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最近读了于永正先生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感慨颇深,让我不由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我一直教高一年级,也带过两个五年制班级,学生年龄小,对新的学校一无所知,可塑性好,这个时候最适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门的特性。开始带班的老师都会遇到同样的难题,就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学生迟到,不管是迟到一分钟还是十分钟,学生都有理由,比如自行车坏了,父母开车送学过程路遇堵车,早晨起来忽然拉肚子耽误时间,电瓶车昨晚忘记充电等等„„那么于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个让所有班主任都头疼的问题呢?于老师在班上放肆的表扬那迟到的学生。当时,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问,为什么迟到还要在班上放肆表扬呢?于老师当场回答学生说:“你们哪个有勇气迟到了,还能像他那样大大方方走到教室门口,还有如此胆大的喊声报告。是你们肯定会躲在某个角落哭脸。”就这样,那调皮学生再也没迟到了。回想当初我带高一班级的时候,我的一直严格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说话、不准调头、不准玩手机„„。若干个不准之后,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想做却不敢做,想说却不敢说,整个一节课下来,学生死气沉沉,毫无积极性可言。学生的童心未泯,还没有养好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其实于老师所讲的童心未眠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理解和体谅学生。
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我非常喜欢于老师的那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对于低年级
教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需要这“温”;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甘草。甘草有三个特性。作为老师除了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严”;那么在这“温”与“严”之间还要讲究一个“度”。我喜欢微笑着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批评他们的事情尽量委婉的指出,毕竟学生不管男女,都有自尊心,或许我哪天一句无心的话,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于老师在本书中还讲诉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些教育故事,书中有一段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约法三章:
一、不背手;
二、主动和学生打招呼;
三、课间和学生一起玩;
四、到学生家里走走;
五、经常讲故事和笑话;
六、幽默;
七、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八、做值日;
九、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十、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看到这里,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于永正先生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能如此要求自己,为何我不能。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第二篇: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从教多年,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提问过,答案是多种多样,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和蔼可亲„„而于永正先生在他的新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告诉我们: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地喜欢老师。
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于永正先生在书中写道: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即便是对不喜欢的学生,一旦这样做了,也不会是冷冰冰的。
真心实意爱学生,这一点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爱学生就像父母爱孩子,是处于真心和真情。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在日常工作中,我特别关注那些有“问题”的孩子,也许是因为我做了母亲,因而特别能够体会孩子的心情,理解孩子的感受。所以我从来没有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去批评、指责、放弃„„九(1)班的王顺同学,学习成绩班级倒数第一、作业经常不写、行为习惯一般,我三番五次的找他谈话,了解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这样一来,他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发自内心的爱他,关心他。从而激发他身上的原动力,体验他周围的人间真情与社会责任,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进步。我的这一行动深深地感动和感染着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我呢,自然也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有了爱的教育才能演绎爱的精彩!今后,我将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做一名学生喜欢而又有威信的老师。
第三篇: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从教以来,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提问过,答案是多种多样,如: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公平公正、和蔼可亲„„而于永正先生在他的新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告诉我们: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地喜欢老师。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于永正通过《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书,告诉了我们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诀窍之一:自己先变成孩子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很开心,没想到在商场里孩子却哭哭啼啼,毫无休止。当她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所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这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成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成人之后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忘记了孩子的天性,忘记了孩子的生活方式,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帮他规划好的道路前行。这是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愉快、甚至出现极端情况的主要原因。