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有感

时间:2019-05-12 12:3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有感》。

第一篇:《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有感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有感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以说,无论什么年代,养老都是人人关注的话题。今天,当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养老难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人。那么,在当下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中,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庭都面临着哪些烦恼?怎么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祥和的晚年?

案例一:马奶奶今年78岁了,一生无儿无女,和她相依为命的老伴在七年前也过世了,一个月前,马奶奶发觉自己的腿越来越疼,经过检查,是坐骨神经病变引起的,照理说应该住院进行治疗,但马奶奶是一位孤寡老人,每个月所有的收入就是政府给的不到6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根本没有能力支付住院检查和理疗的费用。最终,医院只给奶奶注射了几次止疼针剂缓解了症状。

这次简单的治疗几乎花掉了马奶奶的积蓄。奶奶也打听过养老院的费用,但最低也在1000元左右,她根本负担不起。

案例二:王奶奶没有退休金,每个月女儿会给她300元生活费,再加上政府给80岁以上老人的300生活补贴和100元养老券,日常生活还可以维持,但眼下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王奶奶想找一家养老院,可费用太高,老人难以承受。在奶奶的桌子上记者无意间看了这样一个纸片,“我没工资,八十四岁,残 痴 老,空巢”,纸片上寥寥13个字,是奶奶对自己的概括。

日前,北京大学发布调研报告,我国空巢家庭超13%,这势必带来养老、家庭服务、情感关怀等问题。截至去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养老,其中包含了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收入,健康,陪护,国家相关机制,等等,很多问题的解决还都处在探索之中,而其中的办法之一就包括有社区养老。在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了315万,超过全上海市户籍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八十岁以上高龄老人,纯老家庭和独居老人较多,比起进养老机构来说,老人们更倾向于在家里或者社区养老,因此这些年上海各街镇的社区养老机构发展迅速。据民政部门对老人养老意愿的调查,9成以上的老人仍然希望在家养老,而传统的儿女照料老人的模式现在已经难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如何既能满足老人的愿望又能突破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渐弱化的困局?

这里是上海静安寺街道的一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也就是所谓的日托所,每天这里都是一片欢乐景象,这些老人当中年龄最小的 60 岁,最大的97岁;早上8点半开始,老人们陆续来到这。女儿远在北京的80岁老人汝大爷和老伴每天都会准时到来。每天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都会替老人们量血压,三级医院的医生也会定期过来给老人检查身体,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娱乐聊天,休息,一日三餐也可以在这里,下午还有免费的小点心。现在来这个日托所的老人越来越多,大多是60岁以上的或有困难、经济又不太宽裕的空巢老人。

上海静安区居家养老的案例,它开展的比较早也比较成熟,不少人称之为居家养老静安模式。居家养老的形式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动员那些能自理的、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尽量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机构网点场所来接受服务;而身体不能自理、走不出来的那些老人,则是找护理人员上门去,实行上门包户的服务。

有专家预测,伴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未来我国空巢老人的群体只会有增无减。他们除了需要面对虚弱多病的身体、并不宽裕的收入,还不得不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常年的孤独寂寞。空巢老人们如何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压力?他们的晚年如何度过?其实,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都存在许多空巢老人。独守枯灯、晚景凄凉,几乎成了空巢老人的集体写照。而且,他们中间很多人还不得不面对身体差、收入低带来的困境。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空巢老人如何生活?各国政府又替他们想了哪些办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成本的不断攀升,养老问题、尤其是低收入、无收入群体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亟待破解的难题。

俄罗斯

瓦列金娜是圣彼得堡市的一位退休教师,一个月的退休金大概是6000卢布,早年离异的她膝下没有子女。面包片、腌咸鱼是她每天最主要的食品。

据俄罗斯统计部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俄罗斯平均养老金为8700卢布,折合人民币1700元,而近几年,俄罗斯的物价水平一直在节节攀升,在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蔬菜水果的价格是中国的两倍,肉食的价格是中国的三倍。瓦列金娜每月领到的6000卢布养老金,还远低于俄罗斯的平均水平,她的日子只能是精打细算才能维持。而近几十年来,俄罗斯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变革之后,目前大多数的老人的养老模式都像瓦利金娜一样,只能靠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度日。

瓦利金娜面临的养老难题,正是许多俄罗斯老人最担心的事。为扭转这一局面,让退休人员“老有所养,退有所保”,俄罗斯总统普京责成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养老金制度发展规划。今年10月,一个远景式的、2050年前逐步实施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最终版本将出炉。根据这一方案,俄罗斯用于养老金的预算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相当于俄罗斯政府预算的四分之一。同时,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也表示,俄罗斯公民的养老金从2015年起将至少提高45%。

希腊

退休老人马利奥斯75岁:我最开始能拿950欧一个月的退休金,但现在却只能拿到719欧元,这让我很难维持基本开销,一切都变得十分艰难。上次我去医院做体检,竟然都要让我自己付56欧元。

近两年欧债危机此起彼伏,作为债务危机的暴风眼,希腊的老人们明显感受到了冲击,面对退休金的大幅缩减,他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担忧。马利奥斯今年75岁,他现在卖掉了车,也不怎么外出,为了勉强维持生计,他还在后院空地上种了些菜,想尽量多赚点钱来补贴生活。

众所周知, 欧洲是福利国家的发源地,也是老龄化趋势最为严峻的地区。在过去,欧洲各国都将发放养老金作为福利支出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随着在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接踵而至,欧洲经济陷入低迷,根据统计,目前欧洲的养老金缺口将近两万亿欧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所有欧盟国家一年经济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其中,英国养老金缺口为379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德国和西班牙紧随其后,养老金缺额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和18%。随着资金缺口的不断加大,首当其中受到冲击的就是那些靠养老金度日的老人们。

