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语言口头表达艺术心得体会
行政语言口头表达艺术心得体会
福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 陈炯文(080008)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会口头表达,不会口头表达的干部,工作能力必定大打折扣。因此,口头表达是机关干部的必备素质。会口头表达的机关干部不是天生的,就象会机关干部工作的人不是天生的一样,都源于“实践出真知”。如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个人认为,关键是要抓住以下三个着眼点。
一、着眼于提高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问题说清的能力
口头表达的目的是要使人听清你所表达的是什么,而要使人听清,首先必须说清。因此,说不说得清,是评价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的第一标准。作为表达者,如何做到使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让听众明白无误,我的体会是:
1、信息就是力量。这是因为,首先,信息可以使人产生要表达、而且要准确表达的欲望。可以这样说,表达就是陈述信息、传递信息,没有信息和无传递信息也就无所谓表达。一个人拥有了一定的信息,才有可能产生传递信息的欲望,这就需要表达。而一个人有了需要表达的要求,也就会产生要准确表达的欲望。这样,说清就会成其为一种追求。因此,信息不仅是表达的力量,而且还是要表达清楚的力量。其次,信息是表达的材料和内容。表达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篇演讲。其实,一句话可能就是一条信息,一篇演讲也就是一系列信息的排列组合。要准确地表达,不仅要有足够量的信息,还要有足够准足够真的信息。一次成功的经验,很难证实一条真理,多次成功的经验,可能证实一条真理。因此,一定量的信息是说清的基础,而真信息准信息更是说清的关键。不少场合,我们有的自己感到“心知肚明”却又无法说清的状况,原因之一,恐怕失误在信息。正因为如此,提高机关干部的表达能力应该从收集信息开始,而读书就是积累信息的最好方法。
2、想说就说。这不是指有说就说,口没遮拦。想说就说关键在想,一是想说是想要说。想要说的话,一般容易说清;不想说的话,要么言不由衷不便说清,要么言之无理不能说清。想说,才能说想说的话,才能说出肺腑之言,才能说出激情,说到位,不说明白不罢休。二是想说是想了说。机关干部说话,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颠三倒四。要坚持凡需要用嘴说清的问题先用脑说清,要养成说话之前打腹稿的习惯,想一想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该说的怎么说,然后再按自己的思路说,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到时浑身是口也难说清。想一想在一定的场合用恰当的语言,说得听众恰到好处,不要不分场合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竹筒倒豆子。只有这样想说就说,才能说清道明。
3、说比唱好。说话与唱不一样,说话追求的是达意,唱歌讲究的是韵味;说话要使人尽可能避免理解的歧义,而唱歌要使人尽可能产生情感的燃烧。说比唱好,一是要求说话者吐字要清,不要像唱歌一样,只听其音,不辨其字。有人形容某些讲话者“嘴里象含一个热萝卜”,就是对说话吐字不清现象的一个生动描述。机关干部讲话应尽量避免此种现象。二是要求说话者用词要准。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任何人讲话都离不开用词造句,因此,用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在机关干部的表达中用词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慎用多义词。使用多义词,一定要注意选择所能锁定词义的语言环境。二是要尽量避免用生癖词。不要为了故作高深,用那些听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生癖词,也不要用那些只有自己能懂的生造词。三是要恰当使用书面和口头用词。讲话应尽量使用适合口头表达的词语。
4、长话短说。首先机关干部要充分认识长话短说是一种优良作风。克服“长篇大论有水平,反复强调是重视”的心理障碍,自觉做到“少说为佳”;其次,就是要养成不染官腔陋习的说话风格。一是不说大话。二是不耍官腔,句前不加“这个”,句后不添“是吧”。三是不扯题外话。是什么说什么,少展开,勿联想。四是不谈废话。对说明问题不起作用的话,做到一句不说。五是不讲重复话。一篇讲话,同一句话,前面说了的,后面不说;同一个例子,前面列举了的,后面不要列举;同一处引用,前面引了的,后面不引;同一次会议,前面人讲了的,后面人不要讲。尤其是老机关干部,资格越老,阅历越丰,越要注意长话短说,避免人老话多。
二、着眼于提高用最投机的语言把听众说服的能力
动员和说服听众是机关干部口头表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经常看到,同一主题和内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演讲,效果大不一样。为什么?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话说得投机不投机。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因此,机关干部要想有效地说服听众,还要掌握把话说投机的技巧。
