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工业设计元老的感悟
发一篇我国工业设计元老的感悟!!发一篇《感悟设计》,是中国第一代工业设计人物张福昌教授所写,很有启示作用,我在考研复习阶段也曾多次通读,现在献给大家,我在自己阅读时有所触动的地方都用斜体和加粗形式做了记号,希望大家也能在看过这篇文章后有所收获!!
本文引自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张福昌先生著作《感 悟 设 计》(自序)。
从1962年秋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后从事工业设计教育至今已40余年。从83年7月从日本留学回国至今也已整整20年,真是弹指一挥间。这40年学习、实践及教育的过程,也正是我国工业设计及其教育发展的过程。忆往昔,感慨万千,也因此一直想把这40年间对设计的感悟出本书,向大家作个汇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侯很淘气、贪玩,不爱学习,但喜欢画画,虽无人指导,但十分投入。曾梦想长大当一名美术教师,然而初中毕业后考南艺附中和南师均未成功。高中期间,因各门课程优秀,便决定报考建筑设计或外语专业,可是,命运给我开了个玩笑,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考上了无锡轻工业学院,从此走上了设计的道路。转眼40年过去了,这40年对设计的认识我是逐步感悟的。
1962年我考上大学时,我国的经济仍处困难时期,什么都要凭票供应,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是人们向往的三大件高档品。因此,人们以满足基本生活为目标,根本谈不上享受和设计。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录取通知书上面印的是“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心想,这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呢?是否是设计机器上的标牌„„由于这专业1960年才创办,最初的几位老师都是美术系毕业的,我们是本科第一届,又是新专业,所以尚处创业和教学探索阶段。大学四年中,前两年为基础课,上过素描、水彩、图案、国画、书法、美术字等课,课余画速写、收集资料。64年参加了8个月的“四清”运动,专业课更少,上过制图、玻璃器皿造型设计、包装设计等,毕业设计是陶瓷器皿设计。学了4年,只知道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学好“素描”将来什么都能做。因此,在校时拼命打美术基础,盲目地临摹图案,当时对设计的认识可谓一片空白,但也因此练就了一手熟练的临摹技能,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1966年大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我直接分配到广西梧州日用化工厂锻炼了七年。期间当过报社美术通讯员,画速写、创作插图、宣传毛泽东思想;当过工人,到山里拉过氧气,搞过基建,开过模具,设计过包装„„这几年主要是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改造世界观。在那政治统帅一切的年代,设计无足轻重,只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平时我仍坚持画些速写、收集些资料,做些笔记。
1974年底回到母校任教。那时我经常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深深感到设计一件人人喜欢使用的新品,仅掌握一些绘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懂得工程技术和加工工艺。当时一些轻工企业设计室的现状告诉我,美术设计必须服从于技术,设计的作用在于美化产品增加其花色品种。回校后,我常常泡在学校图书馆,特别喜欢阅读外文期刊,尽管专业书不多,但对我影响很大,使我认识到产品设计光有美术基础和生产知识、经验还不够,产品设计还有很多学问需要去研究,从此产生了探求造形奥秘的浓厚兴趣。
“四人帮”的垮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但挽救了党和国家,使关闭了几千年的中国从此打开了通往世界“大家庭”的大门,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变成了无限的生产力,使频临崩溃的中国经济从此走向繁荣富强。与此同时,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使我逐步感悟到设计的真谛。
1980年,我荣幸地被推荐为公派出国人员候选人,先到北京强化学习日语8个月,最后通过了日本文部省的考试,获准作为教育部公派的访问学者赴日留学。临行前,我与中央工艺美院庞薰琴院长辞别,庞老不顾年迈体弱接待了我,一边向我表示祝贺,一边随手拿出一根缝衣针和一只小铁钉,对我说:“现在我们生产的缝衣针的孔很粗糙,棉线很难穿过去。我们的小钉子一打就弯,叫老百姓怎么用呢?我们不少产品的设计和质量存在问题,需要我们重视设计。”最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工业设计很重要,国外已有一百年历史了,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柳冠中老师将去德国学习工业设计,日本和德国都是工业设计搞得好的国家,各有特色,你们要多交流。希望你们为中国的工业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短暂的访问,给我巨大的鞭策和鼓舞。
1981年7月23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老一辈的殷切期望,我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来到日本千叶大学研修工业设计。当时我是解放后大陆第一位到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研修的访问学者,为了选择这个学科,我曾化了整整三天时间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比较了日本所有设计系的特色。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为特色、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设计学科。它与国内设计院系的教学氛围差别很大,似乎一点艺术的气氛都没有,但看到他们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课表,以及每个教研室的近万册书刊,我非常兴奋,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新鲜的课程,便决心把二年时间当作5年、6年用。于是日以继夜几乎是玩命地学习,只觉得时间不够。二年研修,第一年为设计基础,师从赤穴宏(油画家)、音丸馥(漆艺家)、重田良一(油画家)三位教授学习造形、色彩训练、版画、纸构成等。就这造形教研室上的设计基础课,不但课时少(每周一个下午),而且内容、方法也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专业表现技能进行的,与国内的基础训练完全不同,如素描,我们是画明暗素描,而他们注重结构素描和视点转移等表现手法,使我颇受启发,但仍对基础如何为专业服务仍感到茫然。正当我苦苦思索、寻找方向的时候,赤穴宏教授将自己仅有的《设计概论》(1981年版)送给了我,担任设计史论的宫崎清教授还专门陪我访问日本设计界元老、年迈的福井晃一先生,福井先生把他主编的《设计事典》赠送给我,我贪婪地拜读了这两本专业书,才逐步对设计的概念、领域、设计与艺术、科学技术及环境、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关系有了初步系统的理解。我逐步了解到设计内涵的丰富,设计所涉及的要素繁多,设计不只是美化产品、美化生活,而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物环境系统。那时才了解了世界工业设计历史的简要历程,才领悟到人类工程学及材料科学的重要,才知道设计世界之广阔,未来的美好。尤其是在日本颇经典的《设计概论》,使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为我此后有效的研修指明了方向,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改变观念,找到与世界的差距,扬长补短、卧薪尝胆,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为此,回国后率先翻译出版了这本书,对推动国内现代设计出了一份力。
