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际交流心得 校本培训
培训让我们再出发
------赴南京师范大学研修心得
乌鲁木齐市第XX中学 XXX
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和要求,2017年4月17日—26日,我参加了区南师大第一期书记、校长高级研修班。在短短的近10天的培训考察中,深切感受到新形势下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使命,形势逼人,让人警醒,感受到南京乃至江苏省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占领前沿、发展迅猛,催人奋进,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思考工作。
一、我们面临怎样的新形势?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正在到来。一是第四次教育革命(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正在发展,现代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互联网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三是大数据、云课堂、微课、Mooc(网络公开课网站)、翻转课堂、STEM教育、创客教育……正扑面而来。
2.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智能机器人大量取代工人,例如富士康公司租用100万台机器人用于生产。二是新知识大量产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至于学生一毕业就可能面临失业。三 是各国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升级,竞争激烈。如德国工业4.0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企业平均寿命在缩短,中小企业平均2.97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40年。
这就是我们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使命,在新形势下要让学生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有职业生涯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规划能力,有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在成功和不成功的时候都能感到幸福。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教育指明了方向。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二、我们如何迎接新挑战?
(一)目标:让学习真正发生---培养可持续发展和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人。
(二)对策:
1.打造“学”的课堂---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1)什么是“学”的课堂?
实现三个转变: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会”转向“会学”,从知识讲授为主转向能力与素养培养为主
实现三个目标:想学(兴趣)、会学(方法)、好学(习惯)。(2)为什么要打造“学”的课堂?
原因一是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在窗 外、他人即老师”、“空间已死、地点长大”;二是人工智能对学习提出挑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好学比学好更重要;三是核心素养提出新要求,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3)怎样打造“学”的课堂?
一要更新观念,做学习型教师。深刻领会现代教育的功能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教师需要重新定义、学校需要重新定义;营造学校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乐学的环境。
二要明确几个关系。育人与育才的关系,育人更重要;学好与好学的关系,好学更重要,好学=好奇+好问+好思,学好未必好学,但好学一定会学好;学会和会学的关系,会学更重要,学会是一种结果,关注分数(活在当下),但未必会学,而会学是一种过程,关注方法(赢得未来),会学一定能学会。
三要登高望远,关注学科核心价值。学科教学要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如语文“听”---尊重,“说”---自信,“读”---兴趣、方法,“写”---思想表达;如音乐美术---对美的欣赏与追求、创造;又如体育---健康的意识与技能,感悟人生哲理等。模块再造,创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四要学程再造,创新实践。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4s学程”模型:想学---学会---会学---还想学。
五要加强校本研修,实现智慧共享。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不同的关键词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来助力,通过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典型引路。
2.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特色校本课程(1)意义:满足个性需求,促进全面发展。
(2)目标:模块化、系列化、课程化。“模块化”是学校顶层设计,分析学生需求,挖掘校内外资源,尊重传承学校文化,充分利用教师兴趣特长;“系列化”既要有系统性,也要有层次性;“课程化”体现课程要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实施保障、课程评价。
(3)策略:依托社团、高于社团。发掘教师资源,实施激励性评价,整合时间与空间。
3.借力“教育信息化”---结构再造与融合创新
(1)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两个基本创新,应用驱动与机制创新。三个运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
(2)变革:教学更加个性化,教育更加均衡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3)“空间再造”,优质资源实现班班通,鼓励教师应用空间开展授课备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融合创新:大数据搜集、整理、运用,如“极课”;阅读模式创新,如月芽阅读;提升管理,管理更加精细、快捷、高效。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继续出发。
二〇一七年五月
第二篇:校际交流心得
送教下乡数学公开课观课心得
拟写人:余永会
虽然参加工作二十几年,还不知道什么叫校际交流,这次有幸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校际交流活动,才知道,井底之蛙的感觉。虽然只是一天的学习,却让我收获很多。有幸听了杨金兰老师和蔡雪英教师的数学课,使我受益匪浅。这俩位教师的课,设计精美,我时常被教师的精彩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欣喜。这次听课对我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他们的课前提问、课前小游戏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课件整体设计思路好。
