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慧课心得体会
“名师慧课”全国小学核心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
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7年5月10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名师慧课”全国小学核心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受益良多。
参加本次“名师慧课”活动授课及报告分享的名师有朱自强、武凤霞,何捷、陈敏、张敏华、张学伟、王玲湘、黄莺等。他们既有教育心得微型报告,又有课例示范,让我明白做教师要做有心的教师,求真的教师、研究型教师!
朱自强教授在他的微报告<<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与阅读教学>>中,就儿童文学文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对于诗歌的阅读教学,应该少分析多感受,多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水太清,则无鱼”。小说与散文,小说是写“他”的艺术,散文是写“我”的艺术。小说更趋于虚构,分析应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品质。散文更倾向于真实,应此散文教学应深情朗读,言之意尽,言有尽,意无穷。并结合一些课例,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受益匪浅。
武凤霞老师执教的课例<<爱之链>>恰恰是朱自强教授的微报告<<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与阅读教学>>的延伸。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她的阅读教学就紧紧抓住一个问题,“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分析,进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
物的品质。将小说这类文体的教学方法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例。
研讨观摩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可是却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必须要对教材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
二、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课堂上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往往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需要老师有一种冷静的头脑和处事不惊的态度。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必须的,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的能力要强,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必须要有老师所特有的魅力-------语言沉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尤其对于课堂评价这个环节,做到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作用不容小觑。如武凤霞老师执教时不吝赞誉:“你今天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好听”、“你真是一个爱动脑思考的好孩子”、“你真勇敢”等等,这些看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但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名师慧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既学到了她人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心的教师,求真的教师、研究型教师!
第二篇: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名师授课,观摩心得
从随机、有心结识到由境、应需构造,基本图形,缘起于自行,缘定于卓行
听名师授课
感受数学思想,感悟几何思维
崇州市崇庆中学初中校区:余首成
“我想让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周老师是怎样来引领大家学习数学的?同时我还想让同学们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周老师的课堂依然荡漾着这样的情感,流淌着这样的精神。
2015,又是一个新的,远程教室,又是一个新的环境,然而故友依旧,依然儒雅而随和,依然高深却热情。虽然只接触过短暂的数面,但把“始终坚守将理性与情感高度融入课堂的名师”周老师,作为我们的故友,却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每次来到都给我们很多欣喜,带给我们经验与智慧。课堂观摩,令我们神入,课后交流,引我们内省,如此良师、故友,其授课技术与艺术,总能撮合听课者的“旧我”与“新我”深情相守,理性交流。
本次送课,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是初三“圆的综合复习专题”。课堂上,面对问题,他带领学生分析探索,揉合知识,步步为营,每每遇到思维流淌至面临数条支流时,他又引导学生评价思索,针对问题,瞻前顾后,作出最优选择,合理尝试。如此引导,学生思维策略的一方天空,得以澄清,必能受益匪浅。
在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周老师既注重逻辑推演的思维严谨性,又注重解题过程的书写灵活性,让听课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通透连贯和书写的适度跳跃。此间,周老师既有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关怀,又有对学生应试策略的关注,其厚儒心性,不彰而显。
在授课中,周老师注重将数学思想明确地体现,并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
(1)、例如一道“利用垂径定理”求点的坐标的问题,先转化为求某一线段的长度,而后通过勾股定理来建立方程求解。周老师板书“方程思想”,并解释:解决未知数量问题,要想的到尝试“能否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
(2)、又例如一道“利用45度角”探索规律的问题,先转化为求解一些简单的、递进的特殊个例的问题,而后通过观察、归纳,找到规律,最后再将这个规律运用到复杂的、一般性的情况中去。周老师板书“归纳思想”,并解释:探索规律的问题,要从尝试寻找几个简单的个例开始、通过观察、归纳、并验证规律,而后再将规律运用到一般情况中去,合理预测结果。
(3)、再如那道“根据未知形状,且未知谁为最大角的圆内接三角形”求弧长的问题,先考虑“数形结合”,“几何直观”,而后在“三角形形状尚不确定”的纠结上,展开第一台阶的分类讨论,然后又在“哪一个角为直、锐、钝角”的疑惑上,展开第二台阶的分类讨论,于是将问题所涉及的图形分为九种情况来展开探索,最后灵活、机智解决问题。周老师板书“分类讨论思想”,并解释:当我们感觉到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情况时,要想的到利用“分类讨论”来使我们思路明晰、有序,在不慌不忙中,做到从容应对,不重、不漏。
在引领学生探索分析“圆的综合压轴题”时,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他谈到解题的探索过程是从已知条件的综合联想开始,讲究联想信息发酵顺推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揉合,再结合“基本图形”的性质,眺望目标,自然推进,走走瞧瞧,相信一定会“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一道题,有多个问题的设置时,周老师还为同学道出了命题者的意图,即解决下一问题,往往要考略使用上一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一语道破玄机,学生如饮醍醐。周老师还向学生谈到,有的几何问题较难破解,功夫需在平时,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于“有多问设置的问题”,这个还颇有玄机,不让学生去经历一番,学生还真的感受不到个中玄妙!周老师告诉学生要树立这样的意识: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善于考虑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中得到启示,这是思维的康道!受此启发,我想告诉我的学生要树立另一种意识:一般情况下,第一个问题并不难,但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解法,可以暂时跳过第一问,而直接考虑“使用第一问的结论”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这虽是思维的旁道,但它是凑效的!
