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之行体会
杭州之行体会
此次杭州之行,走访了一家纯餐饮酒店——位于富阳的新三五大酒店和位于临平的二家星级宾馆——三星级酒店临平大酒店及四星级的杭州城市花园酒店。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对我的触动很大,体会深刻,同时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强了紧迫感和责任感。没有比较就发现不了差距,星级宾馆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同时,通过这次学习,的的确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一、管理方面——方法好。
新三五大酒店是一家纯餐饮酒店,服务比较规范。管理人员针对餐饮服务员的特性,制定了指导岗位的工作细则,并将细则做成小卡片贴在每个工作台旁,时刻提醒服务员上班之前做什么,之后做什么,必须按照程序做,要有延续性。
二、人员素质高,精神面貌好。
每到一处,下车,首先是酒店管理人员的欢迎,体会到了尊贵。到达哪个部位,无论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员工,工装整洁统一,妆容恰到好处,始终面带微笑,举止温文尔雅,给人以职业、干炼感的同时,又不失亲切感,印象很深。
三、酒店设计整体感较强,餐饮台面设计新颖,有创意。在杭州城市花园酒店,位于酒店27楼的水云轩餐厅,她具备了顶级餐厅所需的一切元素:非凡魅力、气质高贵,纯正的装饰设计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摩登忠演绎着优雅。餐厅仅设四个独立包厢和一个休息厅,舒适高雅,简约现代。富丽堂皇的风格尽能彰显出到此就餐顾客的尊贵身份。餐厅的家具用品完全和装修风格一致,特别是它的装盘是黑色的,是我们的酒店所没有的。餐台中的装饰品摆放也很有创意。有的鱼缸中放着贝壳,有的是贝壳加树叶,还有的鱼缸中仅放了一点水,却按照五行八卦来摆放,都非常讲究。
四、五常做的比较好。
在新三五大酒店,备餐柜内用红线隔开,餐具分类摆放。名称、规格、数量、负责人、监督人都在一张卡上,清晰明了,就是刚来的服务人员,也能很快了解。厨房地面干净整洁,无积水。在新城市大酒店的27楼厨房连冰箱的维修责任都到人,姓名、照片清晰明了。
五、服务的细微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临平大酒店的客房床头柜有一个第二天天气情况的告知牌,这个是我做了那多年或者说是住过那么多酒店所没见过,它很好的提醒了住店客人根据第二天的天气而做好安排,不必为要掌握第二天的天气而死守电视机。另外是它的卫生间一次性用品中有一包很小的洗衣粉,来方便客人清洗类似袜子的小东西,这个我想一般的酒店都是不配备的。
六、注重设施设备的保养维护
我们参观的二家星级宾馆都是有着10年以上历史的酒店,历经几次更新无论在客房还是餐厅都看不到陈旧的痕迹,特备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花园酒店,听他们的李总介绍,大堂吧的地毯从开业起就未曾更换过,一直保持的原有的色彩,只是因为清洗的原因,地毯较之前相比变薄了。
七、客房舒适温馨
作为一家四星级酒店,城市花园酒店的客房确实物有所值,我们参观的是它的行政单人房,以欧式风格装修,配备美国蕾丝床垫,提供最舒适体贴入微之支撑,柔软光滑的羽绒被,宽敞豪华的洗浴空间,是商旅繁忙人士的安逸之居。客房另配有保健功能的荞麦枕、护颈枕、薰衣草枕等,为客人提供舒适的睡眠。
八、菜品有特色
新三五海鲜大酒店作为一家纯餐饮酒店,它应该非常注重菜品,总经理是厨师长出生,菜肴新颖,用料考究,集各家菜肴之所长。海鲜虽然没有宁波新鲜,但他们就在制作方法上出新,出奇,象鼻棒用干冰点缀,一上来就在燃烧,整个餐桌的气氛就上来了,感觉很好。进入公司10年多来,随着工作岗位的更换,对工作产生了怀疑,因为我发现,我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些事情,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光凭目前的知识和素质是远远跟不上酒店发展的需要。我想,以这次外出考察学习为契机,虚心学习,加强与其它兄弟酒店的沟通与交流,做到谦虚谨慎,为实现公司的愿景目标而努力工作!
