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历史上重大会议总结
民主革命时期的会议(1921-1949年)1.中共成立初的三次代表大会:(1921-1923年)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选举了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1927-1937年,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八七”会议:1927年在汉口召开,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召开,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即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洛川会议:1937年秋召开,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为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即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1)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召开,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2)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思想准备,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建国后召开的会议(1949—)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议:1949年10月1日召开,会上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在北京举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2)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北戴河会议:1958年8月召开,这次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分社化运动推向了GC。
(4)庐山会议:1959年召开,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5)八届八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决议》。
(6)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在北京召开,是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3.“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八届十二中全会:江青反革命集团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内历史上最大冤案。
(3)中共“九大”:1969年在北京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4)九届二中全会:1970年夏在庐山召开,削弱了林彪集团的权势。4.徘徊时期(1976-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初召开,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后)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新的指导方针,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改革和开放的重大政策,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2)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召开,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以来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的评价,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3)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召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中共“十三大”:1987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规划了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蓝图。
(5)中共“十四大”:1992年在北京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迈向新世纪的航程。
(6)中共“十五大”:1997年召开,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7)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召开,全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十七大”: 在2007年10月15日召开。
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中央北京特别会议(1926年)
1926年2月21日—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中心是解决“五卅”运动以后革命的总的战略方针问题。指出现时政局是中国革命发展中非常紧急的时期,是反动势力联合向民众势力进攻时期,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责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战争。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主干,必须加紧进行北伐战争必将经过的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要注意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以便接应北伐军,积极支持和参加北伐战争。会议强调只有发展农民运动和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引导国民革命达到最后胜利。会议通过《关于现时政局与共产党的主要职任议决案》、《北方区政治军事工作问题》等决议。
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会议(1927年7月)
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下,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1927年7月12日至26日,根据共产国际改组中共中央领导的训令,在鲍罗廷主持下,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会议。中央决定让陈独秀去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未让他参加会议,陈独秀拒不服从这一决定,向党中央提出了辞职要求,从此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成立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职权,成员有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李立
三、张太雷。实际上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全党的统治。
会上,党中央发表了《对政局宣言》。宣言展示了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始改变了一味向国民党妥协退让的政策。会议初步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通过了挽救革命的三项重大决策。
一、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
二、决定独立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三、决定召开一次中央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革命运动的方针和政策。
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确定的决策和措施,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奠定了开创中国革命新时期的良好基础。
八七会议(1927年)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明确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总之,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古田会议
即1929年12月28日至30日在福建上杭古田举行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由陈毅主持并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 报告。会议改选了前委,毛泽东任书记。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 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指出应首先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内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不良倾向,同时在组织上必须坚持 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决议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规定红军的三大任务是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坚持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的原则。这个决议是 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为党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抵达贵州遵义时举行的政治局扩大 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洛甫(张闻天)、博古(秦 邦宪)、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何克全)等二十人。