他们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在教学中有的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
他们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间的情感产生交融,促成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学得自主、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扎实。新授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身边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把新知变成能力。王老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你说我说争做动脑筋能手使生生间、师生间的情感产生交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他们教态尤其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完善思维。
听了他们俩位教师的数学公开课,使我亲眼看到他们各自的教学艺术风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打动了我的心。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让我直观的看到老教师在“先学后导,当堂达标”新课改中的模范作用,他们不守旧,与时俱进,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醒悟了一些在课改中感到困惑的问题,课前精心预设,老师们在课前都以与本节课有联系有情趣的故事与学生非常和谐的交流,引发学生兴趣,拉进关系,使学生内心有一种亲切感。课前在教具,课件上准备得充足,学生的水平,实际经验等都能做到充分的估计预料,有的放矢。课中精讲多练,老师们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中动脑像,动口说,动手做,学中玩,玩中学,非常适合孩子们的特点。对一些较困难的问题,又在适度的情况下,开展小组活动,并且老师能提出既明确又具体的要求,讨论有目的,说话有依据。整个课堂上,充分利用课件,直观、方便、快捷。课堂上老师们的应对能力强,对学生的思维后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准确地排除解决。他们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是一面镜子,自己在时间中与他们的差距很大,要在短暂的一节课中,受到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学习。他们都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加强回忆。注重学生互评,师生评价,给与肯定。我认为这样做是给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加油的妙方。
此次听课,使自己学到了其他老师的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完善教学艺术,提高效率,必须不断地“充电”,不断探索实践。
送教下乡数学公开课观课心得
拟写人:余永会
时间:2012年9月16日
第三篇:外联部校际交流心得
外联部校际交流心得、对象:湖工校公关部
时间:11月10日
目的:通过两校间学生会的交流活动促进部员间的熟悉与认知,促进两校部门的工作开展,增进两校学生的友谊
心得:本人作为外联部干事参加了这次校级交流活动,主要与湖工校学生会的秘书部部员|、女生部部员交流较多,从中收获颇丰。
第一:我对湖工校学生会的组织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的分工更为明确细致,我想这对以后本校学生会组建系统的完善提供建议会有所帮助。
第二:这次会议锻炼了自身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对方部员互留电话,方便了以后工作上的互通。
第三:我认识到了自身应改进的地方,例如对赞助内容的取舍,对合同规范的细化,对部员工作的考核制度。
总而言之,这次校级交流使我增长了见识,非常感谢部长信任我,使我有机会参加部门的第一次校级交流活动,扩展了我的眼界与人脉,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踏实认真,做好份内的事,并积极协助其他部员的工作,维护我们经管外联的荣耀,推动部门的发展。
第四篇:三年级英语校际交流心得
三年级校际交流评课记录
荷城街道西安小学 麦玲珊
在这次三年级校际交流活动中,有荷城街道富湾小学和第一小学2位老师开课,同课异构,各有各精彩,以下是我们老师对这些课的看法。
罗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和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暂的特点,以较多chant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掌握知识.通过语言描述,猜水果,引出所要学习的单词.在教学中为每一个单词都配上相应的简笔画,并让学生动手画,展示自己的才能.本节课也加入了适当的笔头练习,做到听说读写结合。通过最后的检测,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正确认读单词,并能听懂,能说句型Do you like...?Yes, I do./ No, I don't.Lisa:
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运用,学生课堂说英语机会多,使学生真正做到学语言,用语言。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心浓厚的特点,并根据小学英语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认真观察,注意倾听并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目的,联系本课特点,从培养的语言能力入手,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合理地运用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使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这节课中,充分注意到“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的教学要求.从warming-up开始就为新课的导入作了细心的铺垫:,另用Children' Day举行Fruit Party为线索,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熟悉apple,pear,banana,orange,grape几个单词和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然后创设情景,zoom参加party,设计“我是最佳小主人”的活动,使学生把本节课单词句型学以致用,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层层深入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调动已有的知识,合理地整合,拓展成新的语言内容进行交际.