公司:包贤君2010年7月7日
第二篇:杭州之行听后感
古文教学的文化品格
——《伯牙绝弦》观课有感
听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的课还是第一次,但她的《伯牙绝弦》却如高山流水一样清新自然而沁人心脾,细细回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古文教学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品格。
一篇小古文虽然只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历史碎片,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王玲湘教学本篇古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开掘和展示了这种内蕴的文化品格。
在课前预热时,王老师先声夺人,先让学生找描写山水的词语和诗句。这不仅是有助于语言素材的积累,更在于营造一种高山流水的意境,并由此归结出历史上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文化现象,并顺理成章地进入画家、音乐家的山水情愫,为新课作了极其厚实的铺垫。
在“解题”这个环节里,王老师依然不舍不弃地张扬其文化品格,一个“绝”字,有“割断”的本意,引申出“不再弹琴”;从朋友的“绝交”、到作家的“封笔”的文化血脉,在师生对话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但王老师的词语教学却丰富而生动;两个语气词“哉”、“兮”的诵读,一个“谓”的停顿,四个“善”的比较,两个重叠词“峨峨”、“洋洋”的意向拓展„„用文化赋予词语以血肉,唤醒词语之生命,让他们在古文的吟诵中一起鲜活起来。
另外,王老师在教学中有机穿插伯牙学琴创作《高山流水》的传说,与古文相关的诗句,俗语的应征„„将古文设计成一幅竹刻横轴的古色古香„„乃至板书的别具匠心的安排,无不显示着民族文化品格的光辉。
以文化品格彰显古文教学的魅力,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它代表着一种古文教学价值的确认,一种文化的提升,一种人文精神的辉耀。这正是本课教学给人以震撼力的本源所在。
周一贯
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著名特级教师 动漫作文:在现实与想象间确立链接点
——简评张祖庆的《鸭妈妈与巡警》
小学生要多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是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小学生作文要干预现实的生活:这是解决在作文与育人的联系中无可回避的矛盾。
有可能在想象力的训练与直面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吗?
张祖庆老师的这堂按现行教材要求设计的作文课,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给人开启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思维空间。
《鸭妈妈和巡警》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闻图片。巡警千方百计拯救落在水下的小鸭子,小鸭子终于得救了,于是鸭妈妈领着一对小鸭,摇摇摆摆过马路,行人汽车都为之让道。显然,在人类社会享受现代科技发展的诸多成果时,也发现失去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保护环境,寻求生态平衡,关爱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等等,便自然地成为了今日社会生活中的关注点。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中,这幅看似平常的新闻图片却给人们以强大的震撼力。从而,也使图片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面对这样一幅现实的新闻图片,又如何能让学生与“想象中的事物”相链接?张老师巧妙地把一张照片延伸扩展出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演化成了一组(六张)动漫作品。为了使写作活动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让大家任选其中的一幅来写一个故事。通过课堂上的对话讨论、小品演示、现场写作和极具创意的“自我对话”(其实是自改作文)„„终于在交流中当堂呈现了一幅幅细节描写突出、心理描写到位(这是本课堂写作知识训练的重点)的生动故事。
儿童对动漫的喜爱是他们的天性。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现实新闻与动漫之间的沟通,将动漫故事童话化,这是公认的动漫创作境界,张老师又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就这样,让儿童既写想象中的事物,又能积极干预社会现实生活,提升人文价值,就生动地链接出美丽的作文课堂。
“给予”简约,获得丰盈
——听于永正的《给予树》有感
阅读教学的根本问题不是“听”老师讲语文,而在于让学生“做”语文。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给予树》,我更坚定了这样的认识。
简约朴实,自然清新是于永正课堂教学的艺术风格。这为许多人所公认。本文的教学有力地证实了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教学不是“给予”,而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在课堂教学时间这个常数里,教师的“给予”简约了,学生获得的却丰盈了。
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基本上不做讲问分析,我听到了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主地读写,他们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课堂体现了语文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这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先看“读”。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法,把课文读通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于老师变着法子让学生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比读”,学生的“齐读”,更多的是孩子的个别读。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也看到了读得不好的孩子,他们在于老师的课堂里也有了参与亮相的机会,而且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获得了进步和成功。
