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毛中特概论》考查题
2011~2012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查试卷[开卷]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成绩____________
一、撰写小论文:(70分)
内容要求:观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的启示:
1、解读近代以来的各个时代赋于中国人哪些历史使命?在我们之前的中国人是如何完成时代赋于他们的历史使命?
2、思考时代赋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什么样的使命?如何理解这一使命的历史意义和艰巨性?
3、你是否确立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应如何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
形式要求:要有标题、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字数不少于1000字;具体标题自拟。
二、学习心得体会(30分)
内容要求:
1、在本学期中自己在《毛中特概论》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感悟?亲自参与过哪些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2、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或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还有哪些困惑?在课堂上或私下里曾经向老师提出过哪些问题?老师的回答是否让你解惑?
3、指出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形式要求:真实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自然的、口语式的表达为好,字数不少于500字。
其他要求:
1、统一用A4纸打印或手写;
2、不得抄袭,发现雷同一律零分计;
3、试题页面打印后放在首页; 4、6月20日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后上交。
第二篇:毛中特概论社会实践要求周一
社会调查与调研报告实践教学活动安排
1.组织方式:社会调查以调研小组的方式完成。以4~7名同学组成一个调研小组,在班级内按自愿与班干部协调相结合的原则产生,每一小组1名组长,指定1名PPT汇报人、其余为普通成员。各班学习委员要认真及时组织分组,将社会实践小组信息表在4月3日之前发到指导教师邮箱(472211218@qq.com)。
2.题材选择:小组应结合去年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年的两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大学生活,专业兴趣等,主题自拟.在一个行政班内小组之间的题目尽量不要相同。
3.调研要求:调研报告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当地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形成团队调研报告和个人调研体会。报告内容要言之有物,禁止抄袭现象;实践过程必须实事求是,禁止虚假行为,并按要求每1个小组签订1份手写签名承诺书。
4.调查形式:调查的形式不限,可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调查、书信调查、电话调查、网上调查等多种形式。
5.上交材料:团队总的调研报告每个小组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一份,字数不少于2000字;个人调研体会每个同学一份,必须为手写,字数不作要求。
6.完成时间:第8—10周。
4月7日课外实践(社会调查,不需要上课)
4月14日课内实践(课堂每个小组委托一名汇报人用PPT汇报调研成果,每小组汇报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4月21日课内实践(课堂讨论完善调研报告及课堂教师讲评及总结)注:为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班评出1个优胜组,并给予适当奖励。
5月5日每个小组组长把该组所有资料整理好交给学习委员最后上交老师。
注意事项
1.交稿类型:电子稿和纸质稿同时上交 2.需要提交材料包括:
(1)团队总的调研报告(打印,不少于2000字)(2)个人调研感想,(手写,字数不限)(3)承诺书
(4)其他辅助材料,如照片(反映调查过程的,彼此双方的)、视频、声音文件、网络截图等其他辅助材料
3.提交途径:团队调研报告电子稿及辅助辅助音像材料打包注明标注专业班级及团队负责人姓名后由小组组长发至梁海飞老师邮箱472211218@qq.com 4.团队调研报告打印稿及个人调研体会统一交到学委处.。5.每个小组提交提交给学习委员的书面材料的编排顺序(1)封面(注明调研题目、班级、姓名等)(2)原创承诺书(姓名栏需手写)(3)团队调研报告(4)个人调研感想(5)其他辅助材料 6.排版整齐,字面规整
7.提交时间:2014年5月5日
同学们:
社会实践是我们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锻炼自己交往能力的一个途径,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提前做好社会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落实调查计划,校外调查注意安全!祝大家学习进步!事事顺心!