第五篇:校际联合教研,校本教研新拓展
校际联合教研,校本教研新拓展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探索》研究报告
上海市山阳中学夏玉芳 *
引 言
教研活动被证明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助推力量,且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专家的引领作用等等也是在教师交流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与深化。在此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得到大力推广。但同一学校的教师囿于范围的狭小、圈子的固化,思想碰撞逐渐陷入“疲劳化”,时间一长,使得众多学校教研流于形式,作用顿失。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则是一种突破传统学校教研模式,探索教师有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它是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动力的联动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以校为根本,最终的目的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方式既符合二期课改中亟待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个体、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是符合二期课改中亟待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
二期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教师们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有效地实现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在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开展校际联合教研,综合各校的力量,通过和同学科、同年级的区内众多教师的碰撞和交流,对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有极大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因此,实施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模式,是符合课改中对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
2、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的需要;
我区地处上海市的远郊,城乡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乡镇学校,受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现有师资中还存在着一些业务水平弱势群体,严重制约着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更制约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同时,区域内优质教研资源依然不足,现有优质教研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区学校,缺乏有效机制解决其均衡化问题。而区级层面组织的教研活动,受限于场地与规模,能参与的每所学校也大概只能1-2人。
通过“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能将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乡镇,有效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推动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3、是实现教师个体、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有效的专业成长是二期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成就学生的发展。校际教研则是通过教师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构建了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际学习共同体。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激发教师学科教研的活力,增强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各校教师专业的和谐发展和学校教学研究科研化内涵的提升。* 本课题金山区2006年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夏玉芳。课题组成员有徐志强、罗向军、张华根、李军、谢东雷等。研究报告由夏玉芳执笔。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校际教研是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动力的联动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以校为根本,最终的目的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
这种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规律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促进资源共享;各种校际联动的运行模式,在一定区域内有推广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
1、构建校际互动教研活动的网络交流平台
2、形成清晰的可操作区域性教研活动新模式
3、实现区域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四、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调查分析。在参加校际联合教研活动的区域学校对开展的校际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行问卷调查。
2、模式筛选。在校际教研实践中采用的各种教研方式,如校际会课、研修沙龙、教学互访、专题研讨、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命题评价等等,进行筛选,确定出最受教师欢迎而又有效的活动模式。对这些有效模式整合、提炼、研究,予以推广。
3、搭建平台。搭建校际互动网络交流平台,探索校际互动教研活动的新途径——网络交流平台。其中包括网上研修平台的建设研究;网上研修平台的管理研究。
4、资料汇集。包括整理、分析、汇总研究资料;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案例集;活动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汇编;建立校际教研网上研修网站;参与者感言集。
五、研究的成果
(一)、“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架构;
要使校际联动式的教研有序开展,必须走上制度化、规划化的轨道,建立行之有效的校际教研机制。
蒙山片教研联合体的活动已逐渐由活动化走向制度化,由制度化走向研究性常态化,并已建立了活动常态化的保障机制——组织机构:
1、联席会
联合体设校长联席会,负责教学合作研修制度的建设和计划的制定。各校校长按学年轮流主持联席会,轮值学校负责起草计划,交联席会讨论,经修改后付诸实施。并可邀请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的专业引领人员给予指导和支持。
附:校长联席会名单:周纪平陆文元王龙祥杨惠忠程维新
2、工作小组
联席会下设工作小组,由各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研室主任组成,组长由轮值学校担任。工作小组负责计划的实施,并由各校再将有关内容与要求落实到本校的具体计划之中。同时,轮值学校组长负责好计划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附: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夏玉芳徐志强罗向军夏霞红陈炜炯李军
张华根于澍
3、学科实践小组
各校学科备课组为实践小组,组长由相关备课长担任,联合体学校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计划中具体活动的实践探索,完成相应的任务。
附:实践小组——各校各学科备课长(名单略)
校际校本教研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制度的制定,有效地促进了活动的常态化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二)、“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交互系统
