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系统分析与设计总结
第一章 概述
信息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硬件、软件、规程(processes)、数据、人
SDLC(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包括:计划、分析、设计、实施、运维。替代方法:Prototyping(原型法)、CASE Tools(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JAD(Joint Application Design 联合应用设计)、RAD(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快速应用软件开发)、敏捷方法(Agile Methodologies)、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
第二章 计划
总体规划(Strategic planning)模型:诺兰模型(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信息管理)。
总体规划原则:支持企业总目标;面向各个管理层次;方法上摆脱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的依赖性;结构上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便于实施。
总体规划的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换法、企业系统计划法、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过程重组、信息系统规划和企业形象系统。
总体规划步骤:准备工作、组织机构调查、定义管理目标、定义管理功能、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结构(划分子系统)、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准备工作
确定规划内容、成立规划小组、收集数据、制定计划、开好动员会。定义管理功能
资源的生命周期:产生、获得、服务、归宿 识别管理功能:根据资源识别(OO)、根据决策与活动识别(SSAD)管理功能是管理各类资源的各种相关活动和决策的组合 定义数据类
方法:实体法(如图2-1)、功能法(如图2-2)
两者组合形成初始功能数据类矩阵(图2-3)
图2-1
图2-2
图2-3 定义信息结构
划分子系统的方法:在初始功能数据矩阵中,排列数据类,使得矩阵中的C靠近主对角线。
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
根据企业目标和技术约束确定
原则:子系统的需求程度与潜在的效益评估、技术约束分析
信息系统需求:Improved service(改善服务)、Better performance(更好的性能)、More information(更多的信息)、Stronger controls(更强的控制)、Encryption and biometric devices、Reduced cost(降低成本)
影响系统因素
内部:Strategic plan(总体规划)、Top managers(高层管理人员)、User requests(用户需求)、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department(部门)、Existing systems(现有系统)
外部:software/hardware vendors(软硬件供应商),technology(技术),suppliers,customers(客户),competitors(竞争者),the economy(经济),government(政府)
可行性分析
操作可行性(Operation feasibility):系统在开发之后可以正常使用 技术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ility):开发系统所需要的技术资源 经济可行性(Economical feasibility):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总拥有成本
进度可行性(Schedule feasibility)
信息系统初步调查(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Understand the problem(了解问题)
Define the scope and constraints(确定范围和约束)Perform fact-finding(进行实地考察)Estimate Feasibility(估计可行性)
Estimate development time/cost(评估项目成本、时间)Present results and recommendations(提出结果和建议)
第三章 需求模型(Requirements Modeling)
系统分析阶段
包括:需求建模(Requirements Modeling)、企业建模(Enterprise Modeling)、开发策略(Development Strategy)
阶段交付物:系统需求文档(System Requirements document)
方法: JAD(Join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联合应用程序开发)
RAD(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快速应用软件开发)
Explain how systems analysts use a 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diagram(FDD)系统需求列表
输出、输入、处理、性能、控制、可扩展性(Scalability)、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总拥有成本)
实情考察方法(Fact-Finding)Interviews(访谈法)
documentation review(文档审查)observation(观察法)
questionnaires and surveys(问卷调查)sampling(抽样法)research(研究)访谈法步骤
1.Determine the people to interview(确定访谈人群)2.Establish objectives for the interview(确定访谈目标)3.Develop interview questions(设计问题)4.Prepare for the interview(准备访谈)5.Conduct the interview(实施)6.Document the interview(记录)7.Evaluate the interview(评估)抽样法方法
随机抽样(Random sample)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e)
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e)
文档编写原则
Record inform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记录)
Use the simplest recording method(使用最简单的记录方法)Ensure that your work is understandable(能让他人理解)Organize your documentation material(合理组织材料)
第四章 企业建模(Enterprise Modeling)
企业建模
产生:逻辑模型(Logical Model)
工具: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s(ERD E-R图)
Data Flow Diagrams(DFD 数据流程图)Data Dictionary(DD 数据字典)
Process Descriptions(PD 处理逻辑说明书)Query Analysis(QA 存取分析)
E-R图
关系种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数据流程图
符号(Gane and Sarson symbol)包括:processes(处理逻辑),data flows(数据流),data stores(数据存储),entities(外部实体)
种类:Context Diagram(第一层数据流程图,无数据存储)
Diagram 0(将第一层扩展,保持第一层的数据流)Lower-Level Diagram(子数据流程图)
Lower-Level Diagram画法:leveling(分层显示 分层方法:Exploding、partitioning、decomposing)and balancing(前后数据流保持不变)
相关概念:
Black Hole:A process that has no output.Gray Hole:A process with at least 1 input and output, but the input is insufficient to generate the shown output.Spontaneous Generation Process:Used to describe an unexplained generation of data or information.数据字典
概念: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成分的含义进行描述的工具
用途:对数据流程图的补充说明、参照,用于检索,检验一致性与完整性 内容 :数据元素:又叫数据项,是最小数据组成单位,不可分割
数据结构: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 数据流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的结构,有关的数据流和查询要求 处理逻辑 外部实体
方式:人工、计算机 常用属性:
数据元素(名称、类型/长度、默认值、值域、来源、安全、负责人、描述)数据结构(名称、描述、属性)
数据流(名称、描述、来源、目的地、所包含数据结构、使用频率)数据存储(名称、描述、属性、使用频率)处理逻辑(名称、描述、编号、输入、输出)外部实体(名称、描述、输入流、输出流)
处理逻辑说明书
工具:
结构化语言:一种用于描述处理逻辑的介于自然语言和程序语言之间的语言。包括三种基本语句:祈使句、判断语句、循环语句。没有严格的语法,极其有限的词汇(祈使句中的动词、数据字典中的名词、逻辑表达式中的保留字)
决策树:
决策表:
现将所有情况列出,在不断进行合并,下表为最终表
存储分析
目的:DFD中定义了数据存储,DD中对数据存储的数据结构作了描述,但没有说明立即存取与实时响应,是补充。
存取类型:E:实体 A:属性 V:属性值 已知E、A,求V 2 已知A、V,求E 3 已知E、V,求A 4 已知E,求A、V 5 已知A,求E、V 6 已知V,求A、E
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区别
逻辑模型展示信息系统有什么功能;物理模型展示信息系统的功能如何实现
Four-Model Approach 包括:原系统的物理模型、原系统的逻辑模型、所开发系统的逻辑模型、所开发系统的物理模型
第五章 开发策略(Development Strategies)
软件开发趋势
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SIIA)软件与信息产业协会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ASP)软件服务提供商 软件开发策略
Develop in-house Buy software package Customize 选择考虑因素
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系统需求文档
包括:requirements for the new system(新系统的要求)
describes the alternatives that were considered(描述备选方案)
第六章
总体设计(General Design)
包括: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网络设计、子系统划分与模块结构 设备选配的依据:总体方案、容量、外设(数量、速度)
设备选配的指标:可靠性、可维修性、兼容性、熟悉性、方便性、可扩充性、经济合理性
硬件设计:主站、工作站、外围设备、主要性能指标
软件设计:中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他开发环境、各种工具、各种媒体的编辑、处理软件
网络设计:网络结构、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网关、网络管理软件、OA设备
子系统划分与模块结构 方法:系统流程图(强调执行顺序)、HIPO(Hierarchy Plus Input/Process/Output)(强调层次)、模块结构图
模块结构图
方法:事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 事务分析法
适用于高层数据流程图,每一个处理逻辑都是一个事务 变换分析法
步骤: 1 找出系统的逻辑输入、主加工和逻辑输出设计顶层模块和第一层模块设计中下层模块
系统总体优化的准则
模块的耦合:模块间的关联程度
模块的聚合:模块内的紧凑程度
模块的分解:分解到功能聚合型模块为止
模块的扇入和扇出:
扇入:一个模块的上级模块叫做扇入模块 扇出:一个模块控制的下级模块叫扇出模块
原则:扇入越大越好,扇出数目控制在7±2范围内 模块的控制范围和判断作用范围:
控制范围:指模块本身和它的下级模块
判断作用范围:模块和有判断调用的模块的组合
第七章 数据设计(Data Design)
