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 要: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社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采取传播、沟通等手段与大众进行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取得公众认可,争取公众认同的一门科学甚至是一门艺术。树立公共关系理念,提高全社会公共管理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组织和公众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处理公众危机有利于更好的树立政府形象,促进公众和政府的良性沟通,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公共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关系;和谐社会;和谐理念;公共关系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党在新时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的一项有意义的方针政策。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 本着共荣共长、和谐共处的原则, 在自己求生存、求发展, 享受人生的同时, 要与他人的生存、发展相互协调, 相得盖彰, 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留有青山绿水、矿物能源, 使我们的社会整体趋向和谐。
公共关系学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社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采取传播、沟通等手段与大众进行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取得公众认可,争取公众认同的一门科学甚至是艺术。该学科尽管发展时间很短,但是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1】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应用的实践学科之一。现代公关创始人之一斯各特卡特里普说:“公共关系有利于调整和维护这个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和社会需要的社会系统。”可见, 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是一个问题系列, 二者的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效的公关手段作为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也赋予了公关新的使命。
一、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 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近期利益, 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远期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性质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 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组织形象。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是贯穿公共关系理论与运作的一条主线。从以上和谐社会与公共关系的本质来看, 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为传播公关理念、提升全民公关意识, 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而公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独特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关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环境优化, 协调社会关系, 净化社会风气,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公共关系就是每个社会组织要沟通协调好与其相关公众的关系, 做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公关的真诚合作要求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的意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意识。真诚互信、和谐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则是两者共同的基本要求。
二、公关和谐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理念就是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植根于文化之中。公关理念是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的保证组织和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哲学文化,公关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1、公共服务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是, 现在一部分领导和群众还没有鲜明的公众和服务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 自觉的公众和服务理念会不断提升, 这种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珍视信誉重视形象的理念
信誉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是公众对组织个人言行信用总体评价。信誉是在交往中遵守信用逐步积累起来的。信誉是抽象的, 形象却是直观的, 对组织个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外在形象开始的。重视信誉珍惜形象可以使组织、个人在同一价值上实现行为自律,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客观上营造了和谐氛围
3、信急双向沟通交流理念
双向信息沟通交流是科学公关的基础。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双向沟通意识还有利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意,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 使企业和公众结成双赢的关系,把事业作大作
【4】
。强。与社会公众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交流可以减少误解, 协调社会阶级阶层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理念。
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 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则是公关的灵魂。党和政府的领导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理念就会深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5】
。但是,现在一部分领导和群众还没有鲜明的公众意识和服务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 自觉的公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将会不断提升, 这种意识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创新审美立足长远的理念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和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美, 各得其所, 安居乐业一直是我们的理想。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改进不合理的制度机制, 摈弃不合时代发展的陈旧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创新中实现和谐, 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公共关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一)沟通协调的作用
1、沟通协调人际关系加强社会组织与它的公众的双向沟通 提升全民公关意识,发挥沟通作用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 的了解, 解除隔阂、消除误会, 还能在双方感情积累的基础上达成目标的统一、意见的一致, 从而促进两者的和谐关系。加强沟通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 随着沟通的深入, 双方才能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然后才能成为和谐社会的真正主人。社会组织本身是必须依靠它的公众而存在的, 公众也不能脱离它所依靠的社会组织, 充分发挥这种双方双向的沟通作用, 促成社会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的和谐
【6】
。因此, 只有提升全民公关意识, 发挥沟通的作用, 才能在人与他人之间提倡诚信友爱、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 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才能在社会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提倡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竞争合作关系, 才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增强组织凝聚力与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细胞和发展壮大的基础, 但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绝不能依靠个人英雄主义, 而应依靠有着强大战斗力的团队。要发挥团队的强大战斗力就必须协调好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关系, 协调的运用则可以加强各方面的沟通联系, 打破各方的心理隔阂, 增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建立有利于社会组织和谐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