1、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由于机关干部活动范围和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演讲的对象的不确定性,还由于说话和听话是一种交感效应,所以,机关干部演讲,惟有“随机应变”,才能如愿以偿。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①随乡入俗。就是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人们有不同的爱好,有只属于本地的乡音。机关干部如果在讲话中能尊重当地人风俗与爱好,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当地乡音说话或恰当运用一些当地俗语,则可使讲话者融入当地人之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以此增强亲和力,提高演讲的说服力。
②看人发货。就是根据不同人的文化、职业等特点来讲话。对文化层次低的人讲话,应着眼于“听得懂”,尽可能深入浅出,以事明理,使语言群众化、大众化,防止曲高和寡;对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力求谈得新,做到逻辑严谨,以理服人,防止班门弄斧;对农民说话,可多关心农桑;对居民说话,则不要脱离里巷。
③设身处地。机关干部由于是机关干部,容易沾染一种与身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体现在讲话中,使人感觉是受训或凌人之上,从而拉开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降低讲话的说服力。因此,机关干部讲话,时刻要注意设身处地。对于讲话中每一个所要宣传的观点,提出的主张,都要有一个“假如是我会怎样”的预证,有时甚至在讲话中也不妨谈一谈自己对这种预证的体会。通过谈我使听众近我、谅我、爱我,以此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
2、诚信力量大。实践证明,谎言只能惑人,不足以服人。因此,机关干部讲话,必须实话实说,开诚布公。中国有一个典故叫“三人成虎”,希特勒有一句格言说“谬论重复万遍也会成为真理”,这从某个意义上能说明舆论的重要,绝不能说明谎言的珍贵。机关干部讲话不实,一次会使形象受损,二次、三次就会酿成“狼来了”的悲剧。除此之外,机关干部讲话,要敢于实话实说,特别是要敢于对不正确的东西说“不”,对自己的过错记账,对工作的不足亮丑。话不在多,有诚则灵。朱镕基总理就是一个以说真言服天下的领袖,1998年3月1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话不多,字字真,句句诚,正因为如此,这段话给人的力量与鞭策,至今威力不减,往后仍将经久不衰。
3、言出有“法”。依法行政,这是对每个机关干部的基本要求。因此,机关干部必须言出有“法”,绝不可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言出有“法”,一是可以借法律之力,平官民之位,使人有一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悟;二是要借法律之力,强说话之力,给人以一种有法可依的警醒。其实,言出有“法”,“法”到理顺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我们有些机关干部习惯了以言代法,往往是说话无人信,此风确实不可长。机关干部要做到言出有“法”,必须从学法开始,在懂法上下力,这样才能在讲话中以释法显劲,增强讲话的说服力。一个不断完善的法治社会,只有言出有“法”,人们才能言听计从,才叫言归正传。
三、着眼于提高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场面说活的能力
机关干部讲话,切忌一开始就有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征服感。要用自己的演讲风格和技巧赢得听众,要有一种把演讲场面说活的能力。
首先,语言要活,不能一“音”到底。说话不能死腔呆板,声音要有高有低,讲话要有快有慢。雄辨应有棱有角,如急风暴雨;规劝应有血有肉,如衷肠倾诉;号召应铿锵有力,呼风唤雨;警示应斩钉截铁,嘎然而止。同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点睛,乡间俗语闹场,都可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引据要活,不能一“味”到底。说话演讲,少不了引经据典,而引经据典,就象做菜,油盐酱醋。应调到好处,不能一“味”到底。一是引言不可苛求至理。非伟人领袖的名言不用,如果能画龙点睛,无名小卒的言语也可首选。二是举证不可拘于一格。古今中外,喜怒哀乐,同一道理,不同的听众,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绪,应择其善者而用之。如能扣人心弦,引发共鸣,尽可随手拈来。三是注意引据有度。机关干部讲话,要注意讲政治,遵守保密原则;要注意讲文明,做到雅俗共赏;要注意讲效率,再好听的名言也不可多用一句,再好精的典故也不可多添一例。
三是举止要活,不可一“势”到底。以姿势助说话,可以使听众眼到耳到,心领神会。一般来说,机关干部讲话要注意:
1、有声有色。斥则可配于怒目,迎则可合于笑脸;提出问题,应若有所思;解答问题,如即有所悟,切忌“铁面”会场。
2、有动有静。激动时,或挥手,或拍案,或声泪俱下;深沉时,或叹息,或低语,或些许静默;动则能使群情激愤,静则能让众人心安,以此产生动静皆使听众共振的效果。但不管怎样,机关干部说话,绝不要装腔作势,列宁、胡耀邦就是楷模。
