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心得

时间:2019-05-12 07:1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心得》。

第一篇:结合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业:XXX

学号:XXX

姓名:XXX

------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四化同步,必将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使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更显著。”四川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代表说。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这表明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既是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涉及大量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焦伟侠代表说。

“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效率,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有的地方把信息化理解偏了,以为信息化就是买设备。”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陈新发代表说,“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管理,其次是标准,第三是数据,第四是软件,相对而言,硬件恰恰是最简单的。”

在未来二三十年里,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陈新发代表说,“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权力如何运行,不但关系到依法行政,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让聆听报告的代表们心头一振,眼前一亮。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引起了代表们的高度关注。代表们普遍认为,这反映了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坚定决心,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凝聚党心民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首先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贵州民族歌舞剧院院长殷文霞代表认为,“文化创造必定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实现,过去我们是几年排不了一出戏,现在通过转企改制,面向市场,走向观众,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过去十年,中国由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十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8.1%,是新中国历史上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13亿人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是中国人的创举,也将是人类历史的奇迹。”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侯元代表说。

毕世华代表认为,要破解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奔小康的瓶颈,近要抓产业、远要抓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希望国家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尤其在交通、医疗、养老、教育上要有更多倾斜。而要真正实现小康目标,更重要的还得 靠自身埋头苦干、自力更生。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三个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浙江省政协代秘书长孙文友代表说,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理应成为大家的责任和共识。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上持续推进。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12.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十一五”期间,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代表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

这段时间,我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并自学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著和讲话,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边学习边思考的做法,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去思考目前自己的管理、技术和学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很多以前迷惑不清的问题,找到了应对各种新问题、新形势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的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科学的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

我们党向来注重理论指导,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他明确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说一脉相承,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它们都坚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出发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目标上一脉相承。

说与时俱进,是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七大又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在前进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第三篇: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品格特征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个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它时代精神和中国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包括三种理论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严整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一体系的科学性、创新性、人民和开放性的品格特征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品格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p10)报告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集中整合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崭新概念。作为统一思想,推动实践,引导未来的思想理论旗帜,我们有必要认识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和它的品格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p5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自觉的循序渐进的理论提升过程。从中央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多次概括看出,这一理论体系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逻辑起点的。为什么没有包括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究其原因在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正确思想在毛泽东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处于从属地位,甚至被错误的理论和实践所淹没。所以说,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尚处于探索中,并没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河。真正开创这一体系的领导人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卞义伟大事业是分不开的。

(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和确立改革开放的重大国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中心主题是在十一届二中全会上明确的。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从十个方面初步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点” [3](p345)。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党的十三大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并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儿个基本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

(二)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有些思想理论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逐步加深,内涵更加丰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观点在这一时期己经基本具备。如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 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关于社会卞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思想。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也明确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开篇地位。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二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三)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逐步成熟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步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3](p680)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在不同阶段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面对并探索研究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问题,对象一致、主题一致,贯穿其中的是“发展”这个兴国之要义。所以这些形成于不同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当然属于同一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的统称。它凝结了儿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结晶。这个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坚持持了科学社会住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它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一方面,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观察问题、判断形势。例如,面对当时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习惯思维以及“四人帮”的“宁要穷的社会主义”的狂妄叫嚣,邓小平坚定不移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5](p63),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5](p255)。这反映了中共党人从生产力角度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结构是一个整体,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则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p370)并由此引出把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任务等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主体要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为此,邓小平社会卞义本质论把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日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诉求作为保持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而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把唯物史观这一基本思想高度概括为以人为本,要求通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为民谋利的政党价值观来体现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以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指向,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反映当代中国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主要矛盾规定的历史任务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世界眼光和时代思维观察研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卞义发展命运所进行的理论创新,而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是以回答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的崭新课题为牵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着重解决的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并赋予其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反映了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面对我国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矛盾凸显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邓小平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富强;江泽民、胡锦涛分别解答了“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崭新课题,继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幸福安康。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用改革开放的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即概念、范畴、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形态和内容上说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它们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都是紧密联系、相匀贯通的。但从理论逻辑结构来看,这个理论体系并不是这三个方面内容的简单相加。这些理论观点、理论概念理论范畴是如何实现有机地结合?对此,中央文件并没有明确概括,这就需要我们从点和面的结合上加以研究,对这个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建构。学术界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这也是当前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线、以五大理论作为基石,从而形成了彼此相联系、逻辑层次有序的理论框架。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从逻辑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逻辑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6](p12)邓小平在谈到什么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指出:“我们建设社会卞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卞义的基本指导原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点和基点是立足本国实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恩格斯种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可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p742-743)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把马克思卞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体制变革道路,建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这个问题是由邓小平理论解决的。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卞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p2-3)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6](p252)他立足我国实际,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渐进式改革路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取得了举世瞩日的巨大成就。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化。1992年江泽民明确提出:“十多年来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各种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实际决策,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的结合和统一,因而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因而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因而能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6](p2059)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而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在逻辑结构的中国化。在实现“相结合”的过程中,这一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和出发点。方法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卞义,贯穿于其中最本质的核心和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出发点就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第二个逻辑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任何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其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逐步展开的。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有的学者把三大理论形态的主题并列总结为这一体系的主题,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体系的主题。笔者比较赞成最后一种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总系统,这个总系统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分系统构成,而三个分系统又由若十子系统理论组成。

