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刮痧的作用机制
刮痧的作用机制
刮痧对人体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排毒
1.利尿排毒:通过痧试肾经、膀胱经等部位,并在治疗前后各饮一杯温开水,可产生良好的利尿排毒作用。
2.发汗排毒:应用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的挥发性刮痧油进行刮痧按摩,能促使毛孔开张、汗液排泄,加快新陈代谢,以利用体内毒素与废物的排出。3.清除毒素:刮痧疗法的出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刺激,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快,吞噬作用及转运能力加强,从而加速体内废物、毒素的清理。
二、散瘀
1.舒筋通络:刮痧是消毒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制为(1)刮痧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温度升高。(2)刮痧的直接刺激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3)紧张过痉挛的肌肉通过刮痧的作用得以舒展,从而解除紧张痉挛,消除疼痛。2.活血化瘀:刮痧能促使被刮试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血流量。
三、祛邪
1、清热解毒:提高刮试,可使体内邪气通达于体表,排出体外,达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温经散寒:刮试作用产生的温热刺激,可加速血运,使机体的毛孔开张,寒邪透出。
3、消炎止痛:刮痧后出现的出痧反应形成一种自体溶血现象,称:“溶血反应”。这是一种新的刺激可以刺激机体使免疫功能提高,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刮痧》
浅谈“刮痧”
课程:比较文学与文化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语1301班 姓名:易嵘峥 学号:1801130114
浅谈《刮痧》
在这学期的比较文学与文化课上,老师一共给我们观看了两部电影:《推手》和《刮痧》,这两部电影都强烈体现了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对比与摩擦,像是医学方面,法律人情方面等等。在此,我想就《刮痧》这部电影谈谈自己的感想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电脑游戏设计师。他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让许大同梦中惊醒。一天,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从北京来的父亲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对丹尼斯进行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竟然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许大同发现无法用西医理论来解释刮痧原理,而控方律师又一再的歪曲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许他和儿子见面。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二连三的噩梦不断降临,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许大同原以为实现的美国梦也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影片的最后,大同的朋友昆兰亲身尝试刮痧并为其正名,因此法官宣布了对许大同的解禁令,一家人终得团聚。《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理解从而使华人陷入种种困境。影片中有不少情节仍记忆犹新,让我感触颇深。
在为许大同举行的颁奖典礼上,丹尼斯和朋友的儿子打架,大同当着他朋友的面体罚儿子,并要求丹尼斯给朋友儿子道歉,这在中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到了美国,由于成长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思维的差异,外国人非但不认为这是一种教育方式,反而以此作为起诉大同虐待儿子的证据之一,而大同对此百口莫辩,在他认为这在中国是常识,根本用不着解释,大家都会理解,可到了美国就行不通了。
在其中一场听证会上,大同向大家解释什么是刮痧,很激动的讲着“人体的七经八脉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但是没有一个法官或是律师能够听懂,他们要求找医学权威来证明,可是这样的权威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于是儿子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丹尼斯认为父母是要抛弃自己。因为刮痧是中医疗法,由中国古代数千年的经验总结而来,无法被现代科技所证明,许大同的官司也越打越艰难,这同样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理解。在一次官司上,大同的朋友昆兰被对方律师传唤,当问到大同是否当着他的面打他儿子时,他看了看大同,然后不情愿地回答说“是的”,但他还想解释,却被律师制止了。休庭后,大同指责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兰则感到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在美国人看来,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之一,尤其是证人,在上庭之前都会宣誓“我所说的都句句属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强烈的差异与对比。中国人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认为若有困难,朋友应该倾囊相助,为其两肋插刀,但在大同看来,昆兰在法庭上的表现,非但没有站在自己这一边,反而指证他,对他造成不利,这让他很懊恼,但我们若分别从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的文化背景以及立场来分析,他们二人,论谁都没有错。
中西方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基础,文化起源和社会政治结构的不同而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造成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表面上看涉及面广,但若对其进行抽茧剥丝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差异的外表下,其本质是融合,及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而当今信息网络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西双方应该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全面吸收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这将将世界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实现大同。我想,这或这就是“许大同”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寓意吧!