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只对本人有效,强迫他人接受是很难的。高明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设法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孩子。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永正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不单要学习,还要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为孩子留出玩的时间。于永正自己就非常喜欢玩,所以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常常能玩出新境界,让孩子在其中受益良多。课堂教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但于永正让课堂变得既像课堂又不像课堂,一个个幽默的故事,一场场富有情趣的游戏,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之中获得了新知,体悟到了成长。课外的玩就更加有趣了,带领孩子们去钓鱼、钓虾、野炊,和他们一起去参观苹果园、考察皇藏峪、攀登峄山,军营一日、急行军,到农村去拔草、捉虫,到农民家中做客„„于永正坚信: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宝贵的项链。
于永正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如果太像教师,师生间必有距离。无论在任何地方行走,于永正都要求自己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就有树立自己权威、确定自己教师身份的意义在其中;班长在教室里给大家布置大扫除的任务,于永正会非常顶真地询问:“班长,我的任务是什么?”在领了任务之后,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和同学一道去做,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课间,他总是尽可能呆在学生中间,和他们说说话,和一些学生扳扳手腕,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经常讲一些故事、笑话给大家听;在演课本剧的时候,于老师总是积极主动地扮演各种角色,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体会文本的内涵„„
于永正认为,一个童心未泯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老师,是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教师。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诀窍之二:遵循教育的规律
什么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一个阶段身心发育的重点都不相同,我们需要依据这些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影响,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教育也有内在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去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孩子在默写时候将“诉”字写错了,把最后一个点给丢了,老师布置他抄写八遍。在抄写的过程中,该生前面4个字是有点的,可后面的四个,点又没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角度看,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让他反复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导致注意力的分散,结果劳而无功,还容易留下错误的记忆;从教育的规律看,短时记忆的信息通道容量是5个左右,一个字在书写不超过5遍的情况下,记忆的效果较好,超过了反而起副作用。
于老师对学生写字要求很高,但他的要求不是在一个字写多少遍上,而是书写的正确与否。孩子在学习每一个汉字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果初学时笔顺和字的结构出了问题,后面在要改正就非常困难。于老师认为,楷体是学生写字时最需要借鉴的字体,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每一个的结构特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写正确。比如“左右”二字,起笔的一横和一撇,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从楷体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帽”字,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一直将右上角的“冃”写成了“曰”。我很惭愧,写了几十年的字,现在才发现其实很多字写的并不正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朗读的作用和价值。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一门艺术,更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于永正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孩子们就是在于老师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了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于永正老师提醒大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越位。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来教,人为拔高要求,特别是在人文性方面挖掘过深。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深挖,甚至离开文本大量拓展,就越位了。二是要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孩子学语文,深的东西要“浅出”,浅出才能变成孩子自己的东西。歌德有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这种力透纸背的能力就是品味能力。
诀窍之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汉代的班固也曾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都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所以有教育家说,只有人格可以影响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造性格。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学生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老师的爱好越多,赢得学生的尊重也多。于永正老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除了自己的语文本行之外,他还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等,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时不时就会有一段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京剧,让孩子们大饱耳福。于老师的书法、朗读等,更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通过一天天的积累,不知不觉的就厚实了孩子们的精神底色。
我很喜欢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教室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当你的学生将你的感人故事在校园里、在互联网上传诵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啦!
