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材研1403
张毅
2014200378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范文模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中主要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方面讨论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课对我这个化工专业的学生的一些影响和启发。
关键字: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
正
文
在本学期后10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开始采用了新的教学大纲,而授课老师们也随之改变了这门课的上课方式。采取让不同的老师轮流给四个班级的同学授课,每个老师每次课上讲授一个章节,这样对学生来说,每个班级的同学都能感受到不同老师的上课风格,我认为这是一个新奇并且有趣的授课方式。
通过前六次课的讲解,我不仅领略到五位老师的授课风采,也学习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课程内容。在这五部分内容中,我结合自身兴趣和化工专业背景想主要讨论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部分内容和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自己的见解。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看法
在老师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播放的一段关于苏联解体的视频,这段视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苏联作为有70多年历史的一个世界强国,无论是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还是世界大战都未能把它摧垮,为什么会顷刻瓦解了呢?我原先对于苏联解体的浅薄了解,认为主要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这个领导人的错误领导,才导致了苏联这个泱泱大国的解体,但是听了老师的分析,发现从根本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的文化渗透。一方面是美国在与苏联硬实力竞争的同时进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构成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苏联自身文化软实力的缺失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中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日益下降并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由此可见,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力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主权斗争的新领域,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问题,恰好是今天把文明和文化引入国际关系中并成为巩固自身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争夺“文化霸权”的新战略。而苏联解体后,我国成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重点,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也极为重视,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表述为“文化软实力”。因此要想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首先,必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课程论文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束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其次,要倡导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我国的政治文化的培养要同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背景相结合起来,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再有就是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只有当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抵制住外来的文化入侵,并将中华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因此,我国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因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能凝聚本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通过利用本国的文化吸引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所以说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对一个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美国试图把自己的文化输送到全球各个国家,众所周知:麦当劳、可口可乐、牛仔裤等物质商品渗透和标识的美国文化走进了许多家庭,美剧更是从思想上对世界人民进行了“洗脑”,这也是试图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达到其霸权的目的,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这一点尤其要提高警惕。但我们也不能一律盲目排外,造成文化上的闭关锁国,应该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发扬我国的本土文化。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孔子学院,教授国学和汉语,央视广告也登上美国的街头,但是这只是开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需要继续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见解
由于我是化工专业的研究生,所以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略有了解,所以下面想就这一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我们也破坏了我国有限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差距巨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新结构危机”已经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障碍,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明确列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关系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课程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可以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学说中蕴藏着生态文明的思想先声。
我国目前的生态现状并不容乐观,2006年北京市的第一场沙就降下了35万吨黄沙,这场沙尘暴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65亿。2003年的SARS以及后来的禽流感、H1N1都是自然对人类反自然行为的强烈反扑。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现阶段的一切问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都是靠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我们同时也要吸取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经验教训,发展生态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发展生态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最主要的是必须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既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必备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认为要想更好地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开始做起。首先,从经济层面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发展经济的模式,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利益的整合;积极探索绿色可再生能源,利用现代生态科技开发干净、无污染新能源;二是利用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物中蕴藏的能源,化废为利。其次,是从文化层面上,我们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我们必须把人类开发的速度和自然资源可以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让保护自然环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生态道德文化基础上,增强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用生态道德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修炼内功,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最后从政治层面上,建立健全政府生态决策制度,完善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把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并列列入计划之中,并给出准确细致的评价标准,增强操作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加强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法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用法律手段保证资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课程论文
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3.结语
通过本学期为期7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对于我这个一直专注于本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从思想上、政治上都有了很大的启发。并且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老师教授,是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从课堂上不仅仅是学到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每个老师上课都会就本堂课的内容联系近期发生的重大实事和我们展开讨论,使我更加关注实事政治,并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这是我通过本学期的这门课程得到的最大收获。在这里我向每一位给我上过课的老师们致敬,感谢你们给我的帮助和教导!
