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先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几点感想
少先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几点感想
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日益敞开,各种思想文化随之涌入国门,“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受到了众多孩子的青睐,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被渐渐冷落了,很多少先队员对清明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洋节日”对祖国传统节日的不断侵蚀,有义务、有责任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少先队中进行弘扬,为中华民族的未来保留一份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提高传统节日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特殊的由来、美丽的传说故事、独特的庆祝方式、丰富的诗词文化,无一不体现巍巍中华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先队作为学校的德育主阵地,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中国节日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充分挖掘各种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有效择取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重大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形成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德育合力,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从中感受民族传统中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
二、大力营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中的浓郁氛围
为了让传统节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寻找各个节日蕴涵教育的切入点,积极宣传,在校园内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全面激发队员的热情与激情,让每一个队员都能认识到保护和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是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现,也是我们了解和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遇有传统节日,学校要组织队员通过上网、查阅图书、咨询长辈等形式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再制作节日版面,向学生展示各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和与之相关的诗词画作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其次是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以及班级黑板报、学生手抄报,使学生在办报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然后将那些版面精美、内容丰富、充实的版报张贴在校园和班级文化园地中,使其对学生产生较为持久的感染力和激发力,从而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三、增强队员参与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动人的传说、缤纷的故事、丰富的习俗以及极具情趣的庆祝活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带领队员积极投身于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中,体验过节的快乐。并在欢乐地过节中,了解丰富的节日知识,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例如,1.春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书写春节对联,剪窗花,贴门联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喜庆气氛;在走亲访友中培养友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意识,以及尊亲孝亲的美德;合理保管和使用压岁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清明节:组织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活动。如:追寻英雄足迹,献一束鲜花,讲英雄故事,网上祭奠先烈英魂;学习祖先及革命烈士的爱国热情,继承我国优秀的革命传统。与此同时,沐浴着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将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等活动扩展升华为一项绿化生活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行动。3.中秋节:了解人们将月圆与团圆联系起来的象征意义,引导阅读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让队员们给家人背一首赏月诗、团圆诗,将活动由学校向学生家庭延伸,通过老师、家长和同伴的互动,努力营造和谐的节日活动气氛。在中秋团圆的氛围中,感受亲情的可贵,激起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感。
四、扩展少先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范围
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单凭学校、老师和少先队员的力量可谓“势单力薄”,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将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并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通过多途径,共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如今教育的开放性、多元化日益明显,家庭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和支持,节日文化德育功能必定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学校要十分重视加强同家庭与社区的联系,积极宣传节日文化道德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校节日文化道德教育服务,使学校、家庭、社会达成共识,统一步调,形成了节日文化道德教育的大德育场,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
保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理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通过艰苦有效的努力,让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第二篇: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方案 14-05-26
一、简介
2014年5月26日,淮南二十二中举办了“弘扬中国魂——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的活动。通过本次活动,通过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可以更加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向学校发出邀请
5月13日,我们向各各班一一发出邀请,诚邀各班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各班的同学们对此次竞赛也热情参与,积极报名。在5月25日将计划书,比赛规则,及报名表等发到各位主席手中。
5月17日,我们将报名表收集,并与各学院代表队负责人取得联系。
三、积极筹划过程
5月16日,我们将宣传横幅挂到了学校大门上,希望各位能前来观看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在此期间我们买装饰材料,买礼品,制作PPT,借比赛场所,并精心挑选了主持礼服等等。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过程很曲折,但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感觉很快乐。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克服中成长。
四、知识竞赛汇总
2014年5月26日下午,在忙碌的准备之后,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会场,力争做到每个细节都能尽善尽美。随着主持人错落有致的开场白,拉开了我们比赛的序幕。
首先,由余老师上台做了老师致辞,在老师的朴实的话语中,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乐趣和重要性。
