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求学之行体会
分享创新教学成果,成就高效语文课堂学后感
上周四至六为期三天,我参加了由广东名思教研、广东教育学会等联合举办的“课改十二年之华语地区小学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展示会”观摩活动。这次听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改十二年的新成果,体会到阅读指向写作还是坚守本位,注重文体意识,明晰学段特征,聚焦创新课程,还原学生语言等。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更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之一的是一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由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管老师在上《春联》一课时,一开始就把课文定性为介绍物品的说明文,直接告诉学生说明文经常介绍动物、植物、物品,而介绍物品的说明文,一般介绍物品的作用和特点。他把重要的知识点全写在黑板上,并带着孩子反复齐读。然后是学习春联的作用。管老师采用的方法是找关键句“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在关键句中找关键词“增添气氛”。设计简单而有效。接着是学习春联的特点,管老师让学生分组看第二、第三自然段,圈出说明春联特点的关键词。学生在圈画的时候,管老师快速地在教室里巡视,同时用上“对的,错了,可以,你太有才了„„”等评价,这样亲切的口吻使学生在学习中克服了阅读的困难,交流后,他把春联的两个特点写在黑板上,带着孩子反复齐读。读完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读书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习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文本内容不是他的教学重点,他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启发学生领悟文章在表达形式上的秘密。在众多说明方法中,课文重点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在举例子教学中,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替换春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学习了关于春联的知识。课堂尾声,管老师留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自然段可以举四个例子,第二自然段举一个例子,而第三自然段(声律美)为什么没有例子?听完这节课,我感叹这真是一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使学生深入明白说明文写作举例子需要“分好类、排好序、不重复”等要点。
还有一节由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学习写人物对话》的作文课,于老师用他的童真让学生们学会通过观看和倾听获取信息,打破传统作文课的局限,非常值得我借鉴。他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他那得体的幽默让学生笑起来,他在课前唱一曲京剧引起孩子们的赞叹。在这节课里,于老师先由一段课前对话入手,引入了“人物对话”这一教学主题,再让学生观察这段对话的特点,认识到了提示语在对话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然后由简单的师生两句对话、再到小猴子与妈妈的一段简短对话为写作训练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最后以师生扮演猴子角色,同台表演形式让学生把所看到的两个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加以综合理解,进一步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来完成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章。教学中处处体现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写起来流畅自然。最后是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检查加分。作为老教师,为了避免所谓的代沟而产生的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于老师用善意的微笑、灵活的动作、时髦的词汇、精彩的表演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予到教学过程中。于永正老师的这节《学写人物对话》作文课,给予我很多的启示:生活中处处有作文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注重方法指导,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参加这次观摩活动不仅领略了各位名师的风采,还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具大魅力和艺术。今后,我将会把学习到的有效方法和创新精神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第二篇:深圳之行学习心得
参加“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学习
心得体会
张鲜明
2014年4月21-27日,全国第39届“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在深圳市东方英文书院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这次大赛,领略了刘显国、白金声等全国教育教学前沿的课堂教学艺术专家和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风采,真切感受到教学艺术的发展和理念创新跳动的时代脉搏。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优质高效
这次教学艺术大赛活动全国共有70多所学校教师代表参赛,讲课、说课共有一百多堂,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分三个会场同时比赛。其中语文讲课30堂,我主要观摩学习的是语文讲课。赛课老师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带着他们自己的梦想而来,带着他们对教学艺术的理解而来,带着他们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执着追求而来。他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精彩表现,不时博得台下观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这次教学艺术大赛还规定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三十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确是对参赛教师们的考验。我看到每一位教师都能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恰当地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并充分发展其认识能力,表现出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展示了一个个优秀的语文
教师的基本素养。这次比赛除了有讲课、说课比赛,在闭幕式上还有老师们的才艺展示。参赛教师们的才艺表演同样让人大开眼界,给各位参会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台丰富的视觉盛宴。
二、专家的教学艺术沙龙,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本次活动亮点之二就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白金声老师教学艺术沙龙。这个活动安排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赛课结束之后,时间大约40分钟。有两次活动给我的映象很深,一次是22号中午白老师作的《我对教学艺术的理解与实践》学术报告,他从三个方面讲了他对语文教学艺术的理解。一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二是学会微笑,倾注感情,让学生觉得上课是春天。三是,功夫用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他特别讲了他对作文教学艺术的理解,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作文的兴致是练笔;作文的要务是育人,作文的主体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作文的诀窍是多练;作文的生命是真实;作文的动力是兴趣;作文的先导是说话;作文的基础是阅读;作文的阵地是课外。另外一次印象深刻的沙龙活动是23号的下午,他以自己曾经发表的一篇文章《给姚笛老师的一封信》展开讨论,表达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中心意思是:语文姓语名文字实践,语文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老师在课堂上少说为佳。他的老师姚笛曾送给他一首诗,他说他终生受用,我认为对我们也有帮助,我把它记录了下来带给老师们:
文为衣兮字为裳
书作饰兮笔作装
朝读诗兮暮读賦
气自华兮容自芳
白老师不但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深厚,而且文学功底了得,他给我们讲话是不带稿子的,思路清晰,出口成章,幽默诙谐,引人入胜。语言极其富有鼓动性、激励性,使你不知不觉被他所感染,有想向他靠拢,向他学习的冲动。
