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2012年4月10日,应管理学院邓研组织的积极分子观看钱学森。影片中爱国学者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个学子的心,让大家在浮华的时代多了一丝对生命价值的沉思„„
有一个人曾放弃优越的环境,回到贫穷的祖国种“苹果”,他曾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给祖国铸造了不止一把锋利的宝剑,他曾在垂暮之龄仍关心着祖国的教育事业。
他就是钱学森,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学森学森,学问像森林。”这是聂帅对钱学森的评价,也是我认为对钱学森最好的诠释。1947年,年仅36岁的钱学森荣任加州理工大学教授,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同时出任古根汉姆喷气研究所主任,成为了美国火箭太空研究的领军人物。《工程控制论》《星际航行概论》等著作系统总结了航空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深刻改变了20世纪航空学研究的面貌。用天纵奇才来形容钱学森也丝毫不会过分。毫无疑问,他的才华是璀璨夺目的,他的成就是跨越国界的。不难想见,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才科学家在任何国家都会是被极致礼遇和推崇的对象,更何况是在科技发达的美国。在大多数人看来,钱学森是一定会留在美国了,因为美国有着优裕的生活条件,世界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第一手的资料,无论是从事业还是家庭的角度来衡量,留美都是不二的选择。
但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想错了,他们都忽略了最最重要的一点:那个他们口中称呼的“钱”,那个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已近二十年的“钱”是一名中国人,一名始终对祖国满怀深情的中国人!这种深情,这种炎黄子孙延续五千余载对故土的深切的依恋之情,移民立国的美国人永远都不会懂得!也正因如此,尽管我们的祖国曾经暮气沉沉,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尽管钱学森在美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可是在钱学森的心中,中国依然是他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祖国,是他世世代代的根。当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之时,当我们古老的祖国再次焕发新的伟大生机之时,长久以来深藏在他心中的复杂情感瞬间迸发为胸中回国报效的澎湃激情和实际行动
回国后,钱学森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出发,临危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火箭导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与核武器技术并称的世界最高科学技术,仅为美国、苏联等极少数国家掌握。中国作为一个刚刚从内战中恢复起来的第三世界大国,要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异军突起,掌握这一世界最高端科学技术,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可是,钱学森深知火箭导弹技术对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不仅要搞,还必须搞得好。
当时的新中国,几乎没有航天领域的专门人才,钱学森就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一手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航天技术人才。在具体的研制工作上,钱学森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带领刚刚组建的科研团队,夙兴夜寐,吃在研究所,睡在发射场,忘我的工作,全身心地扑在研制工作上。正是由于这样的努力和创造,钱学森带领研究人员攻坚克难,突破一个个理论和技术瓶颈,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果。就在钱学森归国五年后,1960年“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在这之后,更是捷报频传。1965年正式实施人造卫星工程,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其间更是完成了原子弹和导弹的对接发射任务。正是这一系列军事科研项目的重大突破,使得我国进入了极少数拥有独立研制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之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同时,在钱学森带领下进行的这些导弹火箭领域的研究工作成为我国后来航天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一个大科学家的信念、骄傲、坚定、不屈不挠,就这样通过影片深深刻画在我们心里。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所有军人和科技人员跳起来欢呼雀跃时,我们也被这种振奋感染,心潮澎湃不已。
在影片一些细节处我们也发现钱学森为了祖国而发生的一些改变,在美国时,他对待犯了错的同事,不理解他课程的学生是多么的严厉,还有他不惜吵醒孩子也要修理家具发泄不平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钱学森是多么自信、孤傲,甚至是固执的,然而回到祖国,他变得温和容忍了,面对没有基础听不明白的战友,他有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这一切的改变,只因为他心中重如山的责任和保护祖国不受侵犯的理想决心。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质量,拥有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钱老无疑做到了这点。爱国、理想、信念、责任、抱负、坚持、淡泊,钱学森生命的质量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么多可贵的品质而显得沉甸甸。钱老诠释了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自己的祖国。
让我们向钱老致敬!让我们铭记钱学森!
