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婴儿心理学学习心得
《婴儿心理学》学习心得
孟昭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完后的总体感受:
婴儿早期教养的质量对其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婴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认识到婴儿发展的生理物质基础的发展规律
2、按照上述规律及时给予适当的外部刺激 具体条件
1、保持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
2、为宝宝提供一个丰富但决不是奢侈的物质环境
3、充满爱心、保持一个上进、开放、平稳的心态
4、与宝宝尽可能的平等交流
第一部分
理论
一、婴儿心理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展是生物预置成分与环境教养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是适应的过程,适应就是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过程。认知、智能或其他心理能力是在适应的平衡中获得的,智慧的本质即适应。(对于成人不也同样如此吗?)
0-2岁婴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主导的智慧结构是活动图示,或称动作模式,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动作认识世界。离开活动,婴儿就失去了思维,而且婴儿有不断重复探索环境的行为,这些重复实质上就是建立图式,进而理解物质世界的过程。
2岁以内有6个发展阶段:
1、1个月以内:反射活动阶段2、1-4个月初期循环反应(动作重复)阶段3、4-8个月二期循环反应(偶然的目的活动)阶段4、8-10个月二期协调反应(目的-手段协调)阶段5、10-18个月三期循环反应(尝试-错误反应)阶段 婴儿开始在活动中体现因果关系的迹象,他们开始知道自己的活动对外在物体有所影响,于是他们以做出的动作为手段去引出一个新的结果,从而他们可以诱导某些意外的事情发生,显示了似乎有一种“顿悟”式的解决图示的萌生。但自我中心化现象仍然存在,头脑中尚无法表征看不见的动作。6、18-24个月心理表象操作(思维的开端)阶段
可能会提 前
婴儿达到产生心理表象或符号的内化图式水平。现在婴儿开始会想象视觉以外的物体,还能想象追踪一个未在视觉中出现的轨迹。
二、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无论儿童的遗传潜势如何,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儿童比生活在贫乏和局限环境中的儿童得到更多的测验分数。(鼓励宝宝与人交流,与自然交流)
三、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一)母婴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达到婴儿身心的最优发展,尤其在婴儿时期和婴儿早期,母婴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母婴相互作用中的感情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形成母婴感情连接纽带,又称母婴依恋。敏感的和极富爱心的母亲对婴儿的及时反应和满足,促进因而学习使用情绪作为适应工具与成人进行交往,以此赢得及时和必须得生存发展条件。母婴之间敏锐而频繁的情绪交流在他们之间营造了良好的感情气氛,在家庭中形成了欢愉的感情环境,这是婴儿身体健康、智能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前提。第二、母亲在与婴儿的相互作用中直接起着全方位的教导作用。
(二)父亲的作用
第一、父亲是诱导婴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第二、父婴的共同活动和游戏对于婴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特征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父亲与婴儿在实际活动中的交往与婴儿的智商呈正相关。
第三、父母角色与行为的差异对于婴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三)独生子女与父母教育
国内外研究结果总体标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在智力上有明显优势,在省会行为和个性特征上无明显劣势。
第二部分 发展
一、身体成长
