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综合课程教学研讨会
会 议 资 料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二OO六年五月
目
录
一、教学设计
1、有人生病时
2、从四大发明说起
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夏天的小虫
5、我的祖国多辽阔
二、研究与探讨
1、用整合的观念开展综合课的教学
2、《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分析
3、试论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综合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人生病时
(第一课时)
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
柳
鹃
教学内容: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第二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儿童常见病及症状,回忆生病的难受。
2、初步学习预防生病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保健意识。教学重点:
回忆生病的难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保健意识。教学准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生:课前调查儿童常见病的症状及生病的原因,从各种渠道了解预防生病的办法。教学过程:
一、生病真难受!
1、游戏引入,体验感冒鼻塞症状。
2、汇报自己生过哪些病,并说一说生这些病时不舒服的感觉。
二、怎么会生病?
1、播放因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肚子疼的动画片。
2、结合课前调查表来说一说自己的一次生病原因。(挑食、病毒感染、缺少锻炼、受凉、不讲卫生、不吃早饭等)
三、怎样更健康?
1、学习正确洗手。
洗手歌
小朋友,别马虎,洗小手,分六步。第一步,擦手心;第二步,手交错; 第三步,擦手背;第四步,擦指背; 第五步,洗指尖;第六步,洗拇指。左右手,交换洗。每一步,洗五遍。
小小手,洗干净,吃饭香,身体棒。
2、汇报课前调查:预防生病的方法。
3、播放医生介绍如何预防疾病的录像。
4、教师送健康大礼。
(1)演一演:防疫站的医生到学校里来打预防针了,一位小朋友吓得又哭又闹,说什么也不肯打,请你们来劝劝他,并表演打预防针。(提示:人物有医生、同学、老师,请组长分工!)
(2)唱一唱:请小朋友们根据《两只老虎》的旋律来唱一唱下面这首儿歌。
预防感冒,预防生病,有绝招,有绝招: 多吃蔬菜多喝水,不挑食来勤锻炼。身体好,身体好。
预防感冒,预防生病,有绝招,有绝招: 饭前便后要洗手,天冷及时添衣物。身体好,身体好。
(3)选一选: 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很重要,那小朋友们到底吃哪些食物比较好呢,让我们来选一选吧!(米饭、方便面、油炸食物、橙子、冰淇淋、青菜、开水、饮料。)
(4)辨一辨: 这几个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①满头大汗的小丽正对着空调吹冷风。②吃油炸不洁食物。③小朋友们在积极锻炼身体
四、课堂小结
从“四大发明”说起
(第一课时)
杭州市余杭区乔司镇中心小学
俞
李
教学内容: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了解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巨大影响。
2、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具体内容,以及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师:相关课件、活动材料。
生:搜集有关纸发明之前祖先用来写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活动
(一)造纸术
1、在没有纸的时代,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 学生汇报。算一算:
如果一根竹简能写十个字,那么,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大约有多少字,用了多少竹简?(3000多根竹简)如果用教科书那么大的纸来写,每页按1500字计算,大约只需要多少页?(20页)
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书有11万字,如果用竹简大约要多少根? 再估算一下,自己书包里所有的书,如果用竹简书写,大约需要多少根?
2、通过以上的活动,说说比起其他可以书写的材料,纸有哪些优点?
3、有关造纸术,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二)印刷术
1、教师简介雕版印刷,欣赏精美的雕版印刷图。说说感受。
2、出示录像:雕工们碰到了什么问题?
3、教师简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效率大大提高。那么,活字印刷究竟比雕版印刷先进在哪里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4、小实验:用“中、国、人、我、爱、是”进行“排版印刷”。学生进行“排版印刷”活动,说说可以排出哪些字或词?汇报印刷成果。
5、说说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先进在哪里?
三、小结
1、观看录像:造纸术、印刷术的今天
2、作业:(1)参观中国科普博览网上科技馆。(2)调查“火药、指南针”发明的年代,搜集相关资料。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一课时)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 周建忠
教学内容: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市场上有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同样中国也有许多产品远销国外,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感受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互相促进,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相互影响。
3、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习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访问、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处理有关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了解国外品牌产品在中国销售情况;了解余杭产品出口情况;指导学生开展调查。
生: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开展调查活动,填写调查表。教学重点:
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感受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互相促进,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相互影响。培养开放的国际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话题
大家吃过外国品牌的食品吗?
二、了解身边的外国品牌产品
1、介绍临平市场上销售的外国品牌食品的调查情况。
2、介绍中国销售的其他外国品牌商品的调查情况,重点介绍服装、电器、手机、汽车等。
3、简要介绍国外的文化、体育等对中国的影响。
4、讨论:外国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对我国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
5、历史回顾:丝绸之路、对外开放政策和中国加入WTO。
6、小结:中国需要世界。
三、了解我国产品出口国外的情况
1、介绍余杭和中国产品出口国外的调查情况。
2、重点介绍余杭唐装和超丰(杭州)纺织品有限公司产品出口情况。
3、故事:《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
4、小结:世界需要中国
5、联想集团走向世界。
6、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四、对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
在本课学习基础上,作为“智囊团”,对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夏天的小虫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徐燕
教学内容: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千姿百态的小虫世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培养学生对小虫的喜爱之情。
2、让学生在课外捕捉和课内观察、研究小虫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昆虫的主要形态和特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喜欢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和增强珍爱小生命的意识。
3、了解蚊虫叮咬的麻烦,知道防治蚊虫叮咬和消灭蚊子的方法。教学准备:
师:课件(昆虫世界的录像);制作《小科学家》奖章;昆虫标本。
生:捕捉1—2只小虫子装在玻璃瓶里;收集小虫子的图片,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介绍。教学过程:
一、说说趣事,举办小虫展览
1、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是什么?(捉虫子)你们都去捉虫子了吗?哪些小朋友捉到了?(举手示意)
2、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捉到的是什么虫子?(指名介绍)
3、你们能说说是和谁去捉虫子的呀?捉虫子时还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儿呢?
4、捉虫子真是有趣,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喜欢小虫,昨天还去收集了小虫的资料,现在就让我们开一个小虫博览会。
(1)先请你把收集到的资料向四人小组的朋友介绍一下,每位同学介绍1—2种。(2)指名交流。(可以让学生学学小虫的叫声、动作等,对于介绍得比较不错的学生及时颁发科学迷的奖章)
5、小结过渡:还有好多小朋友也收集到了很多小虫的资料,下课时可以和同学们继续聊一聊;也可以邀请它住在我们的《小虫王国》里。
二、观察、研究小虫,人人争当“科学家”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究小虫。可以简单画一画小虫的样子,互相说说它吃什么,住在哪儿,还可以学学小虫的叫声和它的动作呢!大家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察最仔细,发现最多,对小虫最了解。
2、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小朋友们捉来的虫子,打算分成蝴蝶、蚂蚁、苍蝇、金龟子、西瓜虫等几个小虫研究小组。喜爱研究(蝴蝶、苍蝇、西瓜虫、蚂蚁、金龟子)的同学成为一组。
3、分小组研究,师巡回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4、小组汇报。(师根据汇报情况颁发科学家奖章)重点:引导学生介绍小虫的样子和身体构造。
5、小结过渡:刚才我们的研究发现真了不起,找到了那么多小虫的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两个研究小组画的小虫,你有什么发现?
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我们今天带来的小虫子,哪些是昆虫呢?(当学生有错误时请学生自己辨析。)
三、拓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1、刚才我们研究的只是昆虫的一小部分,其实,我们可以研究的昆虫世界还是无穷无尽的,欢迎你跟着老师一起进入昆虫帝国。在观看时,你如果认识这些小虫,就大声地说一说。(课件展示美丽的小虫)
2、小结:这些美丽的昆虫使我们的大自然更加奇妙,也等着我们这些小科学家、虫博士去进一步研究探索呢。
四、联系生活,指导实践。
1、当然,这些小虫子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你遇到过吗?(被蜜蜂、黄蜂、毛毛虫蛰了,被蚊子叮咬等)
2、重点交流蚊子叮咬时的感受和解决方法,驱赶蚊蝇好方法。
五、儿歌总结
虽然这些小虫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但是身边有了这些小虫,我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夏天的小虫
夏天到,真奇妙。小小虫儿都来了。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蚂蚁地上运食粮,蜘蛛房前织网忙。知了蝈蝈齐唱歌,大自然里好热闹!
我的祖国多辽阔
——祖国有多大
金华东阳市第五小学
赵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
3、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教学准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祖国有多大。教学过程:
一、音乐欣赏,导入学习听儿童歌曲《祖国有多大》。问题:祖国有多大?
