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模版)

时间:2019-05-12 12:4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模版)》。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模版)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

南关小学 邢金花

如果品德与生活教学,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内容,人为地造成“纯而又纯”的教育,那么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将无法于现实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与生活教学将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化研究。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进而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春天来了》的视频,那美丽的画面,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又如,在上《说说我的家》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摘菜的时候最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例如,教学《迎接暑假生活》这一单元的第一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假期满怀希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与生活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堂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品德与生活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高新区程故事小学李秀华

三月三十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新区品生品社教研活动,倾听了尚芹和程晓兰两位老师的课以及高芳老师和孙主任的专题知识讲座。我领悟到品生课教学一定要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教学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现实生活与教科书结合在一起,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而生对家长的爱。

由于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教学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家里的我》时,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的小伙伴》,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

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放学路上》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

“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门学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低年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目前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1~6年级已全面进入新课程的改革实验,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征集的论文、教学案例分别在市、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我们的教师近年来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各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可贵的是我们校领导非常重视对我们品德课程教师的培养,大力支持我们参加各种活动,我校还有一位中层领导专门致力于品德教学的研究,全职教学《品德与生活》。因此现在我们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一个轮回以后,我们也发现品德与生活的实效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一些问题,课程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但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化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展活动?等等。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总把道德、品德与儿童生活脱离开来,将它作为一种独立现象来对待。原因之二教师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活动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有些活动的组织是无序和凌乱的,实际教学效益比较低;忽视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等等。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所以,对于如何让品德与生活中的活动更有效的研究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让这种让传统的说教方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动方式尽快消失。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初步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使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验,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就“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研究”这一内容,我们发现国内有以下相关研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或家校联系方面,反复查询后,发现黑龙江加柯达奇正在研究类似课题,但并非结题。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也研究过类似课题,只是,他们的面较广。而我们准备通过本次课题,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必须凸现生活的气息,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世界,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活动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二)研究目标

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本课题力图充分挖掘品德教材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及一些社会问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研究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能让学生主动体验道德情感,感悟和内化道德认知,实践道德行为的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据课程的特征、理念和教学实施要求,通过典型课例活动的设计、实践和分析总结,对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化教学进行研究,提出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设计和实践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主要依据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册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活动进行研究,由课题组成员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本校教师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活动方案。

2.在课例实践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关于活动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和阐释、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方式和活

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方法指导、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活动成效的评价等方面的策略研究。

3.“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模式的探索。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使教学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有内在动力的主动自觉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拘泥教材,在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空间上都具有开放性,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活动的编排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判断和选择,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四、研究措施

(一)根据不同年级的教材特点资源整合归类

1.根据小学低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适应小学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按主题单元设计内容。教材从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四个生活维度出发,一年级侧重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主题教育,重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二年级则侧重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主题教育,将生活空间从个人、家庭、学校延伸到周围的大自然、社区、家乡、祖国,并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以螺旋上升方式逐步拓展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在低段的活动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2.中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主线与基调,力图为学生还原一种完整的社会图景,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为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作好准备。在这一册教材中我们选择一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教材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的适应社会。

3.高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以“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爱国教育”为主线与基调,呈现中国的文化,民风民俗,在这一阶段我们则选取一些祖国文化,抵制不良风气的教材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领会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自觉与不良风气作斗争。

(二)在教学中实践活动

确定了教材,我们各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并在我们的课堂中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经过多次实践后确定出最佳活动方案进行整理存档。

(三)教学后的总结

每位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要对每次的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反思和评价,将课例与对应的反思与评课装订成册,可以更有效的知道每次活动的成效,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五、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8年9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0年2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成果与成果形式。预期成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效率,并可以为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预期成果形式:

1、《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汇报课及优秀课堂教学音像资料。

2、《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3、《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

4、课题组成员论文;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的组织与条件。

(一)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组长:刘厚东

全面负责课题,撰写课题报告

组员:张清华 小学低段小学低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彭学桂 小学低段小学中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刘绍荣 小学低段小学高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二)研究条件分析

