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漫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我组研究的内容是关于日本动漫的发展。日本是个漫画大国,漫画强国。日本漫画业从12世纪就开始发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目前漫画杂志及单行本的发行量已占杂志和图书发行总量的45%,漫画的读者层从幼儿直到四五十岁的成年人。漫画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有科学幻想、探险、政治、经济、奇闻逸事、恋爱、体育、历史、科学、宗教、幽默玩笑以及文艺小说、纪实报告文学等等,无所不包。
日本现代漫画的历中我可追溯到是有治明期,据说是法国画家乔治·比戈把现代漫画引进了日本。
日本现代漫画鼻祖——北泽 在此基础上确立日本现代漫画的是北泽乐天。1906年,北泽创办了日本第一份漫画刊物《东京小精灵》(Puck),以后又创办了《东天小精灵》、《家庭小精灵》,可算是日本现代漫画的鼻祖。
大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大师冈本一平赋予漫画文学的内容,是故事漫画的先驱者。另一位漫画大师麻生丰的长篇漫画《满不在乎的爸爸》1924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这部作品鼓舞了东京大地震劫后余生的人们,获得极大的成功。直至1950年前,曾在日本多种刊物上登载过。麻生丰是日本二三十年代的高产国家,1933年经济危机在日本达到顶峰,他又在《朝日新闻》上开始连载《平庸之辈》,反映了当时失业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昭和初期,风花雪月派和无产者派的兴起被视为特征,前者以画摩登女郎的田中比左良、小野佐世男为旗手,后者以柳濑正梦为先锋。随后流行的是昭和十年代大放异彩的少年漫画。田河水泡的《黑流浪汉》、岛田启三的《阿吉历险记》吸引了全国的少年。而横山隆一的《健少爷》、》《小阿福》受到了包括成年人在内的普遍喜爱。
这个时代也是漫画改组的时代。昭和7年,近藤日出造、杉浦幸雄、横山隆一等人建立了新漫画派集团。这个集团一直延续至今,此外还有“三光漫画工作室”、“新秀漫画集团”等团体。漫画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1930年《读卖周日漫画》上登载了实户左行的《飞速太郎》。实户左行在美国学习过,他将日本传统绘画方式中所缺少的外国技巧吸收进来并加以运用,使日本漫画呈现出新的面貌。手冢治虫的画风也受过他的影响。
日本战前最具影响的漫画田河水泡的《黑流浪汉》。这部作品从1931年开始连载,长达10年之久。讲的是一只四处流浪的狗参加了“猛犬团”最后成为职业军犬的故事。作品采取拟人化的手法,反映了强烈的军国主义思想,迎合了当时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化,漫画界也被强制集中了。1940年成立了统一的漫画组织“新日本漫画家协会。”四十年代初期,日本漫画创作停滞不前,直到战争结束。
战后,日本漫画界再次恢复了生气。漫画家以杂志、报纸为舞台,自由地对社会进行讽刺。横井福次郎1946年7月发表的科幻作品《不可思议国的普恰》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作品。从战时就开始发表的《纳玛林王国的故事》《松下井知夫》,也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长谷川町子的《海螺》从1946年4月起开始在名古屋、札幌、福冈2的三家地方报纸上连载,这些作品揭开了战后日本漫画的帷幕。
现在,日本漫画深受读者喜爱,却很少有人去了解日本动漫的背后意义,和它的发展历程,对于这次我们组研究性课题探究,不仅是一次任务的完成,更多的是了解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看书不仅看的是内容,也要了解书的背后的意义,这样便能更好的去看书,去了解书的内容。
第二篇: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推荐)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文章《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范文》由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频道为大家推荐,欢迎参考。
一、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处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有些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2、强化自我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二、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可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
1、引导学生选择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导,就应导在关键问题上。
在选择课题的时候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的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
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C、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
老师教导了我们,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法。
3、导在学生研究疑难处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三、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
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将会有重大的变化。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从单一的学习形式转变为多样的学习形式,总的来说,还是收获的挺多的。
第三篇: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分析小结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胡波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有关遗传规律的内容放到了《减数分裂》之后来介绍,做为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我们体会和理解新教材如此处理的用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教学顺序的改变,适用新方法,体现出新教材的教育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实施方法
1、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握基础,注意概念性内容的深入理解,深入浅出;具体的概念如下: “相对性状”,显隐性状,“纯合子”,“杂合子”,“表现型”,“基因型”,“性状分离”。
2、本章的教学重点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难点为遗传定律的应用;另外育种学理论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是高考试题常见的,集中在:
a 亲子代表现型,基因型相互推导; b 遗传病系谱的分析和计算;
c 遗传育种中材料的选择,育种程序的设计等。
3、教学中我们尽量减少非重点内容的讲述(如前言部分),对于重点内容,我们不是一手包办全部讲完,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实验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加大讲授的难度,而是适量加一些学生的练习。
4、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画一画有关的遗传图解,让学生写一写图解,这样 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也依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
5、本章涉及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科学史的教学,一个是科学方法的领悟,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的研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渗透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二、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屡见媒体报道,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新知识,如从对克隆动物来历的介绍中,可以知道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与动物的性状有密切的关系;从转基因耐贮存番茄、转基因抗虫棉、能产生人类蛋白质的转基因牛、羊的实例中,体验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初中学习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初步解决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问题;学习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初步解决了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再有,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必不可少的基础。
三、与其他章的联系
本章的内容都与其他章有紧密的联系。本章讲述的是140年前孟德尔对遗传现象的推测,以及根据推测总结出的遗传规律。但推测是否正确,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分子基础是什么?需要后期的研究成果去验证、解释和发展。例如,本册书的“遗传和染色体”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遗传规律的应用及其发展;“遗传的分子基础”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的表达”揭示的是基因控制性状的机制;“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是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角度解释性状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是从群体的角度,讲述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分析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一、高中生物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一)改革的核心思想:不同学生要有共同基础,也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高中生物要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规划人生的平台,要使学生在选择课程中间学会选择人生(实质上体现了为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