这次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突破教学难点时,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无声。第四,语文课堂要注重读的训练,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就没有语文课。在语文教学的路上,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寻找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引路人,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我将带着我的思考努力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与我的孩子们一同成长。
第三篇:延安之行体会
让延安精神世代传承——延安之行体会
2010年7月10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加了由学校党委组织的党员红色之旅——延安之行,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陈列馆、杨家岭、枣园、延河和宝塔山等革命圣地, 接受了一次红色圣地的精神洗礼。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使人身临其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抚触历史,让人唏嘘。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在杨家岭旧居、枣园旧址,我被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了。在那里我看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居住的窑洞,窑洞内设施极其简单,一张木板单人床,一把椅子,一张办公桌,院子里的手摇纺线车,还有用几块长青石板搭起的桌凳。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件件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峥嵘岁月。这些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
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我在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如此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开展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那样艰苦、物资匮乏、战火硝烟的环境下,开展整风运动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睿智让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枣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现在这里又修建了新的建筑,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环境幽美,身处其中,就像漫步在山城园林。如今的枣园已经被建设的比较现代化,为当地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参观中我们见到了昔日的纺车,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大生产运动。当时,为了战胜解放区财政和经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贫穷的南泥湾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良田的沃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大生产运动的口号,这是一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改变了当时解放区的面貌,克服了根据地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为将来积累了经验。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延安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战争中由于敌机多次轰炸,要将宝塔炸掉,是毛主席的坚持,才将保塔保留了下来。尽管不能近距离观赏,大家便在远处摄影留念,让宝塔永在身边。延安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代伟人,产生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了一个今天的世界强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使人心里充满敬畏。感受着片孕育新中国的土地,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
今天,延安已经成为精神的化身。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灵魂所在。延安精神告诉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含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传承这样一种时代赋予的特殊的精神文明,如何去体现这种精神所在的价值,而不是还仅限于口头上所喊的,“要艰苦奋斗,要吃水不忘挖井人”,由此我觉得,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亲身经历这样一次红色之旅尤为必要。因为,曾历经那峥嵘岁月里遗留下来的因物而起的感触和感悟,不是我们可以从课堂上通过学习而得到。
此行参观革命圣地,对我们来说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对灵魂的净化。虽然当年的峥嵘岁月我们只能从照片和文物中想像,那种艰苦卓绝的生活已经远离我们这幸福的一代。但延安精神——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始终珍藏在我们的心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我将铭记此次延安之行所带来的警示和启迪,为传承延安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延庆县农民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香港之行体会
浅谈香港自由经济体制
——香港之行个人体会
此次香港之行,确实让我看到、听到、学到、体会到了很多。我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我喜欢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和当前社会经济现状。我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肯定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对于香港而言,世界公认的原因就是香港是自由经济体制发展的典范。因此,在香港的学习和参观过程中,我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即香港为什么被世界公认为“自由经济体制”的典范。
我不知道用什么指标或者方法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自由度,但这14天我的所见所闻,确实让我看到了香港经济自由的一面。首先,在香港,贸易不设置关税壁垒,除对烟、酒、汽油及柴油、化妆品和若干不含酒精饮品这6类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及消费税外,对其他一般商品的进出口均不收关税。另外,进出口手续极为简便,甚至有些商品在航运出口后再办理手续。其次,香港是以市场竞争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形式。在香港,政府只直接经营一些港口、机场、道路、邮政等公共事业,以向社会提供一定有益的公共服务,而其他绝大多数投资领域的进入及经营均是由投资者自我决策的。同时,企业进入及经营门槛低,并且在香港设立并经营企业,不管资金来自本地还是海外,资产所有制为集体或私人,均一视同仁,不因身份不同而受歧视或偏袒,经营环境相当公平。最后,香港外汇管制宽松,金融市场开放,金融企业开办自由。同时,黄金在香港也完全自由进出口,自由买卖。
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自由的经济发展模式维持了香港近6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香港自由经济体制的形成,我有两点感受。其一,香港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型经济城市,山多平地少,山地占总面积的70%以上,并且自然资源贫乏,导致了香港不可能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是,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位处亚洲中心地带,还拥有世界少有的深水港——维多利亚港,航运便利。如此的地理环境,注定了香港必然走上服务业发展的道路,而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多企业并存,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因此香港逐渐形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
其二,英国自由经济模式对香港的影响。我认为,在香港辟建自由港是英国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措施之一。同时,香港作为自由港也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贸易利润。而维护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巨额贸易利润,英国就需要在香港实行自由经济政策。
