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数学文化的感想和体会
数学思想方法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张立波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活动,首先确立了第一个研讨主题-----“关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的渗透”。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我们首先收集了许多资料、文献,进行基础理论学习,为后面的研究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交流,让我对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小学阶段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但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是离不开一节节数学课的积淀的。我想,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孩子创新独立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其终生受益。
一、注重独立思考
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空间。如:这个问题中已经给出的条件是什么,要干什么?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怎么来解决比较合理等等。当学生的思维判断有困难时,我们进行适当的点拨,或跟他们合作进行研究来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力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强调实践操作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有利于质疑、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学思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中感受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三、提倡逆向思维
课堂的40分钟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思维方向不能是单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是,充分研读教材、整合资源,同时把握顺向、逆向这两条思维主线,通过 “ 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 ” 等活动,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尝试是前所未有的,对自己发展是有价值的,就是一种创新,这种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发明,创造出新的“产品”,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创新是解决问题时想出了其它办法和策略。在课堂上,要注意老师创设的情景,在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下,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思维,大胆设想,主动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关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初探,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们要及时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抓手”,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选择合适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浅谈《数学欣赏》感想
浅印象里提起数学一词,对于我个人来说,数学就是一堆堆死板无活力的公式,像是一个个严肃的战士,需要各种证明来计算我们课本或者卷纸上的问题。幼稚园时候,数学就是数数,简单的计算,简单到用手指头就能计算出结果;小学时候,数学就是不停的计算鸡鸭鹅狗笼子里多少只脚的问题;初中时候,问题变得多元化,但是从此开始了更没有什么趣味的代数和几何,不停的计算来证明,得分。唯一的一点趣味也无了踪影;高中时候,数学变成了高数,每天脑子里的正余弦定理,一切依旧没了趣味;大学时候,学的依旧叫高数,只是名字由高中数学变成了高等数学,依旧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无意中选修了这门选修课,却让我收获了另一种看法,一改以往的印象,其实数学是需要欣赏的,数学有它自己的文化和趣味,并不是一门枯燥反反复复的计算。
关于数学我这样理解:数学,用公式的话来解释它就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现象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事新的猜想以及从何时选定的公式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虽然说,数学存在着各种逻辑与抽象的问题,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住数学的没,数学的美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它的内在,数学的表面枯燥乏味,但是它的内在却是充满了乐趣。数学的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来探索,人们喜欢数学,探索数学,其实就是被数学的美吸引。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的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数学的发展无须社会的推动,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当然,数学的进步也无须人类文化的哺育。于是,西方的数学界有“经验主义的复兴”。怀特的数学文化论力图把数学回归到文化层面。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相继问世,力图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
课上我们看了个视频,名字记不住了,但是确实很吸引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确实很重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无论哪个国家。这是人类的探索。
我们国家是一个数学大国,也是一个数学古国,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周三经一”的思想,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圆周率π,而西方国家到了17世纪才有这样的概念,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工作,令世界震惊。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为我们剖析“数学”这门神秘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对我们来说是获益匪浅的。听讲了几次课后,我觉得我收获蛮多,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数学的王国里漫游着,学习着,就像参观景点一般浏览了数学世界的奥秘,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可见数学的发展是一步步发现深化和完善的,我们如同探险者,不断的推翻错误的观点和公式,然后用新的公式代替,最后期待实现真理的目的。数学的神秘和有趣是无尽的,是人们追求的,是人们在高科技现代化所需要的文明产物,可以说上到科学研究,下到吃穿住行没有一个可以完全脱离数学而存在的。它是支撑我们这个多元多彩世界的重要部分,没有它就没有这个丰富的世界。所以通过这门选修课,确实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能用以往的印象理解数学,误解数学的美。感谢老师以及数学,让我意识到数学有它独特的美,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数学,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美丽的文化。