第四篇: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教育,从人情味做起
赵梓希
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种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它是连接和维系人们互相之间最真挚情感的纽带。
而教育中的人情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尊重与亲密,包容与理解,真诚与平等。有了人情味,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只是单纯的师生关系,也可以成为亲密的伙伴朋友;不只是绝对的权威与完全的服从,也可以多一些明主与和谐的氛围;不只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也可以变为温和的鼓励与宽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人情味,用自己富有爱心的人格、情怀、行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魅力,以此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人情味。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
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更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学生,其实也是尊重自己。爱默森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人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主体,教育也一样。尊重的教育首先就是尊重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人,尊重人的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
小学生虽然很小,但在人格上他们是和成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并无差异。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平等地位,以此来尊重学生的的人格。同时,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如有的学生好动、灵活,但无坚持性,易激动;有的学生爱静,办事较稳重,但活动能力较弱,等等。教师要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使他们发扬个性中的优点,克服其中的缺点,最终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往往有的教师从自己的好恶出发,来区分学生个性品质中的好与坏,这样就会对一些学生产生偏见,对他们的行为表现不耐烦,甚至表现出厌恶的神情。同时又会对另外的学生产生偏好,处处包容,只看见学生的好处,忽视学生不良的地方,甚至包庇其一些坏毛病,但这些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就好比迟到来说,如果是教师喜欢的某位学生迟到了,一般不会对这位学生做出什么处理,但如果是教师不喜欢的学生迟到了,也许就会受到不一样的待遇,教师会因为其迟到的行为而更加厌恶他,或者还会给予一点小惩罚;又好比交作业,如果是成绩好的学生没有交作业,教师会倾向性的相信他的各种理由,而如果是成绩差的学生没有交作业,这时不管任何理由,教师只会相信他是故意没做。因为在教师自己的心里已经对学生有了明显的喜好之分后,就会对学生形成定性的认识,自己喜欢的好学生不管怎样都还是好学生,值得相信,而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不管怎样就是差生,差生始终是有各种问题的。如果当教师真正形成了这样的判断,那其实也是对学生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对待,教育失去了公平,也就没有了教育的意义。
尊重学生,在根本上首先就要求教师做到一视同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优生差生,谁迟到,谁没交作业,都应该公平对待,不能有失偏颇,尤其是差生,更应给予其更多的关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所有人都是没有偏见,特别要让差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注和重视。尊重是不分等次、不划优劣的,每个受教育者都应该成为被尊重的对象。不论受教育者的成绩有多差、多么的“不可爱”,行为有多么的“可恶”、多么的“讨厌”,教师以及别的成人都应该尊重他。
二、理解万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包容 纪伯伦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宽容学生,其实也是宽容我们自己,懂得宽容的教师才会懂得教育更会享受教育。
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不成熟的个体,在他们身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如上课迟到、课堂走神、作业不认真、调皮捣蛋等等,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少教师常常会大动肝火,疾言厉色的训斥,甚至给予惩罚,请家长。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好,但实际效果呢?学生挨骂受训,不仅不能理解教师这一番苦心,反而心生怨恨,使师生关系恶化。其实完全不必这样的,教师也曾经是学生,也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想想自己当年犯错的情况也许比现在学生犯错的也好不了多少。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宽待学生的不足,宽待学生的冒犯,不过分苛求学生,以一颗宽容的心态、爱的心态去理解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理解你,尊重你。
只有宽容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他的教育,乐于学习他所教授的课程,乐于听他的话。当然,宽容绝不是纵容学生犯错,更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管不问。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不再大加声讨,不再苛责学生,而是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些错误。于永正老师说:“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问题发生时,我们首先要克制情绪,问题已经发生,再发火也无济于事,不要因为愤怒的情绪而让自己失控,影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情,以平常心去面对每一件事,处理所有问题。