在欧洲,养老金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但是对于那些生活极端困难的老人,各国政府还是尽可能的提供了一些救助。

瑞典

明亮的窗户,温暖的灯光,充满艺术气息的装饰画,这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养老院里,老人们居住的房间。这里现在住了106位老人,平均年龄70岁。这里的老人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收入很低或者没有收入,但住进养老院之后,他们就不用再为费用操心。

英格里特-林德麦勒,萨巴斯柏里养老院老年护理部负责人:养老院为老人提供的护理费用,由政府拨款,老人所在的区支付其在养老院的护理费用,如果老人的退休金很低,不能支付他在养老院的所有费用,就由政府为养老院补足老人自己支付不起的部分。

香港

84岁的潘伯伯是位孤寡老人,在几年前还不幸患了癌症。他在这家公立的护老院已经住了三年。

潘伯伯:住久了, 便觉得很安心, 当成自己的家了。

在香港,目前已经有将近200家由政府补贴的护老院,遍布香港岛、九龙、新界。和私立的养老院不同,香港的公立养老院主要接受收入低、生活困难的老人,政府会按时向护老院支付老人所有费用。同时,对护老院的床位密度、伙食标准、卫生条件、急救措施、通风防火等都要严格的要求。

负责人:政府现在批综缓, 批给老人家, 一个普通的老人家, 一个月是4680元。

除了给护老院的老人们进行经济援助,面对香港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香港政府还通过各项措施,为老人们提供了各种社会服务及福利,65岁左右,能自如走动的老人,一般能申请到每个月4000元补助,而需要全护理的老人可以得到每个月7000多元补助,其中包括尿布费,奶粉费等等。据统计,香港政府已直接或间接为超过75%的长者提供了资助。

再观我国现状

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人口老龄化很简单,就是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如果65岁的人口占比例超过7%,就是老龄化的社会,超过14%就是老龄社会,实际上老龄化指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的现象。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是老龄化的社会,比如英国、美国、日本等等,美国的年龄结构稍微好一点,欧洲是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日本不仅是老龄化严重,而且老龄化的速度也很快。中国可能会更快,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老龄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快的,有可能还会超过日本的老龄化速度。

所谓人口红利,就是指一个国家里的老年人还比较少的时候,劳动力的人口比较多的时候,劳动力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地增高,而且达到最高点,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过去有人口红利,而且我们也得益于这个人口红利。但从国际比较来讲,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应该是来得快,去的急。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很强的动力,我们的经济发展也因此受益。随着我们国家老龄化的速度成为世界最快,我们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成为了世界最快。

公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政策,一个就是我怎么保证老年人到老了以后,还有足够的收入方面的保障?也就是说,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问题。另外一类是公共政策,涉及到我老了以后,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人给我提供服务,提供照料,这就要求我们一些公共服务的一些政策,比如医疗、公共养老服务、养老院等等这些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两方面的政策就关系到我们今后能不能妥善地,有效地应对我们的老龄化。

将来可能出现收入少、人太多的三面楚歌

衡量老龄化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比问题。赡养比到7%的时候说明进入老龄化,65岁占到14%说明深度老龄化,这时候5个劳动人口对1个老年人口,工作的人必须交10%养老金税,只能占工作人工资的50%。中国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年轻人还要养孩子,买房子,再严重有问题了。当65岁的老人占到总人口20%的时候,这就是老龄化,那时候出现2:1,3:1,这是衡量老龄化非常通俗的标准。随着这个比例越来越升高,年轻人减少,老年人增多,这时候如果年轻劳动力的还是低成本,可能他们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就非常差,老年人的负担非常大。这种情况可能跟我们计划生育有关系,因为当时日本、德国的老龄化,是因为战争时代年轻人死了,老年人也不长寿。而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少生将近5亿人口,老年人长寿,我非常担心收入少、人太多的三面楚歌,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对中国劳动人口红利问题,有两点补充,统计人口不能反应实际人口,做一个实际赡养比的研究,劳动人口是15岁到64岁,我们得把在校生,失业,64岁以前提前退休四个人群减掉,实际上已经5:1,劳动人口充足的时候,是可以有点红利,相对人工成本低一点,使企业竞争力强一点,这不能滥用。美国人均一小时10美元,我们是不是可以8美元,6美元?不能长期2美元,人有一生的财务生命周期,就会给后面留下很多成本,所以得适度利用。实际赡养是一个分析,把在校生,低收入人口,64岁以前提前退休这些人口减掉,能真实反应出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实际赡养比问题,如果公共政策比较好,可能是一个正面效应,如果公共政策不太好,我们缺乏战略,它可能是负面效应。人口老龄化,孩子越来越少,这时候低收入人越来越多,可能负担越来越重。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 生产方式必须得发生变化

人口红利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对我们经济方面的影响非常大,这和我们过去经济的基础、发展方式关系非常大。有人口红利,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这样的生产方式必须得发生变化,就是说我们再靠这样的便宜劳动力难以再支撑经济发展了,这必须得有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的人口素质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过去,我们三个人干活可以养活一个老人,今后我一个人干活就要养活一个老年人,这要求我干活的效率要增加,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另外,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多了。比如日本,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的、或者说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参与程度也不一样,要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很多社会的活动,社会的产品,社会的服务等等。与此相对应,我们社会制度的建设也要为老年人提供很多的服务,比如我们收入方面的政策,服务方面的一些设施等等方面的建设,我觉得老龄化的挑战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全方位的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