如今,香港已回归中国,而我也产生一点疑问?英政府的离开带走大批的资源,包括管理模式、市场资源等等。同时,世界各国的很多投资者对中国政府的认识一直不是很清楚,认为香港回归中国后,会被内地政府过多的干预,而失去自由竞争的经济市场。因此,这些投资者会因为对香港的信任度降低而不在香港投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回归后的香港为什么还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学习和参观,我发现,香港社会是一个“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做到“大市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竞争者,这样,价值规律这双“看不见的手”才可以对市场自动加以调节。而在香港,贸易发展局和投资推广署在维持香港的“大市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推广署通过宣传,使得世界各地投资者更加了解香港,使投资者重拾了香港是自由港的信心,为香港招揽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贸易发展局则为在港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为香港创造了十分优越的营商环境。因此,这两个机构为香港回归后持续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诚然,这次学习让我体会到了香港经济自由的一面,但我同时也发现香港对内地市场的依赖在不断扩大,这也成为我的一点担忧。自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以来,每一次中央领导出访香港时,又会签署更多类似CEPA的协议,而这些协议使得香港对内地的贸易在所有对外贸易份额中的比例不断扩大,香港如今的繁荣似乎是由内地经济总量增长来维持的。因此,我产生了担忧。总之,很庆幸自己能够参加此次香港之行,很感谢---和----为我提供如此好的学习机会。香港这个东方之珠的魅力确实让我感受颇多,以上也仅仅是对香港经济的浅薄之言。希望自己以后还有机会更深入地去了解香港。
2012年8月14日
第五篇:上海之行体会
上海之行
——上海财经大学培训
省局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了“避税与反避税”短期培训班。在初夏的五月,我有幸参加省局组织的这次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大家都求知若渴,因为避税与反避税是将来国内和国际税收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上海地处沿海,流行海派文化,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站在改革的前沿,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们能够站在更的高的层次对国家政策层面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有更透彻的理解。这次学习我们领略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知识面,精彩的口才。
到上海学习虽然只是短暂的一个星期,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通过聆听教授的讲课,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会有一个多层次的理解,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如周叶副教授就税收逃逸进行了分析,用博弈学的原理分析了避税与反避税的关系;第一次让我们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避税与反避税。胡怡建教授就当前的中国税收形势给我们做了深层次的介绍,深入浅出,使我们对看清目前的税收形势、把握大局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当前全球局势和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做了系统的分析,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戴欣苗副教授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使我们学会通过报表数据的逻辑关系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不是简单就报表的数据看问题,要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及国家政策层面情况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戴欣苗副教授还以灵敏的嗅觉从新的会计准则分析中看出资本市场发展趋势,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戴欣苗副教授看问题的前瞻性。邵建利副教授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向我们介绍了“定量管理”的概念,指出十年之后定量管理将广泛的应用于各个方面,并将统计学知识应用到税收数据分析上,介绍了利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税收数据的有关方法;王天华教授介绍了中国财政体制的总体构架及最新的增值税、营业税的变化;方卫平副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当前我国反国际避税面临的形势及跨国企业避税常用的手段。
教授们深刻地阐明了税收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举足轻重的作用。税收既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又影响着经济。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税收自然也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发展。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教授的讲解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使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今后学习的方向。真正是学海无涯呀!这次学习我开阔了眼界与思想,明白人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以前的思想上。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与概念,与时俱进。
就自身而言,这次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与专业的水平。多年的实践,我深切感受到没有专业理论知识,工作就很难达到一个高度,这应该是一个基底。通过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然后付诸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次学习,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优缺点,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想通过实践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两者互相渗透,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税收这一复杂而多变的领域可能光靠经验或是理论都是不能够走下去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最正确的。古人说看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者在现实中都是不可缺的。我想通过这次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到了更加专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地学习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将终身受益,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学习是工作的前奏与基础。我想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与收获可以更好地提高以后的工作。在这次培训中,通过各位老师精辟的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拓宽了眼界,转变了观念,特别是对一些理论实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学习培训,老师们渊博的知识、精深的理论功底和犀利的社会洞察力,使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感觉到一个干部不学习,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就不会进步。
紧张的学习之后,在华灯初上的晚上,我们也三五成群的出门,去领略了一下上海大都市的繁华。我在南京路上寻找过“南京路上好八连”曾站立过的地方,现在南京路是一条热闹的步行街,只见各种肤色的人们在街上购物,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荣景象。我在城皇庙流连找寻昔日的繁荣与热闹,只见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在东方明珠塔顶350米的高空俯看上海,黄浦江似一条玉带蜿蜒地从上海市心流过,外滩上古老的外国风格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似乎让流动的江水向人们诉说当年的辉煌与历史。浦东新区一幢幢高楼耸立,向人们展示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的脚步和改革的成果。
上海之行收获颇丰,但仍有遗憾,这次我们有机会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学习,却没有机会学习当地地税系统先进的管理经验。另外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全省地税系统的同志在一起学习,却没有时间互相了解一下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
遗憾也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有回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