婴儿躯体位移能力的发展对于婴儿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新生儿的身体运动锻炼应从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开始,按照婴儿体操运动教程的指导,坚持经常的四肢伸屈运动后随后的躯干起坐俯仰运动,使婴儿的肌肉、骨骼、关节、筋腱得到更加强壮的生长。(这一点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户外活动能促进婴儿的视、听、嗅、触摸等感观和感知觉的发展。
二、感知觉的发展
对深度的恐惧主要来自婴儿早期的运动(爬行)经验,它既不 是先天预设的本能,也不是后天的特殊经验(跌落经验),而是婴儿早期自身位移运动经验(爬行)使婴儿产生了深度知觉的反映。深度恐惧感产生于深度知觉,而后者正是来源于早期婴儿的运动经验。(对防止宝宝意外伤害有一定意义)
早期从先天结构中获得的原始能力在后天缺乏练习的环境条件下,已有的能力会逐渐消失。(那些意识到上述问题,并进而创造条件保持这种环境的家庭就有可能培养出所谓的具有天赋的孩子。换句话讲,每个孩子都有天赋,但某些能力是在后期教养中退化了,如果能创造条件,并有意识地进一步强化婴儿的这些能力,对孩子的发展将大有益处。问题是第一婴儿到底有哪些能力会消失,我们还不太清楚,第二有些环境也是我们无法保持的。如语言环境等)
三、注意、记忆与学习
(一)注意
对外界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心理的定向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对数量少而大的刺激物的注视时间大大少于数量多而小的刺激物。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婴儿的注意对更复杂、更细致的物象保持更长的时间。(我们要注意引导)
(二)记忆
在脑里储存信息和提取信息,从而使用信息的过程
(三)学习
获得经验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 切联系的学习现象。习惯化是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映减少的一种现象,它是要排除那些人已熟悉却仍重复出现的刺激物以免使脑负担过重的一种方式,以便为新异刺激保留注意的脑力。而对新异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就是去习惯化。简单讲:去习惯化就是学的过程,习惯化就是习的过程。
习惯化包括的要点:
1、能够引起习惯化的刺激必须是连续多次重复出现和出现时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2、能够引起习惯化的刺激必须是婴儿能产生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如光线、颜色、形状、声音等。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如室温就不会引起习惯化。
启示:第一、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引起婴儿厌烦,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经验的及时增长。第二、单调的、不断作用的刺激不利于婴儿提高其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和接受上的灵活性。第三、习惯化与新异反应性的适当运用是促使婴儿学习的有效手段。经常更换环境刺激物和玩具,可以保持婴儿的活跃、兴趣状态。较长时间以前熟悉了的刺激物,在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再出现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新异性作用。
四、认知与智能
问题解决是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行为在多次联结中最终取得达到一定目的地效果的学习行为。也就是尝试-错误的问题解决理论。尝试错误行为是建立在偶然联系上,顿悟式行为也不可能解释问题解决的内部机制。
启示:宝宝的正确行为在一开始大部分是属于偶发的,换句话讲她是无意识的。教养成功的重要性就在于对于这些偶发的行为我们能及时地予以发现,并以合适的方式如语言、行为、表情等对她加以确认和鼓励,以诱导宝宝出现更多的同类行为。经过反复,宝宝对这一行为将形成习惯化。虽然我们不及时鼓励,宝宝也可能会最终出现这些行为,但正确的教养势必使这一过程缩短,进而使宝宝优于别人。
五、语言
11-14个月婴儿言语获得的主要来源是模仿,语法规则只能在与人交往、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
成人使用儿语的作用和原因:
1、儿语的特征能诱导婴儿的注意,尤其是熟悉的声音能引起婴儿的注意和兴趣。