数据与文件分类
存储方式、文件命名规则设计 规范化设计
1NF:在同一个表中无重复项出现 2NF:有且仅有一个数据元素为主键
3NF:表中所有数据元素不但要能够唯一的被主键表示,而且他们之间还必须相互独立
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安全性 存储过程
第八章 代码设计(Code Design)
代码的概念
一个或者一组有序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代码的意义
鉴别、分类、排序、特殊意义
代码设计的步骤
1.信息分类
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充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 方法:
线分类法(将选定的分类对象按若干属性逐次地分成若干层级的类目)面分类法(若干属性独立分类、没有上下级的从属关系)2.编码
原则: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单性、适用性、规范性 方法:根据代码的种类和类别进行编码,然后说明代码组成的原则
第九章 用户设计和输入输出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原则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business functions 2 Maximize graphical effectiveness 3 Profile the system’s users 4 Think like a user 5 Use prototyping 6 Design a comprehensive interface 7 Continue the feedback process 8 Document the interface design 输入方式:
批量输入、联机输入(后面太乱了。不写了。)
第十章 网络体系结构
B/S 瘦客户端服务模式 C/S 胖客户服务模式
两层设计:Server + Client 三层设计:Server + Application Server + Client
第十一章 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过程
1.硬件和软件的购买 2.网络的构建 3.应用开发 4.用户培训
5.编写文档(程序文档+系统稳定+操作文档+用户文档)6.测试(单元、集成、系统测试)7.安装 8.评估
9.数据转换 10.系统上线 系统切换
1.直接切换 2.平行切换 3.试验切换 4.阶段切换
第十二章 系统运营
四种维护
1.改正性维护 2.适用性维护 3.改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
维护流程
1.维护请求 2.初步判断 3.处理请求 4.布置任务 5.用户通知
系统底线
1.Functional baseline(功能基线,终结于分析阶段)2.Allocated baseline(分配基线,终结于设计阶段)
3.Product baseline(产品基线,终结于实施、测试阶段)
系统退化(System Obsolescence)
原因:无法满足当前管理的需要(维护无效或维护成本高)这意味着新的系统的开始
第二篇: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总结
第一章
系统分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商业专业人员,利用分析与设计技术解决商业问题。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1.技术知识与技能
2.商业知识与技能
3.人的知识与技能
4.诚实与道德
系统分析员在系统开发中的职责范围:程序分析员、商业系统分析员、系统联络员、最终用户分析员、商业顾问、系统顾问、系统支持分析员、系统设计师、软件工程师、系统结构设计师。
第二章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支持阶段。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
1.项目计划阶段:定义问题、确认项目的可行性、制定项目的进度表、为项目安排人员、启动项目
2.分析阶段:收集信息、确定系统需求、建立需求发现的原型、划分需求的优先级、产生并评估可替换方案、与管理人员一起审查建议
3.设计阶段:设计并集成网络、设计应用程序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系统界面、设计并集成数据库、设计细节的原型化、设计并集成系统控制 项目开发队伍的人员组成(图2-4 系统开发项目的参加人员)
在项目计划阶段,项目组仅由少数人员组成,基本上包括一个项目经理和一两个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员。
分析阶段要求项目组成员有良好的分析技能和扎实的问题域知识。设计是较专业化的活动,需要补充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在实施阶段,通常增加许多编程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项目组在实施阶段通常是最大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要素:
1.经济可行性
2.组织上和文化上的可行性 3.技术可行性 4.进度表可行性 5.资源可行性
PERT/CPM:基于单个任务或活动对项目进行规划的一种方法。
图 2-15 客户支持项目的部分PERT图
甘特(Gantt)图:以条形图代表项目进度表的任务和活动。
图2-16 客户支持项目的甘特图
第三章:方法、技术、模型、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开发方法:提供完成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每一步的详细指导,包括具体的模型、工具和技术。
技术:帮助分析员完成系统开发活动或任务的一组方法。模型:现实世界某些重要方面的表示。
工具:帮助生成项目中所需模型或其他组建的软件支持。相互关系:图3-4 方法中个组件之间的关系 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比较
图3-5 结构化编程的三种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第四章
需求调查的对象:
用户,即每天实际使用系统的人; 客户,即支付和拥有系统的人;
技术人员,即确保系统在组织的计算机环境下运行的人。需求调查的方法:
向系统相关者分发和收集调查表 复查现有的报表、表格和过程描述 主持与用户的面谈和讨论 观察商业过程和工作流 建立原型
主持联合应用程序社街(JAD)会议 需求调查的结果
系统需求:系统所提供功能的详细定义。
功能需求:描述系统必须支持的功能和过程的系统需求。技术需求:描述操作系统环境和性能目标的系统需求。通常把系统需求分为两类:功能需求和技术需求。功能需求用于说明新系统必须支持的基本商业功能,而技术需求则包括系统性能目标、操作环境以及其他非功能性问题。
第五 – 七章:系统分析
模型的分类:包括数学模型、描述模型和原图模型。
数学模型:描述系统技术方面的一系列公式,用来表示系统精确的方面,这些部分最适合用公式或数学符号表示。
描述模型:描述系统某一方面的描述性的备忘录,报表或列表。图形模型:图表和系统某些方面的示意性表示。图形模型有助于理解那些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复杂关系。
事件的分类:外部事件,临时事件和状态事件。
外部事件:系统之外发生的事件,通常都是由外部实体或动作参与者触发的。临时事件:由于到达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事件。
状态事件:当系统内部发生了需要处理的情况时所引发的事件。事件表:以各个事件为行,各个事件的关键信息为列。图5-15 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只能一个(强制)、0或多个(可选)、1或多个(强制)0或1个(可选)
图 5-21 图5-22 关系的基数符号
实体-联系图: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都把重点集中在新系统的数据存储需求上。数据存储需求包括数据实体、数据实体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来定义数据存储需求的模型被称为实体-联系图(ERD)。
图 5-21 一个简单的实体-联系图
图 5-22 关系的基数符号
图 5-23 显示了属性的扩展ERD图
图 5-25 大学课程注册ERD图(含有多对多关系)图 5-26 细化的大学课程注册ERD图(包含关联实体)
图 5-27 RMO客户支持系统的实体-联系图(ERD)(图中未显示有关属性)图 5-31 类图符号 图 5-32 银行账目类图
图 5-33 落基山运动用品商店类图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图形化的系统模型,它在一张图中展示信息系统的主要需求,即:输入、输出、过程和数据存储。
外部实体:在系统边界之外的个人或组织,它提供数据输入或接受数据输出。过程:在DFD中的一个符号,它代表从数据输入转换到数据输出的算法或程序。数据流:在DFD中的箭头,它表示在过程、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之间的数据移动。数据存储:保存数据的地方,以便将来由一个或多个过程来访问这些数据。图6-2 数据流程图的符号
关联图:是指描述系统最高层结构的DFD。
图 6-5 大学课程注册系统的关联图
DFD片段:用一个过程符号表示系统响应一个时间的DFD。
图 6-7 课程注册系统的DFD片段
决策表:一种处理逻辑的表格表示方法,其中包括决策变量、决策变量值、参与者或公式。
图 6-22 计算运输费用决策表
决策树:使用像树枝一样的线条对过程逻辑进行图形化的描述。
图 6-23 计算运输费用决策树
数据流定义:数据流内容和内部结构的文本描述。
数据流是数据元素的集合,所以数据流定义将列出所有的数据元素。
第七章 面向对象的需求描述
类图、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
当我们讨论系统开发的时候,通常把系对新系统的描述分成两部分:结构化信息和行为化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结构,而这些组成部分的执行逻辑我们称之为行为。
类图提供了对系统组成部分的定义,而其它图,即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和状态图,这些图的重点都集中在系统所完成的活动上。换句话说,它们描述的是新系统的行为方面。
因此,类图说明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什么,而其他图说明这些组成部分干什么。类图:
用例图:一种用以显示不同的用户角色和这些用户角色如何来使用系统的图。
用例图的目的是识别新系统的“使用”,或用例,换句话说,就是识别如何使用系统。用例图本质上是事件表的延伸。用例图是一个记录系统必须支持功能的简便方法。顺序图:一种用以显示用例对象之间消息顺序的图。
顺序图更详细地显示了协作图中所表达的信息,只是显示方式有些差异。顺序图以图形化的方式强调消息间的顺序,而非协作对象。画顺序图的目的是用过在页面上标出位置来图形化地表示消息的顺序。执行次序从上到下执行。
协作图:一种用以显示对象如何被协调在一起以执行用例的图。
消息:用例内部的对象之间的通信。
协作图的目的是识别协作完成给定业务功能的对象。比如说,一个RMO的系统的商业用途之一是“记录客户订单”,那么协作表将会识别所有涉及到的对象。为了记录客户订单需要一个客户对象,一些库存对象和一个新订单对象等。一个独立的协作图用以识别对象,并展示这些对象的相互作用及对象之间发送的用于执行功能的消息。
交互图:显示对象之间交互的图,它或者是一个协作图,或者是一个顺序图。
协作图和顺序图统称交互图。
状态图:一种用以现实对象在各个阶段中的生命和转换的情况的图。
最后一种被用来描述应用需求的图称状态图。一个状态图表(或简单地称之为状态图)描述了每个对象的状态和行为。每一个对象类都含有一个状态图表。在状态图的内部是动作描述,这些动作描述在最终的系统中都变成了逻辑。每个类中的逻辑组件称为方法。
OO需求=事件表+类图+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表。7.4 系统行为:面向对象的用例/场景视图
用例:由系统为使用给系统的用户完成的一个单一用途或功能。参与者:系统用户扮演的一个角色。
图 7-2 有一个参与者的简单用例
场景:在用例中活动的一个特定顺序;一个用例有可能有多个不同的场景。
图 7-4 带系统边界的用例图
图 7-5 客户支持系统用例图举例(通过子系统)图 7-6 与客户相关的所有用例 图 7-7 《包含》用例的一个例子 7.5 对象交互:顺序图与协作图
协作图和顺序图包含有相同的信息,但它们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协作图强调对象交织在一起以支持一个用例,而顺序图把重点放在消息本身的细节上。
顺序图展示对象之间的交互顺序,这些交互是指在场景或用例的事件流中发生的。在顺序图中共有四个基本符号:
1.参与者符号,由一个小人图形表示;
2.对象符号,由一个名字带下划线的方框表示;
3.生命线符号,由虚线或狭窄的竖直方框表示;
4.消息符号,由带消息描述的方向箭头表示。
图7-9 顺序图的符号 图7-10 对象和类名
生命线:在顺序图中的一个对象下面的竖线,用以显示这个对象的时间阶段。激活生命线:在顺序图中的垂直窄长方框,用以强调一个对象只有在一个场景的部分中处于活动状态。消息:由于面向对象系统通过每个对象向其他对象发送消息来工作,因此在一个场景内由事件流定义的内部事件就变成了在对象和参与者或其他对象之间的消息。