我国社会的发展现在正处在关键时期, 又正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利益主体有所增加, 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相 互间的利益关系就更凸现错综复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各方面利益, 缓解各地区发展差异的矛盾, 使得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条理化。所以, 我们的党和政府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就必须提升全民公关意识, 发挥好协调的积极作用, 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才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统筹整合的作用
1、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平衡发展
整体意识的运用能够协调好人与社会之间的这种关系, 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能够从全局出发, 顾全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只要每个人都具备了良好的整体意识, 就不会再有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 人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社会中去, 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将得到改善。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干、与人和谐相处, 与社会和谐相处, 推进人与社会关系的改善。
整体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统筹整合作用,表现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平衡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要求我们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也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平衡发展。整体意识的运用就是从全局考虑,从整体规划, 着眼与各区域的不平衡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高度开放, 坚持服务第一, 坚持与时俱进, 使各区 域差距逐渐缩小。
2、调整组织目标优化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从解决人民的根本问题出发, 只有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满足,才能够促成和谐社会的构建。解决人民根本问题, 需要从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 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体现,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提高。整体意识的运用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从宏观角度调整组织目标, 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千方百计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
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发挥整体意识的作用就能够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使社会环境变的更加稳定。整体意识还能从全局着眼, 引导社会舆论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及时推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型经验, 传播先进文化, 塑造美好心灵, 弘扬社会正气。
(三)改革创新的作用
当前,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诸如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视矛盾,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化解矛盾, 推动整个社会持续不断地走向和谐。
发挥创新意识的作用, 改革政治体制, 不仅能建立、健全我
【7】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也能使得执政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化, 使得公民对执政党的监督落到实处, 还能提高我国的政权建设水平, 加强各级、各类权力机关之间的有效制约。发挥创新意识的作用才能够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发挥创新意识的作用才能够促进文化体制革新。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先导。把和谐的理念和精神融入文化, 不断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8】
。发挥创新意识的作用, 创新文化体制, 能够使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植根于现实的丰厚土壤,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要关心、爱护自然, 人与自然要融为一体。关心和爱护自然, 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公关意识的定位就是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 公民长远意识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长远意识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觉加强生态保护, 改善生活环境, 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早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和谐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 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和谐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不能只顾 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长远意识就是着眼于组织的目标, 注重于自身的形象, 希望通过建立良好的信誉, 赢得社会公众的长期厚爱的一种观念。公民有长远意识的理念就不会为了地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 破坏自然的整体和谐。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 我们只有认清社会发展的现状, 预测社会发展前景, 并能够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缩短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总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他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关系是适应我国具体国情,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内部沟通和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全社会应该重视公共关系的巨大价值,加强与其他组织、群体、个体的联系,促进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公共关系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5-02-19.[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王佐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4] 斯各特·卡特里普.公共关系教程[M].明安香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5] 熊源伟.公共关系学[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6] 杜明国.公关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三大途径[J].公关世界,2006,(2).[7] 李健荣.现代公关理论与实践[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郭金彬,徐朝绪.构建和谐社会与哲学理论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
第二篇: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公共关系下个定义吗?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公共关系是一种体现团结合作,力求和谐发展的传播沟通艺术。因为它能让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共关系作为组织内求团结、外求合作的传播沟通艺术,正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艺术。本文从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公共关系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公共关系事业带来的影响。【关键词】 公共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 影响 关系
一、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涵义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而和谐社会则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简单