例如初二下册,学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有这样一道题: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已知AD∥BC,∠ABC=∠DCB,求证:①、AB=CD;②EB=EC;
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等腰梯形的问题,但这个“陌生的”基本图形并不是阻碍学生思维的主要“墙壁”。第一个问题可以分别延长BA、CD相交于点P,将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待证的“等角对等腰”的结构中嗅到特殊的气味儿,从而自然就没有将它与头脑知识仓库中的“等角对等边”这种“美食”建立联系,故而不能破题,这就有点替学生感到惋惜;
另一方面,第一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平移AB到DF,同样也可以实现将“∠ABC=∠DCB”这个“分散”的条件“聚拢”到三角形DCF中,然后可利用“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分散”的条件纠结中,联想到通过“平移”来使条件“相对聚拢”,故而不能破题。但是通过“三大变换”来实现“化分散为聚拢”的技能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所以学生想不到这个份儿上,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后一定要想法弥补!
我还想说:要让学生知道,第一个问题倘若没有解决,可以暂时跳过它。不妨先看看第二个问题,若能正常解决,则好。“有些学生往往做不起第一问,就根本不看第二问”,这不仅是错误的考试策略,更是错误的思维分式。更绝妙的是,倘若做不起第一问,我们却可以尝试利用“第一问的结论”来帮我们探索“第二问的解法”,这是数学教育中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举例而谈,试想一些重要的汽车部件,由于我们的技术尚不完善,暂时还不能生产(这犹如本题的第一问尚未解决),但我们可以直接把那些“成品”采购进来,为我们组装汽车,投入市场营销服务啊,这正是数学思维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当我在课堂上提及这种思维方式时,很多学生领悟了跳过“第一问”的妙用!体验了一小段幸福感。
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这引发了我的共鸣,启发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几何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直觉思维。几何问题的解答过程不能脱离“基本图形”的直观形象启示与性质发酵整合所带来的联想。结合图形的初次审题中,已有基本图形的发现、提取,带来了性质的联想,加快了信息的连续发酵、带动了综合的连锁创新;正向综合的再次探索中,残缺基本图形的洞察、修补,带来了新的惊喜、转机,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探索念头;逆向分析的条件追溯中,期望获得某一基本图形的思维需求及其由心而发的创造手段与产物,带来了追溯源头的连续,加快了寻求中介的步伐。可见“基本图形综合、分析法”是几何解题探索过程的命脉,学生有一种“需始于自行”的义务去观摩、学习,也有一种“将欲卓行”的权利去实践、享受,更有一种“趋于谙行、向往尊行、从心神行”的人之本性使学生从中去寻觅思维之术,从中去领略为人之道。从众多“基本图形”的随机、有心结识发展到能实现某个“基本图形”的由境、应需构造,如此境界岂能无缘无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因缘,起于“自行”,定于“卓行”。欲将这一几何思维“命脉”植入学生的思维骨髓,教师的“拾阶助行”,责无旁贷,循序渐进与螺旋引领,皆宜无声润之。
通过本次名师授课的观摩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去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向他人学习,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变成一个坚持“经验内化与理性发展相结合”的终生学习型教育者。正如专家所说:高品行引领“超我”,低强度推动“自我”,高眼界导航学生,低手法推动学生,高境界追逐梦想,每天将平凡事做好。真正落实“归根人性”的数学教育,需明确导航,随机启发,缘起自行,缘定卓行!
