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民情怀永不变范文
为民情怀永不变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基层农村干部,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到很亲切、很实在、很厚重,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我也是那个年代的人,我也与我村插队知青一起劳动过,自己感受最深有三点:
一是总书记的平民意识。在插队中,他不称自己为“知青”,而是常说“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们老陕”如何如何。一两句普普通通的话语,折射出总书记的植根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的品德。三十多年的基层工作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唯有脚踏大地、才会心里踏实,只有始终站在群众中间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这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动力源。
二是总书记的勤奋务实、吃苦耐劳的干事精神,这从他邀请随娃重新当队长、建淤地坝、兴办铁业社、缝纫社等具体工作中可以看到。在和平村率先转型工业化发展、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自主城改等一系列的创新进步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群众思想千差万别,既要有一心为民为群众办事的坚定理念,更要有灵活创新、亲民为民的工作方法。不仅要想干事、还要会干事、更要干成事,只有任劳任怨永不停歇地为群众谋发展,才能受到群众的支持。
三是总书记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他在插队期间“从不放弃读书思考”,兴办沼气池、缝纫社等一系列举措在当时都是走在了前列。我们当前处在一个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农村干部一定要有市场意识、全域眼光,一定要树立两种身份,两个意识,坚持两手抓。一要树立企业家的身份和向市场要效益的经济意识,坚持抓发展不动摇,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二是要树立“店小二”的身份和抓服务、抓管理、抓诚信、保公平的意识,努力创建村庄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决不让一个乡亲在共富的路上掉队。
第二篇:父爱,永不变
父爱,永不变
当路边的小花凋谢,当小溪没有了水,当小树被暴风雨折断,当沙漠没有里沙土,而父爱却没有凋谢,没有折断父爱是多么温暖的成语,多么可爱的幸福。父爱让人陶醉,令人有了追求。
记得那一次,我6岁,我跟妈妈要钱买糖吃,迷了路。爸爸叫了所有的朋友来找我,爸爸找了一个下午,终于在吉隆二小找到了我。当爸爸一把抱住了我,我猛一回头,原来是爸爸。爸爸满头大汗。爸爸原是不喜欢运动的人,今天这样是因为我。
父爱,伟大,是一切都比不上的。
广东惠州广东惠东县吉隆第二小学五年级:黄君慧
第三篇:第五课 爱心永不变
第五课
爱心永不变 第一目
爱是高尚的情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和被爱使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充满温暖的情怀和幸福的体验;树立用自己的真情去回报亲人、社会的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对亲人、民族、国家和社会爱的情感;培养学生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服务于他人、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人的爱是人间最真挚最纯洁的爱;懂得爱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爱护是人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有效力量;懂得爱和被爱是相辅相成的;知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心,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服务于人类。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懂得爱是高尚的情感,是一种美德,爱是人们战胜困难的有效力量;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心,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服务于人类,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无私的爱。
学习难点:懂得爱不仅存在于亲情之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爱是人们战胜困难的有效力量;养成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建议:(1)课时安排:1课时
(2)课前准备:故事的收集、课件准备
(3)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多媒体展示为主要教学手段。根据所收集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情境
师播放歌曲《天亮了》,并讲述天亮了背后的故事。
师小结:爱的情感,与生俱来;爱的影子,随处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沐浴着爱的阳光,在爱的怀抱中幸福地生活、学习、工作。那么,爱的真谛是什么呢?
二、新授课:
1、感受爱有存在——爱在你我身边
(1)亲情之爱最真最纯;师课件展示小鸟间催人泪下的故事和血色母爱的故事。
师小结:爱,始于对亲人的爱。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是人间最真挚最纯洁的爱。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心中。
情景二:女大学生割肝救母
据《成都商报》登载一位女大学生母亲为挣学费给女儿上学突然发病,被送到医院诊断为急性暴发性肝衰竭。专家会诊:惟一救命的办法就是进行肝移植,手术费昂贵且手术成功渺茫。丈夫无奈之下准备放弃对妻子进行治疗。这时,上大学女儿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让我上手术台割肝救妈妈吧。”看着泪流满面的女儿,父亲含着泪答应了。
问:上述两个情景,最令你感动的情景是哪一个?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请同学们讲一讲,你与亲人之间感人的故事。(2)爱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她不仅存在于亲情之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一:被称为“当代毕昇”的王选教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事迹却深深影响着我们。王选在进入大学后选择很枯燥的计算是数学。别人不解,他却说我觉得我这个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选择这个方向,就是看到未来国家非常需要这个。
材料二:2008年夏季,汶川地震。当灾情发生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拨出专款进行抢险救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各地的人们纷纷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的老百姓渡过难关,战胜灾难速恢复了生产自建。
材料三:驻扎在我国边防某部的战士,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老百姓传授农业科技,解决当地老百姓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驻防官兵的帮助下,当地老百姓不仅脱贫致富,而且过上了小康生活。
师提问:(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社会生活中哪方面的爱?