(二)实现改革的措施:
1、高中学生必须要学习好八大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八大领域下又包括科目,而科目下又包括模块,必修模块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是每个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模块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实行学分管理,但是这个学分管理要和学分制分开,课程可以开在任何一个年级,但是必须注意科目的内容的衔接关系。每个科目都有一定的学分,语文10学分、外语10学分、数学10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6学分、地理6学分、物理6学分、化学6学分、生物6学分、技术8学分、艺术6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课程的开设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级,但应该注意每个学分18学时,比如生物必修共三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六学分。这样必修116学分,学生还必须在选修1中获得22学分,选修3中获得6学分。高中毕业必须获得144学分才能毕业。
3、任何选修模块都允许零选择。
(三)生物课程的解决办法:6学分必修,共108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每学段十周),一个学段学习完一个模块,9周学习,每周4课时,这样在一个学段中的第十周复习考试。这样一个学期可以完成两个模块,在高一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结束必修学习,剩余的一个学段和高二的时间可以开设选修。在开设选修时要让学生明确每门选修的适用范围: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试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用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应用,较全面的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用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了基础。在学生选择课程时并不要严格选择,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2、生物课程来说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必修模块体现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在全套教材里面,处处都是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并且专门设计了生物科技与社会一书。
4、生物课程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并且在选修上设计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为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础。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1、努力体现模块或教材的特点(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体现了生物科学的联系)模块:(1)教育价值:每模块都有符合总目标的教育价值(2)核心概念:每模块都应有一组核心概念(3)观念思想:每模块都应有一组科学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4)学习情境:每模块都应有符合模块内容的学习情境。(5)逻辑体系:每模块都由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又是开放的兼容的和明确的。
2、是由现代思想观念统帅各个模块,特别是必修模块
(1)建立了生命是一个系统的思想观念(系统论观点)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系统是有层次的。
(2)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3)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3、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学习
观察实验的方法集中于分子与细胞模块,假说演绎的方法集中于遗传和进化模块,系统分析的方法集中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建立模型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现代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4、强化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重要概念用黑体字在教材中标出,对基础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练习和测试。
5、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贯穿于课本的各个章节的各个方面。
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模块分析
(一)分子与细胞模块分析
1、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理解生命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2)为学习其他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精选了若干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体会和领悟科学过程没有重点,现代生物科学生机勃勃;让学生明确科学的前进依赖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但是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试验和探究(4)在现实生活的冰晶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2、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让学生明确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2)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件内容体系(3)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
(4)以“本章小结”、节的“练习”和章的“自我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3、本模块教学应注意
(1)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2)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3)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4)认真对待创新能力的培养
(5)追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二)遗传和进化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在本章中有明确的价值和意义。
2、本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要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教学内容应该定位在基因水平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在到沃森和克里克等,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稳态和环境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本模块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①在知识方面: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深入理解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
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科学方法教育侧重点在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 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④其他方面: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四、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的注意事项
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的教学
2、注意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
3、要尊重教材,发扬教材优点,创造性应用教材,弥补教材缺陷
4、重视核心概念教学,核心能力的培养
5、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的
6、要重视基础,基础扎实才会有创新
7、贯彻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8、合理安排好生物教师的工作,一定要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的亮点分析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庄玲妹
