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什么”与“怎样教”——读《语用》有感
浅谈“教什么”与“怎样教”
——读《语用》有感
岳阳楼区马安小学
彭美会
近期读了刘仁增老师的《语用》一书,对自己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理解与反思,也从中受益颇多,感受颇深。刘仁增老师对“语用教学”这样定义:语用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学习活动的精心策划,用“语用”为核心。核心词汇“语用”包含三层意思,语用教学的概念界定,涉及语文学习的三个方面,一是理解,二是运用,三是理解与运用的内在联系。而对于我们语文教学中,语用教学实际上需要我们教师关注最基础的字词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知,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能“’g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运用”,这也是一种个性化感悟和体验,最终让学生内化自己的语言图式和知识体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明报“语文本体论”,就是“语文是什么,语文干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最基础、最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一、教什么
教师拿到一本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何确定精彩的教学内容,从《语用》一书中,有以下感悟:
1、关注教学目标
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各个学段、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以新课标为基本准则
2、关注学情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以为课堂内容越丰富越具体越好,从而会情不自禁地出现“一言堂”的课堂,学生已经懂得,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学生读不好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读不懂的,教师没有时间处理等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情,了解学情,那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水平,学习状态,学习经验等等,在上一堂课前,曾有老师调查学生对本课内容“已知内容”“未知内容”“欲知内容”进行了详细调查,这也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真实有效的学情基础。
3、遵循“生本”的原则。
遵循“生本”的原则,即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了,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所建构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想吻合,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可以归传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懂得,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如本学期在教授《凡卡》这一课中,教学内容确定过多,但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质疑:爷爷为什么将九岁的凡卡送去当学徒呢?凡卡这种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能坚持多久?最后他能等到爷爷的到来吗?这些问题学生自己提出后,通过我在课堂上的提示:爷爷的生活状况与穿着,以及寄信的细节等等。一经点拨许多学生就能解决这些疑惑,最后让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凡卡续写一个结尾,这也正是语言的综合与运用,令我欣慰的是学生都是为了凡卡写下了美好的结局。
虽然与课文背景条件不太相符,但这又何妨呢!让学生创造性地为文章续写补白,也是学生语文修养的一种体现。从他们写的文字中,读出了他们对凡卡同情的情感与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愿望。
4.教师以“素养”的心态解读文本
当我们教师拿到一篇课文,不管是自己曾经是否教过的篇目,都要认真,研读教材。所谓“素养”,刘仁增老师说: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而普通的读者,即看书时,不带你的意见去读,更不能以思维定势去读文章,应不含杂念,看它说什么,完了再用自己积累的东西跟它有一个思想上的对谈,从而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读出社会人士。
但是“素读”仅仅是把课文当作一个纯粹文学作品来读,作为语文教师,在确定“教什么”前,还应以“语文”的眼光去读,去审视发现挖掘隐藏其中的语文元素,从而读出你对文章,语言,结构情感主旨的独特体会,读出“文本个性”才能教出你的个性与风格。
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语文教师注意以上四个方面后,再确定“教什么”这样才能为我们确定精彩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
在“教什么”问题上,读《语用》一书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注重语言点的展开教学,关注字词、语句、语段教学点的展开。书中《匆匆》这一课例(第73页),教师安排四个教学步骤,从读懂语言之意——发现语言之行——内化语言之法——享受语言之美。真正使学生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学习来体悟文章的情感与表现手法,从“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享其美”层层深入品读到运用,真正达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目的的统一。
二、怎么教(如何确定教学策略与设计)
1、切入点的捕捉:
所谓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任何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重要的词句、语段,找到它们,把它们作为理解全文或片段的突破口,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未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杨子荣借题发挥》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借题发挥”为切入点,理解含义,再读课本,从文本中读出杨子荣是如何借题发挥的,为什么要借题发挥?刘仁增老师在《语用》一书中提到,“词语”“标点”“特别的语言形式”“句式”“语段”都能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语言点的展开
在意义理解中把握言语形式,得意而忘言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崔岚老师就曾谆谆教导过我们: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刘仁增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从基本的语言点抓起。
这次研讨还学习了朱江华老师的《鸟的天堂》的优秀教学设计,许多老师对《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践行《语用》各抒己见,真正的做到了活学活用。对于《鸟的天堂》这一课,我个人我觉得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切入,先让学生自己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再理解文章的含义,围绕“鸟的天堂”展开教学重点。尤其对描写榕树那一段内容让学生品读后再仿写或补白,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从而也到达了语言点的展开。
总之,读完《语用》这一本书,自己受益匪浅,对“教什么”与“怎样教”这两方面有了自己一点拙见,并且对自己以后的语文教学之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与目标。加之,这次与各位优秀教师研讨后,更加深刻地理解真正运用《语用》这一本书中精髓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积累,需要不断在反思中前进。
2017年7月初
第二篇:读《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近期,我拜读了于老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于永正老师是我国小学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他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了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下面我就“五重”教学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反复品读 “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一、重情趣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发我产生共鸣的地方。每每读起这一章,我的心灵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慨。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对学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提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避免不了会有偏爱个别优生,厌恶个别差生的念头。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于老师不是圣人,但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不同的尺子,将自己深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所谓“差生”,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有感情。我们班就有一个姓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这个男孩特别地乐于助人,看见老师抱着一摞本子走出办公室,他会主动上前迎接;看见班上女同学抬不动课桌,他会主动去帮忙。每每看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感动不已。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也要像于老师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我们外出听课或看录象,于老师每次范读总是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会陶醉其间,流连忘我。于老师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二、重感悟