第三篇:影子银行作用机制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借此浮出水面的影子银行这一新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子银行不仅被认为是造成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欧债危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表面上对流动性的影响,在金融市场高度发展背景下滋生的影子银行更是通过隐藏于背后的信用创造机制发挥着作用。因此,关注作用机制不仅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影子银行的作用过程,而且对于有的放矢的制定相关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影子银行定义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为了实现监管套利进行的金融创新的信用中介体系,其核心特征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影子银行作用机制分析
影子银行作为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之一,带有贬义属性。就中国实践而言,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政策传导的影响是较为复杂的,有利有弊。
(一)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子银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基于经济金融发展阶段、金融结构演进过程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的特殊情况。影子银行的出现是对金融抑制的有效修正,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影子银行具有传统中介功能。第二,影子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第三,影子银行有助于提升金融效率。
第四,影子银行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2.影子银行冲击实体经济的影响
由于内在稳定性差和外部缺乏监管等因素,影子银行体系自身或者受外力冲击可能直接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或者作用于正规银行体系并通过正规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并进一步由实体经济对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形成反馈冲击。实体经济的受损程度由冲击能量、“羊群效应”的大小以及经济金融体系的内在稳定性和修复能力所决定。一旦这种冲击达到一定量级,如不加以控制,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二)影子银行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1.影子银行有助于提高金融效率,改善监管效率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对正规银行以及影子银行内部主体的定价和竞争格局也产生重大影响,对修正金融抑制、改善监管效率、推动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2.影子银行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影子银行体系通过扩大货币乘数(后面将会分析),创造了大量的贷款,造成货币供应超出预期,引发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3.影子银行具有内在脆弱性和外部传染性
影子银行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包括:高杠杆化导致风险扩大、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过高的关联性引起风险传递、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内部治理缺乏约束。
(三)影子银行对政策传导的影响 1.影子银行的存款创造功能 正规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不是无限的,在经济不景气、信贷规模受限、名义利率受到管制而低于市场供求的情况下,人们选择增加货币持有,现金漏损率提高;银行信贷规模受限,超额准备金率会提高。2.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体系通过信用创造增加信贷供给,扩大货币供应总量,使货币供应量调控出现偏离,进而影响调控效果。影子银行体系还通过利率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管制状态下的银行存贷款利率更容易引发“信贷配给”,而影子银行体系是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反映了真实的资金成本,形成了理性的资金定价机制,偏离了央行确定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的制定。
3.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有效性的影响
货币政策目标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贴现、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受到影子银行体系影响,政策效果受到削弱。这主要是由影子银行体系脱离监管所致,其变化很难准确估计。而且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不断扩大,货币政策的调节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三、政策建议
