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得体会(共5篇)

时间:2019-05-12 12: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庸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庸心得体会》。

第一篇: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谈心得

思政教学部 赵青

这学期,基于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我对《中庸》这本书进行了进一步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在此,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谈一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

中庸这个词,以前是受批判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庸的名声并不好。因为当时提倡“斗争的哲学”。讲斗争是法家的哲学。法家是主张矛盾的。“文革”后期展开了“评法批儒”。所谓“评法”,就是赞成法家。批儒,就是批判儒家。法家既然讲“斗争的哲学”,那么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被定义为“调和的哲学”。因此,要想理解中庸是什么,就要首先明确中庸不是什么,明确它与“折中”“中立”并不等同。

首先,中庸不是老好人。老好人在孔子那里叫“乡原”,也写成“乡愿”。什么叫乡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 尽心下》” 这种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第一,挑不出毛病。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第二,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但是,他在本质上,是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合正道(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的。这样的人就叫做老好人,就叫做乡原。

孔子在《论语阳货》说:“乡原,德之贼也。”贼,在古汉语里面是人身伤害。孔子对老好人,为什么如此深恶痛绝呢?孟子说,是因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恶似而非者)。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稻田里的椑草。他长得和稻草很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里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长不好。这就好比癌细胞。癌细胞也是细胞。它为什么不好?因为它“吃饭不干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也要吸收我们人体的营养,却又不承担细胞的功能,生长速度还特快。结果它占了一个地儿,正常细胞就不能生长不能工作了。全身都长满不干活的癌细胞呢?人就死了嘛!如果全社会都是老好人呢?这个社会就死了。所以老好人就是“德之贼”,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其次,中庸不是和稀泥。据《论语·颜渊》的记载,有一次,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讨教“治盗问题”,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就是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去做的。言下之意,民间盗窃盛行,是因为官方贪得无厌。这个话,就说得很重、很直,而且明摆着会得罪人,没有一点和稀泥的意思。实际上,孔子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直言不讳的。据《论语·为政》记载。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说:“ 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知识?什么叫做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识。所以,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不会主张和稀泥。

最后,中庸不是没原则。孔子这个人是很讲究原则的。《论语·为政》中讲:“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比和周,是相反的。周是什么呢?周是团结。比是什么呢?比是勾结。比方说,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周呢?和衷共济,精诚团结。团结是要有原则的。无原则地在一起,那就是勾结,就是比。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小人勾结在一起是没有原则的。因此,作为“君子之交”,中庸就不可能是没原则。

实际上,在儒家这里,中庸不但是不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论语·雍也》记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

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中庸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呢?

关于中庸的解释有很多很多。我们去读《论语》,读《礼记》的《中庸》,都可以读到很多的注解。但我觉得,中庸可以总结理解为这样两句话: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字。

孟子讲,人当中有一种,叫做圣人。他们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也就是道德品质最优秀、最高尚的人,比如伯夷,比如伊尹,比如柳下惠,比如孔夫子。这四个,是圣人的代表,也是四个典型。伯夷叫“圣之清者”,就是圣人当中最清高的。伊尹叫“圣之任者”,就是圣人当中最负责任的。柳下惠叫“圣之和者”,就是圣人当中最随和的。孔子呢?叫“圣之时者”,所谓“圣之时者”,就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

在《公孙丑上》和《万章下》,孟子对伯夷的清高都有描述。大体上说,此人的特点和原则,是不好不道德的东西不看,叫做“目不识恶色”。不好不道德的言论不听,叫做“耳不听恶声”。不是合格的君主他不侍奉,叫做“非其君不侍”。不是合格的民众他不领导,叫做“非其民不使”。如果政府里面有坏人,他不去做官,羞与同列,叫做“不立于恶人之朝”。也不跟坏人说话,叫做“不与恶人言”。如果是某个人,他认为是个坏人,或者道德品质不好,或者有污点,不干净,哪怕是他的老乡,也躲得远远的,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伯夷是圣人当中最清高的。

柳下惠正好相反。哪怕君主是昏君、暴君,他也去做官,不以这样的领导为耻辱,叫做“不羞污君”。给他的官位再小,也去做,叫做“不卑小官”。和乡亲们一起,哪怕这些人都是道德品质低下的,都是有道德污点的,他也不离开,他跟你笑眯眯的(“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在柳下惠看来,他是他,我是我。他有毛病,不等于我也有啊!难道他的恶劣品质,会像麻风病一样传染到我吗?不会的。那我干吗不跟他们在一起?我跟谁都可以在一起,好人坏人我都来往。

孟子说,这两个人影响都很大,和伯夷在一起,贪婪的人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会变得勇敢,叫做“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柳下惠则能使狭隘的人变得宽容,刻薄的人变得敦厚,叫做“鄙夫宽,薄夫敦”。所以,这两个,都是圣人,都能起道德表率作用。

但是,孟子还是说“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孙丑上》)。君子不向他们学习。为什么?走极端。孟子说,伯夷的问题太清高了。柳下惠又太随和。他们的清高和随和,都过了头。由此可见,中庸是不走极端。

所谓不走极端,其实包括两个方面: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既不过头,也不掉队。据《论语·先进》,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师与商也孰贤”。师,就是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字子张;商,就是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子贡的意思,是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学生,老师觉得哪个更优秀一点?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是子张这个人走过头,子夏这 个人跟不上。于是子贡问孔子,那么是不是子张比子夏强一点呢?孔子显然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了非常重要的四个字—— 过犹不及。