通过参加教学活动,与师生的交流、访问日本设计界的老前辈和友人、市场考察和大量阅读专业书刊,我受益匪浅,也为我第二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我的专业导师是当时学科主任、日本汽车设计界的元老、原丰田公司设计部主查森本真佐男教授,以及永田乔教授、野口尚孝教授及 杉山和雄教授。这一年学习了工业设计的表示技术(图学、制图、曲面设计、草图、效果图、模型)、汽车设计、家电产品设计,特别是参加了由20人合作的、NTT公司委托的“未来家庭电话系统”开发设计项目及协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感受颇深,收获很大。此外,我还常去请教在松下设计中心工作过的石川弘教授、原日本设计学会会长、材料专家铃木迈教授和青木弘行先生等,他们给了我很多指导。为了真正掌握工业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森本先生还亲自陪我去丰田公司访问总裁并参观工厂,利用暑假安排我到松下彩电设计中心、室内设施设计中心及GK等部门访问和交流。83年还推荐我到日立中央研究所设计研究所和谷田公司设计室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受到企业的好评。到企业的访问和设计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学校的设计教育与企业设计实务存在较大差别,对工业设计有了更真切的了解。铃木迈教授还专门推荐我加入日本设计学会,并长期为我支付会费,宫崎清先生还为我收集设计学会会刊。我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中领悟到:日本从战后的一片废墟到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从战后以出口传统工艺品为主,到出口家电、汽车等现代工业产品为主,从50年代抄袭欧美各国产品到形成日本自身的风格,成为世界设计大国、强国,工业设计及其教育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工业设计与科技同样重要。在日本二年研修,感慨万千,为此我写了十多万字的“发展工业设计建议书”送给轻工部杨波部长,决心从日本工业设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寻找我国自己发展工业设计的道路。
1983年7月28日,满怀着报效祖国人民、振兴中国工业设计的强烈愿望,满载着日本友人的深情厚谊、带了50多箱资料,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继续在母校工作。我把在日本学到的现代工业设计的观念、方法和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了学生,并到湖南大学等地介绍国外工业设计,参加了全国、省、市工业设计学术团体的筹建工作,结合国情努力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设计教育道路。回国后,在学校、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利用学校工科背景、多学科优势,以及20多年办学特色,进行了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教学新体系的探索和实践。86年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吸收国外的经验,首次招收工科学生,艺术类考试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课程体系、知识板块、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压缩美术基础课,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在国内首次开设设计概论、人体工学、表示技术、纸构成、集团开发设计、产业设计振兴、造形论等新课程,翻译编印了视觉传达设计、人类工程学等教材、讲义。同时首次按国外的方法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报告、设计报告及毕业设计报告、版面和原大图纸等。纸的造型作业还汇总出版并再版,《纸的造型》教学录象带获江苏省电教三等奖。留学的经历告诉我,学术的发展在于交流。为此,回国后,我每年邀请几批日本专家来校讲学。频繁的国际交流不仅带来了新的观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还极大地推动了设计学科的建设,使无锡轻工业学院一下成了国际工业设计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也让世界了解了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工业设计系。我的作品和论文在80年代末期就入选国际重大比赛和ICSID大会论文集。经过全系师生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92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产品设计》获江苏省首批一类优秀课程。93年建成了我国首批工业设计造型美术硕士点和江苏省唯一的没有博士点的省级重点学科,95年经轻工部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设计学院,李岚清副总理以及教育部、科技部、轻工部等领导,齐康院士等专家和不少国际友人都到我院访问及指导。
这十几年,主要是引进、传播、实践国外工业设计及其教学的观念、方法、技术并探索艺工结合的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道路,为此,几乎付出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顾不上自己的家,我深感内疚和遗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设计教育在9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成了发展最快的热门学科。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下,整个世界已从大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转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概念设计,世界发达国家已从50年代的造形、装饰、色彩设计到60年代的系列设计,到70年代的新的生活方式设计,80年代的系统设计和设计战略。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整个世界已从大工业时代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用后就掷的物质消费转向简约生活和精神文化消费,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的设计职能也从过去单一物的硬件设计转向了以人性化服务、舒适性、健康、安全等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设计上来。不少企业由设计战略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专利战略。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设计教育自80年起发达国家就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步伐,采用多种模式培养研究生。