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上重大海啸
历史上重大海啸
日本有明海温泉岳海啸
1793年5月21日,九州岛发生强烈地震,诱发了约5.35亿立方米的土石,从温泉岳前山和主峰坠落入2700米以下的有明海湾,引起大海啸,高达10米的涌浪使海岸地带遭受破坏,死亡14920人。
中国台湾基隆海啸
1867年12月18日,基隆北部海域发生6级地震,基隆港内海水迅速从海湾内退出,形成空前的大退潮,并露出了海底,致使停泊在港湾内许多船只搁浅。然而,紧接着海水又以极快的速度涌入港内,凶猛的海水冲垮了海堤,迅速地涌向市区,造成许多民房被冲毁,数百人在这次灾难中丧生。
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海啸
1883年8月27日,爪哇岛西南角的喀拉喀托火山于当日10时突然爆发。火山灰云升入80.5公里高空,之后在岛上形成一个深约300多米的火山口,大量海水急剧灌进这个大坑,从而引起大海啸。海啸发出的响声,在相隔2000多公里的地区都能听到。这次海啸浪峰高达35米,在太平洋中急速奔驰,袭击了爪哇和苏门达腊,毁坏了大约300个村庄。海啸引起的海峰继续横渡印度洋,跨过大西洋,传至美国和法国海岸。仅用32小时就走过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一半的路程。这次大海啸使36420人丧生。
日本东北河岸海啸
1896年6月15日上午,日本东北沿海的人们正在庆祝一年一度的男童节。数万青年男女聚集在海边的沙滩上唱歌跳舞,喜悦非常。中午时分,海滩上欢乐的人们突然感到大地在颤抖。尽管日本人对一天发生多次地震的现象习以为常,但海滩上的人多数还是迅速散开,跑到附近的山上躲避。他们在那里俯瞰大海,天空仍然昏暗一片,细雨沙沙地下着,但海面似乎很平静,根本没有出现惊涛骇浪的迹象。夕阳西下时,那美丽的落日景色使山上的人们欢呼起来,他们忘记了几小时前地震给他们带来的烦恼,涌下山去,继续在海滩上举行庆祝活动。晚8时20分,海啸突然向岸上袭来,海滩上5万多参加庆祝活动的人猝不及防。在日本沿海发生的15万次地震中,只有124次引起海啸,而且这些海啸造成的损失都不严重,但1896年6月15日这次海啸带来的却是恐怖、破坏和死亡。
海啸快要来临时,人们听见好似万炮齐鸣的隆隆声,接着传来一阵令人毛发倒竖的嘶嘶声;岸边的海水向海里退了几百米。接着,10-30米高的浪涛以500公里的时速冲入陆地160公里,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滩上的人们惊恐万状地逃向附近的山上,然而海啸跑到了他们前面,数以万计的人顿时被卷进海里。海啸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肆虐,所到之处,万物皆被涤荡一空。在遥远的神户沿海,第一阵海啸的尾部扫住了两艘轮船,使它们立即沉没,船上的178名船员全部丧生。在海啸主要经过的地区,一座座城镇、一个个村庄被海水吞没扫平。釜石市消失在波涛之中,这里的6557名居民中,4700人死于非命;4223座房屋中,只有143座部分残存。在釜石以北8公里的福塔志村,700村民中只100人幸存。在雅马达村,4200人中3000人遇难。在托尼村,1200人中就有1103人丧生。基参地区丧失了一座城镇、11个村庄,6000人淹死或被倒塌的房屋砸死。在岩手地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遇难或受伤。
在遭海啸袭击的地区,活下来的人逃离死神的方式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有些荒唐。有一个地区,数百人被卷进海里后,又被抛到海湾对面的海滩,他们全部都活了下来。在居住着150个村民的本乡村,海啸卷走了绝大多数人,而到山顶庙去作古老游戏的几位老人却安然无恙。有几个人在三陆海滩被卷进海里后,又被海浪送上一座海岛,但他们身上连伤都没有。抱住木板或倒塌房屋木头的人大部分都幸存了下来。在久地,一位父亲让自己的6个孩子各抱一根椽子,结果有5个活了下来,而父亲却因没有椽子可抓被海啸冲得不知去向。在另一个地方,几十名父母跑上山去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山的最高处,当他们接着奔下山来营救别人的孩子时,全被大水淹死。在瓦什加麦镇,一个老兵听到隆隆的响声,以为是外敌从海上侵略自己的国家,急忙手持宝剑前去拚杀。后来他的尸体在离海岸几公里的地方被发现,浪涛“夺”走了他的宝剑,又“插”入了他的胸膛。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海啸袭击陆地时,海里的几百条渔船却安然无恙。渔民们事后说,他们只感到船下有轻微的震动。但当这些渔船试图靠岸时,巨大的浪涛却把它们赶了回来。海啸袭击之后,270公里的海岸线上,到处一片狼藉。房屋有的相互压在一起,有的底朝天,有的成了一片废墟。在岸边的巨石下面和巨石之间,到处是淹死的人畜尸体。在磐梯山下的水坑中,人的尸体被可怕地分成几部分,胳膊、腿、头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混在一起,浸泡在殷红色的血水中。在另一个地方,海啸把遇难者的肌肉剥光,只剩白骨;有的尸体的双眼被挤出体外,好像受了重压一样;有的尸体被相反的力量分成两半;有的尸体好像扔进开水锅里煮过;有的尸体满身血痕,好像受过石块或铁棍的打击。
短短5分钟的海啸夺走了2.8万人的生命。如果参加庆祝的人在山上不下来,决不会有这么严重的伤亡。几个月之后,美国地质学教授约翰·米尔恩指出,在日本东北沿海附近海域8.8公里深处,有一大片海底塌陷,造成了这次危害极大的海啸。
美国阿拉斯加理查湾大海啸
美国阿拉斯加南端太平洋东岸的理查湾是一个纵深不过11公里,最大宽度32公里的小海湾。1958年7月9日晚10时,该处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海啸,巨浪高达525米。理查湾一带几乎荒无人烟,当时仅有3只小型拖网渔船停泊在那儿,其中圣玛号船遭到灭顶之灾,整个船沉没,船上人全部遇难;另一只船埃德利号,被巨浪挟持,越过海岸,抛到陡峭的海崖上,此时巨浪冲击高度达240米,然后小船又被巨大的波浪拖回海湾,船被保存,船上两人幸免于死;第3只巴加号渔船,就像一片树叶被巨浪抛向堤坝上空,据船上目睹者描述,“小船被抛起的高度,至少超过25米。当时,我们的小船在巨浪的波峰上,船尾在前,径直朝下,猛烈地跌落下来,简直像演一场空中飞舟杂技,令人心惊胆?quot。巨浪把这条船抛到岸上,船底被障碍物撞穿,这只不幸的小船立即沉没在浪涛中。船上的两人靠一只小小的救生艇,在浪涛中挣扎两个多小时,最后被一条渔船救了出来。海啸所到之处,茂密的树林,肥厚的草丛和土壤,被一扫而光。大地表面由此变得光秃,显得十分凄凉,就连合抱的参天大树也被从根部扭断。大量折断树木在浪涛冲击下互相碰撞,变成没有树皮的光溜溜的圆木,密密麻麻地拥挤着,漂浮在海面上,大约5公里长,300-400米宽,其景象实为壮观。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是由于理查湾深处的弗亚维匝断层在7月9日晚10时左右突然发生运动,诱发海湾端头的悬崖发生山崩,大量岩块迅猛扑落到海中而引起的。