所在单位是新成立的学校,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科研,学校将科研工作摆到各项工作的首位,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经费上有保证。课题组所有成员是本校的品德课程的骨干力量,虽然都还很年轻,但在这一学科上都多次获奖,希望通过本次课题能够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让我们能够在这一学科上再迈出一大步。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尝试自学、感知目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合作交流、探究研讨———补充拓展、学以致用——评价反馈、总结梳理”。具体表现为:

一是课前老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引领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并有效利用,这样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展示,尽情交流探究,使智慧才华得到发挥,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翻开课本,我们会发现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较少,教学上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科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才能成为“源头活水”。

二是课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合作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课堂上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便彰显了它的魅力。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时,我们将学生们以4人为单位分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采取高中低(即一名优秀学生、两名中游学生和一名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男女生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小组势力均衡,同时每组由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以确保合作学习时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师生合作,达到对基础内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案例,让学生采用讨论、争辩、交流、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正确的倾听、思考、交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学会学以致用,形成相关基本技能。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并根据教学进行适时评价、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奖励机制,即除了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显身手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乐于与组员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性奖励。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精心组织、适时引导、调控密不可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绝对不能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便把自己当作饶有兴致的一个旁观者。相反,教师应发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保驾护航。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以生成课堂的精彩。最后,借助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品质提升。课后实践延伸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取得“知行统一”的实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延伸作业,有调查、收集、体验、宣传、写作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没有硬性的要求,让学生尽力而为,不成为他们的负担。有的让学生当天完成,有的是在一周内做完,有的则要求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都坚持去做。

第五篇: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张慧敏 大茅墩小学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

心得体会

月16日,我代表朱芦镇去沂水参加了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八节一年级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这是自我教学以来第一次外出听课学习,我发现出去听课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听优秀教师讲课的确是一种享受,这次外出学习的时间很紧张,讲课的密度很大。让我一直苦恼,不知如何去讲解的课,经这些优秀教师讲完后,让我对这门课有种拨开云雾见云天的感触。八位教师,不同的方式,同样的主题,为我们诠释一堂堂优质课。

一、听课收获

首先说说这八位老师,这八位教师分别来自临沂市各个县区,都是经过讲课比赛获奖的优秀教师、教研员。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教材的独特的见解为我们讲述了两节课。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这是我的心意”“想个好办法,留住大自然的美”。两堂优质课为我们诠释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两个主题,以及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应该如何进行。

接下来就每节课做具体感悟。第一节课是杨帆老师讲的“这是我的心意”。这堂课杨老师用“今早谁送你来的学校?”导入本节课。然后杨老师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引发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接着就是两个活动。活动一:爱的发现,活动二:特别的爱,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孩子对自己的家人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爸爸妈妈在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爸爸妈妈。最后的课后践行杨老师让孩子们继续观察家人并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心意,达成本节课的爱的延续。整节课非常完美。真实,细心,精炼,紧凑,高效。

第二节课是陈常梅老师的课。课题也是“这是我的心意”。这堂课陈老师也是谈话导入,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就是陈老师选择的视频课件非常好,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看少儿频道,陈老师截取了少儿频道“红果果 绿泡泡”的节目开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课堂活跃起来。最后在《我爱我的家》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整个环节环环相扣,连贯性好,而且陈老师的语言特别有亲和力。