设计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院校中培养设计人才,师范、综合大学、工科大学、农林、家政、医学、康复,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很多领域都在培养设计人才,新学科不断涌现。设计在发达国家已逐步成为一门如语文、数学般的普及教育课目,不仅培养专业产品设计人才,同时还培养懂得设计的政治家、行政管理人员……设计早已远远超越本来属于艺术(美术)的范畴,已逐步成为创建未来造福人类的世界共同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历史性成就,但不能不看到我们正在重复发达国家曾经以牺牲环境、先污染再治理和牺牲传统文化、先破坏再建设、再发掘、再振兴的老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印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但是缺乏代表中国的品牌和代表中国形象的优秀商品。对照日本工业设计发展史,我国企业的工业设计现在相当于日本60年代初期的状态,因为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开发设计室,处在流行什么抄袭什么,不能独立开发、贮备新产品的状态。像韩国三星、日本索尼、东芝等设计部拥有150名设计人才、松下有470名设计人员、丰田有585名设计人才的企业还没有形成。政府至今还没有专门制订有关振兴设计的法律,更没有从国家到企业的严密的设计管理指导网络……我国的设计教育近几年发展异常迅速,有数百所学校在培养设计人才。艺术院校也像理工院校一样每年数以千计招收学生,但普遍缺乏办学特色和师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此外,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在学科分类中设计仍然属于文学门类中的艺术学范畴,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有工业设计,但研究生目录中就没有了。这反映了工业设计在中国尚无学术地位。至今社会上仍普遍认为设计的意义在于美化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少学者也认为设计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似乎除了产品的历史文化研究外,没有什么理论可以研究,没有必要设置博士课程。因此我国至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单位可以培养设计艺术学博士。13亿人口的大国,每年仅能培养数名设计艺术学博士,所有这些势必造成优秀人才外流和致使设计学科局限于艺术,停留在低水平的应用研究上,严重阻碍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与国际上差距甚大。当今世界正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追求健康、安全、个性、博爱的生活和生态景观的生活环境,仅靠“美”已远远不够了,作为新兴的人文、自然、社会学科相交叉的设计学科,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学科是不可能培养高水平人才,是不可能有学术地位和发展后劲的,它只能培养设计工匠或教书匠。因此,创建设计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建立独立的设计学科已成为当今世界设计界共同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学而知不足,教而知所困”。回国十几年尽管没有平庸而尚可自慰,但是,深深感到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设计教育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设计教育强国。尽管在设计技术、方法、办学条件等方面已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但在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的学位与职称结构、教学理念与特色、课程体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上差别仍很大。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于1997年10月~98年10月再次作为公派高级访问学者来到日本千叶大学,进行21世纪世界设计教育改革、社区地域传统特色产业活性化和中小企业设计振兴及工业设计学的研究。在日本设计学会会长宫崎清教授和日本友人的帮助下,这一年我从北海道到九州考察了一遍。每到一地,看到各地的博物馆都详细陈列着地方特色产品和当地的历史文化,每个政府机构里也同样陈列着当地的品牌特产。我第一次那么深切地体会到日本是一个从政府到每一个民众都深深热爱本国传统文化和珍惜自然环境的国家。我还多次访问了日本传统的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和日本产业设计振兴协会等机构,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与此同时,对日本传统工艺产业振兴政策、法律及实施进行了研究,撰写了6万余字的调研报告。这一研究成果,在1998年6月由吴阶平副委员长主持的“21世纪中国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引起与会者的关注。研究结果告诉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时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传统工艺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象征和面容。任何地域、国家和民族都必须继承、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产业。在大工业以前传统工艺产业是世界性产业,保护传统工艺产业,实质上是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活文化的生态环境;振兴传统工艺产业,实质上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日本和欧共体中小企业的模式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传统工艺产业和城乡中小制造企业的振兴不仅可以促进地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可以解决我国迫在眉睫的就业和政治安定的大问题。
世界设计史告诉我们,设计能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和附加价值,能发展企业、振兴地域和国家的经济,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设计决不是金钱的附庸,更不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促销帮凶。设计师决不是商品的化妆师和市场的巫师,而应是时刻以消费者的利益和环境生态为本的崇高职业。历史和现实使我认识到,设计是个宏大的体系,设计应该从物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行包括制订政策、法规、社会发展及人类自身的设计在内的更大系统的设计。还要把设计从神秘的教育殿堂中解放出来,交给各级领导,让设计成为他们决策和振兴经济的战略武器;交给企业家,让它成为企业发展的金钥匙;交给民众,让民众成为用设计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人。
