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 20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 2011/5/10截稿
[ 11-03-21 10:21 ]来源:网络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我们的精神家园·20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系列活动开始征稿。
征稿时间:2011年3月15日——2011年5月10日
征集范围:
1.征稿对象
(1)全国摄影工作者及摄影爱好者;(2)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2.征稿内容
(1)第一批、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请参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或中国摄影家网(www.xiexiebang.com)在“我们的精神家园·并按要求填写真实个人信 20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专题网页中注册,息。在线提交作品。
3、电子邮件及QQ传送
投稿专用电子信箱:ihchina@chinaphoto.cc投稿QQ:1656390291
入选作品数量及稿酬
1、本次活动将征集221幅(组)摄影作品,其中:
金奖收藏3幅(组),稿酬各人民币一万元,奖杯各一座;
银奖收藏6幅(组),稿酬各人民币八千元,奖杯各一座;
铜奖收藏12幅(组),稿酬各人民币五千元,奖杯各一座;
优秀作品200幅,稿酬各人民币五百元。
联系方式
投稿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活动部,邮编:100029,联系人:李玉 刘欣
电话:010-64959004,(邮件注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参展作品”字样。),网上投稿联系人:高如熠(腾讯网)***
第二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共189项)
一 民间文学(1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格萨(斯)尔 甘孜州文化局 2、苗族古歌 宜宾市珙县文化体育局
3、阿嫫妮惹 凉山州语委
4、支格阿龙 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 5、月儿落西下 巴中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6、十里坪 巴中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7、毕摩经诵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文化体育局
8、彝族克智 凉山州美姑县人民政府 凉山州喜德县人民政府 9、蚕丝祖神传说 绵阳市盐亭县文化旅游局 10、安安送米传说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人民政府 11、巴渠童谣 达州市通川区文化体育局 12、“苏济川”虫虫歌 宜宾市长宁县文化体育局
二 民间音乐(34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3、薅秧歌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薅草锣鼓(※川北薅草锣鼓、川东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广元市青川县人民政府 达州市万源市文化局 达州市宣汉县文化局
15、※巴山背二歌 巴中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达州市万源市文化局
16、滚板山歌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7、高腔山歌 泸州市合江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8、彝族阿都高腔 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政府、朵乐荷 凉山州普格县人民政府 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政府 20、顶毪衫歌 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21、玛达咪山歌 甘孜州九龙县文化馆 22、康定溜溜调 甘孜州康定县文化馆、阿惹妞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文化体育局
24、川西藏族山歌 甘孜州文化馆、义诺彝族民歌 凉山州雷波县文化体育局 26、※川江号子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27、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 宜宾市屏山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28、永宁河船工号子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29、沱江船工号子 内江市东兴区文化体育局 30、嘉陵江中游船工号子 南充市高坪区文化体育局
31、竹麻号子 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32、巴山石工号子 达州市达县文化体育局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
33、抬工号子 眉山市仁寿县文化馆
34、婚嫁歌 南充市高坪区文化体育局 南充市蓬安县文化馆 广安市华蓥市文化馆
35、南坪小调 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体育局
36、多声部民歌(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硗碛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阿坝州黑水县文化体育局 雅安市宝兴县文化馆 阿坝州松潘县文化体育局
37、※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阿坝茂县文化局 38、大竹竹唢呐及制作工艺 达州市大竹县文化馆
39、唢呐艺术(咪苏唢呐、福宝贯打唢呐、苗族大唢呐、丹棱唢呐)泸州市叙永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泸州市合江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宜宾市筠连县文化体育局 眉山市丹棱县文化馆
40、口 弦 绵阳市北川县文化馆 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政府
41、四川耍锣鼓(渠县耍锣鼓、李家耍锣鼓、象山花锣鼓、复兴耍锣鼓)达州市渠县土溪镇人民政府、达州市渠县临巴镇人民政府、广元市朝天区文化体育局、遂宁市大英县文化体育局、眉山市洪雅县文化馆
42、川中大乐(仓山大乐、蓬莱大乐)德阳市中江县文化体育旅游局、遂宁市大英县文化体育局
43、文昌洞经古乐 绵阳市梓潼县文物管理所 44、青城洞经古乐 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
45、峨眉山佛教音乐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
46、成都道教音乐 成都市道教协会
三 民间舞蹈(21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47、龙舞(※泸州雨坛彩龙、安仁板凳龙、船山桃子龙、盐亭桃子龙、遂宁耍旱龙、马潭火龙、双流火龙、宜宾小彩龙)泸州市泸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达州市达县文化体育局 遂宁市船山区文化体育局 遂宁市船山区南京路街道办事处 绵阳市盐县文化旅游局 遂宁市民间文化研究会 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文化体育中心 成都市双流县文化馆 宜宾市宜宾县文化体育局
48、高台狮子 成都市金堂县文化馆
49、巴象鼓舞 南充市阆中市文化局