对数学文化的感知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而在一学期的数学文化学习中,更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精神产物和文明成果,在一个人运用数学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所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领悟人类的自由。我们会了解所谓的客观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并意识到数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之美的本质及其独特性,我们甚至会根据自然的数学化来重新认识和领会世界,并从而为之高声赞叹。数学文化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灿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会继续证明这一点。
我认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主要还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现的,这正是和其它文化相区别的地方,拥有了这种文化,人类自然就会变得理性。这种文化对社会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常常讲:掌握科学文化的人也应该掌握社会文化,这样才能走得很远,但反过来呢?是不是一个掌握社会文化的人也该掌握科学文化呢?否则是不是也会很难走远呢?当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科技与经济的需要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这没有错;如果还因为人自身发展的原因、因为文化的原因而更加重视数学教育了,那也许是把握了更根本的东西。
通过数学文化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它也使我们能够开阔视野,加强对数学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能够很好的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理性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首先,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能够很好的拓展了我的数学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所掌握的仅仅是一些知识要点和相应的定理公理,数学的知识领域层面了解的很少。可是,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我知道了以前未曾了解的知识。数学的历史使我能够更加广泛感悟数学精神和在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发展历程;数学家们的故事使我铭记了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取的成就和那光环背后的艰辛;数学的历史性难题使我能够感受到了不懈的探索精神;数学文化向人们展示了数学极富魅力的一面。它不是以往数学课上的定理、公式、计算和题海,而是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它让我们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数学,让我们体会到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培养数学的意识,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丽,知道数学应用的门径。其实这也是我感到选学这门课的原因。
其次,使我懂得了数学的另一片美丽的领域。数学的美不在于它的计算,而在于人们不断进步的心。从第一节课起我就感觉老师讲课很有魅力,讲的内容更具魅力。您从古代的数学一直讲到了刚刚解决的费尔马大定理,从不同的领域为我诠释了数学的文化。您总能运用很优美的文字来述说您要讲的内容,还不时地结合美术、科学以及人文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来阐述数学。从中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数学,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您还一直主张让我们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因此您主动地要求我们制造PPT来讲,来让我们把对同学讲的内容发表看法,大大地让我们融入进课堂里,您更是把课堂完全地交给了我们,让我们自己通过PPT来展示我们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在我准备自己的PPT期间,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您提出了你的宝贵意见,使我能够完善我的展示。真的,我受益匪浅,不仅在知识上,还在个人能力的锻炼上,拥有了一次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舞台。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门课很好,我个人是非常地喜欢,教学模式也很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通过讲台的自我展现,更能引发我们的上课积极性。很感谢这门课,让我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并且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您讲课的精彩乐趣。很希望老师您能够继续这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后的同学也能体会到那份真正意义的快乐,因为那一刻舞台属于自己!
读《数学文化》有感
在数学课题文化研究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数学文本阅读,以及读后的质疑、思考,所以就想知道专家们是如何进行数学阅读的。数学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的含义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
《数学课程标准》上提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里能够看出数学是不能从文化中剥离开的,数学文化必须要走进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
两天的学习,既有殷宪宾主编理论上对数学文化的阐述,也有许淑
一、张红娜、蔡宏圣三位专家教师的课堂展示,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每一位参训老师直呼过瘾。
刘颖芳老师讲了一节的数学绘本课《宇宙小子》,许老师用生动、舒缓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故事,去体会小吉姆遇到的困难,然后想办法寻求帮助解决困难,最终由于坚持不放弃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了使学生感受一万有多大,采用了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找生活实例、画图等多种手段。一节课下来,没有刻意去强调数学知识或者是情感教育,一切显得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宁伟净老师利用《趣话“长度单位”》这样一节综合实践课来展示数学文化。通过对市制单位“寸、尺、丈”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自己身体、身边事物上寻找寸、尺、丈,感知三个单位,并与公制单位进行对比。最后从成语中去寻找三个单位,并通过“七尺男儿”一词,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不同时期,三个单位所表示的长度是不同的。这样一节活动实践课,透着数学味儿、生活味儿、文化味儿、趣味儿、人情味儿。张立波的《小数的意义》和《认识方程》,两节课中蔡老师没有提到过一句“数学文化”,但是,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都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味儿!在《小数的意义》一节课中,除了知识外,张老师还教会了学生:把旧知识理透彻,有助于思考新问题;画图可以把问题思考清楚;当新问题复杂时,可以分类研究;学数学就是学如何思考问题。在《认识方程》中,张老师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就是学会三件事:看、思、写。看,就是看数(形);思,就是思考关系;写,就是用数、字母、符号表示。三个字解决了理解方程的含义和写方程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的课堂,连老师都听得意犹未尽,学生又怎么会不沉浸其中?
