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经典整理)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秦国旧的奴隶制;孝文帝改革:鲜卑旧制;俄国1861年改革:落后的封建农奴制
戊戌变法: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明治维新:幕藩就体制
(2)社会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财政危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外患:民族危机或民族矛盾尖锐
(3)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商鞅: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由分裂走向统一;孝文帝:黄河流域统一、民族融合;
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俄国改革: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趋势。
(4)思想条件:改革着或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商鞅:百家争鸣,法家的改革思想;孝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接受汉化思想文化; 俄国:赫尔岑等人的反对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明治维新: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思想等。
(5)主观条件:改革家掌权,统治者支持、厉行改革。(商鞅、秦孝公;冯太后、孝文帝;王安石、宋神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维新派和光绪帝)
(二)改革内容(措施)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三)改革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2)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四)改革成败的原因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五)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六)改革性质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七)改革的评价 A、评价改革的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B、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八)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 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 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九)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第二篇: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2.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基本思路: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其次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①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7.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8、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古代改革的分类(按原因和性质)
① 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春秋管仲改革 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革
隋以庸代役,唐租庸调制及两税法,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的“推丁入亩”
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契丹、党项接受汉文化
(2)关于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作用之间的关系:
A、改革原因:一般情况下改革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经济方面,然后是政治方面 B、关系:原因决定目的 目的决定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决定作用
根本原因决定本质内容 本质内容决定作用
9、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两种方式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交替进行的.当然有的时候,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期,两种方式的实施都有一定的可能性,如中国晚清,改良与革命都有一定的条件和可能性.以前史学界大多数人对改革与革命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以致于对革命和改革持不同的态度和价值判断.10、目标要求
A.深刻地了解历次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社会条件,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加深对历史趋势的认识.B.了解和探究这些重大改革的内容、进程及其结果 ;
C.分析评价改革的成败,原因,了解改革的复杂性、多样性,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存史、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等)①力量对比:即改革方与反对方实力的较量。
②措施本身:是否切合实际、能否针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某些环节进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顺应民意、是否能贯彻执行。③个人素质。如邓小平.④外部因素。如中国的维新变法,日本明治维新,埃及阿里改革,土耳其凯末尔的改革。
第三篇: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2.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①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7.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第四篇: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2、根本目的:
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3、领导力量和方式:
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目的、实质:
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领导力量和方式:
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三)、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二).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A、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四).改革的原因(背景)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关于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作用之间的关系:
A、改革原因:一般情况下改革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经济方面,然后是政治方面 B、关系:原因决定目的目的决定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决定作用
根本原因决定本质内容
本质内容决定作用
(五).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六).改革的结果 ①成功:
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七).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 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八).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 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 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九).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 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
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 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 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十).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 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 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 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第五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深圳中学 2005-2006学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2006年1月18日星期三10:10~11:40
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1.用蓝色或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特殊规定除外)。
2.本试题分开卷与闭卷两部分,满分100分,开卷试题在课下提交,闭卷试题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答题卷上只填写闭卷试题的答案。
开卷部分(共10分)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学段我们重点学习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请选取某些改革事件进行评析,并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某一方面的改革方案。内容应包括:(1)、对改革事件的认识,如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联系现实生活,针对某些问题发表看法;(3)、就现实中的问题设计某一方面的改革方案。要求:
(1)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重视分析,具有个性思考和见解;(2)字数1200以上,严禁抄袭、剽窃,递交打印稿;
(3)完成时间:2005年12月22日——2006年1月12日。
闭卷部分(共90分)
一、简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1.(本小题共11分)小明同学非常喜爱写作,在学完《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后,他创作了一组话剧,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下面是其中的两幕:
第二幕:廷议变法
旁白:在宫廷上,秦孝公故意装作顾虑重重的样子。
秦孝公:众位爱卿,我打算改革祖宗留下的规则,但又怕天下人笑话我,这可如何是好?
商鞅:大王,有独到见解的人,总会受到世俗常人的讥笑。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按照旧制度去办,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
秦孝公(赞同地):此言甚是!
大臣甘龙(急切地):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否则,会被视为不孝啊!
商鞅:甘大人,此言差矣!目前,秦国的富强比什么都重要,如此重大的事情,又
何必拘泥于陈规呢?!
大臣杜贽(急切地):没有百条好处,就不能变法,遵循古制才不会让人走邪路!
商鞅(坚定地):治理国家没有永世不变的方法,治理国家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制
定新法。要不然,商汤、周武王为什么能改变古法而称王,夏桀、商纣没有
改变旧制度而灭亡了呢?
