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感想

时间:2019-05-12 13:4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感想》。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感想

(一)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认。经过认真学习,我觉得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让我们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加深刻地体会此门课带来的意义。

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我们改革开放及所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和强有力的长期贯彻带来了我们国家改天换地的新面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经济建设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发展中,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在不断拓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同时,硕士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上,还是在培养要求或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原有的课程设置作出必要的调整,成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

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既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维、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树根是“实事求是”,土壤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树干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繁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社会构建,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成功实践,和平的世界环境,是经过三十年的实践探索,结出的累累硕果。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大跨度跃升,社会繁荣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提前实现了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们今天研究此门课程,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同时使我认识到,它是一种方法论,它提供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解决事务的方法。它教育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境界来判断事物的“本”和“末”,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也教育我们要循序渐进的推进各项事业,循序渐进的推行自己的主张,尤其是在自己的主张还不被人接受和认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它教育我们解放思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新生事物,不墨守成规,敢于尝试,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敢于创新。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从建国前我国窘迫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从建国后到八十年代,我国的

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节节上涨,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实我深知,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还仅仅只是窥得一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使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这门课程的老师知识渊博,不辞劳苦为我们讲解,我觉得这门课程的设置非常有意义。

(二)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特色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确定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长时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

命运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称,包括理论、制度、道路等不同层面。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长期探索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的道路和理论让我理解了,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但决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我们深知,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外国的思想文化中也有很多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所没有的好东西。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都必须结合当今国情,学习借鉴,尽量汲取,决不能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正确处理好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真正的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支持和促进国内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发展道路的最终目标。

香港回归十年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因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一国两制”的理论得到了检验。十年前,美国《财富》杂志刊登出了《香港之死》,十年后,美国《时代》周刊用25页篇幅探讨香港回归十年的变化,从“唱衰香港”到“看好香港”,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所以

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我们的创造,是我们的宝贝,什么主义都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有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越来越清醒。哪些东西是我们的成功经验,哪些东西对我们长期发展有用,我们的领导人也越来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和成熟,包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合中国实际的制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因而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好发展中新矛盾新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跟上实践的要求,跟上形势的变化。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感想

我认为作为一名研究生,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时刻关注中国国情,掌握中国及世界发展动态。这样,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发展道路,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操,更能将自己和社会、国家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我们将来的人生是何其重要。经过本学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才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其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先进性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保证。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抓紧21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第二,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反思苏联的倒塌,根本上来讲是忽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导致民心丧失,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要切实做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更加帮助自己坚定了这份信念,在此感谢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为我们开设这门课程。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感想

政治理论课程虽然我在本科阶段就有学习,但随着现在阅历的增长加上之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熏陶,在这学期进一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后,我感觉自己又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感触。真的感觉一方面学习这样的课程对我们研究生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发展建设和伟大复兴最正确的最应坚持的主义。

中国的发展是靠着一代一代人不断求索奋斗而来,享受着祖国的教育资源,肩负着富强祖国的责任,我们研究生首先要对我们自己国家的理论有充分的了解和信任,知道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它。有的同学对政治课持有偏见,认为这是赞歌式的教育,认为老师是一味的称赞社会主义好,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当我们真的坐下来好好听一听课程内容,就会知道这是一门客观的有理有据的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在西方的质疑甚至否定和贬低下,我们党踏实而坚定地坚持这个主义,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用事实证明它能给中国带来希望和繁荣!

记得老师说过我们年轻人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让美国文化侵略得逞,使得我们摒弃自己的文化,怀疑自己的政府,一味觉得美国文化才是优越的,瓦解掉我们的民族自信。在课堂上看过一段关于苏联解体的视频之后,我对这一问题的醒悟更深了。作为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世界强国,无论是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还是世界大战都未能把苏联摧垮,为什么和平建设时期会顷刻瓦解了呢?从根本上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的文化渗透。一方面是美国在与苏联硬实力竞争的同时进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构成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的冲击;另一方面,苏联自身文化软实力的缺失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中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日益下降并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有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最简单的要做到不要排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回顾祖国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我越来越相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会形式一片大好。反腐工作持续的狠抓严打;阅兵的红场上中国军人威武的身姿和高亢的歌声;滞留多国公民的尼泊尔机场上首先到来的中国客机;队伍不断壮大的亚投行等等,这些令中国人鼓舞和自豪的消息,都在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一心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祖国强大了人民才会有尊严有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得起实践的历练。

最后,感谢老师们认真负责的讲解,希望这门课给更多的学生启示和思考。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题答案

思考题

导论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6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第四讲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五讲

16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7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18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继续发展经济上,唯有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第六讲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0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之一,请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22思考题: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你个人能做出什么贡献?