书中所讲到的“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体会,领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于老师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老师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三、重积累
没有读到“五重教学法”之前,我以为学生积累的内容无非是课内与课外的语言积累,而于老师所说的“重积累”,不仅指的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主要靠读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则需要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亲密接触,搞好实践活动。
另外,于永正老师还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他认为现在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在加上读书少,这样一定会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他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博物馆、军营、工厂,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们了解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们了解城市……
四、重迁移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于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除此之外,于老师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这不正是一种由读到写的迁移吗?所以,我非常赞同于老师“重迁移”的说法。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
五、重习惯
读到这一章节,不禁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于老师所谈的习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才可让他们受用一生。
读完书后,我对于老师的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态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入浅出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等,钦佩不已。合书深思,为什么于老师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因此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像于老师一样胸怀大爱,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这样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读《怎样教小学数学》有感600字
读《怎样教小学数学》有感600字
陈瑛
读了《怎样教小学数学》一书,深深地被邱学华老师折服。他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学习。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令我收获良多。
这本书分数学教育观、口算教学、笔算教学、珠算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应用题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批改、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小学数学教育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史等十三讲来全面介绍如何在小学进行数学教学。细细品读,我总能从书中感悟到许多,学到许多……
这本书全面、精湛、创新地涵盖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兴趣、狠抓两个基本、体现三个为主、做到四个当堂、应用五步教学法、实施六段式结构。做到了理论与现在的新版教材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也不等于数学问题都是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把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符号去思考。
课堂上除了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也是不能忽视的。必须挑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讨论。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时能够做到讲在要害处,讲在刀口上。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得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起来,一切从学习效果出发,哪个有效就用哪个。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模仿记忆。在教学中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来源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结果,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细读了《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后,我明白,设计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读《简单教数学》有感
读戴曙光老师的《简单教数学》
前几天,看了戴曙光老师的《简单教数学》一书。戴曙光 1969年出生,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校长助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特约专家,福建省“送培下乡”讲师团成员,厦门市专家讲师团成员。曾应邀到北京、安徽、四川、海南等地上示范课和讲座。
【读后的感受】
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教学事例深入浅出地将他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戴老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他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就会为之奋斗,无怨无悔;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会不断的探索,乐此不疲;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艺术,就会追求更加美好的境界,创造出神奇的效果。
戴曙光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可以把课上得简单一些。简单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实实在在,没有过多的华丽色彩,没有过多的热热闹闹,没有过多的刻意追求。简单课堂看似简单,却有内涵;看似简单,却有韵味;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简单”的课堂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学科味,学生更为喜欢、学得更为轻松。
在日常工作的真实环境下,我们要如何教数学,如何给学生减负、给教师减负,让教师们快乐地教,使学生们快乐地学、快乐地成长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浪费了很多时间?教师付出的劳动到底有多少价值?课堂上是否要承载得满满当当?学生做的、教师改的作业发挥了多大作用?„„
【内容简介】
此书是福建省小学数学界被出版社认可、面向全国发行的个人专著。这本书从“什么是简单教数学”、“如何打造简单数学课堂”、“简单数学课堂赏析”三个方面阐述了简单教数学在理论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内容的摘录】 “什么是简单教数学”
回首20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经历,上过“失败课”“表演课”“精彩课”“研讨课”“示范课”“名师课”,简单地说,可概括为“简单课——复杂课——简单课”
我在想:教学过程中浪费了多少时间?教师付出的劳动到底有多少价值?课堂上是否要承载得满满当当?学生做的、教师改的作业发挥了多大作用„„我认为要把课上得简单一些,于是,“教得简单,学得轻松”就成为我所追求的理想目标。20多年过去了,我的课堂教学之路走了一个“轮回”,“简单”的课堂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学科味,学生更为喜欢,学得更为轻松,体现出简单之中的不简单。
如果没有品尝过“山珍海味”,就无法嗅到“粗茶淡饭”的香味。做数学教学的研究,就得把简单的事情想得更加深入一些、复杂一些;反之,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在课堂上,就应该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一些,使学生学得快一些。“如何打造简单数学课堂”
