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有感
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有感
和平里四小四(5)中队
王紫澄
龙年元宵节这天下午,我和爸爸一起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一进展览厅大门,我简直被展道两边摆放的工艺美术品惊呆了。只见两边的工艺美术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陶瓷艺术品,大小不一的民族乐器,还有各民族的针织品及刺绣,竹编木雕等等,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我一边仔细地观看,一边认真地记录,还不时用照相机拍摄这美妙的非遗展品。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非遗艺术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美妙极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津泥人张和浙江仙居花灯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说说泥人张吧,展台里面,一位泥塑艺人正在专心致志地雕塑着一个半尺高的泥人工艺品——钟馗,只见那钟馗仙风道骨,惟妙惟肖;展台的玻璃橱窗里面摆放着一排排已经雕塑好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泥人雕塑,似乎每一个泥人都有了生命一样,真假难辨。我最喜欢的是姚明和马三立的泥塑像。姚明的塑像生动逼真,只见他左手托着篮球,右手叉着腰,衣服前胸上还写着“CHINA 13”的队员号呢,有趣极了!姚明左边站着身材矮小的马三立老先生的泥塑像,他穿着一身蓝色中山装,两鬓斑白,右手捂着左嘴角,仿佛在悄悄地对大家说着“逗你玩儿”的单口相声,太形象了!
再说花灯非遗工艺品,正赶上元宵节闹花灯,全国各地的花灯展品,象春天花园五彩缤纷的花儿一样,争奇斗艳,美丽极了!这些花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浙江仙居花灯了,这些展灯小巧玲珑,个个都点亮着,你争我抢,发出了黄色、绿色、红色和粉红色不同的光芒,十分耀眼,仿佛在告诉参观的人们:“我是最好看的!”“不对,我才是最好看的!”好不热闹啊!
非遗展上,我还看到了其他许许多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获丰硕,感想很多。我想,我们伟大祖国的各族人民真是勤劳、聪明,创造出了这么多美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人民感到各种美的享受,我梦想着融入到这非遗艺术美的世界里,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也去为大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评语:紫澄,本文观察细致入微,语言朴实流畅!不错!
指导老师:孙志忠
第二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天气很舒适,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用小三角做出来的仙鹤、福娃、龙虾、孔雀、水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还有用纸剪出的蝴蝶、竹子;还有用糖做出的马、蛇、龙、小猪、长颈鹿;还有用手工做出来的鲜花戒指、冰激凌娃娃。用小珠珠穿出来的小球。其中鲜花戒指是最引我注目的,大人戴就把它拧大,小孩戴就把它拧小。还可以把它拧到铅笔头上,还可以用线绑在戒指的小环上当项链。它真是一个多功能的戒指啊。
观看了这么多的作品,一个个象真的一样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我很高兴,我想到我不会做,我一下子又难过下来,但是我想到不会做可以学,我以后要好好学,发挥想象图片,观察力,争取给老师做的一模一样好看。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西史赵小学一年级:张书亚
第三篇: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魅力内蒙古展览方案
——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6周年
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展
一、展览主题: 魅力内蒙古
——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6周年
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展
二、展览方式:图片+文字结合,展板陈列形式展出。
三、展板数量:158块展板,其中包含主背景板1块、前言展板1块、结语展板1块。
四、合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六、展览概述:
内蒙古大草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先后有
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2013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6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时间里,推出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展,对于展示内蒙古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描绘美丽的内蒙景色,突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展览构架: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本展览将通过内蒙古自然风光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大部分,集中展示内蒙古辽阔的草原风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部分 内蒙古自然风光
内蒙风光部分将分为北国风光、内蒙古民俗风情、人文景观三个版块进行展示。
1、北国风光:本版块将选取内蒙草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自然风光进行展示,图片数量25幅左右。
2、内蒙古民俗风情:本版块将通过内蒙古地区的民族特色风情,像敬献哈达、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烤全羊等,展示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图片数量15幅左右。
3、人文景观:本版块将通过内蒙古的乌兰夫纪念馆、成吉思汗陵、阴山岩画、巴彦淖尔秦汉长城、昭君博物院、五塔寺、喀喇沁亲王府、美岱召、阿拉善南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等人文景观,展示内蒙古的历史与文化,图片数量25幅左右。
第二部分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将选取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三个版块进行展示。
1、传统手工技艺:本版块主要展示:蒙古族勒勒车、蒙古族马具、阿拉善地毯、和林格尔剪纸、察哈尔服饰、蒙古族传统牛角弓、乌珠穆沁服饰、蒙古象棋木雕、蒙古族香牛皮靴等众多传统手工艺项目,图片数量35幅左右。
2、民间美术:本版块主要展示:蒙古族刺绣、蒙古族图案、阿拉善佛教岩刻、哈尼卡、蒙古族服饰图案、面塑、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扎鲁特刺绣、武家泥塑、炕围画、达斡尔族刺绣等非遗项目,图片数量35幅左右。
3、民间舞蹈:本部分将展示:呼图格沁、脑阁、查玛、双墙秧歌、博舞、俄罗斯族民间舞蹈、巴尔虎、筷子舞、顶碗舞、盅子舞、鲁日格勒舞、蒙古族安代舞等项目,图片数量25幅左右。
4、现场表演项目:
(1)马头琴:马头琴是一种蒙古族悠久的弓弦乐器,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两根弦子音色悠扬柔和、浑厚低沉,悠悠的琴声表现了草原人那特有的粗旷与激昂。
(2)安代舞: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豪放的民族特点,倍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安代舞蹈不局限于人数,不拘泥于动作,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随着音乐踏足甩巾、翩翩起舞。
(3)蒙古族呼麦:内蒙古草原节上听到一种很好听的喉音,那就是“呼麦”。“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
