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课后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体会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已经11周了,我对这门课有很多心得体会。最开始上这门课,是因为它是必修公共课,我把它视作一门政治课,想着肯定是一位严肃的老师,讲着和我们关系不大的理论政治,这一定是很无聊,很无趣,机会没几个人会上的课。但是,上了第一节课以后,我发现,这门课和我当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老师讲的都是和我们生活很相关的知识,并且还总是时不时拿生活中的实例来给大家讲解,没有照本宣科,没有无趣无聊,我被深深的吸引。课上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它让我感觉我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在听一位有很丰富经验的长者在讲故事。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连续利用了将近3节课的时间给我们播放的视频:《家有四凤》—一个解决家庭矛盾的节目。老师用真实的案例教导我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很现实的问题,也让我们更加懂得亲情的宝贵,以及对待家人的看法。这样直接的教育很触动我们,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以及爱自己的人。还有一个视频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京剧《锁麟囊》,这个视频也播了将近2周的时间。在看这个视频之前,我眼中的京剧就是唱戏,是很古老,甚至是过时的东西,大家应该什么也听不懂,但是,看过这个视频之后,我发现,我可以看懂,大家都可以看懂,而且看的津津有味,原来京剧是这么的有趣。《锁麟囊》讲的是一位好心的富家小姐把自己母亲给自己的锁麟囊赠予穷家小姐,但是,后来好心的富家小姐家道中落,而被给予帮助的穷家小姐久觅有恩之人,最后又把锁麟囊赠还好心小姐的感人故事。故事的结局很圆满,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人终有好报,要以善良的心对待生活。这个视频不仅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让我开始喜欢看京剧。在生活中,我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除了每天上网可以看到一些新闻,其他的我们不会主动去了解,通过这门课,我了解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以及现在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水源匮乏,土地沙化,环境污染,法治乱……虽然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但是我们并没有想着他们会和我们有什么联系,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我相信,上过这么课后,大家都会有所感悟,社会责任感一定会有所增强。
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良多,很感谢老师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门生动、有趣、有深意的课。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后感想
通过老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独具匠心地讲解,使我对该门课大体知识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受到了启迪,使自己对于什么叫做现代化,中国为什么要搞现代化,如何搞好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历史发展阶段,认识到中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是一种什么情况。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和国家日益贫穷,许多先进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探索,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学习,实现现代化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为此,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提出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但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课程,而且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从而解决了我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才能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
通过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确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还存在着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政治体制过于僵化、财富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我认为只有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和元素全
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改革开放事业更加深入,才能在本世纪中叶使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并且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我意识到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因为在总结国内外的大事的经验和教训时,我深刻认识到政治思想的指导作用。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特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治党治国、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的深刻和精辟的揭示,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认,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
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从建立伊始就以中国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代表的姿态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从而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双百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然而,由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又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使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并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历史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和把握了三个代表,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三
个代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能否坚持三个代表,是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领导核心地位的人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关于本课程,我认为我们在学习理论时应注重实践,多去祖国各地了解国情民情。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记住一些理论。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认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增强独立思考与做事的能力,为以后的正确发展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第三篇: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 护 中 国共产 党 的领 导,一 切听党 指 挥,没 有 共 产 党,就 没 有 新 中 国。坚 持
中 国 共 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 稳、更 好、更 快 的 全 面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我们 必 须 坚 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 现 阶 段,为了更 稳、更 好、更 快 的全面 建 设中国 特 色 社会主义,我们 必须 始 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浙江人民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陆域资源贫乏、发展空间狭小的浙江强势崛起,稳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成功实践的生动写照。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很关注浙江的发展。浙江的发展势头是不错的。要珍惜这个好的发展机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浙江人民牢记党中央的重托,抓住机遇,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道路。
在事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上,浙江注重从省情出发,突破传统工业化的一般模式,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合理地确立了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加工制造业的战略定位,使浙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推进能很好地结合原本现有的产业优势、地区要素禀赋和工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规律,紧紧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战略创新的统筹引领作用,使新型工业化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上,浙江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就最早地允许农民务工经商、长途贩运、并开放城乡市场,从而为千万农民闯市场、办企业打开了广阔窗口。当其他地方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浙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和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让新型工业化探索的主体尽情投入到创富致富的行列。正是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使得民营经济大的强健、小的灵活,从而使整个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做到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尽管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一直在前列,但先发优势不断弱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浮现。试问该如何破解?早在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和全面把握浙江省情的基础上,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省域层面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各项经济数据喜人,多个试验区、示范区等改革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无论是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还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浙江的开放型经济水平都在全面提升,受到海内外瞩目。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答案
(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实现。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着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人收入差距结合现实生活中每人付出的劳动的多少,占有生产要素的多少,所在职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0.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答: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创造、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本质和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第二,实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以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保障社会各阶层、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让他们通过政协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第四,建立社会协商和对话制度,提高各级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让人民了解国家、社会的重大情况,并将重大问题交由人民讨论。第五,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公民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第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第七,实行民主监督制度。公民的监督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宪法和法律为公民切实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第八,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政治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不同性质的国家,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第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科学论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要加强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努力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1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主要应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由此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实践——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国际合作广泛;在应对亚洲金融风暴、九八抗洪、抗击非典以及抗击今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当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种种突发事件方面,党和政府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所有这些,国内外有目共睹。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对常态的社会发展管理得好,对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这充分表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再一次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这一制度的本质上,而且体现在它的发展趋势上。事实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具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正如国外一些媒体所讲的,如果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这种坚强、有力的领导,想组织好这么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是不可想象的。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海外有媒体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在中国制度体系很多方面的优越性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其“动员能力”。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抗震救灾工作高度公开和透明,向国际社会的援助敞开大门,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12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不再把完善初次分配体制。不再把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主要途径。维持高积累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倾向,确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