我需要站在教师们日常工作的真实环境下思考如何教数学,研究如何给学生减负、给教师减负,让教师们快乐地教,使学生们快乐地学、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快乐的秘籍:首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其次,让学生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其三,努力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把高深的数理变简单,把枯燥的知识变有趣,让学生学得快乐。
智慧学。在课堂上,例题出示后,也让学生先尝试,然后收集学生的不同想法和做法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发表各自的看法。老师的任务变得简单,只要做出回应和评价就行了。但是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做的对不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好。智慧学的“秘籍”:首先,鼓励学生自己学;其次,发现、总结、推广学生的学习经验;其三,引导学生有方法的学习。
“放权”给学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德尔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儿童能够独立达成的水准与经过教师和伙伴的帮助能够达成的水准之间的落差,叫作“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达成的水准应该是现在发展区。根据这句话,可以把学生的发展区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三是学生独立或合作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那么,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完成呢?学生能合作完成的,为什么不让他们合作完成呢?教师唯一要做的是教学生独立或合作完不成的任务。如果学生能独立完成80%的任务,那么,教师的教只承担20%的任务就可以了。
主体性原则。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给学生解开束缚在他们身上的那根无形的“绳”,充分相信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做到“有所不为”。这样,教师也可以从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所为”。
简约性原则。要从量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做到作业前置,争取在课内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作业前置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缩短新授课时间,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思考:哪些环节是重复的,可以不要;哪些知识是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可以不教;哪些讲解或者提问是啰嗦的,可以不要,哪些活动是
无效的,可以不要。课堂教学要聚焦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内容的核心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简约性,从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与环节的简约、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数学知识的归类压缩,使教师的教学简单有效,使学生的学习轻松快乐。
成长规律。不要把犯错的孩子看成坏人,因为人往往是在犯错误中成长与成熟起来的。人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进步的潜力则是巨大的。数学教育应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切忌急于求成。要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学会等待,寓教育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用我们的教育智慧点亮孩子迷惘的双眼。
教学目标准而实际。“教什么”与“怎么教”哪个更重要?“教什么”具体而言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如果定偏了,直接影响“怎么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学环节“少”而实效。我的三环节:一是导入,二是探究或讲解,三是练习。在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导入做到“快”而“趣”,探究做到“慢”而“透”,练习做到“精”而“活”。在时间安排上,导入一般不超过3分钟,探究一般不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都用在练习和作业上,前10分钟边讲边练,后10分钟独立作业,练习的题型和形式决定了练习的质量。
教学媒体“简”而实用。教学环节归纳起来有三个 :导入、探究、练习。导入“快”而“趣”。课堂导入要做到“快”,就是给探究核心内容留出更宝贵的时间,使新知的学习更“透”一些;导入做到“趣”,就是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心和价值追求,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探究“慢”而“快”。练习“精”而“活”。练习与作业的设计要在“量”上做加法与减法,减少课外的、重复的、机械的、书面的作业,增加阅读的、实践的作业及课内作业。在质上做乘法,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层次性,做到“精”而“活”;在形式上突出多样性、变通性,一题多练,一题多变。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落实课内作业。一堂课如果没有10分钟以上的独立作业时间,无论你的课有多精彩,这堂课的教学质量都是令人怀疑的。有效的方法是把作业安排在课内完成,课内作业是在规定时间、规定题量、同样的环境下完成的,每个学生的作业质量是真实可靠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做一定量的作业,教师就可以在这一段时间里对学困生做个别辅导,批改学优生提前做完的作业,从而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当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
2、落实课内批改。
3、落实课内辅导
怎样教才算简单。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从宏观上分析,必须具备两种知识:一是学科知识——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本质的把握。二是教学方法的知识。教学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还处在幼稚阶段的儿童,因此,教学需要方法:
1、把握数学本质,2、把知识
串起来
3、发挥自己的优势
4、备单元教材
5、备课时教材
6、改造教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教材无论怎么编,都无法顾及所有的学校、学生和教师。适合城市学生使用的,不一定适合农村学生;适合北方学生使用的,可能不太适合南方学生;适合优秀的学生学习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不太适合;这位老师用起来顺手的,另一位老师用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学的材料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这就是教师要做的工作。
无论教师怎么重组教材、改造教材,都必须尊重教材,不能“舍近求远”、“漫无目的”。或者可以这么说,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落脚点,可以有不同的演绎。聪明的教师不会去推翻教材,而是在原有的教材编排内容的基础上修改,让例题与习题价值最大化。
让例题教学更适合学生。例题是学习新知的重要载体,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例题教学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课堂的质量。让例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教学的目标,是教师课前准备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习材料的艺术包装。教学方法的“深加工”
让习题练得更为有效。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是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着眼于那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解读和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与丰富内涵,然后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设计出融合操作性、开放性、生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富有智慧的练习,从而服务于有效的课堂,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如果把学生看成是一窍不通的人,那么你就要做100%的事情;如果你认同学生有能力学会60%的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减少60%的负担,去做40%的事情;如果你认同学生有能力学会80%的知识,那么你就只要做20%的工作;如果你认为学生能学会100%的知识,那么你什么事情都不用做。
常问学生三个问题。备课时了解学生非常重要。了解学生,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能准确的定位教学的难点;了解学生,能提供学生喜欢的学习材料;了解学生,能科学的利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总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备课时,主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已知什么?学生会怎么想?学生有什么困难?
第五篇: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