甘龙:这„„大王,我的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我的土地也是先王分封的,为我耕田的奴隶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允许受到丝毫损害。【问题1】
商鞅: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你的奴隶已经没有生产积极性了,不是吗?!他们
逃跑、破坏工具、不断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财产?只有承认土地私有,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多。
甘龙、杜贽(结巴、互望继而转向秦孝公):这„„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三思啊!
秦孝公:你们不要说了,吾意已决,公孙鞅,我命你为左庶长,从明日起开始主持
变法事宜!
旁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
第五幕
××××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王五(非常自豪地):秦军不仅收复了河西之地,而且还夺得了魏国领土,秦国领土越来越大了。听说,东方六国还请秦孝公开会定盟约,拜他为各诸侯国的领袖呢!
主人(激动地):是啊,他们对秦国都另眼相看了。各位,为秦国的富强,干杯!众人:干杯!
阅读完上面的剧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幕中划横线的文字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哪些制度?甘龙的主张是什么?(3分)请结合剧情的发展和相关史实,在第二幕的结尾处加一句合适的旁白。(2分)小明对第五幕原来的标题不太满意,请你代他拟定一个。(1分)
从第五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小光同学发现第五幕有一个细微的错误,请你纠正过来。(1分)
2.(本小题共6分)小龙同学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次他发现一本英文译著有这样的一句话:“康熙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对此他产生了疑问,于是找来英文原著,经核对,发现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的关键在于Kuang Hsu皇帝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提到了Cheng Kuang Ying,请分析该书涉及到此人的原因(4分)
3.(本小题共8分)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4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4.(本小题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是古代希腊著名的“七贤”之一,下面的是他的一段诗: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 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
【材料二】对于梭伦所进行的改革,恩格斯有如下评价: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牺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详情我们虽然不大清楚,但是梭伦在他的诗中自夸说,他清除了负债土地上的抵押柱,使那些因债务而被出卖和逃亡到海外的人都重返家园。这只有通过公开侵犯财产所有权才能做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了梭伦改革后的政制特点:
„„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问他们属于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收入在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与四等级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第三等级担任重武器装备的步兵;第四等级构成轻装步兵,或充任海军。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梭伦改革。
5.(本小题共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Every truly repentant(adj.后悔的, 悔改的, 有悔改表现的)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n.免除)of penalty(n.处罚,)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n.赎罪券).──Disputation of Doctor Martin Luther on the Power and Efficacy of Indulgences by Dr.Martin Luther(1517)【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材料三】
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4分)(2)这些宗教主张有何历史影响?(3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6.(本小题共13分)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2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其依据是什么?(2分)(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7.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四、材料分析论证题:(本题共1小题,共18分)
8.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近代以来两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请参考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史实,以“改革与发展,发展与和平”为主题,选取一定的视角,撰写一篇反思中日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6分,史实6分,结构2分,文字2分)注意:
1.紧扣所给主题,突出个体理解。2.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3.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通顺。
【材料一】1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材料二】早在1855年,欧美列强向日本大举侵略的时候,吉田松阴曾说:“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指中国),即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来补偿从欧美所受到的贸易损失。”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页
【材料三】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北京)
【材料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2004年4月24日,海南博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正考试题
答案
1.(1)井田制、分封制;反对变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分)
(2)通过廷议变法,公孙鞅把那些守旧大臣驳得哑口无言,他的主张为朝廷内外更多的人 所了解,秦孝公更坚定地支持变法。(2分)(3)富国强兵。(1分)
(4)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2分)
作用: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2分)(5)改郡为县。
2.(1)“光绪”,郑观应与光绪是同时代的人。(2分)
(2)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宣传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维新运动是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4分)
3.(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4分)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4分)
4.要点应包括:(12分)
(1)梭伦改革体现的中庸原则;(2)废除债务奴隶制的重大意义;
(3)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并享有不同政治权利。平民享有权利,但也有局限性。
5.(1)马丁·路德:灵魂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是否购买赎罪券。
加尔文:得救在于上帝,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应予以肯定。(4分)
(2)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神学和教皇权威,为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宗教理论支持。(3分)(3)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3分)
6.(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3分)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
7.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7分)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3分)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2分)
8.答案要点:(1)选题:分两个层次评分:
所选视角或题目与所给主题相符,确切明了,为满分; 所选视角或题目与主题基本相符,但不够确切,1分(2)观点:
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历史上中国和日本都曾通过改革的方式寻求强国之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强大之后,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中国则主张和平崛起,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考生可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作用、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的主张、时代主题等方面进行反思(6分)(3)史实: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6分)(4)结构:层次分明、文章连贯。(2分)(5)文字流畅,通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