从纵向发展逻辑来看,三大理论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系统又有各自不同的核心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卞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卞题是解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围绕核心主题,邓小平理论侧重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和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核心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侧重主题是新形势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侧重主题就是解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三大理论形态的主题虽然各有侧重,但各主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侧重主题是围绕核心主题展开,核心主题又是围绕中心主题进行论证。那么中心主题是什么呢?从理论体系来讲,任何分系统的主题都不能涵盖总系统的主题,中心主题应该是对三大核心株题的提炼和总结。在三大主题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均是为它服务的。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心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卞题展开的。

从横向逻辑来看,三大理论形态探索的是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基本廓清了苏联社会主义“正统”模式的迷雾,为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生机蓬勃、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解决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经受得起长期执政考验的问题避免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出现苏东社会卞义垮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科学发展观则是在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恢复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和本真面目,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大基本问题的中心和关键。三大理论都是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株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回答,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原理都是对这一主题的展开、丰富和发展。

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卞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没有改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现实起点都是社会卞义初级阶段,其所要解决的卞要矛盾依然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卞题没有改变。

从指导实践来看,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从党的十一大以后召开的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名称来看,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它们围绕的共同主题。而把“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题,笔者粗浅地认为不妥之处在于从概念表述上无法明确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对中国社会卞义道路的特殊性也无法作出说明,因此把主题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卞义更为科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卞义主题,三大理论层层推进,以“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理论主线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日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经纬网络。

第三个逻辑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所谓理论基石是指在理论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和起核心作用的理论形态,它们构成了理论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方面。目前对其内容比较权威的概括有两种:一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讲话当中的概括。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十个方面: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根本目的。二是中宣部编的两个纲要的概括。中宣部1995年和2003年的纲要都是从16个方面加以概括的。在十七大之后,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也进行概括。通过对近年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及文章的考察,可以发现理论界对体系所包含的内容的认识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一面,概括少则九大理论,最多达到49个观点,不过大多数意见是集中在14到16个理论的范围之内。这反映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整合研究不太明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三大成果相互系研究还不够深入等问题。因笔者学术研究水平有限,目前还无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做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因而本文只对贯穿于其中的重要理论观点做初步考察和梳理。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尝试,不一定很全面,但这五个方面是这个理论体系应该涵盖的内容,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

一是社会卞义初级阶段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提供了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卞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二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战略。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坚持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5](p368),“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p10)

二是社会卞义本质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把社会卞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四是社会卞义市场经济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内容。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一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发展社会住义市场经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和创举,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五是社会卞义和谐社会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一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以上三条逻辑主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三条主线不是平行发展,而是具有层次性的。它们分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三个层面上的问题。对这二个问题的回答和展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宏伟大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品格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全面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卞义为主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品格特征。

(一)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视点、方法去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汲取当代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从认识论来说,它始终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作为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始终用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其内容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科学地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正确地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指导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它的科学性己被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实践证明它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3](p61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卞义。”[3](p612)