2、儿语能调节婴儿的激动水平和与婴儿交流感情。
3、儿语的音韵修饰有利于婴儿的言语加工和语言理解。
婴儿1岁以后,母亲经常在同婴儿玩耍的时候伴随着语言,母亲在指引婴儿的视动活动中,尽力使自己的言语含义清楚河让婴儿理解。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1岁以后,成人就应转化为说正常语句,而不要过久地停留在使用儿语阶段。
教婴儿学话要以他们能理解为基础,对不理解的语句的模仿只是鹦鹉学舌,不能说是真正的语言。总结:婴儿需要成人的精心护理和教导,为了给婴儿语言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父母亲人应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陪伴宝宝,宁可节省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陪伴他们玩耍,施以语言示范,与他们共享他们在玩耍获得成功和话语有所进步时的欢乐。成人对婴儿快乐的共享是对认知活动和语言发展时的最重要的和最优的反馈和强化,欢乐的气氛是婴儿心理成长的最佳环境。
六、情绪
(一)兴趣
是先天性情绪
应当如何对待孩子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无休止活动,任意拆毁玩具和物品,甚至接近危险物和由此给母亲带来无限烦恼的问题:要知道,敏感的、好奇心强、好进取的父母比那些喜欢生活在秩序井然、事事按部就班环境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和发展他们孩子所天然具有的兴趣-认知倾向。给孩子游戏的自由,让他们享受“创造”和幻想,这些对他们的创造性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快乐
快乐从成就中而来,所以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他们自己的活动和活动成果中体验真正的愉快,并从中得到对世界、对社会和人的信心和自信,得到对人宽容和忍耐的力量,很少紧张和得到应付环境的能力。
兴趣和快乐都是正性情绪,因此我们要注意:(1)成人应当是婴儿正性情绪的主要来源,应当供给她足够的视听条件,使婴儿练习和支配她的视听集中活动。(2)满足婴儿生理需要是排除负性情绪的最好方法,有助于建立正性情绪体验。(3)婴儿的微笑行为对他们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母婴相互交往中,微笑的效果比微笑发生在其他任何场合对婴儿的发展在一生中的重要性更显著。(4)婴儿的快乐来自于自我满足。
(三)痛苦
缺少爱抚和陪伴的婴儿为了避免自身因哭泣而体验的痛苦,他们会停止哭泣,但若经常如此,他们将成为感情冷漠的人。不要害怕宠坏了宝宝,及时地满足加上合理地引导只会使宝宝产生更为积极想上的情绪。
对体验痛苦的孩子,单纯的施加斥责或惩罚以及单纯的安慰和怜悯,都是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案例:孩子摔跤了,应该如何处理?
正确的方式:在安慰体验痛苦的孩子的同时,积极地试图去消除或减少引起痛苦的刺激事件,帮助孩子处理、应付和克服痛苦将显得更加自然和容易。得到如此待遇的孩子能学会自己去战胜痛苦和障碍,他们将学会更加信任别人,更理解和同情别人。他们更有勇气去做事,对挫折有更大的忍耐。
独生子女的坏脾气是在父母对她没有鲜明的是非标准、经常无原则迁就得情况下,在她犯的某一过失中受到父母的阻止或责备时发生的。
例如:母亲外出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孩子因恐惧而痛苦,当 痛苦不断加深而难以忍受时,愤怒就有可能出现。怒将减弱害怕和痛苦。如果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孩子就会学会在自己恐惧和痛苦时发怒,以减低自身的痛苦。
对待孩子的恐惧心理,正确的方法是一方面向孩子解释引起怕的对象,减轻孩子恐惧感,同时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鼓励他们对恐惧进行抵制而不退缩。这样的父母也能得到孩子的信赖和亲密感。
第三部分
教育
人的智力发展到17岁基本完成。0-2岁20%,到4岁50%,8岁80%,12岁92%,17岁几乎100%成熟。在此过程中,2-4岁最为重要。
建议大家重点看看438页关于周岁到3岁的婴儿教育。面对固执地孩子,父母的纵容或是强求都会使孩子更加固执任性。折中处理的方法是允许孩子大胆冒险而又关注他们避免闯祸,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失败而又尽量避免失败,允许他们活动的自由而又适当加以控制——帮助他们发展而又不至于影响他们主动性的发挥。这一切有赖于我们对孩子的了解,平衡点很难把握。
案例:孩子把积木丢的满地都是,如何培养宝宝保持整洁、生活有秩序的习惯。如果刚开始要求孩子收拾,她不愿意,该如何处理?