这一年高访中,我还着重对千叶大学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近十年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化了近二个月时间撰写了《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千叶大学10年教育改革研究报告》,该成果于1998年10月回国前夕由江苏工业设计学会内部出版单行本,作为国内设计院校教学改革的借鉴。回国后应邀到各地院校介绍世界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我们的对策,多次应邀向部、省、市领导汇报国际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及世界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和传统手工产业、振兴中小企业的政策等,多次出席省、市开发旅游纪念品研讨会等活动。同时,组织优秀研究生从事我国传统工艺产业的振兴研究和开发提案。近几年,尽管不少地方仍对历史名城、民居等传统文化进行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内的新闻媒体对有关传统文化的话题日益增多,文艺界振兴传统文化的呼声日高,出版界也出版了一些力作,使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振兴的希望。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整个世界已从大工业时代的谁控制技术就控制市场,转到谁控制设计就控制市场的设计优先时代。与之相适应的大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体系和设计教育体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人类社会发展来考察产品设计的历史,可以看到人类早期的产品在于“用”(实用功能),后来经济发展了,技术提高了,产品便进入了 “用+美”的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产品进一步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即发展到“(用+美)+文化”时期;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精神、文化消费的今天可以说正处在向“(用+美+文化)+个性”和“人—物—自然”系统的方向发展,为设计展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影响设计的因素从早期的使用功能、材料加工、审美、形态与色彩等因素到后来加上安全、人机工学、创造性、结构与构造、经济性系统论、信息论和价值论等因素,现在政治形势、政策以及设计教育已成为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的设计教育一方面要培养能开发设计的实务型人才,还要加快急需的设计管理、设计战略和策划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世界设计有社会影响而尚无学术地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加大投入,加强设计科学与文化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加强中国品牌和特色商品设计、设计的认知科学、设计文化生态与人才生态、设计社会学、设计经济学、造形形态与色彩学、城乡社区系统设计和感性工学等研究,探求设计艺术的科学奥秘。一定要深化设计教育改革,要用系统的理论为指导,密切不同学科的交叉和合作,加快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中国的世界级的设计人才队伍。
中国是有56个民族、有五年文明历史、有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的大国。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世界各国的发展必须靠本国的人民来完成。同样,中国的设计事业必须依靠中华民族来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计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的关注,然而也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在这里不能不指出,正如商品市场存在抄袭模仿的现象一样,在设计界同样存在盲目崇洋、轻视传统、急功近利、学术道德下滑的现象。为此,在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正如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外国现代化基础之上一样,中国的现代设计也决不能建立在外国现代设计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以世界发达国家为赶超目标,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从国情出发,走中国自己发展现代设计的道路。
“人心齐,泰山移。”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中国产品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只要我们为了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产(企业)、官(政府)、学(教育)、研(科研)相结合”,敬业奉献、团结一心,那么,我们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把我国建成世界的设计大国、设计强国,世界设计教育的大国和强国。一定能真正造就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世界水平的设计大师和涌现一批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从60年代把设计理解为美术、图案、装饰,70年代理解为造型美术,到80年代懂得工业设计,90年代认识到设计战略和专利战略,到现在逐步明白设计是宏观、系统、多元的全方位的大概念设计,是时代的进步迫使自己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的过程。设计领域是时刻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而瞬息万变、永恒的领域。设计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其内涵,是一个必须靠群体才能完成的事业。尽管这几十年近乎疯狂地工作,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论文,出版了数十册各类专业图书资料,做了一些社会工作,得到了一些奖励和荣誉,但我深知设计领域的浩瀚,科学奥秘的精深,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人贵有自知之明”,过去所做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没有值得自我陶醉、自乐的理由。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忆往昔,是改革开放政策给了我出国的机会,是全国人民的血汗为我提供了留学的条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给了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使我排除一切诱惑毅然回国,始终不渝地坚守在设计教育的岗位上,是老一辈学者专家为我树立了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榜样。现实告诉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使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在有生之年,期望完成两件事:一是竭尽全力培养一批优秀的设计研究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是珍惜光阴,把自己几十年来在设计及其教育这块BANNED地上开拓耕耘的心得和对设计规律所作的探索与积累,写几本真正属于自己和人类的学术著作,报答祖国人民,留给社会,希望能让后人利用这些学术成果去创造未来,造福人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从学术意义上真正延长自己的生命,才能在回首往事时无怨无悔。我愿与国内外设计界的同行一起,为创造世界设计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确立学术地位鞠躬尽瘁。