智利大海啸
1960年5月22日,15时12分智利中部的太平洋沿岸发生8.6级强烈地震,造成海底下降,从而引起大海啸。海浪高达25米,近乎垂直的水墙冲向岸上,紧接着又退回大海,这样进退反复几次,卷走了沿海地区无数房屋,摧毁了码头,轮船被海浪推到陆地搁浅,1000人死亡。与此同时,海浪以每小时650公里速度横跨太平洋。据记录,海浪到达各地高度分别是:在夏威夷群岛10.5米,大洋洲6-9米,日本和前苏联6.5米,美国3.5米,阿留申群岛3米,新西兰2米,太平洋其它地区1-1.5米。这是近年记录比较完整的一次大海啸,也是世界上由于海底急剧下降,引起危害最大的一次海啸。当海啸巨浪经15小时抵达夏威夷群岛西岸的黑罗港时,尽管当地已提前5小时接到海啸警报,但10米高的巨浪仍使市区遭受很大损失,冲垮了防波堤,约2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黑罗港大片市区几乎全部被毁。汽车、房屋、机器成了一堆破烂,造成61人死亡,282人受伤。海浪继续向西推进约8小时,到达远离智利1.5万公里的日本,巨浪冲刷本州和北海道的太平洋沿岸,破坏了海港和码头设施。在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高出海平面2.4米以上的码头,跌落在离海46米陆地的房屋断垣残壁间。仅三陆沿岸一带,就死亡119人,下落不明者20人,冲走、毁坏房屋几百户,造成2830户人家流离失所。全日本共有800人因这次海啸遇难,15万人无家可归。在前苏联堪察加,该地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受南半球由地震所引起海啸的影响。
这次大海啸使浩瀚的太平洋水域,受到强烈的扰动,直到一周后还没有恢复平静。可见这次海啸波及面之广、危害之大,实属罕见。
美国阿拉斯加瓦尔迪兹港湾大海啸
1964年3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南部的瓦尔迪兹港湾发生大海啸,港湾内海啸波高达30多米。到湾顶端其波峰倒卷时,巨浪高达50多米。到达科迪亚克岛时为20多米。引起这次海啸的原因,是3月27日傍晚,阿拉斯加大断层活动产生的8.4级大地震。这是北美洲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海岸线变动和大面积海底运动,从而引发了这次大海啸。阿拉斯加受灾最重,130余人丧生,财产损失约5.4亿美元。海啸波及到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夏威夷和日本,直至南极,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小镇,在9米浪高的袭击下,几乎全部摧毁。
菲律宾海啸
1976年8月17日0时13分,菲律宾群岛南部棉兰老岛以南的苏拉威西海中,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是菲律宾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由此引起了该岛南部沿海地区猛烈的海啸。5米多高的海浪席卷上岸,冲垮了几百栋建筑物,正睡熟的人们被海水卷走,死者中有许多是儿童。这次海啸发生一周后(即8月22日),菲律宾官方宣布,在南部的这次地震和海啸中,已证实死亡4000人,失踪4000人,无家可归者达17万人之多,损失小渔船4000只。
希腊塞萨洛尼基海啸
又称萨洛尼卡海啸。1978年6月20日1时5分塞萨洛尼基发生6.8级地震,引起海啸。近6米高的海浪冲击到南斯拉夫的亚得里亚海岸,把一些渔船卷上海岛,许多房屋被淹,造成几百万美元的财产损失。海啸波及到地中海东部地区,使得8名黎巴嫩游泳者被海浪卷走而丧生。
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海啸
1992年12月12日5时29分,该地由于发生6.8级强烈地震而引起海啸。高达25米的海浪,侵入陆地达300米远,摧毁了港口和滨海区,沿海岸地区所有村庄全部被冲毁。这次海啸使该岛1584人丧生,500人受伤。与此同时,海啸还袭击了毛梅曾镇海湾的4个岛屿,共有763人被海浪卷走。这些岛屿全遭海水淹没,只有人口最稠密的巴比岛上一间回教庙的顶部露出水面。日本北海道大海啸
1993年7月12日晚10时17分,北海道西南海岸发生7.8级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啸,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向四周推进,袭击了北海道及本州岛沿岸,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距北海道本土20公里的奥尻岛。地震发生后仅5分钟,海啸就在避暑胜地奥尻岛登陆,海浪高达10米,在藻内地区海浪最高竟达30.5米,创本世纪地震海啸的最高纪录。在该岛南部青苗地区居民,还来不及逃离现场,凶猛的海水越过防波堤扑面而来。据目击者回忆说,海啸形成的巨浪”就像一扇巨大的黑色屏风压了过来“,无情地将人们、房屋和汽车一并吞噬。当海啸退后,近海到处都漂浮着房屋的椽、梁和家具什物。海上巡逻艇在14日晚寻找到13具尸体,其中最远的已漂到距海岸27公里的地方。该岛230多栋民房被海水卷得一无踪影,渔船被冲上了岸。据16日统计,由于这次地震及震后的海啸、火灾而造成146人死亡,117人失踪。海啸引起的海峰,波及到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就有约60只渔船遭沉没,11只渔船被毁坏。灾害发生后,日本政府立即成立了由21个省厅联合组成的”非常灾害对策总部",首相当即中断原定的竞选演说日程,飞赴灾区视察。事后据日本气象厅报告,由于该地区没有列为
地震监测和研究特定地区,当这次大地震发生时,事先根本没有任何预兆和预测数据。另外,受灾地区没有设置牢固的防波堤,并把民房建在离海岸很近的地方。因此,仅管地震后5分钟海啸警报声四起,但人们还是来不及逃离,而被无情的巨浪吞没,酿成北海道如此大的灾难。
第二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家
中国历史上改革家及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但仍然出现了一大批改革家。第一,秦始皇
看看他的改革成果吧: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大一统的郡县制,还有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其胆识之惊人,其影响之深远,举世无双,当为第一。
第二,王莽——西汉
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下大乱。
第三,王安石——北宋。