参考文献:
1.江名.苏联解体原因的国际政治学探析——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 [D].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政治,2010 张骥,齐长安.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分析 [J].社会主义研究,2003,152(6):32-35 兰育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 [J].福建党校学报,2008,112(3):76-79 易希霞.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新思考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17-25 2.3.4.5.6.朱玉利.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D].合肥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10 方时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J].学习与探索,2008,178(5):130-135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文化
姓名:××
学号:××
××大学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文化的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这样才能具备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必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文化保护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思想先导。一个政党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的思维引领中国的特色文化建设。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色文化建设
首先,要想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古往今来,要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除了看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还要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可以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既然是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加强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并且提高这种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文化的渗透力。一种文化,如果不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就不足以被称为是文化。中国的文化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这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望尘莫及的。但是,中国虽然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却始终无法扩大这种文化在轨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对于任何一个这个人来说,都是很值得深思的。只能说,我们在文化建设上面,还做得不足,还需要更多新的思维来引领这种特色文化的建设。
二 如何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
要想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那么文化的发展必将会受挫。因此,发展文化应该与发展经济同一起来,彼此兼顾,共同推进。但是,经济的发展只是一个前提,要想成为一个文化强国,一个政府首先要采取相关措施,将自己的这种文化保护起来,并且要时刻有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
在全球化大浪潮中,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但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指原封不动地去盲目继承和保留,而应该有所创新。当然,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守。一个民族没有创新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生命力。传统文化亦也是如此,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无法与当今的社会相适应。创新即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任何一个事物,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在国际社会中造成影响力,并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世界文明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可靠的保证。而在发展自己特色文化的同时,还应不断的学习与引进的外国文化。但这种学习决不是全盘引进,而应该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吸收和学习其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则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传统文化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所以,文化的保护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近年来,某些国家企图抢夺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诸如对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而这些主要都是因为我们对这种文化保护力度不够所造成的,应该引起国家和民众的反思。
至此,我们在建设本国文化,向世界展现良好“中国形象”的国际影响力的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2年9月1日)1982.[2] 赵淑华.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性.绥化师专学报2001, 22(4)[4]浦志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z1)[5]胜令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挑战.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6]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们出版社,1997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在入学的第七周,迎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以来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的时间虽不长,却让人意犹未尽。出于对这门课的兴趣,每一次课我都认真听讲,做好相应的笔记,课后也会查阅相关资料补充课上的内容。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不仅了解到一些以前从未涉及到的知识,也进一步加强了我的政治思维,总的来说收获颇丰。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述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回首社会主义发展的百年历程,虽然道路无比曲折,但通过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让我看到无限光明的前途,也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等一系列复杂的事件和过程。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分为五个时期,一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和阶级状况还尚未成熟,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和三大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个自由美好的理想社会,从而开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门。有关乌托邦社会的另外两篇代表作分别是《太阳城》和《基督城》,虽然都描绘出人们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但这些理论也仅仅是一种空想,而唯心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陷入局限的根本原因。空想社会主义虽大胆批判了资本主义,天才地预想了未来社会主义,却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也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从1844年到1917年,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成立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提出的口号是“人人皆兄弟”,以密谋和暴力参与斗争。同盟先后受到布朗基主义、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在马克思、恩格斯带领下逐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宣言,实现改组,此时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站起来”。1848年发表的《共产主义宣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纲领,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