看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
二、计算比较,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活动一:“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1、做“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先来看看要走的“路线”。(学会看图例,认识国界和海岸线。)
2、开始旅行吧!从哪里出发?(了解家乡浙江在我国的哪边,复习地图方位。)
3、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祖国的最南边、最西边、最北边、最东边分别在哪)。
4、计算:沿祖国大陆的边界走完一圈,至少要花多少时间? 通过这样的计算,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活动
二、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浙江地图,比较本地与浙江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浙江与中国的面积。
3、结合世界地图,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面积。比较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三、了解行政区划,进一步感受祖国的辽阔。
1、读读书中的小资料,了解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了解首都、省级行政中心、一般城市等图例。
四、模拟旅游,充分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1、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
2、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
3、汇报交流:
(1)路程。(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的辽阔。)(2)温差。(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的辽阔。)(3)时差。(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五、总结升华
用整合的观念开展综合课教学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邬冬星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新设置的两门综合课程。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用整合的观念和方式来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教学。
一、强调整合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的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系统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原有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和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进行整合产生的课程,两者都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
课程设计努力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其中,“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将品德、生活、社会文化、科学等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有机融合。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再是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科学、生活等分科课程,也不是原来几门课程的简单拼盘,而是经过内在有机整合产生的全新意义上的两门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和整合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一目标体现了多科融合、多科功能兼备的特点,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活能力教育等多重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明确表达了课程致力于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综合发展的取向。
课程的分目标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等多个方面对总目标进行具体的表述。这几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
从总目标和分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目标不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多个领域的教育价值,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要求。课程力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达到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统一发展。
2、课程内容
(1)内容结构体现综合性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 “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儿童生活的四个方面来设计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表述。其中,四个方面的生活分别各有侧重地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愉快积极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同时,这四个方面的生活及其教育又是有机联系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按照“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六个主题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表述。同时,虽然按社会生活领域将课程内容分成了若干主题,但各主题所含的内容之间也存在着综合交叉。如“我在成长”中关于“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的内容与“我与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我与学校”关于“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的内容,既可以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了解中国和世界学校的发展变化,这样就从“学校”这个领域扩展到祖国与世界,出现了多个领域的交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这种综合的内容建构方式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生活、科学、历史、地理等分科课程的界限,使课程具有了高度的整合性。
(2)教材编写体现综合性原则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从目前各地正在实验的各种版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看,大多通过设置若干综合学习主题的方式,来统整相关学科的内容和教育要求,在教材设计和编写上体现了综合性和整合观。
3、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通过综合性学习主题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将多个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运用整合的方式开展综合课教学
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运用整合的观念和方式来实施教学。
1、把握课程的核心,实现各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有机融合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课程分目标的表述上,又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各项目标的首位。这突出体现了两门课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课程注重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反映了课程的人文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处理好品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关系。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后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强调以学会做人为核心来学习做事,既学做事又学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全面发展。
当然以育人为本,并不是要求片面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品德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品德教育都不可能是单
一、抽象、空泛的。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融于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儿童的品德发展离不开生活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社会、历史文化等教育。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品德课与生活课、品德课与社会课实行综合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一方面使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科学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学习、社会性的发展更具有价值内涵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使得品德教育不会缺乏生活和知识基础而流于空洞的说教。通过课程的综合,发挥各科教育的优势,实现知识、技能和品德协调发展的整合效益。
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课教学要注重知识性、人文性和价值性的整合和统一,要注意把握课程的核心,实现各领域教育要求和价值的有机融合。
2、全面制定和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制定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等多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和方法等倾向,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首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通过这一单元和课文的学习,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帮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和经验?可以给予学生哪些方法和行为的指导?等等。在这些整体性的教学目标考量基础上,再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在不同的内容中,对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方法等目标既兼顾,又各有侧重。
3、依据教材综合建构的特点,整合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是跨学科的,教材是以综合学习主题单元方式编写的,一般按照“单元主题——课文主题——具体内容”方式呈现,单元和课文内容力求超越学科界限整合设计,因此其承载的教育要求和教学目标也是跨学科和超越分科要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准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设计特点,以综合性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有机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整体实现各领域的教育要求。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以祖国的山和水为主线,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台湾以及热爱解放军等方面的内容统整为一个单元,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又如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我的祖国多辽阔》,教材一方面通过呈现中国行政区图和相关文字资料框的方式介绍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并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地图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四幅小图和主持人的话,引导学生通过对祖国东西时差、南北温差的感知,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教材将地理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有机整合相关内容,从而整体实现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这不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是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认知和体验、地理知识教学和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内容和目标要求。
4、综合运用多种学与教的方法
由相关学科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其学与教的方式方法必然要求更加丰富、灵活。原来各学科领域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应在新的综合课程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得以综合运用。
在开展综合课程的教学时,教师特别要注意把握综合课程的学习观:(1)学习者是在生活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要活用知识。(2)所有的社会过程都包括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是社会参与的过程,要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注重社会参与能力培养。(3)学习是一个意义和价值建构或重构的过程,而不仅是知识的或认知的建构。只有学习有了内在的意义和价值上的建构,才能够真正面对实际生活中不断面对的各种问题。
总体而言,在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主要表现为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
5、开展整体性的教学评价
综合的目标设计、综合的内容要求、综合的学习活动,需要综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集中表现在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等,对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评价。
6、加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
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领域的教育成功地整合起来,甚至在教学中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
从一些地区当前的师资队伍情况看,教师都是从原先相关学科转岗从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许多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满足综合课程的需要。比如,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在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素养,对历史、地理、法律、经济、环境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应该有所了解,而分科培养的任课教师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方面都需要一定扩展、补充和提高。
这一方面,需要对担任综合课教学的教师进行知识结构和业务方面的培训,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其中,可以尝试在学校组建一个业务素养较高、专业结构合理的教研小组或者跨学科的教师协作小组。通过相关学科教师的协作,使教师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掌握多领域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综合课的教学需要。通过跨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可以更好地整合各领域教育内容和要求,提高综合课教学质量。
比如,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原先主要从事品德课教学的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与科学课老师协作,以便更好把握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原先从事品德课教学的老师与从事社会课教学的老师进行合作和交流,以便拓展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更好地实现各领域教育内容的整合。
此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强调开放、实践的课程,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相结合,以求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这也要求各科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协作。
当然,这就需要学校改革单纯以学科教研组管理教师的方式,实现教师管理和教研制度的创新,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提供组织或机制的保障。
《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分析
有保华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
实现课程综合化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任务。其中,设置、开发并实施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一条主要途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现课程综合化成为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许多国家设计开发除了多种多样的综合课程,其中,以活动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综合课程尤其丰富多彩;同时,这种形式的综合课程也是世界各国开发综合课程的热点课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将这一形式课程的开发视为一项重要任务。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原本为一体的知识内容进行分割,使这些内容条理化、结构化,以便于学生专门学习和研究的一种课程类型。但是,分科课程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因为它将有机统一的知识和观念人为地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对世界、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变得片面、狭隘、不完整。为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的素养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于是提出了实现学校课程综合化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的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类型通过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整合,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比较全面的理解,并能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存在着价值互补的关系,即综合课程弥补了分科课程的缺陷,而分科课程的优势则是综合课程所不具备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设置的并要求实施的一门新课程,它在课程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首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自然(或科学)课程、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课程,所以它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自然课或生活课程了,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在小学三年级之后这一课程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相对于此三门课程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二、《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经验课程等。其中,相关(交叉)课程是对具有一定联系或交叉的分科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 融合(广域)课程是将具有相近教育价值的课程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或学习领域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核心课程是以常见或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以此三种模式开发出的综合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即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知识教育。活动(经验)课程是以活动的方式设计并组织实施课程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它旨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
在国家新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中以各种模式开发并设置了多种综合课程,它们包括:
1、以融合模式开发设置的艺术(1-9年级)、科学(7-9年级)、历史与社会(7-9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
2、以广域模式开发设置的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
3、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设置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9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此处“活动型”的涵义体现为:第一,本课程以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学科教学完成的,而是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完成的。第二,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为此,小学低年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脱离儿童熟悉的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程所涉及的儿童的现实生活主要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个人生活自理等;模拟化的儿童的真实生活,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儿童剧、情境对话等等。这些课程内容都是儿童自主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与课程内容有机的统一,活动不是内容的一种载体,认为“在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活动”就是活动型课程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第三,本课程的实施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如游戏、讨论、交流、欣赏、练习、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这些方式主要体现为探究性活动、体验性活动、交往性活动和操作性活动等。尽管讲授也是本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但它不应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鉴于这种课程类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因此,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活动型综合课程”。
(选自:《人民教育》增刊)
试论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综合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范士红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情况喜忧参半。实施该门课程的教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但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均衡,综合课程在操作层面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情况为蓝本,在分析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探讨综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课程改革由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阶段时,教师的作用与价值就被彰显出来。课程改革必须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得以实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提升是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决定力量。因此,关注新课程应该首先关注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关注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自我专业提升与发展。