相关信息
第二篇:观《钱学森》有感[定稿]
观《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今天的党课我的老师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钱学森》,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这之前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了,其中的情节仍然谨记在心。这部电影讲述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影片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情节。这三个情节虽然只是这部长篇电影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我觉得其所要表达的寓意十分重要。
首先是第一个情节,“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是他在美国跟软禁他的美国军官说的话。这句话深深表达出了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钱学森选择回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并不是偶然。其父亲钱均夫和鲁迅是好朋友,同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学生,其岳父蒋百里是著名军事理论家、国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钱学森的思想受这些人的熏陶和影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即便没有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卡麦锡主义”的迫害,钱学森也会回国参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当时国内的环境远不如美国优越,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毕竟是自己的祖国。即使放到今日,我会经常抱怨这个那个的不完善,但始终不能容忍外国人说中国的半点不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国心吧。
其次,就是张工农在东风二号导弹出事后对事故原因调查的讲话。作为一名军人出身的张工农,刚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他,对于科技工作一窍不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在无人的深夜仍然勤奋刻苦地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张工农作为工农阶级的代表,象征着为了祖国的腾飞,无数人都在积极向上的努力着。有这样的干劲,让人对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的腾飞,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第三个情节就是在电影电影接近尾声时,画面上钱学森和蒋英的那段对话,更是感人至深。钱学森对蒋英说:“如果你不是嫁给了我,将会成为一位著名的歌唱家。”而蒋英坚定的回答:“在中国,可以没有蒋
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可以没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这说明了要想获得变革,就必须要有牺牲,正式蒋英的牺牲,使钱学森不用太多地顾虑家事,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科技,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完成“两弹一星”的艰巨任务。
请允许我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赞颂他: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是我一直倾慕的伟人。他曾经这么说过:“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他是我们我们在孜孜进取学习上的榜样,是我们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明灯。
第三篇: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张明敏献上一曲《我的中国心》。歌声拂动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心。他,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名誉,只为回去建设贫穷的祖国;他,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不朽神话,令世人震撼于中国的崛起;他,一生贡献巨大,却拒绝了写传奇、名留千古的机会,视名利如粪土,淡泊处世„„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别人眼里,是多么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啊!然而,钱学森却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就是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时候,美国当局出来阻挠了,他们诬陷钱学森是间谍,并把他扣留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钱学森在那里受到了无何止的折磨。几个月下来,他的体重下降了十几公斤,美国人的迫害没有摧毁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他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在正义人士和中国政府的共国努力下,回到了祖国。回国后,钱学森立刻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在短短的十年中,他成功地引爆了两颗核弹,并发射了“东方红”,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授予“导弹之父”和“航天之父”的称号,使当时落后的中国在这两个领域中突飞猛进,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旧中国的人们饱受奴役,外国强盗们纷纷入境,枪杀掠夺,无恶不作;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说白了就是提心吊胆过日子,在其他民族面前抬不起头来。而钱学森生活于当时的中国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外国人的质疑与嘲笑,即使在取得种种学术成果之后,依然不太受到外人的欢迎。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留美期间非常刻苦努力,各门功课全是异常拔尖,这对于当时的美国学生来说只能是惊奇。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点情怀就是非常高尚,当时绝大多数人出国留学也都是抱着这种想法,后来很多人归国后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钱学森的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免得为轻。他的事迹振奋人心,他的精神永不泯灭,他的品质永垂千古,他使我们感受到,爱国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一路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有余地给后面的攀登者。他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第四篇: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在我祖国里,哪怕让我去种苹果,我也愿意”
上周,在经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这些新学员儿们统一观看了有趣却又感人的红色电影《钱学森》。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我从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收获良多,这其中,有温暖,有感动,有笑点,有泪水,一个个片段浮现于眼前,令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影片的一开始,首先吸引大家的即是钱学森老先生与他的太太蒋英的浪漫爱情故事。蒋英,美丽贤惠,落落大方,又天生拥有一副好嗓音,受到大家的肯定,星途无限;钱学森,年轻有为,外形俊朗,浪漫绅士,本来他们两人的爱情就像是个童话一般美丽梦幻,然而,若将他们的这个童话放在那么一个混乱纠结的大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童话则更是难能可贵。因为爱情,蒋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钱学森,默默地跟着他去美国,回中国,享受过繁华,耐得过非议的日子,她一直毫无保留的照顾着钱学森,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的钱学森才可以安心搞科研,报效国家。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我想,他们既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吧!也许有人会说,蒋英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国妇女,以夫为纲,以夫为天。但我不这么认为,正如影片最后他们两人在夕阳的余晖下手牵手漫步时钱学森问他太太的那样:
“你原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但是为了我,你的理想都没有实现,真觉得很对不起你”
“我没有什么好后悔的,相反的,我感到很自豪,因为我为中国
照顾出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中国不缺我这样的歌唱家,但是却很需要你这样的科学家,为了这么多人,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正是有像蒋英这么伟大的女性们,我们祖国建设的脚步才走的坚实稳重,如果说那些为我们祖国建设投入心血与汗水的人是共和国的英雄,那么他们这些默默坚守在后营阵地的光荣家属们则更是功不可没!