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建立、完善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化解社会冲突的有效管理机制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沟通和关系协调功能,不仅对营造组织与相关公众的和谐关系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公共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公关有助于信息传播,实现公平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真实、有效、及时地传播与沟通,对于促进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对于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正是贯穿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功能,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公开、畅通传播,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公关可以起到协调沟通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协调各种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其一是: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能够诚信友爱、融洽相处。关系协调是公共关系的另一重要功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已行动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努力。此时,全社会都为公共关系提供了大舞台,为公关策划提供了大市场,为公关展示功能提供了良机。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正面临着一次新机遇,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大显身手,求得中国公共关系自身的大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卓越有效的公关工作,更需要将公关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过去的十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高素质的公关专家和卓越的公关工作。尤其是政府公关就要以党的要求为理念,理论一定要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总之,公共关系和和谐社会所达目的一致,公共关系中体现着和谐社会理念,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总结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综上所述:和谐的社会是公共关系这一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它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环境的,是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良好土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更为宽泛的、更为
6、公关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任满丽
公关世界
7、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冯之浚
科学学研究
8、公共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大有作为
崔秀芝
公关世界
9、和谐社会赋予公共关系新使命
陈晓莉
国际公关
10、谈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关系
徐爱华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11、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董原刘嘉慧
热点关注
12、谈全员公关与和谐社会
熊淑玲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陈宁伟
决策参考
14、《公关实战精要》
李平亚
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三篇: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建设翻天覆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又一次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更多的社会群体在改革中受益,更多的人享受着改革带来的成果,真切地感受着改革带来的幸福。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理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发展出一个和谐社会。同时,发展也十分需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不和谐,难以发展。转型期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可以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好和谐社会?我们会从公共关系的和谐理念中得到启发。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概念。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策略和管理职能;而和谐社会则是 1
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公共关系注重的是过程,社会和谐关注的是结果,他们的最终目标一致:追求社会和谐。尤其在我国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实和谐理念在公共关系中很早就有体现。公共关系还处在自发状态时,和谐理念就存在其中。如,中国古代的盘庚迁都,当时臣民不理解,于是盘庚发表三次著名的演说,终于赢得臣民的支持顺利迁都至殷;春秋战国时代苏秦、仗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应用人际传播、沟通的技巧演说于六国之间最终形成或合纵或联横。
在世界史上例子更多。恺撒大帝为了寻求大众的支持,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张报《每日记闻》,向民众宣传战争,争取民众支持,获得成功;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阐述了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影响公众思想和行为的艺术堪称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理论著作。官与民,战争与民众,通过沟通,交流达到知晓、理解、支持和谐一致,这也是一种较早的公共关系和谐理念。
公共关系产生历史,无不体现着和谐理念。在近代公共关系刚萌芽时,人们认识到运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为组织进行宣传的重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辉煌时期。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以及接踵而至的经济大萧条,为资本主义社会敲响了警钟。人们寻找到公共关系这一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追求社会和谐的过程。像“讲真话”、“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等“公开管理原则”无不包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思想。不难看出,公共关系正是为了弥合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不同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分裂、关系失调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为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与和谐而努力着。现代公共关系在实践摸索中不断走向成熟,和谐理念体现也更加明朗化。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即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对称,不仅要重视组织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公众的利益;还要做到组织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对称,不仅要把组织的信息,想法向公众传播和解释,同时也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向组织进行传播和解释,使之互相适应,互利双赢、达到和谐。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管理机制,作为社会为摆脱社会危机困境,谋求新发展的一种选择,进入了社会组织的管理领域,为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公共关系从诞生伊始就具有和肩负有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
公共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非常密切。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
科,一种体系,它的角色中的传播沟通,教育引导;功能中的协调关系;原则中的真诚互惠,遵纪守法等无不体现着和谐理念、和谐思想。公共关系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管理机制,其目的就是通过对组织社会环境关系的管理,为组织创造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是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理论标准,追求公共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和谐一致,强调组织与社会、公众利益一致性下的发展。近20年来,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组合。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也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在管理的实践中,公共关系强调通过人性化管理、组织的社会责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化解矛盾、协调对立和冲突,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加以全面有效的调整协调,使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整个外部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良好关系。
和谐、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从更高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环境,是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土壤.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更为宽泛与更为宏观的“公共关系大事业”.公共关系则是从微观角度来为这种社会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是在为构建这种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达到和谐组织与塑造形象等目的.社会环境因为有公共关系事业才能更好地走