消息符号由两部分组成:方向箭头和消息描述器。消息描述器的语法如下:
[true/false条件] 返回值:= 消息名(参数列表)
True/false条件用于验证这个消息是否可以发送。它象一个决定点或程序余亚种的if语句。如果这个条件计算后返回true,则发送这个消息,否则不发送。
消息是从一个参与者或对象向另一个参与者或对象的需求。开发顺序图的一个有效方法及其步骤如下:
1.识别出所有与场景有关的对象和参与者。只使用在用例图中表示过的参与者,只适用在类图中标识过的对象。
2.基于活动流,识别出每一个需要用于完成场景的消息。同时标识消息的源对象或参与者和目的对象或参与者。
3.下一步决定每一个消息是总发送还是有条件的发送。
4.正确地为这些消息排序并给它们加上合适的参与者或对象生命线。5.给消息加上形式化的语法以描述条件、消息名和要传递的参数。6.如果你愿意,加上响应消息和通信以使顺序图完整。图 7-12 “查询可用项目”的顺序图
图 7-13 “创建新订单”用例的电话订购场景顺序图 协作图:
协作图主要应用是快速浏览相互协作、用来支持一个特定场景的所有对象。协作图的参与者、对象和消息都使用了顺序图中的符号。生命线的符号没有使用,但是,也使用了一个不同的符号:链接符号。
图7-14在一个典型的协作图中显示了这四种符号。
协作图信息描述符的语法如下:用数字顺序标号来显示每一个消息的顺序。[true/false条件] 顺序编号:返回值:= 消息名(参数列表)在对象之间或在参与者与对象之间的连线表示链接。
在一个协作图中,链接表示两个对象共享一个消息——一个发送消息一个接收消息。图7-15 “查询可用项目”的协作图
图7-16 “创建新订单”电话订购场景的协作图 7.6 对象行为:状态、状态转换和状态图表
在开发功能需求时,最后一类需要的信息是每个对象的内部逻辑。这些信息是对对象本身执行动作的描述。
顺序图给出了对象行为的一个客观的分析。它标识了对象发送和接收的消息。状态图的目标是描述对象的内部工作。图7-17 OO模型中的关系。
状态图是从类图和顺序图中的信息开发出来的。状态:一个对象存在的条件;状态图的一部分。
一个黑圆圈表示初始状态,它仅仅表明进入状态图的入口点。初始状态也叫做伪状态,因为入口点也许会比对象自身的创建更早。
在内部涂黑的同心圆表示结束状态,这个状态表示从状态图中退出,通常表示从系统删除一个对象。
动作:在一个特定状态下对象执行的行为。
并行或并发状态:在状态图中同时处于多于一个状态的条件。
复合状态:嵌套了其他状态的高层状态。一个对象进入复合状态后,它就从一个黑点开始一条路径。
对象转换:状态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标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移动。目的状态:一个转换的目的,它连接着转换符号的箭头。原状态:一个转换的起源,它连接转换符号的尾部。
消息时间:转换的触发器,这个转换由一个有事件属性的消息组成。
图7-23 状态图的转换名称和消息名称。图7-25 订单的状态图。
完成转换:原状态结束行动时发生的没有触发事件的转换。
决策伪状态:在状态图中的一个菱形块,它代表在路径上的一个决策点。
第八章 C/S结构,三层/多层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是当前分布式信息系统资源的主要结构模式。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将信息系统过程分成两个等级:客户机和服务器。服务器计算机管理一个或多个的系统资源并通过确定的通信结构提供对那些资源的访问;客户机计算机用这个通讯结构来请求资源,而服务器则响应那些请求。实现通信结构的软件通常称为中间件。
服务器计算机或服务器:在网络中为其他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计算机。客户机计算机:向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请求服务的计算机。
中间件:在网络中实现通信协议和帮助不同的系统进行通行的计算机软件。三层结构:包含用户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三层的一种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图8-4 三层结构。
第九章、系统设计
结构化方法
– 系统流程图,结构图,结果质量评价
面向对象方法
– 包图,类图
图9-3 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模型
系统流程图:描述一个系统内计算机程序之间所有控制流的图。
系统流程图标识了每一个程序及其所存取的数据。系统流程图也表明了不同程序、子系统、相关文件和数据库之间的关系。记录了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
图9-5 带自动化系统边界的数据流程图 图 9-6 系统流程图的常用符号 图9-7 工资系统的系统流程图样例 图 9-8 RMO的系统流程图
结构图:用来展示一个计算机程序模块间关系的层次图。
结构图的层次描述了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子功能。
结构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模块,模块用来标识一个功能。图 9-9 一个计算工资总额的简单结构图 图9-11 完整计算工资系统的结构图 评价结构图的质量:
模块耦合和模块内聚是检测质量的两个标准。一般来说,我们期望设计出高度内聚和松散耦合的模块来。
模块耦合:模块间相互联系的方式,较好的方式是数据耦合。模块内聚:模块内部的凝聚程度。9.2.4 模块算法设计:伪码
包图:是一个高层图,用以标识系统中的主要部件。
包图的目标是用于标识一个完整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一个大的系统中,通常要把系统分成许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功能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虽然子系统间经常会交换信息并频繁的共享同一数据库。
图 9-26 包括RMO设计类的图。
设计类图:设计类图是带某些符号的类图,这些符号在类中描述了设计部件。
第十章、数据库设计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从ERD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从类图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
从类图到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转换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表中存储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表:包括行和列的二维数据结构,也叫关系。
行:表的一部分,包含描述一个实体、关系或对象的数据,也叫元组或记录。字段:关系数据库表的一列,也叫属性。
字段值:存储在关系数据库表的一个单元中的数值,也叫属性值或数据元素。关键字:关系数据库表中每一行都含有一个唯一值的字段。主键:可以唯一标识关系数据库中表的某一行的关键字。(字段不唯一)外部码:存储在一个关系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值,同时这个字段值也是另一个关系数据库表的主键值。
关系数据库设计可以从一个ERD或一个类图开始。这一节介绍如何根据一个ERD来生成数据库模式。基于类图的模式建立将在本章的后面讨论。从ERD建立一个关系数据库模式,可以采取一下步骤:
1.为每个实体类型建立一张表
2.为每个表选择一个主键(如何需要,可以定义一个)3.增加外部码以表示一对多关系 4.建立一个新表来表示多对多关系 5.定义参照完整性约束
6.评价模式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7.为每个字段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如果需要)图10-5 RMO的实体-联系图
图 10-6 表示ERD中实体的初始表的集合 图 10-7 带主键(用黑体标识)的实体表 图 10-8 图 10-9 参照完整性:一个一致的关系数据库状态,其中每个外部码的值也作为一个主键的值存在。
第11章
Eight Golden Rules for Interactive Interface Design From Strive for Consistency(尽量保持一致性)
Enable Frequent Users to Use Shortcuts(提供快捷键)Offer Informative Feedback(有效反馈)
Design Dialogs to Yield Closure(设计完整的对话过程)Offer Simple Error Handling(简单的错误处理机制)Permit Easy Reversal of Actions(允许撤销动作)Support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控制的内部监控)Reduce Short-Term Memory Load(减轻短期记忆负担)
概要
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支持阶段。
2.对获取的需求信息进行类别划分,主要的需求类别有:系统需求,功能需求,技术需求 4.用于定义系统需求的两个关键概念分别是事件和事物 5.事件的分类:外部事件,临时事件和状态事件。
6.生命线:在顺序图中的一个对象下面的竖线,用以显示这个对象的时间阶段。
激活生命线:在顺序图中的垂直窄长方框,用以强调一个对象只有在狭长垂直矩形框的描述期间处于活动状态。
7.顺序图消息符号由两部分组成:方向箭头和消息描述器。消息描述器的语法如下:
[true/false条件] 返回值:= 消息名(参数列表)
True/false条件用于验证这个消息是否可以发送
8.协作图消息用数字顺序标号来显示每一个消息的顺序。
[true/false条件] 顺序编号:返回值:= 消息名(参数列表)
在对象之间或在参与者与对象之间的连线表示链接。
在一个协作图中,链接表示两个对象共享一个消息——一个发送消息一个接收消息。9.模块耦合和模块内聚是检测质量的两个标准。一般来说,我们期望设计出高度内聚和松散耦合的模块来。
10.在关系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提高关系数据库模式质量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
11.计划阶段的模型:甘特图
分析阶段的模型:活动图,关联图,实体联系图,用例图,数据流图,协作图
设计阶段的模型:包图,系统流程图
12.传统的结构化方法:数据流图,结构图,系统流程图,面向对象方法:类图、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13.关系数据库中,元组与元组之间的关联关系是通过外键来表示的
面向对象数据库中,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则是通过对象标识来表示的 四种报表类型:详细报表、汇总报表、异常报表、决策报表
Drill down(下钻):将汇总字段设计成一个链接,允许点击它以查看更为详细的资料 完整性控制:应用系统内部用来保护系统内信息的机制和程序。
三种完整性控制:输入完整性控制、数据库完整性控制、输出完整性控制。(防诈骗)输入完整性控制:字段组合控制、限值控制、完全性控制、数据有效性控制。三种用户:未授权、注册用户、特权 用户界面的特征:物理特征、感知、概念 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 及早关注用户及其工作
多次评价系统设计以保证其可用性 使用迭代开发方法
HIC的三种隐喻:直接操作隐喻(直接与显示屏上的对象交互——桌面隐喻)、文档隐喻、对话隐喻
界面设计指导原则: 可视性:有反馈 可供性:体现功能 事件列表
|事件| 触发器 | 源
活动
|
响应
|目的地| 事物列表
|确定的名词| 将该名词作为事物存储的一些注释|
第三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学习总结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学习总结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中的收获颇多,同时让我了解到在开发一个系统前,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重中之重,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好的系统,做好前期工作是必须的。比如说从系统这一方面说吧,首先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接着是结构化系统分析,结构化系统设计三个部分,其中结构化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最后一步就是系统的实现与运行过程了。