教师只有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才能真正的理解和体谅学生,才能接纳不完美的每一个学生,也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
三、真诚相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
魏书生曾说:“总理的威望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增高的,是什么原因使每一公正、善良的人都感觉周总理是自己的亲人呢?我想这原因就是总理是真正把体贴关怀别人,作为自己人生活的目的的人。无论老人、小孩子、科学家、服务员,最高贵的和最低贱的,最博学的和最幼稚的,他全都相见以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们。学习周总理,如果离开真心实意地关心人,体贴人这一点,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课堂上,当个别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常常为了自己所谓的“尊严”不问事情原由,将学生批评得哑口无言,垂头丧气,用老师的“威严”压制学生,训斥学生。许多时候,学生是含着委曲接受老师训斥的。正如一位心理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训斥的一种手段。”所以以后,当发现学生犯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时,我们要选择合适时间、合适地点与学生做私下交流,用友好和宽慰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的心意去感化学生。比如在校园的小道上、学校操场上等,在帮助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老师要做个有诚意的倾听者,让学生把内心的情绪充分发泄出来。
因此,对学生在严格的同时切莫忘了爱,切莫有嫌弃后进生的想法,越是对后进的同学越是应该同情,越是应该爱,不要向他们发火,要耐心地,诚心地帮助他们想办法追上去。“所以,我们研究教师工作艺术,并不是在找寻一种”骗人术",不是找寻一种工作口诀,不是找一本魔术书,我们是在寻找一颗我们的许多教师丢失很久的一颗爱心、一颗童心,是把我们心中那杂乱无章的角落清理出来存放真诚。
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学生都有“向师性”,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自已的时候,老师的诱导和批评都是有效的,甚至对偶然的过火行为也是能谅解的。老师越关心学生,学生也越会关心老师,这样师生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老师和学生之间其实是平等的,不要总是自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端着架子,有时候不妨放下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试着蹲下来看学生,付出自己的真心,学生也会回馈你真心。
四、努力微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
“我常想,生活像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反过来,你板着阶级斗争面孔对待生活,那你天天都有值得生气地事情,你若对着镜子哭,他当然也对着你哭。”魏书生老师的这段话道出了生活中的一个真谛。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学生,学生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行为也会各式各样。有的孩子听话,老师很省事,没那么多的麻烦事,可是,有一些学生却不这样,天天有问题,天天找麻烦,三番五次的捣乱,调皮,气得老师吹胡子瞪眼,怒发冲冠。心情非常不愉快。老师在班里一阵的狂轰乱炸,老师的心情糟糕透了,学生却依然如故。错误照样犯,麻烦还是照样有。老师的狂轰滥炸,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来说,顶多会让他们坚持一天,甚至连一天的时间也坚持不了。见到老师仍然是嬉皮笑脸。老师气得不得了,整个情绪非常低落,闹得自己的课堂也受影响。看到这些学生就觉得烦,对这些学生从来不给好脸色,总害怕他们会蹬鼻子上脸,更加过分,将来更难管理。对于这些学生,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批评已经是很多了,早就把老师的批评当成了调料。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还是比较天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严厉的批评不再奏效,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呢?何不用开朗、乐观的态度处理这些问题呢?微笑的处理也许效果更好。大家都喜欢应好听的话。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甜药也能治好病,忠言不逆耳也能行得话,那何乐而不为呢?你天天跟这些学生较劲,看到他们的更多的是缺点,那老师的心情也未必很好,因为你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他们的种种麻烦。这样子,烦恼天天缠着你,你还笑的起来吗?这些学生整天看到你的都是横眉冷对,他们也会对你产生反感,对你的管理不是更不利吗?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同样都是人,都同样的有自尊心,给他们一些微笑,也许学生会把你当成朋友,然后在你的管理中会更加轻松,更加顺心。
微笑对学生很重要,我觉得师生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仅对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有全面影响,而且对老师、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因此,用微笑和鼓励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微笑,是人和人之间交流最好的通行证。它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微笑如花,让我们绽放如花笑靥,让孩子快乐成长!
教育,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带着人情味,勇往前进吧!
第五篇: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暑假,根据学校的任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上面这首诗出现在本书的最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我良久的思考。这是马丁.路德.金在他激动人心的演讲中反复引述的一首无名诗,是雷夫老师的最爱,也是于永正老师喜欢的,我也想把他作为我的思想向导,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做得有模有样,做最好的自己!