让老年人有资产 把负担变成机遇

既然老龄化不可扭转,那么我们只能面对。怎么面对?在概念上,劳动人口红利,我们也叫第一人口红利,现在我们提出来是老龄人口红利,我们叫第二人口红利。现在我们要说第二人口红利,老龄人口红利,现在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了,社会开始进入买方市场,所以这样一个大前提决定,老年人多了不一定是坏事,反正不可逆转,就得面对它,我们得把负担变成机遇。这个机遇怎么办?就是让老年人口有养老资产,让老年人有钱去买单,让企业有定单,这时候年轻人提高生产率。

原来三个养一个,现在一个人养一个,所以你得有定单,那么定单从那里来,是老年人买单。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年人有资产,让年轻人有人力资本来应对老龄化,创造第二人口红利,但是第二人口红利得靠公共政策,劳动人口是出生生出来的。第二人口红利是靠公共政策打造出来,让老年人有消费能力,纳税能力,就业能力,投资能力,四个能力我们现在正在算,原来没有预期发生的老年人的经济贡献。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路上,我们需要开拓哪些新思路?如何延缓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们在养老制度上要有创新精神

国际上现在有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这对我们更重要。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别人的教训更能提供经验,至少我可以不这样做。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吸收很多其他国家走的不成功的例子。比如日本,他们因为老年人的处理问题,90年代经济一直陷入衰退,这值得借鉴。一个是养老金的债务在日本很重,同时没有找到一个在老龄化的情况下,保持经济活力的办法,经济到现在为止一直是萎靡不振。什么叫做失去的20年?就是日本基本上在过去20年当中停滞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等于你为老年人提供好的服务源头的活水不存在。

在我来讲,人口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龄化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你可以看到,实际上现在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问题都跟老龄化问题有关系,和没有处理好养老金的债务有非常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怎么建立一套好的、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的一些制度,同时又不损伤、不损害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要借鉴、要创造的,不能是等着学习别人,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创新的制度。

在进入深度老龄化时要进行养老金结构的调整

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入老龄化,到90年代深度老龄化,未来10年里进入超度老龄化,基本是这样的一个时间表。在他们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他们有比较完善养老金制度,尽管德国是社会保险,美国是老残保障金,他们不一样,但顺利进入深度老龄化进行养老金结构调整,西方国家的经验很好。他们开始强化政府的基础养老金,让所有老人吃饭,另一方面强化个人账户,有能力的人自我改善,这个结构调整也非常好。现在正在进入超度老龄化,他们开始领取政府养老金的标准提高,个人账户的管理加强,这些都是成功经验。

从他们失败的经验来看,我在90年代到欧洲留学体会很深刻。90年代,他们普遍进入深度老龄化的时候,他们还是比较注重完善老年人,就是让老年人有钱。另一方面,就是让年轻人就业,可是他们的很多措施不利,他们的失业保险可以无限期发下去,这样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尤其是很多移民家庭吃养老金、吃社会福利,他们不愿意学习,年轻人也不愿意努力。这样一来,就业就上不来了。比如撒切尔夫人就把英国失业保险拿掉了。在90年代,他们的这个问题失策了,一直导致现在的国民依赖养老金,依赖福利,不愿意吃苦,可能是欧洲一大教训。

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

面对着将来人口红利会出现消失的情况,我觉得一个应该是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够老用劳动密集型的、产出比较少的结构去延续生产,比如说靠廉价劳动力。第二,应该使现在的劳动力提高其教育水平和素质,转变过去仅仅靠数量。将来我们的数量可能会比现在劳动力减少,但是他的素质会不断提高,那么用素质来替代数量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将来不可能老是靠人多去保持这种发展,所以我们在看到人口红利有可能下降,甚至于消失的同时。其实我们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现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龄已经是初中以上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变化,也是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在数量转变的同时,不断提高他的素质,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注意充分就业。

不要让老年人成为社会负担

我们对待老龄化,对待人口红利的消失,不能持消极的态度,而是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实施一种积极老龄化战略。所谓积极老龄化战略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我国制度的建设是积极的,不能造成社会懒惰的现象,不能造成养懒人,靠吃养老金过活的现象,比如欧洲过去出现的那些情况,我们要建立一套制度,保证老年人在老了以后也比较有活力。第二,要保证我们的整个劳动力市场有活力,保证我们的人有活力。第三,要让老年人成为一个社会的财富,不要让他成为社会负担。

要使老年人具有消费能力

我们要使老年人有一个好的养老金结构,让他们具有消费能力。关于养老资产,它很有消费能力,用延期征税的政策,让人们做养老储蓄,将来养老金高的人纳税地变成老龄人口的贡献,养老投资要搞好,老年人弹性就业,相互服务,让他们有一些老年的就业能力。实现老龄人口红利,还在于价值观和公共政策的选择。

银发浪潮到来,不仅对个人、家庭提出了挑战,也给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了一场变局,驱动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成本不断上升。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20年达到2.43亿,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而根据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18年后每二十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空巢老人。我国的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空巢老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也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第二篇: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电视节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内容整理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一):空寂的家

当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养老难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人。本视频通过描述78岁的无儿无女的马洪娥老人和84岁的王博文老人让人看了揪心的空巢生活,可以看出空巢老人面临仅靠低保生活,重病无钱医治,想住养老院但支付不起高额费用,精神上空虚孤独等问题。两位老人的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缩影,调查显示有许多空巢老人在家生病、死亡未被及时发现。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其实,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都存在许多空巢老人,独守枯灯、晚景凄凉,几乎成了空巢老人的集体写照,而且,他们中间很多人还不得不面对身体差、收入低带来的困境,以瓦列金娜(俄国)和马利奥斯(希腊)的生活为例。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20年达到2.43亿,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而根据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18年后每二十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也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二):九旬“保姆”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了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到了1.85亿。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成为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重要特征。