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中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的交互系统,主要是搭建了校际互动网络交流平台。
在蒙山教学网上开辟了“校际教研”专栏,“视频点播”中开辟了“网上讲堂”,将校际间的公开课录像上网,开辟校际互动教学评课交流的专题论坛等。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教学资源交流”专栏,收集本校和外校教师的二期课改新教材课件及素材,最终实现每一门新教材课程的每一课都有课件、都有素材,最终让广大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轻松找到需要的资源。各校联席会议、教研组、备课组的联合活动采用视频会议(实时)、论坛交流(长期)的形式。在校际互动的网络交流平台中,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
(三)、“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运行模式
1、校际会课模式
校际会课模式是指校际教研联合体中的每所学校承担一门学科,每个学科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由各个学校各派一位教师,在独立备课之后,在规定的学校进行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研模式可以让教师在观摩交流研讨中,捕捉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学习不同教师的优点,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秉承“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的精神,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校际会课模式的主要形式是校际会课赛课。一所学校承办,联合体中各学校派出教师,分别写教案,力求在预设问题、落实新知、巩固反馈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出有效和新课改理念,之后,分别在同一天面向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会课,各校其余同学科老师全部参加,并邀请了学科研训员进行专业指导。在会课的基础上自然有一种良性的比较和竞赛的性质,让参加会课的各校教师在紧张的赛课中深入关注课堂,研究课堂。
2005年秋季,新教材在我区预备起始年级全面铺开,为使片内兄弟学校老师少走弯路,尽快找到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我们通过开展“会课”的形式交流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课堂中的棘手问题。我们开展了“以校为本,校际联动,聚焦课堂,探索有效教学”蒙山片预备年级新教材联合教研活动,语数英三门学科每校各派出一位教师参加。课后,三人分别说课,依次评课,研讨分析,提供改进建议。如在钱圩中学进行的语
文学科的会课。钱圩中学作为乡镇学校,其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课堂气氛沉闷。但是在作为城区学校代表的蒙山中学教师上完课后,钱圩中学的王龙祥校长很惊喜地说:“我们的学生也能动起来。过去一直有这样的偏见,始终认为乡镇学校生源差,搞课改行不通。通过校际会课的实践证明,可以行得通。”并且蒙山片的校际联动还由区内 延伸到了区外,复旦二附中、汾阳中学、奉贤育秀实验学校的教师相继来我校传经送宝,上展示课,我们及时通知兄弟学校派同学科老师一起参与听课评课。
理念的提升和行为的改进是随着教研实践的深入而逐步实现的。这样一种“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校际会课赛课增加了教师的展示机会,教师在“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的反思互动中不断进步。教师间相互发现问题、相互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封闭的课堂被打开的同时,教师的心态日益开放,理念逐步得以更新,教师间合作反思的意识明显加强,以此促进了听与被听双方教学的改进。同伴的互助,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智慧,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飞跃。
2、研修沙龙模式
研修沙龙模式是通过沙龙活动的方式,对当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师疑惑、启发教师思考、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的效果。研修沙龙模式真正帮助教师们实现对话式的深入探讨交流。
研修沙龙主要由专题研讨和教学互访两种形式展开。
形式一:专题研讨专题研讨是校际教研联合体的教师们就共同关心的某个教学焦点、难点问题,集中各校骨干教师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校际间的专题教研活动。此项活动主要是将教师共同的困惑进行麻雀式的解剖,通过专题公开课的开展和课后的深入讨论,期待在众多优势资源的碰撞中能对教师们有所启发。如我片在钱圩中学进行了“预备年级数学例题”专题研讨等。
2008年4月,我们在廊下中学开展了“初三数学分层复习教学”的专题研讨。蒙山中学的优秀教师在廊下中学上的研讨课上就实施分层复习策略:如面对基础扎实、智力活跃的学生预备出哪些例题,并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面对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有采取哪些例题,并运用哪些调动性的策略来完成,这种分层复习的上课模式对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高。课后联合体中的初三数学教师们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分层来提高复习效率的话题进行激烈而深入的探讨。
2008年5月15日,我片在吕巷中学杨校长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改进教学,构建活力课堂——两区七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的专题活动,参与活动的除了我片的四所学校,还有徐汇的田林三中和汾阳中学两所学校和我区的朱行中学。
形式二:教学互访 教学互访是指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让校际教研联合体中的每所学校的教师们对刚刚过去学期中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罗列和筛选,确定教学疑难问题,然后各校相互坦诚邀请或主动走访,通过交流探讨、集思广益,获取他校同行的智慧。
2007年1月17日,在06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开展了题为“交流、切磋、相长”新教材教学互访活动。为了使此次研修互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成效,会前对各校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WOA平台发送)已进行了初步筛选,确定了一些教学专题,如:“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怎样做到以学为中心的有效交流”、“如何开展学生作文训练”、“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一个概念怎么讲?一道习题怎么讲解,有几种解法?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课堂集体练习一部分学生不投入怎么办?”等等,活动按学科分组进行。在宽松、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围绕前置的各个问题,每位教师就自己的做法自由发言、坦诚交流。通过研修沙龙活动,促使教师进行深度对话,让教师在与同伴的相互对话中形成理念,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策略,在相互碰撞中生成智慧,获得经验和成果的分享,提升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而教师们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自己的反思总结,而且其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对于在研修沙龙中涌现出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通过课题带动教研,将传统教研向纵深发展,扎实稳步推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在校际教研的过程中,为了使我片的研修活动能更深入、更有效,并能出一点可供兄弟学校借鉴的经验,我们成立了课题《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的探索》,此课题已成为区级重点课题。通过课题引领,促进教研协作共同体活动的科研含量,提升教学活动的研究层次。让课题研究引领我们这一联合教研片的活动更扎实、更规范。