最后,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数学文化不是非要研究数学史,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有数学文化意识,让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这样,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数学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在《数学文化》的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方式很有趣,每个专题各有特色,在听老师的详细讲述后,我对数学文化颇有兴趣,深有感触,特别是“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
我觉得老师对“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见解独到,我也能从中吮吸到一定的精华。这两个专题所涉及的内容也让我很感兴趣。关于“混沌”,一开始对这两个字根本不了解。还误以为跟“馄饨”有一定关系,直到听了老师仔细的讲述,我才真正明白了“混沌”的含义。其实它也是数学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在非线性科学中,混沌现象指的是一种确定的但不可预测的运动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和纯粹的随机运动很相似,即都不可预测。但和随机运动不同的是,混沌运动在动力学上是确定的,它的不可预测性是来源于运动的不稳定性。或者说混沌系统对无限小的初值变动和微扰也具于敏感性,无论多小的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上了关于“混沌”这个专题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典例就是天气变化,我觉得它很形象地形容了天气变化的特性,其中最著名的表述就是蝴蝶效应:南美洲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飓风。在今天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同时也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另外一个专题就是“维数”,对于这个专题我比较熟悉,因为在之前的数学课堂上便有接触关于一维、二维···甚至n维,不过在学的时候不是重点章节,数学老师也没有给我们做深入的讲解,直到上了数学文化这门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专题方便我们更系统地了解“维数”这一概念。所谓“维数”,又称维度,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之前还不
知道维数有那么多讲究,现在才真正明白每个维数所代表的含义,0维是一点,没有长度。一维是线,只有长度。二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曲线)形成面积。三维是二维加上高度形成体积面。四维分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四维,人们说的四维经常是指关于时间的概念。准确来说,四维有两种。第一种是四维时空,指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另一种便是四维空间,只指四个维度的空间。四维运动产生了五维...虽然“维数”比较抽象,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相关领域把一个常用和熟知的有限维数的结果推广到无限维数的情形,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在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中,我受益匪浅,老师别样的讲课风格以及详细的课件内容让我对数学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兴致勃发,在学习了关于“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之后,使我更加想了解更多有关数学文化的想法,对我们来说,虽然数学文化很抽象,但是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却很有影响。
我觉得,在这门课程结束之后,我依然会更深入地去了解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因为深受老师的熏染,我更渴望去了解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我很荣幸抢到了数学文化这门课,更荣幸的是有这样一位老师传授了很多有趣的关于数学方面又涉及实际生活的知识。辛苦了,谢谢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导!