一、智力培养
早期婴儿的智力发展首先体现在手的运用技能上,培养孩子用 手的精细动作技能是智能发展的首要部分。鼓励孩子用手去摸索和探究外界,一方面为孩子提供刺激丰富的环境,如外出游玩开拓孩子视野,给孩子选择适宜的玩具积木(装配性玩具、可拆卸的玩具和套圈玩具能有助于孩子学会区别物体形状、大小和颜色,以增长其对物体的更准确的概念。另一方面,要积极与孩子共同玩耍。共同玩耍的好处有三:(1)孩子能有安全感。(2)孩子能够模仿。(3)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或轮流相互交替做事,孩子会非常高兴。欢快的情绪有利于孩子脑力开发。
玩具的选择:
12-18个月
能拉得走的玩具和安装玩具 18-24个月
增加玩砂土、水的玩具
24-36个月
从事模仿性游戏所需的多种生活小器具 行为规范教育如整洁、卫生、礼貌、谦让等从1岁半开始就可以训练了。
二、全面发展
在重视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重点要培养孩子两方面的个性品德:第一是在爱的温暖中培养婴儿的同情心和歉疚感。第二是在成人的示范和要求下培养严格有序的生活习惯。
三、父母的类型
(一)独裁型父母
(二)放任型父母
(三)权威型父母 倾向于合理地引导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对孩子的表现比较关注,正确、及时而恰当地实行表扬或惩罚。必要时,父母会施以坚定的限制,但会说明理由,并鼓励孩子与之交流意见。
思考:我们呢?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过程中,我们应做到:
1、作出表率。
2、解释理由、3、勇于承认错误。
4、应该公正。
四、惩罚
冷静而慎重加以惩罚是最重要的原则
如何运用惩罚使之达到最大效果:(1)实效性。惩罚的时间与行为效果发生时间越接近越好。(2)一致性。我们所持的惩罚标准应该一致。互相一致,前后一致。(3)解释理由。(4)选择合适的实施者。一般情况下,与孩子关系越密切的人做出的惩罚效果越好。(5)注意惩罚的负面效果。惩罚不是打骂。
五、坏脾气
(一)防止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孩子发起坏脾气,如果是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如果不合理,应在他们平静后试图讲清道理。
(二)不要让孩子刚到发脾气能得到奖励。比如孩子生气之前不给她糖吃,生气后也不能给她。否则孩子会觉得只要发脾气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不要因为在公共场合下孩子发脾气就让步。
第二篇:婴儿心理学学习心得(推荐)
婴儿心理学学习心得
通过阅读,使我对婴儿教育的关键期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孩子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
通过阅读,使我对早期教育又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们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抓住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给予孩子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让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知觉;语言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
1、锻炼孩子的感知觉。
婴儿感知觉器官的功能,需有相当的刺激输入和锻炼,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应从新生儿开始,利用声音、语言玩具、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促使他们在看、听、闻、摸、尝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印象,这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第一步,对婴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小儿会走路时,应带其外出游玩,让孩子认识大自然和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帮助他们获得简单的知识,积累感情经验,发展知觉,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
2、训练语言和思维。
小儿的语言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出生到1岁,是语言前期;从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从1岁半到3岁末,是表达语言阶段。科学研究证实,婴幼儿1岁半左右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此时,小儿学说话最容易而且学得快,故应及早与孩子说话,不断与小儿进行语言交往,可以诱导、启发和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3、珍惜小儿的求知欲。
婴幼儿时期的小儿,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尤其是他们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时候,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旺盛,父母应珍惜小儿的这种求知欲望,一定要耐心而热情地倾听,认真简要而正确地回答小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而满足他们的要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此时,决不能嫌麻烦而对孩子冷淡,甚至斥责或单纯应付性地解答,否则将对小儿心理及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对小儿的早期教育,要根据小儿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并且考虑到婴幼儿和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在具体实施早期教育时,可采取启蒙式或游戏式的方法让孩子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发展智力,切不可命令、包办和灌输。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对于儿女寄托了无限的希望,这是正常的,可理解的。可是有的妈妈爸爸回顾自己走过来的道路,更希望自己一生中得不到的东西能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得到补偿。所以在某些舆论的宣传之下,就容易盲目跟从,随波逐流。将小学的教育提前到幼儿园,将幼儿园的教育提前到0~3岁阶段。一些家长的虚荣心作祟,造成攀比之风十分严重,惟恐自己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家的孩子学习钢琴我家的孩子就也要学。人家的孩子学习英语,我也请家教教英语。人家的孩子学电脑我家的孩子也要跟上。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潜在的能力。那些倡导“神童化”的教育,认为3~4岁的孩子可以认识几千个字,能捧着“水浒传”,“三国演义”通读。这样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他们读书的时候,既不明白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
义。他们被大人剥夺了欢乐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培养成为机械的读书工具。这样的孩子可能短时间在某个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于学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进一步努力的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经验,他们会逐渐落后于同龄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又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庸庸碌碌,没有作为,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有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依照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给予孩子相应的教育机会。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各个方面显露才华。