本视频描述了北京的一个特殊家庭,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个家里,承担养老重任的居然是位92岁的老人王成珍老人,他照顾52岁自小卧床的智障儿子王致昌和84岁坐轮椅的老伴丁秀英。老人说,子女们有的一两周来看他们,有的一两个月来一次,有的几乎都不来探望。王爷爷请不起保姆,希望乐龄合作社的养老机构每天提供几个小时上门服务,帮助做家务和病人的护理,但是,今年该机构的人手很紧张,上门服务也来得很少了。而王爷爷又支付不起养老院的费用,继续照顾儿子和老伴。

王艳蕊是乐龄合作社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在社区做托老所和上门的服务,王艳蕊说,该社区养老机构捉襟见肘,存在亏损。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在入住养老机构意愿方面,城镇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11.3%,很多老人都希望能在熟悉的社区和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而与此同时,失能老人,也就是无法自理的老人,数量在不断攀升,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人。如何让这些失能老人在不入住养老机构的情况下健康地养老,就成了社区养老机构的职责。王艳蕊说,乐龄就是要帮社区里的老人实现不离开家养老的愿望。

节目里我们看到,92岁的王成珍在耄耋之年还要照顾84岁的老伴和52岁的儿子,这样的错位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震惊。而更让人无奈的一个现实是,热心养老事业的王艳蕊,十分同情这个家庭的处境,可她也无力提供更多的帮助。王成珍和王艳蕊的身上,折射出目前养老的一种困境,低收入家庭收入过低,社区养老服务成本过高。这就更需要政府调集资源,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加快培育养老服务机构,来弥合养老体系的裂缝,让每个老人都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福祉。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三):门槛内外(民营养老院的故事)

本视频描述了江西赣州76岁“轮滑老人”刘翼鹰为96岁老妈妈寻找养老院,却难以支付900元入园费的故事,每个月900元的费用,是横在刘翼鹰面前一道跨不过去的坎。老人无儿无女,和他96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两人都没有退休工资,每个月的低保费加到一起也只有600多元。为了省下每一分钱,自己采摘的野菜成了母子俩最主要的菜肴,连吃肉也成了一种奢侈。

上世纪90年代,民办养老机构开始出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民办养老院的数量大大增加,但许多民办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都很高,视频中一民营养老院惨淡经营,4层小楼只住进12人,负责人说是因为有一些养老观念还没彻底改变过来,像有些家属、家长不愿意送来,送来了怕社会舆论大,另一方面,养老院由于租地与员工成本费较高,导致入住费用较高。

一边是对普通市民来说偏高的养老费用,一边是养老院的亏本生意,一对矛盾困扰着寻找养老院的刘翼鹰老人,也困扰着民营养老院的运营者。视频又描述了江西省赣州市添立养生院的只有20%的低入住率,但院长李玲玲却看到老人过来住还不敢接,原因月薪1800——3000招不来专业护理人员,民营养老院遭遇用人荒。李玲玲今天的艰难也折射出不少民营养老机构的困境。由于老年人收入普遍偏低,真正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支付能力十分有限。而养老护理服务由于其特殊性,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高于一般的服务行业。生存在这种夹缝中,民营养老机构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利润空间有限,不可避免会遭遇到亏损的难题。法国养老手段多,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托底。

目前国际上认为最为人道的方式依然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尽可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同时对低收入人群或者是对专门服务低收入人群的养老机构给予补贴,而高收入的人则可以在市场上选择合适自己的养老机构。托底最底层,放开市场,对中国的养老结构来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四):遭遇拆迁

目前云南60岁以上人口正在以每年3.4%的速度在增长,比全国3%的平均增速还要高,老年人的数量在迅速增加。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截至2009年底的数字,云南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仅为7张,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老人多但养老床位匮乏。然而即使如此,昆明的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却仍然面临无处栖身的窘境。

昆明市知青养老院,曾经是昆明当地最大的民营养老院,然而,如今养老院的几处院落已经变成了废墟,处处是断壁残垣。2009年开始,昆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这给了当地的一些民营养老院带来了冲击。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昆明市所有的民办养老机构中,90%都位于城中村,而这些地方都是拆迁重点地段。反复的拆迁,使一些民营养老院已到了关闭边缘,民营养老院拆迁但赔偿款未到位。

昆明市一些养老院面临同样的拆迁问题,住在这些养老院里的老人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昆明市西山区民政局副局长矣培贵,当记者多次问及赔偿款何时能够到位时,对方始终未能给出明确回复。昆明市全部老人中居家养老比例98.5%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比例不足0.5%,机构养老比例不足1%;机构养老比例如此之低,拆除的养老院却依然不能得到稳妥的安置,补偿承诺不能有效地兑现。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陈国强指出:地方政府在这样一个处理当中应该履行先前承诺,不应该单纯追求土地出让收益,置养老院养老事业于不顾,首先是拆迁补偿货币式补偿要到位,第二个就是异地重建能够到位。他认为,段玲英和李永红两位养老院院长面临拆迁的遭遇实际暴露出地方政府对待养老产业在观念上和具体操作上都存在不足。陈国强说,就全国而言,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类似昆明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而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各级政府应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今年刚刚发布的社保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贯彻落实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加快养老机构建设。而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3.2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调动发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是做强做大养老产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在当中应该和保障房一样,对于一些特定人群,要承担起他们基本养老责任。