在这期课程中,通过老师讲解学习到了:在信息系统的概论中,让我们初步认识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分析信息系统的特征、结构、信息系统的分类和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等。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概述中,我知道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指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由问题提出开始,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到系统的维护、评价的全过程,其次就是创建MIS的方法等。在信息系统规划中,学习了信息系统规划的定义、内容、流程和方法,在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中,具体介绍了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成法和企业系统计划法等。在第四章结构化系统分析中,主要学习到了结构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过程,分析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和主要工具,学习到了数据流程图的基本结构和画法。在学习画时序图过程中虽然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都成功得到了解决。在画数据流程图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就相对少了点,因为以前学过一些,所以在绘制时就相对轻松一些。在进行需求分析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在需求分析阶段需做的工作、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的特点等。在学习体系结构设计中,理解了体系结构的基本概述、体系结构设计需要做的工作。在最后学习了详细设计。其次,在本期学习到的知识中,老师也让我们做了实际的运用,在平时作业中,我们完成了图书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小区物业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说、图书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图书管理系统详细设计、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详细设计等,通过这些实际的运用,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本学期的课时即将完成,总的来讲,在本学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当中让我获益颇多,我今后会继续努力,更好的学好每一门课程。
第四篇: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
第1章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1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软件需求(Software Requirements) 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软件构造(Software Construction) 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 软件维护(Software Maintenance)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软件工程管理(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软件工程过程(Software Engineering Process)
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Software Engineering Tools and Methods) 软件质量(Software Quality)
1.2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开发模型
1.2.1 软件生存周期
Boehm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GB 8566-1988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GB/T 8566-1995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GB/T 8566-2001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模型 UP定义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1.2.2 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喷泉模型(water fountain model)
1.3软件质量模型与软件质量管理
1.3.1 软件质量模型
软件产品的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 质量特性、质量子特性和度量
功能性:适宜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 可靠性:成熟性、容错性、可恢复性 可用性:可理解性、易学性、可操作性 效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
可维护性:可分析性、可修改性、稳定性、可测试性 可移植性: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可替换性
1.3.2 软件质量管理
质量需求分析 质量计划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1.4软件配置管理
1.4.1 软件配置项与基线
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基线(baseline)
功能基线(functional baseline)指派基线(allocated baseline)产品基线(product baseline)
1.4.2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对象标识 版本控制 变化控制 配置审计 配置报告
1.5软件过程管理
1.5.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CMM的5个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 CMM的关键过程域(KPA):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组织级过程焦点、组织级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缺陷预防、技术变更管理、过程变更管理
1.5.2 软件过程与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
第一步,建立评估组 第二步,填写提问单 第三步,响应分析 第四步,现场考察
第五步,提出调查发现清单
第六步,制作关键过程域(KPA)剖面图
1.5.3 软件过程改进
第一步,比较“目标状态”与“目前状态”,找出所有差距 第二步,确定改进目标 第三步,制定改进计划 第四步,执行改进计划
第五步,总结本轮改进经验,开始下一轮改进
1.6
小节
软件工程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软件开发的工程学科。
软件产品所要经历的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直至被淘汰这样一个全过程被称为软件生存周期。用不同的方式将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开发活动组织起来,可以形成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质量就是软件与明确地和隐含地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软件质量管理是指软件开发机构为保证软件项目满足客户需求所要实施的质量活动。软件配置管理是在软件的整个生命期内管理变化的一组活动,目标是使变化更正确且更容易被适应。
软件过程是指人们用于开发和维护软件及其相关产品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软件工程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软件过程管理的目的就是提升软件组织的提高软件开发能力。
1. 1.
第2章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2.1项目与项目管理 2.1.1 项目
项目是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和。项目的临时性 项目的独特性 项目的渐进性
2.1.2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将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项目范围 项目时间 项目成本 项目质量
2.2项目管理过程与过程组 2.2.1 过程与过程组
过程就是一组为了完成一系列事先指定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需执行的互相联系的行动和活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可归纳为五个过程组。启动过程组(initiating process group)规划过程组(planning process group)实施过程组(executing process group)
监控过程组(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process group)收尾过程组(closing process group)
2.2.2 项目管理过程的交互作用
项目管理过程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一次性事件
项目管理过程组之间是一种前后衔接、承前启后的关系
项目管理过程组之间有时又是一种时间交错、空间并行的关系 项目管理过程组之间还是一种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的关系 某些过程组的关联具有重复迭代性
规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和监控过程组之间形成一种闭环的关系 过程组的交互作用往往还会跨越项目阶段 项目阶段和过程之间有相互联系
2.2.3 项目管理过程的裁剪
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应选用不同的项目管理过程 不同阶段的软件项目应选用不同的项目管理过程 不同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会有不同的具体过程 不同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会有不同的具体过程顺序 不同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会有不同的条件与约束 不同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会有不同的简化程度 不同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需要不同的集成程度 项目变更会使项目管理过程随之变化
2.3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项目综合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沟通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采购管理
2.4小节
项目管理就是将项目管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可以将软件项目管理活动视做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
项目管理过程可归纳为5个过程组:启动过程组、规划过程组、实施过程组、监控过程组与收尾过程组。
项目管理包括9个知识领域: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与项目采购管理。
第3章
软件开发技术 3.1软件开发平台
3.1.1 Microsoft.NET平台
Microsoft.NET Framework:.NET CLR(通用语言运行环境);.NET BCL(基础类库);ASP.NET;ADO.NET。
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ADO.NET组件;XML数据组件;Windows表单组件;ASP.NET应用服务;ASP.NET Web表单;Web服务支持。
3.1.2 J2EE平台
组件-容器:搭建体系架构平台标准服务 多层应用模型
3.1.3 Microsoft.NET与J2EE的异同
类似的平台基础构造 相同的三层/多层体系 不同的移植、性能和扩展 在Web支持方面的比较 第三方厂商的支持 潜在的市场
3.2中间件技术 3.2.1 中间件简介
终端仿真/屏幕转换中间件 数据访问中间件 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 消息中间件 交易中间件 对象中间件
Web服务器中间件 安全中间件
3.2.2 消息代理中间件
1. 1.