本次周老师的宝贵献课,让人顿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我深思,受益匪浅。期待周老师的下一次不吝“活水”,指引我们心田泉涌,不啻归真!
2015年5月
第三篇:课改心得体会 刘慧利
课改心得体会
从杜郎口学习回来后,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从教育观念来谈: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作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其次,课堂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课堂上,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可算作一种知识权威。学生与文中小朋友的年龄有时相仿,有着相类似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与文中有着极强的雷同性。这样,就利于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下一步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和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情境之后,教师由权威摇身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此时学习习兴趣倍增,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
三、学生展示,角色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依据上述理念,这一程序中,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再次感受、体验,将领悟内化,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启用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巩固教学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小组内推荐代表,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读的好。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必要时可以寻求老师给予指导。
四、归纳训练,回味升华
这一程序设计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回味教学难点,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点拔,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不让学生留下疑难问题,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最后一环节,我布置学生在课外书或网上收集名人名言,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刘慧丽
第四篇:慧师教育名师介绍
慧师教育名师介绍
李慰宜
擅长科目:《幼儿创意美术网络课程》
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二期课改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副主编,上海市李慰宜教师培训学校校长。长期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研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幼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曾出版《走进幼儿绘画世界》、《幼儿园绘画活动设计》、《2—6岁儿童绘画指导》、《幼儿美术欣赏与表现》、《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等专著。
张明红
擅长科目:慧师教育《幼儿语言网络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著作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语言教育》、《0-3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等,发表过有关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的论文若干篇,主持过《3-6岁儿童故事编构能力培养的研究》、《幼儿园早期阅读实证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
蒋静
擅长科目:幼儿语言教学
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全国著名幼儿语言教学专家
秦云
擅长科目:幼儿园全语言网络课程
1、被安庆师范学院聘为 “国培计划2012”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讲学专家
2、被评为2007-2009浦东新区家庭教育先进个人
3、获得浦东新区曹路镇第二届、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者奖 4、2011年7月 荣获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优秀毕业生 5、2012年9月上海市园丁奖 6、1990 上海市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二等奖,黄浦区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一等奖
李文娟
擅长科目:幼儿园全语言网络课程
上海市金爱心教师,黄浦区先进生产工作者,黄浦区教书育人好教师,黄浦区园丁奖 2013年9月 被上海市教委聘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学前教育《学习活动》教材日常修改工作评价专家。教学视频《好听的电话彩铃》获2012年“走进童心世界”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专家组一等奖;被选为2013年“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案例式课程。获2004年、2008年黄浦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二…
王英萍
擅长科目:幼儿园全语言网络课程
2004年荣获《黄焕南苗苗基金》育苗奖。2010年9月,撰写的教育案例《小老鼠打电话》荣获黄浦区2010年幼儿园教学案例优胜奖,入选2010年黄浦区幼儿园教学活动资源库。2011年提交的黄浦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成果《中班语言区域活动教师支持性行为的实践研究》被评为三等奖。2012年撰写的《读懂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中班幼儿语言区活动案例》在“黄浦之光-2012”青年教师论坛中…
张红 擅长科目:幼儿园全语言网络课程
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中青年教学设计与评优一等奖,黄浦区教研员,“wild word”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优秀学员,上海市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
钱蕾
擅长科目:幼儿园全语言网络课程
上海市示范园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教师,小高级。徐汇区教育局中青年骨干教师,徐汇区名师工作室学员。曾获得区骏马奖、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评比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全国奖项并发表。曾外派加拿大进行教学培训。