向和谐与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建立、完善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化解社会冲突的有效管理机制的公关过程。而这一点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公关与和谐社会是一个问题系列,充分认识公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其他问题的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卓越的公关支撑,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也赋予了公关新的使命,公关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意义。公众服务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是,现在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还没有鲜明的公众和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自觉的公众和服务意识会不断提升,这种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意识。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也应该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主人,以人为本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是公关的灵魂,体现的是社会责任。党和政府领导工作中加入这样的意识就会深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社会组织贯彻这个意识都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珍视信誉重视形象的意识。信誉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公众对组织个人言行信用总体评价。信誉是在交往中遵守信用逐步积累起来的。信誉是抽象的,形象却是直观的,对组织个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外在形象开始的。重视信誉珍惜形象可以使组织个人在同一价值上实现行为自律,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客观上营造了和谐氛围。
信息双向沟通交流意识。双向信息沟通交流是科学公关的基础。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双向沟通意识还有利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使企业和公众结成双赢的关系,把事业作大作强。与社会公众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交流可以减少误解,协调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真诚互惠合作道德法律意识,社会越发展,分工越专业,没有合作就不会有事业,更谈不上发展。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关的真诚合作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的意识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意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卓越有效的公关工作,更需要将公关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过去的十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高素质的公关专家和卓越的公关工作。尤其是政府公关就要以党的要求为理念,理论一定要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总之,公共关系和和谐社会所达目的一致,公共关系中体现着和谐社会理念,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四篇:我的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鄂尔多斯班)
2015级公共管理课程论文
专
业: 公共管理1班 科
目: 公共关系学 授课老师: 薛建华
学
号:*** 姓
名:姜云宏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共关系作为组织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传播沟通艺术,正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手段。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我内心的关系。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一、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概念
(一)、公关中和谐理念的涵义
“公关即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组织形象, 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的目的就在于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和谐。公共关系通过传播、沟通、协调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 达到“人际的和谐、秩序的和谐、平衡的和谐、发展的和谐。”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组织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经营中求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理解、同情、支持与合作。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是构建和谐,所有的公共关系工作都是围绕着 构建和谐的公众关系而展开的。和谐理念实际上已经成为现代公共关系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已经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助推力。因此,我们说,和谐是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1]
二、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 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近期利益, 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远期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性质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 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组织形象。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是贯穿公共关系理论与运作的一条主线。从以上和谐社会与公共关系的本质来看, 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为传播公关理念、提升全民公关意识, 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而公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独特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关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环境优化, 协调社会关系, 净化社会风气,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公共关系就是每个社会组织要沟通协调好与其相关公众的关系,做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公关的真诚合作要求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的意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意识。真诚互信、和谐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则是两者共同的基本要求。
三、公关和谐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理念就是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植根于文化之中。公关理念是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的保证组织和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哲学文 化,公关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1、公共服务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是, 现在一部分领导和群众还没有鲜明的公众和服务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 自觉的公众和服务理念会不断提升, 这种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珍视信誉重视形象的理念
信誉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是公众对组织个人言行信用总体评价。信誉是在交往中遵守信用逐步积累起来的。信誉是抽象的, 形象却是直观的, 对组织个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外在形象开始的。重视信誉珍惜形象可以使组织、个人在同一价值上实现行为自律,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客观上营造了和谐氛围
3、信急双向沟通交流理念
【3】。
双向信息沟通交流是科学公关的基础。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双向沟通意识还有利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意,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 使企业和公众结成双赢的关系,把事业作大作强。与社会公众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交流可以减少误解, 协调社会阶级阶层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理念。
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 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则是公关的灵魂。党和政府的领导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理念就会深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4】