(二)创新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而贯穿这一特点、成就和标志的动力是理论和实践匀_动中的创新性。坚持马克思卞义理论,就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卞义新境界。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根据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说出老祖宗没有说出的话。30年来,我们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系统总结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本质、特征、目标、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合乎国情、党情的行之有效的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途径和举措,以创新的邓小平理论少二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导着创新的实践。实践在推进,创新无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人民性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关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主体的利益原则。邓小平理论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户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和综合国力标准一起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江泽民强调,全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8](p729)而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日的,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

系人民性的新境界。胡锦涛提出,要以人为本,II}持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 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卞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 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y yos}显而易见,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卞义始终不渝的政治诉求,是邓小平理论、“二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的出发点和归宿。(四)开放性 开放性是马克思卞义的重要特征,与时俱进是马 克思卞义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 具有马克思卞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高度的开 放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 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c}yoz}所谓开放 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在实践和理论发 展上的一种未尽性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性;是一种随社会沥史、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修i1:.自我完善并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反对教条卞义、经 验卞义的态度;也是指马克思卞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 践具有一种不断地与发展着的时代、现实相结合、相 匀_动,与其他理论和世界其他发展着的人类文明成果 始终保持沟通、对话、交流、学习、借鉴的能力。中国 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它既以马 克思卞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又积极吸纳当今世界各种 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它既不断总结国内改革发展的 实践经验,又积极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发展的成功模 式;它既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注重采 思想理论界的探索性意见和建议。开放性是中国 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保持生命力的本质要求,没有 放性,就会因缺少新思想、新见解、新要求而丧失理 的生泪L和活力。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变化,建设中 特色社会卞义的客观进程时刻都在产生出新情况 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出一个个阶段性特征。中 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 的发展而不断开放性地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 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卞义的强大 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f Il }I}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人会文件汇编[(:]一比;人民出版社,zoos.f Zl马克巳恩格斯全集(第3卷)f Ml.北京:人民出版丫 199s.f31十一届三,},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fc}.-I}京:人

出版社,1987.f41马克巳恩格斯选集(第4卷)f Ml.北京:人民出版丫 199s.f s1邓小平文选(第3卷)f Ml.-I}京:人民出版社,1993.fs‟胡锦涛:高举,},国特色社会卞义伟人旗帜为夺取全而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在,},国共产党第十七

全国代表人会上的报告f }l一比京:人民出版社,zoos.f }l十三人以来重要文献选}1 f c1.-I}京:人民出版社,1993 f }l江泽民文选(第3卷)fMl.-I}京:人民出版社,zoos.„责任编辑韩芳‟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发 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本 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经 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政 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文 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社 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设的思想。

军 事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

祖国统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外交战略

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政策思想。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历史回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 候,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在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同志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思想内涵

[2]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整合和统称

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统一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主张;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设计;关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重要理念;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思考;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说,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它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了的理论,而是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同样道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统一。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用“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来表述。这次飞跃是一种完成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十七大使用的新概念,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到目前还是一种进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而严格说来,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当中。

理论价值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

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科学体系

[4]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打个比方,所谓科学体系,不是一篮苹果,而是一串葡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鲜明的主题下,抓住基本线索,将三者贯通,将一系列重要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串葡萄”。

科学发展观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文章发表,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

今年6月,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书,该书以十三个基本问题构成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可喜的成果。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这类著作问世。

本人曾在《学习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思想路线论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思想路线,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路线是基本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社会主义本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只讲社会主义特征的框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初级阶段论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和概括。十七大概括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论

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论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市场经济论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民主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开。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要依法治国。文化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社会论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新课题。文明论

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社会和谐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应当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和谐。

国防和军队建设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防和军队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应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一国两制”论

“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政治路线论

政治路线是基本理论的凝练。基本理论只有凝练为路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基本路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还应当包括对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论述。群众论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党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国家唯一的执政党。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科学工作,需要集思广益,大家共同努力,需要平等探讨和争鸣。

层次结构

[5]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已经相继出现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主要是四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就是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层次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在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此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是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和精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也是首要的基本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为

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点和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政治保证。基本路线是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是基本理论的结构化、实践化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展开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直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纲领: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施互利双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走中国特色城镇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下载结合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