就全国来说,养老院拆迁并不少见,拆迁的原因虽然各地都强调是“规划变更需要”,“公共用地需要”,但实际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利益,背后的推手还是GDP冲动。现在相关部门正建议,养老项目用地纳入城区整体规划,像建医院、学校一样,按区域面积配置。法规的完善是一方面,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因为,关注现在,才能更好地建设明天。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五):一床难求

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养老机构总数为401家,其中公办215家,民办186家,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2.8张,远低于国际社会通行的“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标准。北京市在2011年年底的床位缺口大约为5.5万张。以北京的城市退休金近9000元的张爷爷夫妇和农村均残疾人的林爷爷夫妇为例,指出不论失能还是健康,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究其原因是:第一,养老机构床位不足;第二,养老机构床位结构不合理,地域分布结构、公办民办结构需要调整:第三,应发展社区服务,减少养老机构压力。

护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李宁,在北京一家养老院的薪水是税后2700元,这个待遇比不上月薪至少6000元的月嫂,除去吃住,每个月所剩无几。她的同学有三分之二都离开了这个行业。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可见养老机构缺乏专业护工。

养老院的经营模式大致三中:政府办政府营、官办民营、民办民营。通过差异化的配置,借助土地供应、税收减免等方面政策鼓励,才能解决老人群体日益扩大、市场缺口日益突出的矛盾最终解决全社会的养老保障问题。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六):失独之痛

在视频中描述了失独老人58岁的陈茂虎夫妇、58岁失独老人范梅和78岁失独残疾老人许明成夫妇的生活,显示出失独老人面临经济上生活困难,精神上感情孤独,身体多病,老无所依的难题。

在中国,超百万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孩子,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每年新增7.6万个。全国各省市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政策,失独家庭每人每月100-270元扶助金,但这难以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等问题。2012年6月5日,国家计生委表示,将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注他们在期待着。

和有子女的空巢老人相比,失独老人的内心更加凄苦。因为他们完全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在丧子的打击下,他们的精神家园几近崩塌,能顺利走出阴影的人并不多。即便是坚强地活下去,到了晚年,他们的生活依然让人揪心。而从现行政策上来说,这样的家庭并没有被特别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子女,但通常有收入,无法纳入国家的保障体系之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赡养人,他们也几乎无法入住养老院。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将面临老无所依的尴尬与不安。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追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如何让这一部分人也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也应该纳入我们国家的养老规划中。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七):谁的尴尬

在全国1.85亿老年人口中,有超过六成以上生活在农村。也就是说,仅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就超过了1个亿。和城里的老人比起来,农村老人是如何养老的?今天我们就跟随记者到黑龙江的农村看一看。

例子:71岁的赵申90岁的爹。家住黑龙江双城市幸福乡久援村的赵申今年71岁了,妻子南淑君也已经68岁,为了多赚些钱贴补家用,70多岁的赵申每年都会到外面打工。71岁的赵申种地都有些吃不消,但他还要四处张罗打工,赡养自己90岁的老父亲,每年给父亲500元钱。农村老人的养老能不能找到一条有别于“养儿防老”的新道路?从2009年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已经惠及到众多的农村老人。但在一些没有实行试点的地区,如黑龙江省双城市的农村,农民们当年在连续两年参加老农保后,现在每人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金只有3毛钱五毛钱,农民们盼着新农保早日实施。而在与双城相距不远的黑龙江省望奎县,新农保试点从2011年开始已经实行一年,农民领取按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

上世纪末,我国农村尝试建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停滞。老农保为什么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扶持政策缺失,最终演变成农民自我储蓄。眼下新农保正在全面推开,根据规划,我国将于2020年前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但在实践中,一些地区也暴露出农民个人缴费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如何使“新农保”也避免出现“空帐运行”?如何保证新农保不走老路,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尽量要灵活、多样化、实用,避免一刀切与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快打破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等一系列樊篱,着眼于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在制度设计上为城乡社会保障关系接续留好接口。农村养老远比城市更为复杂和困难,在这方面更需要顶层设计和全局推进。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八):留守老人

2011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湖南65岁及以上人口达656.8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9.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1个百分点。而在湖南农村,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1200万人,相当一部分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湖南全省11.3%的老人独居,31.65%的老人空巢化家庭生活。那么这些留守老人又如何养老呢?

以留守老人吴谭寿和吴志英两家的生活为例,指出农村的留守生活只能依靠自己,他们缺少经济来源,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精神生活更是缺乏慰籍。又以贵阳市黄家湾路的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为例,指出现在针对农村的一些民办养老机构也在逐步出现,但这些养老机构的日子,也是举步维艰。

郑功成说,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相关调查表明,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口37%。留守老人还要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要照顾好自己,而且还要照顾好往往是第三代,隔代抚养。在他看来,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缺少经济来源,又面临着文化生活匮乏、缺乏精神慰藉、医疗水平低等诸多难题。而像吴谭寿老人这样,把养老的最终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在郑功成看来,这并不现实。提出相关部门要负起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降低对民间资本的门槛,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当中来;另外,政府的老年福利资源一定是要跟着人走,不能跟着机构走,而且将来公办福利机构一定会转向社会化。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也认为,在农村养老特别是促进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中,引入社会化的力量至关重要。郑功成和郭于华同时也指出,农村养老压力远比城市养老压力大,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养老,还要尽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面对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同时又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长期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老人面临着“失地”又“失儿”的双重危机,农村养老确实面临着远比城市更为艰巨的任务。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除了眼下推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养老领域,用市场化方式提高农村养老水平也是解决之道。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缩短城乡差距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实现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九):两成民办

栏目对许多地方的养老院进行了调查,发现公立养老院人满为患,民营养老院入住率却并不高。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统计,目前民营养老院在整个养老机构中承担的比重不足20%。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民营养老院的发展?老人们选择到民间养老院养老到底是否可行呢?

