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大名师心得体会
学习十大名师事迹心得体会
最近我校开展了“学习十大名师事迹”活动,通过学校集体学习与自学十大名师的先进事迹,在领略名师风采的同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名师对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深深地体会到优秀教师的事迹平凡又伟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优秀教师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学生。他们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在21世纪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尤其是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段路还很漫长。在专业上要有所追求,要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断钻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现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师要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的。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再次,教师要学无止境。学习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优秀老师们有着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们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他们做学问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总之,向名师学习,学习名师对事业执着的精神,爱学生的品格,学无止境的精神,我们只有向他们学习,再加上自己努力去做,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教师,才能成为名师。
第二篇:十大名师心得体会
十大名师心得体会
十大名师心得体会一:学习十大名师心得体会
近期我学习了十大名师的感人事迹,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教师的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看着他们的事迹,有数次眼眶湿润,被这些优秀教师的语言和行动所感动。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本人学习十佳教师的心得体会:
一、立足本质,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十大名师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就是一个“爱”字。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
二、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这些名师的崇高精神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学习优秀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通过学习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到与这些十佳教师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我却发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
三、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通过这次学习十大名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从事教工作的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
>十大名师心得体会二:萝北县十大名师心得体会>>(834字)
前几天,我园组织观看了首届萝北县十大名师颁奖典礼录像资料,我看后深受鼓舞。萝北县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的教师,我也感到,作为教师的使命有多重。
尤其让我敬佩的是高中教学副校长孙秀芬老师,她以自身影响着孩子,她的格言是:“用心去教育学生”。不但教会学生知识,还用心去和学生沟通交流。爱学生,这才是我们教师的榜样,还有一中的王玉芬老师,压实兢兢业业,为学生付出她的爱。
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江泽民同志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通过观看名师的短片,我领悟到以下几点;
-------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尊重学生
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看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努力进取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我会吸取名师的优点,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十大名师心得体会三:学习十大名师心德体会>>(618字)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之路,老老实实教书、扎扎实实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走了十八年的教育之路,今天听了全国十佳老师的精彩报告,心中豁然开朗,我渐渐懂得,教师工作是一门艺术。
讲座里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教育家和教书匠只差爱,他们的报告,给了我们对“爱的教育”很好的诠释。爱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原生态的生活。它如同空气,无处不在,如影随形。虽然你摸不到它,更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没有了它就没有了生命万物。如阳光雨露一样珍贵,如绿树红花一样眩目。如果我们把爱播撒得更细腻、更无私、更科学,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爱是教师人格的核心,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把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子弟,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欲,用关爱的心去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为了让每个孩子脸上都充满爱的阳光,充满微笑,我们必须以欣赏者的身份来看待他们,以宽容真诚的心去接纳他们。
身为人师要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要理解与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态度决定着教育的成败,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句警语,一句鼓励的话,一种欣赏的眼光往往会带给学生努力的动力,积极的心态,幸福的感觉。让学生在赞美中快乐的成长,为他们插上自信的翅膀,去学会独立生存的知识本领吧!
今后我还会努力的学习,在竞争中自下而上发展,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十大名师心得体会四:学习十大名师心得体会>>(781字)
十大名师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感觉自己与这些优秀教师相比还有差距。这次事迹会使我深受启发,反思自己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把爱撒给每一位学生。
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爱。有爱就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每天都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连着祖国的未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和教师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
二、自存高远、无私奉献
听李例老师的事迹,让我受益匪浅,内心澎湃!是啊,想自己当初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满怀壮志,也经历过成功与失败,但与李老师相比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平淡他的事迹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师形象。他的事迹可以点燃激情,我想自己应该拿出勇气和热情,更好地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
三、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没有研究就没有教育的推进,没有研究就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反思自己在教育研究方面的不足,名师的事迹给了我们启发,教育研究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在教学中研究,在课例中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和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十大名师心得体会五:学习十大名师事迹心得体会>>(1235字)