会议批评了第五次 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 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 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 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在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 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了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 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转折时期,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洛川会议(1937年)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指出了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则区别,确立了我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利用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道路。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13日在西柏坡举行的会议。到会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委19人,列席12人。集中讨论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 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二中全会,可以说 是城市工作会议。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会议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党在 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分析当时中国经济 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二中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 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围绕这个中心,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 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坚决地批判 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 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放脑筋、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 命”中和以前的“左”倾错误,及时地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解决了我党从1957年以来未能解决好的 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这是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经济建设上要纠正 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要保障几亿农 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解决了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要健全党规党法和 民主集中制。增选陈云为党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 员,选举产生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陈云为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 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 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二大”(1922,上海),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2)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4.**“十二大”(1982):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 6.**“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7.**“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8.**“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会议
2011-05-15 13:59
中共党史重要会议汇总
1.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
中共二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会议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即在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③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必将来临。
3.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为随后到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4.中共四大
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中共四大的主要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大会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中共四大的历史功绩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革命态度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大会还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地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
中共四大的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5.中共五大
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毛泽东批判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中共五大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因为,中共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因此,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7.中共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主要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
六大也存在着不足: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8.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9.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古田会议的中心思想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
会议规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着军队的性质和面貌,这是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规定红军除了要进行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活动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
在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0.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1.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瓦窑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的转变,迎接抗日新高潮的来临。
25日,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于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议和报告指出了在新的形势下,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坚决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也有与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即使是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党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还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瓦窑堡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以来没有解决的重要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这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12.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24.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部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议》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