首先描述了几位老人在民营养老院的惬意生活。然后描述了这几家民营养老院的负责人谈起目前的情况,却都是一肚子苦水,原因是许多民营养老院还是很难摆脱亏损的现状。最后描述了二线城市养老院面临入住率低、专业护工短缺、土地租赁等难题,民营养老院举步维艰。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指出:政府是起到一个安全网的作用,更多的起到去接收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政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也必不可少,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养老机构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同时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应对老龄化的关键,是推动家庭养老方式向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养老方式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民间资本参与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国家应尽个能的支持其发展。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十):何时退休

本视频通过描述老工业基地沈阳下岗职工凌玉昌和戴泽峰的下岗后为养老金发愁,指出在国企改制脱困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当时一些配套措施不到位,再加上后来养老保障体制发生了变化,下岗职工当中有很多人都面临历史遗留问题。这些下岗工人年龄大都在55岁上下,月收入1000多元,上有老下有小,大部分人的养老保险金都没交齐,等到60岁退休能领到固定的一份养老金成了他们的梦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指出:沈阳这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让他们通过再就业再购买市场化的养老保险,来保障,其实是一个很不现实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些和凌玉昌、戴泽峰有着同样境况的下岗职工们来说,眼下的延迟退休政策,他们绝大多数都难以接受。

郑秉文和白重恩指出延迟退休年龄是趋势。白重恩说像凌玉昌、戴泽峰他们这样,对延迟退休年龄无法接受,一方面因为如果说我们就是简单的推迟了退休年龄,在其它方面没有补偿,确实是对这些人来说,不是很公平,另一方面因为现实中存在着退休制度的双轨制。白重恩认为,和延迟退休年龄相对应,除了推进养老制度加速并轨外,更关键的是要降低社保的缴费率。我国社保缴费比例在全世界都属于较高的,如果社保缴费率过高,规避社保的这种行为也会变得更加严重。郑秉文也指出,除了降低社保缴费率,在推进退休年龄改革时,还应该有配套措施,激励人们能够延迟退休。

总的来说,延迟退休年龄在普通民众中会引发普遍反弹,究其原因,是退休制度还没能完全并轨,人们对养老金总体状况缺乏了解。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如何能顺利进行,最根本的还是要有配套措施。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十一):商业养老保险有保障吗?

本视频我们看到严宏对自己选择的商业保险非常满意,但是同一时间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车阿姨,对商业养老保险却颇有微词,精算师计算了这两款产品的收益情况,严宏的保险每年它的投资回报是7%,那这个应该是相当高的,当时的产品定价,给后来保险公司的运作带来了严重的利差损。和目前投资市场一般收益水平相比,车阿姨的这份保险买得不亏。镜头转到43岁的付立芳,她丈夫生前为儿子买的保险成了烫手山芋,继续缴费支付不起,退保面临金钱损失。车阿姨也为自己不久前”被买“的一份商业养老保险(银邮产品),感到哭笑不得。提前取款本金将受到损失。

一边是消费者不满,一边是寿险公司喊风险高,赢利难,这对矛盾限制了目前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这样的矛盾如何化解?专家建议,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和个人税收优惠政策的结合,对推动养老保险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王绪谨指出递延税养老保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始于80年代初的401K企业年金计划。在美国,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个人养老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国际社会的惯例,社保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它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保障是保而不包。更多个性化的保障需求,实际上是由商业保险来做补充的。反观国内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市场一头是雾里看花的消费者,另一头是委屈的服务提供商,怎么才能让商业养老险真正发挥养老保障功能?中国养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管理养老金体系,从税收优惠政策、搭建风险交易平台,推动自愿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让企业年金和私人养老金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十二):社区养老可行吗?

本市平通过描述什刹海社区的养老服务、北京市的鼎力社区专门设立的老年餐桌和北京市玉渊潭社区的尝试,以及相关部门和专家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北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一些街道社区的残疾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得到了较好保障。但北京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通过市场化运作,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才是最终方向。

朱文俊认为,社区养老在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有其独特的服务内容。虽然社区养老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当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除了经营困难,社区养老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大量居住区建设规划当中的缺失。要想解决社区养老面临的难题,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政策扶持。

事实上,除了节目中提到的北京购买养老服务外,全国各地还出现了虚拟养老院、机构延伸服务等种种模式,这些模式都为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提供了探索和经验。而就我国的现实而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也必将是养老的主要方向。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全国老龄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最关键的是,“政府不能包办、不能亲力亲为、不能自己做这些服务,可以扶持、可以给政策,可以提供宽松优惠的政策。”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相信,民间的力量将可以发挥出令人惊奇的作用。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十三):421家庭的一天

通过描述421家庭的生活,如北京魏海涛以及丈夫突遭不测,生病父亲打工贴补家用的韩金红,表明421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引发了年轻人的养老压力。20年后,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高达23%。与此同时,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进入婚育年龄,很多家庭都将面临两个年轻人同时要赡养四位老人的情形。而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四代同堂的“8421”的家庭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依靠“独生子女养老”面临不少难题。

专家王广州和乔晓春对此发表见解,421家庭养老压力大,养老问题的解决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仅仅依靠个人和家庭难以实现,尽快实现养老的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针对独子养老的难题,有关专家指出,应对“421”,养老体系要强身健骨。尽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法规政策,实现养老的社会化,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四):五星养老院