第二篇:工业设计的感悟
工业设计的感悟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晃已经度过几十个设计春秋,在这途中,我有过坎坷、有过忧伤、有过欢乐,如今回忆起来更有着对设计的回味。
设计,其实是可以把它当做一门艺术来看待的,每一个作品,都体现了自己设计的风格,都凝聚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感受。一个作品的好坏,并不是与你技术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关系,更多的是联系着你的思想层次。因为设计是一种激情,一种感悟,还是一种眼界,设计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品味,更是一种精神。
思想境界在设计上的表现就是你对生活的感悟,好的设计作品在于它读懂了各类层次的人的生活,他懂得适应别人的生活,并且能够在不违背他人想法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悟参杂在里面,而这种感悟也是别人还没发现或发现了还处在疑惑中的。
那么设计的灵魂是在于设计人的思想境界,请问思想境界的提高的来源是哪里呢?答案便是生活。生活是设计的源泉,设计是生活个性化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阅历,见得多了自然就对生活的感触就多了,懂得生活的酸甜苦辣,并知道怎么让人们去拥有更多的甜美和避免更多的苦辣。
我想这个时候肯定有人会问,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提高思想境界呢,难道是年龄增长的这种唯一的方式吗?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这便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个市场化的时代,或许我们已经被利益化了,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不断的学习,保持对设计这门艺术的尊敬。
只有属于生活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
第三篇:我国近代工业设计论文
一、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产生的诱因
在中国工业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经济是基础,工业生产技术的更新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生产技术条件逐渐成为近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竞争的基础。这里不得不提到洋务运动。众所周知,来自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与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保守观念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矛盾冲突,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和理解同时期西方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它的进步思想暗示人们,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的近代化发展,需要当权者重新设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其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相适应。中国近代工业结构是一个大的系统,工业成果多样而具有广泛性,如,以“汉阳造”步枪为代表的军事工业;以“盛锡福”帽子为代表的轻工业;以轮渡为代表的船舶工业;等等。它不是一件特指的工业产品,而是在整个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业产品与工业设计结构的总和。近代工业组织、工业生产模式、传统手工业和从西方引进的先进技术等因素都对近代工业设计产生了影响;同时,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也对中国近代工业设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社会近代化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规律性,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人们不假思索地用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习俗,它虽然可以对社会的新陈代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却也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传统风俗习惯和人们固有的民族情感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代生产力水平奠定了近代工业设计的基础,近代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在促进工业生产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创造了经济收益,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近代工业形成及发展的历程中,工业生产和制造所用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然环境(如矿产资源、水、能源等),这是影响近代工业设计的自然因素。技术条件的更新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机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使得大部分自然环境被转化为技术环境。社会生产力水平一方面受到技术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技术的依赖,而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劳动者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事实证明,技术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一过程必须通过“人”这一主体才能实现,即劳动者。在近代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新机器和新技术对工人的知识结构有着专门的特殊要求,机械化的生产系统主要依靠的是工人的智慧头脑而非灵巧的双手,因此,工人不是站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线旁边的被机械化了的劳动力,而应该是具有进步思想意识的人,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手工技艺,而且需要具备熟练操作机器和管理生产线的能力,并且需要具备较全面的工业技术素养。