思考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讲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执政 6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为“中国人口威胁论” “中国核威胁论” “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西方认知中国的几种论调解读“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傲慢论”

结语

27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包含8个“明确”和14个“坚持”。

一、“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十九大报告在阐释这一思想时,提出了8个“明确”。这8个“明确”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目标明确、方略清晰。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励精图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本质上就是在我国发展起来后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等作了系统阐述,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水到渠成、应时而生,有其形成的严密逻辑。其时代逻辑,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要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时代是思想之母。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物质成果一样,人们也创造自己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他们只能在所处的时代中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邓小平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总书记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就是说,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上处于“欠发展”时期;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上步入了“发展起来”时期。美籍华裔学者熊玠强调说,如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问题?这一“邓公之问”的答卷,如今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在逻辑上密切相关的是,我国正处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正处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正处于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蕴含于其中的本质,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所推进的整体转型升级。在这一新时代,最根本的是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这一飞跃,根植于推进“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性变革之中,基于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上所进行的思考,聚焦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分析和解决,形成于对推进“四个伟大”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解答,体现为它是围绕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总之,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坚实基础和立论根据。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基于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和成果新拓展,打造出融通中外且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提升出能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的中国核心理论。对此,我们应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专家。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四梁八柱、核心要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会有不同的内涵。

“十四个坚持”,它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等。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人民日报评论员也指出,进入新时代,要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坚定不移实现伟大梦想,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极不平凡,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特征

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虽然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它都表现为一定的特殊性,但作为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具有一些一般性特征:

1.资源配置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控间接化。4.市场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这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结合问题,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4.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信息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同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行。5.完善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和健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6.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一阶段: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认识市场调节的作用从时间上看,这一阶段大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前。

1.充分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初步认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 “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2.对市场机制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我们党从理论上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并从实践上开始了对市场机制的大胆尝试。首先在农村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村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次在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引入了市场机制,确立了政府和企业、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使企业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3.强调“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 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9月1日通过的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 “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可见,在这个时期,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对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更充分的认识,从总的指导思想上来看,对市场机制的作用,仍限制在为“辅”的限度内。第二阶段: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性质,加大市场机制在各领域的调节力度 这一阶段大致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始,至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止。

1.开始强调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要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市场经济仍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强调: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但同时又认为: “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这说明当时虽然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仍不充分,但与前一阶段相比已有所转变。

2.明确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性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之后的经济性质到底是什么?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 “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而指出这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定性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准确地阐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性质。十三大报告指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确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全面加大了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调节力度

在经济实践上,我国在这一阶段加大了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调节力度。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影响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力度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阶段:结束“社”、“资”之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一阶段大致从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 深化改革的决定》始,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止。

1.结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困扰人们的“社”、“资”之争。在谈到计划与市场的性质问题时,邓小平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性质

市场经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认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最终实现了理论的升华,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就是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由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组成。

第四阶段:开创科学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确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应当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发展是否成功,关键一条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法和步骤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任务。经过近几年的奋斗和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践线,以人为本、大胆探索,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实践,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 网易新闻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百度百科

3、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韩庆祥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百度百科

5、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陈炎兵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社会经济发展迫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的学习心得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网络自主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理论创新、居安思危—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作业题目: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段晓蕾 学号:4201210000752年级:2012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学院(部、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评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一、 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 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 径? 三、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想范文大全

    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感受 以前,学政治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书上怎么写的,我就怎么念的,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以前的老师,大多照着PPT泛泛而谈,给我的感觉就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尽管只有短短12周的教授时间,我却受益匪浅。 本门课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范文大全

    关于生态文明的现实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贵鹏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