25.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6.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27.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28.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
1994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
29.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0.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
1996年10月7~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会议根据全面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本次会议把主要讨论方向放在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
31.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2.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
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3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稿和《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3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3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36.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6年10月8—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六项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37.中共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注意:以前的提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我党历届重要会议口诀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
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
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指导
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造,八大矛盾分析好,平稳前进要抓牢
十一届六中二决议,科学评价毛的好,十二大有中国特色,再次评价毛的好
初级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 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最重要
注释:
二大立纲: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确定
四大领导工农忙: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思想
古田军队要增强:人民军队建设
六届六中马中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七大确定毛指导: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转城市: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三中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八大矛盾分析好: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工业与农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与不满足需要,并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十一届六中二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确定其地位和其思想的地位 十二大有中国特色: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作补充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会议(最终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部分重要会议
1.1921年7月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中共二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会议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即在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③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正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必将来临。
3.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此次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为随后到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础。中共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4.中共四大――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中共四大的主要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大会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中共四大的历史功绩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革命态度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大会还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地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
中共四大的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5.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毛泽东批判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中共五大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因为,中共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因此,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7.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8.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主要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
六大也存在着不足: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9.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古田会议的中心思想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
会议规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着军队的性质和面貌,这是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规定红军除了要进行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活动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在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0.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瓦窑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的转变,迎接抗日新高潮的来临。25日,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于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议和报告指出了在新的形势下,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坚决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也有与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即使是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党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还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瓦窑堡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以来没有解决的重要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这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注:国民党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逐渐改变了对日政策。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主张。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标志着内战的初步结束。)