最近我校开展了“学习十大名师事迹”活动,通过学校集体学习与自学十大名师的先进事迹,在领略名师风采的同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名师对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深深地体会到优秀教师的事迹平凡又伟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优秀教师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学生。他们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在21世纪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尤其是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段路还很漫长。在专业上要有所追求,要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断钻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现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师要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的。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再次,教师要学无止境。学习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优秀老师们有着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们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他们做学问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总之,向名师学习,学习名师对事业执着的精神,爱学生的品格,学无止境的精神,我们只有向他们学习,再加上自己努力去做,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教师,才能成为名师。
第三篇:十大名师
十大名师
2013级文学院 中师1班 殷沙漫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78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她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著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她的课堂重视学生的“学”,崇尚“文道统一”,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主张:她认为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教文育人”,她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以奠定树魂立根的素质基础。于漪老师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帮助学生认真执著地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吮吸养料。
孙双金:
南京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他多年探索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在全国广有影响。
教学主张:“情智语文”是孙双金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回归也是语文本质的回归。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课堂上要赋予幽默的语言,机智的反应,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行为等。“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入境启动情智,根据教学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感悟生成情智,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提高迁移运用能力,交流发展情智,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孙双金还提出情智语文对教师的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挚的爱生情怀,灵动的教育智慧。余映潮:
湖北荆州市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
教学主张:首先,他对教师如何研读课文都进行过见解独到的指导。1.要养成读课文的习惯,随时注意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2.要有品读课文的功力,以便更好地进行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3.要有类读课文的耐性。要注重从教材中挖掘三大类语文知识:关键性的基础知识,板块性的积累性知识,有指导性的带规律性的读写知识。4.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把课文读精、读透。5.要有助读课文的资料。要善于用别人的智慧帮自己读书。
余映潮老师提出“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他的教学风格极具个性,已逐渐自成体系,在湖北省被称为“余氏风格”,他总结出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32字口诀,他推介“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还提出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
钱梦龙:
上海嘉定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多年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课式的“导读”思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
教学主张: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摸式,钱梦龙老师最突出的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三主四式”。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自读式”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达到温故而知新。
实际教学中,钱梦龙老师把一堂堂语文课当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去精心地雕琢、刻画;他的学生,也把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看成了自己的乐土。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钱老师采用的是“激励、唤醒、鼓舞”。窦桂梅: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提名十杰教师。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从“三个超越”的实践理念,到“主题教学”的理论提升,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获相关奖项。
教育主张:理想课堂:“理”“想”并蓄。“理”字当头先说“理”字。理字可以组词为“理念”。现在我觉得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怎样把更好地转换理念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想”跟其后,说到这个“想”,要组词那可就多了,什么“想象”、“想法”、“思想”啊等等等等。就我自己的理解,我把这个“想”理解为一种思考。这也许是理想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翅膀,还可以理解为像刚才张家港实验小学校长说的“智慧”。
她说: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无论如何最后要给孩子们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说明他在思考,有了欲望说明他有了进一步想探究的热情,渐渐就生成了自己头脑中的智慧。
王菘舟:
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他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教学主张是“本色语文”和“诗意语文”的统一。
“诗意语文”: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
“本色语文”:本色语文就是语文,这是王崧舟老师首先强调的一点。他认为:“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王老师要我们摒弃那种二元对立的机械思维模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熏陶和基础训练等等,这些东西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可以进行有机地融合,可以侧重,但绝对是兼顾的。
“本色语文是对诗意语文的一种规约,诗意语文则是对本色语文的一种超逸。”
李镇西:
男,四川乐山人,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理念:,“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他认为:教学,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
然而,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主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唯师(或唯书)是从,最终失去了自我。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对每篇课文的肢解分析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审美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心灵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精神主体的“人”失落了!