50、翻山铰子 巴中市平昌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 达州市达县文化体育局 南充市营山县文化体育局
51、泸县百和莲花枪 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人民政府
52、花灯(古蔺花灯、白龙花灯)泸州市古蔺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广元市剑阁县文化局
53、罗城麒麟灯 乐山市犍为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54、云童舞 广安市广安区文化体育局 55、白马跳曹盖 绵阳市平武县文化旅游局 56、甲措 凉山州盐源县人民政府
57、锅庄(达尔嘎、马奈锅庄、马尔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得荣学羌、丹巴阿克日翁[兔儿锅庄]、乡城恰热[疯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阿坝州金川县文化体育局、阿坝州小金县文化体育局、甘孜州石渠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雅江县文化馆、甘孜州得荣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甘孜州乡城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
58、扎坝嘛呢舞 甘孜州道孚县文化旅游局
59、热巴舞 甘孜州巴塘县文化旅游局 60、甘孜踢踏 甘孜州甘孜县文化馆
61、弦子舞(※巴塘弦子舞)甘孜州巴塘县人民政府 62、羌族羊皮鼓舞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 63、哈玛(战神舞)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 64、金冠舞 阿坝州若尔盖县文化馆 65、博巴森根 阿坝州理县文化体育局 66、※卡斯达温舞 阿坝州黑水县文化局
67、※㑇舞 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体育局
四 传统戏剧(8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68、※川剧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69、“泸州河”川剧艺术 泸州市川剧团
70、四川皮影戏(阆中皮影戏、何家班皮影戏、高观皮影戏、巴中皮影戏、成都皮影戏)南充市阆中市文化局 南充市南部县文化馆、广元市剑阁县文化局、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成都市艺术剧院
71、灯戏(※川北灯戏、岳池灯戏、峨眉堂灯戏、夹江麻柳堂灯戏、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南充市川剧团、广安市岳池县文体局、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绵阳市北川县文化馆
72、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手掌木偶戏、成都木偶戏)南充市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广安市邻水县文化体育局、成都市艺术剧院 73、射箭提阳戏 广元市射箭乡人民政府 74、旺苍端公戏 广元市旺苍县人民政府
75、藏戏(德格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甘孜州德格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巴塘县文化旅游局、甘孜州色达县文化馆
五 曲 艺(6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76、四川扬琴 四川省曲艺团 成都市艺术剧院 泸州市歌舞团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77、四川清音 四川省曲艺团 泸州市歌舞团 成都市艺术剧院 78、四川竹琴 四川省曲艺团 成都市艺术剧院
79、金钱板 成都市艺术剧院 南充市高坪区文化体育局 80、百汪说唱 阿坝州红原县文化体育局 81、飞刀花鼓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
六 杂技与竞技(8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82、拗棒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
83、搬打狮子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84、大坝高装 宜宾市兴文县文化体育局 85、华蓥山滑竿抬幺妹 广安市华蓥市文化体育局 86、高亭 广安市岳池县文化体育局
87、峨眉武术 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
88、五通桥龙舟竞技 乐山市五通桥区体育总会 89、青林口高抬戏 绵阳市江油市文化馆
七 民间美术(11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90、唤马剪纸 广元市苍溪县唤马镇人民政府 91、麻柳刺绣 广元市朝天区文化体育局
92、石刻工艺(白花石刻、雾山石刻、安岳石刻)广元市市中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绵阳市江油市李白纪念馆 资阳市安岳县文化体育局 93、江安竹簧工艺 宜宾市江安县旅游文化局 94、宜宾面塑 宜宾市翠屏区文化局 95、德格藏文书法 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 96、夹江年画 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97、※绵竹木版年画 德阳市绵竹年画博物馆
98、※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 99、※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甘孜州藏画研究所 100、※蜀 绣 成都市蜀绣厂
八 手工技艺(58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01、※蜀锦织造技艺 成都市蜀锦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102、自贡扎染工艺 自贡市扎染工艺厂
103、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 凉山州昭觉县人民政府 104、隆昌夏布编织工艺 内江市隆昌县文化体育局 105、康巴藏族服装配饰制作工艺 甘孜州文化局 106、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工艺 甘孜州色达县文化馆 107、羌绣传统刺绣工艺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 108、龚扇 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
109、德阳潮扇传统工艺 德阳市旌阳区文化局
110、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 泸州市江阳区旅游局
111、渠县刘氏竹编工艺 达州市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 112、青神竹编工艺 眉山市青神县文化馆 113、沐川草龙编扎技艺 乐山市沐川县文化体育局 114、道明日用竹编技艺 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 115、瓷胎竹编工艺 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116、※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甘孜州德格县文化旅游局 117、※竹纸制作技艺 乐山市夹江县文化局 118、徐氏泥彩塑工艺 遂市大英县文化体育局 119、珙县珙石雕 宜宾市珙县文化体育局 120、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 自贡市彩灯艺术协会