综合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的亮点,其实施过程必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其实施至今的情况有喜有忧: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了实施该门课程的教师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参与勇气与热情,感受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感觉到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局限,给综合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有了“综合”意识,但较难摆脱分科课程模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对小学原有的思想品德课程、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课程。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综合”意识逐渐增强,但在进行教学时还难以摆脱分科课程的模式。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课程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拼凑或叠加在一起,或者就品德教育而进行单纯的道德说教,或者是按照社会科的内容体系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和生硬;还有的教师过多地注重形式上的“花架子”,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大做文章,虽然课堂看似与以前不同了,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则依然沿袭分科课程的方法,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四不像”。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教师对“综合课程”的实质理解不足。许多教师认为“综合”就是“拼盘”,就是不同学科知识的拼凑。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综合课程”的内涵:“它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也就是说,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系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目的在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的意识,及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它更强调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因此综合课程注重的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教师对课程实质认识的偏差,必然导致因缺乏对知识的恰当整合,而无法在知识的融合中找到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也就使综合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原因是教师不具备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品德课或社会课了,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等多重价值,它将品德教育具体化、系统化,使之同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与儿童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它的课程目标并不局限于一个认知领域,而是涉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它将法制、政治、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知识整合起来,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另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空环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完整性和配合性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一个表现。这样的课程特征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统整知识的能力。而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科课程的思想阻碍了这一专业技能的发展,也就导致了综合课程的教学无法摆脱分科课程的模式。
要正确认识综合课程的实质,摆脱分科课程的束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做实践层面的解读。
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学理念产生个人体验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教师对理论学习的曲解和由此而产生的厌倦感,导致了教师对课程理论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文字上,学习的目的也大多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深刻内涵。这里我们强调教师的理论学习应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经验、社会的需要和问题的角度对课程标准做实践层面的解读。而且,这种学习不是“一次性”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学习理论,以检验理论的目的去进行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进步,边提高,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第二,构建多元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提高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具有的课程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应该用多元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特别应注重实践性知识的积累。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跳出传统的学科教学思想的束缚,用综合课程的理念指导实践,在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同时,找到实施综合课程的最有效策略。
二、教师有了“生活”意识,但缺乏与品德教育的整合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品德与生活的“两张皮”现象:教师们有了“生活”意识,却忽视了学生经验与品德教育的和谐统一,表现在教学中过多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表面现象的认识,而不能把这些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为思想道德层面的认识;教师过多注重孩子的体验活动,却忽视对这种活动的进一步总结、点拨和升华,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课后细细品位,我们无法感知课程的内在教育意义所在,这显然是有悖于综合课程所倡导的“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把儿童的生活作为课程的第一来源,按照儿童的生活逻辑来构建课程结构,而且强调这种生活“是儿童所感受到的、所观察到的生活,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另一方面,综合课程强调儿童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即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进行体验与反思。因此,“生活既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与归宿,也是本课程据此进行的手段”。道德(品德)产生并内在于生活中,人们为了生活而构建、提升社会道德、发展个体道德;而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中也离不开道德。因此,道德和生活是内在统一的整体。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的抽象化,而脱离了人的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导致这种培养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
了解了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系,我们再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对于课程“以生活为本”的特征,教师能够认同并在教学中渗透“生活”的意识,但由于缺乏与品德教育的整合,而使品德教育游离于儿童的生活之外或者忽视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提升儿童的道德认识。另外,教师缺乏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评价的技能,从而导致课堂上的活动流于形式。因此,提高现有教师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技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教师之间应该加强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
针对现有的实施综合课程的教师的特点,教师之间应该建立合作研究的氛围,如可以是原来教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请教对方的教育思想和知识结构,可以是不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课后共同研讨,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教师之间的探讨和研究不能操之过急,每节课可以就针对一个问题寻找解决策略,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应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经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本着共同提高、彼此学习的思想,避免保守和封闭。
第二,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参与式的研讨和培训。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形态,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教师应该在研究中不断成长。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以至各个教师的条件和特质各不相同,综合课程的实施效果也就因此各异。教师应多参加一些地区间、校际间的研讨和培训,与走在改革前沿、取得一些经验的学校的教师进行互动式的研讨和交流,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提出自己的困惑,针对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教师应该更多地参与研究,不断的积累经验,加快专业发展。
三、教师有了“生本”意识,但较难使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即教师通过进行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以学生为本”存在着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所有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喜欢”怎么样,教师就怎样做,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学生所说的都是正确的,教师只可以肯定、赞美学生,而当学生有错误的观点或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时候,教师也绝不可以说“不”。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更多地听到了“你真好”、“你真棒”等教师对学生赞美性的语言。这样的做法,当然不是“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本质所在,也必然使综合课程的实施走进误区。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以学生为本”的内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选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性、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的形式。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身心愉悦地投入其中,才会真正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C.R.Rorgers)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的相关性。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需要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将之与综合课程的理念相结合,品德与社会课所倡导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与儿童自身的经验相连接,既符合儿童自身的需要,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又是与儿童的心理结构、生活经历相匹配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才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低靡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与儿童的学习经验和兴趣不相关,而究其之于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应该是根源所在。
由此,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我们的教学对儿童有所裨益,教师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由传统的“教教材”走向“教学生”。教师应以儿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去教学,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为最终目的。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善于研究学生的特点,善于捕捉学生心灵的闪光点,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教师应从自我的“成人世界”走进“儿童世界”,在儿童世界中感受儿童的需要、情感、认知和思维,并将这些所感所知进行积累和更深入的研究,使之融于教学内容中。
第二,给孩子们创设真实的社会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与儿童的生活相似的情境,用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气氛中去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
四、教师有了“共建”意识,但对学生的活动指导乏力
由于综合课程所倡导的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加之课程的开放性使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生成性的、教师无法预测的情境出现,因此许多教师感到对学生的指导乏力。表现在教学上,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体验或研究活动前没有将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向学生说明,从而导致学生活动混乱,教师无法驾驭课堂;还有的教师虽然在学生活动前给予了一定的指导,但在学生进行讨论或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而不是作为小组的成员之一与学生共同研讨。教师指导的乏力也表现在对教学时空环境的控制不力,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完成教学内容。
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即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师生共同体的建立。在这种师生共建的学习共同体中,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所担任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激活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理解了师生之间的这种共建关系的重要,但在作为“指导者”的角色把握上,却由于自身没有相关方面的指导策略和方法,不知道如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产生无力感,无法与学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第一,学会创造性的反思。
反思是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想找到有效的教学和指导策略,教师只能在反思中通过总结课堂的教学实际,逐步找到实施综合课程的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写“课后反思日记”,针对课堂上的具体情况及自己所采取教学策略进行反思,针对某一具体的授课环节寻找有效指导的方法,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实施。通过这样的不断反思与实践,教师会具有一个更加开放和合理的思维系统,在动态的发展中逐步找到驾驭课堂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
第二,寻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
这里所说的指导更多地强调有针对性的指导,即教师与某个专家建立长期的联系,并邀请专家深入自己的教学实际,到学校中听课,课后共同研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寻找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反复的研究与实践中,教师可以找到有效指导的策略,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研究的过程,从而构建真正的师生共同体。
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课程实施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在综合课程的实施中找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推进综合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2]宋宏福.试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转换,《求索》,2002.6.[3]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2003,9.(选自:课程研究)
第二篇: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
议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 通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套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和目标。
第3条 了解任教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结合学习主题做好预先安排。
第4条 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协调与学校活动、其他课程的配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第5条 进行单元备课。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了解单元体现的内容标准、单元设计目的和思路,掌握单元教学目标。
第6条 进行课文备课。分析单元内各课之间内容与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课文定位。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与课文学习主题相关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划分教学课时。
第7条 进行课时备课。依据课文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要求。
第8条 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组织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及时吸收社会发展信息。
第9条 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内容、资源条件、学生特点和能力等情况。既要备教师的教法,也备学生的学法。第10条 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准备录音、投影、课件等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手段和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第11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领域广泛,教师要注意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第12条 编写教案。教案是针对课的具体设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案,一般以课文教案和课时教案结合呈现。课文教案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文教学目标、课时安排。课时教案主要包括: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预设、课外延伸活动设计等。
二、教学实施
第13条 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第14条 课前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材料等。
第15条 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量适中。
第16条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能力培养,相关知识概念、技能传授准确。
第17条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第18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
第19条 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
第20条 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师有真情实感。
第21条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预设。
第22条 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可以扩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活动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第23条 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三、学习评价
第24条 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第25条 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第26条 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第27条 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
四、教学资源 第28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第29条 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
第30条 注意利用学校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特别是与学校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等相互结合,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爸爸妈妈不在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培养学生敬爱长辈,主动做家务,生活中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思考,分辨是非,礼貌待客,举止文明等良好习惯。
过程方法
1、初步懂得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知道不给陌生人开门等安全常识,初步学会礼貌待客。
2、经历讨论交流、模拟表演等探究过程,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我保护、礼貌待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敬爱长辈,热爱劳动,珍爱生命的价值观。生活中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
教学重点:初步懂得爸爸妈妈不在家时,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知道不给陌生人开门等安全常识,初步学会礼貌待客。
教学难点:经历讨论交流、模拟表演等探究过程,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我保护、礼貌待客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小朋友,快看羊村长的脑袋上又发芽了 他肯定是在思考什么,被什么事情给难住了,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啊原来是刘星的妈妈出差不在家,羊村长担心他们又要闯祸啦,快来看看“小鬼当家”到底怎么样? 欣赏视频片段
思考:小雪,刘星他们的做法对不对?
1、幻灯出示课文图片:今天不仅刘星的爸妈不在,假设我们的爸爸妈妈也不在家,今天你们是家里的小主人,我们这些“小鬼当家”一起闯三关。
活动一:小鬼当家
第一关:想一想,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们这些“小鬼”应当怎么样做?
小组内互相交流。
通过欣赏刚才的视频和课本图画,小组讨论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可以做什么?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小鬼”最聪明。(2)哪个小组找出一名代表来说一说? 小组选代表发言
(3)出示课件总结:爸妈不在家,我能做些什么?