四是形式要活,不可一“尊”到底。机关干部讲话,如果固守“我讲你听”的尊位不变,就会人为地增加讲话场面的凝重,使会场过于死板。而多种形式,则可使听众轻松,会场活跃。这就是,第一把“我讲你听”与“你讲我听”结合起来,在一次活动中,既有机关干部讲听众听,也有听众讲机关干部听,把机关干部对群众的灌输,变成机关干部与群众的平等沟通。第二,把“我问你答”与“你问我答”结合起来。一次活动中,既有机关干部向群众的提问,群众解答,也有群众向机关干部的提问,机关干部解答,把机关干部对群众的教育变成机关干部与群众的相互学习。如果能这样,机关干部的讲话就会达到一种我与民亲、民与我亲的效果。
第二篇:行政语言口头表达艺术心得体会
行政语言口头表达艺术心得体会
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同一个表达主题,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内容和表达技巧,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要会语言表达,不会语言表达的人,工作能力必定大打折扣。想要更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就要借助语言表明意图、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等。通过《行政语言口头表达艺术》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注意积累。俗话说的好艺高人胆大。倘若平时没积累,又汲汲于功利中,患得患失,岂会有自信?从一个人的谈吐中很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素质,因为言为心声,你的语言暴露了你的内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报纸杂志新闻等,要立足时事热点,抓住社会焦点,讲出新颖的观点,灵活地将其与发言主题浑然天成,听众才能听的进去。特别是本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更要多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才能使人眼前一亮。
二是分清楚交流的对象。在语言表达艺术中,观察听众的身份、地位、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来考虑自己的讲话角度,把握讲话的理论深度和听众的接收程度,以抓住多数人的视听心理来组织安排,提高讲话对象的针对性。对领导、同事、群众要有所不同。
三是说话的技巧。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把握好仪表和态势、气质和风度、层次与格调、语法和修辞,更重要的是条理要清晰,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次学习,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认真学习、积累、总结,不断提升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篇:口头表达演讲稿
大家好,很荣幸站在这里,我是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李琦。
台下在座的各位都是法律界的未来之星,说起知识产权,我想大家都能把法条倒背如流,侃侃而谈。但可以看懂图纸、识别侵权的同学却寥寥无几。
作为一个知识产权律师,咱们在面对任何一个案件时,都要认真学习,要让发明人或单位的技术人员“讲透”。朋友曾这样说道:“每一个案子都是一本书。”值得细细品味。
恰好今天这位朋友也来到了现场。他是大名鼎鼎的金诚同达律所的律师,更是我们的校友,庞正中!
让我们一起和这位老朋友,谈谈知识产权案件的那点儿事。
第四篇: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
发布时间:2013/10/7 23:24:08
一、口头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恰当
1、讲解内容
2、表达效果---取决于发音和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导游人员的口语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谴词用语的准确性。讲解的词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做到就实论虚,入情入理,切忌空洞无物,或言过其实的词语。如把二百年历史的“古迹”夸张五百的历史,动不动就是“世界上”、“全中国最美的”、“最高的”、“最大的”、“独一无二”、“甲天下的”等。这类没有依据的信口开河会使稍有见识的游客产生反感。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对讲解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讲究斟词酌句,要注
意词句的组合、搭配。只有恰当的措辞,相宜的搭配,才能准确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是件不容易的事。
(二)鲜明生动
口头语言是及时传送的,一定要能打动听众,还要力求鲜明生动,风趣活泼,言之有神,切忌死板、老套、平铺直叙。一般地说,导游人员要善于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借代、映衬、比拟等来“美化”自己的语言,只有“美化”了的语言,才能把导游内容亦即故事传说、名人轶事、自然风物等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才能产生一种美感,勃发一种情趣,以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游客去领会你所讲解的内容,体验 你所创造的意境。
(三)通俗易懂