121、高桩彩绘绑扎技艺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122、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 内江市资中县木偶剧团 123、藏族民间车模技艺 甘孜州得荣县文化旅游局 124、藏族建筑砌石技艺 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125、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 绵阳市江油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126、※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自贡市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 127、※(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遂宁市大英县文化局 128、※成都漆艺 成都市漆器工艺厂
129、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 凉山州喜德县人民政府 130、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凉山州布拖县人民政府 131、白玉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 甘孜州白玉县文化馆 132、银花丝技艺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 133、荥经砂器 雅安市荥经县文化体育管理局 134、阿西土陶烧制工艺 甘孜州稻城县旅游文化局 135、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 成都市彭州市群众艺术馆 136、邛陶烧造技艺 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137、南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雅安市茶业协会
138、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雅安市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39、※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140、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 宜宾市、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141、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 成都市、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 142、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 德阳市、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3、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 泸州市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4、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 遂宁市、四川沱牌曲酒股份有限公司 145、民间藏酒酿造技艺 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146、渠县呷酒酿造技艺 达州市渠县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 147、中江手工挂面工艺 德阳市中江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148、富顺豆花制作工艺 自贡市富顺豆花文化协会
149、东柳醪糟酿造技艺 达州市大竹县文化馆、达州市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150、护国陈醋传统酿制技艺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51、泸州市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 泸州市合江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52、南溪豆腐干制作工艺 宜宾市南溪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153、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成都市郫县文化馆 154、临江寺豆瓣传统工艺 资阳市雁江区文化体育局 155、潼川豆豉制作技艺 绵阳市三台县文化体育局 156、糖画技艺 成都市锦江区文化馆
157、酥油花制作技艺 甘孜州道孚县文化旅游局
158、达县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达州市文化馆、四川妙达饴美厨食品有限公司
九 传统医药(4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59、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甘孜藏医院州 160、李仲愚针疗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61、成都中药炮制技术 成都中医药大学 162、成都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
十 民 俗(27个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63、彝族年 凉山州文化局 乐山市马边县教育文体局
164、藏历年 甘孜州文化局 阿坝州文化局 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局 165、羌年 阿坝州茂县文化体育局 阿坝州汶川县文体局 阿坝州理县文体局 绵阳市北川县文体局
166、※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凉山州文化局 167、新龙藏历十三节 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
168、苏布士(羌年庆典)阿坝州中国古羌释比文化传承研究会 169、※都江堰放水节 成都市都江堰风景名胜管理局 170、三汇彩亭会 达州市渠县三汇镇人民政府 171、文昌出巡 绵阳市梓潼县文物管理所 172、广汉保保节 德阳市广汉市文化体育局
173、川南苗族踩山节 泸州市叙永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174、硗碛上九节 雅安市宝兴县文化馆
175、八月彩楼会 雅安市芦山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心 176、※羌族瓦尔俄足节 阿坝州茂县文化局
177、康定“四月八”跑马转山会 甘孜州康定县文化馆 178、赛马节(会)甘孜州理塘县文化馆
179、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 凉山州盐源县人民政府 180、雅砻江河谷扎巴藏族母系氏族习俗 甘孜州雅江县文化馆 181、成人仪式 甘孜州丹巴县文化馆 182、阿依美格 乐山市马边县教育文化体育局 183、通家山女儿碑庙会 遂宁市射洪县青岗镇人民政府 184、环山鸡节 雅安市石棉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185、广元女儿节 广元市文化局 186、山岩帕措习俗 甘孜州白玉县文化馆
187、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 凉山州美姑县人民政府 188、峨眉山大庙庙会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 189、新山傈僳族约德节 攀枝花市文化局 注:加※处 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10新添两项: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新添一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