先描述了一些老人在黑龙江大庆市第二福利院生活,被称为五星养老院。便利完善的设施和低廉的收费让越来越多老人选择住在这里,但由此也带来了一床难求的棘手问题。也有很多老年人选择了社区养老院,描述了齐奶奶在大庆市乘新一社区一天的生活,该社区正逐步实现十分钟养老功能服务圈,以方便老年人生活。

大庆虽然有设施齐备、价格不贵的公立养老院,但毕竟床位有限。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还是要依靠方便的社区养老。目前,他们倡导的十分钟养老功能圈正在逐步完善。不仅如此,他们还盘活闲置的医疗资源,并尝试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医养结合。如今医养结合无疑成了大庆机构养老方式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因为这种创新的养老方式在整个黑龙江全省尚属首例。这当中不免还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

养老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主要还是由于我们的养老产业还很不成熟,全民养老体系的构建还处在试点和探索中。但是大庆市探索出的“十分钟养老服务圈、医养结合”等新思路,还是非常契合当下中国的养老现状。这其中,我们能看到,政府在中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哪种养老方式,都有政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所产生的影响。这也说明,一个地方的养老产业能否做好,关键还是看政府是否重视,方法思路是否有效。如果政府不把养老当成包袱,而是当成资源整合的一部分,可能就会多一些解决办法和途径。每个人都有年老的一天,就像一位油田老人所说,如果衰老是每个人的命运,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安心地,有尊严地老去吧。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十五):突围老年城

本视频向大家介绍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通过描述入住爱馨养老阳光城的老人们的生活,可以看出由于有了民政部门的支持,入住爱馨养老阳光城的老人们,可以享受到细致周到的医疗、居家服务,更让他们喜欢这个地方的原因在于其费用并不昂贵,甚至比单独请一个保姆还要合算。很多老年人把自己的房子租了出去,高高兴兴地入住爱馨养老阳光城。这种地产养老的方式解决了老年人无人照料或者是难以照料的难题,可以说深受老年人追捧。但我们了解到,地产养老项目的运行并不是一帆风顺。豆雨霞指出爱馨养老社区是通过互动养老做到略有盈利的。尽管爱馨养老阳光城的价位已经非常低廉,但这个养老项目的入住率却只有四分之一,依然有很多老人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入住。此外,养老城还存在着医疗、法律方面的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专家阎青春指出,要想推广这种模式,还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和政府资源的配置上应该改变。如果不从体制上去改变这种现状,民营养老机构要想快速,高品质的发展还是比较难的。

在我国台湾地区,开始推出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酒店或生态住区,而这些地方的入住者往往都有年龄限制,不到60岁不能入住。同时,政府也相应鼓励银行用较低的利息贷款修建此类养老社区,更重要的是在土地容积率上有所奖励,在美国,这种老年公寓的形式更是受美国老人的喜爱。

我们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养老产业属于微利、甚至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公共资源来进行配套。目前中国公办养老院资源严重匮乏,要将妥善解决庞大人群的养老问题,更需要大量的民间资本介入。要鼓励民营养老院建设,还需要更好地把握产业的特征,让政策与产业相互配套,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政府支持,明确发展方向,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六):老农保的新希望

记者基于黑龙江省双城市的调研了解到,老农保目前的尴尬局面,农民每月只能领取2、3角钱现象普遍。1998年老农保失败叫停。如何处理沉淀了4亿多元的资金也是个问题。

2009年新农保启动,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政策执行上存在很多问题,有地方趁机搭车收费,有的地方规定了苛刻的领取条件,有的地方财政紧张,补贴资金很那落实到位。如何吸取老农保的经验教训完善今后工作至关重要。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七):养老院拆迁在追踪

本视频首先回顾了云南知青养老院和美好时光养老院面临拆迁(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四),通过对拆迁追踪,云南还有一些养老院面临拆迁,云南昆明拆迁造成2008年——2010年有14家民营养老院关闭,而昆明2008年仅有24家民办养老院。土地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民营养老院发展的最大瓶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指出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采用民办公助等形式。

昆明市养老院面临的拆迁困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前养老事业难办的事实。如果政府不再土地、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的话,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这一产业,也将很难解决中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高峰。

第三篇:明天,我们毕业

明天,我们毕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过去了。一想起就要离开那美丽的母校,离开那慈祥的老师,离开那朝夕相处的同学,一股眷恋之情便油然而生,留恋那师生情,留恋那同学之间的友谊。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那次发生在五年级的事了。

记得事情的原因是在我上五年级时的一节体育课。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班的同学依然乱走乱跑,不回教室里,原来,这节课是体育课,体育老师已经下楼了,在楼下面朝上招呼着同学下去,同学们便像一窝蜂一样地涌了下去。

老师让体育班长把体操队调整了一下,便让同学们一队一队地跑步。我和其他的几个同学一边跑,一边在路上打闹,结果被老师发现了。不用说,当然得再做20个俯卧撑。过了一会儿,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我在玩的时候,胳膊不小心碰了一下墙角,非常疼,流了好多血,有几个同学马上去找班主任老师,老师知道了以后,也顾不得手里的教案,就跑下楼来,把我扶到了医院给我包扎。来到医院,老师把我送到包扎室里,帮助医生把我的胳膊包扎好。

第二天来到学校,班里的同学把我围住了,又是问我胳膊疼不疼,又是问我的胳膊伤口发炎了没有。直到现在,我的胳膊上还有一块小小的疤痕。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想到不久就要和那同窗六年的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便怀念起胳膊上那一块小小的疤痕,怀念起那些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第四篇:明天,我们毕业了

明天,我们毕业了

此刻的我仍然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虽然这个身份 明天就要离开我 可是我依旧不能忘怀 因为我在这片土地上 学习生活了 6年