感悟数学文化的美
在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老师眼里,数学只是一种应用工具,是一些符号,一些计算,枯燥乏味,毫无生动感人之处,这是对数学的一种片面的认识,其实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艰辛的路程,在它的知识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发展中,蕴含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只强调了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了它的文化价值,从而也忽略了数学中的教育基因。当我们都关注到“数学是一种文化”这一理念后,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自然而然的就引入了数学史。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而在一学期的数学文化学习中,更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
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在上课期间,我到图书馆借了数学文化这本书,本书共分八章,简要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学科体系,以及数学文化的哲学观、社会观、美 学、创新观、方法论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附有专章介绍几千年来的数学思想发展史。数学文化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介绍思想,介绍方法,重在开拓人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数学美学是构成人的精神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基本中介,美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陶冶情操,而且引导人积极向上,献身科学,还有利于改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如,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在数学的逻辑体系上都有表现。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的例子。例如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
在数学文化学习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精神产物和文明成果,在一个人运用数学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所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领悟人类的自由。我们会了解所谓的客观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并意识到数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之美的本质及其独特性,我们甚至会根据自然的数学文化来重新认识和领会世界,并从而为之高声赞叹。数学文化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灿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会继续证明这一点。总的来说,我感觉这门课很好,我个人是非常地喜欢,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教学模式也很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通过讲台的自我展现,更能引发我们的上课积极性。很感谢这门课,让我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并且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您讲课的精彩乐趣。很希望老师您能够继续这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后的同学也能体会到那份真正意义的快乐,因为那一刻舞台属于自己!
感悟数学文化,领悟数学的美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而在一学期的数学文化学习中,更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利用数学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将数学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中,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并在数学家们勇于创新、追求真理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正确规划自己成功的蓝图,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 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育学家也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数学学习的历史相似性;同时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更由于它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数学应用教学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契合点。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或者将教材中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如在执教“指数函数”时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家是怎样利用合金的比例来测量青铜器的年代;又如在学习“统计”时,可结合遗传学和法庭依据如DNA、指纹印或性格分析;学习依赖定理公理证明数学命题也可类比法院依赖法律进行裁决。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及文化层面上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基础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文化的美学教育价值。“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数学美学是构成人的精神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基本中介,美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陶冶情操,而且引导人积极向上,献身科学,还有利于改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如,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在数学的逻辑体系上都有表现。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的例子。例如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本书很好,我个人是非常地喜欢,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教学模式也很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通过讲台的自我展现,更能引发我们的上课积极性。很感谢这门课,让我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并且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您讲课的精彩乐趣。很希望老师您能够继续这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后的同学也能体会到那份真正意义的快乐,因为那一刻舞台属于自己!
第二篇:对数学学习方法的一些体会
声明: 本论文只作为封开县江口中学(teacher.jkmschool.net)内部交流使用,版权归作者所用,一切未经许可的盗用和
转载将负法律责任。
对数学学习方法的一些体会
高一数学卢建温
1.概括的说一下数学学习的方法.曰:“像做其他事一样,学习数学要研究方法。我为你们推荐的方法是:超前学习,展开联想,多做总结,找出合情合理。
2.请谈谈超前学习的好处。
曰:“首先,超前学习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培养自学能力。经过超前学习,会发现自己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对提高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其次,够消除对新知识的“隐患”。超前学习能够发现在现有的基础上,自己对新知识认识的不妥之处。相反地,若直接听别人说。似乎自己也能一开始就达到这种理解水平,实践证明,并非这样。
再次,超前学习中的有些内容,当时不能透彻理解,但经过深思之后,即使搁置一边,大脑也会潜意识“加工”。当教师进度进行到这块内容时,我们做第二次理解,会深刻的多。
最后,超前学习能提高听课质量。超前学习以后,我们发现新知识中的多数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少数地方需借助于别人。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即能将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放“这少数地方”的理解上,即“好钢用在刀刃上”。事实上,一节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并不太多。
3.请谈谈联想与总结。
曰:联想与总结贯穿与学习过程中的始终。对每一知识的认识,必定要有认识基础。寻找认识基础的过程即是联想,而认识基础的是对以前知识的总结。以前总结的越简洁、清晰、合理,越容易联想。这样就可以把新知识熔进原来的知识结构中为以后的某次联想奠定基础。联想与总结在解题中特别有效。也许你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解题能力却很强,这说明你很聪明,你在不自觉中使用这种做法。如果你能很明确的认识这一点,你的能力会更强。
4.那么我们怎样预习呢?