接下来,正式进入了比赛环节。此次比赛共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团队介绍及问答题,每个小队都将自己最具风采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给观众及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环节为问答环节,题目分为简单,中等,难三个环节,有的团队出色地完成了问答环节,而有的队伍却不尽如人意,比赛也正渐渐走入轨道。
第三个环节的风采展示,以传统节日为题,各团对都拿出了浑身解数,有歌舞剧,有歌曲演唱,小品表演等等,均展示了大家的用心与热情。风采展示中,有搞笑的、有感人的、有发人深省的、有振奋人心的,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我们又一次重温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再一次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四环节的华丽大变身让比赛越来越有趣,各个参赛队伍的比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后白热化阶段的抢答题环节将正常比赛推向了高潮,同学都激情四射地抢答问题,比赛一度难舍难分,最后外语学院凭借着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最后,进过了激烈的比赛,分出了胜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比赛,让大家在欢笑中,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铭记传统,传承美德。
弘扬中国魂,铭记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而正是通过这种比赛,使之成为一种载体,让中国传统节日为大家所熟知,更是开启一扇大门,让大家窥探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国魂精神代代相传。
比赛圆满落幕,但我们相信在比赛中获得的感悟和收获将永留在我们心中。
在此期间,我们付出过汗水,同样也怀有感动;有过艰辛,但也有过得意,此次竞赛犹如中秋节的月亮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通过本次活动,望大家更加了解中国文化,铭记中国魂。
淮南二十二中 2014年5月
第三篇: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倡议书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倡议书
博大而灿烂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五千年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食粮,是我国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如春节、元宵节、七月
七、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特性,乃至民族情感、文化共识和民族精神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伴随着现代化时代的来临,我们祖先数千年创造的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湮灭、消亡、流失?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来临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流行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作为民俗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传统节庆已逐渐淡出我们的社会生活。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动的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民族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权利,发达国家及民族如此,发展中国家及民族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传统节日进行风俗的扬弃,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多种功能,让它们在今日的文化建设中熠熠生辉,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助益。
为此,我们倡议:
1一起去学习、整理我们的风俗习惯,它们是我们同祖先的对话的语言和好办法,让我们为源远流长而感到亲切。
2一起去交流、体验我们的风俗习惯。
3一起去传承、发扬我们的风俗习惯。
4.收集整理完整和系统的民族传统风俗节日习惯、节日文化的历史资料。
5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培养民族情感、承继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小组
第四篇: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意识的调查报告”
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古人谈论节俗,总关乎伦理道德,无不强调其教化方面之重要性,以达弃恶扬善,激浊扬清,如西汉贾山在《至言》中说:“风行俗成,万事之奠定。”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而多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信仰
古时人们生产与生活都要顺应天道,人们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和四季更替,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设置的黄历与自然规律完全协调一致。四时节俗都是以黄历为时间界定,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人生智慧是“天人感应”。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观天道以应人道”,与天合德,正如《易书》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
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时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人们获得一年丰收的喜悦后,首先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也不会忘记有功于人间的诸多神明,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他们。古诗中描述了“敬神”礼俗的代代传承和各种庆祝场面。如描写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诗〉)。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 描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细致的描述了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据〈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燃灯庆贺。
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夜“燃灯敬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而成为历朝历代的一大盛事。
中秋成为节日,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礼记.祭法》中记载:“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夜明,祭月也”,因此被列入祭祀对像。上古时代即有“华夏祭月”,在周代时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动。
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祭月拜月渐成规模,各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后来这个节日一直盛行。收起回覆八月十五,此时月色皎洁,月像既圆且亮,正如唐代刘禹锡描写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二、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恩
华夏礼仪极重祭祀,祭祀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诚敬。《礼记.祭统》记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意识的调查报告”
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传统祭祀文化重视祭祀的教化功能,视其为人伦教化的根本办法,说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
可见社会教化随祭祀仪式的完成而完成。这也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形式之一,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明的代代传承;更在于其能够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顿。
《礼记.郊特性》记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马迁也说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古来敬天祭祖实质提示人们: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确证,这些仪式也是文化开端的象征。而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此从除夕开始,也是一种感恩的开始,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