构件化的结构
可恢复性、易于管理、灵活性 具有数据转换设施。可靠高效的通信 多样的管理能力 丰富的应用开发环境
3.2.3 面向数据库的中间件
ODBC JDBC 数据库网关
3.3构件技术 3.3.1 构件库
构件的存储
构件的分类与检索机制 构件库的编目
构件库的管理和维护
3.3.2 构件模型
3C模型
刻面(Facet)模型 青鸟模型
3.3.3 构件的属性与特点
构件是可独立配置的单元,构件必须自包容。
构件强调与环境和其他构件的分离,因此构件的实现是严格封装的,外界没机会或没必要知道构件内部的实现细节。
构件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中被复合使用,因此构件需要提供清楚的接口规范,可以与环境交互。
构件没有个体特有的属性,最多仅有特定构件的一份副本。
3.3.4 构件与中间件
中间件,本质上是对分布式应用的抽象,中间件与系统架构实际上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待软件的中间层次。
中间件促进了构件化软件,基于中间件开发的应用系统是构件化的,中间件提供了构件的体系结构,极大提高了构件化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构件化的软件设计思想在中间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小节
Microsoft.NET平台和J2EE平台是目前最常用的两大软件开发平台。作为彼此竞争的应用平台,Microsoft.NET平台和J2EE平台在目标和体系结构上极其相似,但在实现上又完全不同。二者总的关系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中间件是处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中间件保持了平台的透明性,抽象了典型的应用模式。应用软件开发者可以基于标准的中间件进行再开发,而不必再考虑操作系统的问题。
构件是可复用的软件成份,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中间件促进了构件化软件,应用系统在中间件提供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地集中于业务逻辑上,并以构件的形式存在。构件思想也反过来推动了中间件的发展。
第4章
软件项目规划
4.1项目策划
1. 1.从政策导向中寻找项目机会 从市场需求中寻找项目机会 从技术发展中寻找项目机会 从特定事件中寻找项目机会
4.2项目可行性分析 4.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1. 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软件组织水平与能力分析 项目技术来源分析 与项目相关的专利分析
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的资质分析 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分析 项目创新点分析 项目技术风险分析 项目技术成熟性分析
4.2.2 项目投资及效益分析
项目投资预算分析 项目投资来源分析
市场需求与产品销售额分析
产品成本、利润与盈亏平衡点分析 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分析 社会效益分析
4.3项目论证、评估与立项
4.3.1 项目论证与评估的基本概念
项目论证是指对拟实施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成熟性、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进行全面科学的综合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种技术经济研究活动。
项目评估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项目投资者或项目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权威机构根据国家颁布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拟开发项目的市场需求、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论证,进而判断其是否可行的过程。
项目论证与评估的内容、程序和依据大同小异,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有时不加区分或合并进行。
4.3.2 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真实性评估
项目申请单位的资质真实性评估 项目申请单位的财务真实性评估 项目申请单位的技术真实性评估 其他事项的真实性评估
4.3.3 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客观性评估
技术创新点的客观性评估
技术先进性与成熟性的客观性评估
信息安全措施的客观性评估
采用标准、规范的先进性、合理性评估 项目风险及应对方案的客观性评估 其他事项的客观性评估
4.3.4 评估报告
项目概况 评估目标 评估依据 评估内容
评估机构与评估专家 评估过程
详细评估意见
存在或遗漏的重大问题 潜在的风险 评估结论
进一步的建议
4.3.5 项目立项
项目立项的决定应当由项目团队之外的、适当级别的、并为项目出资的项目发起人或投资人作出,通常以项目立项决定(通知)书、项目批文、项目许可证书和项目任务书等形式发布。
4.4项目开发计划
1.引言 2.引用文件 3.项目最终成果 4.需求与约束
5.系统开发总体计划 6.项目开发详细计划 7.进度表与活动网络图 8.项目组织与资源 9.培训
10.项目估算 11.风险管理 12.支持条件 13.注解 14.附录
4.5小节
软件项目规划的任务主要包括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论证、评估、立项与项目开发计划的制订工作。
项目策划,也称项目机会研究,其目的是选择投资机会、鉴别投资方向。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以下问题:项目有无必要?能否完成?是否值得去做? 项目论证与评估的目的是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为项目主管部门或投资机构的立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开发计划是项目规划阶段的重要成果,编写软件项目开发计划时可依据《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中的软件开发计划模版。
第5章
系统分析方法学 5.1系统需求分析与软件需求
系统需求:系统总体功能和业务结构;硬件系统需求;软件系统需求;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的接口需求。软件需求:软件能力需求;软件外部接口需求;软件内部接口需求;软件内部数据需求;适应性需求;安全性需求;保密性和私密性需求;软件环境需求;计算机资源需求;软件质量需求;设计和实现的约束;数据需求;操作需求;故障处理需求;算法需求;相关人员需求;相关培训需求;相关后勤需求;包装需求;其他需求。
5.2结构化分析
结构化分析(SA)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数据流图(DFD)和数据字典(DD)是结构化分析最常用的工具。数据流图用来描述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变换流程。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
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共同构成系统的逻辑模型。
5.3原型化方法
5.3.1 原型化方法与结构化方法的比较
结构化方法的假设:所有的需求都能被预先定义;修改定义不完备的系统代价昂贵且实施困难;项目参加者之间能够清晰进行准确的通信;静态描述或图形模型对应用系统的反映是充分的;结构化方法的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是固有正确的。
原型化方法的假设:并非所有的需求在系统开发以前都能准确地说明;有快速的系统建造工具;项目参加者之间通常都存在通信上的障碍;需要实际的、可供用户参与的系统模型;需求一旦确定,就可以遵从严格的方法;大量的反复是不可避免的、必要的,应该加以鼓励。
5.3.2 原型生命周期及其策略
原型生命周期划分:选择开发方法;识别基本需求;开发工作模型;模型验证;修正和改进;判定原型完成;差别细部说明;严格说明细部;判定原型效果;整理原型和提供文档。
原型化的策略:建立数据模型;利用组合工程;剪裁和粘贴;用系统举例;字典驱动;文档的自动化;小的原型化队伍;交互式开发平台;陈述性规格说明;终端用户报表生成器;专业原型化人员;开发人员参加原型化。
5.4面向对象的分析
5.4.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对象与封装 类
继承与多态性 消息通信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
5.4.2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
OMT方法简介 建立对象模型 建立动态模型 建立功能模型
1. 1.
5.5小节
系统分析涉及系统需求的获取、分析、规格说明和确认。系统需求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总体功能和业务结构、硬件系统需求、软件系统需求、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的接口需求。
常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化分析、原型化方法和面向对象的分析。
第7章
系统分析文档
7.1系统/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引言 引用文件
需求:要求的状态和方式;需求概述;系统能力需求;系统外部接口需求;系统内部接口需求;系统内部数据需求;适应性需求;安全性需求;保密性和私密性需求;操作需求;可使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需求;故障处理需求;系统环境需求;计算机资源需求;系统质量需求;设计和构造的约束;相关人员需求;相关培训需求;相关后勤需求;包装需求;其他需求;需求的优先次序和关键程度 合格性规定 需求可追踪性 非技术性需求 尚未解决的问题 注解 附录
7.2接口需求规格说明
引言 引用文件 需求
合格性规定 需求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
7.3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引言 引用文件
软件需求:要求的状态和方式;需求概述;需求规格;软件能力需求;软件外部接口需求;软件内部接口需求;软件内部数据需求;适应性需求;安全性需求;保密性和私密性需求;软件环境需求;计算机资源需求;软件质量需求;设计和实现的约束;数据需求;操作需求;故障处理需求;算法需求;相关人员需求;相关培训需求;相关后勤需求;包装需求;其他需求;需求的优先次序和关键程度 合格性规定 需求可追踪性 尚未解决的问题 注解 附录
7.4小节
根据《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Specification for computer
software documentation),系统分析文档主要包括系统/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SSS)、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和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系统/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SSS)为一个系统或子系统指定需求以及保证每个需求得到确认所使用的方法。
接口需求规格说明(IRS)描述为实现一个或多个系统、子系统、硬件配置项(HWCI)、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用户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RS)描述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以及确保每个需求得到确认所使用的方法。
第8章
系统设计基础 8.1系统设计概述
8.1.1 系统级设计决策
系统级设计决策,是指系统行为的设计决策(忽略其内部实现,从用户角度出发,描述系统将怎样运转以满足需求)和其他对系统部件的选择和设计产生影响的的决策。系统级设计决策内容:有关系统接收的输入和产生的输出的设计决策;对每个输入或条件进行响应的系统行为的设计决策;系统数据库/数据文件如何呈现给用户的设计决策;为满足安全性、保密性和私密性需求所选用的方法;硬件或硬软件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选择;为了响应需求而作出的其他系统级设计决策。
8.1.2 系统架构设计
总体设计
系统部件设计 动态交互设计 接口设计
8.1.3 运行设计
系统初始化——说明本系统的初始化过程。
运行控制——说明对系统施加不同的外界运行控制时所引起的各种不同的运行组件组合、每种运行所经历的内部组件和支持软件、每一种外界运行控制的方式方法和操作步骤、每种运行组件组合将占用各种资源的情况以及系统运行时的安全控制。运行结束——说明本系统运行的结束过程。
8.1.4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出错信息——包括出错信息表、故障处理技术等。补救措施——说明故障出现后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
8.1.5 系统维护设计
检测点的设计——说明在系统中专门安排用于系统检查与维护的检测点。