12.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抗战的前提下,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 ****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10月,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 13.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945年4月20日,历时长达11个月的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这个会议可能是我党历史上最长的会议。当然,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了一项在党的历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重要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个决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特别是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高度评价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杰出贡献,肯定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决议》指出了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正式宣布:“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决议》明确指出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能否定一切。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这个决议也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作了极为重要的准备。
14.中共七大--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历时50天。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任弼时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报告;通过新的党章,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6月1 1日,大会闭幕,毛泽东致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中共七大中刘少奇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的第一次概括。在报告中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详细的全面的阐述。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在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
会议主要讨论了:
(1)提出了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
(2)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阐述了全国胜利后的基本矛盾和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所采用的基本政策。特别重点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4)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5)毛泽东估计了新形势,提出了警告“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蓝图,并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作了准备。
1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国家的经济问题,并确定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的另一个发言--“不要四面出击”。针对新中国刚刚建立,立足未稳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向进攻。”在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国营经济要占主导地位,但公私要一样看待。现在要把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对于民主党派,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和其他党派也应当实行“有所不同,一视同仁”的方针。在知识分子方面,毛泽东说,改造知识分子不能太急,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思想改造是错误的。另外,毛泽东还就民族关系、整风问题、土地改革问题等阐述了党的一系列策略方针。
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提出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实现这个任务有三个条件:一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二是现有工商业的合力调整;三是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17.中共八大--(第一次会议)1956年9月15日~27日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
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2)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3)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这次会议对于考试来说可以归结为: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10月,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上,他把对彭德怀的批判,说成是“一场阶级斗争”。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必须年年讲、月月讲。1963年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在总结湖南、河北等地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验时,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他还号召全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些对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提法,一度成为流行口号。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断然否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最早见于1964年9月中央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中。草案对当时形势的估计十分严重,提出敌人拉拢腐蚀干部,“建立反革命的两面政权”,是“敌人反对我们的主要形式”;认为“这次运动,是一次比土地改革运动更为广泛、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指出有些地区还要“认真地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工作”,为此,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口号的提出,是毛泽东继1959年庐山会议和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错误的估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并随着“左”的错误的发展被不断强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既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从没有起过积极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从实践情况看,它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混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影响了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和贯彻执行,破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严重打击和挫伤了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依据的“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受了一场“十年浩劫”的灾难,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果断地停止了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及时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它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具有伟大的历史转折性意义。
18.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24日在北京举行。
19.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28日在北京举行。
20.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注:从历年的试题来看,九大、十大、十一大拿来出题的可能性较小。)
2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必须永远废止。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27--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注意:《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即是根据《决议》及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界定的。)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年的实践作了总结,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完成。