3、专家引领模式
专家引领模式是通过专家学者以及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也是摆脱教书匠的必经之路。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之一,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力量。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从这个角度说,专家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专家引领模式的主要形式有: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培训的宣讲。
形式之一: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在校际教研中,共同体中的每所学校的每位校长都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外请专家学者、市区教研员来校指导、讲座时,一校相邀,五校共享,提升校本教研层次和水平,为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为教师铺展更多的学习之路。教师在专家近距离的指导引领下,往往进步会更快。
形式之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培训的宣讲。新教材除了第一轮试点的老师由市里、区里组织培训,随后推进老师的培训基本都靠自己。我们充分发挥了试点组老师的力量,通过先行试点老师讲解教材体系,上示范课,介绍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等提出一些建议,分析重点难点,使我们第二轮的老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在之后几年新教材的铺开推进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推行这种方法,让“先行教师当模范,骨干教师做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彻理解,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在我们这个片里,对兄弟学校的辐射我们也是充分发挥蒙山新教材试点老师的示范作用,充分放大优质师资的引领作用,让优质师资在兄弟学校得到充分共享。
2008年的10月17日,受朱行中学的邀请,两校初二年级组间进行了交流活动,我校两位教研组长也是区学科带头人的数学张旭英老师和英语潘文妹老师为朱行的同行上了两节展示课,随后还就“年级组建设”、“拉差补缺”、“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进度”等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4、命题评价模式
命题评价模式是校际教研联合体中各学校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但能激发学生成功感的命题和评价方式,各校之间进行交流的教研活动形式。
命题水平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的教辅书很多,而学生的差异性又很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阶段考核时都要兼顾,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他学习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为此,要加强命题研究,一卷分叉,分层考核,建立一个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试题库。
蒙山中学针对学生中的由于学习动力的薄弱等原因而出现的对考试后面题目根本不看的学生,采取了一卷交叉的出卷方式。即:100分的试卷其中70分为基础题,30分的题目分为A、B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在采取在讲评之后再考一次,若高于第一考试成绩就取第一次成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成功感,保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校际教研中,蒙山片还把初三毕业班工作列为了联合片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初三毕业班工作教学计划、教学全过程、考试研究、心理辅导等的交流。
六、研究的实践成效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模式的推进,促进了联合片中各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如在2008年区青年教师大奖赛、基本功比赛、教案评比、论文发表等方面,众多联合体中的青年教师都脱颖而出,特别是参加校际会课、研修沙龙等教研活动中的青年教师都迅速成长为区内优秀教师。在每年的高级职称评定上,联合体中的多位教师也都评上了高级职称。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生成绩。作为校际联合体中的核心城区学校,蒙山中学连续获得教学质量区第一的好成绩。乡镇学校钱圩中学的物理和数学成绩也在不断研讨中得到迅速提升。
七、研究结论
1、唤醒了教师专业自觉性,带动了农村是自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模式让区域内的教师们在会课、探讨、互访等活动中交流、合作,唤醒了教师们的专业自觉性。让城区的教师们明白只有自己深刻的领会课改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很好的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其他学校;让乡镇的教师们明白只有自己多走出闭塞的环境,主动学习新的课改做法,优化自我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将自己对外的抱怨变成前进的动力,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育品质得以优化
开展校际教研,目的在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在帮扶中成长,在共同学习中提高。
3、形成了“同伴互助、反思交流”教研文化
开展校际教研则更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通过:会课、研讨、协作、互访等基本形式形成区域之间教师的互助成长。
区域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成为了校际教研的灵魂。
八、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其反思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在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其各种运行模式也为各共同体的学校所接受。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实现的资源共享、教学探讨和质量提升都大大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但是,校际教研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不足,如容易产生轻理论而重实践的倾向。因为校际教研经常是针对听课而进行的,又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以经验和问题为中心,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引领和学习,更好的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如何形成“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研模式的有效性评价策略,还有待继续反思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洁,周卫,顾泠沅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J] 《校本研修:行动与文化的变革》2005年10月青浦教育论坛
[2]杨玉东.教师何以需要校本研修[J]《上海教育》2005年第3期B刊
[3] 张行涛.课题先导,走向雅卓[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4]《校本教研行动——全国第三届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资料汇编》[R]山西2005年12月
[5]网上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