导游讲解的内容主要靠口语来传达,口语声过即逝,游客不可能像看书面文字那样反复阅读。当时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才能理解,所以要根据口语“有声性”的特点,采用浅白易懂的,口语化讲解。导游的解说词多来源于书面语,在讲解中要把它变成口语语言,基本方法有:
1、改书面词语为通俗词语
如介绍包公祠时,这样说:“包公祠坐落在古城开封的西南隅”,其中的【隅】字,现在在口语中已基本不用,应该用【角】这个大家都明白的字来讲解。
2、改长句子为短句子
口语化的句子一般都较短小,虽然也有长句子,但一般要在中间拉开距离,分出几个小句子来,句子太长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如: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相传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九米以下。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包公祠就位于包公湖畔。改为口头语:
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开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以下,深达九米,它是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机构。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我们修建了包公祠,就坐落在包公湖畔。
(四)优雅文明
导游讲解的目的,是把美传递给旅游者。导游讲解的语言
1、要求:信、达、雅。
讲解用语要注意讲究优雅文明切忌粗言俗语;有的导游由于平时文明修养不够,在讲解时不知不觉“冒”出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如“那个老家伙”、“放屁”、“他妈的”、“胖得像肥猪似的”、“老
母猪打架—光使嘴”等等。如果改用文明词就优雅得。如:
那个老家伙——那个老人,那个老头儿;
放屁——胡说,瞎说;
胖得像肥猪似的——胖得像弥勒佛似的;
2、避免使用旅游者忌讳的词语:如西方人忌讳【13】,日本人忌讳【4】都要留心加以尊重。更要避免讲黄色故事,黄色笑话等,自损形象。避免低级庸俗,格调低下。
二、口头语言的表达形式
(一)独白式这是一种语言的单项传递方式,在导游讲解中,主要是导游讲,游客听,如欢迎词、欢送词、景点介绍等 [案例1】
“各位游客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旅行社和司机张师傅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大家的导游员,我姓孔。初次见而,朋友们对我都不熟悉,但大家都会知道我的老祖先。谁呀?对了,孔圣人。正如圣人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我非常欢迎大家的到来,也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二)对话式-----是导游员与旅游者之间双向语言
传递方式,是导游员与一个或数个旅游者之间的交谈,可以是问答,也可以是商讨。
例:导:各位知道天津什么风味小吃最有名?
游客:知道,叫“狗不理”包子。
导:哪位知道它的来历?
游客:知道一点,好象“狗不理”是一个人的名字。
【分析】对话式的语言的特点:
1、应变性
2、依赖性
3、反馈及时
三、口头语言的表达技巧
(一)调节音量
音量是指声音的强与弱。在导游过程中,如何调节好自己声音的量,是语言表达的又一技巧。
1、要根据游客多少及导游地点、场合来调节音量。游客多时,音量要以使离你最远的游客听清为度,游客少时音量则要小一些。在室外讲解,音量要适当大些,在室内则要小一些。因此,导游人员平时要注意练声,从低声到高声分级练习,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掌握说话音量的大小。
2、要根据讲解内容调节音量。
一是将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加大音量,强调其主要语义,例如:“我们将于八点五十分出发。”这里主要是强调出发时间,以提醒游客注意。二是故意压低嗓门,先抑后扬,造成一种紧张气氛,以增强感染力。例如:“〔轻声〕这天晚上,天黑得不见五指,庙里静得出奇,【加重】突然,一阵电闪雷鸣划破夜空,…”可见,音量大小调节得当,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音量调节要以讲解内容及情节的需要为基准,该大时大,该小时小,绝不能无缘无故用高声(尖声)或低声,不然便有危言耸听之嫌。
(二)掌握语调
任何语言都少不了要用抑扬顿挫、起伏多变的声调和语调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如此,汉语更是如此。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情感.在导游活动中,书面导游语言要讲究语调变化,口头语言则要善于运用语调变化,语调平平的导游文字读起来缺乏活力;语调平平的导游讲解,听起来则缺乏生气,味同嚼蜡。因为“人的各种感官都喜欢
变化,同样的,也都讨厌千篇一律。耳朵因为听到同一种连续的声调会感到不舒服。” 在导游讲解中,有高潮,也有低潮,在高潮时,音色应明亮些,圆润些,在低潮时,音色应深沉些,平稳些。抑扬高低的语调变化往往能使语言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使人爱听。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学会用15---20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 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