怎么做好教师呢?这个问题从我选择了师范专业那天起就困扰着我,在本书中,我找到了些许答案。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出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如果学生喜欢你,即使在毕业之后也时时将你记挂在心上,经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短信电话问候,想必此时教师的心中必然是温暖的,满足的。而于永正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满满收获的好老师,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榜样。他是怎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他的为师之道是什么?在这里,我想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童心——学会变回小孩子
首先,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拥有一颗童心。读罢全书,我感受到的不是一位教育家居高临下对读者侃侃而谈的说教,而是一个可爱的老顽童在回忆自己的教育经历,其中有欢笑,有感慨,还有留恋。这样的言谈不正是因为于老师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吗?正如他自己所说:“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于老师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关系。如何保持一颗不灭的童心?书中提到,童心不泯的标志有:始终保持孩子般 的好奇心、“孩子气”、理解和体谅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要教育孩子之前,想想我们也曾是孩子,想想我们孩童时代的想法和行为,把自己也变回孩子,这样,离我们的学生也就近了。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否则,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会变得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当我们怀着一颗童心去看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读懂他们的行为,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在成人角度上看来荒诞的举止变成了一种真诚、智慧的行为。同时,我们的行为也尽在孩子们的眼中,怀着一颗童心的我们更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爱心——学会依恋学生
其次,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拥有一颗爱心。爱这个词包含了双方,若是要学生喜欢你,对学生的爱也是少不了的,教师,要学会依恋学生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的喜欢老师。每个学生——不管是低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孩子的依赖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我联想到了我曾经在实习时对一个学生的态度。那是个比较顽皮的男生,在上课时经常会影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或是做些小动作或是跟身边的同学聊天讲话,给他布置的作业也总是拖拖拉拉,经常完不成。这样一个十足的后进生,我对他真是喜欢不起来,时不时表现出不喜欢他的行为,他也许是看到我不喜欢他,上课时搞破坏和发呆的现象越发严重了。现在想起这件事,我真是太懊悔了,我想如果当时我是温和的纠正他的错误,鼓励他一点一点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他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如何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呢?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甚至细微到今天老师有没有看自己一眼,有没有向自己提问题,因此我
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情感行为。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几个非常实用的好点子:微笑、用手表达(比如可以拍拍肩、摸摸头、向学生翘起大拇指、做些提示性动作)、掌声、不吝啬表扬、对学生表示期待、无处不在的帮助、给予特别的奖励和称号。当然,这些行为都必须是真诚的,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责任心——学会提高自身
再次,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还应该有一颗责任心。责任心,是教师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还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前者对教师来说自然是要上好每一节课,后者则是以身作则,用个人的行为给予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染。
到目前为止,课堂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才是教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把课上好也是体现教师责任心之处,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一定是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把自己的课上出风格,上出内涵的教师。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每一堂课呢?好课——也就是“有意思”的课。什么样的课是“有意思”的课呢?
教出“恍然大悟”来的课是有意思的课。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理解到理解,经历的是教师看似无技巧实则有技巧的点拨和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书中有不少于老师让学生“恍然大悟”的教学案例,其中最让我钦佩的是于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不但让学生“恍然大悟”,而且还读出了个性、读出了新鲜,又不让觉得牵强附会。在这种近乎游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神情专注,学到的是丰富的人文财富,也留下了语言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有益,对教师不也是一种促进作用吗?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学的兴致也高涨,这是一种双方得益的情境。
轻松的课是有意思的课。轻松来自于何处?首先来自教师的“举重若轻”。教师要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就得在课前对教材和学生下功夫。课前充分了解教材,把教材的内容挖得越深越好,千万不能认为我们教小学的老师肚子里墨水够小学程度就好了,我们要多学,多看,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将
精力和注意力放到学生身上。课前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生活经验等,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是为本班学生“量身定做”的。“轻松”还可以来自游戏。明代学者王守仁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戏而禅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儿童生来爱好游戏,顺应儿童的天性,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爱好,时不时与学生“游戏”一把,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
人们都说“身教大于言教”,因为学生的目光总是跟随着教师,并不由自主地、潜移默化的模仿老师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谨言慎行,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高品质的教师。
以上只是我在读了这本书后粗浅的看法,若是再继续细细品读,相信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书中说:成功的人生是由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后由这些小目标组合成一个大目标的。我们只有在平时的实际中给自己定下每一个小目标,然后不折不扣去完成每个小目标,才会实现大目标。而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将童心、爱心、责任心牢牢揣在胸怀中,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从现在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并脚踏实地的一个个去实现,时时刻刻将于老师作为我的榜样,向于老师学习。
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一段话结束我的感想:“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