新年祭祖、清明扫墓,都体现着对人伦的重视,体现礼敬祖先,重视孝道,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
《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 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讲到祭礼对民风民德的重要影响。
华夏祭礼的要义在于“诚”与“敬”,关键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内心真正具有诚意和敬意。行事之时,要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古代祭祀内容极为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对像。
三、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6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淡化、西方节日之所以日益流行的原因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对于过传统节日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减少。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生活发展了。但是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价值,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任务,其中包含的各种礼仪,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
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
按除夕习俗,家人外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乡,阖家团圆。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思亲怀乡,写下了“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平实的诗句,道出了除夕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在“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的中秋节,人们与亲朋好友相聚,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们彼此互相关爱、互相祈福的和谐景象。宋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写的“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则表达出人们对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传统节日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感,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节纪念楚国屈原的忧国忧民,坚守节操。很多的节俗活动,都是倡导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其中又常常包含着人们对趋吉避凶、吉祥平安等方面的愿望。
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祈禳意识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意识的调查报告”
祈,求福;禳,除祸,祈禳意即向神祈祷以降福免灾。新年有很多祈福驱邪等节俗活动。如除夕守岁,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时,人们还要贴春联、年画、福字等,即将大红春联贴于门的两边,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人们“新年吉庆、驱邪迎祥”。传统春联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等。
年画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过海〉、〈岳飞大破金兀术〉,不仅营造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画中故事,将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的根植人心。
贴“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浓厚气息。祈福盼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运,化险为夷。但须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由恶作,福由德生”。
因此幸福与真诚、善良、无私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它与虚伪、奸诈、阴险、狠毒水火不容。倡导人要修德向善,才会有福德和福报。
还有些节日也有辟邪驱瘟的内容,如清明节的插柳戴柳,〈岁时记〉记载:“五代时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认为插柳能顺阳气,迎吉祥,辟邪崇。端午节时值黄历五月,天气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人们在门口悬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祛除”毒气和辟邪驱瘴。
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等。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出遥想亲人重阳节登高而“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记起他这远在异乡的游子,表达了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对于节日在文化上的内涵,从全世界来看都有淡化的趋势,东西方参与节日庆典的人们,大多已经剥离了对各自节日起源及背景的束缚,文化起源及节日背景的意义,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跨出国门时的一种特别护照,有了这种文化内涵,优秀的节日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在这样的变化中,中国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不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五篇:发展民族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发展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我国,西方文化正以强劲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代青年热衷于过洋节并同时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
当今社会表现出的对待传统节日的冷淡,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第二,法律上没有给予传统节日以有效保护;第三,相关文化产业的缺失,造成节日内容的空洞和落后。这些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步调不符,因此我们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大力发展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文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的过节方式在现代社会显得落后、单一,因而年轻人更倾向于新鲜自在的洋节。节日文化的历史传承,需要选择正确的文化认同方式才更具生命力。我们要动用现代媒介及多种文化传播方式,赋予传统节日以时代气息,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中秋节已不仅是一个传说的延续,更不是把月饼做得更大更奢侈,青少年对于月饼的钟爱程度远不及收到的一条中秋祝福信息。而传统的七夕节亦可被一贯含蓄的中国人拿来大方的过一回自己的情人节。
加强法律法规保护,拓展节日文化宣传渠道。端午节遭抢注对我们是一次警醒,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要在法律上予以有效保护。如今,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的倡议已提上官方议事日程,且有望进入立法程序。新增的法定节假日可用压缩“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方式进行调整,除夕亦可被纳入春节假期,以便让民众好好的享受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饭。正如浙江嘉兴举办的家庭文化节,以裹粽子比赛为启动仪式,以中秋晚会为闭幕式,再现了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地方的宣传办法可以加以借鉴和推广。
发展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我国有关传统文化的产业相对匮乏,节日内容落后单一。而国外则会有与节日相关的产业出现,如玩具、录像、饮食等使得节日更像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丰富发展自己传统节日的外延,可以通过举办节日文化盛典、饮食文化节、创意
节日公仔等方式扩大节日影响,发展文化事业,扩大内需,发展文化软实力。时代在发展,民族传统节日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变自己的形式,并且通过传统节日这一文化载体,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