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国学大师任修远讲座有感
听任修远大师讲国学有感
开场引用一句任老师的话: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也是每一个国人立身处世之本。虽然整个学习只有短短两个小时,却让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沉淀,更是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流传下来的经典。因为古圣先贤在国学经典中给我们了太多的启示,在国学经典中记载着深刻的道理。正如任老师所说的,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人生哲理和经世哲学。
听完任老师的国学讲座后,我知道了国学的智慧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是无穷的。任老师平易近人的授课方式把传统的国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他用我们熟知的西游记为题材,深入浅出地点出了国学的精华。授课中所举的例子也是精心准备的。如苏州积水建筑老总木川裕之选拔人才,王子猷雪夜访戴(越溪的戴安),取立己达人之意的立达中学等,无不体现出任老师为我们做的特别准备。
我深知国学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的实践。以儒家己立立人的精神立身,以道家圆融无碍的智慧处世,以佛家觉悟友情的慈悲安心,立志做一个仁,信,智,勇,严的新吴中人。
吴明 2014.4.21
第二篇:听国学大师讲座《高品质沟通》
听国学大师讲座《高品质沟通》有感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信息海量递增,信息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传播,如何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高速
公路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如何及时把握住信息制高点,如何
做到在这信息海洋中乘风破浪,只有高品质沟通才是你成功
通往彼岸一个不可缺少的航线图。
如何才能做到高品质的沟通呢,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
给出了答案,就是先要学会怎样做“人”。
我们的祖先早在2500年前就把怎样做“人”画出了一
个框架,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几千
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这十个字概况了你的所有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和你对家庭的行为准则。你只有通过以上十个字的衡量才能来证明你是个具有高品质素质的人,于是你就具
备有高品质沟通的基本要素。
忠孝就是要你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
生活给你的赠予,你就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一个人只有真
正懂得感恩、知道感恩、做到感恩,那你就是个高尚的人,你才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每天怀有感恩的说“谢
谢”,不仅仅是使自己有积极的想法,也能使别人感到快乐。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宽容心;人与自然的沟通-和谐
心;人与心灵的沟通-喜悦心。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讲不出有大格局的话,微笑、真诚、宽容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才会为企业的发展争取到机会,高效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推进剂,我们要用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去获得最好的沟通。
对于翟老师讲座的博学和领悟,不是短短几小时的讲座能够解决的,也不是区区几百字能够涵盖的。关键是能学到一点,悟到一点,在实践中运用上一点,用以指导工作,不断进步。
2011年10月17日
第三篇:听国学讲座心得体会
听国学讲座心得体会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国学照亮孩子的天空》大型家庭教育公益报告会,听取了王斌老师的近三小时的讲座,内容真实生动,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让我们很多的家长受益匪浅。从孩子的早期人格优化教育到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的提升及语言表达、识字、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孩子的性格改变,好习惯的形成。讲座由浅入深,易于领会,使我们家长能在实际的生活教育中,掌握较为系统的教育模式。在今后对孩子的日常教育过程中能够起到好的作用。
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先教育孩子做人,再教育孩子做事,在教的过程中讲求方法起好孩子的引导作用和榜样作用让孩子在有良好影响环境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第四篇:听国学讲座心得体会
听国学讲座心得体会
——深圳市宝安区干部自选培训学习心得
宝安区规划土地监察大队 邱灿华
2012年5月17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区政府在区党校组织的《干部自选培训》学习,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感受颇深,启发很大。
何谓国学?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学习国学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做好一个新时期的人民公务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一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最后在墓志铭上镌刻上你的名字,这段光阴被赋予一个人的意义。从开始念书学习,在这个起点上所有人大体差不多,但是再往后,从而立之年以后,每个人的差别那就是天壤之别了。人生之初,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小的时候,年幼无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后来,年龄渐渐大了,不得不面对上学、就业、升职,以及婚姻、家庭、子女等一个个问题。回头想想是怎么走过来的?为什么不同的人会产生“天壤之别”?这里面一定有值得总结的地方。人的一生必然有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迈过这几个转折点,就可能柳暗花明,前途似锦;迈不过,则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为什么有的人能抓住机遇,很好地完成人生的转折,有的人就迈不过那道坎?我看关键是能否保持良好心态和旺盛的斗志。保持良好心态,最重要的在于自身的修养,像古人倡导的通过“克己”、“内省”、“修身”,达到内心的和谐,达到道德的充实和精神的升华,这样才能宠辱不惊,心态良好,帮助个人度过人生中一道道难关,达到胜利的彼岸。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总理看望他。他和温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突出强调了“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人守正心灵,控制情绪,演好角色,追求卓越。内心和谐是一种境界,勇于争先而不计较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谐相处。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难不倒,诱不倒,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我认为,良好的心态是身心健康、做人做事的基础,凡事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致力内心和谐关键要做到:
在物质面前心态要平衡。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创造的财富不断增加,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物质财富,过分追求财富、追求享受,取之无道,取之非法,不仅导致心态失衡,很有可能会坠入深渊。我们的干部、职工,大多数来自基层、老百姓家庭,是党的政策给了我们机遇,当然也有自身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上大学、进机关、当公务员。现在每月拿近万元工资,还有各种社会保障,工作也不是特别累,生活过得也安逸,可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应该有知足感。心理平衡就是懂得定数,顺其自然,不要去追求不可能的东西,知足常乐。个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如果一旦掉入欲望的陷阱,要么陷入了苦恼之中,心烦意乱,智力不能正常发挥,消磨青春年华;要么走火入魔,铤而走险,误入歧途。要学会对欲望的遏制,要学会科学正确地比较。现在,比较在社会上有两个误区:一是攀比,盲目攀比,自己得到的不比,专比自己没有的。有了住房比职务,有了职务比挣钱,有了金钱比清闲,摆出优点比缺点,结果心理失衡形成了攀比的恶性循环。二是单比。比较应当既有纵向的又有横向的综合比较。但是有的只比人家所得,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少了。这样比法,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浮躁,感到的是吃亏,看到的是阴影。