顾萍
擅长科目:幼儿园全语言网络课程
上海市示范园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副园长,小高级教师。华师大早期阅读PCK成员之一,参与编写《美慧树》语言教学活动。区名师工作室优秀学员,并首批入选区赴台湾进行交流活动。曾获得全国语言活动设计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全国奖项并发表。
龚敏
擅长科目:幼儿全语言网络课程
上海市示范园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园长,中高级教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学评比一等奖”“徐汇区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与奖项,人选上海市首届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市首届“名师” 培养工程,市二期课改幼儿园教材编写组。
何洁
擅长科目:
上海名师,上海教学评比一等奖
应彩云
擅长科目:
特级教师,资深幼儿教学专家,建国60年杰出教师,情景阅读教材总主编
王红裕
擅长科目:
上海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青年名师、《情景阅读
(二)》副主编
叶婷
擅长科目:
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音乐教育硕士,上海音乐学院心音儿童合唱团合唱部总监,奥地利奥尔夫学院认证讲师,香港奥尔夫协会会员,香港达尔克罗兹协会会员,具有多年一线幼儿园奥尔夫课堂教学经验
周婵琼 擅长科目: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士,澳大利亚奥尔夫学院认证讲师,香港奥尔夫协会会员,香港达尔克罗兹协会会员,具有多年幼儿园奥尔夫课堂教学经验。
王静
擅长科目: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士,奥地利奥尔夫学院认证讲师,香港奥尔夫协会会员,香港达尔克罗兹协会会员,具有多年一线幼儿园奥尔夫课堂教学经验。上海心音儿童合唱团奥尔夫部总监。
第五篇:名师工作室研讨课心得体会
名师工作室研讨课心得体会
名师工作室研讨课心得体会
9月18号在工作室活动中上了一堂自主课堂研讨课,由于设计不够精巧,预设到的各种情况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所获不多,我觉得很难受,也很抱歉,以致这几天脑袋一空闲就会回想起那天上课的情形,想着如何改善每一个环节。也正因为如此,让我想清楚了很多以前一直迷惑着我的很多问题,更坚定了以后要走的方向。这其中,工作室的主持人曹靓校长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非常感谢,这鼓励和帮助会指引我一直向前进。更重要的,是每每想起孩子们那一双双澄澈的眼睛,我就觉得自己身为一名老师,有义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合作、倾听、交流、表达,学会学习,掌握未来社会的生存之本,提高生命质量!下面就谈谈这堂研讨课的得与失。
得:首先,敢于改变之前经过一年的实践,已经走得非常成熟的课堂模式,即自学课-汇报课-反馈课,孩子们已经在行为和思维上训练有素,汇报课上均能侃侃而谈,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朗读、结构的梳理、主问题的理解,文章的批注,写法的分析、小练笔的展示,他们精彩的发言有时总会让我感动很久,那思考的深度很难让人相信他们只是三年级的学生。孩子们的潜能一旦被激发,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让人震撼!但自学课-汇报课-反馈课这一模式更适合小学高段的学生和初中生,小学低中段的学生无论在思考能力还是组织能力上都无法适应,从老师们久久不敢尝试自主课堂就可以得知。因此,我必须寻找另一种更适合中低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而每堂课采用几次“先学后教”,每一次“先学后教”包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班汇报三个环节,如此循环,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组织都会更加到位。
其次,在每堂课采用几次“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中,具体环节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拓展提高,课堂小结。其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大组汇报,教师点拨是课堂的关键环节。导学单的设计要完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例如在《蟋蟀的住宅》一课中,第一次先学后教为:生字词学习和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中一些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语应该在小组交流中就解决,小组直接合作课文朗读,汇报中如果课文较长,可以选取重点段落汇报,其他学生倾听,点评。第二次先学后教为:梳理文章结构。由于是当堂画知识树,难度较大,所以在画之前导学单上要做好铺垫,可以提问:通过默读课文,你知道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吗?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学生不用回答,但他会思考这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画知识树就不难了。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让一个小组先在黑板上画,形成小组意见后直接汇报。第三次先学后教为:深度理解文章。设置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蟋蟀的住宅被称为“伟大的工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围绕主问题进行课文批注。汇报时要注意加强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理解错误的教师要进行正确导向,学生理解不深的教师要进行点拨和提高。第四次先学后教为:分析文章写法,完成小练笔。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练笔分仿写和当堂创作。在最后的课堂小结这个环节中,采取回归课文知识树--回归单元知识树--回归整册书知识树来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主题概念。
最后,因心中一直铭记贾志敏老师说的“你只要心中只有学生,在任何场合上课都不会紧张”,因此课堂上还真的不紧张,反而生怕学生和听课老师们收获不多。
失: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还不成熟,就贸然在这样的场合上课,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带来的收获不大,甚至会影响到老师们实行课改的积极性,尤其是我校的老师,没有达到推广自主课堂的效果。在接下来的每位教师上一堂自主课堂课改课活动中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得马上改进每个环节,让老师们觉得容易学,容易操作,才不至于止步不前,按兵不动。
让自己的心情一度跌入低谷,难受很久,担心很多问题。可见,凡事均要精心准备,不能过于随意!
„„
我坚信,每一次公开课都能让老师快速成长!笑看挫折,不断进取,才是我应该要有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