因主张变法而名扬天下。他的改革太理想主义,只从立法角度考虑,忽略了行政执法的可行性。所以受到了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政治家的反对。王安石仗着皇帝宋神宗宠信,将他们全都轰走,算是挺有魄力的。
第四,光绪——清朝
一百零三天的改革,搞了很多新东西,事实上这些新政也是可行的。只可惜他没实权,否则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后来,在签定了辛丑条约之后,西太后有所醒悟,百日维新所推出政策几乎都开始实行。光绪有维新之志而无维新之力,第五,隋炀帝杨广——隋朝
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第六,汉武帝。
他的改革主要在思想上,即独尊儒术。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变革,但影响实在太深远了。第七,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宋初,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国家。宋太祖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
第八,商鞅——秦朝
他的变法成效最显著,很快就是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最强的国家 第九,朱元璋——明朝
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特务组织,永远地废除了宰相一职。
第十,北魏孝文帝
作为第一个全面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皇帝怎么也得在排名榜上有一席之地。
为了革除鲜卑旧俗 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北魏的统治 顺应历史的潮流 希望能征服中原,将鲜卑族的落后文化与中原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发扬鲜卑族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原因(背景)
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2.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3.改革的结果
① 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 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 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①、成功的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农业、工业的发展,使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②、失败的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③、改革认识:第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第二、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第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第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对政治改革成与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认识
①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②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③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6.评价改革的标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历史的标准;③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④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⑤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7、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8.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②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③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④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9.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中后期:②、王朝中后期改革: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10.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都是在新旧势力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11、历史上几种不同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社会的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大化改新)
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⑤.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①苏俄的新经济政策;②美国罗斯福新政;③中国的改革开
第三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5.改革的结束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6.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7.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8.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5.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臵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1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