(一)微观发散的治理路径:资产结构优化
企业和个人的微观资产负债结构决定整体资产结构。当前,中国M2 持续高位运行、资产价格泡沫严重,对影子银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恶化了金融资产结构。如何最大化发挥影子银行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正向效应,应从优化微观资产结构出发。
第一,优化微观金融生态。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应包括:加快建设市场主导性金融体系,重点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企业改革,在大型机构综合经营试点和民间资本进入两方面进行深化;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提速资产证券化进程,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金融需求。
第二,将M2 和影子银行向结构合理的金融资产转化。放宽一般居民投资领域,优化居民金融资产配比;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使民间借贷阳光化,在监管下运行;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抵押担保市场等多层次市场解决融资困难;提高金融市场的回报率,防止不法行为对居民金融资产及回报的危害。
(二)宏观收敛的治理路径:宏观审慎监管
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监测与监管,是后危机时代和中国当下优化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
第一,影子银行要纳入监管范围。正规银行体系在遵循巴塞尔Ⅲ的框架下,进行“全程监控”,识别正规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交互作用,防止传染风险。影子银行体系中重点关注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信用风险转移和运用杠杆四大风险信号和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问题的领域,纳入金融稳定性检测评估和预警体系之内,建立起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
第二,加快影子银行立法和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影子银行内控机制,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防火墙。第三,增强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预见性。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在政策目标上,细致评估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对M2 观测指标产生的影响。在政策工具上,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可以削弱影子银行的不利影响。
第四篇:刮痧观后感
论中外文化差异 ——《刮痧》观后感
这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刮痧》,感触挺深。影片《刮痧》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以下是我观看完影片后的一点感受。
中国人和美国的社会,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效果,中国人应该存在于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应该容纳的是美国人。而当中国人进入到美国社会后会发生什么呢?影片刮痧就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影片一开始是一场颁奖典礼,在礼堂的外面聚集了一批游行示威者在进行示威游行,用大同的老板约翰的话说就是“宪法规定的那一套言论自由”。他们反对暴力游戏,所以也抵制这个以游戏为主元素的颁奖典礼。在这里中外文化的矛盾就已经产生了:在美国这种游行非常普遍,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情不满就可以上街游行,人们反对总统某项决议的游行也不在少数;但在中国游行的情况是很少的,游行可以与暴力划上等号,更不要说去反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了。颁奖典礼的大奖被男主角许大同拿到了,他是一位来美国已经八年的移民。在礼堂内,中外文化矛盾又爆发了,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大同于是就当着约翰的面打了丹尼斯。这是中国式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也是中国式的要给老板面子。影片后来约翰对大同的这一行为是这么评价的:“给我面子?好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至此影片在颁奖典礼的这一段告一段落。