检测专用组件的设计——说明在系统中专门安排用于系统检查与维护的专用组件。
8.2软件设计概述
8.2.1 软件级设计决策
软件级设计决策是指软件行为的设计决策(忽略其内部实现,从用户角度出发,描述软件将怎样运转以满足需求)和其他影响组成该软件的软件配置项的选择与设计的决策。
软件级设计决策内容:有关软件接收的输入和产生的输出的设计决策;对每个输入或条件进行响应的软件行为的设计决策;有关数据库/数据文件如何呈现给用户的设计决策;为满足安全性、保密性和私密性需求所选用的方法;为响应需求而作出的其他软件级设计决策。
8.2.2 软件架构设计
程序结构设计
全局数据结构设计 软件配置项设计 动态交互设计 接口设计
8.2.3 软件详细设计
软件配置项设计决策
软件配置项设计中的约束、限制或非常规特征 软件配置项使用的编程语言考虑 软件配置项使用的过程式命令选取
软件配置项的局部数据与软件配置项的输入或输出数据设计 软件配置项的逻辑设计
8.3设计原则 8.3.1 组件化
组件的可分解性 组件的可组装性 组件的可理解性 组件的连续性 组件的保护性
8.3.2 抽象
抽象就是抽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暂时忽略其细节,使得不同的事物可以当作相同的事务来处理。
软件工程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对软件解法的抽象层次的一次精化。
软件设计中的抽象机制主要包括类、模板、过程抽象、数据抽象和控制抽象。
8.3.3 内聚与耦合
内聚是指一个组件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内聚种类(由低到高排列):偶然内聚;逻辑内聚;瞬时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耦合是指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组件之间的互连程度 耦合种类(由高到低排列):内容耦合;公共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标记耦合;数据耦合;非直接耦合
组件的高内聚、低耦合原则称为组件独立原则
8.3.4 封装与信息隐蔽
第一,组件是其全部属性和全部服务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组件是一个不透明的黑盒子,表示组件状态的数据和实现操作的代码都被封装在黑盒子里面。使用一个组件的时候,只需知道它向外界提供的接口形式,无须知道它的数据结构细节和实现操作的算法。
8.3.5 启发式规则
深度、宽度、扇出与扇入 作用域和控制域 功能的可预测性
8.4设计视图
8.4.1 架构视图(静态视图)
架构描述语言(ADL)
类图与对象图 组件图
协作责任卡(CRC)部署图
实体-联系图(E-R图)接口描述语言(IDL)结构图
Jackson结构图
8.4.2 行为视图(动态视图)
活动图 协作图 顺序图 数据流图
决策表和决策图
流程图和结构化流程图 状态图
形式化描述语言 伪码
8.5小节
系统设计是定义一个系统或软件的架构、组件、接口和其它特征的过程。包括系统级设计决策、系统架构设计、运行设计、系统出错处理设计和系统维护设计。
软件设计主要包括软件级设计决策、软件架构设计(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软件架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程序结构设计、全局数据结构设计、软件配置项设计、动态交互设计和接口设计。软件详细设计是指每一个软件配置项的具体设计。
组件化、抽象、高内聚与低耦和、封装与信息隐蔽是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软件设计视图通常可分为架构视图(静态视图)和行为视图(动态视图)两类。第9章
系统设计方法 9.1结构化设计
9.1.1 结构化设计方法概述
分析系统的总体需求,并将需求逐步分解为基本、具体的功能。确定每个功能应当记录的数据。
列出系统中应提供的各项基本功能,并分析各项基本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根据高内聚、低耦和的原则分配到系统中适当的模块中。
9.1.2 系统结构图
模块 调用 数据 控制 转接符号
9.1.3 系统结构图分类
变换流与事务流 变换型系统结构图 事务型系统结构图
混合型系统结构图
9.2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
9.2.1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概述
分析并建立适合系统的数据结构;
根据数据结构在相应的层次建立程序结构;
罗列出程序中用到的各种基本操作,并将这些基本操作分配到程序结构中合适的模块中。
9.2.2 Jackson图
顺序结构 选择结构 重复结构
改进的Jackson图
9.2.3 Jackson方法
分析并确定输入和输出数据的逻辑结构,并利用Jackson 找出输入和输出数据结构中存在对应关系的数据单元。从描绘数据结构的Jackson图导出描绘程序结构的Jackson
列出所有操作和条件(包括分支条件和循环结束条件),并且把它们安排到程序结构图的适当位置。用伪代码表示。
9.3面向对象的设计
9.3.1 面向对象的设计概述
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和客观实际相对应的对象,并通过这些对象的组合来创建具体的应用。
面向对象设计具有基于抽象、信息隐藏、功能独立和模块性构造系统的能力。
对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可以定义一个四个层次的设计金字塔:子系统层;类及对象层;消息层;责任层。
9.3.2 面向对象设计技术
Coad/Yourdon方法 Booch方法 OMT方法
9.3.3 面向对象设计过程
系统设计过程:将分析模型划分为子系统;子系统分配及与问题的并发性;任务管理;数据管理;资源管理;人机界面;子系统间通信
对象设计过程:对象描述;算法与数据结构设计;接口设计与模块化
9.4设计模式
9.4.1 设计模式概述
设计模式就是将面向对象软件的设计经验记录下,可供设计者能够复用的设计方案。设计模式极大提高了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效率,降低了软件的复杂度。
在软件设计中使用设计模式,将使用开发出来的软件更容易理解、更容易维护、更容易扩展,使用设计模式同时也能够提高开发团队和个人的开发能力。
9.4.2 设计模式基本组成
模式名称:惟一标识一个设计模式。问题:描述应该在何时使用该模式。
解决方案:描述设计的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责与相互之间协作的方式。
效果:描述应用设计模式的效果,以及使用设计模式必须考虑的限制和约束因素。
9.4.3 设计模式分类
面向对象模式 代码模式
框架应用模式
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与行为型模式 类模式与对象模式
9.4.4 如何使用设计模式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找出变化并封装
9.5小节
系统设计是一系列迭代的过程,主要任务包括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接口及过程细节的设计等,而设计方法是软件设计活动中实现设计模型的方法。 系统设计方法主要包括面向过程的结构化设计方法、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模式。
第10章
数据库设计 10.1数据建模
10.1.1 数据模型分类
概念数据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 物理数据模型
10.1.2 实体-联系(E-R)模型
实体 属性 联系 实体型 实体集 键 域
10.1.3 数据模型
层次数据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网状数据模型(network model) 关系数据模型(relational model)
面向对象模型(object oriented model)
10.2数据规范化
10.2.1 数据规范化的基本概念
函数依赖
非平凡函数依赖 完全函数依赖 部分函数依赖
传递函数依赖 键
10.2.2 范式
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BC范式(BCNF)
10.3数据库设计过程 10.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数据边界的确定 数据环境的确定 数据内部关系 数据字典
数据性能需求
数据需求分析说明书
10.3.2 数据库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与概念模型 概念设计的主要方法 分解与抽象 局部概念模式 全局概念模式
10.3.3 数据库逻辑设计
初始模式的形成 子模式设计
应用程序概要设计 模式评审 修正模式
10.3.4 数据库物理设计
存储记录结构设计 确定数据存放位置 存取方法设计
完整性和安全考虑 程序设计
10.4小节
数据库系统普遍采取数据模型表示和处理客观事物的数据特征与信息。数据模型主要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从抽象层次上描述和模拟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条件。
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即满足不同的范式。目前关系数据库中常用的范式包括: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和BCNF。 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几个阶段。
第11章
用户界面设计
11.1基本概念
11.1.1 界面设计目标
可用性目标:可行性、有效性、易学性、易记性、安全性、通用性
用户体验目标:令人满意、令人愉快、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激发创造„„
可用性目标主要从客观角度来评价系统界面,而用户体验目标则是从用户主观感受的角度来评价系统界面。
11.1.2 界面设计原则
可视性:将系统功能呈现得一目了然。
反馈性:返回与活动相关的信息,以便用户能够继续这个活动。限制性:将用户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对应性:明确系统某个控制与其控制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致性:用相似的元素表现相似的操作或相似的任务。启示性:界面元素应给予用户某种提示。
11.1.3 界面设计过程
标识出用户的真实需要并建立需求模型 设计出候选方案
构建或实现设计的原型版本 对界面设计进行评估
11.2界面设计技术
11.2.1 界面设计分析技术
GOMS模型及GOMS击键层模型 Hick律 Fitts律
11.2.2 界面设计方法
原型设计方法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用户界面设计的支持工具
11.3界面设计评估
11.3.1 构造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构造性评估:在设计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系统或产品界面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满足用户需求。
总结性评估:对已经完成的产品或系统界面进行评估。
11.3.2 评估范型
快速评估 可用性测试 实地研究 预测性评估
11.3.3 评估方法与技术
观察用户
征求用户意见 征求专家意见 用户测试
用户执行情况的分析模型
11.3.4 评估框架
明确(Determine)
发掘(Explore)选择(Choose)标识(Identify)决定(Decide)评估(Evalute)
11.5小节
用户界面体现了用户利用系统完成任务的方式以及系统对用户行为的响应方式,一个没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设计的系统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用户的系统。可用性目标与用户体验目标。
界面设计的量化模型:GOMS模型及其子模型-击键层模型,Hick律和Fitts律。构造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第12章
系统设计文档
12.1系统/子系统(结构)设计说明
引言 引用文件
系统级设计决策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总体设计;系统部件设计;动态交互设计;接口设计 运行设计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系统维护设计 尚未解决的问题 需求的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
12.2
接口设计说明
引言 引用文件 接口设计
需求的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
12.3
软件(结构)设计说明
引言 引用文件
软件级设计决策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程序结构设计;全局数据结构设计;软件配置项设计;动态交互设计;接口设计 软件详细设计 需求的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
12.4数据库设计说明
引言 引用文件
数据库级设计决策 数据库详细设计
用于数据库操纵或访问的软件配置项的详细设计 需求的可追踪性 注解 附录
12.5
小节
根据《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系统设计文档主要包括系统/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说明(SSDD)、接口设计说明(IDD)、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和数据库设计说明(DBDD)。