《生物》新教材有很多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说是一些亮点。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亮点就是新教材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师生进行对“教与学”的探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实验内容的编排上,以往生物教材中较多的是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结果易于预料和控制。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比较容易。但验证性实验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而且事先知道实验结果又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则容易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知识变的枯燥乏味。而新教材则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这种实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是新教材增改了“边做边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眼社会”: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积极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增加了“评价指南”让学生通过评价能明确学习方向;“继续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历史长河”、“知识海洋”、“拓展视野”等小资料,这些小资料遍布每一章、每一节,内容涉及科学史、实验、化学、医学、农业、环保知识及生活小常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是增加大量的图和图群,使知识简约化、生动化,图和图群中充满信息,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构建明确的知识体系。
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实施情况的现状调查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从2005年9月起,我校高一年级进入新课改,使用新教材(人教版),为了解这几年以来的课改基本情况,我们对历届学生、生物教师对人教版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本组人员互相听课,通过听课,交流,就新课标的理解,新教材知识点的把握、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教法设计等方面及时与老师们进行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总体感觉是,校领导非常重视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也非常高,新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生物教师接受和认同,并开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亮点
一、注重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重视教师培养
学校每年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级、各类培训,而且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能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研讨,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因材施教的设想与建议。学校实行师徒制帮助青年教师,解答教学疑难,并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教研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利用教学以外时间,开发出生物校本课程。
亮点
二、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现代教学论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这次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均开始由过去的教师为主角转向以学生为主角,由过去教师一人讲转向师生共同讲,长期以来课堂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当演员,学生当听众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质疑的场面。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那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亮点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充满了每一个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陈瑞华老师在教遗传规律的习题课时提示同学们不要就题论题,要养成耐心仔细的审题习惯,并要求审题时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读,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和词,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要把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使之外显化,要把题目的要点勾画出来,突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使题目简化,或可把题目用图表示出来,使问题直观化。
亮点
四、课堂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教师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准确,能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交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并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高中教材知识衔接上存在问题。一是初中课标与高中课标内容标准的衔接,初中在某一知识点上要求较低,而高中在这个知识点的深化上要求较高。二是学科之间的衔接,在讲解高中生物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机化学知识,而学生却还没学过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产生困难。三是广大教师都反映高一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生物基础很差,直接影响高中模块的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学校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补习初中知识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比较简单,首先是初中阶段很多学校只对中考学科教学引起重视(学生和家长更是如此),而非中考学科的教学往往被忽略,如生物等学科教学或应付,或被缩减课时,严重影响初中的生物教学。
2、课时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对教材的难度处理缺少把握。二是许多教师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对某一知识点的内容教学“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把许多高三复习知识点上的要求下放到高一。三是教师对目前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不适应,教教材而没有学会用教材,总觉得教材内容多,目前的课时完成不了这些教学内容。四是教材与教辅不配套,目前符合课标理念又与教材配套的教辅奇缺,这是调研中老师们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市场上的教辅习题偏难偏旧,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应对将来的高考,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教辅上的习题。五是教师在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把握不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经常因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当而浪费学时数。
3、教师实施新教学方式和理解,践行课程标准的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等教学方式的理解不够到位,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各种教学方式所体现的教学有效性差。不少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思考不到位,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下一步工作建议
1、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分析比较新课标和旧大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整体把握各模块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协调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让初中教师了解高中教材的体系内容切实抓好初中生物教学,尤其是加强对初高中衔接知识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生物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材的体系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组织高中教学的一个好的办法。
3、要加强有效的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培训,将教师观念转变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一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的专业支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教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引领作用。二要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以问题驱动带动教研修一体化,逐步形成扎根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良好教研氛围。三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学年组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做教材的主人而不做教材的奴隶,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改中的问题。四是要充分利用高中新课程网络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对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学习总结
1.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简述
《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组成,图示如下:
8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生物属于科学领域,科学领域中还有物理、化学和地理的一部分。因此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对应上述结构层次,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可图示如下:
还要说明的是课程的修习将实行学分制管理。必修模块是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模块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选修又分成Ⅰ和Ⅱ,Ⅰ是国家规定的,Ⅱ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无论必修或选修,每一模块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每学分为18学时,因此,每个模块为36学时。为便于安排,每学期分为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授课9周,复习考试1周。如此,l个36学时(2学分)的模块,若按周4学时安排,将在1个学段内完成。如生物的3个必修模块,各为36学时(2学分),合并计算为108学时(6学分),可在3个学段(1.5学期)完成。至于选修模块的学习,学分、学时、学段和必修是一样的,但所有科目的选修模块,都允许零选择、选部分或全选,以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这是我国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划时代的进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连同必修模块一起,从课程结构上保证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国家还对学生毕业的学分作宏观调控。即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3年中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为116(含生物的6学分),选修Ⅱ(学校自主开发的)至少6学分,选修Ⅰ(国家规定的)不能低于22学分,高线不限(以上请参阅《方案》的课程设置及其说明)。中学生物学教师关心的生物科目学时(学分)的多少问题,《方案》规定科学领域中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必修学时和学分是相同的,即改变了过去厚此薄彼的不正常状况。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模块设计 《方案》对模块有清晰的表述:“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设。”
看来清晰,但要落实到生物学课程的模块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并非易事。我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无论我国还是多数国家,基本上是不同形式或有不同重点(如美国BSCS的不同版本)的《普通生物学》,一本书,概而全。当然,在有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宽松,可以在一本书中,多教或少教某部分的内容。以模块方式构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为数不多。这就是说,可参考的不多,必须创新,而创新不只是难,还有风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须“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至少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以科目内容为基础,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
·以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时,既要确保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内容,又要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中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最密切的方面以及某些“生长点”。
·模块的选择和厘定,要区分哪些是共同基础,哪些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个性差异。共同基础不可太宽或太窄,多样化也不可太杂或太碎,不可变成“课程超市”。
·模块的数量,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数量受到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3个。因为所有科学领域的科目,均为6学分,108学时,每一模块2学分,36学时,1个学段内完成。
·还需考虑我国教师队伍的适应状况;各学校课程资源的状况;高考考试组织和实施的难易程度„„
就是在这样诸多考虑之中,并多方面征询意见,待别是两院院士代表的真知灼见,最终诞生了现在的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设计的依据和它们的教育价值,还有在实施中两者的关系,有简明的表述: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若提出这要增加,那要补充,都是有道理的。但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适切性而言;对于浩浩荡荡、激越飞腾的生物科学发展而言,这样的精心遴选,更是有道理的。另外,3个模块相对独立,又以“生命系统”而整合。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拓展”、“增进”、“提高”,是分别针对3个不同选修模块的教育价值和对应的学生群而言的,使选修模块内容的总体,涵盖面较宽,又避免了专业化的倾向。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2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生物3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反映了模块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
设计思路还对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分别作了说明,请参见《高中生物新课标》。至于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生物学通报》将分别以专文介绍。
模块设计的工作是否就终止于此?没有。更困难的任务是转化为模块式的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构建一个适用性好的教学平台。教育部组织过多次学习和研讨,普遍认为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应当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
·在符合本课程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要体现本模块内容的教育价值; ·确切地反映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
·一个模块应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
·一个模块应有学习探究的共同情景,或随着问题的深入,情景有相适应的变化。情景可以是社会的、生活的、科学实验的等;
·一个模块,应体现内在的逻辑线索,同时又是开放的,即动态的、普遍联系的;
上述这些,似乎是课程专家要研究的问题,但教材的编著者,乃至每一位执教的教师,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模块式设计,在教材中、教学中如何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实践远难于理论上的勾划。现在还只是一枝蓓蕾,花开时节如何,尚只能拭目以待。新课程结构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新的课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此次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体现,同时也必定要引起课程管理、实施、评价诸方面的变革。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不妨作一些预测和展望。
l)从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同属科学领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学分分配上和理、化、地等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理化、轻生地的状况的改变,使生物科学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另一方面对生物学教师发出的明确信息是:你是一名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
2)现在由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前进了一大块。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分别用36学时来学习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这样的核心内容。学时增加,内容集中,其深广度可想而知。又例如,过去的选修课也有几大生物工程,但没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这样的内容,新课程作了全面的扩增。这样,一方面将能提高高中生物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尽管高中仍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但若一门课程人为地降低难度、宽度,既影响它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也波及本课程的地位,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为深、广度提高了的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了吗?如果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没有兴趣;不能化难为易;对他的人生选择和规划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那么,精心设计的课程结构和将付诸东流。
3)《方案》指出要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这就意味着3个必修模块应在高一年级修完,比之过去,降低了年级,学生相关的数、理、化基础不足,教学的难度又增加了。另外,选修原则上在必修之后,这就意味着,如若你教不好必修,还有几多学生来选修生物学课程呢?学生的兴趣,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常常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方案》还指出:“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你的岗位上,在各学科的竞争中间,你有多少胜算?
