话鞭策,或许是被学校的气氛感染,在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我竟不由自主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提醒自己。我愿意花整整一天甚至两天来准备一个课题,我还愿意花上一两节课进行课前试讲。在不知不觉间,我把自己完全定位为一位老师,那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此时此刻,我终于感受到老师这一职业有多么大的魅力,同时她又是那么的神圣。备课是一件苦差事,讲课也并不好玩。
一节课下来,我会汗流浃背,声嘶力竭。但我不在乎了,因为我的付出会在学生渴望的眼神里,会在学生一声声尊敬的“老师好”里得到回报。我爱上当老师的感觉了。
在不用上课的时候,我还会去听别的老师讲课。宗衡老师的课堂风格趣怪幽默,谢雯老师的授课内容深入浅出,英纯老师的讲课方式轻松活泼……从他们各具特色的课堂中,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
我想,无论将来的我是否会走向教坛,这一次的下乡支教经历绝对是我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将永远把这份经历珍藏。
第二篇:三下乡实践心得体会
三下乡心得体会
裴斯泰洛齐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这说明智慧与实践永远是分不开的,在实践中可以检验真理,也能培养能力,弥补不足。这次2012暑期三下乡活动使我有了一个验证自我的机会,使我无论在能力上或是在心灵上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忘不了那漫山遍野的南山,忘不了那随风而动的悠悠清香草;忘不了田间垅上无处不氤氲着的迷人绿意;也忘不了风雨中我们20个人相互扶持,相互依赖,相视而笑,相拥而泣。而这一切的一切,将被永远的珍藏在我们的似水年华中„
骄阳似火的八月,当同学们还沉静在紧张的期末备考中时,“三下乡”的钟声在我院已经敲响。
为扎实做好“三下乡”工作,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准备了多份宣传材料和调查问卷。出发前,我们明确了“三下乡”的目的和意义,鼓舞了我们的勇气,激励了我们的斗志,也让我们对此行的意义和活动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8月15号,我们20位成员来到了和林县农业局门口前,进行牲畜安全及农机应用基础宣传服务。乡亲们说,这次咨询像是一场及时雨,让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疑问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几位来自外省的同学对于老人口里说着的吉安方言理解有困难,但仍然以良好的耐心和态度与老人们交谈着,替他们分忧解难;有的孩子有些怯弱,站在远处默默地看着,热心的同学们主动走过去,与他们交谈,询问学习上的困难,为他们分担学业负担。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那里人民的淳朴,厚实,那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但是却有一番别样的宁静,它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有一片新视野,为我们探寻农村的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我们服务队参观了盛乐镇的奶牛养殖园。我们队员了解到和林养殖业情况和销售途径,了解到和林的主要病虫害。
建设新农村并不容易。我们不可能在面对某些问题时选择默默走开的方式,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来“三下乡”不是来旅游,是要关注社会做关注的,解决群众所需解决的事,做好我们自己能做好的。
不知不觉内蒙古工业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已经2天了。今天是下乡队员与当地政府离别的日子。早上九点,我们与农业局的领导开了个总结大会,大会期间,队员们踊跃发言,给局里提出了一些养殖存在的问题,虽然未能立即解决,但是,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反映了我们队员在此次活动的认真态度,内工大与和林农业局搭起的友谊的桥梁将会越来越坚固。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缅怀昔日的形影不离,铭记逝去的欢乐时光,这个暑假对所有队员来说都会是意义深刻的。因为参与所以快乐,因为服务所以无悔。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到内蒙古就业厅参观学习,在这次活动,看到工作人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很重视,对我们的一切都关心的无微不至。在就业厅我们了解到内蒙古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情况,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还是很大的难题
经过这次三下乡活动,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这次活动也把我从理想社会拉回了现实,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各种不足,包括知识储备,涉世经验等等,同时给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促使我不断发展这些方面,以利于我以后走向社会。同时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不可避免的落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上,我们必将身体力行,实现农民朋友们的愿景。
最后,本人简单地总结一下这次社会实践中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体会:
l、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责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深化了我们对新农村的思想。经济落后,一切都免谈。社会应该给予不发达地区以更多的关注,让雨露惠及农村。我们大学生应该加倍努力,为祖国的强大多出力,多流汗,多动脑。实践活动还促进了我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增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增长了才干,发现了不足,激发了热情。社会实践活动给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知识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广大同学的才干。同学们一起努力做了很多事情,我们一起做问卷调查,一起上街进行宣传,一起表演节目„„在合作中锻炼了我们分工协作的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在这次下乡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专业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既为地方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活力,又培养了我们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消化,让大家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在书本中无法学到的社会经验。而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重要形式,又能够很顺利的让我们做到了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达到两方面平衡的发展的理想目标。