学习做家务,扫地把桌擦,读书看电视,休息和玩耍。师板书。(照顾老人、弟弟妹妹,做家务)
喜羊羊听说大家这么懂事,连连恭喜大家第一关闯关成功。活动二:陌生人来访---机智的小鬼
(1)快听:叮咚(门铃声),喜羊羊说别高兴的太早,还有第二关哪,不速之客来啦,是谁啊!哎呀!陌生人,不认识,奶奶又睡了,怎么办呢?
老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讨论后,选几个代表说说。(2)师总结:相信大家应该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看看小鬼当家,谁是机智的小鬼啊。灰太郎披上羊皮就是小羊了么,有的坏人就像披着羊皮的狼,我们表面识别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随便开门了,我们才真成了坏人手中的小羊。所以又陌生人来敲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机智一点。
(3)教你一招:(出示课件)1)、不要开门,把门锁好。
2)、问他是谁,让他知道家里有其他人在。
3)、不要告诉他任何事,尤其是一个人在家时,就说爸妈在忙,没空开门,请他下次再来。
4)、如果他还不离开,可以打电话给亲戚邻居或警察。师:陌生人敲门,门内把话答。看来大家都是机智的“小鬼”!恭喜大家第二关闯关成功!
活动三:客人来了怎样做?
(1)出示课本插图
(2)师:哎呀,门铃又响了,这次又是谁呢?。原来是小姨和表弟啊!坏小人说:“不能开门”。好小人说:”小姨和表弟是客人应该开门请他们进来好好招待”。
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请你结合32下的插图同桌两个商量一下,看看谁是文明的小鬼?
分小组要求: 说一说:看望奶奶 演一演:给小姨倒茶水
画一画:和表弟一起开心的看电视
(3)师总结: 同学们展示的真棒,看来都是合格的小管家,客人来了我们家要热情接待,礼貌待客,要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3、全课总结:刚上课你们观看《家有儿女》片段,那告诉老师视频里人物的做法对不对?那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应该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有陌生人敲门,不能随便开门,要注意分辨是非,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客人来了,要热情接待,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好么?。
4、拓展作业
马上周末就要来了,老师希望大家可以把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爸爸妈妈评一评自己的表现,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放方面还需要努力。做到的请在课本33页表中按要求画星星,如果其他方面做得好,也可以填在表中。
板书设计
爸爸妈妈不在 陌生人:不开门
客人:热情接待
教学反思: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有困难我不怕》;第二单元为《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三单元为《做聪明的消费者》;第四单元为《公共生活讲道德》第五单元为《大自然发怒的时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科书基本特点
1、综合性
(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
(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2、开放性
(1)教材内容的选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便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开阔其视野,深化其生活和情感体验。
(2)各学习主题的设计,从学习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3、情感性
(1)教材力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2)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3)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泼
形式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为体现以上三个特点,增强教科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我们在呈现形式上也力求活泼、富有情趣:(1)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这就有别于以往教材单调的呈现模式,符合现代儿童的审美需要和思维特点(2)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既富于变化,能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又使他们读来轻松有趣(3)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设计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等,使教材富有亲切感。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七、教学安排:
略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2
一、基本情况
一年级共有 学生104人, 其中男生54人,女50人。绝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自己,爱听老师表扬。一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学生已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课间能文明休息了,能注意卫生,不乱扔纸屑,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不守纪律、做小动作的人少了,知道要为集体争光,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小朋友在家里是小皇帝,待人接物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的虽然独立意识强,个性也很强,但自理能力很差;有的社会交往虽积极主动,但却不善于共处,缺少团结协作精神。今后,行为规范训练还需加强,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具体目标
1、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想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整》为依据,在与上册教材衔接的基础上,同样按照儿童生活的时间线索,即从新年新学期开始,经历春天、儿童节,一直到期末准备上二年级,迎接暑假生活的到来。五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图标、主题,有表现主题活动的画面,还有贯穿全书的“小精灵”,提示活动要点。本册教材由五个单元活动组成,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主题活动:
单元一《新学期,你好》主题一 《寒假生活交流会》
主题二 《春节知多少》
主题三 《新的学期新的我》
单元二《春天来了》主题一 《春天在哪里》
主题二 《我们播种春天》
主题三 《和春风一起玩》
主题四 《春天的盛会》
单元三《欢乐总动员》主题一 《“六一”大策划》
主题二 《“六一”大行动》
主题三 《开心“六一”》
单元四 《我要上二年级了》主题一 《我的这一年》
主题二 《二年级生活怎么样》
单元五 《暑假来了》主题一 《怎样过暑假》
主题二 《健康、安全要牢记》
附页 《废旧物品用处大》废瓶、空罐、废纸、塑料泡沫、
废纸盒等的利用
四、采取措施
1、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让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新学期,你好 6课时
第二单元 春天来了 7课时
第三单元 欢乐总动员 6课时
第四单元 我要上二年级了 4课时
第五单元 暑假来了 4课时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二、基本情况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他具有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开放性(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性、(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等基本特性。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二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非常肤浅,要求教师利用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自己拿主意、献出我们的爱、我们去发现、你好,祖国妈妈、愉快的收获。
“自己拿主意”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要求学生按时作息,做事用心;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献出我们的爱”这个单元教育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诚实友爱,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我们去发现”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愉快的收获”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要求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人教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本册三个单元共12个主题,落实了课标四个方面内容要求:
(一)、健康、安全地生活
1、秋凉了要添加衣服;
2、秋游出发前准备什么,出行安全,怎样防止丢失和掉队;
3、学做小雏鹰,要勇敢,不娇气。
(二)、积极、愉快地生活
1、快乐的暑假生活,我的心愿;
2、团团圆圆过中秋;
3、做个“快乐鸟”变烦恼为快乐。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1、当好值日生、我是小小保洁员、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
2、“好书大家看”同学间的友情;
3、“团团圆圆过中秋”家人间的亲情
(四)、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1、“找秋天”、“神秘的月亮”发挥观察力、想象力;
2、“留住秋天”、“秋天的游戏”发挥想象力;
3、制作“感谢卡”“我的成长包”“树叶标本”等发挥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做到四个尊重
(1)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儿童对生活有自己的体验,与大人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理解和认识儿童本身的`体验、感受在他们认识生活,学习做人、做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对生活的看法。而不是用成人的体验代替儿童自己的体验。
(2)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教师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讨论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途径;同时要给学生一个更宽松、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在选择中提高认识。
(3)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人格尊严。过去我们不太注意保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这点请老师们注意。
(4)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统一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关注每一个学生,能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同的尺度衡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1课2课
第四周——第五周3课4课
第六周——第七周5课
第八周——第九周6课
第十周——第十一周7课8课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9课10课
第十四周——11课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复习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成长的变化。对比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生活。
2、认识同学和老师,愿意与他们交往。了解学校概况,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生长的基本情况,手的作用及保健。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3、尊敬国旗,学会唱国歌。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学校生活。知道规则在学校生活中的作用并自觉遵守。热爱集体,乐于与他人合作,生活中有自己的创意。
4、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构成及他们之间的伦理和血缘关系。形成初步的小主人意识,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感受家庭生活愉快、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
5、了解元旦和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民俗文化,认识十二生肖,学会区别公历和农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策划、创意的能力和交往、合作的意识。能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充分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能够尝试一物多用,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等工具。积极参与新年联欢活动,并体验节日的快乐。
四、教法设想: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6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7
一、指 导 思 想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人教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本年级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另外,二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二年级的小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能充分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充满信心。
2、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温暖,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诚实、不说谎,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者。
3、体验自主活动、探索、发现的'愉快,能有意识地用各种方法去获得知识和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结合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教学中,充分利用参考资料和书上的习题开拓创新。 3.充分利用电视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效果。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为集体服务,以树立集体荣誉感。
5、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6、充实教学内容,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8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也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同时,又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活动的设计尽可能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科书体系。另一方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单元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祝你生日快乐 快乐的国庆节 过去的故事 红领巾的生日
本单元4个主题活动以“生日”为线索,引导儿童通过分享同伴生日的快乐,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喜悦、回忆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庆祝少先队的诞生生日,激发儿童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强做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愈来愈感。
第二单元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秋天到了 秋游回味 巧手剪秋天 中秋与重阳
本单元共有4个主题活动带着儿童一起走进金秋,去感受景色之美,分享收获之乐。孩子们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尝一尝中,与秋天“零距离”地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和科学的奥秘,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之情,使美丽的秋天留在儿童的手指间和心窝里。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保护自己。喜欢和同学、教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第三单元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我来试试看 我不胆小 我不任性 我的好习惯
本单元有4个主题活动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针对低年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胆小,缺乏敢于尝试的勇气、任性、习惯不佳等方面问题,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机整合,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儿童对问题的认识,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儿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儿童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第四单元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走进聪明屋 我也能研究 生活中的小创造
让校园更美好