23.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11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
24.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部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议》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
25.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6.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27.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在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的重要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建设的步伐要更快一点;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影响,右和“左”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力争中国经济建设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注意培养接班人,保证中国长治久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暂时曲折,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发展总趋势。)
28.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 1994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
29.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0.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 1996年10月7~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会议根据全面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本次会议把主要讨论方向放在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
31.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2.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3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稿和《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3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3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36.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六项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37.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注意:以前的提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1、思想建党:《井冈山的斗争》
2、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共产党人发刊词》
3、党风科学概念:《整顿党的作风》
4、三大作风:《论联合政府》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届六中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发刊词》
7、思想路线:《反对本本主义》
8、最完整系统阐述实事求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9、毛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
10、毛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整形成
11、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吨泄缁岣鹘准兜姆治觥?/P>
13、人民民主专政:《将革命进行到底》
14、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七大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5、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16、伟大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7、系统总结三大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8、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
19、执政党建设:七届二中
20、毛泽东思想: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
2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四篇:中共历史上的重大会议古田会议
中共历史上的重大会议--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古田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11月,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随后,红四军在朱德、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下,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攻,并于1929年1月起向赣南、闽西进军,开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作为红四军党的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曾力图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红四军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内在创建根据地、在红军中实行民主集中等原则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因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没有能够为红四军领导层的大多数同志所接受。
1929年8月下旬,陈毅抵达上海,向党中央如实汇报了红四军的工作。29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听取了陈毅关于红四军全部情况的详细汇报,决定由周恩来、李立
三、陈毅3人组成专门委员会,深入研究讨论红四军的问题。经过1个月的讨论,形成了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著名的九月来信。九月来信肯定了红四军建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要求红四军前委和全体干部战士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明确指出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
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上,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中央九月来信。大会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代表前委起草的约3万余字的8个决议案,总称《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其中第一部分,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后来编入了《毛泽东选集》。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等11人为中共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重新当选为书记。
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反对以任何借口削弱党对红军的领导,必须使党成为军队中的坚强领导和团结核心。古田会议决议的中心内容是强调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农村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在党和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的条件下,如何克服来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及其他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影响,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是事关党的事
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历史上重大海啸
历史上重大海啸
日本有明海温泉岳海啸
1793年5月21日,九州岛发生强烈地震,诱发了约5.35亿立方米的土石,从温泉岳前山和主峰坠落入2700米以下的有明海湾,引起大海啸,高达10米的涌浪使海岸地带遭受破坏,死亡14920人。
中国台湾基隆海啸
1867年12月18日,基隆北部海域发生6级地震,基隆港内海水迅速从海湾内退出,形成空前的大退潮,并露出了海底,致使停泊在港湾内许多船只搁浅。然而,紧接着海水又以极快的速度涌入港内,凶猛的海水冲垮了海堤,迅速地涌向市区,造成许多民房被冲毁,数百人在这次灾难中丧生。
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海啸
1883年8月27日,爪哇岛西南角的喀拉喀托火山于当日10时突然爆发。火山灰云升入80.5公里高空,之后在岛上形成一个深约300多米的火山口,大量海水急剧灌进这个大坑,从而引起大海啸。海啸发出的响声,在相隔2000多公里的地区都能听到。这次海啸浪峰高达35米,在太平洋中急速奔驰,袭击了爪哇和苏门达腊,毁坏了大约300个村庄。海啸引起的海峰继续横渡印度洋,跨过大西洋,传至美国和法国海岸。仅用32小时就走过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一半的路程。这次大海啸使36420人丧生。