11.“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道德就是知识”分别是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 12.《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
1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14.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是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15.被誉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父”的是彼特拉克。
16.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解放运动。
17.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影响最广泛。
18.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力相互的“制约和平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19.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20.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1.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22.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是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
23.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24.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25.引发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26.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为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7.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的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 28.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2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30.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在美国出现,这就是知识经济。31.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 32.西班牙的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33.①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海顿。②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是李斯特。③被誉为“乐圣”的是贝多芬。④被誉为“歌曲之王”的是舒伯特。
⑤被誉为“圆舞曲之王”是约翰。斯特劳斯。
34.1895年,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的诞生。35.被称为“第七艺术”、“第八艺术”分别是电影和电视。
第四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深圳中学 2005-2006学第二学段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2006年1月18日星期三10:10~11:40
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注意事项:
1.用蓝色或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特殊规定除外)。
2.本试题分开卷与闭卷两部分,满分100分,开卷试题在课下提交,闭卷试题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答题卷上只填写闭卷试题的答案。
开卷部分(共10分)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学段我们重点学习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请选取某些改革事件进行评析,并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某一方面的改革方案。内容应包括:(1)、对改革事件的认识,如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联系现实生活,针对某些问题发表看法;(3)、就现实中的问题设计某一方面的改革方案。要求:
(1)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重视分析,具有个性思考和见解;(2)字数1200以上,严禁抄袭、剽窃,递交打印稿;
(3)完成时间:2005年12月22日——2006年1月12日。
闭卷部分(共90分)
一、简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1.(本小题共11分)小明同学非常喜爱写作,在学完《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后,他创作了一组话剧,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下面是其中的两幕:
第二幕:廷议变法
旁白:在宫廷上,秦孝公故意装作顾虑重重的样子。
秦孝公:众位爱卿,我打算改革祖宗留下的规则,但又怕天下人笑话我,这可如何是好?