第四篇: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魅力内蒙古展览方案
——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6周年
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展
一、展览主题:
魅力内蒙古
——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6周年
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展
二、展览方式:图片+文字结合,展板陈列形式展出。
三、展板数量:158块展板,其中包含主背景板1块、前言展板1块、结语展板1块。
四、合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六、展览概述:
内蒙古大草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共同构筑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2013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6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时间里,推出内蒙古草原文化风情展,对于展示内蒙古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描绘美丽的内蒙景色,突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展览构架: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本展览将通过内蒙古自然风光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大部分,集中展示内蒙古辽阔的草原风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部分内蒙古自然风光
内蒙风光部分将分为北国风光、内蒙古民俗风情、人文景观三个版块进行展示。
1、北国风光:本版块将选取内蒙草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自然风光进行展示,图片数量25幅左右。
2、内蒙古民俗风情:本版块将通过内蒙古地区的民族特色风情,像敬献哈达、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烤全羊等,展示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图片数量15幅左右。
3、人文景观:本版块将通过内蒙古的乌兰夫纪念馆、成吉思汗陵、阴山岩画、巴彦淖尔秦汉长城、昭君博物院、五塔寺、喀喇沁亲王府、美岱召、阿拉善南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等人文景观,展示内蒙古的历史与文化,图片数量25幅左右。
第二部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将选取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三个版块进行展示。
1、传统手工技艺:本版块主要展示:蒙古族勒勒车、蒙古族马具、阿拉善地毯、和林格尔剪纸、察哈尔服饰、蒙古族传统牛角弓、乌珠穆沁服饰、蒙古象棋木雕、蒙古族香牛皮靴等众多传统手工艺项目,图片数量35幅左右。
2、民间美术:本版块主要展示:蒙古族刺绣、蒙古族图案、阿拉善佛教岩刻、哈尼卡、蒙古族服饰图案、面塑、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扎鲁特刺绣、武家泥塑、炕围画、达斡尔族刺绣等非遗项目,图片数量35幅左右。
3、民间舞蹈:本部分将展示:呼图格沁、脑阁、查玛、双墙秧歌、博舞、俄罗斯族民间舞蹈、巴尔虎、筷子舞、顶碗舞、盅子舞、鲁日格勒舞、蒙古族安代舞等项目,图片数量25幅左右。
4、现场表演项目:
(1)马头琴:马头琴是一种蒙古族悠久的弓弦乐器,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两根弦子音色悠扬柔和、浑厚低沉,悠悠的琴声表现了草原人那特有的粗旷与激昂。
(2)安代舞: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豪放的民族特点,倍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安代舞蹈不局限于人数,不拘泥于动作,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随着音乐踏足甩巾、翩翩起舞。
(3)蒙古族呼麦:内蒙古草原节上听到一种很好听的喉音,那就是“呼麦”。“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
第五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为广泛宣传中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于2006年2月12日至3月1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2月12日上午十时,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春正、国家民委副主任周明甫、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文化部原副部长吕志先、刘德有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主持,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致开幕辞。孙家正部长在致辞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随着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相继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评审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工作的启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此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开幕式最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共同为展览揭幕。
此次展览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9个成员单位即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
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型展览。展览着重当前,突出重点,坚持整体性和概括性相结合,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相结合,集中展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这次展览按照综合和地方两大版块的设计思路,分别对我国政府、相关部委、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就进行宣传和介绍,使参观者能通过一次展览,系统了解各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
展览一方面通过文字、图片、影视和多媒体等手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和描述;另一方面通过传承人的表演,利用动静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展览的可看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将传承人的保护问题纳入民众的视野。
为配合展览,还将在民族宫举办三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场文艺晚会”,主要内容以三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审报成功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主,同时展演部分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的节目。所有的项目都代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天才的创造性、独特的艺术性和极高的欣赏价值。
展览采取了集体组织免费参观和零散观众低票价参观相结合的方法。凡单位和集体组织参观以及军人、未成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参观此次展览,一律实行免费。其他零散观众,采取较为优惠的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