曰:“先说说学习的目标:
(1)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弄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2)或早或晚的知道知识的地位和作用:(3)总结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或说出认识问题使用了以前的什么规律)。再说具体的做法:(1)对概念的理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要借助具体的东西加以理解。有时借助字面的含义:有时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有时借助图形……理解概念的最高境界是意会。一定要在理解概念上下一番苦功夫后再做题。
(2)对公式定理的预习,公式定理是使用最多的“规律”的总结。如:完全平方公式,勾股定理等。往往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及相当有用的解题规律。如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我们应当先自己推导公式或证明定理,若做不成再参考别人的做法。无论是自己完成的,还是看别人的,都要说出这样做是怎样想出来的。
(3)对于例题及习题的处理见上面的(2)及下面的第五条。
5.请你再谈谈关于做题。
曰:做题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题不在多而在精。你们要注重对基本题解决方法的挖掘和解题规律的总结。如解不等:x <0由分子分母异号可化为 或去分母化为两个一次不不等式组。它包含了一般的解不等式的思考、解决方法。有时你们会遇到很难解的题。如果做不出来,可模仿别人,但模仿的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人家的思考方法,为什么必然发生一样。就是说,每作一道题都要说出想法,是哪条规律指导着你?具体的做法可落实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上,这些最能锻炼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的能力
更多的教学论文请访问:http://teacher.jkmschool.net
第三篇:马陵山中学文化艺术节实施方案
马陵山中学文化艺术节实施方案
为了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青少年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倡导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生活,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品味和艺术修养,全面拓展广大青少年学生素质,展示我校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引领学生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在今年12月至1月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经校领导研究决定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
一、活动主题
多彩校园,放飞梦想
二、组织领导机构
(一)成立文化艺术节领导小组
1、组织机构:
(1)总负责:邹以标
(2)成 员:季宗飞、王其锋、徐铁柱、马涛
2、后勤组:马涛
3、指导组:程伟敏、贾政艳、宋秀娟、蒋其喜、高贯、陈
升高 吴超建、徐鑫
4、评委组:
5、执行组:各班班主任
6、宣传组:周莹
7、策划组:团委、艺体组
8、主持组:孙月波、李雷、李云
9、安全保卫组:苗新浦
(二)各组分工简况
1、组织机构
组织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事宜,保证艺术节顺利进行。
2、后勤组:
负责场景布臵、音响设备等所有技术性的工作,此部门根据艺术节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提前准备好一切工作,如有问题,应及时提出,并予以协商,确保艺术节正常进行。所有节目的背景音乐播放形式请提前征求李杰老师的意见。
3、指导组: 指导部由音体美组教师组成,指导各班级参赛节目保质保量的进行。指导部门与各班主任共同协商,共同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相互支持、相互协作。
4、执行组:
各班主任在接到策划书起,应合理安排时间,着手准备相关工作。班主任应与各科教师协商,保证我校第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保证音体美组教师的指导时间。为了如期开展各项工作,各班主任在接到通知之后应根据通知要求及时向策划部上报参赛名单、节目单、领取登记表等,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并纳入班级考核。如有意见在活动开始之前应向策划组反映,策划组将尽力解决,未能解决的策划组向组织机构反映,请组织机构予以解释。如果没有及时反映,而活动如期举行那么举行期间,应当保留意见。
5、宣传组:
宣传组做好艺术节的各项宣传工作,包括新闻采集、图片资料的收集,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艺术节实时情况,以此提升我校人文素养及知名度。宣传部门还应结合文学社保证艺术节“专题期刊”的出版。这期间的艺术节图片资料宣传组应及时提供给德育处及组织机构,以便及时整理资料归档。
6、策划组
策划组主要策划整个艺术节的流程、形式等,策划书经上级领导审批后,根据每项活动再拟定具体计划,确保艺术节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的顺利结束。
主要工作为拟写各项活动的具体计划,准备活动所需资料及硬件设备,发放通知,收集资料,发放艺术节所需的各项表格,写好德育活动记录、活动总结,及时向主持部报送节目单,促使主持组充分准备主持流程。
7、主持组:
组长应再筛选出两名小主持人予以培养,也可以以下组合主持:师生、师师、生生;由组长分配、自由结合的原则进行主持,要求每组都有机会主持节目;主持词要交电子版到策划组,以便备档。主持组应事先排练主持流程,保证活动过程风趣幽默、轻松愉快的进行。主持完毕之后,主持组应将开场词、报幕词等主持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交由策划部整理归档。