回到家,爷爷给丹尼斯进行了刮痧,影片的导火线就此埋下。回到家里,一家人还在谈论着白天大同打丹尼斯这件事。丹尼斯说出了美国式的理解:“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爷爷也说出了一个中国式的理解:“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可以说是礼堂里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在家里的延伸。刚来到美国的爷爷特别不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不能抽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不能和美国人交流,老朋友老霍的去世…在我看来,爷爷的不适可以代指大同心里的中国式情结,这种中国式情结在美国社会没有生存空间,导演将大同内心里不适应美国的地方,通过爷爷的不适外化了出来。大同表面上是一个加入美国籍的移民,其内心实际上还是一个中国人,他是“披着美国皮的中国羊”,他内心的中国式在后面的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人,其作为怎么还像一个才去美国的人呢?
老霍心脏病突发死去,大同留下丹丹一个人在家去警察局接爷爷,在这个过程中简宁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吵醒了熟睡中的丹丹,故事发展到这里,刮痧的导火线就要被点燃了。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三个冲突也产生了。在美国单独把孩子留在家里是犯法的,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在很多地方是司空见惯的。醒来的丹尼斯摔倒了,大同带他到医院缝合伤口,医院的医生发现了丹丹背后由于刮痧导致的“伤痕”,他们以为大同在家里虐待丹丹,于是把这一情况通知了医院的社工。至此影片最大中外文化差异的矛盾产生了:在中国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而在美国医生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刮痧。儿童福利局怀疑大同虐待丹丹,要把丹丹带走,这时候大同的冲动性开始显露了,并且暴露的淋漓尽致。他大声嘶吼着,拒绝警察将丹丹带走。在影片中,大同给了我两个最深刻的印象:冲动和固执。这一次他不顾警察的阻挠去抢孩子,就不利于事态的发展,他应该冷静下来,冷静才是处理好事情的前提。他的冲动和固执在下面还会有叙述。
第一次听证会前,中外文化差异的第五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请了约翰•昆兰——他的老板,作为他的辩护律师。在中国请熟人帮自己办事情是很正常的,中国的律师也基本可以应付所有类型的诉讼;而在美国,人们选择帮自己办事情的人的标准是他的职业素质,美国人考虑他有没有能力代理,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不是着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熟人。在听证会上,第六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说了谎,他把刮痧的事揽在了自己身上,顶替了爷爷。约翰
在后来问过简宁大同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宁回答说:“Because he’s Chinese.”中国式的思考是要替爷爷顶罪,毕竟上法庭是件“不光彩的事情”;美国式的思考是不能撒谎,上法庭也没有什么,跟家里没什么两样,你看那法官多么幽默啊。大同在法庭上又发怒了,坚持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他也固执的一再坚持自己没有错,刮痧没有错,那是中国传统中医疗法。这一次大同的冲动和固执两者都暴露出来了。孙悟空和刮痧都没有错,但大同的发怒显然不利于事件的处理。大同一直坚持刮痧只不过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他一直在说中国什么什么的,但他没有想过在中国合法合理的事情在美国就不见得合法合理了,而他现在就是在美利坚的国土上。
由于儿童福利局没有提供证据副本以及辩方律师的不对口,法官决定举行第二次听证会。这是中外文化差异的第七个冲突:在中国不会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而在美国由于追求绝对的公平,它就会进行重新审理。美国法庭的审理与中国很不一样,不管是在证人的站位还是在法官行使的角色上。这是中外文化差异的第八个冲突:美国法庭审理的主角是律师,一个案件能否打赢的关键就是律师,人们作判断的是证据,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少;而中国的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主角是法官,案子在未审理时,其实是非曲直已经明了,人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在里面。在美国的法庭审理中,律师关心更多的似乎是怎样去打赢这场官司,而不是我的当事人是否真的触犯了法律。律师们会玩文字游戏,用他的口才来“拷问”证人。当事人和证人陈述时也会句句斟酌,尽量不让人抓到把柄。在听证会上控方律师甚至把给丹丹接生的女医生也请来了,可见美国人的煞费苦心,也说明了美国档案管理的完备,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注意大同的老板约翰时,中外文化差异的第九个冲突出现了:约翰可以去做证人证明大同虐待儿童,但到后来大同要走时也在尽力挽留大同,这在中国是不敢想象的;中国人只会想到老板“背叛”了自己,还来装好人,殊不知是个人的价值观在作怪。美国人信奉绝对正义,在正义面前他们似乎是不讲人情的。
听证会上,大同打输了官司,丹丹暂时由儿童福利局收养。爷爷想回中国,他更习惯跟北京的老朋友在一起。大同送爷爷来到机场。这时候大同又冲动了,大同想当一位孝子,他把丹丹偷偷从幼儿园带了出来,准备带着丹丹和爷爷一起回中国,爷爷果断制止了大同这种鲁莽的行为,一个人坐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十个冲突出现了:大同成了通缉犯,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美国人的信息传达至迅速,对“小问题”的依依不饶,都让人咋舌;在中国为了这样一件事进行通缉甚至追捕是不可想象的。后来七辆警车在追捕大同,跟追捕一个通天大盗一样。我个人觉得这也许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法庭和警察的认知态度不一样造成的。中国人总是把警察与做了坏事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总是不把警察与坏人联系在一起,警察是市民权利的捍卫者,是市民的朋友,美国人当中上过法庭的也不在少数。