(2)在社会生活中,爱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讲一个令你感受至深的故事。教师小结:爱除了存在于亲情之中外,还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比如教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爱,医生对病人的爱,朋友、同事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的爱,军民之间的爱,当陌生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爱,当人们遇到突发自然灾害时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爱,还有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爱„„
2、体验爱的力量——
相互的关爱,是人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有效力量,爱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1)、爱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情绪,增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活动:师创设两个情景:两千人模拟天安门升旗为绝症女孩圆梦和我校师生为胜利中学冯朝清老师捐款的案例。让学生归纳爱的作用。
师小结:要不仅能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情绪,还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战胜生活中的不幸。
(2)、爱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战胜生活中的不幸;
活动一:师展示两个事例:A书上唐山大地震和B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我校师生为其捐款的事例。
活动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爱的力量。
第二目
奏响爱的和弦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和被爱使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充满温暖的情怀和幸福的体验;树立用自己的真情去回报亲人、社会的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对亲人、民族、国家和社会爱的情感;培养学生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服务于他人、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人的爱是人间最真挚最纯洁的爱;懂得爱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爱护是人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有效力量;懂得爱和被爱是相辅相成的;知道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心,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服务于人类。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心,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服务于人类,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无私的爱。
本课学习难点:在获得关爱的同时,应将自己无私的爱化为具体行动,相互关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奉献自己无私的爱,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爱整个世界及人类,让我们的爱心随着世界的脉搏的跳动而跳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本课学习难点所在。教学建议
(l)课时安排:1课时
(2)课前准备:故事的收集、课件准备
(3)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以多媒体展示为主要教学手段。根据所收集的故事
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讲述魏青刚的故事
话说一农民工在堤坝上散步。突然传来救命声,原来一位醉心于沙滩美景的女青年不幸失足落水。农民工闻声拍马赶到纵身跳入水中。经过一次、两次、三次终于精疲力竭的农民工去喘吁吁的抱着落水女青年向岸边挣扎着游来。女青年得救了,他正准备离去,被派出所警察拦住,问他姓名及地址。他只是说:“我是农民,在这里打工的。”然后扭头消失在人群之中。后来被救女子的家人专程赶到他打工的工地,向他道谢,非要给他500元钱。但他谢绝了,“我救人不是为了钱,我就是再穷也不能收这个钱”。
后来得知他就是乡里被评为杰出青年的XX。就在09年,他的女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治病期间花费巨大,全村人都为他捐款,让他感激不尽。他暗地里发过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回报社会。
问:(1)是什么原因使他当选为杰出青年?
(2)在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实话实说:你在生活中一定获得过关爱,你是否因此而去关爱他人?
二、新授课:
(一)爱是双向的、互动的,爱和被爱相辅相成
师指导学生结合P48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的故事,完成其相关问题。
七嘴八舌:有人说:“一个只知道被爱而不知道爱人的人,是不懂得爱的人。”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爱他人,乐在其中,爱的快乐愉悦就在真诚的帮助和关心他人过程中。
(二)将爱化作动作,奏响爱得合旋。
结合P48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的故事,完成其相关问题。
1、社会公益活动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关心和爱护。
完成P49—P50的相关内容。
2、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师指导学生完成P50徐本禹的相关内容。
3、有爱心和人会自觉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社会良知的人,会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奉献自己的爱。
结合教材P50---P51情景素材推进教学完成任务。(1)你能讲出那些发生身边与爱心有关事迹与大家共享?(2)我们如何才能养成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
反思情境:对的行为,反思“如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会有什么后果?”
(反思情境:让学生通过反思,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问:你准备怎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回报他人和社会。
倡议: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一个有博大爱心的人,会爱整个世界及全人类,他的爱心随着世界脉搏的跳动而跳动。
(三)结束教学:歌曲《爱的奉献》
第四篇:践行群众路线 永葆为民情怀
践行群众路线 永葆为民情怀
申全民 《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30日07 版)
当前,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总书记强调,要把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作为县一级党委政府,只有强化群众观念,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从打牢思想基础入手,从一言一行、工作点滴做起,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强化宗旨意识,定好强心健脑的“支撑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只有打牢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基础,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才会有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始终把加强学习教育、坚定政治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任务。要开展多种形式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深入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保持自身党性纯洁,永远忠于人民,在思想上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站稳群众立场,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深入基层服务,谋好结合实际的“切入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下基层、接地气,到群众中听意见、找差距,帮助基层谋发展、解难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要带头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发扬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严格执行下基层纪律要求,切实做到不用接、不用送、不用陪,把心思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同时,要积极融入群众,拜群众为师,主动向基层的同志和群众学习,向生动的实践学习,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把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 1
就医、就学、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解决,拿出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为群众办实事,谱好凸显实效的“结合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功利思想,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多接触群众,从群众中听到实话,摸到实情,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难点问题,要根据不同条件、不同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使各种问题能及时解决;要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拥有“不知足”的精神,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于平庸、不甘于落后,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谋求实实在在的效果。(作者系中共河北省赤城县委书记)
第五篇:坚定理想信念 学习为民情怀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生动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经验,系统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类减贫事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很受启发,也深受鼓舞。《摘编》收录了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扶贫工作的242段论述。书中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更包含着习总书记对人民尤其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深深的情感,当然,这更是新时代指导我们组工干部参与脱贫攻坚事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学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演讲道,“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摘编》第一部分,总书记阐述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的热爱,特别是对贫困群众的牵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组工干部时刻都不能忘记共产党员的宗旨,不能忘记我们党的使命,更不能忘记“两个百年”目标。所以,深入学习《摘编》,就是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为民的高尚情怀。
二学精准扶贫方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亿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摘编》第二至第七部分系统总结了我国新时代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其中的核心要义在于 “精准”二字,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总书记将精准扶贫比作“‘绣花’功夫”,“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贫困户有不同的扶法”,必须“因人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反映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学坚定理想信念。悠悠天下事,扶贫为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奋进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我国进入扶贫开发工作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组工干部一定要始终坚信,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四个意识”,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认真深入学习贯彻《摘编》,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扶真贫、真扶贫,就一定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