系统/子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说明(SSDD)描述了系统(或子系统)的系统级(或子系统级)设计决策与体系结构设计。
接口设计说明(IDD)描述了一个或多个系统、子系统、硬件配置项(HWCI)、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用户或其他系统部件的接口特性。
软件(结构)设计说明(SDD)描述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软件级设计决策、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数据库(顶层)设计说明(DBDD)描述了数据库的设计。系统设计文档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可以使用形式化语言,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法使用各种图形工具,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混合使用多种表现形式。
第五篇:系统分析与设计 期末考试
10.在一个课程注册系统中,定义了类CourseSchedule和类Course,并在类CourseSchedule中定义了方法add(c: Course)和方法remove(c: Course),则类CourseSchedule和类Course之间的关系是:()A.泛化(generalization)关系 B.组合(composition)关系 C.依赖(dependency)关系 D.包含(include)关系 13.进行企业系统规划,哪种规划方法使目标识别比较全面
A、企业系统规划法 B、关键成功因素法
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D、成本效益分析法 14.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中不包括下列哪个阶段()A.系统规划 B.系统分析 C.系统设计 D.系统实施
19.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将描述事物的数据与()封装在一起,作为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处理。A.信息 B.数据隐藏 C.对数据的操作 D.数据抽象 22.属于系统设计阶段的工具是():
A.数据流程图 B.处理流程图 C.系统流程图 D.HIPO图
23.进行企业系统规划,哪种规划方法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结构方案()A.企业系统规划法 B.关键成功因素法 C.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D.成本效益分析法
30.导出模块结构图的基础是()
A.业务流程图 B.数据流程图 C.处理流程图 D.层次结构图
32.()是从用户使用系统的角度描述系统功能的图形表达方法。
A.类图 B.对象图 C.序列图 D.用例图
35.UML中,对象行为是通过交互来实现的,是对象间为完成某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消息交换。消息序列可用两种图来表示,分别是(D)
A.状态图和顺序图 B.活动图和协作图
C.状态图和活动图 D.顺序图和协作图
36.用例(Use-case)用来描述系统在事件做出响应时所采取的行动。用例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在一个“订单输入子系统”中,创建新订单和更新订单都需要检查用户帐号是否正确。那么,用例“创建新订单”、“更新订单”与用例“检查用户帐号”之间是(A)关系。
A.包含(include)B.扩展(extend)
C.分类(classification)D.聚集(aggregation)
1、组成UML有三种基本的建筑块是:(A),事物和图
A、关系 B、类 C、用例 D、实体
2、UML体系包括三个部分:UML基本构造块,(A)和UML公共机制
A、UML规则 B、UML命名 C、UML模型 D、UML约束
4、(A)模型的缺点是缺乏灵活性,特别是无法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或不准确的问题
A、瀑布模型 B、原型模型 C、增量模型 D、螺旋模型
5、下面哪个不是UML中的静态视图(A)
A.状态图 B.用例图 C.对象图 D.类图
6、(A)技术是将一个活动图中的活动状态进行分组,每一组表示一个特定的类、人或部门,他们负责完成组内的活动。
A、泳道 B、分叉汇合 C、分支 D、转移
7、下列关于状态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状态图是UML中对系统的静态方面进行建模的五种图之一。B.状态图是活动图的一个特例,状态图中的多数状态是活动状态
C.活动图和状态图是对一个对象的生命周期进行建模,描述对象随时间变化的行为。D.状态图强调对有几个对象参与的活动过程建模,而活动图更强调对单个反应型对象建模
8、对反应型对象建模一般使用(A)图
A、状态图 B、顺序图 C、活动图 D、类图
12、(D)是系统中遵从一组接口且提供实现的一个物理部件,通常指开发和运行时类的物理实现 A、部署图 B、类 C、接口 D、组件
13、关于协作图的描述,下列哪个不正确(B)
A.协作图作为一种交互图,强调的是参加交互的对象的组织; B.协作图是顺序图的一种特例 C.协作图中有消息流的顺序号;
D.在ROSE工具中,协作图可在顺序图的基础上按“F5”键自动生成; 8定义大多数的需求和范围的工作是在UP中的 B 阶段完成的。A初始阶段 B细化阶段 C构造阶段 D提交阶段
1.信息系统设计是系统开发的重要阶段,进行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应是()。A、可行性研究报告B 系统分析报告
C、系统调查报告 D、系统规划报告
3.在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时,应采纳什么样的方法()。A、程序设计 B、结构化设计 C、由里向外 D、自底向上 4.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是()。
A、模块化 B、集成化 C、自底向上,逐步求精 D、规范化
5.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中,系统分析和系统实施之间的阶段是()。A、详细设计 B系统设计 C、需求分析 D、编程调试 6.对于结构化设计思想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在结构化设计中,模块的功能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 B、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C、设计者应先设计顶层模块
D、越下层模块,其功能越具体,越复杂 8.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
A、设计新系统的目标 B 将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物理方案 C、代码设计 D、程序设计 19.结构化设计方法中绘制模块结构图的基础是()。A 数据流程图 B、数据关系图 C、数据结构图 D、业务流程图 29.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
A、程序设计 B、购置计算机 C、画出数据流程图 B、规定处理过程 31.系统的呑吐量指的是()。
A、每天的数据输出量 B、每秒数据的处理量 C、每日数据的输入量 D、每秒执行的作业数
33.在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中,系统的()可以用连续工作时间来表示。A、吞吐量 B、响应时间 C 可靠性 D、地域范围 34.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说明,应包含在()中。
A、系统规划说明书 B、系统设计说明书 C、系统实施说明书 D、系统分析说明书 35.属于系统详细设计工作的是()。
A、输入输出设计 B、系统平台设计 C、系统结构设计 D、程序设计 39.系统设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的依据。A、系统规划 B、系统分析 C、系统实施 D、系统评价
1.B 3.B 4.A 5.B 6.D8.B 19.A 29.D 31.D 33.C 34.B 35.A 39.C 11.系统设计阶段需要从数据流程图导出模块结构图。B.生命周期结构(Lifecycle Architecture)里程碑 4.系统实施的主要活动包括(D)。C.初始功能(Initial Operational)里程碑 A、编程、系统调试 B、系统安装 C、新旧系统转换 D、以上都是 1.系统实施是以(B)为依据的。
A、系统分析文档资料 B、系统设计文档资料
C、系统分析和设计文档资料 D、数据流程图
7.一般子系统的划分是在系统()阶段,根据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A.需求分析 B.逻辑阶段 C.总体设计 D.详细设计 答案: A 4.业务系统规划法(BSP)的核心是()A.明确企业目标 B.定义(识别)业务过程 C.进行数据分析 D.确定信息结构 答案: C 7.一般子系统的划分是在系统()阶段,根据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A.需求分析 B.逻辑阶段 C.总体设计 D.详细设计 答案: A 4.业务系统规划法(BSP)的核心是()A.明确企业目标 B.定义(识别)业务过程 C.进行数据分析 D.确定信息结构 答案: C 12.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四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Inception),细化阶段(Elaboration),构造阶段(Construction)和交付阶段(Transition),每个阶段结束于一个主要的里程碑(Major Milestones).构建阶段结束时是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初始功能(Initial Operational)里程碑.A.生命周期目标(Lifecycle Objective)里程碑
D.产品发布(Product Release)里程碑 答案: C
14.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一个主要原则是().A.自顶向下原则 B.自底向上原则 C.分步实施原则 D.重点突破原则 答案: A
16.一般来说,占维护工作比例最高的是().A.纠错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答案: C
17.用户开发应用系统的主要手段是().A.生命周期法 B.原型法 C.第四代语言 D.面向对象方法 答案: A
19.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A.明确组织的信息需求,制定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B.对系统进行经济,技术和使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C.选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 D.确定软件系统的模块结构 答案: A
20.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A.用户的决策方针 B.用户的分析方案 C.系统设计说明书 D.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答案: C
21.信息系统建设的结构化方法中用户必须参与的原则是用户必须参与().A.系统建设中各阶段工作 B.系统分析工作 C.系统设计工作 D.系统实施工作 答案: A
22.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缺点之一是().A.系统开发周期长 B.缺乏标准,规范
C.用户参与程度低 D.主要工作集中在实施阶段 答案: A 24.系统分析工作的全面总结和主要成果是().A.可行性研究报告B.数据词典 C.系统说明书 D.系统详细调查报告 答案: A 28.生命周期法的特点之一是().A.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是非劳动密集型的 B.系统开发时间短
C.对用户需求的变更能做出迅速响应 D.适合大型复杂系统 答案: C 30.系统维护中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A.系统分析阶段 B.系统设计阶段 C.系统实施阶段 D.三者都包括
答案: D 38.下面哪一项不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A.系统总体设计 B.系统硬件设计 C.系统详细设计 D.编写系统实施计划 答案: D 39.对于结构化设计思想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在结构化设计中,模块的功能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
B.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C.设计者应先设计顶层模块
D.越下层模块,其功能越具体,越复杂
答案: D 73.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中,花费费用和人力投入最多的阶段是().A.分析与设计 B.编制程序 C.测试程序 D.系统维护
答案: A 78.在UML提供的图中,()用于描述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用户之间的交互.A.用例图 B.类图 C.对象图 D.部署图