梁海飞 电话:85857299;*** 邮箱:472211218@qq.com
2014-3-31
第三篇:毛中特概论课考核要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核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道路和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5、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论断及重要意义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基本路线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地位、基本特征,市场的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及科学含义
12、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3、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群众路线
第四篇:毛中特概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调研参考选题
(仅供同学们参考,也可自定社会实践调研题目)
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学理论,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并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1、关于XXX市(县)经济发展态势的调查与分析
2、关于XXX市(县、乡、村)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及其经验的调查与分析
3、关于XXX市(县、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4、关于XXX市(县、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6、关于XXX市(县、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7、关于XXX市(县、乡、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8、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9、XXX市(地区)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10、关于落后文化在农村的现状及其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11、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2、XXX乡(镇)教师工作与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3、关于XXX市(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4、关于XXX市(地区、县)农村干部及群众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15、关于农村人口流动的调查与分析
16、电视广告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17、关于XXX市(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18、关于XXX市(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与研究
19、关于XXX市(县、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关于XXX市(县、乡)村民(居民)自治组织选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关于XXX市(县、乡)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2、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关于XXX市(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4、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工问题调查与分析
2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6、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火葬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27、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28、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29、城乡居民防火意识调查与思考
30、关于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3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32、XXX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调查
33、XXX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34、关于XXX高校贫困生现状与需求调查
35、关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XXX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37、XXX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38、关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高消费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39、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0、大学生理财能力调查与分析
41、大学生入党动机与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43、学生上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4、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5、贫困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6、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47、学生择业就业观念调查与分析
48、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49、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
50、女大学生婚恋观及恋爱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状况调查 百姓对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基本看法调查 某一地区、某一行业人群的政治思想动态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 目前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调查分析
家乡社会治安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家乡近年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家乡近年对外开放状况、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家乡百姓近年收入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调查 外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调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近年来当地物价变迁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
从对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分析看成才之路的曲折性 土地规摸化经营与农民生活保障的悖论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工程中的资本构成形式多元化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中消除农村歧视性观念和差别政策的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城市社区(文化、治安等)建设调查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党员、干部先进事迹调查 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调查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研究 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社会服务问题研究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妇女地位和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状况原因及发展趋势 城市和乡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农地在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各类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
社会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农村税收改革调研 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功能变迁调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公民道德素质调查;
某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家乡百姓对奥运的态度
当地旅游业近年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不同阶层人员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
某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的调查。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政府政策的效果 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及社会服务效果的满意度 城市进程中的农村智力资源流失问题对策分析 城乡生育观的差异及原因和发展趋势 城市与农村社会安全感的状况与原因 城镇企业退休职工生活状况调查。
2008年物价上涨对工薪阶层、农民生活水平影响程度的调查 城镇居民生活现状调查;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某某单位下岗工人安置状况(含养老保险、医保)调查 某某中学减免义务教育和学杂费情况调查近年来百姓对孩子高考态度的变迁
近年来家乡网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近年来用工招聘方式的变迁、存在问题、解决思路近年来百姓对国家大事关心程度、方式的变迁
家乡近年地方民主建设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家乡近年文化生活的变迁、存在问题、发展办法 家乡近年的自然灾害情况,应对办法 家乡近年贫富差距的变迁,解决思路
家乡百姓目前生活中的主要难题有哪些,解决思路 家乡近年环保问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居民生活水平、质量变化调查 居民收入情况调查
某某小区某楼某单元住户改革开放30年来住房面积调查 某某小区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险、医保状况调查 某地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某某城市、某某村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某地环境状况调查 家用电池回收情况调查 钢铁行业排污能力调查 造纸企业排污能力调查 污染治理状况调查
(太阳能等)新能源使用调查 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对策;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状况的社会调查 某市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 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调查 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调查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 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调查
当代大学生义利观表现形态及评价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的调查分析。互联网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研究 青少年法制观念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中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现状调查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家乡农民法律意识的考察及分析 农村或街道调查,民间纠纷解决的方式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加强法制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调查分析 村民依法自治调查 农民合同意识调查
革命老区生产方式发展变化调查 革命老区人民生活状况调查
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调查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情况调查;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农村风俗习惯状况的调查; 农村的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研究 新农村建设调查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调查 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调查 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 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状况调查 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近年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调查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某某村土地税农业税减免落实情况调查
某某村医疗保险状况调查(或“新农合”状况调查)某某村人均GDP情况调查
某某乡大学生挂职锻炼情况调查 某某村科学致富情况调查 某某村文化、教育情况调查
某某村减免义务教育学费落实情况调查近年农村人才流失现象及解决的办法 农民打工仔成才问题研究
近年家乡资源保护问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就业、收入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农民工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农村育龄妇女生育愿望调查 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普及状况调查 农村学龄儿童辍学状况调查
A4纸打印,小四字体,行间距固定值加20磅。可以在网上查询如何写调研报告,如何调研?
第五篇: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