早期教育已成为当前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情商的培养,智能的挖掘,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求我们全社会动员起来,爸爸妈妈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人为的良好的情绪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婴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此外,也培养更多专业的早教老师。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科学的训练,不断给孩子大脑以刺激,认真开发右脑的智力,我们的孩子将会更聪明,更出色。
婴儿气质的发展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1)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学说: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另外35%属于中间型;(2)布雷泽尔顿的气质类型学说: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3)巴斯的气质类型说:活动型,冲动型,情绪型,兴奋型,社交型;(4)卡根的抑制非抑制学说:抑制型和非抑制型;另外还有传统的四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巴甫洛夫的: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迟缓型(安静型)黏液质;强不平衡型(冲动型)胆汁质;弱型(抑制型)抑郁质;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是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
社会环境也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影响。
(七)婴儿社会性的发展婴儿情绪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微笑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从出生之日起就会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微笑;从第5周开始,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能区别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从5周到3.5个月,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即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从3.5个月或4个月开始,婴儿对不同的人微笑不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婴儿的依恋(1)依恋的概念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的标志①婴儿试图维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触②当依恋对象不再时,婴儿会表现出烦恼③婴儿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他人时则会更加焦躁不安(3)与母亲的依恋婴儿通常依恋的对象是母亲,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征和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之所以大多以母亲为依恋对象主要是因为四点:
①照顾婴儿时间最长②母亲照顾的反应性最强③在婴儿身上情感投入最多,与婴儿最亲密④经常出现在如进食、排便等关键时间段(4)依恋的阶段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②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婴儿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③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此阶段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基本形成,与母亲的关系符合依恋的标志,而对陌生人则更加排斥(5)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这类婴儿在与母亲一起时,能安逸的独立游戏,并不是总以为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很容易被安抚;②回避型这类婴儿,母亲在与不在无所谓,自己独自游戏,也叫“无依恋婴儿”;③反抗型(矛盾型)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而当母亲回来时,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其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陌生情景实验陌生情景法是由艾斯沃斯和其同事创立的,用于测量依恋的实验工具;婴儿同伴交往(在出生后的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分为三阶段:(1)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2)简单交往阶段(3)互补性交往阶段
第三篇:实用心理学学习心得
《实用心理学》学习体会
也许是盘古开天辟地,也许是上帝的灵感创造了这个世界,也许是大爆炸创造了这个世界。可是,在这之后,真正创造了这个世界的,是人类的思维。因为人类的思维,产生了文学艺术,产生了科学技术,产生了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里的房屋建筑和花花草草。同样,人类的思维,也带来了战争、凶杀、竞争、猜疑和嫉妒等恶性的东西。
可是呢,也许是上帝播撒在人的内心的种子吧,人的内心总是向往着爱、快乐和幸福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压力重重的时代处境下,我们怎么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身心放松的幸福呢?答案就是:换一种思维。如同我喜爱的作家亦舒说过的那样:“我享受着自由,呼吸着空气,喝着水,我是快乐的。”再延伸一些来想:我的眼睛能看到美丽的山水和可爱的孩子,我的耳朵能听见动人的鸟鸣和哗哗的流水声,我有手有脚,我是幸福的。
每个人来到尘世,还大抵都想获得成功。所以,最美好的祝福语,一向都是: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所谓成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得到了一定量的金钱和权力。这样,人的精神和脚步就会自由得多。也就是说,成功是为了自由。那么,怎么才能获得成功呢?成功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善于思考。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人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思考的。只有善于思考,思维才能不受束缚,不受前人言论和世俗舆论的束缚,并且创造出一些新的规则。而一个能制定规则的人,就一定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了。
以上所分析的,就是实用心理学中所讲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变通思维,即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本书中,还讲到了另外六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用理性推断结果、比较思维——在相互对比中寻找方向、逆向思维——从目的地出发的艺术、创新思维——让思维变得更有创造力、发散思维——学会举一反三的妙用、定势思维——不要墨守成规等。
这七种思维方式,涵盖了人类思维的方方面面。而且,书中讲述的事例都是很新鲜的,给人阅读上的新奇感。书中将心理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到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阅读起来,趣味盎然。
这本书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所有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对人类的思维方式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相信你一定一眼就能看到一种或者几种自己感兴趣的思维方式。然后,打开书,阅读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启发,甚至豁然开朗。
把这七种思维方式的50个思维法则灵活运用到生活之中,相信你就能趋利避害,改变现有的不满意的一切,得到你所向往的东西——动人的爱情、美好的亲情、美丽的心情、成功的事业和自由的生活!