4)你为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好准备了吗?《方案》指出:“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课程的制订和实施,本质上是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这种研究和改革,并不仅仅倚重于专家的高瞻远瞩,更须植根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万千教师的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洪流,将冲刷陈腐,涌现新的经验乃至新的理论。
5)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将难以实施新的课程。尤其是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生物学课程,需要动手动脑去“做科学”;需要把课堂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融通;需要教学过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施生动活泼的教学。
专题研讨活动 高中生物教材的几点思考
我们认为,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几经修改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选取的基础知识很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和已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1、选修为主要体现的“生物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生物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已经体现在理论上,更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利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的诞生和发展,已经在工业、农业、医疗和卫生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2、用“生物圈”知识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生态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它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是扩展到对整个生物圈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这些意识的树立,正是现行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3、《生物(人教版)》以“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栏目,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栏目.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生物(人教版)》设置了“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等数量有限而功能独特的栏目.希望学生通过栏目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能力和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就是现行教材力求达到的。
当然,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可能会影响上述目的的达到。我们在此提出,一方面是与大家交流与探讨,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总结我们的一些做法,并把此推荐介绍给大家。因此,很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和探讨的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这样我们将能更好的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下面介绍我们的总结。
1、现行教材比较缺乏科学家生平事迹及成就方面的知识。科学家们的成就,虽然属于某一领域,但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不朽贡献,特别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仅应该被记住和传颂,更应是启迪和激励后人的力量源泉,所以应该“大书特书”;
2、现行教材应加大科学素养教学的内容与力度。这不仅是生物的学科特点,也是高考的考核目标之一,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除了已有的基本技能等实验素养的培养外,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应该加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培养创新精神。
3、现行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待改进与加强。初中课改后,有些内容变了,删了,高中教材也应有调整。我们认为,可补充的内容有: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如DNA中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动物和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运动、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的知识);植物形态、分类的知识(如花、果实的结构);生物分类的知识;进化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弥补有些知识的缺陷,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补充这些知识,既作为教材的正文内容,也可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内容。
4、对重要的知识的更多的诠释。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觉得一些知识深奥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这部分的内容安排上,不仅应该增加对相关知识的解释,更可以通过增加图解、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分解,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同时,应更为详实的注解教材中的图解。
5、对有疑问的知识的准确处理。由于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给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应对这方面进行修改。例如,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可能不生长,只是生长的速度变慢了,因此,建议将此处的生长改为伸长更为妥当。
6、建议增加与教材相关的教辅用品。现行的教材几经修改,内容已有很大修改,而与之配套的教学挂图、模型、音像制品等大多不能使用。很多教师也自制了一些教具,但因缺乏必要的条件和理解的差异,基本没有什么代表性,不能推广。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虽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也是参差不齐,各有所长,不能随心所用。因此,我们很希望能有与教材完全配套的、全面、科学、系统的相关的教辅用品,更好的指导教学。
课题研究案例及反思
以整体观念上好生物第一节课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教育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学习方法多样性、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很轻易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直接面向一个个知识点,一道道考试题,实现“月考”“段考”“期考”直至“高考”的预期成绩教学目标,却轻易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如统一观、整体观、系统论的培养,特殊是生物科学,更担负着普及生物学知识、传播健康理念,提高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爱好的重任,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大局观、全局意识。
其实,新教材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整体性实例的具体体现,一线教师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赋予教学生命力,构建整体教学观”必须有足够的熟悉,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中,不断把学生的整体观引向深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中提出的对课程内容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生命性的把握,对学生培养注重过程性、科学性、探究性的要求,才能以实际教学行动体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内涵。本文试从必修
1、必修3的第一节课的教法、学法的案例中来分析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案例1] 这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学生对第一次上生物课既兴奋又生疏,兴奋的是一年多没上生物课了,从现在开始又可以学习生物学了,生疏的是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什么,怎么学。也不知道这个生物老师是不是他喜欢的。为此我先进行了自我介绍,然后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初中学了两年生物学,现在你还记得都学过什么吗?
生:(七嘴八舌)动物、植物、微生物。健康的生活、人和生物圈,性知识......师:很好!看来大家的记忆力还不错。虽然都一年多没学了还能记得这么多!那现在我想问的是,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学吗?我们高中生物学要学习哪些内容?
生1:(发言的人减少)就是学习生物的学科?
生2:还接着学动物、植物、生物圈......生3:生命现象和生物规律(可能看了资料)。
师:大家的回答有一部分正确。其实生物学也叫做生命科学(life science/biology)(板书),概括地说,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继物理、化学之后又一高速发展的学科,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不然人家怎么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呢!
生:(笑!)那我们学什么呢?
师:大家看看我们这本书(拿起《分子与细胞》),这是我们学的第一本书,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模块,大家看过没有,我们还要学什么?