8、安全保卫组:
维护第六届校园艺术节活动期间的安全工作。
三、活动时间:
2017年12月10日至2018年1月20日
四、参加对象: 我校全体师生
六、活动安排:
1、马陵山中学“多彩校园,放飞梦想”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开幕式:校领导致辞→主持人衔接→“”合唱大赛开始 时间:活动时间:12月15日(星期五)下午 地点:大会议室
承办单位:德育处、团总支、2、“歌颂祖国”合唱大赛
活动时间:12月22日(星期五)下午 活动要求:(1)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学生集体参与;(2)每班一首歌。
(3)要求合唱过程具有创新性、新颖性。
3、“美丽中国”为主题的歌颂(祖国、团场、学校)演讲大赛
活动时间:12月22日(星期五)下午 活动要求:(1)以我国(团、校)创办至今艰辛历程为主线,以弘扬我国(团、校)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演讲内容;(2)以展望未来、畅想未来为美好愿景,回顾我国(团、校)展历程,向大家讲述一段又一段的光辉风采;(3)各班级可由一名学生演讲,也可由两名学生共同演讲;(4)演讲需配备背景音乐;(5)不得用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演讲;(6)演讲内容需原创
3、“感恩母校”舞蹈大赛
活动时间:12月29日(星期五)
活动形式:现代舞、民族舞、歌伴舞等 活动要求:(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2)服装自理
4、“展我风采”个人才艺表演大赛 活动时间:12月29日(星期五)活动要求:(1)每班至少一项节目参赛;(2)项目内容不限;(3)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6、“我是创作家”剪纸、折纸创意赛和“小小创作家”手工大赛
展出时间:1月12日评定部门:校美术组 活动要求:(1)每个班需保证上交至少2件高质量的剪纸、折纸和手工作品;(2)作品要有创新,具有新颖性;(3)学生应独立完成,需是学生原创作品,上交作品时要求填报作品登记表。(4)要求作品能够体现我校或者我团的历史文化;(5)手工作品要求50%原创
7、“涂鸦〃母校”绘画、书法大赛 展出时间:1月19日 评定部门:校美术组 活动要求:(1)绘画作品中表现出一六六团中学的历史风貌、发展现状、未来畅想;(2)学生原创作品可以多种形式体现。
9、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 时间:1月19日 地点:另行通知
校长讲话→班主任代表讲话→学生代表讲话→表彰艺术节表现突出的班集体、学生、班主任、老师→结束
七、活动要求:
1、各年级组、各班级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各年级组、各班级要按照本策划书要求,在全校学生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广大学生参与;要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策划项目参加申报,并加强活动过程的指导和管理;要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加强对各项活动的宣传报道,力争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紧扣主题,突出教育,注重实效。各组要正确把握艺术节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艺术节主题,充分发挥班级、班团支部、课外活动等组织的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重点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教育功能,力争开展一批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3、本次艺术节是全校性的活动,特此设立多个小组,请各组严格遵守组织机构的各项安排,各相关小组要通力配合,亲密合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地展开。
4、每项活动要积极筹划和准备,对活动进展进行资料信息反馈,包括活动计划书、总结材料、活动照片,活动作品等,并将整理资料存档,有关资料上交至策划组(德育处办公室),有利于活动后的情况检查与评比。
5、各班级所需的背景音乐需提前两天全部上交德育处周莹老师处。
〃〃 马陵山中学中学 2017年12月5日
第四篇:感想体会
感想体会
尊敬的领导:
您们好,首先我要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栽培,我很荣幸能够加入金越这个大家庭,担任测量工程师一职。
时光荏苒,从7月入职到现在,已经匆匆过了五个月了,下个月就要面临转正了,成为一名真正地员工。在这个学习和不断适应的过程中,自己俨然从一个懵懂的菜鸟转变到现在已经能处理一些问题的职场新手了。对自己来说,担任公司的测量工程师来说,并非符合我的专业,自己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不管从知识的汲取还是为人处事,都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
在实习中我总结以下几点:1.在工作中要多检讨自己,学会换位思考;2.要努力吃苦,不要太自私,害怕自己吃亏;3.为人要厚道,平淡,低调,多向老员工请教;4.少埋怨多做事;5.做好自己,与同事和睦相处,建立好自己的人脉;6.多学习,工作不代表放弃学习,工作更应该多学习。
初来咋到,朱经理给我编制一个实习计划,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我经历了各个车间的实习,学习到了继电器相关的基础知识,金工件、塑压件及电镀件的生产加工、管控过程,及模具各个部件的生产过程的验收标准,这是我实习中不可或缺的经验,也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现在我已慢慢接手公司的计量管理和测量系统分析这块,测量系统分析之前并不是做的很理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掌握,能为公司的整个测量系统做到提升。体系的学习也是我今后一个工作重点。除此之外,如何带动自动影像测量仪的使用效率,如何整合公司整个的测量,提高整个测量系统的测量效率,减少检验人员,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公司对新人的培训内容还不是很多,对我们毕业生还说,很多东西都需要一些理论的知识支撑,才能很好的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我希望能够有一次很系统的培训,再进行岗位培训。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知道自己在公司中要学的还有很多,要做的还有更多。通过这几个月的工作,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改变自己以前的一些观念和看法,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规划。同时,我也会为公司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好每一件事。