本单元有4个主题活动以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为主线,它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主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标
重点及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1
准备周
熟悉教材
2—5
第一单元
生日快乐
1.祝你生日快乐
2.快乐的国庆节
3.过去的故事
4.红领巾的.生日
8
以“生日”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同伴生日的快乐,欢庆祖国生日的喜悦,回忆新中国诞生的艰辛,激发小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孝敬自己的父母,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强做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1.从生日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体验,更加珍爱生命,感恩父母。
2.在欢度国庆的活动中,激发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的情感。
1.《生日快乐》录音磁带;
2.收集新中国诞生的故事;
3.搜集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4.队歌和儿童歌曲。
6—9
第二单元
走进秋天
5.秋天到了
6.秋游回味
7.巧手剪秋天
8.中秋与重阳
8
在萧瑟的秋风中捡起一片黄叶去感知“秋天到了”;在栽种浇灌和采摘过程中体验秋收的快乐;秋游之后,回味无穷;摆动小手,巧“剪”秋色;尝一口月饼,品出生活的甜蜜,捧一盆菊花,表达对老人的爱心,孩子们在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尝一尝中,和“秋天”进行“零距离”接近,从而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去探索自然,探究科学,探求知识。
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之情,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使美丽的秋天留在儿童的手指间和心窝里。
1.准备故事《天气凉了》;
2.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
3.收集小制作的原料;
4.收集关于中秋的传说和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文。
10
期中复习
11—14
第三单元
成长乐园
9.我来试试看
10.我不胆小
11.我不任性
12.我的好习惯
8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线索,把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有机整合,使学生在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逐步加深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儿童品尝到勇于尝试带来的快乐;引导体味成长的快乐。
1.歌曲《做小树苗》的磁带;
2.整理玩具到课堂;
3印制“好习惯监督员”的聘书。
15—18
第四单元
金点子行动
13.走进聪明屋
14.我也能研究
15.生活中的小创造
16.让校园更美好
8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2.收集班级中有发明创意的学生作品;
3. “校园小调查”的调查表。
19
期终复习
期终检测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生活》教材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级的学校生活,新升二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有了提高,能做到关心集体,热爱学校,能自觉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但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坚持性短,部分学生上课听讲走神,爱摆弄小东西,所以我们老师要多指导、多教育、多开展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讨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是在经过一年的班集体生活基础上,引导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感受、体验、感谢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在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中,能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大家决定的事情努力去做,培养爱集体的感情和“主人翁”责任感。
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二年级第一学期正值秋季,教材利用这
一大好时机,把儿童带进金色秋天的大自然中观光,观察动、植物的变化,欣赏秋天多彩的叶、美丽的树、丰硕的果实,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使儿童由衷的热爱大自然,爱幸福生活,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二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快,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开发的。由于他们的经历很有限,内心时间不太复杂,做事、想问题都显得纯真、直率。这时候,引导他们初步懂得善待自己,善待老师、同学和伙伴,是极为重要的。教材选取富有童心的故事和事例,启发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对待同学,多发现同学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抓住机会发扬自己的长处;生活中遇到问题会自己解决。促使儿童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四、教材分析:
本册三个单元共12个主题,落实了课标四个方面内容要求:
1、健康、安全地生活.
(1)秋天天气凉了,要添加衣服;
(2)秋游出发前准备什么,出行安全,怎样防止丢失和掉队;
(3)学做小雏鹰,要勇敢,不娇气;
2、积极、愉快地生活.
(1)快乐的暑假生活,我的心愿;
(2)团团圆圆过中秋;
(3)做个“快乐鸟”变烦恼为快乐;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1)当好值日生、我是个小小保结员、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
(2)“好书大家看”同学间的亲情;
(3)“团团圆圆过中秋”家人间的亲情;
4、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1) “找秋天”、“神秘的月亮”发挥观察力、想象力;
(2)“留住秋天”、“秋天的游戏”发挥想象力;
(3)制作“感谢卡”、“我的成长包”、“树叶标本”等发挥动手动脑的能力。
(一)目标的多维性
本课程为综合课程,教材中每一课都含有多重教育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倾向,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显性目标,还要关注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的隐性目标。
(二)活动的有效性
教材的每一项活动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三)学生的主体性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教学中要真正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考虑其兴趣,研究其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四)教师的指导性
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学中该导的不导,放任自流,不是课改的方向,教学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是生活的翻版,教师应注意对儿童课上生存的问题进行筛选,对学习的反馈进行指导,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
(五)评价的发展性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
五、教学重点:重难点:
1、教育学生注意坐、立、走姿势正确。
2、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生活习惯。
3、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教会学生自觉的进行锻炼、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把身体练得棒棒的。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
(1)目标意识:即活动的目的性。
(2)主体意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改变学生围着老 师转的局面。
(3)情感意识: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4)诊断意识:即注意对儿童课上生成性问题的指导,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反馈。
2.做到四个尊重
(1)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2)尊重学生的选择。
(3)尊重学生的人格。
(4)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
(1)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
(2)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
(3)由课堂上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
(4)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
(1)师生信息互动。
(2)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现实的互动。
(3)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
(4)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开学教育。
第二周:我升入了二年级
第三周:我们班里故事多
第四周: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
第五周: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知识
第六周:开一次故事会
第七周:好书大家看
第八周:说话课
第九周:秋天的收获
第十周:秋游去
第十一周:画画课
第十二周:介绍课外知识
第十三周:中秋与重阳
第十四周:我棒你也棒
第十五周:学做“小雄鹰”
第十六周:做个“快乐鸟”
第十七周:猜谜语比赛
第十八周:画一幅画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复习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六个班,共有学生三百多人。通过一年级上期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而一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有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学校规定;能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所以,思想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
二、具体目标:
1、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想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三、课程内容标准的重点:
1、培养学生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
2、培养学生能够愉快、积极地生活。
3、培养学生能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培养学生能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具体教学措施: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针对《品德与生活》的学科性,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明确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目的,使学生能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及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3、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并切实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4、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上好每一堂课。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5、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指导学生认真完成练习。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6、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教学活动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讲故事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每周每个教学班有二课时。
第一周寒假生活交流会。
第二周春节知多少。
第三周新的学期新的我。
第四周春天在哪里。
第五周我们播种春天。
第六周和春风一起玩。
第七周春天的盛会。
第八周六一大策划。
第九周六一大行动。
第十周开心六一。
第十一周我的这一年。
第十二周二年级生活什么样。
第十三周怎样过暑假。
第十四周健康、安全要牢记。
综上,在思想品德课中,提高学生明理能力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就能够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1
一、具体目标
1、体验自主筹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身的生活和行动。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一起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想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平安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二内容重点
1、健康、平安地生活——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平安的生活常识,能区分好的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身。
2、愉快、积极地生活——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筹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身的生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溢信心和向往之情。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身生活服务的人充溢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二年级小同学的责任,并乐于去承当。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对周围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资料来丰富自身的生活和活动。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整》为依据,依照儿童生活的时间线索,七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图标、主题,有表示主题活动的画面,还有贯穿全书的“东北虎”,提示活动要点。本册教材由五个单元活动组成,每个单元包括若干主题活动:
单元名称
主题内容
单元一《学校就是我的家》
主题一《嗨,你好》
主题二《请跟我来》
主题三《学校生活真愉快》
单元二《早起》
主题一《我的小秘密》
主题二《早起一次》
主题三《你早》
单元三《开心游戏》
主题一《开心十分钟》
主题二《玩的学问》
主题三《好玩游戏自身编》
单元四《搜集种子过冬天》
主题一《神奇的种子》
主题二《搜集种子》
主题三《种子朋友》
单元五《学会交流》
主题一《猜谜竞赛》
主题二《无声的扮演》
主题三《挑战一笔画》
主题四《感受他人的困难》
单元六《下雪啦》
主题一《玩雪》
主题二《雪花雪花我问你》
主题三《雪中生活》
主题四《可爱的小雪花》
单元七《迎新年》
主题一《话说新年》
主题二《新年的礼物》
主题三《新年联欢会》
四、同学分析
绝大多数同学活泼好动,好表示自身,爱听老师褒扬。一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同学已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课间能文明休息了,能注意卫生,不乱扔纸屑,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不守纪律、做小动作的人少了,知道要为集体争光,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小朋友在家里是小皇帝,待人接物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的虽然独立意识强,个性也很强,但自理能力很差;有的社会交往虽积极主动,但却不善于共处,缺少团结协作精神。今后,行为规范训练还需加强,反复抓,抓反复,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五、采取措施
1、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和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示。
3、让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六、教学进度布置
略
一、同学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同学能感受到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同学的学习热情不时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而且我班同学41人,男生比女生多15人,好动的同学较多,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出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和其活动的过程,同学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同学通过自身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别,本地同学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以和教材中的活动性较强,由于同学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个别同学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全册教学内容