(三)控制语速---指说话时语流速度的快慢。
导游的语速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更不能一成不变。语速过快会使旅游者跟不上导游的思维,思维不同步则达不到好的交流效果,时旅游者听完就忘,或印象不深。语速过慢会使旅游者感到厌烦,并造成欣赏时间的减少。如果一直用同一种速度往下讲,像背书似的,不仅会缺乏情感色彩,而且使人味,令人昏昏欲睡。因此,导游讲解应善于根据讲解的内容,游客的理解能力及反应等来控制讲解语言速度。
(四)注意停顿
停顿是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或暂时中断。在 导游讲解时, 适当的停顿,既是正确表达语义,也是旅游者完成心理反映的一个前提。必要的、适当的停顿,可以突出说话时的节奏感,更好的吸引旅游者。据专家统计,最容易使听众听懂的谈话,其停顿时间的总量,约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5%至40%。停顿的类型有:
1、语意停顿
它的原则是,一句话说完要有较短的停顿,一个意思说完要较长的停顿。例如: “ 由于历史的变迁,/当年的魏国公府早已毁坏了。||现在的瞻园,/是当年魏国公府仅有的遗存,/是当年府内西花园的一部分。!|清朝时,这处遗园被改为藩署街门,/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经在这里游览。||如今,青砖洞门上,那“瞻园”二字, /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笔。|(/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由于有了这些停顿,导游员才能有条不紊地把层层意思交待清楚。如果该停顿时不停顿,予以可能完全改变。这里有个笑话:一个中年妇女问卖肉的女孩:“姑娘多少钱一斤?”女孩争锋相对的答道:“大嫂六文钱一斤。”
2、暗示省略停顿
不直接表示肯定或否定,只用停顿来暗示,让游客自己判断。例如: “请看,那边一线起伏的山峦像不像一条龙?||后边的几座小山丘像不像九只小乌龟?这就是一龙赶九龟的自然奇观。|
3、等待反应停顿
先说出游客好奇的话,再停顿下来,使游客处于应激状态。例如:“现在,这里仍保留着用人祭祀河神的习俗,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祀盛典。仪式时,众人将一位长得十分漂亮的小姑娘扔进河水之中。“ 导游员说到这里,故意停了下来。此时,游客脸上现出了惊疑的神情,难道如今这里还保留着如此野蛮不人道的风俗?停了一会儿,这位导游员接着说: ”不过,这位姑娘是用塑料制作的。“ 游客们恍然大悟。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使后续的话语产生惊人的 效果。
4、强调语气停顿
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中叙述了林肯用停顿进行强调的经验: “林肯在讲话时,经常说着说着就把话头从中间切断,每当他讲到重要地方,为了加深听众内心的印象,他
就使出„切断话题‟这一招,而暂时沉默一下,凝视听众的眼睛。为了使自己的内容和意义,能深深刻在听众的心里,惟一能使他达到这一目的的,就是他所具备的沉默,因为沉默加强了他说话的力量。” 尽管这是关于演讲的经验之谈,但对于导游讲解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导游员讲解时注意停顿,可以使语言变得流畅而有节奏,收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五)活用修辞
修辞,又称辞式、修辞格,它是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创造的增强表达效果的格式。恰当地运用修辞,能使导游语言鲜明生动,更趋艺术化。下面介绍几种在导游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用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比喻是修饰语言最常用的方法。(1)使抽象变形象的比喻
如:“苗家姑娘特别喜欢唱歌,她们的歌声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 样清亮动听”。歌声在这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这一比就形象化了。(2)使人(物)形象鲜明的比喻
如:“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长得十分有姿色,她最喜欢穿绿色的衣裙,亭亭玉立,就像一株吐艳的荷花。(3)使景物形象化的比喻
如:“从岳阳楼观赏洞庭风光,你就会觉得,洞庭湖就像一只偌大的银盘,远处的君山就像一只镶嵌在其中的青螺…“
(4)丰富想像的比喻
如果说想像是翅膀,那么精彩的比喻就是翅膀的羽毛。请看一段描写镜泊湖吊水楼瀑布的一段文字导游: “在浓阴蔽日的密林中走不多远,你就可以看见气势磅暗的大瀑布,它像轰雷、骤雨、飞珠、崩玉,雪浪花似的泡沫,跳荡着、咆哮着,溅起的水珠儿,蘑菇云似地冲向天空,然后化作轻纱般的薄雾,在阳光照射的特定角度下,你可看见彩虹般的景色。” 这些比喻,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5)使语言简洁明快的比喻
如:“莲蓬的形状是个圆锥体,底朝上,尖端和茎子连接着,顶上有许多小窟窿。”这段话如果用比喻,就可简化为:“莲蓬的形状就像一个喷壶嘴。”既简练明快,又具体形象。