3、展示了形象,发扬了学校作风,体现了专业特色。通过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了青年大学生的风采。我们都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怕苦、不怕累。
通过这3天的洗礼,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自我的能力,了解了社会的现状,更多的是带给的我们不少思考的角度,看清了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三下乡活动已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大家的相互帮助和共同努力下,也都一一得到解决。其中的辛酸与感动,我想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到。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我们将以此作为人生新的起点,怀揣着这一段美好的记忆,带着感动与思考起程,去探索更加广阔的生命长河。
第三篇:三下乡实践心得体会
2010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能有幸随“调研中国”团队一同参加2010年暑期以“农村图书室建设调查”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所谓意料之外,是因为自己的大学生涯行将进入大四这个需要我作出重大抉择的关键之年,所有学习和实践活动都按计划将进入收束阶段,而这次再次搭上“调研中国”团队的“三下乡”之车,原本在今明年的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的计划之“外”;言其在情理之中,则是在大一以来我给自己定下的“知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之“中”。
今年暑期“三下乡”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借调查了解湖南省内的几个乡村的农家书屋(也称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和使用现状,并借以小则管窥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的“农家书屋工程”启动实施数年以来的成绩与问题,现状与前景;大则放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下,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新风貌。同时,对于我们成员所学的社会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也不失为一个查漏补缺,“增益其所不能”的契机。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关于专业知识技能
知识的生命力和价值为其在实践中方能体现与实现。在校期间我们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对我而言这已是时候诸葛亮),因为这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真正的实践学习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但有了这种学习能力后,我们便可以灵活地变通,相信无论学什么都可以学得又快又好,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我们的专业使命
“公为天下”的院训熏陶濡染下造就了我们投身社稷百姓公共事业的视野情怀,“三下乡”是这种视野情怀指引下的切实行动。这次“农村图书室调研”,我们调查了解的虽只是一个个图书室,一本本图书,但引领我们的确实一位位鲜活淳朴的农民朋友;我们进入的,则是平日所捧读的一本本专业著作中鲜有涉及的乡村人们的精神文明世界。倘若把“公为天下”奉为我们的专业使命,而引导我们踏上征途并最终实现这一使命的,则是会说一套百姓话语,怀有一颗贴近善感的民心,然后,深入基层,深入百姓。
三、关于我们的团队
我之所以还要专门说说我们这个团队,是因为她自有特别之处:虽然人数较少——只有区区6人,但是成员结果组成跨越专业、年级甚至学历;虽然是临时组成且多是首次共事,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配合默契表现得训练有素;尽管没一个成员都个性鲜明,但行动起来也不失统一协调。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兼容并包、诸星共灿的团队,因此,最终能够在共同努力中收获友谊也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但并非不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我个人而言,这次“三下乡”也留下了一点遗憾,那就是鉴于种种原因,我远没有我的其他团队成员们那样投入得彻底。这或可从我的队友们那比我以上寥寥几点心得体会跟深入且面面俱到的调查报告中可见泾渭。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妨碍我收获这次调研本身的点滴成果,以及他们的帮助与理解,感谢你们!
第四篇:三下乡实践心得体会
“三下乡”实践心得体会
这学期一放假,我就托着重重的行李回家了,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XX省XX县XX乡XX村。
一回到家中,我就积极的投入了生产劳动中,和父母到田间地里干农活、帮村里的的其他人家帮工等等。在和村里的人交往中,很多时候我都静静的聆听着这些纯朴、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谈论他们劳作的成果、他们劳作的经验、他们的希望........时不时问上一两个在他们看来极简单的问题,他们都是哈哈哈一笑,给我最真挚的解答。清晨在他们去劳作时的欢声笑语中醒来,傍晚看着他们从各条小路中风风沉沉的归来。他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这一片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是仍旧那么贫穷、那么落后。我的心触动了!
想起学校给我们的任务——三下乡实践。我觉得我这就是在实践、在感知。所以我又找了相关的部门和相关的人,多了解了一些情况,结合我的所看、所听、所感,看看原因到底是什么?