商鞅:大王,有独到见解的人,总会受到世俗常人的讥笑。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按照旧制度去办,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
秦孝公(赞同地):此言甚是!
大臣甘龙(急切地):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否则,会被视为不孝啊!
商鞅:甘大人,此言差矣!目前,秦国的富强比什么都重要,如此重大的事情,又
何必拘泥于陈规呢?!
大臣杜贽(急切地):没有百条好处,就不能变法,遵循古制才不会让人走邪路!
商鞅(坚定地):治理国家没有永世不变的方法,治理国家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制
定新法。要不然,商汤、周武王为什么能改变古法而称王,夏桀、商纣没有
改变旧制度而灭亡了呢?
甘龙:这„„大王,我的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我的土地也是先王分封的,为我耕田的奴隶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允许受到丝毫损害。【问题1】
商鞅: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你的奴隶已经没有生产积极性了,不是吗?!他们
逃跑、破坏工具、不断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财产?只有承认土地私有,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多。
甘龙、杜贽(结巴、互望继而转向秦孝公):这„„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三思啊!
秦孝公:你们不要说了,吾意已决,公孙鞅,我命你为左庶长,从明日起开始主持
变法事宜!
旁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
第五幕
××××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王五(非常自豪地):秦军不仅收复了河西之地,而且还夺得了魏国领土,秦国领土越来越大了。听说,东方六国还请秦孝公开会定盟约,拜他为各诸侯国的领袖呢!
主人(激动地):是啊,他们对秦国都另眼相看了。各位,为秦国的富强,干杯!众人:干杯!
阅读完上面的剧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幕中划横线的文字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哪些制度?甘龙的主张是什么?(3分)请结合剧情的发展和相关史实,在第二幕的结尾处加一句合适的旁白。(2分)小明对第五幕原来的标题不太满意,请你代他拟定一个。(1分)
从第五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小光同学发现第五幕有一个细微的错误,请你纠正过来。(1分)
2.(本小题共6分)小龙同学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次他发现一本英文译著有这样的一句话:“康熙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对此他产生了疑问,于是找来英文原著,经核对,发现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的关键在于Kuang Hsu皇帝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专著,它提到了Cheng Kuang Ying,请分析该书涉及到此人的原因(4分)
3.(本小题共8分)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4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4.(本小题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是古代希腊著名的“七贤”之一,下面的是他的一段诗: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 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
【材料二】对于梭伦所进行的改革,恩格斯有如下评价: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至于他在公元前594年实现改革的方式,我们在这里可以不谈。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牺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详情我们虽然不大清楚,但是梭伦在他的诗中自夸说,他清除了负债土地上的抵押柱,使那些因债务而被出卖和逃亡到海外的人都重返家园。这只有通过公开侵犯财产所有权才能做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了梭伦改革后的政制特点:
„„规定全体雅典自由民,不问他们属于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收入在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与四等级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第三等级担任重武器装备的步兵;第四等级构成轻装步兵,或充任海军。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梭伦改革。
5.(本小题共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Every truly repentant(adj.后悔的, 悔改的, 有悔改表现的)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n.免除)of penalty(n.处罚,)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n.赎罪券).──Disputation of Doctor Martin Luther on the Power and Efficacy of Indulgences by Dr.Martin Luther(1517)【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材料三】
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4分)(2)这些宗教主张有何历史影响?(3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6.(本小题共13分)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2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其依据是什么?(2分)(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7.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四、材料分析论证题:(本题共1小题,共18分)
8.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近代以来两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请参考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史实,以“改革与发展,发展与和平”为主题,选取一定的视角,撰写一篇反思中日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6分,史实6分,结构2分,文字2分)注意:
1.紧扣所给主题,突出个体理解。2.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3.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通顺。
【材料一】1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材料二】早在1855年,欧美列强向日本大举侵略的时候,吉田松阴曾说:“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指中国),即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来补偿从欧美所受到的贸易损失。”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页
【材料三】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北京)
【材料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2004年4月24日,海南博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正考试题
答案
1.(1)井田制、分封制;反对变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分)
(2)通过廷议变法,公孙鞅把那些守旧大臣驳得哑口无言,他的主张为朝廷内外更多的人 所了解,秦孝公更坚定地支持变法。(2分)(3)富国强兵。(1分)
(4)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2分)
作用: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2分)(5)改郡为县。
2.(1)“光绪”,郑观应与光绪是同时代的人。(2分)
(2)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宣传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维新运动是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4分)
3.(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4分)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4分)
4.要点应包括:(12分)
(1)梭伦改革体现的中庸原则;(2)废除债务奴隶制的重大意义;
(3)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并享有不同政治权利。平民享有权利,但也有局限性。
5.(1)马丁·路德:灵魂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是否购买赎罪券。
加尔文:得救在于上帝,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应予以肯定。(4分)
(2)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神学和教皇权威,为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宗教理论支持。(3分)(3)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分裂出新教,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3分)
6.(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3分)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
7.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7分)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3分)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2分)