在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反复读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老师独具匠心的点拨下不断的读向深入。如对“并不宽裕”的理解,对“为什么至少是四分礼物”的思考„„都是“点”在要害处,“拨”在关键上。
再看“写”。于老师十分重视的写字,不可谓一丝不苟。他巧妙地把写字融入于词语教学和读通课文之中,可谓“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在第二节课中的很大一段时间,于老师用来写片断(回信)。这既是对课文深入解读的逻辑延续,而且又是读写结合的灵活运用。也许有些老这没有听头、看头,但正是这样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课改的希望:对课堂教学主流价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坚守。
一位现代作家认为“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工夫研究,用最浅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
于永正就是这样的大师。作文:心灵与文字的自由舞蹈
——听同学老师《愿望》有感
今天,我近距离地聆听了闫学老师的习作指导课,久久地沉浸在闫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演绎的美丽课堂中。在我看来,这是一堂美好的作文课,孩子在美丽的图画、清新的文字以及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着最为真实的自我。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抒发真情,表达美好。这样的作文课,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文,就是心灵与文字的自由舞蹈。
这节课,教师在习作话题的选择,习作指导的模式、以及习作教学如何贴近儿童心灵等方面,给我们以多重启发。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闫老师努力尝试还儿童语言以本来面目的习作教学价值观。
记得英国湖畔之父诗人华滋?华斯在一首名为《彩虹》的诗中写道: 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敬。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儿童不是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确实,儿童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大人学习的地方,儿童的语言,很多时间非常纯净。他们的这种纯净的语言,来自于纯净的心灵,来自于对世界不设防的惊异和好奇。柏拉图说,哲学产生于惊异。儿童初临人世,精神世界还没有或者很少有先入之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他本身都是那样的陌生、新奇,那样的不可思议,这就让他产生了新奇。因为有了这份新奇,儿童的语言,也就那样的清新脱俗。
但是,在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往往以成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儿童的价值观,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审察儿童的眼光。久而久之,孩子们在习作中有意无意地揣摩教师的审美趣味,他们的语言,有了太多的“少年老成”和“虚假崇高”。一写“愿望”,总是写一些迎合教师价值取向的所谓“崇高”的东西。而儿童心灵深处的那些顽皮,那些叛逆,那些偶尔的反抗,都被遮蔽遮掩起来。儿童显然成为了“小大人”。儿童失去了童真,这是最可怕的。反观闫老师这节作文课,她正是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课伊始,闫老师选择了几米的一些则漫画,作为这节课的引子。这个漫画故事中的有些语言,看似离经叛道,实则童趣盎然;写作文,就是要写自己心底里最想写的文字;作文,就是要敢说真话。有了这样的暗示,孩子们不再像往日一样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口味,于是,我们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的放开了手脚,大胆地开始了自己的“思想与文字的自由舞蹈”!
在教师的一次又一次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的表现,逐渐走向精彩,一句句童心烂漫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儿童笔下汩汩流淌(孩子们的发言太精彩,来不及记录——恕我不举例了)。此刻,孩子们已经不觉得是在作文,而是在用笔抒发自己的思想。
贴近儿童的心灵去教作文,这将是理性的回归。
第三篇:杭州之行心得
哦,数学应该这样教
四月六号我有机会到杭州学习,四天的紧张、辛苦、震撼、感动、惊讶。。。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生态课堂,什么是名师风采,什么是高效课堂,什么是尊重学生,什么是教师引领,什么是。。。“千人万课”的魅力让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孩子受益无穷,作为台下学习者的我们,在不断学习、感受名师风采的同时,更多的会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判和反思,作为受教育的孩子们,他们有幸和名师互动,能得到专家的引领,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更多是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一定会让孩子们一生受益的。原来数学还可以这么教!