XX村共有540户约3000口人,有15个村民小组,沿着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居住。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种植,种植的作物有:甘蔗、烟草、水稻、玉米、花生、黄豆、小麦等等,辅以副业有养鸡、养鸭、划松脂等。
村中有80%的人都上过小学,35%的上过初中(当中多为80后),10%的人上过高中,3%的人上大学。村中有一所小学,没有幼儿园,孩子最早上学是在7岁,而有11个村民小组的孩子从一进入学校就是寄宿制的。
现在村里很多户人家都是我们父辈及其父辈这种年纪的人在家劳作,年轻力壮的大多外出打工去了。而且村中很多的适婚男子仍打着光棍。
村民的粮食、蔬菜都是自给,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左
右,收入多用于看病就医和孩子的教育。
这些就是村里的大致情况。
为什么村里人辛苦劳作,但生活环境仍得不到改善,仍落后?我想这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应该是交通吧。我们村只有一条大路通向外边,路道及窄、不平坦,遇到雨天,都是坑坑洼洼的,车子没法外行;而且离镇又挺远,村民们种植的蔬菜瓜果等都不能变成经济作物,只能用来自给。其次,是作物种植的问题。村里种植的农作物太杂了,只要是适合哪个季节的都种,这种多元化地结果就是每天每时都在忙,但因为土地少的缘故,每样农产品的种植都有了限制,每种产品种下来,差不多只够自足,没有形成经济作物,这样收入也就没有了。对此,我认为一村中的这种情况,应该使农作物单一化,就是请技术人员来帮忙确定最适合的农作物,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出了自足外还有盈余,就能变成经济作物。而且在农活忙完后还有休息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可以休息,也可以去做其他的工作。
还有就是教育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我是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缘故,我对这一方面的了解跟多一些。现在村中小的这一批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投入比起以前是翻了几倍,但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他们对学前教育的了解是一片空白,他们对小孩就是入学前么吃好、穿好、玩好,等到上学了在加上一个学好就行了,没有要对入学前孩子进行科学教养的想法。入小学了,也是希望孩子在学校了听老师的话,把老师教的学好,假期督促孩子把作业做完就好。就这种看来,我觉得农村的孩子很幸福,不像城里的孩子被父母逼着学这学那的,他们有快乐的玩乐的时光。但是我觉得以后长大了,这些孩子是要走出去了,不是一辈子就呆在这里,在走出去以后他们那什么和这些城里的孩子竞争,在城里孩子小时候就熟悉的东西面前,对于这些走出的孩子面前是那么的陌生。在这里我不是说孩子一
定要像城里孩子一样十八门武艺样样精通,而是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上得问题。如果在农村有各种兴趣培训班,父母有接受先进理念的机会,农村的父母也会让他们的孩子去增长本领、增长才干的。在者,国家的政策——让一些小学合并在一起,国家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但是我看着村中的那些小小的孩子,感到心疼。在那么小的年纪,生活还不能自理,在正需要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却背着大大的书包住在学校里去了,还要学习。我不知道这种状况要怎么解决,只是希望国家在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还是要想想这些稚嫩的花朵,他们也同样需要温暖的太阳的照射,茁壮成长。这就是我这次三下乡实践的所看所感。
第五篇:三下乡实践心得体会
“三下乡”实践心得体会
为期四天的三下乡就这么结束了。尽管只是短短的四天,但在这几天里我真的收获了许多许多。
回忆起在那四天的点点滴滴,仿佛一幕幕就发生在昨天,孩子们的笑声依旧在耳边回荡,笑脸仍在眼前飘荡,陡峭蜿蜒的山路,黄土覆盖的大地,敦厚淳朴热情的村民,聪明勤奋的孩子们„„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我难舍难忘。四天的时光,对于每个人的一生只占千分之几,而对于我们的每个人来说是占百分之百。它是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一生永恒的记忆,是我们一生难忘的经历„„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看着富饶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东西并不觉得陌生。但在和同学们交流起乡间的一切的时候,我觉得既增加了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也增进了我与同学们的友谊。回想起来,这几天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也拥有了很多珍贵的回忆。我们大家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在工作中互相协助,在生活中相互鼓励。点点滴滴的积累,铸就了我们深厚的友谊。多日的协同工作,与生活的互帮互助,使我们真正地融入了一个集体。那种归属感让人心里踏实。陡峭的山路,正午的骄阳„„这些没有磨灭我们的热忱,连续不断地挑战没有打败我们的激情。终于明白,原来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中包含波折,平静中蕴含起伏,同样的生活可以过出不一样的精彩。
刚到永安村,我们休息了一会就开始了我们为第二天法律咨询所做的宣传工作。尽管旅途劳累,尽管人生地不熟,我们在团委老师的带领下还是有组织的进行着我们的宣传。村民们很是热情,他们对我们的工作很好奇,也很积极的帮助我们宣传。在农村里,尽管他们的生活落后、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们发自内心的淳朴与善良是城里人所缺少的。
第二天的法律咨询进行得很顺利。在帮助村民们解决一些法律困惑的时候也很大程度的增长了我们的法律知识。在和热心的村民们聊天的时候,他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似的与我们聊得很开心。这也让远在他乡的我们心里减轻了一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文艺表演出现的一点小问题也没有影响我们工作的进行,和小朋友们一起载歌载舞的时候是我们四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和他们一起在歌舞中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刻的纯真与快乐。
给留守儿童送礼物是我四天中感触最深的。其中一个小朋友正好遇到暑假妈妈回来看她,在我们问她有没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话时,她说:“妈妈,我爱你!”就这么短短的几个字。流露出来的是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理解和思念。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和他们比起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童年里有父母的陪伴。但有时候我还是对父母有着不少的埋怨,总是怪他们对我的忽略,怪他们不理解自己。和这些小朋友比起来,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不懂事。
给家庭困难的家庭送礼物的时候,一位当地的爷爷带领我们爬上了很高的山才到达目的地。在爬山的过程中,爷爷很快就爬到半山腰。而我们还在山脚很累的挪动。和爷爷比起来,我们这些九零后真的身体素质好差,看来我们这一代人是真的缺乏锻炼。礼物送到后,热情的村民留我们在他的家里休息。在和那位爷爷聊天的过程中,爷爷语
言中流露出来的满满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热爱。尽管生活困难,但质朴的人民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会越来越富裕。四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在劳累忙碌的几天里,我体会到了实践的快乐,同时也感到了所学知识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必须继续更加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在实践中长知识求发展,争取最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