日本东北河岸海啸
1896年6月15日上午,日本东北沿海的人们正在庆祝一年一度的男童节。数万青年男女聚集在海边的沙滩上唱歌跳舞,喜悦非常。中午时分,海滩上欢乐的人们突然感到大地在颤抖。尽管日本人对一天发生多次地震的现象习以为常,但海滩上的人多数还是迅速散开,跑到附近的山上躲避。他们在那里俯瞰大海,天空仍然昏暗一片,细雨沙沙地下着,但海面似乎很平静,根本没有出现惊涛骇浪的迹象。夕阳西下时,那美丽的落日景色使山上的人们欢呼起来,他们忘记了几小时前地震给他们带来的烦恼,涌下山去,继续在海滩上举行庆祝活动。晚8时20分,海啸突然向岸上袭来,海滩上5万多参加庆祝活动的人猝不及防。在日本沿海发生的15万次地震中,只有124次引起海啸,而且这些海啸造成的损失都不严重,但1896年6月15日这次海啸带来的却是恐怖、破坏和死亡。
海啸快要来临时,人们听见好似万炮齐鸣的隆隆声,接着传来一阵令人毛发倒竖的嘶嘶声;岸边的海水向海里退了几百米。接着,10-30米高的浪涛以500公里的时速冲入陆地160公里,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滩上的人们惊恐万状地逃向附近的山上,然而海啸跑到了他们前面,数以万计的人顿时被卷进海里。海啸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肆虐,所到之处,万物皆被涤荡一空。在遥远的神户沿海,第一阵海啸的尾部扫住了两艘轮船,使它们立即沉没,船上的178名船员全部丧生。在海啸主要经过的地区,一座座城镇、一个个村庄被海水吞没扫平。釜石市消失在波涛之中,这里的6557名居民中,4700人死于非命;4223座房屋中,只有143座部分残存。在釜石以北8公里的福塔志村,700村民中只100人幸存。在雅马达村,4200人中3000人遇难。在托尼村,1200人中就有1103人丧生。基参地区丧失了一座城镇、11个村庄,6000人淹死或被倒塌的房屋砸死。在岩手地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遇难或受伤。
在遭海啸袭击的地区,活下来的人逃离死神的方式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有些荒唐。有一个地区,数百人被卷进海里后,又被抛到海湾对面的海滩,他们全部都活了下来。在居住着150个村民的本乡村,海啸卷走了绝大多数人,而到山顶庙去作古老游戏的几位老人却安然无恙。有几个人在三陆海滩被卷进海里后,又被海浪送上一座海岛,但他们身上连伤都没有。抱住木板或倒塌房屋木头的人大部分都幸存了下来。在久地,一位父亲让自己的6个孩子各抱一根椽子,结果有5个活了下来,而父亲却因没有椽子可抓被海啸冲得不知去向。在另一个地方,几十名父母跑上山去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山的最高处,当他们接着奔下山来营救别人的孩子时,全被大水淹死。在瓦什加麦镇,一个老兵听到隆隆的响声,以为是外敌从海上侵略自己的国家,急忙手持宝剑前去拚杀。后来他的尸体在离海岸几公里的地方被发现,浪涛“夺”走了他的宝剑,又“插”入了他的胸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海啸袭击陆地时,海里的几百条渔船却安然无恙。渔民们事后说,他们只感到船下有轻微的震动。但当这些渔船试图靠岸时,巨大的浪涛却把它们赶了回来。海啸袭击之后,270公里的海岸线上,到处一片狼藉。房屋有的相互压在一起,有的底朝天,有的成了一片废墟。在岸边的巨石下面和巨石之间,到处是淹死的人畜尸体。在磐梯山下的水坑中,人的尸体被可怕地分成几部分,胳膊、腿、头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混在一起,浸泡在殷红色的血水中。在另一个地方,海啸把遇难者的肌肉剥光,只剩白骨;有的尸体的双眼被挤出体外,好像受了重压一样;有的尸体被相反的力量分成两半;有的尸体好像扔进开水锅里煮过;有的尸体满身血痕,好像受过石块或铁棍的打击。
短短5分钟的海啸夺走了2.8万人的生命。如果参加庆祝的人在山上不下来,决不会有这么严重的伤亡。几个月之后,美国地质学教授约翰·米尔恩指出,在日本东北沿海附近海域8.8公里深处,有一大片海底塌陷,造成了这次危害极大的海啸。
美国阿拉斯加理查湾大海啸
美国阿拉斯加南端太平洋东岸的理查湾是一个纵深不过11公里,最大宽度32公里的小海湾。1958年7月9日晚10时,该处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海啸,巨浪高达525米。理查湾一带几乎荒无人烟,当时仅有3只小型拖网渔船停泊在那儿,其中圣玛号船遭到灭顶之灾,整个船沉没,船上人全部遇难;另一只船埃德利号,被巨浪挟持,越过海岸,抛到陡峭的海崖上,此时巨浪冲击高度达240米,然后小船又被巨大的波浪拖回海湾,船被保存,船上两人幸免于死;第3只巴加号渔船,就像一片树叶被巨浪抛向堤坝上空,据船上目睹者描述,“小船被抛起的高度,至少超过25米。当时,我们的小船在巨浪的波峰上,船尾在前,径直朝下,猛烈地跌落下来,简直像演一场空中飞舟杂技,令人心惊胆?quot。巨浪把这条船抛到岸上,船底被障碍物撞穿,这只不幸的小船立即沉没在浪涛中。船上的两人靠一只小小的救生艇,在浪涛中挣扎两个多小时,最后被一条渔船救了出来。海啸所到之处,茂密的树林,肥厚的草丛和土壤,被一扫而光。大地表面由此变得光秃,显得十分凄凉,就连合抱的参天大树也被从根部扭断。大量折断树木在浪涛冲击下互相碰撞,变成没有树皮的光溜溜的圆木,密密麻麻地拥挤着,漂浮在海面上,大约5公里长,300-400米宽,其景象实为壮观。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是由于理查湾深处的弗亚维匝断层在7月9日晚10时左右突然发生运动,诱发海湾端头的悬崖发生山崩,大量岩块迅猛扑落到海中而引起的。
智利大海啸
1960年5月22日,15时12分智利中部的太平洋沿岸发生8.6级强烈地震,造成海底下降,从而引起大海啸。海浪高达25米,近乎垂直的水墙冲向岸上,紧接着又退回大海,这样进退反复几次,卷走了沿海地区无数房屋,摧毁了码头,轮船被海浪推到陆地搁浅,1000人死亡。与此同时,海浪以每小时650公里速度横跨太平洋。据记录,海浪到达各地高度分别是:在夏威夷群岛10.5米,大洋洲6-9米,日本和前苏联6.5米,美国3.5米,阿留申群岛3米,新西兰2米,太平洋其它地区1-1.5米。这是近年记录比较完整的一次大海啸,也是世界上由于海底急剧下降,引起危害最大的一次海啸。当海啸巨浪经15小时抵达夏威夷群岛西岸的黑罗港时,尽管当地已提前5小时接到海啸警报,但10米高的巨浪仍使市区遭受很大损失,冲垮了防波堤,约2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黑罗港大片市区几乎全部被毁。汽车、房屋、机器成了一堆破烂,造成61人死亡,282人受伤。海浪继续向西推进约8小时,到达远离智利1.5万公里的日本,巨浪冲刷本州和北海道的太平洋沿岸,破坏了海港和码头设施。在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高出海平面2.4米以上的码头,跌落在离海46米陆地的房屋断垣残壁间。仅三陆沿岸一带,就死亡119人,下落不明者20人,冲走、毁坏房屋几百户,造成2830户人家流离失所。全日本共有800人因这次海啸遇难,15万人无家可归。在前苏联堪察加,该地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受南半球由地震所引起海啸的影响。
这次大海啸使浩瀚的太平洋水域,受到强烈的扰动,直到一周后还没有恢复平静。可见这次海啸波及面之广、危害之大,实属罕见。
美国阿拉斯加瓦尔迪兹港湾大海啸
1964年3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南部的瓦尔迪兹港湾发生大海啸,港湾内海啸波高达30多米。到湾顶端其波峰倒卷时,巨浪高达50多米。到达科迪亚克岛时为20多米。引起这次海啸的原因,是3月27日傍晚,阿拉斯加大断层活动产生的8.4级大地震。这是北美洲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海岸线变动和大面积海底运动,从而引发了这次大海啸。阿拉斯加受灾最重,130余人丧生,财产损失约5.4亿美元。海啸波及到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夏威夷和日本,直至南极,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小镇,在9米浪高的袭击下,几乎全部摧毁。
菲律宾海啸
1976年8月17日0时13分,菲律宾群岛南部棉兰老岛以南的苏拉威西海中,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是菲律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由此引起了该岛南部沿海地区猛烈的海啸。5米多高的海浪席卷上岸,冲垮了几百栋建筑物,正睡熟的人们被海水卷走,死者中有许多是儿童。这次海啸发生一周后(即8月22日),菲律宾官方宣布,在南部的这次地震和海啸中,已证实死亡4000人,失踪4000人,无家可归者达17万人之多,损失小渔船4000只。
希腊塞萨洛尼基海啸
又称萨洛尼卡海啸。1978年6月20日1时5分塞萨洛尼基发生6.8级地震,引起海啸。近6米高的海浪冲击到南斯拉夫的亚得里亚海岸,把一些渔船卷上海岛,许多房屋被淹,造成几百万美元的财产损失。海啸波及到地中海东部地区,使得8名黎巴嫩游泳者被海浪卷走而丧生。
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海啸
1992年12月12日5时29分,该地由于发生6.8级强烈地震而引起海啸。高达25米的海浪,侵入陆地达300米远,摧毁了港口和滨海区,沿海岸地区所有村庄全部被冲毁。这次海啸使该岛1584人丧生,500人受伤。与此同时,海啸还袭击了毛梅曾镇海湾的4个岛屿,共有763人被海浪卷走。这些岛屿全遭海水淹没,只有人口最稠密的巴比岛上一间回教庙的顶部露出水面。日本北海道大海啸
1993年7月12日晚10时17分,北海道西南海岸发生7.8级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向四周推进,袭击了北海道及本州岛沿岸,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距北海道本土20公里的奥尻岛。地震发生后仅5分钟,海啸就在避暑胜地奥尻岛登陆,海浪高达10米,在藻内地区海浪最高竟达30.5米,创本世纪地震海啸的最高纪录。在该岛南部青苗地区居民,还来不及逃离现场,凶猛的海水越过防波堤扑面而来。据目击者回忆说,海啸形成的巨浪”就像一扇巨大的黑色屏风压了过来“,无情地将人们、房屋和汽车一并吞噬。当海啸退后,近海到处都漂浮着房屋的椽、梁和家具什物。海上巡逻艇在14日晚寻找到13具尸体,其中最远的已漂到距海岸27公里的地方。该岛230多栋民房被海水卷得一无踪影,渔船被冲上了岸。据16日统计,由于这次地震及震后的海啸、火灾而造成146人死亡,117人失踪。海啸引起的海峰,波及到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就有约60只渔船遭沉没,11只渔船被毁坏。灾害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成立了由21个省厅联合组成的”非常灾害对策总部",首相当即中断原定的竞选演说日程,飞赴灾区视察。事后据日本气象厅报告,由于该地区没有列为
地震监测和研究特定地区,当这次大地震发生时,事先根本没有任何预兆和预测数据。另外,受灾地区没有设置牢固的防波堤,并把民房建在离海岸很近的地方。因此,仅管地震后5分钟海啸警报声四起,但人们还是来不及逃离,而被无情的巨浪吞没,酿成北海道如此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