这就要求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从本质上看,人们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是为了重组工业结构,以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努力使工业近代化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质的变化也就取决于人们对待技术的态度是否具有进步性。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可以得知,近代工业体系是一个由各种元素(人、物、社会组织等)组合而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元素独立存在,对于人类的思想意识而言,这些元素在本质上是多样化、连续性的,通过人类的思想意识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设计行为的出现等于将它们从原来各自单独的空间中拿出来并将它们按规律重新排列整合,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如果这些元素并非同时存在,就会造成某些空间元素的缺失。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好的设计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这好比钟表的运转,在表盘之上,时针、秒针、分针的空间位置是特定的,它们各自的作用也不同,需要同时出现在表盘这个固定空间中,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钟表的正常运转。因此,时间在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当了一种媒介,通过它我们才能够到达历史空间的最深处。借助时间这个因素,可以将中国近代历史空间中看似混乱的元素进行更新与分组,并将人们对近代工业发展状况和设计现象的认知放入这个空间,在现实与历史时空交错的复杂结构中建立论证并得出结论。诚然,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已经过去,许多对研究有帮助的证明性实物也都消失或被人们遗忘,但只要能在空间位置上保持历史与现实的先后关系,至少将它们之间的距离缩短,就能在现实环境中重新挖掘近代工业设计种种有趣的现象。
二、基于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设计规律
当中国工业还在封建体制中痛苦挣扎的时候,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为西方新世界的建立打开了大门,它使西方人意识到只有生产技术上的革新才能引领社会从手工业时代进入机器工业时代,工业设计在当时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营销方式和商业竞争手段。19世纪下半叶,新兴工业生产力迅速向西方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渗透,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既具备现代机械化生产特点,又带有传统装饰风格的工业产品设计,说明近代西方工业设计已经成型,是在以产品结构自身的逻辑为设计前提下,对机械化生产方式和人们审美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实际需求所做出的双重适应。进入20世纪后,中国近代工业已具备了设计形态的雏形,但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设计和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裂,以纯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手工业衰落,新的科学技术与机器设备的应用成为设计活动的指导。为了适应产品的复杂构成,设计师必须通过对内外部因素的综合考虑来实现其对设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设计能够通过对工艺、技术层的创造性整合来实现技术系统的管理操作,在传达企业生产目标信息的同时,完成工业生产计划,反映出设计本身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可见,近代工业设计的形成必须依靠设计与内外因的相互适应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受近代历史因素影响,中国近代工业设计既具备一般意义上设计的演进特点,又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造物设计的具体形态,它反映了近代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设计思想观念和设计行为模式,其来源是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技术和生产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模仿行为是其中非常关键的过程,明确了近代设计以模仿为主,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到了民国中后期,作为工业产品的创造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时间的作用下表现出一种不稳定性,在中国近代工业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对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从而使得这段时期工业与设计的关系难以明确。这是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结构中所隐藏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规律。我们今天以设计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近代工业,其中包含了对其价值的评判,强调的是设计的合理性。依据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延续性;行为上具有目的性和有序性;对后世具有意义上的关联性。
三、中国近代工业体现科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它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具有特定的前进目标,这些目标是根据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可能性确定的。中国近代工业的继续进步要求从根本上破除传统工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当近代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时,设计的进步性就体现出来了。由此出发,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到达目标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设计作为辅助工业近代化转型的工具是符合工业结构合理性的。在为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而服务的设计行为中,技术也服从于人类主观创造性功能的发挥而得以与已经确立的工业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从设计的角度看,近代工业生产不是对应某一件孤立的产品来说的,它关注的是整个反复制造产品的系统。英国工业革命给世界设计界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更便捷、更快速,而设计的重点则由追求精细的手工艺转向略显粗俗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这种设计是源于某种生存本能,带有某种政治意图,注重简化设计程序而放弃精致完美的手工艺。