(个别同学看过前言和其它资料。)
生:还有第二模块《遗传与进化》和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
师:说的非常好!其实我们高中生物分为必修课三个模块和选修三个模块。板书:必修
1、分子与细胞
2、遗传与进化
3、稳态与环境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2、生物科学与社会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然后,再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知识结构体系:它是以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来给我们学习的,是将生物学的微观世界和人类的宏观熟悉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看目录,介绍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有自己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和结构基础(结构成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统一体行使自己的功能,那就是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最后引导学生熟悉到细胞作为一个生命体,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生命历程)!另外,可引出既然生物学也叫做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那什么是生命,它应该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从而介绍生命的六大基本特征。
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太情愿花一定的时间来对教材进行整体引导和分析,往往教学一开始就进入具体内容中:第一节课该怎样上,简短介绍,马上导入,进入正文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其实,这样轻易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若让学生了解整个学科知识框架后,再来学习具体细节,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一节课,笔者也用到这种方法。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前面已学习了两个必修模块,大家还记得是哪两个必修内容吗?
生:《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
师:非常好!前面两个模块介绍了生命的物质性和遗传性,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生命的稳定性,那就是第三模块......生:《稳态与环境》(师生共同念出)。
师:在这一本书中围绕着一个主线即生命系统的稳态来展开的。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构建生命系统的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这一知识体系。师:大家看,前三章是讲了哪些方面的稳态。
生:人、动物、植物。
师:对了前面三章讲了植物和动物包括人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它们是怎么样维持自身稳态的。
师:后三章呢?
生:后三章讲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师:大家看前面三章和后面三章的内容有什么差异。
生1:都是介绍稳态。围绕生命的稳态来展开的。
师:那不同点呢?
(学生一脸狐疑,教师继续引导。)
师:我们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时,曾学习过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同学们还记得生命系统从低到高有怎样的结构层次吗?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师:非常正确,其实在这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里,它是按照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群体的顺序来排列的。(学生继续迷惑,教师继续引导)
师:所以说课本第三模块对整个稳态的介绍,其实是按照先个体再群体的顺序来进行的。前面三章讲的是个体生物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维网络调节自身的稳态,后面三章从群体的角度来揭示生命系统是怎么调节自身稳定,并且通过一些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呼吁我们人类该怎样行动来尽可能的维持这个自然界的和谐。
“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整本书的脉络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建构了《稳态与环境》的内容骨架,理解了生命的统一性,对具体内容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通过上述案例,教师建构了生物学的整体观,使学生理解了生物学科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好,对以后的学习必将起到指导作用、辐射作用。
反思: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例如,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质体、液泡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假如离开了细胞的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以模块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内在勾连和巨大张力的系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这一优势,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深刻熟悉并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让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成为单元教学构成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在结构中既承前又启后,与系统中的其他点组合起来,发挥超越自身的强大的整体力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仅仅是一名生物学书本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是要成为一名引导学生熟悉自然规律、探索生物学奥秘以及向其它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的实践者、指导者,让学生在探索生物学的奥秘以及把生物学知识内部和向其它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获取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获得科学的生物整体价值观。
所以,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能整天只深陷于教授教材内部的具体内容之中,仅对一个个知识点了如指掌,或只深陷于题海中。在新课改下,教师更要有一种“大生物观”,理解生物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统一性、生命性、和谐性,正确把握教材的主线,理解教材所设计的意图,真正地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熟悉生命,全面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落实到实处!