1、我爱我的班集体——本单元设计了“集体生活真愉快”“班集体真温暖”“人人有优点,合作力量大”“我为集体添光彩”四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同学在一年多集体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老师、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协助,能够进一步意识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到一起生活的愉快;同时通过开展为集体做好事、为班级做贡献的活动,培养同学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我们的动物朋友——本单元设计了“我最喜欢的动物”“可爱的小动物”和“我们的好朋友”三个主题活动。以引导同学注意通过实际的调查、访问、饲养等活动发展保护动物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珍爱,并由此树立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的观念,初步形成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爱心和责任心。
3、纸和环保——本单元围绕纸的问题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从哪里来”“维护森林,节约用纸”三个主题活动,以协助同学初步了解纸的来源,了解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奇妙的光——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影子的探索开始,引导同学获得有关影子的.知识,探索和认识光的一般特性,激发同学对光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5、我们都有一个家——本单元设计了“好大的一个家”“好壮丽的一个家”和“我们的家在哪里”三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同学了解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了解祖国主要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绩,了解有关长江、黄河的基本知识,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短处,并能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对自身充溢信心,与同学团结友爱。
2、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在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的同时,认识到自身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从而主动地用实际行动为集体增光。
3、了解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知道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并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4、能注意到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愿意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索,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
四、具体内容
第一周集体生活真愉快
1、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
2、能够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相处和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3、懂得集体生活的规则和交往的相关知识。
4、掌握同学之间解决矛盾抵触的方法,介绍自身和好朋友的方法与能力。
第二周班集体真温暖
1、感受同学之间互相协助、互相关心的真情。
2、养成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协助的好习惯。
3、认识到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协助,也要协助他人。
4、掌握交流集体生活感受的技能;协助同学的相关技能。
第三周人人有优点,合作力量大
1、感受团结、合作的愉快;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大。
2、能与同学团结合作,一起做事。
3、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短处,各人有特点,能力各不同。
4、掌握要他人了解自身的方法;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第四周我为集体添光彩
1、体会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对集体荣誉发生影响;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
2、认识到集体中每个人的表示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能用实际行动为集体争光彩。
3、认识到集体的进步需要大家一起争取。
第五周我最喜欢的动物
1、喜欢动物、关爱动物的情感。
2、珍爱生命,维护动物。
3、了解一些动物的基本常识。
4、知道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发展初步的生态意识。
第六周可爱的小动物
1、有爱心并精心饲养小动物,关爱小生命。
2、初步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了解动物的特性,能正确喂养小动物,防止受到动物的伤害。
4、培养观察能力,学写饲养日记,掌握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技巧。
第七周我们的好朋友
1、不伤害动物,自觉维护动物。
2、珍爱生命,拒绝吃国家维护的动物,并学习努力劝阻他人的不良行为。
3、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为人类作出贡献。
4、能做一些力所能和的维护动物的事情。
第八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1、感受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初步培养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纸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九周纸从哪里来
1、体验维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2、初步养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
3、理解保护树木对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
4、掌握调查、收集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和技能。
第十周维护森林,节约用纸
1、体验参与节约用纸、维护环境实践活动的乐趣,培养维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2、热爱自然,维护树木,保护环境,提高环保的自觉意识。
3、了解学校和社区维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4、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第十一周影子的探索
1、对光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2、会自身布置时间,坚持、主动地完成活动。
3、能在生活中正确利用影子。
4、探索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密切关系。
第十二周我们来造彩虹
1、对光的色彩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坚持不懈、不怕失败进行探索的科学精神。
3、认识太阳的七种颜色。
4、学习一些制造彩虹的方法。
第十三周太阳光的利用
1、积极尝试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太阳光。
2、学习防止光的伤害,学会维护自身。
3、知道可以利用光丰富自身的生活,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4、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四周好大的一个家
1、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感受我国民族文化我丰富多彩。
2、初步形成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
3、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初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4、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地、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城市的气温变化,东西两端城市相距较远等相关地理知识。
第十五周好壮丽的一个家
1、感受我国山河的壮美秀丽,体验家乡生活的愉快与幸福。
2、爱自身生活的地方,爱祖国的山河。
3、初步了解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名胜古迹,了解自身生活的地方。
4、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和入口;知道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第十六周我们的家在哪里
1、初步理解世界是我们更大的家,地球是人类一起的大家园。
2、与少数民族小朋友和外国小朋友和睦相处。
3、学习与外国小朋友交往的礼仪。
4、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等简单地理知识。
五、对本学期的期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用学过的理论指导自身的行为,能够明辨是非,使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有积极探索的兴趣,喜欢动手动脑,想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二、基本情况:
全班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5人,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是件不容易的事。为顺利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特定如下教学计划。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全书共有五个单元,包括我上学了、上学路上、我的同学和老师、家里的我、大自然真美丽,每个单元又分为三个主题,其中第四单元有四个主题。
2、教学要求:
①知道生活学习中常常会有不顺心的事,有困难不要怕;
②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③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知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危险,知道最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④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⑤感受身边环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①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恒心和毅力;
②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
③引导孩子了解生活中基本的健康安全常识,引导孩子学会生活,保护自我;
④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从小形成关注家乡,为建设家乡做好准备;
⑤让学生感受身边环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能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电、纸张等资源;
⑥初步养成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⑦使学生从小懂得珍爱生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材的编排特点
①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
②重视生活情感的陶冶;
③教材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发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
4、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3
一、班级情况分析:
学生总体思想素质比较高,上进心比较强,人人热爱班集体,个个能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差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好转,成绩也在慢慢提高。此班干部责任心强,有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卫生意识比较强,良好的卫生习惯已经养成。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优差悬殊较大,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接受能力偏低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上课听讲走神,爱摆弄小东西,思想开“小车”,作业态度不端正,书写质量差,拖拉现象严重
二、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争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上学真快乐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2、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第二单元:祖国的生日
1.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知道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感受人们迎接国庆的喜悦心情。
3.用实际行动迎国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第三单元:美丽的秋天
1.引导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找到秋天,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和表达秋天的美好。
3.体验、感受秋天的美好,在与秋天一起玩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秋天、找到快乐。
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五单元:冬爷爷来了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了解我们的学校
第三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
第四周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去
第五周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欢度国庆
第八周我爱秋天
第九周和秋天一起玩
第十周中秋节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我的家
第十三周我是家里的小主人
第十四周好玩的冬天
第十五周奇妙的冬天
第十六周新年到了
第十七周过新年
第十八周送给新年的礼物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优化结构体系、避免生硬说教、丰富练习内容、加强实践性以及面向农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力图“利学”“便教”。本册教材编排方法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除了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上外,更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通过学习它能养成小朋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内容和目标
1、自己拿主意
包括(让我想想 相信自己 学习生活有计划)
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要求学生按时作息,做事用心;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2、献出我们的爱
包括(我们手拉手 爷爷奶奶你们好 帮帮残疾人)
这个单元教育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诚实友爱,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3、我们去发现
包括(我发现 我也做研究 我们的科学小组)
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4、你好,祖国妈妈
包括(可爱的祖国 国旗国旗真美丽 敬礼,人民英雄)
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5、愉快的收获
包括(我在长大 努力才会有收获 丰收会)
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要求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突出德育取向。
品德课当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利用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丰富素材,把抽象的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种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教育内容中,引导儿童建构自己得到的生活,为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服务。
2、尊重儿童的.个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如何实现儿童的权利,尊重并保障每个儿童的权利成为教育的重要职能。我们营学会欣赏每个儿童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在教学中提供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只有当儿童不同的能力和需要得到尊重,并能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学习和表现是,他们就会学得更好,学得更有兴致,从而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发展。
3、教学相长,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自身有受教育的需要,教师作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面对新教材,我们要边学习,边摸索,边总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多读书,多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我们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工作者!