。但是,现在一部分领导和群众还没有鲜明的公众意识和服务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 自觉的公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将会不断提升, 这种意识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创新审美立足长远的理念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和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美, 各得其所, 安居乐业一直是我们的理想。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改进不合理的制度机制, 摈弃不合时代发展的陈旧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创新中实现和谐, 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如何利用公关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人与自然和谐
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实对自然的改造并达到与其和谐相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尽量深入地认识人们面对的自然,认识它的规律。这就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探察,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防止浮躁和粗枝大叶。这就是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倡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科学试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然有过长期 的观察,积累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丰富经验,都江堰、苏州园林、黄土高原的梯田……这些都是前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它们产生于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其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是千百年反复实践认识的结果。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在强调以史为鉴的同时,还要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科学实验,强调在继承和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口号化、简单化。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却面临着日益破坏的危机,人类不断地毁坏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灾害。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牺牲保护区为代价,盲目开发,有的甚至蚕食保护区,给保护区“开肠破肚”,造成生境破碎,严重危及生态安全。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护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日常保护、管理和运行维护费用难以落实,有的保护区甚至连人员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三是绝大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集行政、事业和企业职能于一体,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收自养上,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有的甚至监守自盗。四是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区域的保护区过于集中,有些范围过大,需要合理调整,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至今尚未划建保护区。五是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突出。有些保护区建立之前,其耕地、林地、草地、水面所有权或使用权已有归属,有些保护区内居住着大量人口,野生动物损害周边群众财产 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社会纠纷,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不可否认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不代表人和自然之间就不可以和谐相处。只要人类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在对自然资源肆意的破坏,对自然采取相对的保护政策措施,人和自然之间就可以和谐的相处。所以说,要想人和自然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就得靠大家自己的努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二)、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包括物质利益的和谐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变为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利益和精神冲突。在民族与民族和国家与国家间的冲突中,它可随时态的发展便会升级为战争。为了消除这种冲突与战争,就需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要处理好人对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对有限的地球资源、名、利、权力的公平竞争问题,对竞争和分配带来的穷富和社会地位差别问题,它反映在人的心理差别与对比中,还要做好人的心灵世界的安抚。下面从个体、家庭、社会这几个层次来探讨人与人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每个个体的人来说,首先,人作为生命个体,追求个体自身生命的生存并使之不受威胁的安全需要,应当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其次,他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他们在生产和劳动、工作与学习、竞争和分配、生活与业余爱好、文化与娱乐等活动中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和关系,结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中,也正体现着人的社会性。作为某一个人,他应当是独立的个体,在千千万万个你、我、他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个性、人格品位、思想和修养、人生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同时,他又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应当不受任何外来条件的约束,并且是独立的,也应当是自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但由于人类的共生性决定了人必须互相依靠,相互生存,加之人的社会性要求个体的人必须承担繁衍的责任和义务,群居而生活。需要为这个社会提供服务并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才能够从社会中获取生活需要的一切。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除了是自己的,也应当是社会的。它可以有一定的自由,但他的思想与行为必须受制于社会文化和法律。因此人在社会中所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人在各种关系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需要社会文化与相应的法律来解决与调整。
(三)、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讲的就是人要知己,对自我客观的评价,不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也不要遇困难自卑而消极待世。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以解决人精神(如官场和生意场的失意,生活带来的生气、忧虑、想不通,工作、家庭、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上的危机。保持一个良好的阳光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困难,设法让自己走出困境,积极对待生活,有让自己走出 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千万不能消极待世——人生失意须尽欢,莫让金樽空对月。下面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目的使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消除因欲望达不到所带来的“不幸福”或“不快乐”。
首先是认识自我。要把人对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认识转向对人内在精神的认识。人的本质是灵魂,而灵魂的特点就是精神和理性。
古人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作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换句话来说,能了解、认识到别人的算作是明智,能了解、认识自我的才算是真正的高明。
四、总结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光辉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陈世杰,薛秀娟.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一性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 [2] 王佐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 斯各特·卡特里普.公共关系教程[M].明安香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4] 熊源伟.公共关系学[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第五篇: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140323