第四篇:研究性课题:西点烹饪心得体会
2011-12-23 11:01 中国的烹饪技术在世界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饮食文明的国家,众多的传统佳肴,精湛的烹饪技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烹饪奇迹,中外称誉。中国对饮食的重视程度有史以来都是很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以作的巧,吃得好为主要内容了,而是增加了一个健康的概念。饮食与健康也成了一对不可分割的词语了。
在中国的饮食中,很多都是富有传说和故事的。这不仅为饮食文化增添了一种深厚的积淀,也同时记录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
据《易,鼎》中最早的记载,“以木翼火,亨任也。”在古汉语里,“亨”同“烹”,作烧煮讲也就是用火加热食物。”饪”是指事物加热到适当的程度(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就是对事物原料的科学合理的加工,制成有一定艺术的,有营养的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我国的烹饪技术在夏朝得到很快的发展,当时不仅宫廷中,官府中有专职的厨子,明鉴也有“沾酒市肺”的“庖人”专司饮食业。少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年代可查的厨师,而是夏代国王,从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夏王朝对烹饪的重视。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在商朝春秋等以后的时期,到元明清时期,饮食烹饪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烹饪技术算是到了又一个高峰。清朝的满汉全席,享誉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是清朝的一个代名词。
中国的饮食文化文明与中外,山珍海味,特色佳肴,它也成为了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特色不一,有川鲁苏粤四大菜系,闽浙皖湘风味,京沪鄂风味等,以长江为界又分为北方菜和南方菜。不同的菜系又有别的分类方式,菜肴又可分为宫廷菜,素菜,少数民族菜,官府菜。每种菜肴又有细分,由此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厚之底蕴。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一数学研究性学习选题范围
问题1函数y=aX+b/x的性质研究
问题2整理求定义域的规则及类型(特别是复合函数的类型)。问题3 回顾解指数、对数方程(不等式)的化归实质(利用外层函数的单调性去掉两边的外层函数的符号),我们称之为“给函数更衣”,于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方程(不等式)进行演变。你能利用这一点编拟一些好题吗。
问题4 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能解决的三角问题。
问题5 一个三角公式不仅能正用,还需会逆用与变用,试将后者整理之。
问题6 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中,对于含边角混合关系的条件,利用正、余弦定理总有两种转化,即转化为角关系或边关系,探索其中一种对另一种解法的启示功能。问题8对斐波那契数列的研究。问题9用数形结合解数学题。问题10求函数值域的方法。问题11用函数图像解题。
问题12对函数y=(ax+b)/(cx+d)的研究(分离系数法化简,图像特点,单调区间,对称中心等)。问题13二次函数值域的求法。问题14等差与等比数列性质的比较。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1、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2、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3、如何开发解题智慧
4、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5、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6、有关房子粉刷的预算
7、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8、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
9、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
10、黄金数的广泛应用
11、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
12、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证券投资中的数学
14、环境规划与数学
15、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16、数学的发展历史
17、以“养老金”问题谈起
18、中国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19、“开放型题”及其思维对策 20、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
21、高中数学的学习活动——解题分析 A)从尝试到严谨、B)从一个到一类
22、高中数学的学习活动——解题后的反思——开发解题智慧
23、中国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24、各镇中学生生活情况
25、城镇/农村饮食构成及优化设计
26、如何安置军事侦察卫星
27、给人与人的关系(友情)评分
28、丈量成功大厦
29、寻找人的情绪变化规律 30、如何存款最合算
31、哪家超市最便宜
32、数学中的黄金分割
33、通讯网络收费调查统计
34、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
35、水库的来水量如何计算
36、计算器对运算能力影响
37、数学灵感的培养
38、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39、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 40、统计月降水量
41、如何合理抽税
42、市区车辆构成
43、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
44、衣服的价格、质地、品牌,左右消费者观念多少?
45、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与课题(来自《数学百草园》,作者叶挺彪)《 立几部分 》
问题1平几中证点共线、线共点往往较难,通常出现在竞赛中。而立几中的这类问题却是非简单,主要的依据仅仅是平面的基本性质: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共线。可否将平几问题的这类问题进行升维处理。即把它转化为立几问世题加以解答。
问题2 用运变化的观点对待数学问题,将会发现问题的实质及问题之间的联系,但对于立几中的这方面还显得不够,可以通过整理、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加以综合研究。
问题3 作为降维处理的一个例子:可考虑异面直线距离的几种转化,如转化为线面距、点线距、面面距等。