走过头等于跟不上。为什么?不“中”。冯友兰先生曾经做过形象的比喻:比如由上海去无锡,停在无锡则为恰好,走过无锡停到南京则为太过,还没走到无锡就停在苏州则为不及。公元前三世纪宋玉描写一位美女时的说法:“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番描写是说美女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由此可见,一个人,太狭隘了不好;太随便了也不好;做不到不好,做过头了也不好;太质朴不好,太修饰了也不好。怎样才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最好。这就叫做“中”。

什么是“庸”呢?庸这个字,有“常”的意思,庸就是庸常,也叫平庸。平庸就是普普通通。另外,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用”。一个庸常,一个使用,这两个意思加起来,就是“常用”。也就是说,经常用得到的这个普普通通的“道”,就是中庸之道。

既然是“常用”,那就不能唱高调。《论语·宪问》孔子关于“以德报怨与以怨报怨的批驳,对以直报怨的提出就体现了这一点。“以德报怨”,确实是道德目标,确实是很高的道德境界。但这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故不能作为一个标准提出来。“以直报怨”。直,就是原则。孔子的这个说法,很实在,也很高明,还很正确。为什么实在?因为不唱高调,谁都能做得到。为什么高明?因为有多种选择,并不拘泥于德或怨。为什么正确?因为既解决了问题,又坚持了原则。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很有道理?

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

第二篇:《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

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二十、二十一两章,引申“诚”字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二十二至二十六章,阐明“至诚”的功效。

二十七至三十二章,赞周公、孔子之成就,阐发“至诚”之能完成圣业。

三十三章,至诚由于“慎独”做起,而归结于“无声无臭”之上天,旨在养成至诚至圣之至德。

传统典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改变。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义的儒学经典,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深化认识,加强理解,并坚定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我觉得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我们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就蕴含着对每一个中大人的殷殷期盼:掌握科学的方法,勤勉钻研,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坚定的为理想而奋斗。

在做人方面中庸提出“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于是提出“三达德”即智、仁、勇。并给出了培养这三种通行天下的品德的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大学生活中,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自己与远在家乡的父母,与老师,与社团同事,与同学等不同人的关系。在阅读《中庸》中,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圣贤的谆谆教导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努力行善,接近于仁。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明白了修炼自我的方法,并通过修炼让自己得到了提高,也就自然能够找到如何与人相处的方法了。

中庸还指明了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具体方法——九经。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这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治国方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治国安邦还显得太远,但是在在九经的治国理念中提出的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无疑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

《中庸》还有关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儒家的政治理想的论述。但正如书中所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庸的智慧远远不止这些。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上至《中庸》成书前的《周易》《老子》,下至明代《菜根谭》,都有着对中庸思想的时代理解。中庸的思想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中。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不仅提供了自我修炼的方法指导,还设想了理想的境界。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追求自我发展,修齐治平,家国安康的理想一脉相承。追求和谐,追求幸福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要积极投身在社会实践中,不能自己闭门造车,远离集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与父母联系,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在社团中锻炼能力,还要利用机会为社会服务。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还启示我们,对人对事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偏不倚。做人做事要有坚定地意志,忠于信念。

在《中庸》一书的阅读中,我觉得受益良多。

第三篇:《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从开头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消失,于是慢慢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寻常,平凡。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善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好像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表达一个人本身的素养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觉,这样的思维方式好像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接受的,取而代之的,固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简单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简单中,我想,“简洁”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敏捷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才智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固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特长,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英勇,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到达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寻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到达“和谐”的境地,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才智。

《中庸》的浅显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假如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圆满。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遇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宝。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而其基础,是对万物本性,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敬畏,此之谓“尊德性”;是对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背后的各种因素的不懈探索,此之谓“道问学”;是目光极于天地万物,而用心尽于精妙幽微;是不断修行调整自己,引导事物发扬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特别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单独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如同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到达“至诚”的境地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到达“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可以克制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由于我们怀着对天依靠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舞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靠的天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快乐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快乐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当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到达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地,安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盼他的眷顾,也不可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犯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终点,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得意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敬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公平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而其根底,是对万物本性,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敬畏,此之谓“尊德性”;是对事物发生、进展、变化、消亡背后的各种因素的不懈探究,此之谓“道问学”;是目光极于天地万物,而专心尽于精妙幽微;是不断修行调整自己,引导事物发扬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阔而尽精微,极高超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朱熹说:“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祥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语》先后购买了3个版本,《中庸》记忆中购买了至少5次,先后阅读了不下10次,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触动我的心灵。前天,在机场又购买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认真的进行了阅读,边读边对照自己的生活,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

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第四篇: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

读《中庸、大学》心得体会

建设路小学 毛娜

通过对《大学中庸》的学习,让我有了一些认识,更有了一丝的感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格物致知则是穷究事理。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

以上是我对《大学》、《中庸》的理解。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加强自我修养,依法履行职责。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

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也值得我们深研和弘扬。

第五篇: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下载中庸心得体会(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庸心得体会(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庸》 谈心得体会

    读《中庸》 谈心得体会 临沂第九实验小学 *** 假期,基于学校安排和学习的需要,我对《中庸》这本书进行了一次全文抄写和进一步的阅读并深入的了解。在此,站在教师的角度,从‚中......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 这几周,我认真学习了《大学中庸》的第五到十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

    学习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中庸》心得体会 海伦市长发中心小学 李秋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

    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

    对《中庸、大学》心得体会 通过罗安宪教授对国学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大学》和《中庸》有了一些认识,更有了一丝的感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学习《中庸》心得体会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

    中庸教案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择善固执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内容分析】 “诚”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本节课......

    中庸教案

    a 《中庸》教案 第一,二,三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

    中庸教案

    《中庸》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