(吕方)论文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共关系作为组织内求团结、外求合作的传播沟通艺术,正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艺术。本文从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公共关系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公共关系事业带来的影响。更从实现自我和谐的角度阐述了公关与建设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高度以及终极价值,如何以自我和谐的心态推动公关和和谐社会建设。机关工作人员如何以自我和谐来推进政府公关和和谐机关建设。
【关键词】公共关系 和谐社会构建 关系自我和谐
一、公共关系体现了和谐的理念
(一)公共关系的概念 简单点说,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下个定义就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实际上,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二)公共关系和谐的特点
1、中国传统与特色公共关系和谐哲理思想。(1)仁与爱。由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是东亚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仁爱是主流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孔子提倡的“仁、爱、忠、信、义、孝、佛”等伦理道德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仁”做为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合乎理性的选择。孔子处在春秋时代,亲自经历着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目睹了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大动荡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站出来企图以“仁”的思想做为稳定社会秩序、调整人际关系的有力武器。应该肯定,孔子以“仁”协调人际关系,有重大的文明之价值,是一种符合理性的正确选择。(2)礼。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随着中国的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3)和。“和”是中国古代孔子儒学思想的一个精华。所谓“和”就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在这里,“和”被冠以“中庸”之名而得以成为各种关系的最高准则。具体而言,儒学之和包括四个层面,即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天地之和,其价值终端为与己和乐、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地和德。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由小及大的发散推演过程。《大学》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人生目标,正是“和”的精神推己及人的具体实施过程,所谓己和、家和、国和、天下和。(4)合。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5)义与利的关系处理。“见利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所谓义,就是道义、正义,或者国家的整体利益;所谓利,就是个人的名誉、地位、权利、金钱等个人私利。义利观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其核心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或者说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国先秦孟子提出“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君子养浩然之气”,宋明理学也将义放在重要位置。
2、现代公共关系所包含的特点。(1)时代性。社会随时代进步,公共关系以时代为背景,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文特点,都会产生不同的公共关系理论、方法和形式。只有适应了时代的公共关系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多面性。多面性指公共关系建立不是个人、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单边行为,它总会牵涉到两个或多个有关联的第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性联系。不过,各关联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3)互利性。任何个人、社会组织或团体之间发生的连带关系总是会存在双方的利益,公共关系依靠沟通、交流、协作等手段,创造的和谐、互惠氛围,能对社会活动中各主体利益产生调和作用,这不仅仅能让公共关系主体受益,而且也能让客体(公众)受益。(4)程度化。公共关系随主体与客体相互间情感、利益的紧密成分,呈现出“疏松、普通、至交、亲密”四个关联程度。信息传播到位、沟通融洽、利益一致,则公共关系紧密的程度就高。反之,其紧密的程度就低。(5)目的性。社会是靠利益结成关联的有机整体,建立公共关系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带有某种目的性(或是情感需求,或是利益需求),反映的是某种价值取向。只有目的明确,公共关系选择的客体才有针对性,采用的沟通、交流、传播、协作等手段才能直接、有效,并使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价值和意义。(6)连惯性。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繁琐的工程。根据公共关系目的,关系主体需要经过深入调研、周密策划,有效选择有共同利益的客体建立公共关系。同时,需要根据关系双方的利益变化,依靠传播、沟通、协调等手段,对公共关系进行维护、促进,使公共关系持续得以发展。(7)逆转性。逆转性是针对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而言。因价值需求,公共关系的一方会主动搭建关系桥梁,主动搭建关系桥梁的一方属于公共关系主体,接纳公共关系的一方属于公共关系客体。但随着价值需求程度的转变,一旦客体对公共关系的依赖性增强时,便会积极与主体进行角色互换,比如:主动沟通、交流等。当客体的主动性超越主体时,客体自然就转变成了主体。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理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一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三、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不可分割
(一)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策略和管理职能;而和谐社会则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公共关系注重的是过程,社会和谐关注的是结果,他们的最终目标一致:追求社会和谐。
(二)解决的问题具有一致性
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管理机制,作为社会为摆脱社会危机困境,谋求新发展的一种选择,进入了社会组织的管理领域,为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公共关系从诞生伊始就具有和肩负有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公关与和谐社会是一个问题系列,充分认识公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其他问题的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卓越的公关支撑,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也赋予了公关新的使命,公关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意义。
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关的真诚合作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的意识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卓越有效的公关工作,更需要将公关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过去的十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高素质的公关专家和卓越的公关工作。总之,公共关系和和谐社会所达目的一致,公共关系中体现着和谐社会理念,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发挥公共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上来看,许多方面是同公共关系的本质不谋而合的。即使是在本质出发点是为资本家、少数人集团谋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关系亦能为维护公众利益、调整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巨大作用,那么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本质出发点是为全国绝大多是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关系更加可以在我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业中大显身手,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大力开展公共关系教育,提升全民公关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爱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使自然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使自然生态保持良性循环,使其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机制。而公共关系的定位就是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既讲究长远利益,又讲究整体利益。也可以说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公关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因此,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大力发展公共关系教育,提升各阶层公众的公共关系意识,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有裨益,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公关手段协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沟通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关系协调正是公共关系的一大重要功能。利用各种公关手段减少社会摩擦,协调社会关系,缓和各种冲突,与内外公众建立友好、合作的社会关系,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3、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众的利益需求和获得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而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化、统一化。公共关系通过目标协调、态度协调、行为协调使社会利益、组织利益、公众利益达到统一,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组织利益,增进社会利益。协调利益矛盾关系形成了公关协调公众关系的主要内容。公共关系可以从沟通信息、情感投资、行为调节来协调关系、缓解矛盾,实现协调关系的目的。公共关系这种特殊的协调职能起到一般的社会协调所不能替代的缓解与调节利益矛盾的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公众环境。