李镇西把语文民主教育的特征作如下概括――自由精神、宽容精神、妥协精神、创造精神。
宁鸿彬:
1936年生,北京人。特级教师。1955年开始教师生涯,1962年创造了“卡片辅助教学法”。从1978年直到1995年的17年间,他共进行了6期语文教学实验。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思维训练提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讲读教学艺术研究”主题实验,他不断探索、积淀,开拓了一条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
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提出了“通读一质疑一理解一概括一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
王开东:
男,1972年出生。全国知名高中语文老师。《深度语文》流派核心成员,全国“名师育名师”首届骨干班成员,主张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首创“三有六让”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六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
深度语文:
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也必将感受到,老师不是在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高深玄妙,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的落差)内着力,寻找最佳的一个“度”,进行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王老师的深度语文追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各种文体之中。王老师的深度,是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问题驱动下的学生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
也可以这样说,这种深度是基于年段特点、体裁特点、课时特点上的适度把握。深度不是难度,深度甚至只是揭示文本内在逻辑的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文本的内在结构是恒定的,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外在的。那种内在的心理和文化密码是不变的,而深度就是要把这种密码无意识地揭示出来。
魏书生:
男,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教学主张:
1.教育是一项事业。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
2.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3.教育须不断改革。教育是研究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
教学方法: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一点教学实验,这样就使教学充满了源头活水。“互助”二字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从中我们这些老师也可以学到很多。
第四篇:十大名师
1、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教学风格:
思想性: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情趣性: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智能性: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文学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
整体性: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经验: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教学特点: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把做人、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制高点,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教学和情操熏陶、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用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时时燃烧着自己,也不断感染着周围的人,被誉为师德标兵。
几十年来,于漪老师始终投身教育第一线,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探究和思索,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2、王菘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他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其教学理念是“本色语文”和“诗意语文”的统一。
“诗意语文”: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教育,培养语感素养是感性教育的直接目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必须遵循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语文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必须引进生活与时代的源头活水。感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感悟是一种感性化的领悟,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具有语境性、直觉性、自得性、多元性、内蕴性、整合性的特点。感悟教学的主要策略有: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联系语境、比较品评、激活想象、切己体察、质疑问难、创设情境、迁移运用、转换语境、移情体验、拓展资源等。
“本色语文”:本色语文就是语文,这是王崧舟老师首先强调的一点。他认为:“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而王崧舟老师也指出了现在语文课的一些现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存在着非语文、伪语文、甚至去语文的迹象和症候。有人谓之的‘虚’、‘闹’、‘杂’、‘碎’、‘偏’等语文教学现象。”王老师要我们摒弃那种二元对立的机械思维模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熏陶和基础训练等等,这些东西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可以进行有机地融合,可以侧重,但绝对是兼顾的。
“本色语文是对诗意语文的一种规约,诗意语文则是对本色语文的一种超逸。”
3、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指导思想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结构形态: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4、孙双金,男,1962年出生,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情智教育创立者。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与四小课堂”在全国广有影响。
“情智语文”是孙双金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孙老师说:“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综合的说,“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他说:“当前小语界提法确实很多,有提‘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提‘简单语文’,有提‘本色语文’。我个人认为‘深度语文’是针对教师对文本研讨太浅,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深度而提的;‘诗意语文’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简单语文’是针对某些人把语文搞得太玄太深太复杂而提的;‘本色语文’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我提出的‘情智语文’,它更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来思考的,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情智和谐的人,这‘人’的一撇上写着五个大字“高尚的情感”,‘人’的一捺上写着五个大字‘丰富的智慧’。和谐的情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和途径。为了造就情智和谐的全人,而不是造就唯知、唯情、唯理的半人,我们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
5、李镇西,男,四川乐山人,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理念:,“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他认为:教学,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
然而,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主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唯师(或唯书)是从,最终失去了自我。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对每篇课文的肢解分析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审美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心灵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精神主体的“人”失落了!
李镇西把语文民主教育的特征作如下概括――
1自由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没有自由就绝对没有创造。因此,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要求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当然不是语文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2平等精神……
3宽容精神…… 3妥协精神…… 4创造精神……
6、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特级教师。1955年开始教师生涯,1962年创造了“卡片辅助教学法”。从1978年直到1995年的17年间,他共进行了6期语文教学实验。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思维训练提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讲读教学艺术研究”主题实验,他不断探索、积淀,开拓了一条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
教学风格: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提出了“通读一质疑一理解一概括一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
一、卡片辅助教学法:即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变口头表达形式为文字图片形式的一种辅助性的直观教学方法。具有复习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功能。
二、四步教学程序
宁鸿彬认为:能否自觉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去有效地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志。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可借助两条途径。一是传授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二是示范学习过程的思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宁鸿彬坚持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提出了“通读——质疑——理解——实践”的教学步骤。