4、注重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潜能生辅导计划
1、课堂上多关注、多鼓励刘恩泽、刘雅婷等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下去对其进行重点指导。
3、课间多和孩子交流、谈心。
4、把握品德教育的时机,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
七、教学业务研修活动
1、期初召开全年级组教材分析会议,和全组品德与生活老师探讨、交流,全面把握教材。
2、每周不定期和全年级组品德与生活老师集体备课。
3、不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
4、不定期外出观摩学习。
八、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1、教育学生爱惜书本。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教育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下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九、教学课时安排
1、自己拿主意 5——6课时
2、献出我们的爱 5——6课时
3、我们去发现 5——6课时
4、你好,祖国妈妈 5——6 课时
5、愉快的收获5——6课时
总计30课时左右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以儿童生活的空间线索安排活动主题,形成灵活、有序发展的主题序列。在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分布上考虑综合,内在联系、均衡、贯穿与螺旋上升和年级的侧重点。
二年级的特点是: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探究,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教学策略:
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1.课前初探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3.课后实践
课标对本学科本册的要求:
⑴、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⑶、通过教学内容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将学生引入到发现与研究的快乐之中。通过发现、研究、展示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合作意识。
⑷、首先通过对祖国的了解来体验祖国“妈妈”的可亲、可敬、可爱,然后通过国旗、国歌、国徽的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把爱国情感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再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从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⑸、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愿意自己解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愿意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关心和爱护同伴,尊敬和关心老人,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
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妈妈的可爱、伟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教学活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收获的愉悦,激发儿童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二、学期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能力目标:
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
(2)转变教学观。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四、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略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有困难我不怕》;第二单元为《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三单元为《做聪明的消费者》;第四单元为《公共生活讲道德》第五单元为《大自然发怒的时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科书基本特点
1、综合性
(1)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
(2)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2、开放性
(1)教材内容的选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便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开阔其视野,深化其生活和情感体验。
(2)各学习主题的设计,从学习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3、情感性
(1)教材力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2)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3)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泼
形式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为体现以上三个特点,增强教科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我们在呈现形式上也力求活泼、富有情趣:(1)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这就有别于以往教材单调的呈现模式,符合现代儿童的审美需要和思维特点(2)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既富于变化,能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又使他们读来轻松有趣(3)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设计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等,使教材富有亲切感。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七、教学安排:
略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两个教学班,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二 、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一)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二)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2.讲文明,遵守纪律。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掌握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2.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4.尝试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三、教学重点
1.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事件,采用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如: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可以是唱、跳、画、说等多种形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特征。培养学生的多种表现能力、分析能力。
2.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初步了解各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教案,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化。
3、采取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4、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同学们养成爱思考爱生活的习惯.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教学内容
19.3-9.7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升入了二年级
29.10-9.14第二课 我们班里故事多
39.17-9.21
4 9.24_ 9.28
5 10.8-10.12
6 10.15-10.19
710.22-10.26
810.29-11.02
9 11.5-11.9
10 11.12-11.16
11 11.19-11.23
12 11.26-11.30
13 12.3-12..7
14 12.10-12.14
15 12.17-12.21
16 12.24-12.28
1712.31-20xx.1.4
18 1.7-1.11
19 1.14-1.18
20 1.21-1.25
第三课 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 第四课好书大家看 复习第二单元 第一课 秋天在哪里第二课秋天的收获 复习期中测试 第二单元第三课 秋游去 第四课中秋和重阳 复习第三单元 第一课我棒你也棒 第一课我棒你也棒第二课学做“小雄鹰” 第三课 做个“快乐鸟” 第三课 做个“快乐鸟”复习复习巩固 期末测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5
一、指 导 思 想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人教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本年级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另外,二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二年级的小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能充分感受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充满信心。
2、能感受和体验到生活的温暖,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人际交往中诚实、不说谎,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者。
3、体验自主活动、探索、发现的愉快,能有意识地用各种方法去获得知识和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结合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教学中,充分利用参考资料和书上的习题开拓创新。 3.充分利用电视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效果。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为集体服务,以树立集体荣誉感。
5、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6、充实教学内容,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六个班,共有学生三百多人。通过一年级上期的学习,学生已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而一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有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适应学校规定;能加强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所以,思想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
二、具体目标:
1、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想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三、课程内容标准的重点:
1、培养学生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
2、培养学生能够愉快、积极地生活。
3、培养学生能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培养学生能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具体教学措施: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针对《品德与生活》的学科性,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明确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目的,使学生能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及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3、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并切实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4、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上好每一堂课。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5、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指导学生认真完成练习。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6、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教学活动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讲故事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每周每个教学班有二课时。
第一周寒假生活交流会。
第二周春节知多少。
第三周新的学期新的我。
第四周春天在哪里。
第五周我们播种春天。
第六周和春风一起玩。
第七周春天的盛会。
第八周六一大策划。
第九周六一大行动。
第十周开心六一。
第十一周我的这一年。
第十二周二年级生活什么样。
第十三周怎样过暑假。
第十四周健康、安全要牢记。
综上,在思想品德课中,提高学生明理能力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就能够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二、基本情况:
全班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5人,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是件不容易的事。为顺利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特定如下教学计划。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全书共有五个单元,包括我上学了、上学路上、我的同学和老师、家里的我、大自然真美丽,每个单元又分为三个主题,其中第四单元有四个主题。
2、教学要求:
①知道生活学习中常常会有不顺心的事,有困难不要怕;
②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③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知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危险,知道最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④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⑤感受身边环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①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恒心和毅力;
②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
③引导孩子了解生活中基本的健康安全常识,引导孩子学会生活,保护自我;
④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从小形成关注家乡,为建设家乡做好准备;
⑤让学生感受身边环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能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电、纸张等资源;
⑥初步养成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⑦使学生从小懂得珍爱生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材的编排特点
①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
②重视生活情感的陶冶;
③教材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2、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发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
4、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8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也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同时,又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活动的设计尽可能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科书体系。另一方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单元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祝你生日快乐 快乐的国庆节 过去的故事 红领巾的生日
本单元4个主题活动以“生日”为线索,引导儿童通过分享同伴生日的快乐,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喜悦、回忆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庆祝少先队的诞生生日,激发儿童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强做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愈来愈感。
第二单元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秋天到了 秋游回味 巧手剪秋天 中秋与重阳
本单元共有4个主题活动带着儿童一起走进金秋,去感受景色之美,分享收获之乐。孩子们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尝一尝中,与秋天“零距离”地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和科学的奥秘,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之情,使美丽的秋天留在儿童的手指间和心窝里。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保护自己。喜欢和同学、教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第三单元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我来试试看 我不胆小 我不任性 我的好习惯
本单元有4个主题活动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针对低年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胆小,缺乏敢于尝试的勇气、任性、习惯不佳等方面问题,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机整合,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儿童对问题的认识,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儿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儿童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第四单元共安排了四个主题活动:走进聪明屋 我也能研究 生活中的小创造
让校园更美好
本单元有4个主题活动以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为主线,它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主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目标
重点及难点
教具准备
备注
1
准备周
熟悉教材
2—5
第一单元
生日快乐
1.祝你生日快乐
2.快乐的国庆节
3.过去的故事
4.红领巾的生日
8
以“生日”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同伴生日的快乐,欢庆祖国生日的喜悦,回忆新中国诞生的艰辛,激发小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祖国;孝敬自己的父母,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强做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1.从生日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体验,更加珍爱生命,感恩父母。
2.在欢度国庆的活动中,激发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的情感。
1.《生日快乐》录音磁带;
2.收集新中国诞生的故事;
3.搜集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4.队歌和儿童歌曲。
6—9
第二单元
走进秋天
5.秋天到了
6.秋游回味
7.巧手剪秋天
8.中秋与重阳
8
在萧瑟的秋风中捡起一片黄叶去感知“秋天到了”;在栽种浇灌和采摘过程中体验秋收的快乐;秋游之后,回味无穷;摆动小手,巧“剪”秋色;尝一口月饼,品出生活的甜蜜,捧一盆菊花,表达对老人的爱心,孩子们在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尝一尝中,和“秋天”进行“零距离”接近,从而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去探索自然,探究科学,探求知识。
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之情,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使美丽的秋天留在儿童的手指间和心窝里。
1.准备故事《天气凉了》;
2.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
3.收集小制作的原料;
4.收集关于中秋的传说和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文。
10
期中复习
11—14
第三单元
成长乐园
9.我来试试看
10.我不胆小
11.我不任性
12.我的好习惯
8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线索,把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有机整合,使学生在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逐步加深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儿童品尝到勇于尝试带来的快乐;引导体味成长的快乐。
1.歌曲《做小树苗》的磁带;
2.整理玩具到课堂;
3印制“好习惯监督员”的聘书。
15—18
第四单元
金点子行动
13.走进聪明屋
14.我也能研究
15.生活中的小创造
16.让校园更美好
8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2.收集班级中有发明创意的学生作品;
3. “校园小调查”的调查表。
19
期终复习