一
着眼全局,精心设问,培养学生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能力。
作为教师的我或我们,无论是教前计划、教后总结还是学科研讨活动总是免不了提到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真正实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想法终究只是想法,“可能”也没有变成“一定”,想法没能落实到我们教学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实践活动里去,那想法也不过只是个口号。“千人万课”让我心中的困惑豁然开朗,活动中每一位专家的课堂都让我受益匪浅,他们课堂中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和实践体验让我突然明白,其实把想法变成现实,把口号变成行动并非那样深不见底、高深莫测。着眼全局,精心设问,就能达到培养学生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能力的目的。
许淑一老师所上的《小数的性质》这堂课,给我很大的启示。许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填空:用小数表示下图涂色部分(把1米平均分成10,取其中1份,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取其中10份,用小数表示是0.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取其中100份,用小数表示是0.100米。);然后引发猜想,0.1米、0.10米、0.100米三个小数是怎样的关系?(有学生说出三个数量是相等的关系,还有更大一部分学生表示沉默,这说明这些同学没有真正的弄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绝不能用少数学生的状态来说明整体情况,所以探讨必须继续。);接着鼓励学生验证,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验证你们的猜想吗?
生1: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也是1分米,0.100米是100毫米也是1分米,所以三者相等。(用到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2:0.1里面有10个0.01,0.10里面也有10个0.01,所以三者相等。(运用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生3:0.1、0.10、0.1000三个数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1,其他位上都没有,所以三者相等。(运用了数位顺序表了)
生4:1米平均分成10,取其中1份,和把1米平均分成100,取其中10份,在尺子上表示同样的长度。(运用图形模式帮助理解)
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想得到验证后,猜想便成为由孩子们自己寻找的结论。这其中的满足感、成功感是不言而喻的,此时的孩子们还沉侵在自己收获的喜悦之中,许老师便接着着高涨的热情,继续深“挖坑”,从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你明白了小数具有怎样的性质呢?孩子们谈的很多。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孩子说到:在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几0,它的大小都相等。徐老师首先表扬孩子,你用到了一个很准确的词语“末尾”,说明你很会观察!紧接着徐老师就在黑板上出现一组题“5—50—500”,还是问那个孩子50和500的0在不在末尾,他们也相等吗?这时他恍然大悟,马上改口说:老师应该是小数末尾不管有几个0,小数大小都相等;太了不起了,你能观察出这些都是小数,很会自我调整!这还不是最终的目标,问题出在还没有抓住小数末尾0的变化特点,于是徐老师指着板书引导孩子从左往右读(末尾添0),从右往左读(末尾去0),反反复复,读完之后在静静观察这几个小数的异同,最后我转向问全班孩子,对他的话你们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做了这么多的铺垫,终于有很多孩子明白了,慢慢的小数的性质就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了。徐老师着眼全局,精心设问,孩子们用已有的概念验证新的概念,既帮助学生解除疑惑,降低知识的难度,又能让学生感受的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加深理解新的知识点;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既渗透学习数学的方法,又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杭州回来,我也尝试用徐老师的设计给我的学生上了一节课,效果着的很不错。
二
真心爱护学困生,让他们也生活在充满阳光的课堂里。
吴正宪老师《搭配》,课堂中的句句真言,深深呼唤至今与犹在耳、刻骨铭心。一个藏在角落里的“小三毛”,还是躲不过吴老师的眼睛,当其他孩子都在众目睽睽之下积极寻求表现机会时,只有“小三毛”可怜巴巴的坐在角落里,吴老师在拥挤的过道里踏踏实实的走到了教室的最后排,摸了摸小男孩的头,笑呵呵的说“你长得真有特点,老师叫你小三毛得了,喜欢吗,孩子怯怯地说喜欢。吴老师接着说,我想请你到讲台上帮老师一个忙,孩子上讲台了,把服装的搭配打理的颠三倒四,说起话来也是语无伦次,我都替吴老师着急,可是吴老师不急不躁,先让“小三毛”尝试,再让他的同桌上讲台和他合作,最后让他独立尝试。。。直至“小三毛”成功完成服装的搭配,高高兴兴地走下讲台。“小三毛,你别急啊,慢慢来!” “小三毛,你真理解自己的同桌啊,能把她所有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小三毛,其实你很棒,吴老师会永远记得会学习的小三毛!”。。。没有高谈阔论,没有阵阵掌声,吴老师的课堂有的只是这些对学生饱含真情的言语,细致入微的关爱,如涓涓溪流滋润每个受教的孩子,也感动着在场的每位教师,难怪会有孩子好奇的问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的知道呢?”我深深反思自己的课堂,总是抱怨某某不会听讲,某某考试总是不及格拉班级的后腿,我作为老师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耐心?不够!爱心?缺乏!尽心?却又总是灰心!