8.答案要点:(1)选题:分两个层次评分:
所选视角或题目与所给主题相符,确切明了,为满分; 所选视角或题目与主题基本相符,但不够确切,1分(2)观点:
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历史上中国和日本都曾通过改革的方式寻求强国之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强大之后,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中国则主张和平崛起,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考生可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作用、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的主张、时代主题等方面进行反思(6分)(3)史实: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6分)(4)结构:层次分明、文章连贯。(2分)(5)文字流畅,通顺。(2分)
第五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精华
山东师大附中学分认定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时间:2009年11月
命题人:田雪莲审核人:孟伟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94年,梭伦临危受命,当选为执政官。其时的“危”主要是指
A.上层贵族和下层贵族之间矛盾激化B.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C.奴隶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此起彼伏D.贵族对专制王权构成威胁
2.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
民的政治权利④创立五百人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梭伦改革中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B.废除债务奴隶C.鼓励发展工商业D.划分公民等级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制定连坐制度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5.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6.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主要表现在 ①穿汉服、说汉语②改姓汉姓,与汉族
通婚③政权机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 ④重要职位由汉人充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10.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
11.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改革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2.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
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
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4.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相同点是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教皇权威④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天主教会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B.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D.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16.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宗B.路德宗C.英国国教D.胡格诺派 17.欧洲宗教改革最大的历史作用是
A.天主教会的财产被没收B.宗教自由开始盛行
C.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D.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18.“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B.保护民族工业C.发展机器生产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19.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与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阿里被称作“埃及的亚历山大”
B.他在埃及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他采取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D.改革最终胜利
20.阿里在抵御了英法殖民侵略的同时,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在改革中的具体表现是 ①
创办近代工厂 ②改革行政制度③进行司法改革 ④大力发展海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1.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
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座塑像是
A.伊凡四世B.彼得一世C.亚历山大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 22.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3.日本某藩知事到任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A.1841年B.1861年C.1867年D.1871年 24.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的重心是
A.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B.大力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C.社会生活习俗倡导“西化”D.建立新军队,灌输武士道教育
25.1888年~1894年日本工厂和蒸汽机数量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与其迅速增长有关的是①新航路的开辟②工业革命的推动③明治维新的成功④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化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26.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8.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 29.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光绪帝被囚禁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 30.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第Ⅱ卷(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1.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二、非选择题:
得分
评卷人
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各自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一、三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6分)
得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统计表
时间 1860年 1879年
企业数(个)
287
工人数量(人)
11600 42000
产量(千卢布)
7954 51937
评卷人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臭名昭彰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请回答: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概述其主要内容。(8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一九法令”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6分)
得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于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立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6分)
评卷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CBA6-10 CBADC11-15 BDBAA16-20 CDBCC21-25 DDDAB26-30 BBCCC
二、非选择题
31.(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2分)
(2)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4分)
(3)原因:梭伦改革: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过于激进、激化矛盾。启示:注意改革的策略。(6分)
32.(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2分)
主要内容: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获得解放时,可赎买获得一定土地(份地);农民受村社管理(6分)
(2)影响:农奴获得解放,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且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俄国经济的发展。(6分)
33.(1)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或:在同西方经济、文化接触中的获益者)。直接目的是富国
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4分)
(2)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大量引进人才,实行殖产兴业;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出现了分歧。(4分)
(3)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