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全国名师优秀课例心得体会[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2:2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美术欣赏全国名师优秀课例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美术欣赏全国名师优秀课例心得体会》。

第一篇:小学美术欣赏全国名师优秀课例心得体会

欣赏全国名师优秀课例心得体会

王健

这几天,我非常认真的观看了几位美术老师的优秀课例,通过学习名师的优秀课堂,让我受益匪浅。我被他们精彩的课堂设计、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默契互动所吸引;被她们自然大方的教态所感染。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优秀的教学经验,为我今后在课堂教学中为创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些课堂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实在”,授课教师在讲课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的距离可谓是近之又近,没有花架子,他们注重利用身边的生活注入教学,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思路,以便达到教学的目的。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探究和研讨教学。通过这次学习,也让我有了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挖掘美术课的价值;

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学生在美术课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通过本身具有的美的造型,表现生活,传递信息,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造型中外在美以及内在美,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里,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用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意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大量的实用标志,让学生从实例中欣赏学习,教法形象生动,整节课的课堂氛围很浓厚,课堂环节比较紧凑、严密,培养了学

生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提高了形象的审美创造力。在展示中体现美术价值,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美术课程逐步“多元化”,进入“视觉文化”的时代 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当今科技、经济、文化的影响下,美术不仅仅是审美和创造,它和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一样是人类文化中各具特色却又无可替代的语言系统。现在学习美术的目的并非是涂涂画画产生一件作品而已,而是让学生能从“人文性质”的高度更深刻地理解美术和运用美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要重视培养学生观赏美术作品的爱好和习惯。

视觉艺术的冲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科技的发达在美术中得以应用以及所取的视觉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以上是我看完优秀课例后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有新的创新,对教材和学生多琢磨,使自己的美术课有新的提高,以此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第二篇:美术欣赏心得体会

美术欣赏心得体会

城规1107班

范水梁

学号:1100005109 当世界走进21世纪的时候,回头凝望着我们的美术(艺术)教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在人们长期固守的美术学科教育中,很多问题是不能用审美来解释的,美术学科表现与技能方面的诠释那就更加苍白了。这是因为,在美术(艺术)史的进程中,太多的因素在促成或制约着美术(艺术)的发展。

美术课程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其今天与未来的发展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一堂具体的美术课上,教学主题构成的要素可以由课题、作品、学科表现形式、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等几方面。

仅从第一个要素“课题”来看,左右着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例如,蒋励老师所上的这一课《中国国画》,首先,教材上的这个主题不是能用单纯的审美就能够解释清楚的。所谓的“梅竹精神”其本身是一种哲学思考,而且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一精神,这是中国社会所孕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再深入探究,需要从人角度思考,那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传承,这其中既有民族性的问题,又有人种学的关系。可以反过来思考,梅花与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为什么中国人赋予其这样的精神寄托呢?而西方人为什么没有呢?

“梅竹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由哪些人来倡导与秉承的呢?回答是文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为什么要以这种精神来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的追求呢?这其中的解释也并不是仅从审美的角度就能够回答的,因此,这一课题让我们的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东西太丰富了。

这些问题构成了这节美术课的课题是必须要以文化的探究作为教学主线的。

而从其教学目标看,教材明确提示有三:

1、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领略中国画笔墨韵味。

2、能初步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尝试表现梅竹的题材。

3、能领略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解答问题:中国画的工具是由什么构成的?

毛笔、墨、宣纸、砚台、笔洗、镇纸等。

毛笔的笔杆是由竹子这一材料制作的,为什么选用竹子呢?这其中依旧有问题可以探究。

而墨、宣纸、砚台、笔洗、镇纸等工具与材料,可以探究的东西也非常丰富。

还可以解答的问题有下列:

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其文化意义在于那里?

中国的文人为什么将“梅竹精神”作为一种人格来自律呢?

等等„„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就更多了。

1、《梅竹精神》这一课题作为一个初中的美术教学课题,到底是以“梅竹精神”作为人文主题进行统领?还是以这样的主题作为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课题外衣呢?