期终检测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以《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准则,根据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班级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他们分别来自梧田街村、大堡底村、老殿后等几个施教区。经过一个学习的小学生活,大部分学生已能适应小学生课堂常规和日常行为规范,但是还有个别孩子未能脱离幼儿园时的习惯,如上课坐不端正、不能专心听讲、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作业、不能按时按要求值日等。值得一提的是毛逸浩和曹博涵两位小朋友,他们的学习欲望不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效率低,须需要加强引导。大部分学生懂礼貌,讲文明,对学校常规有了基本的了解,比较能够适应学校生活。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生活常识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帮助别人是尤为重要的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活》一年级(下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编写,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本册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以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本册教材编排着四个单元:我爱我家;我的生活好习惯;爱心行动;火热的夏天。分16课主题活动。这四个主题活动以家庭生活为核心,以情感为线索,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负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体验爱,表达爱,从而升华对家庭的情感。
本册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生活性。
教材编排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我爱我家”单元中共编排了4个主题活动,安排7课时教学。4个主题活动以家庭生活为核心,以“情感”为线索,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负责。
2、开放性。
教材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教材内容从自身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空间可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如:《爱心行动》单元充分体现了儿童个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其中的4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通过开放时空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不仅爱人,还要去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
3、活动性。
教材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如:《我的生活好习惯》单元中的《喝水的学问》和《在餐桌上》并非单纯讲授“吃,喝”的学问,更多是引导儿童通过实际参与活动,感悟其中的科学道理,体验文明用餐的乐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究或解决问题,“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更深。”当然具备活动特点的主题活动还有:《过家家》,《喝水的学问》,《他们需要关爱》等等。
四、教学目标
1、在介绍家庭成员,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生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通过开展生活小故事的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初步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不依赖父母,并掌握正确的保健常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使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热爱劳动也是爱父母的表现,学会一些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5、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不仅爱人,还要去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
6、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了解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识,生活常识,了解昆虫的一些基本知识。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地和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
7、通过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欢乐,有意义活动内容的安排和选择,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增强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适应社会的常识的技能。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及早适应学校生活。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x*。
4、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5、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我的一家2
2我是家中小成员2
3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2
4过家家2
5我掉了一颗牙2
6眼睛与耳朵的诉说2
7喝水的学问2
8在餐桌上2
9关心老人2
10他们需要关爱2
11小手拉小手2
12别把花草弄疼了2
13雷雨来了2
14夏天的小虫2
15怎样才凉快2
16过好暑假2
17机动2
18机动2
19考试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0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58人,大部分学生年龄都在6—7岁之间。初入学的小学生,对小学生活一无所知,一切都几乎是从零开始。他们就像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在这洁白无暇的白纸上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全册教学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较快熟悉新环境,适应小学生活,情绪愉快安定,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安全的规章制度。
2、愉快、积极地生活——能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有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意识到作为一个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和自己的学习任务,团结友爱,爱亲敬长。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新环境有探索的愿望,能想办法进行自己的游戏和活动。会使用简单的工具。
三、全册教学目标
1、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2、熟悉班集体,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3、学会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4、初步了解学校及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探索的兴趣。
四、具体内容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第一周一、上学真快乐
1、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和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2、与同学、老师热情、礼貌地交往,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了解集体生活的知识和有关知识。
3、自我介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第二周二、了解我们的学校1、了解学校的设施及其功能、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2、认识学校的花草树木、自然环境。
3、表现、交流自己所见所闻的技能。
第三周
三、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1、作为小学生的初步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纪律。
2、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生活自理的技能;为集体服务的初步技能。
第四周四、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1、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行为规范。
2、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周
五、祖国真美丽1、初步了解祖国的标志和代表性的风景名胜。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初步认识长江、黄河、喜马拉雅山等祖国名山大川。
第六周
六、欢度国庆1、感受、体验国庆的欢乐气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体验对人民应小脑感的崇敬之情。
2、认识国旗、国徽等国家的标志,了解有关国庆节的常识;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的事迹。
第七周
七、我爱秋天1、感受的大自然的.美,体验在自然中探索、发现的乐趣。
2、了解秋天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了解秋天的特征和有关种子的知识。
第八周
八、和秋天一起玩1、学习制作植物标本、蔬菜印章等。感受探索、创作的快乐,初步形成乐于探索、创作的习惯。
2、学习制作植物标本、蔬菜印章等。
第九周
九、中秋节1、体验传统佳节的温馨和家庭团圆、祖国统一的美好情感。
2、初步了解关于月亮的科学常识和人类探索月球的成就。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第十周
十、我的家1、学会关心父母,尊敬老人,体验亲情;与家庭交流、沟通的知识。
2、人际交往几与家庭成员交往的技能。
第十一周
十一、我是家里主人
1、培爱劳动,不断增强独立性、自立性。
2、学会礼貌用语几与不同人交往的知识。
第十二周
十二、好玩的冬天1、体验冬季的愉悦,感受冬天生活的快乐;敢于迎接寒冷的考验。
2、了解冬季生活和运动的常识,获得必要的动机保健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动机生活。
第十三周
十三、奇妙的冬天1、冬季物候特点的快乐;对自然现象、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兴趣。
2、了解冬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懂得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十四周
十四、新年到了1、对新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体验集体过节日的快乐,尽自己的所能为活动出力。
2、了解祖国各地、世界各地过新年的风俗习惯。
3、学习策划、准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
五、对本学期的期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用学过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能够明辨是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1
一.同学基本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同学58人,大局部同学年龄都在6—7岁之间。初入学的小同学,对小同学活一无所知,一切都几乎是从零开始。他们就像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在这洁白无暇的白纸上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全册教学内容
1、健康、平安地生活——较快熟悉新环境,适应小同学活,情绪愉快安宁,遵守交通规则和有关平安的规章制度。
2、愉快、积极地生活——能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有作为小同学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意识到作为一个小同学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主动参与力所能和的家务劳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和自身的学习任务,团结友爱,爱亲敬长。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有自身的想法和意见,对新环境有探索的愿望,能想方法进行自身的游戏和活动。会使用简单的工具。
三.全册教学目标
1. 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2. 熟悉班集体,知道自身是集体的一员。
3. 学会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4. 初步了解学校和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探索的兴趣。
四.具体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第一周 一.上学真快乐
1. 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和作为小同学的自豪感。
2. 与同学、老师热情、礼貌地交往,尊敬老师,友爱同学。了解集体生活的知识和有关知识。
3. 自我介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第二周 二、了解我们的学校 1. 了解学校的设施和其功能、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2. 认识学校的花草树木、自然环境。
3. 表示、交流自身所见所闻的技能。
第三周
我们小同学要这样做 1、作为小同学的初步的独立性和责任感,遵守《小同学守则》和学校纪律。
2、培养初步的自我维护、生活自理的技能;为集体服务的初步技能。
第四周 四、遵守交通规则,安平安全上学 1、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行为规范。
2、具有初步的自我维护能力。
第五周
五、祖国真美丽 1、初步了解祖国的标志和代表性的风景名胜。为自身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初步认识长江、黄河、喜马拉雅山等祖国名山大川。
第六周
六、欢度国庆 1、感受、体验国庆的欢乐气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体验对人民应小脑感的敬重之情。
2、认识国旗、国徽等国家的标志,了解有关国庆节的常识;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的事迹。
第七周
七、我爱秋天 1、感受的大自然的美,体验在自然中探索、发现的.乐趣。
2、了解秋天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了解秋天的特征和有关种子的知识。
第八周
八、和秋天一起玩 1、学习制作植物标本、蔬菜印章等。感受探索、创作的快乐,初步形成乐于探索、创作的习惯。
2、学习制作植物标本、蔬菜印章等。
第九周
九、中秋节 1、体验保守佳节的温馨和家庭团圆、祖国统一的美好情感。
2、初步了解关于月亮的科学常识和人类探索月球的成绩。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第十周
十、我的家 1、学会关心家长,尊敬老人,体验亲情;与家庭交流、沟通的知识。
2、人际交往几与家庭成员交往的技能。
第十一周
十一.我是家里主人
1、培爱劳动,不时增强独立性、自立性。
2、学会礼貌用语几与不同人交往的知识。
第十二周
十二、好玩的冬天 1、体验冬季的愉悦,感受冬天生活的快乐;敢于迎接寒冷的考验。
2、了解冬季生活和运动的常识,获得必要的动机保健知识。合理布置自身的动机生活。
第十三周
十三.奇妙的冬天 1、冬季物候特点的快乐;对自然现象、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兴趣。
2、了解冬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懂得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十四周
十四、新年到了 1、对新一年的生活充溢希望和信心 体验集体过节日的快乐,尽自身的所能为活动出力。
2、了解祖国各地、世界各地过新年的风俗习惯。
3、学习筹划、准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
五、对本学期的期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用学过的理论指导自身的行为,能够明辨是非,使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2
一、课程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三:课程目标: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 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五、教学活动形式:
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
六、课时安排:
本学期以18周计算,每周2课时,合计36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 7课时
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 9课时
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员” 9课时
第四单元“我们在长大” 7课时
复习、考试 4课时
总计: 36课时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3
一、班级分析
二年级学生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然、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方面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四、教学重点
1、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事件,采用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表现能力、分析能力。
2、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五、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
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七、教学活动形式
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
八、课时安排
本学期以20周计算,每周2课时,合计40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 自己拿主意 7课时
第二单元 献出我们的爱 7课时
第三单元 我们去发现 8课时
第四单元 你好,祖国妈妈 8课时
第五单元 愉快的收获 8课时
复习、考试 2课时
总计: 40课时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4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91个学生,其中男生57人,女生34人。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不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方面的培养:
(1)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2)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培养: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乐于帮助他人。
3、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自信、诚实、求上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第1课——寻访大师的童年——2课时
第2课——大师成才的故事——1课时
第3课——大师在我身边——2课时
第二单元
第1课——班级风景线——2课时
第2课——一次运动会——2课时
第3课——班级小明星——2课时
第4课——我们的班级报——2课时
第三单元
第1课——美丽的大自然——2课时
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3课时
第3课——美好的家园——2课时
第四单元
第1课——我们的社区——2课时
第2课——社区的文明——2课时
第3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课时
第五单元
第1课——我长大了——2课时
第2课——成长档案——2课时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5
一、班级情况简介
202班,班主任zz老师。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该班是z老师从一年级直接带上来的一个班级,平时,肖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非常认真。所以该班学风好,班风正,学生纪律性强,学习自觉性强。从第一周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能积极动脑,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不多,个别学生小动作比较多,注意力不能保持,需要教师时时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共有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共三课。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共三课。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共三课。第四单元:你好,祖国妈妈,共三课。第五单元:愉快的收获,共三课。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拿主意,自信,自己安排自己事情的能力;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帮帮有困难的人的积极情感;在大自然中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研究的能力;热爱祖国和人民英雄的积极情感;体会到自己在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更大的收获。使学生在伴随年龄的增长的同时,能力,情感也不断发展和丰富。
三、教法透析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是新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材编写内容,大多以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看书后,从中获得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书中有丰富的图片资料,并附以文字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地加以利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品德行为实际,引导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不能离开品德课教学的初衷,为考试而教。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自学辅导法、讨论法、实践法、个案剖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2、课堂上,以学生自读悟理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获得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行为的变化。(编辑:/)
3、搞好组织教学,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教学中加强针对性。
5、作业以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情况为重点。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至三周:第一单元
第四至六周:第二单元
第七至九周:第三单元
第十至十二周:第四单元
第十三至十五周:第五单元
第十六至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