注:
我享受着自由,呼吸着空气,喝着水,我是快乐的。-——摘自作家亦舒《我的前半生》
六种思维方法————摘自《每天懂一点实用心理学》
第四篇:心理学学习心得
心理学学习心得
我认真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学习,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深有感受。
首先,我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书中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是否受学生热爱,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再有,我明白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现在的教学中如何对待对学生进行的奖励?原来我认为奖励可以带来学习的动力,但是这是外部的,不能持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第五篇:心理学学习心得
本文由洪凤武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心理学学习心得
此次在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和学习心理学。坦率的说,虽然上大学时,接触过心理学的丁点知识,但是对于系统心 理学的了解很少,而且片面的认为心理学对于自己没有太大的意义,虽然它是一 热门的学科,也很少花时间去看这方面的书,即便是某些时候自己心理可能存在 问题,也不相信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能解决问题。可是通过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 的学习,特别是聆听老师系统的讲课,还有到天津的这一趟学习,不仅感到耳目 一新,而且确实颇有收获。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有 100 多年的历史。古今中外,许多心理学的宝贵思想,从产生、发展、丰 富、完善到学科的形成和沿革,是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更为突出和实用。心理学能 够帮助我们回答关于人的行为、思想和感觉问题,可以运用其科学的技巧去体察 自己的很多心理过程,可以洞察和分析别人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心理学才能较为 系统的回答到底是什么使你、我、他成为这样的个体。心理学与哲学、社会政治、道德教育交织在一起,从心理学的学科群来看,无论是普通心理,还是教育心理、文艺心理、军事心理、医学心理、社会心理等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明确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极其所处的重要地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或是心 理活动及其规律,以及心理作为内在条件的行为。心理是人的神经系统,是物质 的属性,但本身不是物质,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和分析。只能通过人的活动行 为进行分析,因此从广义的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过 程就是建立和完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体系重点学 科越来越多,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认为“迄今 2500 多门科学,惟有心理学和人 人都有最密切的关系。因为人既是从事各种认识活动的主题和中心人物,又是心 理活动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没有人的参加,没有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的活动,任 何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都不能得以实现。”若把哲学、逻辑学等成为思维科 学,心理学则处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接合部。掌握心理学的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学习心理学要 如实揭示现实与心理、心理与行为的内在关系;要树立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开放的、复合的、动态的大系统观念;要注意到心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性,用
动态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心理问题遍布人世间,对心理学的研究要和解释分析现 实问题相结合,推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 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 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 作和生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 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学 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例如,在我门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事关重 要,而研究农民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心理差异,不仅能够因地 制宜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科 技的兴趣。在我们家庭,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 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 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正所谓“顺人之性以治物,则无不可用,顺人之性以 治理,则无不可治”。以上是我对学习心理学的一些心得,还很浅显,但确实深切感受到在人一生 的成长经历中,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烦恼;爱与恨,善与恶皆与人的行为和心理 息息相关。而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和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和 理解他人,解决生活工作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和矛盾,缓解紧张压力,调节情绪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