我的即兴回答:从教材这一课题已经设立的3个教学目标看,还是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两张皮”编教材的方式。

2、既然用《梅竹精神》作为课题的名称,那在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里又如何能够将内容上丰富呢?

我的即兴回答:如今单科美术教材里的课题编写方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

既然社会中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着多因素的关联,那作为教材教学的内容在编写与呈现方式上,就不能以一节课的形式出现,而应该像艺术课程那样,像世界发达国家的视觉艺术课程那样,以单元主题式的构成而确立自己在教学实施中位置。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将美术课上成文化课。

这也是我在带领我的学生宁珠红研究了中国现有的11版本的单课美术教材后,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尹少淳老师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领导者担忧的那样:美术课程一直在“飘”。也正是尹少淳老师在10月12日的浙江武义讲座里所要倡导的“再谈文化”的意义所在。

还是那句话:50几年来,小学、初中的美术课根本就没有解决全体学生的美术技能问题,按照目前这样的状况,再继续走下去,也解决不了学生的美术技能问题。

中国美术教育其唯一的出路,那就是:把美术课上成文化课。而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艰辛工程:

一是颠覆现有的师范大学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试行)》的要求:

“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克服专业面过窄、分科过细的弊端,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建构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

“整合优化有关教学内容,形成综合性课程,同时又保证学生能够建立均衡完整的知识结构”。

在这里提到两个方面的综合,不综合是没有出路的。

二是逐步对全国在职的小学、初中、高中美术教师进行职后的专业培训,用若干年的时间补充现有美术教师的素养。按照上述《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不断储备与更新。

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而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探索。这也是我给研究生们所讲的一句话,在今天的社会里,当人们都不读书及没有空去读书的时候,如果你们能够坚持读书,读懂一本书,那就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注意,这里只说一本书,何况读几本或者更多的书,而且,我说的读书不是在网络上,是安心地手捧着书本去读书。

作为美术教师呢,在人们都不太愿意下功夫研究教学的时候,能够真正安于寂寞地进行扎实地自我研究,那肯定就是教师中的出类拔萃者。但也需要注意,这里的潜台词为扎实地研究自己,也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而不是只做教育教学的旁观者。

何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呢?那就是身为一个教师,并不打算加入到与不同差异的学生个体中,进行不同的价值分享和理解过程,只停留在自己课堂上所谓的知识传授过程的所有教师,充其量就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旁观者。

第三篇: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心得体会

观摩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观摩

心得体会

六枝特区折溪乡隆茂小学 唐江

这次有幸聆听了几位名师的教学观摩课和讲座,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同时我还 领略了老师们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 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 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 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三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几节课,在他们的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发展。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 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 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 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 炼,以情生情。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 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 “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 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两天的学习,使我深切体会 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

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 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如何使教学工作焕发出新的光彩,是我们值 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名 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 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教室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 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2012 年 6月5 日

第四篇: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2012年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2012年春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艺展示系列活动”,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听了深圳黄安华老师所讲《垂直》与数学课堂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研究方向,南京实验小学张齐华老师所讲的《平均数》、《用字母表示数》两节师范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这两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黄老师在上课前,让每位学生在本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在自己名字旁边写上黄老师名字,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说出了很多互为朋友的关系。这样不但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环节,真正为教学服务 黄老师和张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如:黄老师在教学《垂直》一课时,设计非常新颖,非常巧妙。黄老师能把几个概念环环相扣,有条理地通过画图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开始在黑板上只留下三个点,问学生怎样才能画出两个小棒所摆出的垂直关系,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将几个数学中生涩难理解的概念巧妙结合:

1、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两点之间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3、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垂线;

4、当两条直线相交垂直时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都把这些概念分开讲授,很少能做到如此精简的方式,一下子渗透这么多的内容。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张老师在教《平均数》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会用笔算,还利用了统计图,引入了“移多补少”,画出平均数所在的那条直线,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整个数群中的地位: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更加形象直观,让比较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利用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然后出示篮球队的照片,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且有个队员的身高是178厘米,更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示了这样两个问题:

1、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

2、《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人看了后却高兴不起来?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这样的处理,不仅在教学过程上流畅、自然、和谐,而且在设计理念上更加富有新意: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几节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两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如:张老师在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借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简单的红蓝两个储蓄罐,却十分经典地解释了a+5=a+5:左边表示的是数量关系而右边则是表示结果,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数量关系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结果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的设计十分巧妙,且容易操作,使人大开眼界,深受启发,很是值得借鉴。这相对于我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所运用的魔盒来说,他更显得易行。而在表示年龄问题上,张老师巧妙设置了三个人:他自己、他的儿子及一个神秘人。当张老师的年龄为X的话,他儿子的年龄可用X-26来表示,让学生去寻找两人之间岁数的关系,再出现神秘人的年龄为X-1,让学生去猜想神秘人的身份,可能是张老师的老婆、妹妹、妹夫、弟弟等等,在这个人与张老师的社会关系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却能确定他与张老师之间的岁数关系。然后又反过来以儿子的年龄为X,让学生分别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表示出张老师、神秘人的岁数来。这个环节很让人回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名师课堂教学风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黄爱华老师和张文华的课让我深深感受到,数学课原来可以上得这么轻松、有趣;可以上得这么巧妙、新颖。让身为教师的我们不禁思索,只由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找到教材的重难点和突破口,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方能轻松地驾驭课堂。

2012.4.5

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姚安小学 穆晓茹

第五篇:小学数学优秀课例观摩心得体会

“新课标”小学数学优秀课例观摩心得体会

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陈尤贵

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课外数学学习资源,不仅是数学学习途径的拓展,更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课外乃至校外有丰富而便捷的学习资源,这给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现代社会的数学教育,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而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科书,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首先,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生活实际,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如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六年级的教材和练习册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如果闭门读书的学生,想学好现在的数学,难。这就要求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

本学期在学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一个学生对我说: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宏,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1路车和3路车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

从这件事中,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其次,数学教学不要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于是便想到让他们先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入手,自己去调查,初步感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又如涉及到购物的教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买卖计帐的过程。教学《应找回多少钱》一课时,我重点教会学生计算元、角之间的加减法后,即布置他们一个作业:回家帮家长买一两样东西,并把商品价格、付的金额、找回的钱记在作业本上。第一次回收作业后,发现有些学生已完全把买东西的帐目记清楚,而有些学生则记不清。我让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把自己购物的过程向全班介绍后,总结出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原来学生口算较慢,容易算错,于是我再让学生做第二次作业,因为学生对买东西这一生活事件感兴趣,所以都乐于在实践中较快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只有把数学的学习放到生活中去,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

总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只有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数学化,进而再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全身投入数学学习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下载小学美术欣赏全国名师优秀课例心得体会[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美术欣赏全国名师优秀课例心得体会[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优秀课例观摩心得体会

    "新课标"小学数学优秀课例观摩心得体会 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开发利用教学资源陈尤贵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课外数学学习资源,不仅是数学学习途径的拓展,更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信息......

    美术德育文化优秀课例

    美术德育文化优秀课例 教材版本: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彩线贴画》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利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广告纸、彩色报纸等材料撕贴出一幅有趣的画。 2、......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这次 ,我有幸到文山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领略了来自全国各省的优秀青年教师的风采, 课堂上老师们先进......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研讨会心得体会(5篇)

    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程观下‘本体性教学’‛研讨会 心得体会 ——黄春燕 拜读名师,品味书香,启迪智慧,更萌发研究的力量…… 2014年3月15日,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

    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名师授课,观摩心得 从随机、有心结识到由境、应需构造, 基本图形,缘起于自行,缘定于卓行 听名师授课 感受数学思想,感悟几何思维 崇州市崇庆中学初中校区:余首成 “我想......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纪台镇吴庙小学 主讲人;孙建德 2012年3月9日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

    小学美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为学生对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和发展概况有初步认识。了解印象派及后期的风景画、静物画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评......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东小 李金凤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