在战争年代,完美与精致不可兼得,创新与大工业生产狭路相逢。尽管如此,这种新型设计却有着清晰、诚实的理念,也有助于民主精神的传播,它潜力巨大,将有助于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象征着工业设计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使其在工业近代化转型的初期阶段尚未看清楚“科学”的本质而陷入盲目模仿的怪圈,模仿型设计成为主流。随着留学生队伍的扩大和近代实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大批有识之士领导近代工业的生产与发展,使中国近代工业呈现出无比辉煌的景象。虽然战争对工业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技术的模仿中融入了中国人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考量,并保持了一种科学的态度,而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近代中国的工业生产得以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新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使传统的造物形式得以革新。
四、结语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不能脱离近代中国的历史语境而独立存在,更不能脱离近代工业的转型与发展而独立存在。近代工业设计在近代中国社会环境里的特殊“生存”方式决定了其既是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直接影响中国工业设计前进方向的宝贵财富。它是反映中国近代设计历史的一面镜子,值得我们用心深入、仔细研究。
第四篇:浅谈我国现代工业设计的教育
作者:卢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浅谈我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
回顾历史,才能展望未来,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教育依然有着重大作用,工业设计的发展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现今我国很多学设计的学生没能掌握有较强的设计表达技能、动手能力、创造性设计能力,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怎么了?为此,我在此谈谈我对我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看法。
自工业革命爆发后,工业设计才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之后才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而当时大多数工业产品粗制滥造,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富有责任感的设计师们为改变现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为工业产品贡献自己的力量,工业设计作为改变当时状况的必然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所以,各种设计改革运动纷纷闪亮登场,先后经历了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维也纳分离派、风格派、构成派纷纷出现,最终是包豪斯学校的建立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工业设计才算真正的出现了。包豪斯确立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思想为人们所推崇,其先进的教学体系仍为我们沿用至今,对我们今天的工业设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越向前发展,人们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越大,如今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很高程度,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期望也随之改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审美情趣也随之提高,直接地表现在对工业产品的追求上。
纵观现代史,随着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到来,全球化、工业化、标准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工业设计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化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以产品设计为主的,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设计创意则是工业设计的灵魂,而人则是工业设计的主导和作用对象,因此,越来越多的院校顺应时代潮流,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相关技术专业人才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设计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得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如今国内近三百所院校开设有设计专业,给国家的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尽管我国的工业设计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今天我国的工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设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设计类院校教学存在结构僵化,呆板,专业课程门类庞杂繁多,学生们学到的“范”而不“精”,并且很多课程都只是“点到为止”,比如专业软件的教学课程课时较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向老师学习使用软件,学生不得不在结课之后自己摸索学习,甚至搁置来不及学习,又到了下一门课程的学习,可怕地是,现在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逐渐形成了应付式的学习,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设计,最后建一个简单的产品模型都困难重重,甚至除了用ps给照片上的自己美容之外,连设计产品介绍的海报都不能做出来,这到底是谁的悲哀与过错?学校,老师,还是学生自己的?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固然占了大部分原因,但这也与学校教学方式、教学设备与社会环境,更与整个国家是设计教育管理有关:国家重视设计教育,却不能够很好地采取更有有效的政策来管理与支持高校的设计教育;学校也很难做到完全合理地安排学生的教学课程,很多高校还不能提供给学生完善的教学设备,学生的实践的机会太少,学生不能像包豪斯那样实行“工厂学徒制”,学生对产品使用与制作过程缺乏基本了解,实际动手能力较低,设计的产品不符合实际,犹如空中楼阁。如今,学设计的人才众多,学生面临毕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没有了像工业革命时期设计人才的缺乏,学生能参加的设计比赛较少,即使有比赛,入围的名额少之又少,令学生望而却步,缺乏信心,这就抑制了学生的设计创作的热情。