答案:A 79.在UML提供的图中,()用于按时间顺序描述对象间的交互.A.网络图 B.状态图 C.协作图 D.序列图(顺序图)答案:D 96.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A.系统规划的依据 B.系统实施的依据 C.系统设计的依据 D.系统评价的依据 答案:C 95.绘制系统流程图的基础是().A.数据关系图 B.数据流程图 C.数据结构图 D.功能结构图 答案:B
9.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是:在系统规划后,循进行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工作.答案: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构建与实施 系统评价 13.信息系统规划有哪些方法
答:用于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战略分析法,即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企业分析法,即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基于BPR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其他的方法还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投资回收法(R01)等.12.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四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Inception),细化阶段(Elaboration),构造阶段(Construction)和交付阶段(Transition),每个阶段结束于一个主要的里程碑(Major Milestones).构建阶段结束时是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初始功能(Initial Operational)里程碑.A.生命周期目标(Lifecycle Objective)里程碑 B.生命周期结构(Lifecycle Architecture)里程碑 C.初始功能(Initial Operational)里程碑 D.产品发布(Product Release)里程碑
答案: C
14.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一个主要原则是().A.自顶向下原则 B.自底向上原则 C.分步实施原则 D.重点突破原则 答案: A
16.一般来说,占维护工作比例最高的是().A.纠错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答案: C
17.用户开发应用系统的主要手段是().A.生命周期法 B.原型法 C.第四代语言 D.面向对象方法
答案: A
19.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A.明确组织的信息需求,制定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B.对系统进行经济,技术和使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C.选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 D.确定软件系统的模块结构 答案: A
20.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A.用户的决策方针 B.用户的分析方案 C.系统设计说明书 D.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答案: C
21.信息系统建设的结构化方法中用户必须参与的原则是用户必须参与().A.系统建设中各阶段工作 B.系统分析工作 C.系统设计工作 D.系统实施工作 答案: A 22.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缺点之一是().A.系统开发周期长 B.缺乏标准,规范
C.用户参与程度低 D.主要工作集中在实施阶段 答案: A 24.系统分析工作的全面总结和主要成果是().A.可行性研究报告B.数据词典 C.系统说明书 D.系统详细调查报告 答案: A 28.生命周期法的特点之一是().A.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是非劳动密集型的 B.系统开发时间短
C.对用户需求的变更能做出迅速响应 D.适合大型复杂系统 答案: C 30.系统维护中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A.系统分析阶段 B.系统设计阶段 C.系统实施阶段 D.三者都包括 答案: D 38.下面哪一项不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A.系统总体设计 B.系统硬件设计 C.系统详细设计 D.编写系统实施计划
答案: D 39.对于结构化设计思想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在结构化设计中,模块的功能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
B.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C.设计者应先设计顶层模块
D.越下层模块,其功能越具体,越复杂
答案: D 73.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中,花费费用和人力投入最多的阶段是().A.分析与设计 B.编制程序 C.测试程序 D.系统维护
答案: A 78.在UML提供的图中,()用于描述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用户之间的交互.A.用例图 B.类图 C.对象图 D.部署图 答案:A 79.在UML提供的图中,()用于按时间顺序描述对象间的交互.A.网络图 B.状态图 C.协作图 D.序列图(顺序图)
答案:D
96.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A.系统规划的依据 B.系统实施的依据 C.系统设计的依据 D.系统评价的依据 答案:C
95.绘制系统流程图的基础是().A.数据关系图 B.数据流程图 C.数据结构图 D.功能结构图 答案:B
9.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是:在系统规划后,循进行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工作.答案: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构建与实施 系统评价 13.信息系统规划有哪些方法
答:用于企业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战略分析法,即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企业分析法,即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基于BPR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其他的方法还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投资回收法(R01)等.2.信息系统规划是指对组织目标、组织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指导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信息系统长期发展展望。在众多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企业系统规划法、战略目标转移法、关键成功因素法。
4.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决定了信息系统建设要做大量复杂和细致的工作。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 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维护 和 信息系统管理 四方面的工作。
1. UML统一建模语言共定义了哪两类、哪八种图形?
答:(1)静态结构图:类图,对象图,构件图,实施图
(2)动态行为图: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
2.在下图所示的用例分析类图中,请指出各个概念类属于哪一类,并分别解释三种概念类的特点及概念。“售书处理”的用例分析类图书目售书员售书界面产生待售图书待售图书开书单打印进程架存图书出售图书售出图书答:属于实体类的有:书目、架存图书、代售图书、售出图书。
属于边界类的有:售书界面。
属于控制类的有:产生待售图书、出售图书、开书单。三种概念类的特点及概念:
特点:概念类面向功能需求,一般不考虑性能要求,具有突出业务领域、突出概念性及大粒度的特征。概念:(1)实体类是信息系统表示客观实体的抽象要素。它一般对应着在业务领域中的客观事物,或是具有较稳定信息内容的系统元素。(2)边界类是描述系统与参与者之间交互的抽象要素。边界类只是对信息系统与参与者之间交互的抽象建模,并不表示交互的具体内容及交互界面的具体形式。
(3)控制类是表示信息系统对其他对象实施协调处理、逻辑运算的抽象要素。3.请根据下图所示的概念模型,将其转换为逻辑模型(即写出其关系模式)。
编号姓名读者职业电话住址邮编*待售图书*类别单价出版日期书号架位架存册数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1选书*架存图书*11书目书单号册数折扣率交款标记售书员答:根据其E-R图,其关系模式为:
读者(编号,姓名,职业,电话,住址,邮编)架存图书(书号,架位,架存册数)
待售图书(书单号,册数,折扣率,交款标记,售书员)书目(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类别,单价)9.如图,是在网上商店系统经理的用例图如下:
网上购物系统顾客的功能用例
1.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
There should never be more than one reason for a class to change. 应该有且仅有一个原因引起类的变更 2.里氏替换原则 最正宗的定义:
If for each object o1 of type S there is an object o2 of type T such that for all programs P defined in terms of T, the behavior of P is unchanged when o1 is substituted for o2 then S is a subtype of T.(如果对每一个类型为S的对象o1,都有类型为T的对象o2,使得以T定义的所有程序P在所有的对象o1都代换成o2时,程序P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类型S是类型T的子类型。)里氏替换原则
通俗讲,只要父类出现的地方子类就可以出现,而且替换为子类也不会产生任何错误或异常,使用者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知道是父类还是子类。但是反过来就不行了,有子类出现的地方,父类未必就能适应。3.迪米特法则
迪米特法则的定义:
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 LoD)也称为最少知识原则,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有最少的了解。
一个类应该对自己需要耦合或调用的类知道得最少,被耦合或调用的类的内部如何复杂都和我没有关系,那是你的事情,我就知道你提供的这么多public方法,我就调用这么多,其他的我一概不关心。4.开闭原则
开闭原则的定义:
一个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和函数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一个软件实体应该通过扩展来实现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源代码来实现变化。5.依赖倒置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包含三层含义: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 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在java语言中,抽象就是指接口或抽象类,两者都是不能直接被实例化的;细节就是实现类,实现接口或继承抽象类而产生的类就是细节,其特点就是可以直接被实例化,也就是可以加上一个关键字new产生一个对象。6.接口隔离原则
接口隔离原则定义:
客户端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
类间的依赖关系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建立单一接口,不要建立臃肿庞大的接口,接口尽量细化,同时接口中的方法尽量少。它要求“尽量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专门接口指提供给每个模块的都应该是单一接口,提供给几个模块就应该有几个接口,而不是建立一个庞大的臃肿接口,容纳所有的客户端访问。
1.在RUP中,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根据时间和RUP的核心工作流划分为二维空间。横轴表示项目的时间维,纵轴以内容来组织为自然的逻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