在运用比喻时,必须注意几点: 【1】要 “以易喻难”。用熟悉的,通俗的事物来比喻陌生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如果“以难喻易”或“以难喻难”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反而越比越糊涂。【2】力求新颖,不落俗套。
自古以来,把西湖比喻为“玻璃”、“镜”、“明月”等等的人不少,但第一个把西湖比喻为春秋时代越国绝代佳人西施的惟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他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形象地概括了西子与西湖的美质。由此可见,新颖的比喻,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
2、比拟
比拟,又称“假拟”,是根据想像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者把甲物拟作乙物的修辞方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最常用的是拟人。
(1)使情景交融的比拟
如:“看,山上的迎客松正在微笑着,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手,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呢。” “迎客松”是植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之后,会“微笑”,会“伸出热情的手”,这样就增添了形象性。
(2)烘托气氛的比拟
如:“舜帝南巡时,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踪到了洞庭山。在这里,她们得到了舜帝死于苍梧的消息,顿时,两个妃子悲痛欲绝,泪水顿作倾盆雨,满山的翠竹也和她们一起发出了阵阵揪心的呜咽声…”这里把“翠竹”人格化,烘托出悲痛的气氛,使人为之心动。
运用比拟时,必须注意三点:
①要符合事物特征。如:“傍晚时分,你们可以看到„金蝉操琴蝴蝶舞,青蛙烟娼打锣鼓'的情景。”这里所说的都符合“金蝉”、“蝴蝶”、“青蛙”的特征,如果改用“蝴蝶操琴青蛙舞”就成笑话了。
②表达要恰当、贴切。如:“将军岩矗立在这里,庄严地俯视着脚下起伏的山峦,像在检阅千军万马。”如果这样说:“将军岩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似在翘盼丈夫的归来。”这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③要注意语体特点。拟人的手法在讲解景观及其故事传说时常用,但在类似简介的说明文体中一般不用。
3、夸张
夸张,是指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在导游语言艺术中,夸张可以强调事物的特征,鲜明地表现出导游人员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夸大的好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同时,夸张还能唤起人丰富的想像。如:”瞧,这湘绣被面上的芙蓉花,似能散发一种浓郁的芬芳,招引着一只只纷飞的蜜蜂和蝴蝶。“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湘绣技巧的高超,引起人们美好的想像。夸张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通过比喻形式进行夸张
例如:“龟蛇酒喝了延年益寿,几蛊下肚就会产生飘然若仙的感觉。“这里用”飘然若仙“来夸张地讲述龟蛇酒的功效,使人对龟蛇酒产生一种神秘感。
(2)通过比拟进行夸张
如:“海水湛蓝湛蓝的,蓝得使人见了恨不得变成一条鱼,钻进波 浪里尽情嬉戏。”
(3)通过神化进行夸张
如:“三国时期,张飞和关羽曾在这礁晓峰下棋,忽然上有一巨石落下,关公抬头看见,顺势将于中一颗棋子扔过去,把即将下落的巨石阻在半腰。张飞见了大声喝彩,不料喝彩的声浪把边上另一块巨石冲断了一半。现在,就在他们下棋的石桌边,还有一块„喝断石'。“
在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给人以真实感。如:“七仙姑的泪水就像泉水似地从脸上流了下来。”这类脱离实际的夸张,只能给人以虚假、浮夸之感。刘德、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过:“夸而有节”,也就是说,夸张要掌握分寸,不能毫无根据地乱说。二是要注意分寸。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胜似真实,要一眼就能看出。
4、引用
引用,是指用一些现成的语句或材料来说明问题。在导游语言艺术中,它能使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说话中引用名人名言、古今中外典故、寓言、谚语、诗句文章,往往能生动感人,并能增强说服力。
引用可分为明引、意引、暗引。(1)明引
即正面明白地引用原句。又叫”正引“,它的特点是出处明确,说服力强。如: 三塔寺,建于唐开元间,是历史上大理的第一座大寺院。明末阮元声在《南诏野史》中写道:”佛一万一千四百,屋八百九十,铜四万零五百五十斤。“可见当时规模之大。
(2)意引
即只引原话(原文)的主要意思,而不引原话的词句。意引引用的不是原文而是原意,但同样有一定的说服力。例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明代的唐枢在比较黄鹤楼、岳阳楼孰胜时说:岳阳胜景,黄鹤胜制。
(3)暗引
即把别人的话或语句,直接组织在自己的话里,不注明出处。这能修饰自己的语言,并增添一定的感染力。例如:
现在的杜甫草堂,仍在杜甫当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旧址上。一千多年来,规模几度变更,但"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田园风光仍旧依然。这里的一花一木一溪一水无不洋溢着诗情画意。
