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时间:2019-05-12 12:1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大学之理念》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第一篇: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雅斯贝斯的《大学之理念》写于希特勒专政晚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际,当时德国大学经历了最为深重的内外灾难的洗礼,本书是作者对大学理念的一些思考的结果。本书的主旨是:大学是一个人们可以在此自由地探索真理、教授真理的地方,也是一个人们可以为了这一目的蔑视一切想剥夺这种自由的人的地方。为了阐述这一理念,作者首先考察了大学精神所安身立命的人类精神生活。然后作者分析了大学的目标和必备条件:大学的任务、功能、制度和学科分类以及大学所依赖的人的因素和国家社会条件等。

书里的主要内容:在今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发展知识主要的地方,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体了。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何谓反思?知识是否是一种或一型?大学又是否只是求真,而与美、善无涉?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

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任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这本收录了金先生关于“大学之理念”的凝想与感悟的文集,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之广阔、见解之独到,给井底之蛙的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忆。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

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生对他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她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在最后意义上说,人之成长(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之形成)是要靠他自己的。

人是不能永远没有孤独时刻的,人需要孤独以创造思想,以体认人生,但人之为人,人之成长需要靠头脑与,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

惟能见乎大,立乎大,然后喜爱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调,也才不会沉耽于追逐短暂与细微的事物。

“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摧毁了生命”——怀海德

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洛尔士以为今日之“知识人”应该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综合。融汇而一以贯之”,并能够从人文精神出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判断,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学的世界精神的孕育与发挥,诚有多途,惟学人之相互访问,则不知为中古大学之传统,亦为极有意义与价值者。

温士顿·丘吉尔在1929年对布雷士多大学的学生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对知识的渴欲。教育非始于大学,也当然不应该终于大学”

我个人相信,在求学时期的大学生,应尽量积蓄自己的知识,尽量充实自己的智慧。关心与认识社会以及对现实之不合理者提出看法与批判,是应该而自然的,但这不必过早地走出教室、走出图书馆、走出实验室、直接参与、无限承担。

掩卷长思,对于大学的本质,对于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许应该又另外一番规划。应该转变态度了。

第二篇: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读《大学之理念》有感

高辉

暑期炎热,在家读书不失为让人心静的选择。于是,买来学校暑期读书推荐书目之中的《大学之理念》细细品读。

《大学之理念》的作者是金耀基,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国内外大学、知识等方面均有深刻理解,在此方面的建树甚高。这本书中,对大学的性格、大学的世界精神、剑桥书院制、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观、以及大学教育的定性这些方面阐述了大学的理念。有幸读到此书,也是感想颇多,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大学的本质

金教授在书中提到,“大学越变得重要,就越需要对大学之理念与功能作反思。不夸大地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在目前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什么也正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大学的本质,一直以来都被不断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大学应该是一处清净之地,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储备能量,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

二、剑桥的书院制

书中提到剑桥的书院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老少居其一堂,朝夕切磋,不仅有利于校园学术气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剑桥给予学生的是时时刻刻都能实现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的场所。

在这一点上,暑期刚刚开始时,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中,谢守成教授介绍到华师大的“三个午餐会”,学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教授、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式活泼,倍受学生欢迎,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建立一个自由的沟通平台。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平台真的很有必要,不论是剑桥的书院制,还是华师大的午餐会,都是保持大学的本质,帮助大学增强办学质量的好办法。而且不是任由浮躁的社会风气横行于大学校园内。现在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是上完课就走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有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你讲、我听,效果真是令人堪忧。

加之,现在大学生的生理或者心理上都别具特点,遇到的问题更多,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也更加希望老师能给予更多生活、学业、创业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等等方面的帮助。哪怕是引导学生读那些书、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等等都会显得有价值,也都是加强师生沟通的好方法。这也是我们学校在升本转型后着力考虑的地方,不进则退,故步自封,那如何做好转型,办好本科院校。

三、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

金教授指出,大学已经不是象牙塔了,而是“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像一个服务站一样。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这样社会化、市场化的大学,实在不利于大学保持独立的学术之地。同时,教学也像流水线一样,上课,下课,考试,毕业,而成品的质量呢?学生不是产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思想,有主见,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氛围里学生实在无法潜心学习,也更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精心培养的。

“大学应该紧守住她的大门,她应该有力地保护一个‘不真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一个‘不真世界’里,青年才能有梦,学人才能有梦,大学是孕育伟大之梦的地方。”我认为,针对目前我校转型期的重要阶段,在学生求学的四年内,应该给学生创造纯粹、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习得知识,增长智慧。而不是过早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图书馆或者是实验室,为了那点眼前的所谓利益,而放弃遨游书海的机会。远离浮躁,踏实学习,建构自己强大的智慧宫殿。这对于学生一辈子漫长的人生来说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点拙见,与各位分享,共同学习。

作者简介:高辉,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化工食品学院学工办主任。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读四书之(大学)有感(本站推荐)