包豪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和创新意识,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正是这些,虽然我们的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可并没有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和鼓励学生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包豪斯是把学生当作设计师来培养,而我们的学校是把学生只当作学生来培养。我们大都采用包豪斯的学习方式,却没能学习到它的精神,更没能像他那样培养杰出的人才,我想,我们不能只瞻仰和学习前人的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贝伦斯、格洛皮乌斯、柯布西耶等大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不仅是学生自己需要检讨自己在学习设计所缺乏的正确态度,国家、学校也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来管理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设计上走更为正确的道路,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设计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朝鲜革命元老下场如何
朝鲜革命元老下场如何?
金日成是如何成为朝鲜领袖的?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话题。实际上,朝鲜建国前后,金日成并不是唯一的领袖,有很多资历比他老的人都在他周围跃跃欲试。金日成在外力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削平党内各个派系,终于坐稳朝鲜的江山。
朝鲜建国初期的金日成。
朝鲜劳动党是由许多不同派别的共产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政党合并组建而成,因此在其建党之初存在许多派别。主要有苏联派、延安派、游击队派和国内派。
许嘉谊(左一)被视作朝鲜的“亲苏派”。这是他和金日成等人与苏联援朝军人。
苏联派:这一派以在苏联出生和取得苏联国籍(苏共党籍、苏联军籍)的朝鲜人为主,首领是许嘉谊(俄文名: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许嘉谊)。朝鲜解放后,他们陆续被苏联当局派往朝鲜工作。苏联派的代表人物有许嘉谊、朴昌玉、朴永彬、朴义琓、南日、金烈、方学世。
朝鲜延安派代表——被视作亲华派的崔昌益。
延安派:这一派以抗战时期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八路军、新四军或后来的解放军)、1945年至1950年回国的朝鲜人为主,首领是金枓奉(金白渊)。其代表人物包括:金抖奉、武亭、崔昌益、朴一禹、朴孝
三、韩斌、徐辉、尹公钦、金昌满、李相朝等。
当年活跃在中国东北的抗联教导旅。前排左起五人是金日成。
游击队派:1932—1945年期间在苏联、满洲(中国东北)边境和朝鲜北部地区从事抗日游击战争的一批具有苏军军籍、中共党籍的原属东北抗日联军(后为苏军第88旅)中的朝鲜人。其首领是金日成。抗联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金日成、崔庸健、金策、安吉、金
一、徐哲、朴成哲、吴振宇等,他们当时是苏军第88旅(即抗联教导旅)的军官。
上个世纪60年代,朴宪永是朝鲜外交部长。
国内派:这一派以日本占领时期在朝鲜国内秘密坚持地下活动的原朝鲜共产党员为主,首领是朴宪永。朝共解散后至1945年八一五朝鲜解放,他们留在朝鲜国内坚持地下革命工作。国内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朴宪永、李承烨、玄俊赫、吴琪燮、朱宁河、郑达铉、金镕范等。
参加朝鲜停战协定谈判的中朝代表。左起:解方、邓华、南日、李相朝、张平山等。
金日成获得权力的第一步是从清除国内派首领朴宪永开始的。
金斗奉
朴宪永(中)与金日成等人。
朴宪永(1900年——1955年)是威望很高的政治家,他在十九岁时便参加了朝鲜“三一运动”,后因日本的追捕而流亡中国上海。1945年,朝鲜取得独立后,以朴宪永为领导的朝鲜共产党中央领导全朝鲜的活动。同年,金日成从中国回到朝鲜后,一方面表示接受在汉城的朴宪永中央的领导,另一方面建立了朝鲜共产党北方局,但这在初期遭到汉城中央的批评,北方咸镜道党组织甚至一度表示不接受北方局的领导。
金日成和朴宪永(右二)等人。1947年朝鲜共产党中央无法在汉城立足,领导人物纷纷被迫撤退到北方,于是在苏联的撮合下,南北双方达成了联合协议,正式成立了朝鲜劳动党,以金日成为委员长,朴宪永为副委员长。朝鲜战争爆发后,朴宪永负责策动南方党组织和民众起义,由于战争失利,南方党实力大减。朝鲜劳动党内即指责南方的劳动党在解放战争中没有做到发动人民起义配合人民军进军的计划,从而把战争失利的责任推到南方劳动党领导身上。
金日成和东北抗联战友。
1953年3月,司法部长李承烨、驻中国大使全五稷、第一届最高人民议会议员金午星、南朝鲜解放游击第十支队长孟种镐、劳动党联络部长朴胜源、劳动党联络部长裴哲、劳动党社会部长姜文锡、内务省干部白亨福等十人被判处死刑,另有两人分别被判处十五年和十二年有期徒刑。当时,作为劳动党第二把手的朴宪永也不能幸免于难,他于1955年12月15日被判处死刑。上述等人都是以“美帝国主义雇佣间谍”的名义起诉的。
朴宪永、金斗奉、崔昌益等人。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金日成获得权力的第二步是大规模清洗苏联派和延安派。
崔昌益
金日成和革命元老们在一起。左起第一排金策、朴宪永、金日成。1956年2月,苏联对朝鲜对金日成进行个人崇拜进行了批评。金日成接受了苏共的提议,同意采取措施改正缺点。苏联的动向使得朝鲜国内的延安派和苏联派受到鼓励。苏联派的朴昌玉和延安派的崔昌益等人公开向金日成挑战。
金日成和朝鲜延安派的一些同事。
1960年代初期亡命韩国的前朝鲜副总理助理吴基完见证了延安派发难及失败的全过程:延安派的一位成员在朝鲜中央会议上刚一发言,立刻遭到金日成游击队派一哄而上的高声谩骂以至于无法继续发言,会场乱作一团。
许嘉谊和金日成。其他延安派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实际上金日成的卧底已经洞悉了延安派的意图,因此金日成迅即反扑,把涉及的延安派成员全部开除出党。当天延安派的商业部长尹金钦、职业总同盟委员会委员长戌辉即逃亡中国,而崔昌益和朴昌玉被逮捕,后来在8月的中央全会上被除名。不久后,苏联第一副总理米高扬、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先后访问朝鲜,两人都要求撤回对亲苏派和延安派的除名处分,因而在9月的中央全会上,崔昌益和朴昌玉又被恢复了中央委员身份。
方虎山 吴振宇
到了1956年底,朝鲜劳动党开始换发党证(实际就是进行清党运动)。1957年,金日成借这一运动将党内的延安派、亲苏派以及南朝鲜劳动党派系的残余一网打尽,延安派的结局不甚清楚,亲苏派中仍保留苏联国籍者在此期间全部返回苏联。除了一些逃到中国和被整肃致死的革命元老之外,也有不少人获得了金日成的信任。比如抗战英雄崔庸健、金策、吴振宇、李乙雪等,金日成给了他们很高的荣誉。其中金策去世后,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李乙雪是目前朝鲜唯一健在的一名元帅。
金日成获得全部权力后,开始搞个人崇拜。
金日成在“战胜了”其他派别之后,开始在国内继续他的个人崇拜,同时将金正日作为接班人来培养。朝鲜国内对金氏家族的神话也日益严重。
金日成和金策合影。
不过金日成虽然清理了延安派和苏联派,但是对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一直不错。中朝间也基本上维持了数十年的亲密友谊,没有因为朝鲜国内局势的变动而出现太大的裂痕。这是金日成“就事论事”处理国内政策的可取之处。
1955年朱德率团访朝。照片从左至右:金斗奉(左二)、朱德、金日成、滕代远。
崔庸健访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前往迎接。
朝鲜大将伍亭
朝鲜如今唯一健在的元帅李乙雪
崔龙海的父亲崔光是金日成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