四、公共关系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我的关系,实现自我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肩负的重要职责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已成为当今全球的重要课题。
2、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意识到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全球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组织,大多都是围绕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其宗旨、主题的,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如工程技术方法、行政管理的方法、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宣传教育的手段等,解决现实的或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现有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
一、土地遭到破坏;
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四、森林面积的减少;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六、化学污染;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
九、空气污染;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从这十方面开始入手。
4、抓紧提出解决的方法。比如: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废水废气的排放需经处理方能排出。垃圾分类回收。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城市规划要得当,人类的居所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要和谐分布。海洋开发需适当。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开发,污染了海洋或者是造成海洋的破坏,最终迟到苦果的,也是人类自己本身。制定严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确实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渲染环保氛围。人人环保、人人参与,全人类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搭建人际关系的桥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人依据其年龄、性别、职业、职位、所处环境等情况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与人接触时,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
1、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搞好人际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
2、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
3、要掌握与别人交谈的技巧。在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
4、要抽时间和别人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人生,实现自我和谐
1、自我和谐的提出。自我和谐是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提出来的。季老说:“人能够做到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这就是自我和谐”。温家宝总理之前探望96岁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时说“我每次来都深得教益。去年咱谈的和谐,您提出人要自我和谐,我向中央作了反映,中央全会吸收了您的意见”。党的十六届六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什么是自我和谐。2006年11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中说:“人能够做到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这就是自我和谐。”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同一的状态。自我和谐的目标,乃是发自于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些目标既可以“整合自我”,也可以发挥自己的选择。这些目标必须是被选择的,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是产生于想散发自我光辉的心态,而不是为了去秀给谁看。这些目标是有因果关系的:追求这些目标,不是因为他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或是因为责任感,而是因为它对我们有深层的意义,并且带给我们快乐。
3、如何做到自我和谐。人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使内心活动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即失败时不要气馁,要振作精神力争反败为胜;胜利时不要昏了头脑,要冷静思考以利今后再战;穷困时不要失志,要艰苦努力发奋图强;富裕时不要骄奢,要继续创业多作贡献。因为人的一生,既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时候,既有高潮,也有低谷,上上下下,起起伏伏,心态容易出现波动甚至失衡,这就要及时调整,使之自我和谐,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人的自我和谐,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中外古今,一切大有作为的人,都善于自我和谐。法国著名作家蒙田说过:“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来,不露锋芒。”提出“人要自我和谐”的季羡林,本身就是一个典范,读他的生平可以发现,他在国学、文学、印度学等领域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别的原因外,与他的自我和谐是分不开的。前几年,他生病住院治疗,起初一直不见效果,按他的话说,当时是他“一生思想感情最复杂最矛盾最困惑的时期之一”,但他没有因此被病魔打倒,而是适时调整心态,做到自我和谐,不仅治了病,还写出了24万字的《病榻杂记》。他还在书的前言写道:“有人问季羡林哪里去了,出版这本书就是告诉大家,季羡林还活着,他已从疾病的炼狱中走出来,想重振雄风。”可以想象,对于一个90多岁的老人来说,这是多么不容易!
4、人的自我和谐是一种修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修养包含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对名与利的态度。人之所以不能自我和谐,常常是为名利所累。因此,追求高尚、淡泊名利非常要紧。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授什么样的衔与荣誉、地位、待遇直接联系起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然而许多在战争中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将军们,却淡然待之,有的还主动提出要下调自己的军衔。这件事至今说来,都让人肃然起敬。相反,从过去到今天,也有不少人身陷名利场,为着一己之利,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心态失衡,以至于做出蠢事、错事,影响个人声誉,也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加强思想修养,促进人的自我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管身在何方,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与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凡事做到冷静而不偏激、豁达而不固执、谦逊而不狂妄、踏实而不浮躁,努力保持清醒的状态。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做到自我和谐,这中间最难又最重要的是对权力与金钱的态度,即为民执政,清廉自守,鞠躬尽瘁,要贯彻始终,这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和谐从每个人做起。可以相信,由人的自我和谐,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的国家前途无量。
五、机关工作人员如何以自我和谐的心态做好政府公关,促进和谐机关建设
(一)以人为本,搞好政府公关为构建和谐机关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是,现在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还没有鲜明的公众和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成熟,自觉的公众和服务意识会不断提升,这种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意识。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也应该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主人,以人为本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是公关的灵魂,体现的是社会责任。党和政府领导工作中加入这样的意识就会深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社会组织贯彻这个意识都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珍视信誉重视形象的意识。信誉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公众对组织个人言行信用总体评价。信誉是在交往中遵守信用逐步积累起来的。信誉是抽象的,形象却是直观的,对组织个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外在形象开始的。重视信誉珍惜形象可以使组织个人在同一价值上实现行为自律,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客观上营造了和谐氛围。信息双向沟通交流意识。双向信息沟通交流是科学公关的基础。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双向沟通意识还有利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尤其是政府公关就要以党的要求为理念,理论一定要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实现自我和谐,搞好政府公关