读(大学)有感一、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它正确的处理方法,即有一定的道理可循,也就是“理”。而这种理是必须受客观环境的制约,符合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将这些理归纳综合,就形成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处理好各种事情。而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就是“经”。经有时需要通达权变,采取变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事情处理好。这种变通的原则就是“权”。而权是以经作为参照物,是要受经的制约,依据客观的情况,在经的基础上采取变更的方法。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权也是一种特殊性的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是不能违背于经的,违背了经就是违背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在处理事物的方法上应该采取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最大的效益。孔子说“可以与之共学,不可以与之适道。可以与之适道,不可与之立。可以与之立,不可与之权。”孔子所说的道,就是经。所说的立,就是一个人处事为人必须遵循道,即经。与之权,就是说在处事为人时,要学会权变。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去之夷狄,行之夷狄。身于富贵,行之富贵,身于贫贱,行之贫贱。

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友友,弟弟,兄兄。这九点囊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对于为人处事经的最佳释义。臣以忠事其君,君以礼对其臣。父以慈对其子,子以孝对其父。夫以义对其妇,妇以顺对其夫。友以诚信对其友。弟以悌对其兄,兄以友对其弟。

经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而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之中,为人处事就必须依据客观环境,采取权来处理问题。而这种权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的经。

未有先学养子后嫁也,即指在一般的指导原则的指示下,去结合实际情

况来处理事情的。

四、释义格物致知:

如做饭,首先对于洗澡进行思索与研究,了解与知晓它的一般性原则。即由格物到致知。这些原理掌握了,意需要诚(诚意),而再需正心,防止欲速心理或其它心理弊病。在这些心理弊病之下,将妨碍做饭达到最完美的标准。

格物掌握了知识,意诚正心,就达到了修身的要领。诚意正心修身是属于内明之道,即明明德,即心;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明之道的外用,即行。而内明外用之道必须格物致知。

天下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行都存在着理,这些理需要格物才能致知。而这种理就是中庸之道。天下万事万的存在与运行中存在的中庸之理有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与特殊的应用原理。一般的指导原则是指导特殊的应用原理的,它是从特殊的应用原理提练出来的。特殊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在一般指导原则的指导下,不断的探索的。两者相辅相成,不断的完善自己。即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往返循环不已,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这样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

而天下之理,至其深远者,至其精微者,就是圣贤也是无法知道的。

五、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总纲,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明明德后才能亲民,而明明德与亲民都必须达到至善。下文知止,可分两部分来说,即明明德止于至善与亲民止于至善之上。

而上述为宏观的论调,而从微观来说,就是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齐家治家平天下(亲民)。而者又连系在修身这一点上,即修身,使自己的品德止于至善。品德止于至善,自然心思处中和,中者经,和者权。而为人处

事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都符合于义。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履于理,履于义。

更微观来说,行事说话,必须知止,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大至王候将相,小至贫民百姓,言行与思想都应该履于理。如说话,先格物致识,得到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再诚意去做,正心修身。到外用,如何将言语始终处于完美境界。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矣。

所以在天下所存在的事物,从大的方面来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微观的来说,小的事物也含有理,即内明外用。

六、止于至善的九条原则,总的来说就是各在其位,各当其宜。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不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打击。将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的言行付出相应的代价。即种其因,得其果。

另外,九者止于至善,为一般原则,即纲要(经),还要以实际情况,根据双方的主被动情况,来进行灵活的处理(权)。

七、唯有切磋之道学,才能有琢磨之自修,两者相辅相成。

诚意勿自欺,需表里如一,言行与思想相一致。外圆必辅以内正。慎其独是为诚意的试金石。因为独处,关于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无法了解。唯己所知之独处,如能无欺止于至善,何况在人之前。诚于中,形于外,心中有什么样的想法,必然现之于外。君子察微知形,所以通过其言行上的表现,知道其为人。

八、事物之理就是符合于客观环境与规律的特殊性原则。恕不是纯柔,而是以忠(行方)为依据。恕在不同的人的言行思想表现也不一样,而这种不同,取决于各自的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高低。忠恕都是为了止于至善,即为人处事上符合于中庸之道。中庸中说“忠恕离道不远”就是这个道理。忠更

倾向于内明,恕更倾向于外用。中庸中有:“不欲人之加诸己,亦不加诸人”是对恕的解释,而大学中的规矩之道是关于恕的最好解释。而中庸中“吾求弟之事我,吾亦以之事兄,吾求兄之待我,吾亦以之待弟……”是关于忠的解释。

九、学者修之,修者学之,两者相辅相成。君子宜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乃没世无忘也。

十、权的目的是为了止于至善,以经为根基,是在经的允许范围之中。如“听讼,吾犹人,必使之无讼。”是指人即要了解止于至善的纲常,还要了解明德亲民,内明外用的道理。而了解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再了解特殊性的经世济用的原则。而使之无差错,避免听讼,达到无讼。即天下之理无不了解,了然于胸。即格物达到致知,而内明之理,而又外用之,使言行无不中于中庸之道。