运用引用时耍一丝不苟,恰到好处,不要断章取义,随意删节和 过多过滥地引用。
五、换算
换算,是把难懂的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字加以形象化的描述。
在导游语言艺术中,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字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活泼,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例如: ①现今,北京的面积为一万六千八百平方公里,可以说有二十四个香港那么大。
②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二大殿,仅采木一项,就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约合当时八百多万“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苦农民一年的口粮。
③故宫规模宏大。假如安排刚出生的孩子在每个宫室
里各住一夜,当他把所有宫室都住一遍后,他就成了一位二十七岁的青年。
例①的换算对于香港游客来说是比较适合的,能使他们对北京的面积概念有比较感性的认识。例②可以使人明确地感到当时封建帝王为修故宫搜刮民脂民膏 所耗费的财力。例③既形象又生动,使人感到故宫规模 之庞大。
在导游语言艺术中巧妙地运用数字换算,的确能给游客提供一幅“大体图像”,但要注意数字本身的准确无误,同时换算必须正确,否则会引起误解。
四、克服不良的口语习惯(一)习惯性小毛病
习惯是一种在无意识中养成的比较固定的动作倾向。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讲解时使用平时的口头禅,最妨碍整个讲解内容的连贯性,游客听起来也很不舒服。如:这种“这个这个”的讲解,听起来会使人焦躁不安,而且很难听懂讲解的真实内容。造成不良口语习惯的原因只要有二,一是思维出现障碍,便用废话填空,说一段话,由于想的跟不上说的,大脑出现“短路”,不自觉的便重复一些字眼,如“这个这个”、“嗯”、“基本上”、“原来呢”、“结果呢”、“反正”、“呃”等,这些词不表达任何意义,只有用来延长思维的时间;
或考虑其他因素(如是否得体等),边想边说就容易“卡壳”,如果对讲解内容熟悉,自然很难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不熟悉,在段时间内要回答游客的问题,就要靠临时调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组合词语来加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习惯的不良口语。如:“这个计划生育的问题,在我国,这个这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所谓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这个个¨¨¨也可以这么说吧,就是提倡只生一个孩子,因为,呃¨¨¨”这位导游人员想表达清楚,可又找不准适合的词语,迟疑中就随便重复一些不起表达的词语。二是紧张,对所讲的内容不熟悉或是思维不敏捷造成的。作为一名导游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应该敏捷,口齿应该清晰,用词应当准确。即使游客突然提出一些问题,不便给予确切的答复,也不要含糊其词,用一些拖泥带水的习惯口头语来应付。
(二)口头语言书面化
如果导游人员在讲解时,机械地背诵导游词,或多用专用术语,或用艰涩冷僻的词语,游客不仅听不进去,而且无法理解。还有的导游元为了卖弄知识,故意引用一些古文诗词,引用之后又不解释,故作高深。造成口语艰涩难懂的原因除了导游人员的工作态度之外,不懂口语的特性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如书面文字为“沿亭后新辟山径,可攀松林峰。” 在实地讲解时就应该为---------因此,必须弄清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特点:
1、书面语是无声的,不能表达每个语句语音上的灵活变化,表情达意的功能自然打了折扣。口头语的声音有轻有重,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声音能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2、口头语除语言语气之外,还有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态度语言做辅助,帮助表情达意。口头语说得不连贯、不周密,对方一般不能听懂。无须像书面语那样周全规范。
3、语言环境可以使口头语大量简略,每个句子不必非主谓齐全不可。加长了定语等修饰语,反而造成听觉上的困难,也不便于语义表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缺乏经验、心情紧张
2、忽略了口头语言的特性,把它和书面语混为一谈,在材料选择和表达方式上不加区别。
(三)含糊不清
导游人员在讲解时,首先必须对讲解的内容胸有成竹,讲解时才能有条不紊,词语贴 切。相反,如果对事物理解不准确,望文生义,说起话来就含糊不清,使人产生误解。
例:一位导游在向日本客人讲解时,用到“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个谚语,客人不明白,导游开始解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客人才有点明白了。但时间也耽误过去了。如果直译成日语,有的日本人不一定懂,若意译成日本民谚:“三人凑一块,顶上文殊菩萨的智慧。”效果就好得多。还有的导游人员说话含糊,只要是对讲解的内容不熟悉,缺乏 自信心。讲解时,常用一些“大概”、“可能”、“好象”之类的模糊