问题4 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异面直线上两动点的连线中最短的线段长度。所以可以用函数的观点来解决。即建立一个两动点的距离函数,利用求函数的最小值达到目的。
问题5 立几中的许多问题可化归为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射影位置。如点面距、点线距、体积等。于是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射影显得非常重要,试给出一种通用方法进行确定。
问题6 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立几中的难点,常用方法有: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其实质是以点定位,即当点在二面角的棱上时用定义法、当点在一个半平面内时用三垂线法、当点在空间时时用垂面法。问题似乎已解决。但对于较复杂的图形,由于点的个数较多,以哪个点作为定位点就难以决定。试给出以线定位来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及步骤。
问题7 等积变换在立几中大显上内身手,而非等积变换是它的一般情形,作用更大,却被人们所忽视。利用非等积变换能解决求体积、求距离、证明位置关系等问题。试利用类比平几的相应方法探索之。
问题8 将三垂线定理进行推广与引伸,即所谓三面角的正、余弦定理及其特例直三面角的正、余弦定理。以开阔眼界。
《解几部分 》 问题9 对于数学的公式,我们应当做到三会:即正用、变用和逆用。如解几中有许多公式如两点距离、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定比分点、斜率公式等,考虑其逆用,就可得到构造法证题,试研究解几中的各种公式逆用,以充实构造法证明。
问题10 我们对待任何问题(包括解决数学问题)往往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去审视,以调节自己的行动计划。在解几中探索与搜集以美的启迪思维的题材,加以整理与综合研究。
问题11 整理解几中常常被人忽视和特例而使问题的解决不完整的有素材,如用点斜式而忽视斜率存在,截距式而忽视截距为零等。
问题12 利用角参数与距离参数的相互转化以实现命题的演变,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目的。
问题13 将与中点有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推广,使之适用于定比分点的相应问题与方法。
问题14 研究求轨迹问题中的坐标转移法与参数法的相互联系。
问题15 关于斜率为 1的特殊直线的对称问题的简捷解法中,概括出适用范围更加广阔的解题策略。
问题16 解决椭圆问题不如圆容易,能否使问题化归,即椭圆问题的圆化处理,进而研究圆锥曲线(包括其退化情形如两条相交线,平行线等)的圆化处理。
问题17 整理与焦半径有关的问题,并将之“纯代数化”,进而研究其“纯代数解法”,从中探索新方法。
问题18 把点差法解中点弦问题进行推广,使之能解决“定比分点弦”问题。
问题19 求轨迹问题中,纯粹性的简捷判别。
问题20 在定比分点公式、弦长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隐含着“射影思想”,扩大这思想在解几中的地位或功能。
问题21 对平移变换的解题功能进行综述。
问题22 与中点弦有关的圆锥曲线中的参数范围确定问题,往往需要建立不等式进行求解,各种方法中以点在曲线内部条件为隹。试将这方法推广到定比分点弦的情形。
《函数部分 》
问题23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但在解决关集合问题时,常常忽略这一事实。试整理这方面的各类问题。
问题24 整理求定义域的规则及类型(特别是复合函数的类型)。
问题25 求函数的值域、单调区间、最小正周期等有关问题时,往往希望将自变量在一个地方出现,所以变量集中的原则就提供了解题的方向,试研究所有与变量集中原则有关的类型(如配方法、带余除法等)。
问题26 总结求函数值域的有关方法,探索判别式法的一般情形——实根分布的条件用于求值域。
问题27 利用条件最值的几何背景进行命题演变,与命题分类。
问题28 回顾解指数、对数方程(不等式)的化归实质(利用外层函数的单调性去掉两边的外层函数的符号),我们称之为“给函数更衣”,于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方程(不等式)进行演变。你能利用这一点编拟一些好题吗。
问题29 探求“反函数是它本身”的所有函数。从而可解决一类含抽象函数的方程,概括所有这种方程的类型。
问题30 在原点有定义的奇函数,其隐含条件是f(0)=0,试以这一事实编拟、演变命题。
问题31 把两面镜子相对而立,若你处于其中,将看到许多肖像位置呈现出周期性,你能把这一事实数学化吗?若把轴对称改为中心对称又怎么结论?
问题32 对于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若已知解的情况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我们通常用函数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离参数,试概括问题的类型,总结分离参数法。
问题33 改变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的主元与参数的地位进行命题的演变。探索换主元的功能。
《三角部分 》
问题34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而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却被人们所遗忘,试探它在解决三角问题中的数形结合功能。
问题35 概括sinx cosx=a时相应x的取值范围,及问题条件中涉及这一条件时的所隐含的结论。
问题36 整理三角代换的的类型,及其能解决的哪几类问题。
问题37 三角最值的构造证法中,型如,可转化成:1)动点(ccosx.asinx)与定点(-d,-b)连线的斜率;2)或先化为 从而转化为动点(cosx.sinx)与定点 连线斜率等,考虑各种构造法的背景的联系,能否以此联系用于解决几何问题。
问题38 一个三角公式不仅能正用,还需会逆用与变用,试将后者整理之。
问题39 概括三角恒等式证明中的一次弦式、高次弦式和切式证明的常用方法。
问题40 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中,对于含边角混合关系的条件,利用正、余弦定理总有两种转化,即转化为角关系或边关系,探索其中一种对另一种解法的启示功能。
《不等式部分 》
问题41 一个数学命题若从正面入手分类情况较多,运算量较大,甚至无法求解,此时不妨考虑其反面进行求解得解集,然后再取其补集即得原命题的解。我们把它称为“补集法”,试整理常见的类型的补集法。
问题42 概括使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中的“凑”的技巧,及拆项、添项的技巧。
问题43 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如分析式子中的指数、系数等启示证题的的方向。
问题44 探求一此著名不等式(如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等)和多种证法,寻找其背景以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
问题45 整理常用的一此代换(三角代换、均值代换等),探索它在命题转化中的功能。
问题46 考虑均值不等式的变用,及改变之后的不等式的背景意义。
问题47 分母为多项式的轮换对称不等式,由于难以参于通分,证明往往较难。探求一种代换,将分母为多项式的转化为单项式。
问题48 探索绝对值不等式和物理模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