顾是天之明命。常目在心,永志不忘而行之,为明明德的纲要。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使明明德于内,而亲民于外。

止于至善的纲要,为九点,即前面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由都在里面。所以作为一个知者,善于广而推之些九者。九纲乃经,另外有权

十一、在一言一行一个念头中,生活的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就独处之时,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性,所以必须慎其独,在独处时需防范心性的不善。

诚于中,形于外,信其言哉。为善者去恶,有所不实,必形之于外,可不慎乎。

人欲诚意必先不欺其心,恶恶如恶恶臭,好善如好好色,皆务决去恶而求必得之善,以自修于内,非苟且以徇外而钓誉也。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十二、齐其家在修身,颜色待人,以理以公,好而知恶,恶而知善。中和之美,故身则修,家则齐。齐家主要在人,故此段以说人为主。

修身在正心,端正心思,言行于事,以理以公,情欲则和,不失其宜。故能正心,修身正心为内明,故主于事,主于情与欲之中正。

诚意自修谓也,自欺,知为善而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思维上也就想为善,想加强道德修养,但意志不坚,需将其诚体现。

十三、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即一般性的指导性原则,掌握它,去经世济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其所令,反其所好,故不从,这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即有怎样的因,就有怎样的果。

有善于己,然后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正人之恶,推己及人,恕也。有善于人,而省而师之,有恶于人,而省而去之,推人及己,忠也。

交际之间,大者治国齐家。交际者,恶恶好好有人缘。治家齐家亦是,方止于至善。处圆其实就是好好恶恶。此乃万世不易之理。而好好恶恶止于公理,即行方。

自古仁奸不同道,唯仁者对奸者深切痛恨,并能迸之于四夷,不与同中国。

民之恶而恶之,民之好而好之,故得民心,而久之于国祚。

故君子之慎诸德,有德始有人,有人始有土,有土始有财,有财始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货合于正而入则可,货悖于正而入为非,亦悖而出。

孝悌慈扩而充之,老老、长长、恤孤,忠以事君,悌以事长,慈以使众。

民富与国富,两者以民富为主。国富为辅。最好是两者兼之。不可兼之,只有取民而屈国。两者是矛盾的双方。支点在于节用与散财。节用则国富,散财则民富。而民均富为民富的最高境界。

在上治国,若以利为利,小人间之,使之主事,而专务敛财,极之而不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无如之何也。

仁者至公无私,故能好恶以公以理。恶恶者去之,善善者用之。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其唯小人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上好仁则变下,下好义则忠,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与其有聚敛之臣,与其有盗臣。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以散财于民。节用国富为利。而不以聚敛为利。

撰写人:邵经伟

第四篇:读《大学》有感(定稿)

读《大学》有感

三年级以来,我们学习了经典古文《大学》,它不是大学的那个高等学府,而是大学这们学问。学完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做人、理财持家的道理。

《大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四个人一生实现实现远大理想的品德。“修身”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是书中说的理财,“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意思是:生产的人多,消耗的人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奋,动用财富的人节省,才能使国家的财富经常充足。《大学》里的大道理大学问很多,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理解。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并做出行动,明天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第五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广州是黄埔区荔园小学 六<1>班陈念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一个寒假过去了,寒假不仅有游戏,也有学习。虽然寒假作业很无聊,但是也有一些有趣的作业,今年的寒假我就读了《大学》的9—-12章。

虽然9—-12章看起来不多,但是要真的背起来,还是满费劲的。因此我想了一个法子:先理解文章的现代文,再把文章读熟,读熟了之后,就开始一小段一小段的背,背的时候集中精神。这样,背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大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如果你上面的人不以诚心待你,那你就不应该不诚心对你下面的人;如果你左边的人不以诚心待你,那么你就不应该这样对你右边的人;如果你前面的人不以诚心待你,你就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你后面的人。这不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生活中也应该像文中所说的“以诚心待人”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如果每一个人都是拥有着一种报复心理的话,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的无情啊!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有一点事情就斤斤计较。

下载读《大学之理念》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大学之理念》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王正海 《礼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几千年来影响经久不衰。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象征,校长要想管理好一所学校,首先......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这个暑假重新拜读了经典儒家著作《大学》,这本书其实不长,全书宋代儒家大师朱熹统计一共有1753个字。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经和传,经有一章共205个字,传10章共1548字......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13通信1班 张扬雪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

    读《大学》有感

    1.《大学》 ——曾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读大学有感

    我读《大学》有感 广州市黄埔区荔园小学六班陈念慈家长:陈宁 初读《大学》是三年前,三年来断断续续读了有五、六遍,每次读完《大学》后我都有诸多领悟和感想,概括起来就是两方面......

    读《大学》有感[精选合集]

    读《大学》有感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它是由孔子的门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 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文化和......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寒假中拾起这本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

    读《大学》有感

    一直感觉四书五经这一类的古典书籍是神圣而难以让人琢磨的,所以一直没有勇气去解开这一类古典著作的神秘面纱。这次青马学员的任务就是读古典书籍,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