1.通读:通读全文,了解课文说什么,怎么说;借助工具书,读懂词句。2.质疑:提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3.理解:分析研究解决提出的问题。
4.实践:以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形式,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众多的教学法和教学程序研究中,宁鸿彬的四步教学程序有其独特的内涵。既在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语文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策略。如:在质疑环节,教师传授6种质疑的方法:结论求详、结论求因、巡释求结、由此及彼、联想然否、探索异同。在理解环节,教师传授5种阅读理解的方法:化整为零、剖析因果、明辨条件、比较异同、总结概念。而学习策略的教学以示范的形式出现,其中优秀学生的示范则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形式的学习信息的传递,更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让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自学语文知识;并且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这就是宁鸿彬对语文教学规律认识和把握的独到之处。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宁鸿彬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则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对于中学生而言别人没有想过,你这样想了,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的实施,是建立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中的。宁鸿彬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教学民主,提倡独立思考。他向学生提出了“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他向学生提出了“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见解;他向学生提出了“三个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从而为学生的求异思维开辟了一个适宜的氛围。
就这样宁鸿彬在开放性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有序地进行以求异思维训练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形成了自己语文教学特色,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7、王开东,男,1972年出生。全国知名高中语文老师。《深度语文》流派核心成员,全国“名师育名师”首届骨干班成员,主张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首创“三有六让”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六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
深度语文: 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也必将感受到,老师不是在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高深玄妙,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的落差)内着力,寻找最佳的一个“度”,进行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王老师的深度语文追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各种文体之中。王老师的深度,是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问题驱动下的学生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也可以这样说,这种深度是基于年段特点、体裁特点、课时特点上的适度把握。深度不是难度,深度甚至只是揭示文本内在逻辑的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文本的内在结构是恒定的,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外在的。那种内在的心理和文化密码是不变的,而深度就是要把这种密码无意识地揭示出来。
8、魏书生,男,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教育是一项事业。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教育须不断改革。教育是研究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
教育管理,宇宙空间并不开会,但数千万星体,却照样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这不是对人的启示吗? 领导者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那些带规律性的问题,那些乱子还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学民主。民主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
语文教学,讲思想教育,往往使人误解为政治说教,可不可以叫思想感染?感染,就更富有艺术性,富有人情味,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教与学不协调的现象。
教学方法
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一点教学实验,这样就使教学充满了源头活水。“互助”二字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从中我们这些老师也可以学到很多。
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
语文教学厚古薄今、厚现代文学薄当代文学,不能算作什么好现象。只把考试分数作为果实去精心培养,结果使许多学生舍本逐末,不顾大的方向,而用全身心的代价去挣分数。结果分数到手,学历到手,学习到头。许多知识漫不经心地丢掉了,至于更新更谈不上了。
人是有两重性的,幼稚也是相对的。不应该轻率地给那些智力较好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下幼稚的结论。他们灵魂深处,一般都有较复杂的闲思缠绕着,使他们无力自拔。
自学,学生最初没有自学习惯,好像一部静止的汽车,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欲望好像打着了火,第一次推动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运动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文章是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愿写,越不敢写。
人的潜力无穷无尽,作为挖掘潜力的第一步,首先要树立起人的潜力无穷无尽的观念。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矿区,谁没发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勘探能力落后;谁还没有开采,就说明谁的工作中心还没有转移到发展“生产”上来;谁开采的少,就说明谁的开采技术落后。
9、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
情境教育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情境语文的设计策略:
1.深钻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2.真切感受,首先进入角色
情境语文的实施方法:
关于情境语文的实施方法,李吉林老师进行过全面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总结提炼,涉及到识字、阅读(具体分为散文、诗歌、童话、寓言)、作文等几乎是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从她众多的课例中,我领悟了她的情境阅读的基本实施策略和方法,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实施情境教学,特别是运用情境语文的理念和方法来深化当前的语文新课改,发挥更好地迁移借鉴作用。
1.初读━━带入情境抓整体,重在激发阅读动机
2.细读━━强化情境抓重点,重在理解关键词句段
3.精读━━凭借情境抓语感,重在品尝课文精华。
10、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窦桂梅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 窦桂梅认为,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而对于教学细节的思考则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底蕴是否深厚的标志。
“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超越的目的,并不是弃语文学科的传统与经验如敝履,另辟蹊径搞形式上的创新,而是要在尊重语文学科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研究的拓展与延伸,摆脱陈旧观念和落后方法的束缚,超越因循、超越固陋、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向儿童生命、母语学习本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窦老师对教师的发展的观点: 一.学生成就着我,我成就着学生。二.读书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窦老师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1.向身边的老师学习。2.向书本学习,向经典学习。3.向实践学习,向学生学习。
“主题教学”:
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她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就提出了“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她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第五篇:学习名师心得体会
学习名师心得体会
通过对《以名师为师》的学习,让我在领略名师风采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名师对学生、对教育行业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为身边拥有这么多业务精、工作能力强、有远见卓识的同行而感到自豪。在21世纪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尤其是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段路还很漫长。在专业上要有所追求,要坚持不懈地脚踏实地地学习,不断钻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现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师要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的。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再次,教师要学无止境。学习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些名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
总之,向名师学习,学习名师对事业执着的精神,爱学生的品格,学无止境的精神,我们只有向他们学习,再加上自己努力去做,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教师,才能成为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