古人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从这几年查办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总结下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多出生贫寒,出事前大多勤奋工作,有的还做出相当成绩,在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下,走上了领导岗位。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们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看到别人腰包鼓起来了,看到别人物质享受多起来了,心理不平衡了,于是铤而走险,最终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他们都有一个相同或相似的轨迹:欲望——满足——新的欲望——更多的满足——直至成为欲望的奴隶。究其原因,就是不能遏制欲望,心态失衡,忘记了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在国家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在还有几千万人口未脱贫、每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超过4%、为数不少的县还不能完全兑现津补贴的情况下,不可能“高薪养廉”。机关公务员想发财,想成为大款,不可能,也不现实。我们有很多古训,教育人要行君子之为,莫行小人之道。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人要挺直腰杆,做个大写的人,顶天立地。
在进步面前心态要平衡。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进退留转,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和职工都无法逃避的。大家都想进步,但是,职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当领导。那么多人符合条件,应该提拔谁,不应该提拔谁?只能是好中择优。既然是好中挑好,结果总是有一些人上去了,有一些人没选上了。无论是选上的,还是没被选上的,都应该调整心态,平衡心理。“人比人,气死人”,看怎么个比法。我们有的,往往只比上不比下。不可否认,有些同志职务进步快一点,有机遇原因,也有组织信任、个人努力的结果,没上去的同志不见得就各方面要差。但是,要正确对待,一定不能攀比。情况差不多,总是有先有后,都挤在一起,大家都上不去。就像上公共汽车,有3个要上,但只能上1个,3个人都在那儿挤,谁也上不去,下一趟车来,又是你们3个在挤,又是谁也上不去。怎么办呢?你得敢于推荐离车门比较近的,让他先上去,下趟车来了,你的机会就大多了。千万不要一考察,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就自己行,可别人又认为你不行。这样浅显的道理,相信都懂,主要还是在真正面对的时候,要平衡自己的心态。眼光放远一点,眼界放开一点,“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权力面前心态要平衡。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业务特点也不同,有所谓的热门单位、权力单位,也有服务单位。我认为,政府各部门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只有职能分工不同,只有业务性质不同。有的部门有行政职能、有审批审核权限。所谓有权,权力是从何而来?第一,权力来源于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对于行政权力的行使,既规定了严格的实施条件,又规定了规范的实施程序。现在讲依法治国,是法治社会,法律条文、行政规章该公开的都公开了,老百姓明白着呢。我的看法,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第二,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权为民赋,责重如山。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责任,是既要执行好,执行到位,还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常怀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唯恐自己的工作失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只有诚惶诚恐、殚精竭虑、居安思危,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所以不管有权和所谓没有权的部门都要正确对待,既要经受住权力的考验,也要耐得住寂寞,要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一定还会遇到类似的、各种各样的“关口”。面对难关不可怕,关键是要平衡心态。保持平衡心态,功夫在内心,内心和谐,不失平衡,才能真正平衡。诸葛亮有一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平衡心态,要静心,心静则平。首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境界。理论帮助升华,知识给人力量。多读书,多与书本交朋友。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了,心胸也就开阔了。我们在家里经常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学习好了长大有出息,我们自己最好能在学习上,给孩子做个榜样,既言传又身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周围的环境。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最难。世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了解自己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了解别人,了解所处的环境,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再次,要善于调整心态,掌握平衡技巧。咱们经常说要换位思考,要站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心态的手段。有时候,要逼自己主动调整心态,不要钻牛角尖。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五篇:听国学讲座报道
听国学讲座,习传统文化
-——听陈岳叔叔讲国学活动报道
昨天中午,在深秋明媚的阳光中,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儿童文学作家陈岳叔叔依约走进了南丰小学的校园,为我校师生带来了精彩而生动的国学讲座。
在孩子们“少看电视,不打游戏”的嘹亮口号声中,陈岳叔叔的讲座正式开始了。这句话是陈岳叔叔教给全校孩子,“南宋朱熹曾说,最小最小的小朋友首先要学的不是写字,而是衣、服、冠、履,就是自己穿衣、带帽、走路和各种礼节„„”陈岳叔叔认为,看电视太多和打游戏会让小朋友变笨,而他此次欢乐解读《弟子规》,是要教孩子们如何做一个善良、勤劳和孝顺的人。
陈岳叔叔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几个问题的探讨:
1、为什么诵读国学经典?
2、哪些是国学经典?
3、怎样诵读国学经典?陈岳叔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解了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在目前还在道德教育弱于文化教育的情况下,还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家长和老师。这也让一些家长和老师开始反思当前的教育,并开始重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浓缩:孝、悌、谨、信。孩子们在3~13岁记住这些做人处事的根本,为成人后的为人处事打好基础。同时,孩子们通过诵读《三字经》记住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让孩子们从小就装了一本历史书在脑袋里。陈岳叔叔还提出要大声诵读这些国学经典,这将使孩子们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也使他们更有效的记住这些经典。最后,陈岳叔叔共同讨论环节中,建议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贴合生活的故事让孩子们形象生动地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含义。
这次讲座,我校师生不仅了解国学经典是什么,也深刻地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