1、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与民众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信任与合作,以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各类活动。政府形象的好坏,特别是政府美誉度和可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接受、亲近和支持的程度,对各级政府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是政府公关活动乃至全部行政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和任务。
2、政府公共关系的塑造。(1)全面发展的政府形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和政治文明同步发展和同步推进,是现代政府形象的主要特征。而在一些地方政府那里,抓物质文明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部署得当、措施有力;而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差距;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不是全面发展的政府形象,而是一个残缺不全、畸形发展的政府形象。(2)“形神兼备”的政府形象。现代政府不仅要有华丽的外观,更要有良好的内在气质。“形”主要是指能够直观地体现政府价值的外在的物质层面的形象要素。它既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如良好的市容市貌、卫生的城乡环境、便捷的交通、齐全的公共设施等,又包括发达的物质建设成就,如合理的产业结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发展成就、强劲的发展潜力等。“神”是指能体现政府形象的精神层面要素,真正打动和吸引公众的内在气质。它包括:展现“廉洁政府”形象的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展现“法治政府”形象的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展现“服务政府”形象的快速高效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要素不仅使政府形象更加富有神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精心加以塑造的政府形象要素。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形”轻“神”,有“形”无“神”的现象,因而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与支持。(3)“表里如一”的政府形象。现代政府除了拥有华丽的外在形象以外,它还必须有与外表相一致的健康的躯体和强劲的活力。一方面,作为政府形象“器官”形态的各内部机构应能良性运行,另一方面,更要求作为政府形象“细胞”形态的政府组成人员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并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从而使得政府形象表里如
一、活力四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一致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有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表面上,奉公廉洁、一本正经,但私下里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口头上依法行政、民主决策,但实际上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虽然这只是政府肌体上少数“细胞”地变异,但是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降低了公众对地方政府形象的认同和接受程度。(4)真实可信的政府形象。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公关活动的客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其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应该真实可信。要克服某些地方政府在输出政府形象时,弄虚作假和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的现象。首先是要克服“重外轻内”的现象。当前多数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向外部公众输出自己的形象,而忽视对内部公众的公关努力。错误地认为内部公众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理所当然,要不然,也可以通过非公关的如使用强制的行政手段来做到这一点。其次是要克服“重优轻弱”的现象。现实中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公众,如上级领导、上级政府中要害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他们对地方政府的发展,对地方政府建设成就的评价,乃至对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政治前途等,都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优势公众成了地方政府公关的重点,如通过经常汇报工作、邀请来指导工作、私下交往等方式向他们输出政府形象。而其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众,则经常地被排除在地方政府的视线之外。第三是克服“有名无实”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而忽视或损害了政府形象的可信度。如,经济效益报盈不报亏、社会发展报喜不报忧等现象十分普遍。有名无实,久而久之,公众对政府形象的可信度必然降低。
3、政府公共关系的内容和途径。(1)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协商对话。政府作为社会组织,它拥有制定政策、颁布法令、强制执行等特殊权力。为了克服政府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和腐败现象,既需要政府自身的不断完善,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协商对话,是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迫切要求。(2)传播政府信息,倾听公众呼声。首先是及时向社会大众传播政府机构的有关信息。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如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发布文件、张贴告示等,把政府重要的活动情况及本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向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作传播。其次是开辟政民之间的多种联系渠道,认真倾听公众呼声,虚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借以了解公众对政府的印象,并以之作为施政参考。如建立“市长信箱”、“专线电话”、“首长接待日”等联系形式,以尽可能多地加强与公众联系。第三是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一方面扩大对政府的宣传,另一方面加强“舆论监督”。(3)加强廉政建设,贯彻执政为民思想。勤政廉政是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清除腐败现象和纠正不正之风是完善政府形象迫切要求。首先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使廉政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其次要贯彻执政为民的思想,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特别领导干部素质,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踏踏实实为民众解决实际问题,讲信誉、办实事,办好事,谋实利。
(三)实现自我和谐,构建和谐机关
构建和谐机关就其层次而言有三个层面:自我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和谐,因为构建和谐机关的所有活动都需要通过人来起作用。自我和谐是指每个机关干部自己能够保持一种和谐、和顺的状态。其中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等。机关干部实现自我和谐,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观察世界,以平和之心思考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我。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个著名的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知道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的心理,别人往往无法探知你的内心。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也莫过于认识自己,因为人的感觉器官都是外向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只有清楚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分析其优缺点、长短处,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这是自我和谐的基点,是人与人和谐的基石,也是机关和谐的基础。准确地认识自我,是和谐机关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2、要准确或接近准确地评价自己。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是实事求是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如果对自我估计不足、估计过高都将会产生问题。估计不足,容易导致自卑;估计过高,容易产生自负。只有自知,才能使人自尊、自信、自强。准确地评价自我,是每个机关干部实现自我和谐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