从杭州回来,我迫不及待的回到自己的课堂,一进教室就看见了让我难过的“30分”我摸了摸孩子的头,他开心的冲我笑了笑。环顾教室四周,没有看到那个让我一直头疼的“20分”,我笑着问同学们:“我的陈子衿呢?”。“我在这里呢”矮小的个头坐在教室的后面角落里,脆生生地答道“老师我在这里呢!”望着他们可爱的笑脸,心里暖暖的。每一道练习题首先让他俩尝试着做,做不出来,就让他们暂时站到一边,听别人讲,看别人做,之后再让他俩说一说,做一做,来来回回的交流、探讨,俩人终于有明白的时候。“20分”开心的说:老师我明白了,今天不用课后麻烦老师补课了!“30分”得意地说:今天的数学内容还简单啊!俩个人笑着乐着就回座位了。以后几天的数学课堂我总会把他俩紧紧地拽进学习活动中去,一周下来竟然发现原来 “小数”作为本学期教学难点的内容,他俩却没有掉队。是我的耐心、爱心和尽心让这俩个孩子享受到课堂中的阳光。三 老师智慧课堂,点拨学生人生哲学。
“怎么会这样?”“原来是这样”“不一定都这样”,看到这三句话,你肯定不会相信这竟然是一位名师一节数学的板书。一开课华老师让学生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课件展示七分之一、七分之二、七分之三。。。七分之六),观察这些小数并思考你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小数:0、14285714285、2857142857、0.42857142857、0.57142857142、0.714285714285、0.85714285714)观察探讨后终于发现这些小数中都有“142857”这些数字。接着华老师又课件出示一组算式:142857×2、142857×3、142857×3、142857×4、142857×5、142857×6)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再次观察并思考你能发现什么?孩子们再次进入华老师设计的紧张的学习活动中去,计算、观察、比较、推测、、、、、、但最终孩子们好像还是不能说明其间的规律,这时华老师在一张长方形纸片画上六匹马卷成一个圆筒,演示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感受,不能圆筒怎么转动,总有一匹马领头,并且每匹马都有领头的机会,你们用这样的观念再去看这组数一定会有发现的,孩子们再次观察果然有了不小的收获。华老师随机告诉学生这样的排列数字的方式叫“走马灯书”。正在孩子们自我陶醉时,华老师又用课件闪出“142857×7”再算吧,结果是999999“啊,怎么会这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发出这样的感叹,老师也假装很好奇的在黑板上写下“怎么会这样?”!接下来更是让孩子们感慨华老师课件闪出算式:142857×8、142857×9.。。。一直乘到14,当计算结果摆在眼前的时候,孩子们再次感叹,怎么又有了前面规律啊。“真理向前就是谬误”“规律是有范围的”华老师一语惊醒学生的疑惑。“哦,原来是这样”!
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华老师又介绍了“三角形内角和”“神秘的黑洞”等相关知识,他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一次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轻松、愉快、探究的过程中灵动的思维不断跳动。“怎么会这样?”“原来是这样”“不一定都这样”孩子们在好奇、质疑、解惑、收获等学习活动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探究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的是“真理向前就是谬误”“规律是有范围的”“规律超过国界就没有了规律”这些新奇的观念,将影响到学生一生学习、生活的态度。
“千人万课”是真正的精彩纷呈,真情连着感动,智慧接着幽默,轻松包含和谐,激情蕴藏睿智,所有的课堂都那么让人感动,让人留恋,让人发人深省。。。。张莉老师的《秒的认识》教学设计细致入微,层层递进,巧夺天工能让学生在原本枯燥抽象的课堂里学得轻松愉快。黄爱华老师的《认识24时法》,让我感受到大师的原生态,没有浮华的外表,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对数学本身真实的坚守,只有对孩子心灵真诚的尊重。刘延革老师的《小数的意义》,课堂中刘老师将一个数位表多次呈现在课堂,发挥不同的作用真可谓:一表多能,独具匠心啊!朱德江老师的《小数点搬家》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借助有趣的故事、真挚巧妙的语言、直观形象的图形帮学生打开心中的一扇窗。徐长青《重复》更是回味悠长,“数学中有相声,相声中有数学”,学习、游戏,收获、娱乐一切尽在不言中。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真不愧是大师风采,一年级的小毛头在刘老师的课堂里竟然表现的那样规矩、懂事、睿智,孩子们刘老师精心设计的图形世界里开开心心的找规律、用规律、创造自己的规律。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应该学习华老师在《我就是数学》一书里所说的那样,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受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有趣,也就在这里。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并带着你所理解的数学世界,而不是一种数学教材,走进学生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数学教学更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能丰富多彩。
第四篇:杭州极地海洋公园之行
杭州极地海洋公园之行
407林欣婕
今天,我们去了位于萧山湘湖的杭州极地海洋公园。在车上,赵
老师给我们听了《狼图腾》。赵老师说,《狼图腾》讲述了一个老人
和一只狼的故事。
到了极地海洋公园的里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只只小企鹅和一头
大约有五六米长的鲨鱼,还有一头大海狮屹立在旁边呢!