明天,我们毕业了 我们想高歌一曲

赞美母校,赞美老师,赞美同学 可是我们大了 这些赞美之情

我们相用实际行动写出来

此刻,夕阳很美

我们一同走进学校的大门 脑门里回想起那些年

一年级,哭闹不停,想家不断 哇,老师来了,快快安静 哇,大哥哥大姐姐懂得真多啊

二年级

学习习惯慢慢养成

我们需要用心学习,快乐成长

三年级

学习态度已经端正 我们大了

学习的知识难了

可是我们更加爱这片土地了

四年级

个子高了好多 学习任务重了好多 奇怪

为什么老是的头发上会有些许银丝呢

五年级 时光转逝 我们开始

将肚子里少许的墨水 转达给了小朋友

我们终于有了大孩子的模样

六年级

我们更加努力 我们更加用心 而老师更加悉心 更加认真

因为六年级的我们想和老师一起 交出一份完美的毕业试卷 无愧六年

今日我们以学校为荣

明日学校以毕业的我们为荣

第五篇:明天 我们毕业(精选)

明天 我们毕业

时光荏苒,从我们的身边走过

岁月如歌,在我们的心中铭刻

记得林荫下的那张旧椅

它曾经默默地支持着你

记得教室角落的那张旧案

它曾经分担了你的疲惫

多少痴心迷醉的日夜

多少卧薪尝胆的朝夕

多少胜利失落的激动

多少唯我独清的感慨

阳光,照耀了我无尽的喜悦

寒冬,磨砺了我坚强的意志

不能忘记共苦的同窗

那是你永远的美丽

不能忘记共同的努力

那是我们恒久的珍贵记忆

许许多多的昨天

都在记忆之外日历之外行李包之外

今天 在夕阳里沉默着

惟恐不小心弄出声响

明天便顺着宿舍楼的梯级一层层的滚落

最后一堂课,是和老师的告别

最后一场考试,是和学业的告别

最后的毕业答卷,是和学生生涯的告别

明天 我们毕业

六年 六年其实就是这样

像一本线装书

在阳光很轻或者浮云很重的日子

饱浸了山泉水蘸浓了霓虹的年纪

被我们一页页翻过

看秦皇汉武

看关关雎鸠

看层林尽染

峥嵘岁月,六载风华

多少风雨的锤炼,多少奋斗的艰辛

即将暂别象牙塔的宁静

去更广阔的天地挥洒、搏击

在时间的隧道里构筑蓝色的梦想

在岁月的长河里架设坚定的信念

在那比海更远的地方,在那比天更高的地方

放飞梦想,燃烧希望

明天 我们毕业

并不是所有的花

都能够成为春天的宠物

并不是所有的梦

都那么令人神往

命运!可以是一尊神像

青春是种子必须向上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

在布满荆棘的荒野中划过一道道蓝色的闪电

让我们紧握住时间的长鞭,追赶着成功

放飞梦想,燃烧希望

明天 我们毕业

六年 六年其实并不遥远

为相思的灼热睡不着觉的季节不遥远

为神六一飞冲天而狂欢的夜晚不遥远

诗不遥远梦不遥远故乡的风不遥远

遥远的是昨天

厚厚的纪念册洒满别离锁满相思

长不大的是童年唱不尽的是明天

有过无奈,有过欣喜

有过迷茫,也有过畅想

有过寂寞,有过充实

有过厌烦,也有过亢奋

毕业不是船儿归港,而是扬帆出航

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始

在离开母校之前

留下灿烂的微笑,留下深情的怀念

带上学生时代的最美好回忆

奔向人生新的征程

带上学生时代的最美好回忆

奔向人生新的征程

明天 我们毕业

明天 早已曝光

在这多彩的季节里

在偶然的回眸一笑之中

明天 是一个季节

在所有的季节之外在昨天和今天之外

明天 已盖上邮戳寄出校园

希望得到哪怕没有座号的车票

赶上正点运行的列车

驶向朝阳或是暮雨平原或是山地

驶出故乡遥远的地平线

明天 我们毕业!

下载《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天_我们毕业》

    《明天,我们毕业》 ——胡时宝 教材解读: 1、教材分析: 《明天,我们毕业》是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6年学习生活及成长经历的回......

    明天我们毕业[模版]

    明天,我们毕业 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用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还清楚的记得,六年前,我们意味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

    明天我们毕业

    明天,我们毕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节。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

    明天,我们毕业

    《明天,我们毕业》主 讲 稿 六年级语文组 陈雪梅 教材分析: 《明天,我们毕业》是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6年学习生活及成长经......

    假如明天我们毕业

    假如明天我们毕业 那年,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踏入校门,用那稚气的眼神望着和蔼的老师,显得那么纯洁、天真。那时的我们仿佛还没有从幼儿园的愉快中觉醒。 假如明天我们毕业,你是否......

    明天,我们毕业

    华美落幕 一、引子 #播放歌曲《校园的早晨》 (侯) 听着熟悉的校园歌曲,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王) 我们如校园里并肩......

    明天我们毕业了(推荐)

    明天我们毕业了 每个7月份校园里都充满了离别的味道,四年的大学生活眼看就要结束了,我的心里隐隐有一种伤感,一种失落的感觉。在这期间我们争执过、怀疑过、欢笑过,同时我们也幸......

    课本剧明天我们毕业

    明天我们毕业 播放《同一首歌》伴奏 滕可欣:我们来的这么早呀!(走到位子上,放下书包) 周安琪:(一边掏书,一边说)是呀! 段佳丽、吴欣雨:(手挽着手走进教室,齐声说)早上好! 黄 锦:(快速跑进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