后来大同的老板约翰去了中国城,让中国的传统中医给他进行了一次刮痧,他的后背出现了与丹丹一样的三道伤痕,但他并不感觉疼痛,于是他相信了大同并没有虐待丹丹。约翰和福利局的女职员联名要求法官撤回对大同的起诉,于是丹丹又重新回到了大同的怀抱里,影片到此结束。
这部影片充分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外文化思想的差异,法律的差异,制度的差异,理解的差异,性格的差异,用社会学的原理解释就是社会文化的差异,不同制度的社会总有大大小小的差异,所以我们要融入一个社会之前就需要熟悉其文化背景,对比其差异,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相较之有文化差异的社会。
第五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观后感
汉教1502 吴静燕 201503060215 《刮痧》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移民美国的许大同一家,因为孙子丹尼斯肚子痛,而爷爷看不懂英文注释的药瓶,所以选择给孙子刮痧,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制度法的碰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当,导致了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这不禁引人深思。
中西儿童保护法对比
贯穿影片的是许大同一家和儿童福利局之间的博弈。医院在看到丹尼斯后背上的刮痧痕迹后,就立马汇报给社工,怀疑父母虐待儿童;而儿童福利局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搜集证据,将丹尼斯保护起来。不论影片中丹尼斯没有受到虐待这个事实,美国的儿童权益保护机制着实令人钦佩。反观中国,虐待儿童事件频发,但是对于儿童的保护却做得相当不到位。在中国,缺乏完备的儿童保护体系,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都主关的认为,父母所做的都是为孩子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思想深深刻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脑海当中。但是我们却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权益,没有考虑过他们的生身心会在这样的打骂中受到伤害,所以对于美国有这样完备的儿童权益保护体系表示钦佩。
然而,在电影中儿童福利局虽然是为丹尼斯考虑,但是他并没有完整的了解过整个事件,没有了解刮痧是什么,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指责许大同忽视和虐待丹尼斯,儿童福利局的弊端由此可见。并且儿童福利局的辩护律师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儿童的感受,没有考虑过如果出现失误孩子将失去父爱的后果,只是一味地想着赢得诉讼。他寻找各种证人打擦边球,捕风捉影,甚至曲解中国文学《西游记》,作为一个福利性社会机构,他的做法无疑是大错特错。在我看来,他们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给许大同上了死刑,他们不去了解刮痧是什么就断定这是虐待,作为一个儿童保护机构,不应该仅仅是给他们安全的环境,儿童最需要的还是父母,他们应该在了解事实真相后与父母进行沟通,劝阻不要进行刮痧,而不是将所有证据都引向虐童,不听家长解释,不了解事实。
中西方文化碰撞
电影突出的主要矛盾,就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最突出的就是儿童教育保护方面。在美国,儿童保护法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历史上存在过大量儿童受到虐待、伤害甚至死亡的事件,美国的儿童保护法设置的越来越严格。有种说法说的很正确,美国的孩子,不属于父母,而是属于国家的。所以在美国,打孩子这样的事少之甚少。
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父母还是坚信,孩子是自己的,该打就得打,这是身为父母的权利。当发生打骂儿童事件时,大部分旁观者会认为,这是人家的家务事,围观看看就算了,最多就是劝阻一下。而且中国缺乏完备的儿童保护法,当出现虐童事件时,儿童还是被安置在在家中,对于施虐者的惩罚很轻,在经过处理后也不能真正保护儿童不受到伤害。中西方制度文化差异由此可见。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电影中许大同进行第一次听证会前,找了公司老板John帮忙。他通过朋友找了一位版权方面的律师为他进行辩护。由此可见中国人再遇见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通过朋友帮忙,而不是自己去找一个最合适的办法,这也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人情关系的庞大。在美国,这样的事件基本不会出现,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朋友只是一个陪伴。
第二次听证会时,John在回答对方律师问的许大同是否有当着他的面打过丹尼斯问题上如实回答,听证会结束后,许大同很暴躁的对着John说:“你是我的朋友,你为什么不帮我。”还说他打丹尼斯是为了John的面子,John表示不能理解,中西方价值观的体现暴露无遗。在西方,诚信是相当重要的,证人不会因为你是朋友或是什么进行隐瞒,个人诚信相当重要。并且,在西方没有什么所谓的面子文化,而中国人实在是太在乎所谓的脸面了。
因为沟通交流的不当,对对方文化了解的不足,导致的悲剧的发生不禁令人叹息,好在电影最后是圆满的。但这也警示着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