自1917年到上世纪40年代末,是苏联社会主义时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俄国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使俄国从国家资本主义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内外交困的紧张局面,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斯大林时期为了适应国际情势,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体制,使得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受阻。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以苏联解体告终。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直到今天,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和古巴。在社会主义不断探索的道路中,我们中国在总结吸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中调整发展,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面对今天改革成果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继续我们大国崛起之路。每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中国等国家仍然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顽强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的诞生为彻底埋葬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主张和平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是在为资本主义找“病根”。如果没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资本主义的启发,就没有资本主义今天的体制;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斗争所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压力,就没有资本主义国家人民今天所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更不用说改良的资本主义了。总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就永远有其存在的土壤。
第二节课是围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展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指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万美元以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体主要包括欧洲共产主义和民主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是指西欧一些共产党在探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政治路线。其中,意共、法共、西共在国内政治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还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经济、文化、军队中的一些重要部门。欧洲共产主义主张独立自主,坚持马克思主义;走民主道路,反对苏联模式,即不采取暴力革命,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欧共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欧共受到强烈的冲击,意大利、西班牙共产党的全体党员退党,只剩下人数同样不多的法共,因而现在欧共的实力大不如前。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指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奉行的学说。它是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大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改良主义思潮。东欧剧变后,民主社会主义改为社会民主主义,但其四大民主主张不变。政治上主张多党制,三权分立原则;经济上实行计划管理,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社会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国际上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主张世界和平,让发达国家援助不发达国家。自由、公正、民主和人权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最终目标。
课上老师提到一个有关民主社会主义实践的例子——瑞典,瑞典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但政府给予了工人阶级较多的利益照顾,使工人享有较多的民主。瑞典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也特别发达,其中一种形式是福利国家制度,而周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瑞典模式的特点,使瑞典成了西方“福利国家”的典范。瑞典学派企图以实行这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来实现收入均等化的理想,使资本主义和平转变为“自由社会民主主义”。但这种想法在实际中却受到很大阻碍,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难免让人民怨声载道;福利制度会滋生人类的懒惰因子,不利于创新;瑞典国家医疗福利的赤字压的政府喘不过气来,这会严重拖累社会经济发展。民主社会主义坚持私有制主导下的混合所有制、工人参与管理和社会福利政策,但在根本上与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的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经济政策完全不同。
欧洲共产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同时,它们又具有某些共同的政策主张,都对工人运动产生影响;在主观上,双方都想利用和影响对方,这为两者在政策上实现联合创造了基础。因此,在两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可能的趋势,一是扩大分歧,加深矛盾,使两者的关系处于对峙分裂状态;二是承认差别,和平共事,在矛盾斗争中联合行动。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的总体态势是:苏东剧变引起的震荡和混乱已基本过去,在低潮中有局部的复兴,在挫折中有小的发展,因此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和谋求发展。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两种社会制度的力量对比的优势仍在资本主义一方,资本主义不会很快灭亡,所以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很艰难。但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危机的深化,必将达到在其制度之内自身无法调节和消解的地步,因而在某个薄弱环节实现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随着发展中国家争取消除贫困、摆脱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斗争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发展日益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迎来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和发展的新高潮。我始终坚信,历史规律不可抗拒,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听课感想
学号:20113406006 姓名:张健 分院:大兴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听课感想
2011年我有幸开始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大兴分校的学习哲学(国学方向),新学期第一门课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课前看到课程表,说实在话没什么兴趣,认为又是赞歌式的教育,一味的称赞社会主义好,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同“思想政治“课。听课后发现自己错了,这不是政治课,而是历史课;没有一味的赞美,只有客观的评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经历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老师对于毛泽东思想是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范畴这一问题的论述,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们上中学时候讲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时,一定是先要提到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因为有毛泽东思想这土生土长的中国思维在引导,更符合中国国情。现在细想起来似乎不是这么回事,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是纯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材料统一分配、市场是封闭的,这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无从谈有中国特色。只有到了邓小平时期,将公有制逐渐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混合、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分配形式变成了多种分配并存、搞起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才变得有特色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是经历了由毛泽东到邓小平的转折后,才变得有特色起来的,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个代表、科学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等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这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学习,拓宽了我的思路,使我思考了很多以前从没想过的问题,受益匪浅。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确实能使以前觉得索然无味的东西,变得有趣起来。拓展思路,而不是强行灌输,我想这就是研究生教育的不同之处。做为一名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人,还能有机会接受如此高水准的教育,使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庆幸,我一定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思考更多的问题。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