语言,游客对此是不会满意的,因为他们要求得到肯定的回答,确切的知识,不愿听含糊不清,摸棱两可的话。有句名言道:“言语的暧昧是由于思想的朦胧。”因此,要在对讲解对象十分了解的基础上,注意使用准确、肯定的言词,这样才能赢的游客的信任。
四、罗嗦
有的导游讲解时,生怕游客不理解,反反复复,颠来倒去地解释、说明,尽管其动机是好的,但啰嗦的话语往往会把听者的耐心都耗尽。还有的导游人员想用一些哗众取宠的话来吸引人,讲解时,故意用一些琐碎的话作铺垫,用不必要的旁征博引来东拉西扯,结果要么言不及义,要么离题太远,使人感到啰嗦。美国口才学家卡耐基说:英文“啰嗦”是盎格鲁撒克逊语“反复咬啮”的意思,“反复咬啮”则使人联想到松鼠关在木笼里咬啮的情形。说话啰嗦的人,其言语内容实质性的东西少,就像海蛰皮,看起来一大片,但放在开水里一烫,就只剩下一点儿。游客不喜欢那种寡言少语、金口难开的导游员,同时也讨厌那种啰啰嗦嗦的导游员。
第五篇:英语演讲的技巧——口头表达
英语演讲的技巧——口头表达
(2009-10-15 22:51:16)
每一位杰出的演讲者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其中一项训练是表述能力的训练。
表述能力,它包含口头表述(vocal rendering)和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两个方面,指的演讲者借助有声和无声的手段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的能力。
演讲者的口头表述的训练重点是发声(voice projection)和吐字(articulation)。发声和吐字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重要载体。动听的声音和标准的吐字发音是练好有声语言表达的重要环节。通常所说的“字正腔圆”指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在发声训练上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音色。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圆润清亮是最理想的,尖细或嘶哑的声音让人听了不舒服。
2.音高。音高即声音的高低,有高、中、低之分。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充实,多用来表示平和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对演讲者来说,适中的音高是最理想的,但是准确地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可以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
3.音量。音量的大小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来说,演讲时语音要响亮,送音有力。不能大到声嘶力竭,也不能小到无法听清。
4.语调。语调指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辅助语言表情达意。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演讲者应准确地掌握演讲的内容和情感,恰当地运用语调,做到贴切、自然。
5.语速。演讲速度要避免太快和太慢两个极端。太快,一则听众难以跟上,时间长了容易使听众对讲话逐渐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倾听;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太紧张,因为人们胆怯紧张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犹豫不决,听众也会因为听得很累而失去耐心。演讲者必须保持心态平和,语速适中。
6.停顿。停顿不只是演讲者在生理上正常换气的需要,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演讲时要连贯流畅,适当停顿。停顿得当,不仅可以清晰地显示语意,而且可以调节语言节奏,给听众留下回味的余地。停顿不当,旺旺影响语意的表达。
7.变化。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抑扬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语境里,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利用音高、音量、语调、语速等的变化可表示强调或引起听众特别注意,避免单调乏味,能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加强演讲效果,保持听众的注意力。
吐字强调的是口齿清楚、发音准确。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字不清的毛病。平时多练习绕口令有助于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另外,如果演讲者是通过麦克风传递声音时,要注意“麦克风礼仪”(microphone
manners)。演讲者的嘴巴应与麦克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把握适当的音量,防止音效失真和出现气爆杂音(pop noise),要注意不能对着麦克风喘粗气、吸鼻子、咳嗽或大声翻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