《钱学森》这部影片的核心主要是围绕着钱学森回国以及回国后在新中国挥洒智慧,努力建设中国军事基础展开的。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 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此时,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文件”通知 他,不准离开美国。尽管有种种限制,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 地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哪怕在在我祖国里,哪怕让我去种苹果,我也愿意。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经常从《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情况,和中国科学家、留学生讨论建设祖国的有关问题。为了能够迅速地回国,他租房子只签订短时间的合同。家里准备了3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回中国。
1955 年 8 月,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了解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的中国代表,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归国问题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在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 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 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
究中。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回国后的钱老还积极的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教诲晚辈后生,一遍不懂讲两遍,两遍不懂就讲第三遍,而这些,在过去,是他很一直为厌恶的浪费生命的做法。正是因为如此,他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 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钱老“此生惟愿长报国”的高尚情操,令人感动,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在美国定居,且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幻想。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放弃了这一切。在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今天,他的爱国言行,无疑地凝聚着中华民族之魂,显示了爱国对志士仁人的撼动力。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当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他不顾当时的美国政府百般阻挠和刁难,以祖国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毅然回到了祖国。“平生无意求虚名,惟尽百年赤子情。”他不愧为是中国的“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然而,对于这样一些美誉,他不知多少次以“不敢当”而坚拒。至于题词留念、为人写序、参加鉴定会、出国考察、兼任名誉顾问、名誉教授等那些可以名利双收而别人又求之不得的“好事”,他更是一概推辞。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钱学森老先生获得2007《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曾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钱学森先生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先生的爱国精神、崇高品德以及传奇故事将与日月同辉!青年一代,要沿着先生的足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远大理想,继续努力打拼!
第五篇:观钱学森有感
有信仰 才有人生
——观《钱学森》有感题记: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钱学森 看了电影,对钱老富有浪漫气息、传奇色彩的一生充满了羡慕与敬仰。从他那里我知道,人最首要的是记住,自己是有信仰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国家。
“我一定要回去。”
在战争刚刚结束之时,钱老,身在异国他乡,一方面进行着他的科学追求与探索,另一方面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祖国。也许在钱老的心里,早就埋下了志向,“学成必归,报效祖国。”是的,我可以体会到钱老的那颗赤子之心,“我一定要回去”在斯梅塔纳的《我的祖国》的旋律中,显得尤为诚挚与热烈。也是这份信仰使得钱老在被监督的岁月里,仍然完成了他的著作《工程控制总论》。当被问及回到中国可以干什么时,钱学森浅浅但坚定地说,“如果种苹果是报效祖国的唯一方式,我也愿意去做”。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句话呀!热忱的爱国之情,让我看到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力量之源与精神之髓。
“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回到祖国之后,我总是被钱老的坚定眼神与辛劳的思考深深感动。他们那一代为祖国的强大与安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一穷二白的国家现实,零基础的国家科技设备,几近文盲的劳动大众„„无数的不可能在他们夜以继日的钻研中,终于渐渐成为可能。没有信仰的支撑,这个过程将会是更举步维艰的。
聂帅说钱老“正为国家铸造一把锋利的宝剑,这把宝剑在手,国家才会有尊严,人民才会有和平”。是呀,钱老的事业的伟大正在于此。看了电影,终于真正明白一个真正科学工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伟大与艰苦。尤其是对于特殊事业的科学家们。长期与家人分离,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对我们看来是枯燥的。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总是奋斗在祖国人民的前线上,毕生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气不馁,不离不弃!看到他们的成功,我的心也跟着他们一起欢呼,深深地感到幸福。
经历了与俄罗斯交恶后撤离专家,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经历了几次的发射失败,“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射上去!”终于,我和他们一起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