第五篇:中英文化感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英语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多,对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措施来加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针对中英文化对比这门课程谈下我的感想。
一、中英文化差异及表现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英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到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的形象和利益。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习俗、节日和一些社交礼仪。除了一些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 外,中英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Easter, April Fool's Day, Mother's Day, Thanks giving Day, Christmas day 等。双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如庆祝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会推辞一番后才接受,但不会当面打开。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在同西方人交流中,要掌握不同文化习惯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与之愉快顺利地达到切磋的目的。明明是善意的语言由于价值观、文化的差异,却会招致误解,得不偿失,有时还会惹怒对方,或令对方难过,达不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二、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
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交流双方互不熟悉对方所特有的语言习惯、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不能用对方语言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比如英汉文化中人们寒暄的方式就各不相同,中国人比较喜欢了解对方的近况,见面时总要问:“最近在干什么?吃饭了吗?最近忙吗?”等等,而英美人见面时的寒暄方式却不同,他们会很随便地说声“It' S a nice day,isn't it ?”或“It's getting cold.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等用谈天气来互打招呼,似乎在征询对方的意见和见解,以期引起对方的共鸣。在表示恭维的话中,如果你按照汉文化的习惯,对一位英美人士说:“You are getting fat”或者说“You have put on your weight”,对方会感到极不舒服。
三、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两种异质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兔要发生冲突。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这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之辨,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的孔家店与德、赛一先生的对抗,科学与玄学的辩论⋯⋯近代思想战线上东西方文化之争连绵不断。而这些争论主要是围绕着东西文化孰优孰劣,如何取舍,怎样交融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可见,跨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培养文化意识,把学习基础知识和了解文化差异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作为学生要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我们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们要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2.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取舍,我们在对中外文化的取舍上必须进行分析,用批判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的自我繁殖,总是要和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相影响、补充、渗透。不断吸收、批判、借鉴外来文化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对本学期中英文化对比课程学习后的一点看法,不足的地方还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