在馆内,我首先看见的是一只大大的,胖胖的北极熊,第一次能
够近距离的观赏北极熊!如果有北极熊的话,那么就会有雪狼了!在看完北极熊之后过了很多的鱼和动物后,雪狼你就会看到了!
在许多我看过的小鱼当中,有一种小鱼最特别,叫做“红绿灯”,看了这个名字,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它是不是马路上面的红绿灯
呢?其实,这种小鱼只是在嘴巴这里会发出红和绿的灯!
我们还观看了很多场演出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海狮的表演。
主持人让现场一位观众跟海狮现场互动,我们都举起了手,可是因为
人太多,所以又把范围缩小到满18周岁的女观众,我们只好放下了
手,因为我们还没满18周岁!那个女观众跟海狮亲密的接触环节使
我们捧腹大笑。
这次的极地海洋公园令我终生难忘!
第五篇:延安之行体会
让延安精神世代传承——延安之行体会
2010年7月10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加了由学校党委组织的党员红色之旅——延安之行,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陈列馆、杨家岭、枣园、延河和宝塔山等革命圣地, 接受了一次红色圣地的精神洗礼。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大型广场,平坦开阔,绿茵覆盖。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使人身临其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抚触历史,让人唏嘘。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在杨家岭旧居、枣园旧址,我被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了。在那里我看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居住的窑洞,窑洞内设施极其简单,一张木板单人床,一把椅子,一张办公桌,院子里的手摇纺线车,还有用几块长青石板搭起的桌凳。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件件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仿佛无声的历史,向我们倾诉着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峥嵘岁月。这些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
人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我在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如此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开展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那样艰苦、物资匮乏、战火硝烟的环境下,开展整风运动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睿智让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枣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在这里毛主席领导了抗日战争、全党整风运动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现在这里又修建了新的建筑,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环境幽美,身处其中,就像漫步在山城园林。如今的枣园已经被建设的比较现代化,为当地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参观中我们见到了昔日的纺车,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大生产运动。当时,为了战胜解放区财政和经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贫穷的南泥湾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良田的沃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大生产运动的口号,这是一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改变了当时解放区的面貌,克服了根据地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军民的生活,为将来积累了经验。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延安圣地的标志和象征,战争中由于敌机多次轰炸,要将宝塔炸掉,是毛主席的坚持,才将保塔保留了下来。尽管不能近距离观赏,大家便在远处摄影留念,让宝塔永在身边。延安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代伟人,产生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了一个今天的世界强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使人心里充满敬畏。感受着片孕育新中国的土地,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
今天,延安已经成为精神的化身。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灵魂所在。延安精神告诉我们的已经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含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传承这样一种时代赋予的特殊的精神文明,如何去体现这种精神所在的价值,而不是还仅限于口头上所喊的,“要艰苦奋斗,要吃水不忘挖井人”,由此我觉得,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亲身经历这样一次红色之旅尤为必要。因为,曾历经那峥嵘岁月里遗留下来的因物而起的感触和感悟,不是我们可以从课堂上通过学习而得到。
此行参观革命圣地,对我们来说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对灵魂的净化。虽然当年的峥嵘岁月我们只能从照片和文物中想像,那种艰苦卓绝的生活已经远离我们这幸福的一代。但延安精神——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始终珍藏在我们的心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我将铭记此次延安之行所带来的警示和启迪,为传承延安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延庆县农民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