第三节是孙霞老师的课。孙老师的课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有层次性,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贴近生活,通过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强化了道德意识,辅放结合,让学生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回报。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孙老师敢于大胆的整合教材,注重细节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孙老师抓住习惯养成的教育,例如,说一句完整的话,养成良好的坐姿等。本堂课的亮点就是孙老师的语言特别有渲染力,让学生入情入境,有大师的防范。值得我们学习。最后这堂“这是我的心意”是由刘化红老师讲的。刘老师的课同样具备以上老师的一些优点,刘老师开头用儿子送给她的礼物幸运星来鼓励学生去积极回答问题,很到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堂课上的亮点就是刘老师的评价语言很丰富,以及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师生评,生生评很注重。课堂最后以情到深处意更浓让学生带领自己的亲情树继续表达自己的心意做完结。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四位老师讲完“这是我的心意”后又有四位老师对“想个好办法,留住大自然”这节课进行了讲解。分别有赵瑞红老师,彭秀红老师,孙丽丽老师,靳彦艳老师。本节课的重点是留住大自然的美,难点是怎样留住大自然的美。这四位老师都紧扣教学目标,层次清晰,时效性强,巧妙灵活的实现了教材在课堂上的整合。内容富有生活性。这四堂课都围绕:感受美,欣赏美,留住美,展示美,四个方面进行。从课堂上可以看出这四位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教学策略,课程标准以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都做了精细准备,在课堂上一丝不苟。每副图片每个视频都让学生发出内心的赞叹,不由自主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大自然真美。在这四节课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赵瑞红老师的课,她在让学生做手工的时候对做的好的同学发小蝴蝶做奖励,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奖励,但在课的最后来时却用这些小蝴蝶让学生把它们贴到自己喜欢的图片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发现,赞美能力。在彭老师的课上也有一个亮点,彭老师当堂给学生拍照,留下他们制作时的美丽瞬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拍照可以留住美。孙老师和靳老师都用了变魔术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图片粘贴可以留住大自然的美。生动形象直观。

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相对比而言不是很好讲,毕竟学生才刚刚入学两个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是很难掌控的。然而这些讲课的老师在课堂的掌控上表现的非常得心应手。不是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用自己方式,让孩子们开心的走进课堂,快乐的上课,满载而归。

我其实和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刚刚入学,现在处于一种懵懂时期,不过这次听了这些老师的课真的让我感触良多,课堂观摩就是学习的盛宴。

二、评课收获

初登讲台的我,虽说对这些优秀教师的课有很多感慨,但还是外行人看热闹的感觉。特别在评课上,从没有去评过课,真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在我周围老师,教研员的帮助下,现在知道了该从哪些方面去评一堂课。评一节课首先要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老师是否是按教学目标来进行和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等;然后看本节课的设计,在设计方面有哪些亮点:第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要特备注意习惯的养成等;最后就是对老师素质的整体评价。听完一些教师的评课我发现我在听课时候的遗漏。我在听课方面还需要进步,有重点,有方向的去听,记录要有针对性。

三、徐科长讲话 研讨会最后徐科长对这些老师做了一个整体评价。首先说了他们的优势:教材挖掘细致,有创意;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达成度高;教学层次清晰,有梯度;教学活动多样,效果好;教学事件真实,重生活。接着对他们提了两个建议:要进一步细化教材,精细教学环节;在最大化教学效益上下工夫。

由于这两堂课是不同的专题,徐科长在关于专题研究上专门做了讲述。

1、在研究课标中立体课题。品德与生活总共有四个专题,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人有爱心的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还要注意在不同专题上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比如在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教法要求有整体体验。在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中,要通过动手动脑探究完成等。

2、在研究教材中精细专题。首先要细,认真研究教参,从大局把握。其次,从小处着手,认真研究教材。最后在了解学生中落实专题。

总之,本次通过听课,评课,徐科长的讲话,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习的机会还有很多。我会像本次学习一样,积极参加,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反省反思,争取每一次的学习有每一次收获。对刚刚踏入教师队伍的我来说,就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又肩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任,所以我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通过外出学习不断地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大脑储存,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实践探索,自我反思,不断地积累经验,完善自我,让自己更强,更自信,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

下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信心得体会(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

    --精选公文范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 充实、创新可以说是这次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令人难忘的特色。一天六节课的容量......

    品德与生活.心得体会doc

    《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体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培养学生能认真学习、热爱劳动,热爱家长,热爱......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美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品德美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美就是在传授基础知识能力的过程中,结合语文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四步八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是指把每一课分成两大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自主学习,第二阶段为课上展示交流。这是根据市教研室的要求:按每一大课准备,采取大预......

    2013年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

    2013年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 11月4日至6日,我有幸在魅力沂水参加了临沂市2013年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我深感身上责任重大,于是听的格外仔细......

    《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

    《品德与生活新课改》心得体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的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

    小学品德与生活(五篇材料)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第三次作业——学习总结 在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学习了9门有关思品的教育教学课程,根据学习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